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TED授權講座 慈科大首場

$
0
0
TED代表的是科技、設計、娛樂(Technology, Design, Entertainment),也是全球最大的自製影音平臺。12月10日,慈濟科技大學舉辦第一場TED官方授權講座,涵蓋醫療、教育、減碳生活層面,以「人文‧心境」為主題。

講座邀請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與慈濟科技大學人文室主任謝麗華分享,現場座無虛席,互動熱絡。慈濟大學媒體製作暨教學中心也協助同步錄影,再剪接後製、上傳演講內容至TED美國總部與FB粉絲團,透過網路分享,讓全球看見臺灣。

十八分鐘TED 演講 引發更多共鳴

截至2015年,TED 演講每年觀看人次已超過十億。只要演講具有啓發性及感染力,且不帶任何偏見或宗教、政治意涵,就有機會被選上,再翻譯成一百多種語言,透過TED官方網站傳播到全球,演講主題從科學到情感無所不包。尤其,每一場TED演講限定十八分鐘。因為,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十八分鐘是人類專注力最集中的時間。

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根據統計,已有超過六萬場TEDx演講上傳,相信TED不只是簡短演講,還可能啟動數以千計的交談,潛在影響力不容小覷。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陳紹明則認為,知識的灌輸不能靠硬塞,只能靠吸引。「透過TED演講,將正面性、有影響力的故事傳播出去,引發更多共鳴。」

講座內容,首先由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分享他投入國際賑災二十年的深刻體會:「天災頻率與規模漸增,起因全來自於人禍。」謝景貴在花蓮打造了「方舟」,選擇綠建築設計,可遮陽、通風,善用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既可自給自足又能愛護大地;他堅持吃素、騎電動單車,把艱深的環境氣候學理,化成食衣住行的實際行動。

茹素三十年的慈濟基金會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以心臟科醫師背景暢談「地球、素食、健康與心靈」,直言素食者得心臟病而往生的機會,比肉食者低了三分之二;得癌症死亡的機會,也比肉食者低了二分之一。舉例來說,生產一公斤牛肉要一萬五千公升的水,排放36.4公斤的二氧化碳……種種數據都能證明,素食對身體、對心靈、對地球都有好處,更是抗老、防衰的現代新趨勢。

組成TEDxTCUST團隊 獲得TED授權

「我始終相信教育的力量,那就是機會、愛與堅持。」累積三十六年教育資歷的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分享,2001年桃芝颱風造成臺中市東門橋斷裂,導致臺中一中學生楊喆翔跟雙親罹難,獨留八十一歲的老阿嬤呂賴選。蔡炳坤執行長時任臺中一中校長,即刻發起募款,號召師生照顧「一中阿嬤」。期間歷經三任校長,學生代代接力、愛的傳承整整有十五年,直到阿嬤今年(2016年)往生。

「青年的軟實力」是曾任馬來西亞韓江中學校長的慈濟科技大學人文室主任謝麗華分享的主題。她主張:「在資訊自由的現代,大學生最需要培養『真誠、溫暖、愛與智慧』的軟實力。」謝麗華主任分享一個個案,一名來自單親家庭、經濟弱勢的學生,始終耿耿於懷家境貧困、求學困難的包袱;但當她踏出臺灣,看到緬甸孩童的清貧與知足後,才深刻體會到,美麗的「幸福」往往是用「苦難」來包裝。

一場精闢的演講,獲得現場觀眾強烈的共鳴與如雷的掌聲。而成功講座的背後,有一群默默耕耘的工作團隊。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主任陳皇曄說明,「今年(2016年)7月,行管系師生主動組成TEDxTCUST團隊,不但研讀英文規章流程,主動與美國總部聯繫,終於獲得TED授權。」

1984年創立的TED是美國一家非營利機構,從2002年起邀請眾多傑出人士演講,包括動物保育人士珍‧古德、前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和前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等……2009年起推出TEDx計劃,授權由獨立社區、機構、組織等……以TED形式舉辦演講。

「為了慎重起見,每一位演講者都預先錄影、再修正調整腳本,確保在十八分鐘內精準呈現,更希望透過TEDxTCUST,挖掘更多有啟發性的故事,成為東臺灣的知識性媒體與對話平臺。」陳皇曄主任說出未來的願景。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葉秀品 花蓮報導2016/12/10)

初始一念 生世不遺

$
0
0
【證嚴上人12月12日志工早會開示】
「我們這人啊,一生中總是感覺太短,所以古人說:『人生苦短』,要我們好好把握生命的價值,有價值的生命感覺太短。」

昨晚(12/11)獲知屏東慈濟志工湯少藩在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因胃癌往生的消息,證嚴上人今天在志工早會上表達萬分不捨之情,慨嘆用心投入人文真善美志工行列的湯少藩師兄,雖然是高齡九十歲往生,但相對於世間值得付出的事情來說,這樣有價值的人生,仍是令人感到十分短暫。

承擔使命為人間 意志堅定無畏病


「我在6月的時候,到屏東,我要離開的時刻,他排在人群中要送我離開,我走到他的面前,我停下了,我就說:『湯居士,你很健康吧?他說,還好,師父您放心!但是我做慈濟太遲!』我說:『你已經真善美承擔多久了?』他說:『我七十五歲才投入。』我說:『還可以啊!身體還可以到九十五歲啊!』他哈哈大笑啊!『可以嗎?』『你要好好地保重啊!』就這樣,送著我離開屏東,上車了。」

七月間尼伯特颱風登陸臺灣,重創臺東地區,湯少藩雖然已得知罹患胃癌,依舊投入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行列,帶著他的錄影機前往臺東記錄歷史。

「在他的錄影機裡,留下了他為人世間的使命感,要為時代留歷史,要為慈濟寫藏經,這就是他曾經跟師父的接觸。他今年(2016年)是九十歲,九十歲的年齡,今年尼伯特颱風他還是一樣地投入,想一想是多麼難得!他的精神、體力、方向都很正確。他的師姊(陳)光蓮,早上我到餐廳外,就看到她在門外等著師父,其實都有不捨,很不捨啊!可是學佛者都能輕安自在,最主要的是湯居士他本身很自在。」

面對生死心輕安 踏實行願成良師

上人回顧11月底行腳到屏東靜思堂,從外面一進去,在廊道裡又再次看到湯少藩師兄,但已跟半年前那次看到完全不一樣,上回雖然已知湯師兄罹患癌症,但看起來仍很健康,七月間尼伯特風災仍可以投入志工行列;但這一次卻是坐著輪椅,在廊道上等著上人前來。

「他很慎重地提出他親筆所寫的一封信,自己朗讀要讓師父知道,他打從內心的那一分懺悔,開頭他懺悔學佛有漏,『有漏』,常常師父都說,我們學佛不要有漏,漏是漏掉。他很虔誠,他說『我學佛有漏……』開頭就這樣唸,向師父誠摯地懺悔,『我學佛有漏啊!明知胃癌,都是因為貪吃!』他一個字都不漏掉,就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唸出來。他說去年一整年都是吃花生,每天吃花生,總是因為這樣的一念貪吃,不就是自己的無明有漏--就是貪、瞋、痴、慢、疑。他就把這幾個字唸得很清楚。他說,他已經到這樣的程度了!師父就跟他說,『不要緊!你學佛這麼久了,也跟師父這麼久了,你應該都很輕安、很自在,每天不要有煩惱,要顧好你這一念心。』就是這樣跟他互動對答,他也都是很欣然地接受,真的是很輕安,他說,他會聽師父的話。」

在與上人第二次的對話之後,湯少藩師兄的病情每下愈況,12月4日午後,高屏等地的慈濟人前往被暱稱為「湯爸」的湯少藩師兄家中,為他舉辦一場感恩祝福會,獻上大家對他的感恩與祝福。10日傍晚,依著他的心願,又將他從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轉入住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靜待臨終的那一刻。

「他一心想回花蓮,早上(陳)光蓮(湯少藩師兄的妻子)跟我說。我問她說:『是他自己想要回來捐大體,他自己想要的嗎?』她說,是!他很清楚!而且寫了『回花蓮,大體回花蓮』,意思就是說要回花蓮來做無語良師啊!」

上人不捨提及,湯少藩師兄前天(12/10)傍晚抵達花蓮慈院心蓮病房,但他到當天晚上才得知,隔天又是一整天接連緊密的重要會議,無暇前往探視,一直到昨天傍晚就聽到湯少藩師兄往生的消息。

「就這樣地灑脫,了他的心願,完成他的心願。看他很自在呀!一家人一直都陪在他身邊,他一對子女,還有孫子也都已經回來精舍,看到這樣的人生,七十五歲開始投入,生命中是很踏實,每一次我到屏東都可以看到很豐富的記錄片,很豐富的相片、活動,哪一段沒有他的使命、他的傑作呢?」

肩負責任為家國 心住無常順法則

湯少藩師兄不會注音符號,七十五歲才開始學電腦,沒想到一學就學出了興趣,最後不僅能夠編製畫刊、海報,更懂得如何剪輯、製作影片。2003年他更加入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行列,在臺灣的慈善救濟,或是海外賑災的許許多多活動中,總會看見他老當益壯、用心記錄的身影。

「從不會學到會,他的人生這十多年的時間是很踏實,無時不看到他,我每一次去都是看到他,而且把慈濟的活動記錄,都是記錄得非常好。很光亮的一生,過去生在這樣的大時代裡,在大陸裡十多歲就從軍了,政府來到臺灣,這一段的因緣,我們的委員光蓮,他們這樣的緣份結婚了,他很疼惜家裡,太太、孩子,他都是非常好的,對家裡很盡責任,對社會也都付出了他一分人間的責任,尤其是入慈濟是真正的人間菩薩。」

上人讚歎湯少藩師兄即使到了九十歲,身影仍是十分挺拔,看不出是九十歲的樣子,然而仍是抵不過人生的自然法則。

「其實九十歲是算很長壽了,不過這麼好的人,我們都很不捨,想一想我六月去的時候跟我的對話,七月的尼伯特颱風他出勤去完成他的任務,十一月我再到屏東事情已經不一樣了。實在是人生啊!總是時間在過,無常觀,我們人人都要時刻地要有這樣的無常觀!愛的能量要人人付出。」

依教奉行堅聞法 用情人間膚苦難

有價值的人生需要時時不斷為他人付出。12月11日,楊貴媚等多位知名歌手、演員,前往慈濟三重靜思堂,參與為土耳其敘利亞難民孩子完成學業的募愛音樂會。馬來西亞巴生幾位慈濟志工,也同樣準備愛心便當義賣,幫助敘利亞難民學生上學。

「愛的能量是要不斷、不斷地用心、用愛,人與人之間用心地付出,這都可以感動人心、感動社會,可以改變社會的生態,現在氣候很不調和,苦難人偏多,有的五穀雜糧,因為氣候,有時乾旱,有時大水災等等,歉收的,農民有時候也沒飯吃,慈濟也一直去做補充幫忙。有慈濟種子在的地方,要幫助的就比較方便。」

