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賑災醫療團5月22日分為醫療及訪視二條線路,訪視又細分為四條訪視路線,志工們帶著訪視普查表,分區前往個案家一一關懷也一一記錄,希望藉由慈善的紮根,將慈濟愛的理念帶回佛陀的故鄉。
訪視深耕 受災女孩樂付出
地震當時,Keshish被木材橫樑壓住,導致骨盆骨折、雙腿受到重傷,行動完全受到限制。現在Keshish只能臥在鋪著塑膠布再加上棉被的軟墊上,行動受到限制的她,在地震中失去奶奶、媽媽、姊姊,靈活的雙眼滿是焦慮,正傷心地哭著要要媽媽、找奶奶……
志工們依偎在她的身邊,以歡笑、遊戲逗弄著Keshish,直到她不再哭泣,睜著清澄的圓圓大眼睛,回應著志工們。
在帳篷的另一個角落,傳來一些聲音……「來來來,跟你們分享我和學生們志工服務巡迴演出的小螞蟻奇遇記……」慈濟技術學院謝麗華主任坐在三位孩子間,一頁一頁翻閱著圖畫書,她用英文導讀再加上活潑生動的語氣,讓孩子們融入在故事的世界裡。

阿諾是Keshish的表姊,也是照顧Keshish的其中一人,每天早上阿諾都會在這裡陪伴Keshish,年紀雖輕僅十七歲,思想卻十分成熟。「你來幫忙當志工好不好?英文這麼好,你可以幫我們訪視翻譯,當我們的小志工。」對於謝麗華的邀約,阿諾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答應了。
接下來的行程,阿諾綁起了二條辮子、穿上志工背心,陪伴著志工顧佩珍穿梭在街坊鄰里,藉由她的尼泊爾語言翻譯,讓當地民眾更了解慈濟這個團體。阿諾說:「慈濟人來我們家關懷的時候,是真正誠懇的用心來幫助我們,所以我現在也願意出來為志工做翻譯。」阿諾的真誠,讓愛的力量透過語言傳遞出去。
心靈重建 深耕人文愛相隨
Keshish的父親回來了,看到黃秋良和曾美玉的再次到來,也主動訴說著最近的心境。想家的他,主動邀約志工陪同前往已經毀損的家。回家的路上,沿途盡是震後傾頹的危樓,當地民眾大都聚集在未損傷的廟宇前,看到志工「Namaste、Namaste......」雙手合掌彼此打著招呼。

原本五層樓的「家」變成了土石堆,空中不時有烏鴉低空飛過,低沉的「呀--呀--呀--」聲,徒生悲涼之感。重回家園的他百感交集,向志工比劃著家中的五位親人就在這裡往生,他仍難掩那分心底的傷痛。雖然剛到災區、素昧平生,顧佩珍鼓勵著他走出創傷迎向未來,鼓勵他肩負起家中支柱的角色,一有時間,也要像志工一樣服務人群。
關懷另一家有著十六歲、十一歲兩位小病患的帳篷,這一對表姊弟,表姊穿著鐵衣坐在床沿邊,表弟則以白色的毛衣鋪蓋在下半身。
曾在三軍總醫院從事護理工作三十五年的曾美玉仔細詢問孩子的狀況,她端詳著男孩媽媽給的X光片,被大木頭壓傷的男孩在地震的第二天膀胱漲得厲害,無法小解而求醫,醫生已將輸尿管打入膀胱,並建議六個星期後再開始訓練小解。
四個星期不到的現在,男孩因提早先行訓練導致疼痛,曾美玉建議媽媽先配合醫師醫囑,六週後再進行排尿訓練,平時要多喝水,也教媽媽傷口的照護方法。
敦親睦鄰 互相陪伴好照應

地震後,奶奶因無人可以協助,災後十二天才就診,住院七天。現況處於臥床狀態,右側腰敷有熱敷袋,排便尚且正常,目前主要是女兒照顧,前天(5/19)有自行換藥。
這位老奶奶目前與女兒及親友共八人住在帳篷內,提到地震仍是難掩恐懼與悲傷;經過訪視評估後,希望可以安排贈與一張福慧床,在協助換藥後,叮嚀著家人要協助她每小時翻翻身。
在小組訪視的尾聲,謝麗華主任帶動帳篷區數十位孩子們唱著慈濟歌,靈機一動,請孩子們一起來為老奶奶唱歌,一同關懷。孩子的歌聲在帳篷區響起,志工們希望多帶動帳篷區的孩子,讓他們可以自發性地關懷社區長輩,讓善種子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文:古繼紅 尼泊爾報導201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