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四大志業以慈善為首,訪視工作是慈濟志工的基本要務。志工每天走訪在偏鄉小鎮關懷貧苦,貧困者以生命示現人生疾苦和無常,除了當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更要啟發他們日後也能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每月一次的「人人訪視日」即在各社區角落看見「藍天白雲」的身影,讓志工的慈心啟動社會大眾的悲心,共同守護愛的國度。
人生際遇 孰能主導
「我最期待的就是這一天!」盼著慈濟志工4月12日的到來,坐在輪椅上的小燕(化名)笑盈盈地說。
來到小燕的家,慈濟志工許瑞芬親切地喊著,小燕也高興地回應著,就像見到自己親人般,兩人輕鬆自在地分享著生活點滴。許瑞芬還時時貼心地詢問著小燕還有什麼地方需要幫忙。
除了是慈濟法親外,小燕與許瑞芬原本就是朋友,因為她們兩個人的先生同在一所學校任職;小燕的先生(蔡先生)因為許瑞芬的先生劉秋旭的牽引而走入慈濟,曾為同事、更同為慈濟人的兩個家庭互動頻繁。誰知上蒼造化弄人,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無常,讓原本手心向下的蔡家,如今卻成為需要被幫助的對象。
蔡先生自2005年8月退下教職,轉換人生跑道,走進慈濟大家庭。不料當月下旬,小燕卻發生車禍,造成全身癱瘓。蔡先生除了照顧她以外,更積極做慈濟。每天早晨五點起床,收看大愛臺,聽完證嚴上人的晨語開示後,就開著環保車,出門載資源回收物品,數年如一日。
癱瘓的小燕,生活瑣事全仰賴蔡先生的照料。2009年10月16日早晨,蔡先生一如往常的早起,正在與家人說話時,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心臟病),隨即不支倒地。到達醫院,已來不及搶救!
「我才在跟他講話……」一時間,無常奪走了先生,小燕無法接受事實,悲慟不已!身體無法自主,孩子在外地工作,家裡只剩小燕一個人和言語不通的外勞,她感慨地說:「最痛苦的就是連一個說話的對象都沒有!」
體悟無常 積極復健
蔡先生剛往生的那段期間,復健接送都是由慈濟法親輪流陪伴,但考量到志工尚需上班,無法天天排班接送,慈濟便將小燕列入長期照顧戶,除定期陪伴她、與她話家常外,還支付她每天往返醫院復健的交通費。

小燕曾在上人面前發願,只要腳能走或手能做,她一定會繼續先生的菩薩道。為了要趕緊恢復身體的機能,她每天去醫院努力地復健,雖然過程非常艱辛,但她咬緊牙關,十年來從不間斷;雖然她的遭遇令許多人鼻酸,但是堅強樂觀的她,臉上的笑容永遠比任何人都燦爛。她是醫院裡大家公認的模範生,復健科醫師和護士若遇到心情低落不配合的患者,都會請她當說客,以自身的遭遇分享。
「你們有比我苦嗎?但是苦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何不歡喜以對?」小燕同理心的鼓舞,大多能得到不錯的激勵效果。而一路陪伴的志工許瑞芬也說:「在小燕燦爛的笑臉上,我學會了『知足』。一連串的苦難都沒打倒她,『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心境的轉念,讓我體悟生命的無常,更要把握當下,珍惜身邊的每個人。」
耳濡目染 化礙成愛
家住屏東的許瑞芬,雙親是慈濟在恆春的第一顆種子。從小見過上人的她,卻近花甲之年才踏進慈濟大家庭。「結婚前,不是讀書,就是上班,從來沒想過要走進慈濟。」許瑞芬在結婚後,也以家庭、小孩為重,更沒想要追隨父母腳步。
「當時師兄(先生)已經加入慈濟,他幾乎每天都出門,孩子很少看到爸爸!」受岳父岳母慈善風範的感動,劉秋旭因而走入慈濟。但是因為他的積極投入,反而讓許瑞芬更生氣,「我常常為了他去做慈濟,給他臉色看!」

走到訪視的個案家樓下,瑞芬用手機撥通了電話:「阿桂(化名),我到妳家樓下了。」罹患多種癌症在身的阿桂,身體虛弱,下樓比較吃力,在慈濟的長期照顧下,因為信任,所以事先將鑰匙放在樓下,讓關心她的許瑞芬方便取用。
一句簡短的對話,讓人看見了信賴!而「信賴」,更是慈濟人經年累月付出的「愛」所堆砌起來的!
訪視,是人生道路上一面最好的鏡子。對生命充滿感恩的許瑞芬,在訪視過程中,感受到何謂見苦知福;在小燕身上也學習到「知足」。更體會到,當彎腰付出時,抬起頭看到對方的一抹微笑,這就是付出的最大價值和意義。【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美宏 臺中報導 201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