今年(2016年)受證的緬甸農民烏丁屯,投入慈濟見習、培訓,這幾年來轉變了他的人生。過去緬甸的農民,大多非常貧困,每次播種之前一定得去借貸穀種,但利息非常高,往往還了利息之後,剩下來的只能維持家庭的基本糧食而已。

「從慈濟人踏入,為了一場的救災(2008年納吉斯風災),結上了這一分緣,給予他們種子,不需要借貸。這樣很用心,把慈濟的法聽進去,真的依教奉行,聞法堅持,令人感動的故事很多、很多,每一次與慈濟人見面,把文宣給他(烏丁屯),他都會很恭敬地把它貼得密密麻麻,他都是時時感恩。」

傳法帶動揚善念 合和互協同志向


烏丁屯從慈濟送給他的穀種中重新站起來,年年豐收,不僅能夠捐出一部分幫助其他窮困的人,賣出去的稻穀還可以慢慢累積積蓄,經濟逐漸好轉起來。

「他房屋也蓋起來了,還有又多買了牛,他們以前都要租的,現在不只是不需要租,他可以養牛,自己用還可以租給別人,這都是他的殷勤,而且他是典範,應該是農夫典範,也是在緬甸第一位農夫來受證。」

上人讚歎烏丁屯的用心,日前來臺灣受證慈濟委員,期待他回去緬甸後,能跟當地人分享,帶動更多人跟他一樣傳善法。

「回去就開始在他的鄉村裡,在廟裡進行茶會,他這個茶會就是尊重長輩,奉茶等等,就是把慈濟的精神理念,他都與他們鄉村裡的人來分享。而且我們的臺商也都很支持,也同樣跟他們一起去配合去帶動。總而言之,我們這樣愛的力量總是合和互協,一個方向,互相護持往前走。」

正向軌道不迷航 再續前緣不空過


看到烏丁屯用心投入開創有價值的人生,上人不禁又回想到湯少藩師兄用心付出的人生。

「人生其實到底能有多久?湯居士九十歲,師父的好弟子,我也感覺到,這樣的人生不夠,但是自然法則,相信他會再來。最重要是他讓我安心,他到最後都沒有迷失自己,還是那樣地輕安自在,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樣輕安自在,回到花蓮來是無語良師。他現在在另外一個嬰兒房裡,已經跟有緣人在一起了,未來會很快看到小志工,很可愛, 這都是我們對他的期待。能這樣沒有迷失,而且帶著這樣的記憶,這一生的人生正確的方向帶來,就是最重要的。」

就如晨語常說的,「初發心的那一念心,生生世世不會忘掉,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都不會迷失這樣的記憶,還是為求法付出,相信再來的人生是菩薩人生會更長。」

上人最後再度祝福湯少藩師兄,雖然投入得晚,但他過去的時間並沒有空過,「現在再換一個地方去,再來的時候開始,他會從幼小的時候,他就會記得已經開始可以投入了,不會太慢,他會好好投入。看這樣的好夥伴,多麼美好,希望他會更早投入。人生啊!總是要時時都要善解,而且也要多感恩,大家為他祝福,但願很快就看到這位可愛的小菩薩,在我們面前來引導我們,為他祝福。」

車禍昏迷 只記得一件事…

$
0
0
因為十幾年前的一場車禍,讓王秀櫻腦部受到傷害、記憶受損,導致她對有些事情記不起來,可是卻有一件事,她竟然都記得牢牢的,那到底是什麼?

一大清晨,王秀櫻在家用完早餐,戴起頭巾、斗笠,就騎著腳踏車往臺南善化環保站的方向出發,這是她每天固定的行程。環保站裡,王秀櫻習慣性地將玻璃瓶一支支地丟往資源集中處,所發出的聲響,清脆又響亮,像似輕快跳躍的音符,節奏中充滿玄妙的意味。

「我的便當袋呢?我在找畚斗,為什麼找不到?」王秀櫻丟完玻璃瓶、拔完瓶蓋,至中午休息時,想把地掃一掃,卻怎麼也找不到便當袋和畚斗。王秀櫻忘東忘西的毛病,自從車禍發生後,變成了一種常態。

工作還沒做完 上人招我回來

「已經很久了,我也不記得了;好像昏迷很久,又好像有人把我送去太平間,因為真的很嚴重。」王秀櫻提起十幾年前的一場意外車禍,腦中只剩下一些片段的記憶。

王秀櫻的女兒在旁回憶當時的情形,「媽媽昏迷指數是三,醫生怕她醒不過來,也覺得已經盡力了。」女兒當時很害怕,想到要去求神明。她說:「爸爸就跑了好幾間寺廟跪著擲筊,還到路邊去招魂,期待媽媽能趕快醒過來。」

「昏迷中,我看到上人說,『來來來,你的工作還沒做完!』我就慢慢地恢復過來。」王秀櫻笑著說:「真的,上人把我招回來了!」

女兒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媽媽剛醒過來時都講國語,還有捲舌音。」女兒想,是不是救錯人了,因為媽媽平常都習慣說臺語;有一陣子她甚至懷疑,「是我媽媽嗎?」因為王秀櫻車禍,撞到了頭部,記憶變得很凌亂也很片段。

只記快樂的事 痛苦的全忘了

自此以後,王秀櫻每天都要寫大字報提醒自己該做什麼事?「奇怪?我沒有拿我的包包出門嗎?」「師姊,你沒有拿包包出來。」有人回應著。「你怎麼知道?」王秀櫻很納悶。「你早上說的。」王秀櫻大聲地自嘲:「我的頭殼,真的壞掉了!」

王秀櫻的身體慢慢恢復後,照常每天到環保站。環保志工看到她賣力的投入,表示很讚歎:「她是一個寶貝,很少人願意這樣做;大熱天、颱風天都來做,瓶蓋分得清清楚楚,很可取!」

「環保是她的支柱,腦袋瓜只剩下環保,其他都不重要,都忘了!」女兒覺得媽媽是因禍得福,「那場車禍使媽媽只記得快樂的事,痛苦的事全忘了。」

「是上人叫我回來的。」王秀櫻內心一直惦記著。現在她的生活就是每天專心做環保,因為她謹記得上人曾說過的話,「要專心、多用心。」

※完整內容,請連結大愛電視臺《草根菩提》節目--〈記憶的碎片〉

(文:文發處整理 臺南善化報導)

冬季約定 聯手機構做發放

$
0
0
一大清早,食物銀行門外帳篷區已經坐滿幾十位輪候的民眾,這群民眾中大部分是華人長者,他們安靜地坐著等待。加拿大慈濟志工不忍久候的民眾飽受寒風吹襲,及時送上熱茶和餅乾讓他們暖暖身體。

冬季加映 體貼開放晚間發放

加拿大列治文慈濟志工自2004年起,每週固定協助食物銀行整理及發放食物,並且於2006年起,在入冬時用心準備食物以外的物資進行發放,例如衛生紙、牙膏、牙刷、襪子……等日常用品,並且持續和食物銀行的志工合力募集毛線,花了一年的時間編織許多毛帽、圍巾來發放。

今年(2016年)志工們依然不失約,配合食物銀行在11月28日到12月3日,於食物銀行的四個發放點舉行六場冬令發放,其中還包含一場夜間發放,方便白天上班的受助戶前來領取。不少去年受惠的受助戶一見慈濟志工來到,都紛紛表示非常喜歡志工們所編織的圍巾與毛帽,深表感謝,讓他們能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有一位在帳篷區等待的伯伯,接過志工遞過來的熱茶,深受感動地說:「這杯熱茶暖在心頭,太珍貴了!」旁邊一位太太也說:「慈濟每年都來發放,你們的毛線帽子,我現在仍然戴著,真的是功德無量!」

志工趙秀美則回應大家,一切都要感恩大家彼此之間的福緣,有大家才能成就了慈濟人付出的機會。就如證嚴上人所說:「付出無所求,輕安自在,付出的同時還要說感恩。」

知足老婦 樂觀面對生命逆境

除了感恩與大家的福緣,趙秀美也分享在發放中看到的感動。原來趙秀美看到一位太太體貼地給先生餵食熱湯,當她上前向他們問好時,發現這對夫妻的年紀大約七十歲,而老先生因為患上老人痴呆症,與他打招呼時並沒有反應,身體也因為行動不便需要坐輪椅。

夫妻兩人相依為命,老太太因為不放心讓丈夫一個人獨處,怕他會發生意外,所以每次出門都會帶著先生同行,雖然推老先生出門是一件很疲累的是,但老太太依然很樂觀面對。

老太太一邊手法俐落把大包小包的物品,牢固地綑綁在輪椅背上,一邊告訴趙秀美:「一切都是命運,我必須要堅強,要撐得住。」同時老太太也讚歎慈濟發放的物資都非常實用,足夠他們用上一段時間,所以非常感謝慈濟的用心。

趙秀美問老太太:「輪椅那麼重,你夠力推嗎?」老太太則笑著回答:「凡事都是事在人為,一切雖然是逼迫出來的,但我不覺得辛苦。」趙秀美看著太太眼神流露出無比的勇氣和信心,在場的志工們無不被感動著,大家紛紛給老太太一個擁抱,並且目送這位偉大的長者推著沉重的輪椅徐徐離開,大家衷心祝福他們健康快樂。

善的循環 期盼人人溫暖過冬

這次五天六場的發放,共有五百八十二戶,約一千四百三十二位民眾受惠。在發放的同時,慈濟志工也拿著竹筒向民眾們募集愛心,推動「存小錢,行大善」的觀念,藉此機緣宣導善的循環,啟發人人的善念,希望能夠讓大眾明白,做善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付出,不要輕視自己一分微小的善心,捐小錢也可以行大善。現場很多人聽完都主動投錢,雖然只是幾個硬幣,但是珍貴的卻是大家的這一分善心。

發放結束後,志工郭梅華代表慈濟加拿大分會將匯聚來的各方善款,捐助加幣一萬元給食物銀行,讓食物銀行能持續於每週發放時購買牛奶等營養食品,提供給家中有長者和幼童的家庭。

善的循環需要大家一起來做,力量才會強大,無論是直接將物資遞送給受助戶,或是幫忙受助戶提食品和物資,慈濟志工與食物銀行的志工秉持著付出無所求的心念,歡喜地傳遞善與愛的訊息,期盼列治文的貧困人家都能平安溫暖的度過冬季。【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雅蓉、趙秀美 加拿大報導2016/12/03)

跨越地域 促成社區中心

$
0
0
「如果捐給慈濟會因此下地獄,那麼我也陪你一起下地獄吧!」非洲史瓦濟蘭慈濟志工齊努木希牧師的一番話,成了史瓦濟蘭Mhlane當地酋長最大的鼓勵。

Mhlane居民不了解酋長為什麼要將地捐給一個外國團體,有人憤怒之下,詛咒酋長死後會下地獄。但是,史瓦濟蘭當地慈濟志工為了成就更長遠的慈濟志業,勇敢堅定發下大宏願,同時也感恩酋長無償捐地成就「史瓦濟蘭社區中心」。

