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樓華廈聳立入雲的香港,來自全球各地的商賈穿梭其間,經濟的繁榮,造成貧富懸殊愈來愈大,貧困者隱藏在社會暗角。人口老化問題更是雪上加霜,當今每八個香港人中就有一位六十五歲的長者,貧窮長者更高達百分之三十四。
由於香港法令對隱私權相當的嚴格,慈濟志工想要幫助貧窮的獨居長者並不容易,必須與不同的機構合作,藉此走入更多的家庭,去了解他們的生活需要。
不是親人 親似家人
香港慈濟志工了解麥婆婆的家庭狀況後,恰巧看到《慈濟》月刊報導有關受刑人懺悔改過的故事,鼓勵她一定要將月刊送給小兒子看,盼望他能浪子回頭。一段時間後,麥婆婆的小兒子果真不再吸毒,還找到工作,每天都會打電話問候媽媽。有一次從電話中聽出婆婆身體不舒服,還哭著跟同事說出他很擔心媽媽,想早一點回家看媽媽。現在的婆婆已經把心中的包袱放下了,經常笑口常開,還常與教友分享:「現在慈濟志工就是我最信賴的家人」。
慈濟在香港慈善個案增加的比例不高,但仍努力針對社會型態的轉變與需求,以深度化、在地化及多元化的目標,來拓展慈善的服務範圍。
去年(2014年)年底,受到社會福利署的邀請,慈濟香港分會志工將結合人醫會的醫護人員,開始走入偏遠的鄉村探訪,陪伴原住民長者玩遊戲、做運動,提供量血壓服務及宣導用藥常識,讓這群老人家感受到愛。

慈濟志工也進入善導會朗澄坊,它是由政府資助的精神康復者輔導中心。該所會員普遍有經濟困難,自2014年10月起,中心主任邀請慈濟志工合作低收費午餐計畫,每週二提供素食午餐。
此外,慈濟志工也展開監獄關懷,其中有兩位臺灣年輕人在香港服刑,家人無法來看他們,當聽到前來關懷的志工用臺語問候他時,這位年輕人流下感動的淚水。志工看到他們這麼年輕、優秀,卻因一念之差而被判重刑,除了關懷之外,每次前去探訪都會帶慈濟的書刊及證嚴上人的著作給他們閱讀,藉此引導他們真心懺悔改過。
這兩位年輕人也沒讓志工失望,在獄中改吃素食,並寫信要求志工能多帶些上人的著作來。他們的改變,鼓勵志工更努力走入香港各個暗角,以誠與情關懷各階層有需要的人。
人醫之愛 溫馨滿盈
香港是經濟繁榮的國際大都會,有很完善的醫療設備,但美中不足的是私人診所費用高,而公立醫院排診時程過長,加上醫療法令十分嚴謹,慈濟志工心繫弱勢族群的身心健康,也考量到法令規範,於是積極在社區推動健康促進,提供義檢等相關服務。
「病人走不出來,醫護人員要走進去。」曾有「香港悲情城市」之稱的天水圍,住了很多初來香港的居民,很多家庭是老夫少妻與稚子,衍生情緒與經濟問題,甚至導致夫妻不睦,曾發生多起不幸的跳樓事件。

緊鄰赤鱲角機場的東涌地區,住著許多外來人口,往往因語言不通而忽略自己的健康。慈濟人醫會與鄰舍服務輔導社合作,首次在東涌舉辦義檢,醫師希望透過健檢來照顧這裡居民的健康。居民潘秉倫表示:「來這裡幫助很大,一家五口來受檢,知道他們的健康狀況,更知道照顧孩子的方法。」
許多單親家庭透過健檢有了觀照自己健康的機會,志工與居民也建立起互信、互相關心的情誼。
靜思好語 淨化心靈
「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四年來,臺灣教聯會老師定期前往香港傳授靜思語教學方法及分享成果,讓香港慈少班、親子成長班都有相當不錯的佳績。
「人有無限的潛能,我真的見證到了。」家長也是志工的王其坤表示,在他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外甥女送他一本《靜思語》,並告訴他:「我們在這裡幫你,也很難幫到你的心裡,你好好看這本書,它會引導你,給你啟發。」看到「人有無限的潛能」這句話後,王其坤心想,「我就不相信不能改變自己。」便帶著兩個兒子一起參與親子成長班,一步步學習。
從前,兒子考試拿得到十五分他就已經很高興了,學校老師不來投訴就很滿足了;兒子來到慈濟之後的那學期,成績得到進步獎第五名,還獲得五百元的獎勵。王其坤開心地分享:「來慈濟學習不但領會自己的成長,也感受到慈濟是很好的團體,上人的法能夠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看到孩子的成長,也感受到慈濟給我很大的希望。」

好話滿街 轉惡為善
慈濟香港分會為了讓更多家庭能從靜思語教學受惠,計劃明年新界大圍聯絡處增設親子班。在慈敬小學推動「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的三好運動,鼓勵學童「勿以善小而不為」。
慈濟志工將靜思語推進不同機構,「靜思好話推入飯店」讓聚集此地的各國觀光客,隨時翻閱靜思語就是正能量的開始。與此同時也將靜思語送入懲教署,讓受刑人反省過愆、澄淨己心。
狹小的香港地區人口密度非常大,尖峰的上下班時段車潮滿患,「靜思好話滿街跑」讓大眾運輸巴士貼上靜思語,讓法語可以在街上串流。
慈濟志工王純純分享:「有次開車載小孩準備上學,剛巧正塞車,有一輛機車騎士不停想要超車,讓我非常緊張。」經過幾次超車不成,機車騎士終於在車陣流動的時候騎至純純師姊車旁,並輕敲她的車窗,「當時我非常害怕,想說他是不是要罵我。」
「最後那個機車騎士指著我車後貼的靜思語『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然後手比一個讚。」及時一句法語,讓這一分臨時的惡緣轉化為善緣,期待人人心中有愛,並且廣推靜思語。
身心環保 再接再厲

環保志業願景要「排除萬難.使命必達」;由點至線到面,落實香港十八區,及各個公共屋邨,希望都能有慈濟環保站。環保署讚歎慈濟在資源回收與環保教育方面的經驗是足夠的,希望慈濟持續參與社區環保工作。
香港分會也參與香港素食嘉年華、曾大屋素食盆菜嘉年華等活動,提供以靜思產品製成的佳餚與眾人分享,藉此推廣素食。
上人殷殷叮嚀:「香港雖小但人口多,香港人不是窮苦、是心靈苦,大家都很努力,希望大家要堅定信心,要持續薰法香,期待有朝一日香港成淨土。」
(文:高宜勤、高芳英 201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