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雨季將至 深入家訪知需求

$
0
0
尼泊爾地震後,災區擠滿了各式各樣由災民搭建的帳篷,奇翠巴帝(Chuchepati)是座沒有大型NGO組織進駐的帳篷區,裡面住了一千多戶、四千多名受災鄉親。從4月25日強震至今,這個帳篷區只有小型的志工團體提供送水服務、廁所衛生設備等相關援助,尚未進行過大型的物資發放。

奇翠巴帝位於加德滿都市中心北方四公里處,在慈濟賑災醫療團進入尼泊爾賑災時,就注意到這個超過一千頂帳篷的帳篷區。這裡的住民,一部份地震前就住在附近的居民,一部份是從他處遷徙而來的災民。所幸這個帳篷區民眾組成管理委員會,有組織的建立災民清冊及門牌號,來管理帳篷區的公共問題,並與各地NGO組織尋求援助。

帳篷區訪視 了解需求給援助

因尼泊爾雨季將至,帳篷區災民的生活愈加嚴峻,慈濟賑災醫療團考慮對帳篷區災民進行物資發放。為了解帳篷區災民的實際生活狀況,慈濟賑災醫療團於6月14日進行奇翠巴帝帳篷區的家訪活動,深入了解帳篷區災民的需求。

慈濟來是幫我們的,你們一定要認真,不可懶散、不可搗亂,要全心全意幫忙......」當慈濟志工抵達帳篷區時,管理委員會的領導Dawa Sherpa對著陪同志工家訪的二十位翻譯志工進行叮嚀;或許是生活的磨難,讓這群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變得嚴謹聽話。

家訪活動以兩位慈濟志工搭配兩位翻譯志工為一組,分頭進入帳篷區進行全天的訪視工作。當志工走進帳篷區才發現,這些帳篷都是災民自行搭建的,一座座的帳篷以竹條撐起,再蓋上顏色不一的塑膠布,有災民說:「大一點的是慈善組織送的,不夠的就拉破損的廣告帆布,或是撿一些塑膠布蓋起來的。」因為是自行搭建,所以帳篷的大小不一,常依居住的人口數多寡而不同。

前夜的一場大雨,讓許多帳篷區居民一早就忙著修補自己的帳篷,一頂頂帳篷掛著被大雨浸濕的被子及毛毯,晴朗炎熱的天氣,對志工的體力是一大負擔;但對住在帳篷區的災民,卻是能讓他們整理家園的好天氣,所以帳篷區四處橫掛著吊繩,上頭橫七豎八地披上一件件五顏六色的衣物,還有幾位災民趁著溫暖陽光提了桶水,就在自家門口洗起頭來。

鄉親多照應 福慧床好安身


負責翻譯的Sabin Khadka,帶著志工來到緊臨馬路邊的帳篷,連續幾個家庭的造訪,志工發現許多帳篷的主人都耐不住帳篷內的高溫,紛紛走出戶外串門子。偌大的帳篷區,到處可看三、五人聚在一起聊天,而志工的這一身制服,也快速地吸引他們的目光,許多人好奇走近了解。他們仔細打量著,志工透過翻譯志工表達慈濟想了解災民處境,許多災民睜著大大的眼睛疑惑地看著。

或許是這些日子來,他們已不再期待情況會有什麼改善,對於志工的提問,多半很制式的回答。因為秉性善良純樸,尼泊爾鄉親在這樣的處境中,已學會彼此照顧,對於外界能否提供協助不太抱有希望。此次賑災醫療團最主要關心雨季將至,沒有排水設施的帳篷將面臨淹水的考驗,同時了解災民現有住處是否有需要發放福慧床?若有所需,又該發放幾床?志工仍需要進行評估與了解。

志工在挨家挨戶的家訪中,發現不少帳篷中有床,經一番了解後才知道,大部份有床的鄉親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他們白天都上班去了,只有晚上才回到這裡過夜,志工劉素琴問:「晚上住這裡,是房子都倒了嗎?還是?」鄉親表示大部份是房子全倒或半倒,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害怕地震,其中一位鄉親說:「你沒經過,是很難體會那種恐懼!」