本土阿嬤級志工 付出受肯定獲贈土地

2012年3月,南非德本國際志工團隊開始走入了史瓦濟蘭,初期成員幾乎是由本土阿嬤級的志工所組成,她們用苦行的方式不斷跨越國境線,試著招喚遺落在非洲的靜思弟子。

這群本土阿嬤級志工度過種種因緣挑戰,換過五個不同的住宿據點,無論是睡車上,或是乾淨的地板,都是她們過夜的地方,為了慈濟使命,她們難行能行,從不以為苦。

也因為無私的大愛,不斷在史瓦濟蘭帶動出越來越多的志工,大家開始將愛心遍灑於各貧困本土社區,因為一分真誠,逐漸受到當地人的信任與肯定,進而感動到Mhlane當地的酋長,酋長表示願意無償捐出一塊土地給慈濟建造「史瓦濟蘭社區中心」。

同時酋長也表示,在社區中心興建完成之前,他也將一間屬於史瓦濟蘭王室的會所,無償提供給慈濟志工做跨國安單的寮房。於是,2014年8月開始,德本團隊與史瓦濟蘭志工們開始規劃社區中心的藍圖。

就地取材靠自己 南非志工齊興建會所

在大家就地取材努力籌建下,三位駐守史瓦濟蘭的華人營建團隊,由德本志工林益安、劉明助、連炳華三位做為第一線。林益安主責工程營建,劉明助主責生活方面的採購與大愛菜園開闢、生活香積,而連炳華則幫忙管理財務,面對供應商及一切對外聯繫與三合一紀錄。三位志工在營建期間,懷抱著使命必達的心,駐守在史瓦濟蘭,一心無所求的甘願付出。

不僅如此,三個人也積極帶動史瓦濟蘭的本土志工,一起參與社區中心的興建,負責營建的林益安帶著三位專業工人,以及慮度、慮薇、本土青年山姆三位德本本土志工與史瓦濟蘭志工們同心圓滿營建。

農耕專家劉明助則指導史瓦濟蘭志工們開闢大愛菜園,並且親自教導地瓜葉的栽種與料理。不僅如此,社區中心興建期間,兩位德本本土阿嬤級志工及史瓦濟蘭本土志工也輪值組成香積團隊,帶動營建工人於營建期間響應齋戒及推動工地人文。

除了第一線的營建團隊,另外還有南非德本的幕後團隊,透過科技以手機通訊軟體跟隨營建進度,隨時與會討論共識,提供支援與調度,將一切過程平等透明化,更重要的是將第一線營建團隊及幕後兩端慈濟志工的用心凝聚一起。

從前置到執行的過程,四十五天內的營建期間,每一天的進度都有著令人驚奇與感動的變化。尤其是今年(2016年)史瓦濟蘭雖然沒有旱象的問題,但是雨水卻特別多,讓營建團隊經常得在雨中的泥濘工地進行趕工。

其中最艱難的屋頂木樑架設、鐵皮鋪設,都是德本志工林益安親自爬到最高頂施工,有時營建團隊還得在雨中繼續工作,雖然工作過程有著些許的安全顧慮,但是南非志工人人同心協力,在互助之下仍平安又有效率地在啟用典禮前夕完成工作。

典禮上狼的故事 說出慈濟帶來的關懷

隨著11月19日啟用典禮的到來,史瓦濟蘭社區中心裡裡外外好不熱鬧,三位駐守史瓦濟蘭最勞苦功高的營建團隊,志工林益安、劉明助、連炳華三人紛紛忙到最後一刻,但卻也在啟用典禮前,默默地鑽到人群中,無私的付出又完全縮小自己的精神,實在令人非常感動。

典禮啟用的貴賓有來自約堡、德本的慈濟志工,及史瓦濟蘭大學教授、僑民、南緯實業主管、酋長、警察等共同參與揭幕。史瓦濟蘭本土志工班的開場,則以自己畫的一張與狼有關的圖案,來分享慈濟帶給史瓦濟蘭的轉變。

班表示,史瓦濟蘭的居民就像是狼,狼與狼之間都綁著一條繩,但是彼此卻總是往不同方向拉扯,可是自從慈濟到來之後,把狼群們拉在一起,大家好好地坐下來思考方向,讓狼群之間學會了互助互愛。

而原本應該穿著尊貴的傳統獸皮禮服而來的酋長,因為知道慈濟是佛教團體不殺生,所以他抱持著最虔誠的心,身穿簡單、莊重的便服一同參與這場有法、有寶的社區中心啟用儀式。

陪著酋長下地獄 共同成就大愛行

酋長跟大家分享自己捐地的故事,他表示當初史瓦濟蘭的志工齊努木希牧師與自己分享慈濟的時候,他便決定要將這一塊屬於國王的土地捐贈給慈濟,可是這樣的想法,讓酋長開始受到很大的阻力,壓力來自四面八方。

這些人批判酋長怎麼可以把國王的地捐贈給他人?尤其是一個國外的團體,甚至還有人詛咒酋長會下地獄,但是酋長在臺上堅定的告訴大家,他到現在仍然相信捐地興建社區中心是正確的決定!

尤其當時志工齊努木希牧師也告訴酋長:「如果捐給慈濟會因此下地獄,那麼我也陪你一起下地獄吧!」這位堅定發願陪同酋長一同下地獄的齊努木希牧師,為了成就史瓦濟蘭更長遠的慈濟志業,不只感謝酋長的付出,同時也堅定地願意和酋長一起扛下這個詛咒,令現場與會貴賓及志工紛紛受到感動。

懷抱著超越宗教、種族、膚色、政治的無私大愛,南非志工恪守慈濟十戒,以實踐上人三願為目標,期待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無難。社區中心典禮啟用儀式過後,在營建團隊完成所有後續收尾的工作,11月25日正式移交慈濟史瓦濟蘭社區中心的鑰匙給史瓦濟蘭本土幹部,以作為凝聚史瓦濟蘭無形的心靈道場,並運用有形的社區中心專注於弘揚「慈濟宗門」的大愛行於史瓦濟蘭。

(文:人文真善美志工 南非報導 2016/11/25)

震後勘災 醫療看診到深夜

$
0
0
印尼亞齊強震後,造成路毀橋斷,印尼慈濟志工帶著物資好不容易進入災區,不只勘災受損的習經院,同時也到當地醫院協助義診,從白天忙到深夜,回到印尼分會之後,志工們繼續進行災後援助的評估。

芮氏規模6.5的強震造成印尼亞齊許多的房屋、清真寺倒塌受損,人員傷亡慘重。地震當天,慈濟印尼分會隨即在下午兩點就進入災區進行勘災,同時於第三天(12/9)展開物資發放和義診。

人醫走訪醫院 立即投入治療傷患

慈濟勘災團每天走進重災區亞齊進行災後評估,志工們同時也帶著物資一起進入災區,大家兵分成二路,一路勘查受災的習經院,並發放物資,另一路則以大醫王為主,探訪醫院也提供醫療物資,甚至協助進行醫療手術。

12月12日探訪的第一站是當地的登古琪迪帝羅醫院,從醫院外走進醫院的走廊,所到之處全都是在等待醫治的病患,其中又以骨科傷患最多,慈濟人醫會醫師在徵求醫院同意後,立即跟著投入搶救的行列。由於傷患實在太多,看診的時間從中午進行到深夜。

登古琪迪帝羅醫院董事發義沙爾看到人醫會的協助,表示自己非常受到感動,同時也祝福醫療看診平安與順利。發義沙爾說:「我們很感謝這裡的團隊,包括慈濟在內,希望手術都能順利進行。」

跟著到醫院勘災的志工,除了在一旁陪伴候診的病患,聆聽他們的心聲。志工謝偉祿表示:「我們探訪了幾家醫院,還有社會醫療中心,分發物資和藥物,包括注射器,他們都很需要。」不只是拜訪醫院及陪伴傷患,志工們更是帶著醫療物資,陸續前往各醫療院所進行發放,隨時為各家醫院補充醫療物資。

習經院成避難 提供物資日後評估

除了走訪醫院,志工沿途也經過習經院,習經院目前也是地震後,災民暫時聚集的地方。志工們趕緊為災民進行發放,希望提供他們一些基本物資。

當志工們來到其中一所稱為阿吉吉雅的伊斯蘭教學校,學校在地震過後受損十分嚴重,尤其是教學大樓嚴重倒塌傾斜,完全無法上課,學生們只能聚集在外面的涼亭。

阿吉吉雅伊斯蘭教學校長說:「我們希望有能力的機構,還有善心人士能提供援助,讓學院的教學活動,能儘快恢復正常進行。」

志工不只詳細地向校長了解學校受損的狀況,同時提供物資。志工離去前向校長表示,回去之後將會協助評估後續援助的方向,請校長先放心。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 印尼報導 2016/12/12)

法植八識 恆心如初

$
0
0
【證嚴上人12月13日志工早會開示】
「這(大)地,總是地震帶,還是一直都在活動中,我們還是要提高警覺。」證嚴上人於12月13日志工早會中提起簡稱「火環帶」的環太平洋火山帶,近來頻頻發生地震,尤其12月7日發生在印尼亞齊省外海的地震,造成嚴重災害,當地慈濟志工仍在持續援助。

「慈濟人要從棉蘭到了亞齊去,還是(交通花費)一段很長的時間,他們一直到現在,還是不斷地供應物資,還是一直在當地,一直去做關懷,還有義診,都還沒有停止救災的工作,看著是也很感動。」

從亞齊地震發生當天,印尼司馬威聯絡處當天已有志工抵達災區進行勘災,就近的棉蘭慈濟人也於當天晚上就籌集物資準備支援,印尼各地慈濟人除了展開募心,也籌組人醫團隊準備前往災區會合、投入援助。

「在印尼,因為有慈濟人在那裡,種子不斷地增長起來,人多要付出的就比較快速;因為種子越播種越開闊,哪裡有災難,就會就近快速地去付出;種子越多,愛的能量更集合,所以他們物資的運送等等也是更快速,也比較充足。我們天天可以看到他們為災民的付出與服務,不亞於我們臺灣慈濟人的動員,他們這種力量越來越增加,看看會比較安慰。」

寒中送暖助生活 慈善團體共參與

上人的期待是天下無災難,也期待平時人間菩薩的愛心帶動,如在美國、加拿大等地慈濟人透過參與或設立食物銀行,讓窮困者能用更低廉的價格,或是免費取得足以溫飽的食物與營養。

「在這樣冬天寒冷,加拿大很冷,下了大雪,這氣候很冷,好像冷凍起來,慈濟人開始也在做冬令救濟的工作,他們都是很用心在付出,為苦難人、窮人付出,除了冬令救濟以外,他們平常就會有食物銀行,窮困人需要些什麼,就去挑他們需要的物資,這都是長期有這樣供應的。」

