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凱莎娜颱風侵襲首都馬尼拉,鄰近的馬利僅那市淹大水,慈濟志工第一次啟動受災鄉親萬人以工代賑,從那次賑災之後,許多受災民眾感動於慈濟的付出,願意投入慈濟的行列,因此原本華人為多數的菲律賓慈濟志工,登時多了一股本土的力量。
2013年海燕颱風侵襲萊特省,慈濟華人志工帶著馬利僅那水災後培訓出來的本土志工,同心協力在重災區獨魯萬啟動以工代賑三萬人次,祝福慰問金發放受惠六萬八千戶,十九天內讓因風災破壞,幾乎要被棄城的獨魯萬的經濟重新充滿生機與商機。
菲律賓慈濟分會執行長李偉嵩表示:「災區的重建讓世界看到證嚴上人大愛的力量,慈濟人的愛心,不分國界,不分宗教,不分種族。」他還記得凱莎娜颱風過後,上人給菲律賓的使命是:「安邦定國,治國安民」,但「『安邦定國,治國安民,使命必達』,當時自己喊最大聲,但實際心中並不踏實,想說自己只是一個小人物、小實業家,我們能做到嗎?」
李偉嵩坦言他當時其實信心不足,但感恩上人耐心的指導及臺灣本會專業的協助,讓菲律賓慈濟志工能累積賑災經驗,把當地志工帶動起來,讓獨魯萬從死寂中露出了曙光重生,上人的妙法,真是一個奇蹟,讓菲律賓重生。
海燕賑災三階段 帕洛大愛村入住
海燕颱風發生於2013年11月8日,經過安心、安身、安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急難救助的安心計畫告一段落,鑑於災區的學校幾乎都因風災受損,由菲律賓副執行長楊國英負責簡易教室的援建,總計為災區學校搭建超過一百間簡易教室,並為二十所學校,二百三十間教室整修屋頂,讓師生能安心上課。之後,於2014年9月開始,就從急難救助的安心階段,轉向以中長期的簡易屋援建及生活、就業輔導為主的安身、安生階段。
找地蓋屋是安身的開始,位於獨魯萬南方的帕洛,市政府提供了三點三甲土地供慈濟規畫大愛村,搭建簡易屋。帕洛大愛村工地沒水、沒電,楊國英帶著團隊,以工代賑帶動鄉親建立自己的家園,工程中卻受到當地雨季氣候的挑戰,土地濕滑泥濘不堪,但是大家歡喜揮汗,甘願付出,逐一克服困難。

帕洛簡易屋除了加倍防風防水設施,還有設置太陽能設備,至今歷經過三次颱風仍屹立不搖,且內有浴室、廚房、臥房、客廳之隔間,規畫完善。還有上人的慈悲智慧,以竹片代替鋼筋,將水泥與竹片組合的福竹磚,舖在屋子裡,環保友善的創意,讓大地呼吸,也不會破壞土地。
慈濟志工趕在2014年耶誕節及2015年的情人節,分成兩批讓兩百五十五戶鄉親入住,新房子內用品齊全,鄉親心中感到慈濟人的用心及愛。
風災中不倒的百年老樹,以十層樓高的拔地擎天之姿,成為大愛村的精神象徵,樹下規畫成大愛廣場,也是孩童們的遊樂場,另外安排週末戲院播放影片,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周日舉行愛灑活動,鼓勵鄉親戒菸、酒惡習。
而為了讓災民展開新的生活,也推動各項安生計劃,如編織草蓆、摩托三輪車載客、素食便當銷售、烘培、及種菜及縫紉等。更有助學金的發放讓孩子能順利上學。
◎帕洛大愛村的美味秘方
從2014年8月開始整地,一直到隔年2月帕洛大愛村完工,慈濟志工還會持續守護、陪伴村民扭轉人生。負責帕洛大愛村援建的楊國英,細數這段時間的心情感受,整理出來的「帕洛大愛村的美味秘方」:

作法:融合所有的材料,加入『愛與關懷』輕輕攪拌,在六個月的烈日下烘烤,偶爾有強大的颱風和零星的小雨,冷卻一切。為達到最高效果,每天增加體操運動,並唱〈拉車向前行〉、〈地球的孩子〉及〈幸福的臉〉至少三次,最後加以大愛感恩調味,即可使用。
這就是大愛村最美味的表現,全球慈濟人愛的結晶!」
奧莫克愛心蔓延 福地援建大愛屋
當帕洛大愛村援建的同時,奧莫克大愛村也在進行,土地來自奧莫克市長及夫人,所提供的五十甲家族土地。
菲律賓慈濟志工李伯芳回顧海燕災後,在奧莫克覓地要蓋大愛屋,拜訪市長的過程。「市長說,『政府沒有地,我們有!不過要問我太太。』市長夫人說有一大片五十甲地,我們就問市長夫人,『如果援建需要十甲地您會捐嗎?』『可以!』『假如二十甲的地呢?』『可以!』『那麼五十甲呢?』『可以!』 」
土地有了,無奈動工整地時卻遇上了菲律賓中部的雨季,進度受到很大的影響。不過,志工沒有因此坐著等待雨停,反而利用時間教導大愛村附近居民做「福竹磚」需用的竹片,也帶動了愛的效應,許多受災鄉親紛紛投入以工代賑搭建大愛屋。「自己的家自己蓋!」眼見自己未來即將入住堅固美觀的大愛屋,都令村民們感到振奮和感動,甚至許多人願意在週一到周五賺錢以工代賑,週六、日當志工無償付出。
為了讓這一群鄉親改善生活,志工每天在上工前、下工後都舉辦愛灑活動,苦口婆心勸導鄉親存錢,戒煙、戒酒、戒賭,讓許多鄉親願意發願改變,扭轉了人生。有兒子戒煙酒之後,影響父親跟著戒;有人以工代賑六個月中,戒了這些惡習之後,每個月還會拿出薪資的一半回家;還有戒掉十年煙癮的兒子和媽媽一起含淚感恩慈濟。
2014年3月28日,來自康瑟森及坎恩杜政府臨時屋共一百五十戶的鄉親,成為奧莫克大愛村的首批住民,當天慈濟志工邀請神父為新厝灑淨,並且在市長帶領下,收成大愛村部份土地種植的有機蔬菜。
重災區獨魯萬復甦 鄉親回饋樂付出
2014年11月8日是海燕風災一周年,重災區獨魯萬從廢墟重新展現生機,海燕週年菲律賓慈濟分會在獨魯萬舉辦了賑災攝影展,回顧風災時的無常,以及賑災過程中的愛心動員。

