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01

成立人文教室 孩子心殿堂

$
0
0
天地是大課堂,一首慈濟歌曲〈幸福的臉〉手語帶動,在巴塔普帳篷區幸福洋溢。早上十點多,帳篷區內四十多位孩子們,扭腰擺臀,跟著節奏輕快的旋律,快樂地手舞足蹈。

強震無情,粉粹了家園,更讓災區的孩子們無法繼續求學,鎮日待在帳棚區內,無所適從。慈濟志工不僅帶來關懷,也帶來了歡樂與人文,從上午布置人文教室開始,到靜思語教學;下午,則帶動當地志工體驗實作,志工們成立環保小尖兵,團隊由六位大哥哥、大姊姊帶著小弟弟、小妹妹們,在帳篷區周圍撿拾垃圾和資源回收。

帳篷區裡 首次靜思語教學

「Namaste、Namaste……(祝福你)」九點多,第一組訪視志工來到帳篷區,許多鄉親及孩子會主動向志工合掌祝福。由於今天(5/21)要在帳篷區成立慈濟人文教室,大家到了帳篷區隨即兵分兩路,一組去做訪視,一組展開教室的布置。

簡易的人文教室在義診區隔壁,以福慧床當椅子,前方再掛上中、英、尼三種語言的〈祈禱〉歌詞海報、慈濟橫幅,孩子們的慈濟人文教室,就此開課囉!為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慈濟志工林淑真首先帶動手語教學,孩子們快樂學習。

「要自愛,才能人見人愛。」以英文書寫在紙板上的這句靜思語,是今天課程的重點,林淑真透過旁邊的小志工Ria Shahi翻譯成尼泊爾文,告訴大家要守規矩,才會得到大家的喜愛。

為了看看小朋友們是否真的懂這句話的意思,慈濟大學傳播系主任陳定邦邀請三位小朋友分享,其中一位穿著黃色衣服的長頭髮女孩Aina Yosui可愛大方地說:「我會先學習自律,然後去愛人。」

人文教室 孩子的心殿堂

由於受災戶目前多集中在帳篷區,小孩眾多,慈濟技術學院謝麗華主任從臺灣帶來許多教學資源,比如「愛與關懷」英文字卡、iPad播放小螞蟻故事影片等,用圖像或影像吸引小孩聚集,並適時拿出彩色筆吆喝小孩們聚集畫畫。

在帶動的過程中,讓當地尼泊爾志工十七歲的阿諾(Aun)一起翻譯、參與人文深耕,傳授孩子們第一句靜思語「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Say Good Words, Think Good Thoughts, Do Good Deeds)」。

在課堂上,適時扮演風紀股長的陳定邦主任說,昨天訪視過程中,看到孩子沒有事做,跟著他們跑訪視,這多多少少會造成一些困擾。所以回來後,思考是否把這些孩子集中起來,成立人文教室,讓教育可以正式啟動。

慈濟人文教室很快地成立起來,陳定邦原本擔心孩子只有八、九個,「結果短短不到二十分鐘,從十個到二十個,最後有四十個,互動參與率非常高,孩子可以感受到溫暖且有人文。」靜思語淺顯易懂,透過孩子張張純真的笑容,他充滿信心,「慢慢地,一天至少一到兩句靜思語,影響往後的人生。」

隨機教育 生活更有品質

希望環保在帳篷區慢慢推展,陳定邦說,早上的教學也是機會教育,看到他們吃完糖果就隨地亂丟,就馬上告訴他們,垃圾不要亂丟,隨即撿起來。「運用一些方法,快樂過程當中,怎樣遵守秩序,這就是慈濟教育人文,雖然有些考驗,但做得很開心。」第一次上課,位置空間又狹窄,陳定邦期待下午調整位置,孩子會更有秩序,也學習更多。

「靜思語帶動怎樣融入孩子的心,首先要讓他們歡喜接受。」天氣炙熱,在帳篷內做帶動的林淑真滿頭大汗,但為了讓孩子們的教育,她樂在其中。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林淑真說:「期待帶動要讓他們知道,每一個動作當下都是一種教育與人文,他們像海綿一樣,很單純,給甚麼就是接受,聽到孩子說,天天要來慈濟人文教室,我覺得教育課程應該必須要持續下去。」

(文:李美儒、古繼紅、李老滿 尼泊爾報導2015/05/2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601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