全球慈濟志工除了加拿大,美國、澳洲都有類似的援助機制,上人欣喜臺灣也有公益組織推動食物銀行。

「看,臺灣好像也有,好像某一個機構或者是政府,開始也有這樣的食物銀行,不過在國外已經很久的時間,看到了臺灣也有這樣食物銀行,很不錯,這都是應所需要人的物資所供應的。在美國新澤西,我常常聽到他們也有食物銀行,好幾個地方看來這樣慈善的工作,也已經慢慢很多人,開始團體越來越多,這就是個好事。」

長期陪伴滿心願 八識田中知本分

好的觀念、善的行動也需要有心人長期投入,在中國大陸福建省,慈濟志工陪伴脊椎損傷的洪姓青年,圓滿他的心願。

「有一位才三十七歲的年輕人,他已經癱瘓臥床六年多了,慈濟人都去關懷他,總是要(圓滿)他心想要的。他有一個希望,能看到海,這是他的希望——我們健康人真是到哪裡都很自由自在,可是這樣的一位,他身行不自由,一個心願想要看海,慈濟人就要滿他的願望,就幫助他、陪伴他去看海,而且也三代同行;這個家庭有三代人,慈濟人都把他帶出去看海,這就是一個很溫馨的個案。」

看見全球慈濟人不論是大型天災後的即時援助,或是各地慈濟人對慈善個案無微不至的長期關懷,上人感恩與感動,認為愛的能量實在是不可思議。

「看到我們的慈濟人秀櫻,她是在臺南的善化,這一位菩薩我也是很感動,她就把環保還有師父的法,她都很用心聽進去,這麼多年以來投入慈濟,她很甘願歡喜投入付出,聽她的故事,我自己也很感動。」

臺南環保志工王秀櫻平時投入環保,心心念念都是聽上人的話,做一個大地園丁,不料一場車禍傷及腦部,一度陷入危急,家人求神問卜,虔誠地希望出現奇蹟。

「家裡的人就到處去求神,還有去路邊叫魂,也聽到她女兒這麼說。秀櫻自己(事後)就說,昏迷中就看見師父叫她:『快來快來,還有很多事情要你做。』就這樣,她真的就慢慢醒過來了,這是很不可思議。」

為求佛法來人間 勤修六度捨身段


王秀櫻從鬼門關走了一遭,雖然保住了生命,但車禍傷及腦部的後遺症,卻是記憶力受損。

「她還是有忘掉的事情,很容易忘掉,出門容易忘東忘西,出門到目的地才想起什麼東西沒帶;不過,很慶幸她反應還是很好,做事還是很俐落,她總是不會忘掉的就是環保,環保就是她最喜歡的,她自己還會說,『我是慈濟人,還是要做環保。』在昏迷中沒有忘掉,這一粒種子,深入她的八識田中,她不會忘掉。所以很多事情,很多不可思議,很多這樣的潛能都是永恆的。」

上人開示,這一分為眾生、為天地的善念,平常要好好地磨練,把好的事,平常也要時常深入記憶。再以近日晨語所提到,為求法而放棄一切的國王,能為人所不能為,做人所不能做,忍人所不能忍的,無怨無悔地付出,要滿足六波羅蜜的修行。

「這就是表示,身心要接受外面的磨練,要一直在磨練,真正身體力行,久而久之,記憶就深植在他的八識田中,他會永遠記得生生世世,就是為了求法而來人間,在人群中去付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為了增長慧命,所以在人群中接受一切的考驗,不影響他的內心,這也都是保持著心靈的平靜,任勞任怨的付出。」

累劫修行恆初心 把握當下不空過

經過累劫修行,佛陀證悟了天地間的道理,上人以此鼓勵大眾。

「同樣的道理,看到了我們志工菩薩發心立願,都是不忘初心,這就是記憶,最初的、選擇的、發心的,一直沒有讓它忘掉,今生幾十年如一日,來生來世,塵點劫也是如一生,這種的記憶,而且求法的心不會減少、不退轉。」

上人續道,「總而言之,我們的求法心,總是要好好地保持著,生命不空過,時間也不消耗掉,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永恆的時間,就是初發心的那剎那間,就是成為我們永恆的,保持著記憶。」

佛法微妙甚深,卻是能夠實踐的真實之路。上人殷殷期待大眾,持續發揮與佛同等的善念,造福人間。

「總而言之,愛的能量累積起來才是造福人間,天地之間氣候的變遷,或者大地的這種(地殼變動)活躍,只要我們人人心定,虔誠地付出,應該與天地之間,天地人間會合起來,就是對於人世間有幫助的。」

浪子轉性 找回失落的人生

$
0
0
童年生長在賭場林立的巷弄中,林紘睿聽聞賭客擲骰子吆喝聲,爭執、打架全武行的畫面歷歷在目,在人蛇雜沓的環境中耳濡目染,讓林紘睿和弟弟也不務正業,成為流氓。

林紘睿和弟弟荒唐度日,散盡家財、變賣家產,最後只能和母親租屋居住,1978年服役期間,弟弟也因案入獄,自己則在軍旅生活中屢屢犯錯、逃兵四十天,受到軍法審判並接受管訓;但是長官給予的關懷看顧,讓他心生感動,喚醒這一名字浪子回頭,改過自新,並研讀佛經轉葷茹素,也讓媽媽欣喜萬分,撿回了一個兒子。

身陷江湖 仍展孝心

退伍後(1981年7月),林紘睿陪著篤信一貫道的媽媽到道場,看到法親間的關愛,下定決心要好好孝順媽媽,不再讓她操心;媽媽因為兒子素行不良而提心吊膽緊繃的心情,也稍得緩解。

媽媽因為腳長雞眼開刀,卻傷到神經導致不良於行,身體健康每況愈下,進出醫院頻繁,在還沒全民健保的年代,每個月醫藥費用高達十萬元以上,當時林紘睿每月工作的薪資只有萬餘元,收入和支出不成比例,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林紘睿開始怨天尤人,心生恨意,感覺「天要亡我」,於是他豁出去,重蹈以前荒誕的生活,在賭場賭博圍事,簽賭大家樂,簽賭上千萬鉅額的彩金,讓他沉迷於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

亡者示現 悔悟過往

雖然步入歧途,在媽媽生病到往生的近八年時間,兄弟倆仍悉心照顧。媽媽往生後,他經營花店,弟弟開禮儀公司,有了豐盈的收入後,林紘睿笑說:「人有錢就做怪。」林紘睿又開始沉溺於浮華不實的生活,心性不定,玩世不恭,對於婚姻和家庭都未能善盡責任。

林紘睿曾經有過二段婚姻,一段維持二十五天;另一段只有一星期就離婚,對唯一的女兒,在成長過程中也疏於陪伴照顧,連鄰人看了他都畏懼閃躲,如今想起過往,林紘睿自己都覺得很悲哀和慚愧。

因為經營花店,承接布置告式別會場,林紘睿常有機會見到往生者的大體,看見人往生後現出不同的相貌,有的往生者面如菩薩慈祥自在,有的面容痛苦令人畏懼……看到人生生、老、病、死的過程,林紘睿驚覺自己過去渾渾噩噩的生活,發現自己的無知和荒唐。

為了斷捨過去的愛恨情仇,三年前(2013年),林紘睿離開了原來的生活圈,更換原有的電話號碼,遷居桃園大溪,展開全新的生活。

投入環保 忍病付出

曾經參加過道場、宮廟,但是林紘睿覺得那不是他想要追尋的心靈依歸,也曾和弟弟到山上寺廟參加禪修靜坐,內心還是無法安住。有一次,林紘睿要到附近的禪院時,途中看到慈濟員樹林環保站

林紘睿平常在家中會收看大愛電視臺,聆聽證嚴上人開示聞法後,了解環保的重要,於是進入環保站探訪。不巧的是,連續二次都沒見到志工,第三次終於看到環保志工,在謝月華的接引下,林紘睿加入環保志工行列。

因為環保站缺少司機載送回收物,為了有更多時間做環保,林紘睿特地找一份貨運的工作,與老闆協商彈性調整工作時間。林紘睿現在固定星期一和星期六會到環保站,載回收物給廠商變賣,並載回收物回環保站。

林紘睿的認真投入,令大家都很感動。環保志工王麗玲說,「有兩次讓我特別感動,第一次是看他手摻著腰彎著身子,忍著腰的酸痛,還是來到環保站,看到人力不足,沒有司機菩薩,所以他去診所打了止痛針,再回來繼續做環保。」另外一次是他剛從精舍當志工回來,感冒導致全身痠痛,還是照著既定的時間到環保站,「因為沒有其他的男眾可以承擔司機的工作,所以他去看醫生打針後,又回來繼續做。」

改正習氣 由迷轉悟

現在的林紘睿不只做環保,也早起薰法香。他說:「因為工作的關係,要薰法香不容易,為了更瞭解慈濟、瞭解上人的悲願,特別要來聽上人的法。」雖然時常要到各縣市送貨,但林紘睿仍把握時間起薰法香。

薰法香聞法後,讓林紘睿有許多體悟,瞭解每一個有情眾生都身不由己,因為了解佛法而覺悟,得快樂、自在解脫,不再「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林紘睿發願:「在有生之年都要貢獻在慈濟。因為已經知道了,真如本性永遠存在,清淨無染無雜不生不滅,何必求六道輪迴和苦。」

回顧過往,繁華夢醒,現在的林紘睿耐得住寂寞,簡單過生活,薰法香、收看大愛電視,用法水潤漬心田,改正過去的習氣,以環保修心淨心,願為守護大地持續努力,由迷轉悟,找回失落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呂孟玲、簡玉珊 桃園大溪報導2016/12/08)

和大劫難擦身過 虔誠祈福

$
0
0
「躲過空難、逃過大地震,兩年都躲過大災難,有做善事才有好因緣……」來自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黃耕耘,去年(2015年)2月4日差一點就搭上復興航空失事飛機;事隔一年,2月6日又差點遇上臺南大地震。

連續兩年躲過重大劫難的黃耕耘,心有戚戚焉,在桃園歲末祝福感恩會上,虔誠祈求人人平安吉祥。

躲過大劫難 祈福感恩

桃園社區歲末祝福感恩會於12月10日及11日,一連兩天共六場在桃園靜思堂溫馨舉辦。今年(2016年)的歲末主題為「修福,粒米藏日月;持慧,毫芒有乾坤」,由遠從花蓮靜思精舍的德耘師父、德倍師父、德僑師父和德皙師父,代表證嚴上人發福慧紅包,虔誠祝福所有的會眾,蒞臨盛會。

一年一度的社區歲末祝福在各地陸續舉行,黃耕耘帶著太太王建珠,12月10日搭機抵達桃園中正機場後,馬上打電話給桃園慈濟志工楊慶鐘,表示要參與歲末祝福,希望為自己兩次都逃過大劫難表達感謝,也為天下苦難蒼生祈福。

黃耕耘的一對兒女黃道健、黃培麗及其女婿,也打算一整天都要陪伴父母,隨著好因緣,一起來到桃園靜思堂參加歲末祝福。

為社區付出 實際行動

黃耕耘和志工談起兩次躲過大劫難的經過,仍心有餘悸。「當時本來在松山機場要搭飛機回金門老家,因有三十多年沒回去了;但後來想想,師姊受證是一生一世的事,機會難得,還是決定去花蓮看師姊受證……」