沒有床但有炊具的帳篷,多從其他處移居至此災民,了解他們處境的翻譯志工Sabin Khadka說:「他們大都沒工作,或是打零工為生。」他指著一個不到一坪大的小帳篷說:「我們都有家人,但這個帳篷只住了一個六十幾歲的老人家,他的生活真的很辛苦,都靠鄰居照應。」

帳篷難容身 關心慰問笑顏開

近午時分,帳篷區裡傳來一陣陣飯菜香,循著香味,志工發現一頂不到兩坪大的帳篷裡,一位婦人正用著小煤油爐翻炒著馬鈴薯、蕃茄、花豆等蔬菜。油煙瞬間瀰漫整個帳篷內,她的身後不到一公尺處,就是一家四人睡覺的地墊,志工問起她的生活狀況,她羞赧地低下頭去。翻譯志工Bihram Tamang幫忙解釋慈濟志工來意,婦人才侃侃談起家庭狀況。

就在志工轉往下一個帳篷關心時,Bihram Tamang的媽媽回家了,他禮貌將媽媽介紹給志工認識,Bihram了解此行目的,帶著大家來到自家帳篷,那張大約三坪大的長方形帳篷住了三戶十五人,訪視志工劉素琴不可思議的問:「十五人?」他點了點頭。跟他有著同樣居住環境的災民為數不少,住在他家對門那對老夫妻,不到兩坪大的低矮帳篷就住了兒子、媳婦及兩個孫女。

悶熱的帳篷裡,老先生的兒子兀自橫陳在裡面,兩個六、七歲的小女孩乖巧的洗著碗盤,老奶奶在帳篷外的角落曬著長滿蟲子的穀類,志工陳國麟關心詢問,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但老奶奶似乎能了解志工的關心,那張刻滿歲月風霜的臉漾開了一抹甜蜜的笑。因為志工的熱心,遠遠觀望的鄉親開始有了改變,有人主動前來找志工說著家裡的狀況。

遠方國度送愛 我們是一家人

曝曬了一整天,志工難抵午後的豔陽,看到門前有個小棚子便問:「我們可以到你家坐一下嗎?」坐在棚子裡老婦人開心的請志工入內休息。

「哇!好舒服啊!」風徐徐的吹,一天的暑氣頓消,老婦人的兒子Ghaman Singhrai馬上從草席上坐起,他好奇的問,「你們從那裡來的?」當他聽到「臺灣」兩字,他隨即說「臺北」,來自臺灣的慈濟志工有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彼此更因此拉近了距離。

在閒談間,了解Ghaman Singhrai的帳篷裡住了兩戶家共十一人,他與堂弟都在尼泊爾航空工作,所以對於臺灣的地理位置非常清楚,當他了解志工遠道而來就是為了尼泊爾受災鄉親時,Ghaman Singhrai說:「這很遠耶!」志工蔡岳勳笑笑的回說:「We are family !」Ghaman Singhrai一時間不知如何回答,也跟著蔡岳勳話語說:「We are family !family !」

災民與志工相處愉快,志工也趁此機會介紹慈濟,Ghaman Singhrai看著志工給資料,最後竟告訴志工說:「如果在機場有需要幫忙的,請告訴我!」Ghaman Singhrai是帳篷區裡少數有穩定工作的災民,雖然他的房子全毀,但至少他跟堂弟有都一份穩定的收入,他說:「流離失所讓我們一家人過得很辛苦,但看其他鄉親的處境,我覺得自己算是幸運的。」

接近黃昏的帳篷區,許多鄉親趁著太陽沒那麼毒辣,繼續整修房子,一根長竹、幾條細繩、一塊塑膠布就能成一個家,雖然受災的尼泊爾鄉親非常認命與知足,但志工仍希望為這群佛國善良子民盡一點棉薄之力。

(文:胡青青 尼泊爾報導 2015/06/1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595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