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互觀摩 交流成長
當聽到慈濟大學的二十周年校慶(2014年)重頭戲是《無量義經》經藏演繹,而且將與慈濟技術學院、慈濟中小學聯合演出時,不免懷疑其可行性,一來時間不多,二來經文意境深遠難思議。
開學後每週一次的集訓,初以為演繹〈德行品〉後半段的偈誦即可。大家練習展演「船師」,琢磨「運載群生,渡生死河」,以及「捨一切諸難捨」的力道與大器。
教職員和學生共同營造「船」和「書」的意象,再一次,讓大家重溫三年前為了《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舉手投足相互觀摩,校園中平等、另類的交流。
練習期間過了近半,又發下好幾張〈說法品〉和〈功德品〉的手語圖解,種子老師們現學現賣,加快傳授這些法海區的配合動作。大家忙不迭地學,記不住詞,諸多比劃意思相近,也分不清前後順序。
身處法筵 微妙歡喜
在自由的大學校園,參加演繹的人數沒到齊過,即使正式演出前一週的驗收也不例外,動作不熟不齊,不見該有的道氣,被評為「亂到最高點」。
危機可以集結眾志,已投入那麼多時間,自然不能功虧一簣。演出前的密集彩排,大中小學師生輪番上臺,動作和隊形一再接受調教;臺下的「法海」也終於收攏出整齊的波動。
在那「忘了我是誰」的時空中,大家體驗「練身段,下功夫」的況味,多了些許謙卑。小小學生認真,嘹亮唱《無量義經》如何「去到一切眾生心」,如此暢懷可愛,教人看了歡喜生信。
詞曲莊嚴悠揚,透過具體的肢體語言詮釋,令人倍覺震撼。中學師生演繹的「法身大士,慈悲菩薩,其心禪寂,常在三昧」,隊伍浩蕩,步伐剛健,如見「法身大士」出虛漠,引人行深浸潤在無限的法味中。
團體演練需要耐心的等待,場內場外川流不息,老的少的,演出者和幕後志工,皆安住於此。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再一次讓大家身處法筵中。
演出結束的那一刻,大家意猶未盡。許是師生學子「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微妙清音,讓人流連不已。歸依究竟一義,自此成為大家共同的精神印記。
(文:盧蕙馨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