太太王建珠在一旁補充說:「去年受證時,突然聽到司儀請大家跪下來祈禱,說有一架飛機掉下來;當時心裡很害怕,因為先生要來找我,但不知道哪一架,祈禱後才知道是去金門,心裡稍微安下心,但還是很難過有這麼多人罹難。」當時先生能平安,對王建珠是非常大的鼓勵。

「隔年本想要去臺南看一位師兄跟他道謝,結果師姊剛好發燒,便取消行程,就躲過了大地震……」黃耕耘接著提起逃過臺南大地震的因緣。王建珠對當時先生臨時取消行程,仍感觸猶深:「我剛好感冒發燒,他就把機票取消;接著那天小年夜就聽到地震,我真正感受無常就在我身邊擦肩而過。」

感恩自己很有福報的王建珠心想:「身邊的災難都躲過了,接下來在社區更要默默地付出,把自己變成更小的沙子,融入大家的心裡。」

結好眾生緣 發願茹素

歲末祝福感恩會上,德耘師父鼓勵大眾茹素:「一時要改很困難,大家發個願好不好?每人吃一天的素,可以跟一億五千隻動物結好緣。」怎麼算呢?根據統計,因為人類的口欲,全世界一秒鐘殺了一千七百七十六隻動物,累計一天就殺了一億五千多隻。

「要不要發願?」德耘師父再次問大家。「要!」全體大聲地答覆。世界災難越來越頻繁,德耘師父虔誠邀請大家一起來救地球,且要趕快做才不會來不及。救地球就在於一念心,師父並虔誠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人人身體健康,家庭和樂。」

黃耕耘的女兒黃培麗聽到師父說,吃素,平均一秒鐘可以救到一千多隻動物,內心也被感動了,當場即發願要跟著父母一起茹素。她說:「我應該要盡自己的力量拯救地球。」也因從《2016慈濟大藏經》影片中,看到慈濟人救災都跑第一,感動而落淚,決定要跟著媽媽一起幫助人。

「咚……」鐘鼓敲響為臺灣祈福,為世界祈禱。黃耕耘全家人在歲末祝福感恩會圓滿後,來到一樓祈福區虔誠祝福人人平安吉祥,願願皆圓滿。【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美儒 桃園報導 2016/12/11)

二手物延續愛 上學有服儀

$
0
0
您愛心捐出的二手衣、鞋,可能就是遠在萬里之外非洲貧民及孤兒最珍惜的寶!而一包包來自臺灣愛心捐出的大米,在獅子山共和國最需要糧食的時間點抵達,免除近萬非洲獅子山國民眾飢餓狀態!

在非洲的獅子山國,歷經了十一年的內戰,導致經濟崩潰,無論人民的購買能力、健康或是受教育程度都是世界後列,建設更是嚴重不足。

多國募集物資 贈與民眾與機構

獅子山共和國於2014年3月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奪取眾多生命後,留下大量孤兒,更讓這個國家的人民生活狀況處於普遍貧窮狀態。

2015年3月,慈濟與美國希利基金會及自由城天主教明愛會合作,展開援助行動。 慈濟援助獅子山共和國不僅「走在最前」,甚至「做到最後」,至今關懷依舊持續進行,2015年11月,慈濟發起「跨越一萬三千公里的愛─-為獅子山共和國募衣」活動。

2016年3月,更萬里運送臺灣農委會委託慈濟發放的大米,共發放兩百噸的大米及近十二萬件二手衣物、二十四萬六千個衛生口罩、近兩萬六千雙布鞋、塑膠鞋及皮鞋與一萬多雙拖鞋,更有慈濟的福慧床。發放對象包括:伊波拉生存者、孤兒、戰後截肢者、當地合作夥伴與其他社會機構。

尤其從美國、菲律賓及臺灣募集到的二手衣與鞋子送到獅子山共和國後,受贈學生們都很感謝慈濟捐贈衣物跟鞋子給他們,學校老師們都很讚歎慈濟給予孩子們整齊的衣物,而以往打赤腳走路的孩子,在收到來自臺、美、菲三地愛心鞋後,終於有合適的鞋子讓他們的腳受保護。

分享成果報告 合作機構說感恩

2016年12月13日,長期投入關懷獅子山國救援的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曾慈慧,特別帶著慈濟西非獅子山伊波拉疫情賑災專案負責人史蒂芬.豐巴(Stephen T. Fomba)、希利國際賑災基金會(Healey Foundation)執行長班傑明.帕洛(Benjamin Parra)、獅子山共和國空德神父(father Peter konteh)等人,來到臺灣花蓮靜思精舍拜會證嚴上人,表達對慈濟長期投入救援獅子山共和國的感恩與肯定。

慈濟西非獅子山伊波拉疫情賑災專案負責人史蒂芬.豐巴(Stephen T. Fomba)向證嚴上人表示,獅子山共和國的政府感恩慈濟,慈濟是唯一的團體在伊波拉發生後,做到大範圍的援助伊波拉生還者。

獅子山共和國當地空德神父(father Peter konteh)也特別來到臺灣,向上人表達感恩之意。空德神父表示,教宗對於包括慈濟在內的各NGO組織,投入獅子山的救援表達肯定與讚許;而上人也向空德神父表示,今年(2016年)是天主教慈悲聖年,「慈悲」是不分種族、宗教,所有宗教都離不開「慈悲、愛」,這也是慈濟五十年來一直奉行的理念。

上人關心獅子山共和國的醫療衛生,在確認伊波拉病毒未再流行,但依舊有許許多多伊波拉病毒蔓延所出現的孤兒生活照顧問題,上人指示要持續關懷,同時也關懷當地孩童對於衣鞋需求及貧民糧食供給問題;另外也對獅子山共和國貧困家庭及孤兒缺少文具問題,表示將協助讓孩子獲得基本的教育資源,讓貧困民眾能感受到愛與照顧。

討論下個合作 灑播慈善更多愛

而2015年3月4日美國慈濟志工與天主教希利國際賑災基金會以及天主教明愛基金會合作,也曾在花蓮慈濟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彼此除了協助防疫工作,後續也針對孤兒及伊波拉生存者進行發放。

這次希利基金會執行長班傑明親自再來感謝上人和慈濟基金會,跟著美國志工一起來到靜思精舍做年度報告。希利基金會執行長班傑明這次參訪醫院,印象一樣深刻。班傑明表示:「這次我看到醫院有很多的病人,也有很多的志工陪伴,這是很不一樣的地方。」

明愛會的彼得神父則表示,這次來到花蓮最重要的是要來說感恩,因為俗話說:「真誠的朋友,才是最需要的朋友。」這次大家一起來到慈濟,就是為了互相尋求一個合作,希望未來能一同幫助獅子山的人民,彼此繼續合作。

面對即將來到的2017年,慈濟在各世界的援助腳步不曾停歇,除了持續的關懷與付出,同時也期待新的合作與計畫,繼續帶領慈善更進一步,撒播更多愛的能量。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基金會秘書處 顏福江報導 2016/12/13)

111這天 齊生7千萬樹

$
0
0
眾所皆知,樹木能夠吸收二氧化碳而釋放氧氣,依據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研究數據,一棵樹每日約可吸收約0.03公斤二氧化碳;然而一棵樹木的長成動輒十年以上,還要面對人類取用的需求,光靠種樹來得及減緩地球發燒嗎?

素食確能減碳 全球蔚為潮流

2016年6月的全球溫度,再度破紀錄!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調查顯示,相較於上一世紀,今年(2016年)6月的氣溫超出了攝氏零點九度,也是自2015年4月以來,連續第十四個月打破最高溫的紀錄。

當地球發燒中,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所形成的氣候災難總令人不捨,今年(2016年)以來,有世界米倉之稱的越南因為乾旱,土地無法耕種;斯里蘭卡因大雨造成土石流;加拿大及美國因為乾旱引發大火,燒毀大面積的森林……在日趨嚴峻的氣候變遷下,不少科學家已經論證,素食是減緩碳排放增加最有效的方式。

為了喚醒民眾對環境議題的重視,乃至於透過蔬食來減緩地球發燒,一群志工倡議發起「世界蔬醒日(Earth Ethical Eating Day)」,選定每年1月11日,設定了「111」清楚好記又響亮的口號,一起呼籲人人透過蔬食來減碳,估計一人一天三餐都蔬食,即可減少至少二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志工們也架設了專題網站,蒐集整理了科學數據與論證,以及全球名人對於素食或蔬食的支持。其中,長期關懷環境議題的新科奧斯卡影帝李奧納多(Leonardo Wilhelm DiCaprio)所新拍攝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也能在專題網站中找到。

共知共識共行 111齊蔬食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公開表示:「地球的未來要靠素食,我們的環境,急需擺脫這些動物性食品。」

「111」世界蔬醒日活動,期待在2017年1月11日,能獲得111個城市支持,並募集1,110,000人響應,當天就能減少2,220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七千四百萬棵樹一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同時也能改變待屠宰動物的苦難。

志工們相信,每一個人如果能聚集自己的一點力量,必定能夠改變這個世界。誠如證嚴上人曾說:「人人要覺悟,天下安危跟天下人相關;要平安,人人要有使命感;而危機,來自人人的自私。」

「世界蔬醒日」運動,就是希望能聚集眾人的力量,邀約大家於1月11日,一起行動,透過蔬食改變世界。

世界蔬醒日專題網站http://www.earth111.org/ethical-eating-day/

(整理:慈濟基金會文發處 2016/12/14)

人間互助 泥出淨蓮

$
0
0
【證嚴上人12月14日志工早會開示】
美國緬因州一所動物園內,有一匹馬近來視力下降,幾近失明,園方就將一頭駱駝與牠放在一起作伴。出乎意料的,駱駝會貼心地為馬兒「導盲」,在馬兒迷失時,引領牠走回飼料桶邊,儼然就是牠的眼睛。

「人的眼睛不好,畜生類也會有失明的機會,但是動物之間也可以彼此互相幫助。看來,佛陀對我們提醒的,人跟一切眾生都是平等,人有病痛,動物也有病痛;人有不調和,動物同樣也有不調和。這都是眾生世界,只要是眾生,只要是有生命的,他們的生態跟人也差不了多少。」

12月14日志工早會上,證嚴上人藉此引述佛陀的教法,期勉人們都能互助互愛,並且與天地間的萬物彼此尊重,和平共處。

貧困惜鞋獅子山 慈善和合共輸愛

天主教明愛基金會自由城分會彼得神父、希利國際救濟基金會執行長班傑明等人,在美國慈濟志工陪伴下,13日到臺灣花蓮靜思精舍,與上人分享他們在執行慈濟獅子山伊波拉疫情賑災專案的年度成果,以及海地馬修颶風賑災行動的現況。

