
迎接2016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海外慈濟培訓委員慈誠回臺受證及精進研習,北部地區三個主要的場地板橋靜思堂、三重靜思堂和新店靜思堂,志工齊心動員,以熱誠迎接家人的到來。新店靜思堂因為甫啟用,物資仍有不足,當區志工從28、29日開始到內湖、萬華、雙和、板橋和三重等園區把不足的桌子、棉被、卡式爐、腳墊、蓋布等物品載回來。
有求必應 喜迎家人
要載送這些東西並做場地布置,非得機動交通組的男眾志工,每一天都有至少三十位志工待命,他們是慈濟的「護法金剛」。30日隊輔進駐集訓,志工林整謙凌晨四點就來到臨時辦公室,樓上樓下看頭看尾,以因應各種突發狀況。
為因應課務、生活、寮房、香積、靜思人文、大愛感恩科技……各功能組的臨時需求:買水管、接電源、送棉被,對講機或手機不停傳來「前線需要」、「馬上辦而且辦到好」,全賴這群十八般武藝在身的機動志工。

隨著對講機中傳來「二樓感恩廳要擺蒲團。」吳克敦呼喚邱有賢,帶著近二十位志工浩浩蕩蕩上樓,從儲藏櫃取出蒲團,一一擺放。慈濟的美,美在有紀律的整齊之美,在一定的空間內要供四百多位學員共修起落、繞佛繞法,看似簡單,卻沒有想像容易;最後精舍師父來關懷,幫助志工們前後調整了幾次才大功告成。
因應活動進行中,隨時可能需要擺放甜甜椅和小圓桌,「做在前面,收在後面,待命在中間」是機動不變的原則。
熱心付出 隨處暖心
總是「看到就做」的邱有賢,一直到昨天都還在為靜思堂布展忙著。「師姊,你來貼我幫你割。」看到志工笨拙的使用美工刀,惟恐她割傷手,邱有賢出手相助,多虧了他,社區志工館十八個小格的翻翻版海報才得以及時貼好;爬上木梯,邱有賢依舊默默地獨自用釘槍將大海報釘牢。
本著「我是好人,不做壞事」的心念,二十多年前,邱有賢和同修只是捐款行善的會員。但也在志工施素英邀約下,他搭上慈濟列車回到精舍,看到當時興建中的花蓮慈濟醫院,還有上人身旁莊嚴的慈誠護法金剛,又想到施素英跟他提過的慈濟很缺慈誠護法,於是他下定決心加入慈誠,三年後受證為委員。一路走來,他體悟做事不要起煩惱心,就會很法喜。看到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而且前腳走,後腳放,做完後不再牽掛,忘記自己曾對別人伸出援手。

邱有賢說:「不做慈濟我會很難過。」未入慈濟前,工作之餘他只有釣魚的樂趣,但是慈濟戒律第一條不殺生,讓他堅守戒律,一想到魚兒上鉤的掙扎是何等殘忍,他毫不猶豫地把魚竿都回收掉。雖然平時仍要上班,下了班、放假日,不過邱有賢表示:「與其在家看電視,給電視看,還不如來做慈濟,歡喜沒得比。」因此假日總是往慈濟跑,幫忙做志工。
對於這次新店靜思堂啟用後的第一次的大型海外營隊,邱有賢一刻不得閒地忙進忙出,準備要和機動師兄一起做好準備,讓海外學員們有回家的溫暖感覺。
啟動五機 隨時待命
由於新店靜思堂是以國際級的規格規劃設計,因此,新店區的社區志工們心裡早有準備,調整心態接應啟用後應接不暇的活動。除了平日在社區累積的功力,去年(2015年)更是遠赴花蓮取經,學習辦理大型營隊時機動交通的運作模式。
10月初的慈濟論壇也在新店靜思堂圓滿落幕,結束後新店區的機動志工依舊積極準備,打掃靜思堂內外、園藝花草修整,以及向其他各區調用物資,多虧有機動志工隨時待命出任務。
空軍中校退役的林龍光,三十多歲就與慈濟結緣,同時也擔任機動勤務多年,是什麼力量讓他不畏地付出?林龍光回憶第一次到靜思精舍,食量大的他吃了二個便當,像過往陪著母親到廟裡參拜的習慣,他自然地要隨喜「添油香」,卻遍尋不著。證嚴上人出來見到,彷彿知道他的心裡在想什麼,告訴他:「兒子、女婿回來,吃飯哪要錢?」因為這一個不同過往的經驗,讓他發心和太太一起訪貧做慈濟,跑遍大北區去關懷個案。

林龍光笑繼續說:「師兄如果來做慈濟,師姊會非常幸福。」因為慈濟男眾志工有「五機」的功能,一是出門訪視幫忙開車的「司機」,二是幫忙代接電話當「電話機」,再來是料理家務幫忙做「香積」,如果家中有人累了還能當「按摩機」,最後要付家用及布施則是最佳「提款機」。
歡喜相會 喜迎家人
也因為自己做慈濟,遵戒律,得以保有健康的身體。林龍光始終相信「自造福田,自得福緣」,在承擔志工幹部六年多,總是以身作則,不管是在組隊還是跟機動志工都有深厚的「慈濟情感」。
和林龍光同樣因為同修而進來慈濟,也是由「司機」做起的吳坤池,笑說他和林龍光、林整謙的「麻吉情」比兄弟還親。由於寮房還未就緒,攤開福慧床,晚上三個人就在臨時辦公室安單,打呼聲此起彼落,吳坤池說:「自己的兄弟都未必能天天見面,在慈濟,可以跟這些家人天天在一起,比親兄弟還親,出勤務晚上還睡在一起。」
原本這些機動志工進入慈濟,都是跟在同修後面做,但是勤務多的機動工作,讓他們「有什麼做什麼,什麼都可以做」,現在簡直比同修還忙碌。不過相較於海外志工一年才能回來一次,林龍光表示對於馬來西亞志工精進薰法香的精神,以及宣揚慈濟好話一條街和上人理念實在令人讚嘆,接下來的正式開營,新店區的機動志工已經準備好熱誠歡喜相會,期待陪伴這群海外志工共同成就營隊。【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朱秀蓮 新北市新店報導201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