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01

化身法水 滋潤星國大地

$
0
0
在社會、生活、經濟猶如人間天堂的國度新加坡,高樓大廈繁榮背後的暗角仍有眾多苦難眾生,他們的苦大部分來自心靈的苦,而心靈的苦需要法水來滋潤,新加坡的慈濟志工在今年(2015年)海外會務報告上分享如何扮演雨水和露水滋潤他們人生。

志工培訓 深化精神也說法

為提升培訓及見習委員、慈誠素質,於2014年初,新加坡慈濟人經過執行團隊、培訓組及精進組共識決議,以教之慇實,加強課程場次及內容深度;誠之情誼,強化培訓幹事人力及凝聚默契,並將四合一幹部暨委員慈誠精進納入靜態課程中,採因應不同的志工身份,而規劃分別有精進日、和氣課、互愛課、協力課、英文等培訓課程。一年下來共舉辦了二十六場精進及培訓課。

為期三天的培訓暨見習精進研習營,深度化的課程內容。為了能讓參與培訓的學員回歸初心,強調舊法新知,課務人員特別整理大愛臺《世說心語》及《回眸來時路》節目的精華影片,納入培訓課程,讓學員知道當初慈濟靜思法脈是如何開展的。除了邀請資深慈濟人現身說法,和深化四大志業的精神理念外,還包含舊法新知及互動討論等,學員藉由以愛與關懷及在上課溫馨的互動過程中成長,讓之前總是默默守在相機後面,從不與人分享的慈濟志工蔡佑良,走出來承擔主持人、學員長、編排流程,也承擔起人文真善美的講師。

每次培訓都吸引數百名志工參與,在過程中由於活動場地有限,更是考驗工作團隊的智慧,發揮合和互協的精神,善巧利用小空間,圓滿了安單空間,在眾緣成就下展現出慈濟人的默契與團隊精神。

慈善志業 關懷弱勢獲肯定

苦來自心貧,志工楊淑元提到新加坡慈善團體超過兩千個,經常一個個案就有好幾個團體在關懷,中低收入家庭除了政府提供生活、醫療、教育全面援助外,慈濟人也會給予精神關懷與膚慰,讓他們悲戚的人生找到溫暖。

因為志工的用心投入,當地政府機構也開始注意到慈濟,進而主動聯繫建立合作關係,1999年慈濟志工開始關懷愛滋病友;2009年在樟宜監獄主動聯繫下,慈濟是監獄唯一提供愛滋病醫療補助的團體。志工們把握每次兩小時的關懷時間,藉由上人的法語、靜思小故事啟發受刑人的善念,鼓勵愛滋病受刑人反思己身,六年來連續三年獲新加坡監獄署頒義工奉獻獎,更從關懷一個集管區逐漸擴展為三個區。

除了到獄中關懷外,更擴大監獄福田提供出獄受刑人,短期的生活補助及精神關懷,陪伴他們走入正軌,帶領從慈善到環保,進而加入慈濟。六年來除了精神的關懷還有短期補助,慈濟提供藥物補助每年有二千八百人次。

在諸多的故事中,〈破浪而出的努西〉就是一個獄友改過自新的典範。努西因為宗教不同,起初抗拒慈濟的幫助,但慈濟志工持續關懷與釋出善意,讓努西轉變態度。努西曾說:「每天午後,當我領取到四顆珍貴的藥丸時,它對我而言,已遠遠超出四顆保命藥丸的意義。每一顆藥丸所包涵的,是每一位慈濟志工與會員的關愛與善意。這是充滿希望的藥物。」

「當我在生命中最低潮、墮落時刻、被困在黑暗中,是上人給我光明和希望!」他更期許自己以實際行動回報慈濟人的善意,努力成爲一個改過自新的典範。

新加坡雖然是個很年輕的國家,但人口老化卻非常嚴重,導致醫院病床不足,志工林金燕分享,病情惡化走不出來的患者,義診中心成立居家醫療服務團隊,志工走入社區給予貧病者治療與關懷的依靠。

人文推廣 志不分齡共演繹


新加坡雖然是個有名的乾淨花園城市,但都是由政府聘請的清潔工來做,導致人民因為丟垃圾太方便,所以民眾環保觀念並不普遍,但慈濟志工二十年來在環保上的身體力行,從資源回收到環保教育,凝聚組隊的力量落實「清淨在源頭」。

慈濟人對環保的付出,新加坡政府都看在眼裡,因此不同的政府部門都陸續來向慈濟取經,邀請慈濟代表在「永續新加坡發展藍圖2015諮詢會議」中,推廣環保人文分享惜福愛物、克己復禮、延續物命的環保教育,「有效的環保教育」是這次會議的一個成果共識。

除了提倡環保外,新加坡慈青匯聚兩百二十一位慈青志工籌備團隊入經藏演繹,號召從四歲到八十歲志工,在南洋理工大學大禮堂演繹《浩瀚父母恩》兩天三場,吸引四千兩百五十位觀眾,共同深入經藏弘揚孝道,齋戒茹素。

相隔萬里 行道一念無距離

今年國際慈濟人醫論壇第一次走出臺灣,到新加坡辦理,接引海外義診醫護人員,推廣慈濟醫療人文,對內舉辦說明會,對外登門拜訪醫院、醫學院、發邀請函宣導,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致詞表示:「此次論壇主題非常貼切描述慈濟在國際間的努力成果,對於慈濟主辦這次的論壇,讓各地學員可以互相學習、交流經驗,深感讚賞。」顏部長並為《人醫仁心》新加坡醫療志業簡介一書做推介禮。

「融入社會才是病患需要的,非更多的藥物。醫療不止是科技,而是愛。」報告中提到,亞歷山大保衛集團執行長陸聖烈先生肯定,「慈濟的宗教精神與情懷方面做得紮實,而我們需要在這方面加強。」

最後在新加坡慈濟人至誠發願,他們雖然身在千萬里萬,但是心與上人是零距離的,生生世世跟隨上人。上人慈勉大家雖然遠從不同國度回來,彼此之間表達在僑居地所做的一切,讓人很感動,新加坡地雖小,卻充滿朝氣,當地的第一屆慈青雖已步入社會工作,但也因為他們的加入,讓慈濟在新加坡活力化。他們法入心、法入行,演繹經藏〈父母恩重難報經〉一肩挑起孝道教育影響很多人,這就是教化教育。

慈濟走過半世紀,新加坡是一個重視法治國家,因此在推動的過程中,步步要謹慎,法脈傳承,宗門要打開,所以舊法新知,新加坡慈濟人一路走過來慈善、教育、醫療、環保樣樣都很用心,慈濟走過半世紀,要引領現代年輕人理解當初是如何刻苦克難的走過來,這就傳承。

(文:徐淑靜 花蓮報導 2015/04/1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0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