「聽聞他們敘說所見所聞,真的是感覺我們很好命,生活環境等等,真的是我們要惜福,我們要很珍惜。慈濟到了獅子山去發放白米、衣物、鞋子,昨天聽他們回來報告,真的是感人的事蹟很多。」

美國慈濟志工曾慈慧、楊曜彰與獅子山賑災專案負責人史蒂芬‧豐巴等人,與上人提起九月下旬在獅子山發放臺灣農委會大米時,看到先前曾領過慈濟發放鞋子的孩童,因為一直以來都是打赤腳,所以都十分珍惜,甚至平時都捨不得穿上。

「當地窮,真的是很窮。我們在鏡頭所看到的,說是因為我們要去,他們才穿起來,還有的鞋子比較大,他說孩子還會長大,就是拿到了捨不得穿,要等待更大一些的時候穿。總是很節省,也是很珍惜。我們也有整理一些衣服去,也有一些工廠給我們的,我們都整理好送過去,都很感動,也是很感恩。」

醫療困窘席地睡 膚慰遺孤造穩處

慈濟團隊也走進伊波拉病毒疫區源起點──科因杜(Koindu),關懷倖存者與遺孤,並為他們送上大米。村長告訴志工,伊波拉疫情穩定後,慈濟是唯一來發放大米的組織,很多機構代表都曾去勘查,但落實援助行動的只有慈濟。

「已經倖存的人,他未來要如何生活,也在規劃我們要如何再一段時間來幫助他,這還是要照顧的;還有父母親往生,變成了孤兒的這一群孩子,要如何繼續幫助。那裡的醫療非常的落伍,醫院(住院治療)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鋪在地上,這都是他們醫療的環境。我們有送福慧床,他們很開心,可以幫助他們免於在地上睡覺,要不然,床都快用壞了。」

當地人普遍貧窮,志工所見皆是簡陋屋舍,即使是「有錢人」,也只是能賺錢養家糊口,並非大富大貴的有錢人。

「我們的米送到了時候,他們(獅子山民眾)說『開眼界啊!』連當地有錢的人都難得吃到這麼好的米。所以這一群窮人非常地感恩,我們也有送去了香積飯,在那裡煮給他們吃,很開心、很歡喜。開了幾個鐘頭的會,聽到他們在敘說獅子山的環境,邊聽我就總是心裡邊感覺,我們的生活應該要感恩,我們真正地為苦難人能捨一點點,給他們就很大大的幫助。」

慈濟在海地的馬修颶風賑災,考量當地政局仍不穩定,加上許多災民都守在港口邊,準備攔截送達的物資,所以還無法前往繼續關懷。

「人啊,假如心情平和一下,那些大船進港來,貨都可以卸下來,上面的東西不都是可以供應給大家,大家多多少少都可以得到。可是他們總是準備著要攔截,沒有人敢去。維和部隊聯合國的警察軍人,一直都在那裡維持,但是也很難制伏。昨天聽到也是很不捨,大家心平氣和,再窮也可以度過難關啊,但是心不平,氣不和,那就是永遠都在那裡吵不休,實在是於事無補。」

苦中能施少積多 人文滋養暖人間

天下間,苦難偏多,相較於無人援助的地區,慈濟人能力所及之處,都是有福的地方。慈濟越南聯絡處11日舉辦歲末發放,也頒發本學年度第二學期助學金,清寒學子出席時,不忘帶著第一學期領取的竹筒來交換新竹筒,做一個付出愛心的人。

「這都是教孩子不忘掉這一分的愛的能量付出,這也是教育的一環。很感動,看這些孩子真的也是(捐)不少錢,整個竹筒裡面還是滿滿的。愛的互動,不是要他多少錢,是要教育他懂得積少成多,幫助別人,那就是愛滿滿,愛的能量真的很令人感動。」

在中國大陸福建的福鼎醫院醫護團隊,也與慈濟志工一起到進行冬令發放勘查,同時提供義診與衛教服務。

「總而言之,愛的能量比起有形的能量,大家都是更開心更歡喜。我們一直很期待,期待著不分彼此,用愛付出,再怎麼樣的寒凍,也會感覺很溫暖。在廈門的福鼎醫院,跟我們花蓮的,看來都是很像很像,愛的人文,醫療人文都是在當地滋養起來,幫助了很多的偏鄉的老人家,或者是偏鄉的苦難人,真的要說感恩。」

養生紅黏粥 冬季和胃補脾

$
0
0
時序入冬之後,隨著天氣漸寒,許多人都想要進補,卻又擔心補過頭造成身體負擔。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節氣料理教室」,要教大家如何利用少加工的食材,簡單吃出健康!

營養師林妘姍表示,12月7日就是節氣中的「大雪」,在傳統養生食補觀念中,大雪節氣宜晨起服熱粥,所以,這次就選用了紅薯與小米粥來做成和胃補脾的養生紅黏粥。

簡單食材好烹飪 富含多種營養素


小米先泡水半小時,之後加入切成小塊的紅薯、桂圓乾及水,再放入電鍋烹煮,電鍋開關跳起來之後,多悶五分鐘就大功告成。廚師伍麗雪也分享小訣竅,因為小米本身的味道不明顯,而且只用小米烹煮可能會有一點苦味,所以除了紅薯之外,也建議加入桂圓一起料理,讓桂圓的香氣及微甜的味道,增添粥品口感的爽口,如果希望口感豐富一點的人,則可以再加入無調味的腰果與糯米。

營養師邱文萱提到養生紅黏粥的主要食材是小米跟紅薯,從營養成分來看,小米含有醣類、維生素B群、維生素E、鈣、磷、鐵、鉀等營養素。而同等重量的小米中含有的鐵量比白米高一倍,維生素更比白米高出二至七倍,且每一百克含有胡蘿蔔素零點一九毫克。

而富含膳食纖維的紅薯,除了可以增加飽足感,還富含有蛋白質、醣類、膳食纖維、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C、鈣、磷、銅、鉀等營養素。

由於養生紅黏粥結合小米粥可「滋陰養血,和胃安眠」;另外紅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等功效,和胃補脾,潤養肺燥,是養生的絕佳選擇。

而且不只食材天然,做法也非常簡單,營養師林耘姍表示這是很適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而自己在家做的一道料理,同時也可以依照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糖做調味。

※養生紅黏粥食譜 (5人份)

【材料】
1、小米 125g(也可視喜好再添加糯米70g)
2、圓糯米 70g
3、紅薯 125g
4、水 1250c.c.
5、桂圓乾3顆
6、枸杞 少許
7、糖 適量

【作法】
1小米洗淨泡水三十分鐘;紅薯洗淨切塊備用。
2、將小米、紅薯及桂圓乾加水放進電鍋;外鍋加入兩杯水,按下鈕後待鈕彈起,悶五分鐘。
3、加入糖調味,放上枸杞裝飾即可。

(文:黃思齊 花蓮慈濟醫院報導 2016/12/06)

孩子怎能沒早餐 企業伸援

$
0
0
慈濟志工與永信健康食品公司,一起推動「學童愛心早餐計劃」募款活動,預計幫助一百位清寒學童獲得健康早餐,讓他們不再餓肚子去上學。

生活富裕如天堂的加拿大,也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根據2011年官方資料統計,十八歲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占了8.5%的人口比率;而在2013年,卑詩省的貧困孩童比例更為全加拿大之冠,平均五個孩子中就有一位是來自低收入家庭。

一天美好的開始 學童愛心早餐計畫

早餐是一天中很重要的一餐,特別是對正在發育中的青少年而言,營養均衡的飲食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尤為重要。但是,卻有越來越多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因為「飢餓」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

1994年起,慈濟開始與加拿大許多個學區合作,透過多元的助學方式幫助逾兩萬名清寒學童。其中的「學童愛心早餐計畫」,便是在大溫地區多所中小學內,提供營養早餐讓他們吃得健康、吃得開心;孩童才有充沛的體力,以及飽滿的精神來專注學業。

「學童愛心早餐計畫」是由校方依據各校需求規劃主導,由教職員負責採買食材,以確保符合食品安全準則;慈濟提供經費及由志工參與服務,為學童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溫暖氛圍。為了幫助更多需要的孩子,慈濟透過各種方式宣導,懇請大眾或社區團體發揮善心,共同響應募款及參與志工服務,帶動愛的循環。

永信「對等捐款」 達成募款的目標

長久以來,永信健康食品公司關注於社區各類善心活動不落人後。自今年(2016年)9月1日起,在大溫地區四家分店同步推動支援慈濟「學童愛心早餐計劃」的募款活動,幫助一百位清寒學童在2016及2017兩個學年獲得健康早餐。

由永信各分店的銷售人員向消費者介紹「學童愛心早餐計劃」的內容,邀請大家發揮愛心共同響應,幫助更多本地學校每日提供學童早餐。

除此之外,永信更承諾將消費者的現場捐款金額做「對等捐款」, 在眾多善心人士的熱烈支持下,募款活動比預期提早一個月,十月底即已達成總金額一萬加拿大幣(約合臺幣二十四萬元)的募款目標。

心疼孩子餓肚子 號召更多人響應

永信健康食品總經理Mr.Raymond Lin表示:「我們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與慈濟合作募款,來幫助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一直以來,永信希望能有機會回饋當地,也藉此機會幫助一些貧困的小朋友。

總經理Mr.Raymond Lin提到,他很難想像,在這樣繁華的國家,竟然還有孩子因為家庭貧困而沒有早餐吃。「我自己也有小孩,聽到以後感觸非常深刻,不忍心讓小孩空著肚子上學,馬上決定這是一件我們可以做到的事。」

總經理Mr.Raymond Lin不只幫助慈濟募款,同時也要求同仁要到學校幫忙做早餐。透過親自參與,他希望號召更多的人來響應,「實際參與服務後,會更加深幫助這些孩子的信念,更積極熱心地來一起做這件事。」

慈善因緣將持續 孩子吃早餐上學

列治文時代坊(ABERDEEN CENTER) 是永信的一間分店, 店長Ms.Sabrina Tsao提到,「剛開始接觸這樣的活動,可以幫到人,大家都很開心。」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後,大家做得越來越起勁,感受到只要捐出一點點錢,就能幫助小朋友。

「有些客人雖然只買十幾塊錢的健康食品,但是卻願意捐出更多的錢,來幫助這些小朋友,我們都非常的感動。」店長Ms.Sabrina Tsao看見人性美善的一面,很謝謝慈濟,一起將愛心分送到每個角落。

12月7日下午,來自社會大眾與永信的善心,由永信總經理Mr.Raymond Lin親手將善款一萬一千加元(約合二十六萬四千元臺幣)交與慈濟加拿大分會,由副執行長苗萬輝(濟速)代表接受。

志工以「愛心撲滿」與永信結善緣,代表雙方慈善因緣將持續接力下去,一起攜手為需要幫助的人發揮愛心,響應慈濟 「學童愛心早餐計劃」,讓孩子天天吃早餐上學去。【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群芳 加拿大報導 2016/12/07)