這一分對慈濟、社會援助的感恩回饋之心,獨魯萬本地志工的培訓帶動,也逐漸成長起來,特別是華人志工的部份。海燕風災過後,絕大部份的獨魯萬華商,因為財產損失,又遇到搶劫而紛紛逃離,華商楊振偉留在當地沒走,發現所有的人都急著離開時,卻有一群藍天白雲的志工克服萬難進入災區,讓他深受感動,他開始投入慈濟,也在慈濟中找到人生的意義,也發願在當地成立聯絡處,讓善心善念能長久根植獨魯萬。
身心膚慰永陪伴 靜思語建新人生觀
居民安頓身心,孩童的教育品質也需與日俱進,特別是品格教育的內涵上,更為重要。
2014年, 菲律賓開始推動「兒童靜思語贈書活動」,源自於臺灣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有一次前往海燕災區賑災,一位八歲的小男孩Cesar Ponce指著海邊的廢墟輕聲地問她:「他們現在為我們重建家園,但是你可以告訴我,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嗎?」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親和兩位弟弟都在風災中被大浪捲走,蔡青兒覺得有形的物質雖然可以彌補生活的需要,卻彌補不了心靈的創傷。
蔡青兒在臺灣啟動3333捐書活動,募集了十萬冊兒童靜思語,2014年9月開始透過菲律賓教育局在災區萊特省十一個市鎮的公立學校贈書給師生。「雖然慈濟人無法永遠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是上人的『法』可以永遠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除了贈書,慈濟志工也舉辦靜思語教學研習會,與菲律賓教育部合作邀約公立學校的校長及老師參加。2014年11月9日,海燕風災周年之後,慈濟志工檢視一個多月來靜思語教學的成果,在奧莫克體育館舉辦靜思語海報繪畫比賽,現場將近三百位的師生參與,市長肯定慈濟靜思語對學生的道德培育有正面影響。
宗教和諧互感恩 四大志業齊安邦
慈濟在萊特省災區的付出與奉獻,得到菲律賓社會各界的肯定與讚揚,菲律賓總統特別接見思賢師兄,表達對菲律賓慈濟貢獻的肯定。
慈濟在海燕風災後,也協助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獨魯萬聖嬰教堂重建,2014年12月24日耶誕節前一天早上,上千信徒湧入聖嬰教堂參加重建後首次彌撒儀式,慈濟志工也受邀與會。萊特省大主教Archbishop John Du感謝慈濟,除了頒給感謝狀,也製作了兩個大看板,放在教堂一內一外,感恩證嚴上人及慈濟。

為了表達對慈濟援建聖嬰教堂及協助海燕受災鄉親的感恩,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1月17日在菲律賓獨魯萬舉行萬人彌撒盛典,慈濟亦受邀以貴賓身分與會,大主教大主教Archbishop John Du亦特別接見來自臺灣的代表團成員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何日生主任,表達感恩之意。
承擔增加願力行 四大志業不偏廢
慈濟菲律賓分會投入大量人力、資源在海燕災區萊特省進行各項援助,原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亦照常運作。
在慈善工作上,2014年菲律賓火災發放次數就達六十七次,2015年3月更有二次大火災,慈濟人提供熱食、膚慰受災鄉親,也為火災往生者助念,並發放慰問金及物資。另外,2014年農委會大米發放有七十一萬一千四百五十戶,臺灣愛心米遍及菲島中部的獨魯萬市、帕洛鎮、塔瑙安鎮、奧莫克市、保和島等地,大米發放前先進行愛灑,傳達慈濟精神理念及佛教的因緣果報,愛灑時也介紹竹筒歲月鼓勵人人積極行善。
醫療志業在2014年,菲律賓人醫會總共舉辦了二十四場次,動員醫護人員九百一十一人,志工投入二千二百三十二人,嘉惠病患二萬零二百七十七人次。
教育慈善部份,2014年接受助學金補助學生,共計九百六十四位,而教育志業在兒童靜思語等的推動下,獨魯萬和萊特省老師發願要成為教聯會的種子,推廣下去,也期待能將菲律賓慈濟教師聯誼會成立起來。
人文志業2015年3月2日至8日,於馬尼拉人口稠密的中國城美加廣場,舉辦靜思淨斯六度萬行佈展,推廣「淨斯」清淨環保的生活,以及「靜思」人文的理念。
菲律賓分會在2105年4月19日的海外會務報告中,向上人發願,將致力於「安邦定國,治國安民」,同時在「菩薩道上永不退轉,生生世世追隨上人」。
(文:池秀珠、羅世明 花蓮報導 201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