孩子可看見 阿母走出來了

$
0
0
「啊……」一陣淒厲的叫聲,劃破臺中慈濟醫院國議廳原本的寂靜,每個人的目光同時投向舞臺上。由演繹的情境人員,隨著尖叫聲撲倒在地;舞臺另一邊,社區志工陳慧春也跟著倒地,在舞臺地板痛苦挪移……

雖然已經冬天,儘管已屆歲末,新的一年即將到來,12月9日晚上,臺中慈濟醫院六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社區歲末祝福,整個國議廳座無虛席,人人專注看著舞臺上正在演繹的〈藥師如來十二大願序曲〉。

母親喪子之痛 因演繹經文而釋懷


臺上演繹志工陳慧春,2015年中秋節,面對三十八歲愛子突然往生,留下二個年幼摯孫。這樣的骨肉生離死別之苦,她終日以淚洗面,甚至起了輕生念頭,在慈濟志工陪伴接引下,陳慧春參加了2016年的〈藥師如來十二大願序曲〉演繹。

沉重的樂音緩緩流瀉,不管彩排過多少次,每到「宇宙洪荒,大地蒼茫,生老病死,幻化無常……」這段經文時,陳慧春往往泣不成聲,甚至中斷演繹。

平時都在社區聯絡點練習及彩排的陳慧春,這一天因為離正式演繹僅剩一週時間,演繹人員們開始來到表演的臺中慈濟醫院進行彩排,忍著看到醫院就會想到驟逝兒子的悲傷,陳慧春不得不踏進醫院大門。

「美琦師姊,我在慈院門口,可是,我走不進去怎麼辦?」陳慧春打給志工楊美琦,放下正在六樓排練的菩薩們,志工楊美琦接起電話便急急下樓,當楊美琦挽著陳慧春顫動的手,緩緩走進醫院大廳,陳慧春的眼淚像湧泉般,沿著憔悴的臉龐滾落下來。

雖然陳慧春對於演繹的經文,還有踏入臺中醫院時,總會因為思念礙子,而淚流不止,但是經過志工不斷的陪伴與開導,以及先生江顯賜的鼓勵,陳慧春在正式演繹的這一刻,終於不再哭。

隨著角色的上臺與下臺,她帶著對獨子的愛與思念,成功地將演繹圓滿的呈現。江顯賜和媳婦帶著二個愛孫,坐在第二排靠中間的位子,目不轉睛看著舞臺上的陳慧春,相信熟練動作的她一定可以順利演繹。

走到臺下,陳慧春終於笑了,將雙手搭在愛孫的肩上,她的臉上綻開了久違的笑容,發自內心的說:「再給我一段時間,只要我的二個孫子不用我接送上放學 ,三餐不用我張羅,就要跟著美琦師姊出來當社區志工……」聽到陳慧春的心願,志工和家人們都再次為她加油打氣,並且給予祝福。

父母以身說法 兒子從反對到為傲


曾經因為受媒體以及輿論影響,讓賴宜賢與賴忠毅兩兄弟都反動父母參加慈濟志工,弟弟賴忠毅表示:「慈濟有很多負面新聞哪!」但是話鋒一轉,賴忠毅提到,不管是贊成或反對,或是負面新聞帶來的報導,其實都要以實際看到的為依據。

兄弟二人看到父母親長期在社區的付出,兩人如何做志工,又做了哪些事。賴忠毅說:「有些事情是對的,他們必須去做,回到他們的初發心。我們看見父母親給我們的,是最好的示範。」

哥哥賴宜賢也提到,一年來,慈濟志工做了很多事情,除了大愛臺,其他媒體很少在做報導。但是,透過歲末祝福,可以讓會眾看見他們在這一年間所做的奉獻和付出,不論在臺灣或全世界,都有他們的足跡。

因此兩兄弟專程提早下班到臺中慈濟醫院六樓國際會議廳,參加社區歲末祝福。舞臺上鐘鼓齊鳴,震撼人心,演繹人員肢體動作曲張有力,步步生風,讓坐在臺下的賴宜賢與賴忠毅兄弟,屏氣凝神,專注臺上的演繹。

但是兄弟二人觀賞的不僅是演繹,他們目光所追尋的,還有參加演繹的父親賴永霖的身影。尤其透過歲末祝福的影片,讓觀眾們看到慈濟這一年來對全世界的付出,賴宜賢繼續說:「我會感動,不只因為是自己的親人在做,還有全世界的慈濟人都在做。」

現在兄弟二人不只改變了原先的想法,也更受到慈濟志工及雙親的感動,對於雙親加入慈濟甚至引以為傲。

接受眾人祝福 但願人人離苦得樂


隨著〈藥師如來十二大願序曲〉演繹到後段,經文一次次的反覆,司儀邀請因身體病痛或家庭突遭變故的會眾,上來至舞臺或是原地起立,在體會「生老病死,幻化無常。」等人生苦相之際,透過眾人的祝福,皆能遠離病苦得安樂。

戴著口罩已經開過三次大刀的林秀鳳,在先生莊三元的陪伴下,也在座位上站起來,接受大眾的祝福。林秀鳳長期在小學擔任愛心志工,在好朋友,也是慈濟志工詹淑惠的邀約下,夫妻二人每年都會參加歲末祝福。

「我每年都來,每年都很感動。」本業從事窗簾生意的莊三元說著,摘下眼鏡,用手抹了一下雙眼,繼續說:「慈濟實在很令人感動,做了那麼多善事,我們當然要用實際行動來支持。」

而首次參加歲末祝福的陳雅蘭,是由好鄰居黃金菱陪伴前來。陳雅蘭以低緩的語氣提到,在她身罹病痛或是遇到困難、徬徨無助時,黃金菱都會主動為她排解憂愁,讓她能寬心養病,今晚更親自帶她來參加歲末祝福。

「今晚的所有節目,都讓我非常感動,也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做些善事。」懷著歡喜心來參加歲末祝福的陳雅蘭,也領了一支竹筒回家。她希望盡己之能,累積小錢,發揮大愛心,幫助有需要的人。

多造一分善福 留下人生亮麗足跡


時序的腳步向後推移,慈濟從「竹筒歲月」啟始,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匯聚眾人之善心、善念,深耕臺灣,足跡跨向國際,遍及五大洲九十六個國家。「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慈濟人用愛走進去。」走過人禍、天災不斷的2016年,只要有慈濟人在的地方,愛與關懷苦難眾生的足跡就不間斷。

靜思精舍德佩師父在開示時提到,慈濟人「走前腳,放後腳。」(臺語),在慈濟邁入第二個五十年之際,將每個人點滴的愛心,遍灑在有需要的地方,希望大家加速淨化人心的腳步,接引更多人行善。

此外,德佩師父也代表證嚴上人與精舍師父,帶領大家為新的一年發下好願,要惜福愛物,人人茹素,以點滴的累積,拯救人類、保護大地。最後師父期勉會眾:「跟著社區慈濟人行善的腳步,為世間多造一份福,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亮麗的足跡。」【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魏玉縣、何麗華 臺中報導 2016/12/09)

不會煮飯 也能給溫暖熱食

$
0
0
對一個只會煮泡麵和白飯的中年男子而言,為什麼要常常往美國紐澤西伊萊嘉廚房跑呢?

冷冽冬天供熱食 十多年不間斷

一年四季中,冬天氣候寒凍,對於貧窮殘病的人來說,這時候再受到飢寒交迫,是最難受的事,因此,慈善單位常在冬天,來進行物資發放。過往新澤西慈濟志工都會藉著這段期間來進行一些發放,十多年來在伊萊嘉(Elijias Soup Kitchen)就定下了熱食與送暖時間表,從不間斷。

在美國的福利制度下,社會福利金都會在月初發放,所以月初的餐點服務通常來領取熱食的受助者通常不多,但是2016年12月3日卻一反常態,來了約六十多位民眾,志工們也藉著這個機會把溫暖禦寒物送到他們的手中。

今天(12/3)有些新來的長者與年青客,多次詢問志工,確認菜餚是否全是素食?因為他們都是素食擁護者。能夠讓他們認識素食的美味,愛護動物生命,那種立刻得到的成就感,是非常美好的。

志工蕭惟斌的太太總是很奇怪,為什麼自己的先生明明不會煮飯,卻很喜歡參加熱食中心的服務?在她心中,先生應該只是去幫倒忙而已。但蕭惟斌分享,慈濟服務遊民和低收入戶的餐點,是從零做起的,自己能看著種種食材,經過志工們精心烹調後變成美味可口的餐點,再看著他們大口大口的把菜餚全部吃光光,自己也由衷同意大部分的用餐者對這場素食饗宴的讚美。

只取所需不貪求 付出的人改觀感

今年(2016年)新受證慈誠的邰竹生、新委員陳學珍和蘇寶瑋也到場協助發放事宜。別看這小小一件事,這群剛受證的委員與慈誠,都細心的把各種不同顏色的毛帽,手套和圍巾進行配色,成為一套一套的禮物,彎腰尊敬的送到對方手中。

許多人吃了志工所準備的餐點,接受溫暖的禮物後,帶著滿足微笑和志工們合影,親切如一家人。其中一位還告訴志工,今天是她的生日,小禮物剛好成為生日的賀禮。

一位從臺灣來的黃先生,多年來都會出現在受助隊伍中,相對於其他人總是毫不猶豫地領受所有的志工準備的熱食與物資,黃先生只拿了他所缺少的手套而已。他告訴孟菲斯志工黃慈俛,自己沒有親人可以依靠,只能住在避難所,他對佛法很有興趣,年輕時有過一些鑽研,知道貪念是很可怕的「三毒」之一,所以儘管生活不豐裕,但是他卻很知足……

看著黃先生,蕭惟斌回想自己曾經對於定期的發放有過很多念頭:「為什麼這一個人看起來衣著這麼光鮮,還來吃這免費的食物呢?」「為什麼這個人這麼多年了,還是不停的來呢?」「為什麼這個家庭多拿了一些回家,會不會太貪心了?」如今,蕭惟斌領悟到不要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也察覺自己這些妄念和分別心,漸漸的在每一次的服務中,慢慢的消失了。

在回家的路上,蕭惟斌細細的回想了今天的一點一滴,那種付出後的滿足感,就是讓他一直願意來這個最不熟悉的「廚房」服務動力。【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蕭惟斌、黃慈俛 美國新澤西報導 2016/12/03)

戒惡親善 感恩增上

$
0
0
【證嚴上人12月15日志工早會開示】
澳門一位五十八歲的男性雞隻批發商,經檢驗證實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當地政府隨即撲殺上萬雞隻,展開大規模消毒工作。而在英國西薩塞克斯花園中心,三隻共同生活十五年的大白鵝,其中兩隻相繼因老病往生,唯一留下的大白鵝難過之餘,將車子光亮漆面反射出的自己倒影,當成是新朋友,不斷向牠訴說悲痛心情。

證嚴上人藉由兩則新聞,在12月15日的志工早會中,闡明眾生平等皆有佛性的道理。

「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都是平等,只是因為我們所造作的業力,累積了來生我們要帶去的是什麼業力。我們今生有沒有做一些好事?有沒有守了五戒?有五戒,還有一點善事的機會,那就是有種子,這個種子裡面,有善、有戒,不失掉了人生,將來自然就帶著這一個來生為人的種子再來。」

昔所造作眾生緣 親近善知離誘惑

緣著過去生中所種的善因,與眾生所結下的好緣,此世再生為人,應該要更為提高警覺,把握人與人之間的好因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我們從開始慈濟五十多年過來了,從發祥地臺灣開始,少少的種子,小小的範圍,大家一直能接受,開始共同來耕耘,從自己做起,自己曾經有過錯誤,趕快戒過來、改過來,身體力行,從少少的人,慢慢地影響到了多多的人,從小小的地方,可以開闊到廣廣闊闊的大地方去。」

粒粒善種,可以跨海灑播,從一株善苗,長成茂盛的菩提林。慈濟從臺灣發祥,將善與愛的種子向外遠播,現在全球五十幾個國家地區,都可見慈濟種子長成菩提林。

上人以馬來西亞實業家為例,「他們都是在商場上,都是很有成就,而且應酬也多,各種各種的行為,很容易被誘惑出去,可是他們就是有這樣的因緣,生命中有這一個貴人的種子,出現了,對他個人的影響,對他的家庭,對他的妻兒,對他的朋友,對他們整個社會,都幫助很大。」

有欲皆苦貪瞋癡 持戒斷惡心殷富


陳文成也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實業家,曾經在商場應酬中,無肉乏味,無酒不歡,天天沉浸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一次來到臺灣參與「實業家生活營」,受到同為實業家的朋友所感動,參與慈濟,因而轉變人生,不僅戒酒,同時棄葷轉素。

「『同樣是企業家,他(陳文成)可以做得到,投入慈濟這個團體,他的人生改變,他能做得到,我做不到嗎?』他(陳文成)回去,開始改變了,他一改變過來,他的朋友也被他感化,也是改變了。這都是這一次來臺灣受證的馬來西亞種子,他們已經這麼多年投入慈濟,影響力也是很大,現在開始說慈濟,身體律動都是做慈濟,都是很令人感動。」

另一位馬來西亞實業家杜世勝則是受困於賭博之中,不論何時、何地──從坐車、吃飯甚至打球無不都在賭。

「賭博讓他真正的很苦,可是也都是同樣因為慈濟,他的朋友引領著他投入後,現在他們都戒掉、改過來,專心做慈濟,而且把時間用在很正確的事業與志業裡,入經藏、打鼓敲鐘等等,每一句經文都沒有漏失掉,他都是句句背誦在心版裡,而且,身體力行,很令人感動。」

有心、有願,則無事不成,只要下定決心,心念一轉,修行也就不困難。

「人生的改變,總是這樣的心念一轉,下了一個決心,就可以完全、完全的戒掉了惡,惡習戒掉了,好的、善的,他們就是沒有困難的,結好緣、做好事,這都是人間沒有困難的事情。我們要好好的來用心,才能真正達到人間淨化人心,才能真正的讓社會能祥和,天下能平安。」

叢山丘壑駐大愛 培才養德青子衿

只要有心,就有力量。泰北清邁慈濟中學的學生,家庭多半清寒,然而他們雖窮,志卻不短,慈濟志工為泰北邊界高山地區的少數民族舉辦冬令發放,慈濟中學的學生也一同前來參與,為近三千戶的貧困家庭付出。

「泰國慈濟中學的孩子,他們也可以(付出),家庭也窮,可是他們用心合和起來,也可以為一個村莊,二千九百八十多戶的窮人家庭去付出,他們同學們,人人都是出一分力量,去義賣、去勸募等等,他們都可以做得到。」

教育在生活中,除了學校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在良善的環境中,引導孩子啟發悲心,發揮良能,從而培養德術兼備的未來社會棟樑。

「這一群孩子在泰北投入愛的能量,把握時間,跟慈濟人一起付出,這都是真正的好的環境,有愛的人來互相帶動,投入服務苦難人,這都是在泰北我們所看到的。也很感恩校長,除了時常教育以外,都會把孩子帶得這麼好,而且,可以用功讀書,很認真,還可以付出他們的力量去幫助苦難人,這都是在教育。」

感恩蹇困增上緣 施受一家愛加暖

不只在泰國,臺灣時序轉入冬寒,志工們愛的能量也開始轉動,各地陸續展開冬令發放,讓弱勢家庭能安穩過冬,同時邀請他們參與歲末祝福,領受全球慈濟人的愛心祝福。

「每一個道場都要把路鋪得平平坦坦的,讓這樣一個廣闊的地方,成為一個舞臺,要娛樂大家、阿公阿嬤等等,讓大家感受寒冷的溫暖,很令人感動!板橋是這樣,還有新店靜思堂也是一樣,尤其是桃園也是同樣……每一個地方,因為是冬天開始,都要儘量鋪出一片溫馨的平坦廣場,讓人人來享受一下人間溫暖,這都是很令人感動!」

慈濟志工以親如一家的真誠,在歲末寒冬中送暖,讓人人即使生活偶有不順,也都能心存感恩,把每一個考驗當成逆增上緣。一如晨語時間上人所開示,提婆達多屢屢給予佛陀諸多磨難,佛陀對提婆達多卻仍心存感恩。

「佛陀感恩提婆達多,儘管很多磨難於他,他還是感恩『給我這樣磨練的機會,讓我有付出的具足六波羅蜜,讓我充分的慈悲喜捨!』是啊!我們有這麼充分的慈濟人,很順又善的環境,互相合和起來為人世間付出,我們何樂而不為!彼此感恩,互相感動,佛陀對提婆達多那樣的逆增上緣,他都充滿感恩,何況我們大家互相成就的順善緣!」

從我蔬醒 設計師創意百出

$
0
0
說到吃素,多半都跟年長者畫上等號,但其實現在有更多的年輕人選擇茹素。二十七歲的年輕設計師王宣方,她的工作有時很長,有時需要腦力激盪,蔬食之後讓她腦筋更清醒,創意源源不絕。

茹素神清氣爽 思緒清楚幫助創作

「吃素讓我精神變得很好,而且讓我在創作繪畫上的思緒,也變得很清楚。」王宣方熱愛畫畫,本身從事設計工作,已吃素兩年。

就像時下年輕的女孩一樣,王宣方天真浪漫的個性也反應在她的作品裡,是有別於制式的畫風,用抽象隱喻的方式,讓生硬的時事變得有趣。而從她的作品中又能窺見她關心這個世界的成熟思想;她筆下的世界,線條自由、色彩繽紛充滿省思。

「一個作品,我不會只想要把它畫得所謂的漂亮或是好看,我希望傳達的作品是有意義的。所以我的作品很多是關於國際觀跟愛的串聯。」王宣方每天專注於創作的工作,然而在消耗腦力的設計過程中,飲食是維持體力的關鍵之一。

自從王宣方改變飲食習慣,茹素後,她有了深刻的體會:「一次一個作品,就要四五個小時,可能正常有些人會很累,但是自從我吃素後,我會發現,敏銳度跟你的想法、創意、思維,真的是可以非常的清楚;而且是精神,主要是精神,變得非常的好。」

充滿愛的創作 茹素體會生命可貴

王宣方養成茹素的習慣,是來自母親的堅持。母親黃丙米說:「在家裡我一定煮素食,我不會因為你們說要吃什麼,我就為你們煮。我覺得茹素很好,你們如果覺得不錯,慢慢的就會受我影響,覺得素食也可以這麼好吃。」

因為媽媽的用心,王宣方全家人漸漸茹素了。但其實剛開始,王宣方的內心也曾有過矛盾拔河的時候,她回憶那段由葷轉素的過程:「剛開始,味道變得比較清淡,所以那時候內心都會有一點點小小的拔河。自己不斷地調適,我覺得說我不吃牠,不會怎麼樣;但是也可能因吃了牠,牠們就會死亡。」

就如同王宣方所創作出每一件充滿愛的作品一樣,在這個年輕、熱愛設計創作的女孩身上,因為茹素她更加體會生命的可貴。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雷雅、柯信志 臺北報導2016/10/30)

遺忘之前 牽妻手走菩薩道

$
0
0
「您的血壓正常,很好喔,您要繼續保持!」罹患了帕金森氏症的劉文發,雖然自己的身體活動力因病受限,但是他還是堅持到社區活動中心幫老人量血壓,關心老人的健康。

歲月的歷練 勤儉刻苦持家有成

1941年,劉文發出生於彰化市的農家,雖然他有七個兄弟姊妹,但在農忙時,仍需要幫忙收割稻米、曬穀……從小就鍛鍊出勤儉刻苦的性格。

劉文發成長過程中,歷經學徒、協助家裡經營煤炭,又自行創業成立鉋床公司,於1973年和陳玉琴結為連理,並育有一個女孩、二個男孩。

夫妻倆刻苦勤家,孩子也乖巧獨立,如今都已長大成人,有所成就;他們或致力於教育工作,或在醫界造福鄉梓,劉文發深深為孩子們的表現感到滿足。因此他與家人商量後,選擇退休在家頤養天年。

退休後生活 盡全力為環保付出

退休後,劉文發也到彰化的秀傳醫院當志工,生活過得平靜而快樂。因為太太陳玉琴是慈濟委員,見到他退休後比較有多餘時間,就鼓勵他跟她一起參與慈濟活動。

「我曾經在大愛臺聽過上人開示,環保愛地球的重要性;對上人環保的理念,覺得很感動。」2004年,劉文發接受太太及志工們的熱情邀約,到環保教育站做資源回收。

在大埔教育環保站的大回收日時,劉文發第一次看到許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做環保,其中不乏年長的銀髮族,自己開車、搬運,忙得汗流浹背,令他很感動。然而再看到他們一邊做、一邊愉快地聊天,及資源回收分類得很整齊,顛覆了他以前錯誤的觀念,以為環保站是撿垃圾又很髒的地方。

勤務多元化 參加社區志工培訓

劉文發開始跟著志工李天木、李清柱一起做環保,補足了環保站缺人手的困境。志工也細心地教導他:「回收的過程,安全是第一重要。」並也叮嚀他,「出車前要看路線圖,知道回收的定點位置;安全設施要做好,要戴好安全帽,檢查車子有沒有油、繩子是否齊全……」

「文發師兄,您很認真在做環保,誠摯地邀請您來參加社區志工的培訓……」志工黃錫恭不斷地鼓勵他,參與慈誠隊的培訓。自此,劉文發除了用心環保工作外,也開始參與助念、香積、交通、機動、布置等勤務……只要隊長通知他,他一定全力以赴。

在慈濟四十五周年時的《法譬如水》經藏演繹,一天需要上千人份的香積飯,劉文發當時參與香積團隊,負責淘米煮飯。他提到:「煮飯不只是洗米的問題而已,水量更是重要,過多或過少都不行;還要看好瓦斯、火候,不能煮到燒焦,這樣才能煮好一桶好吃的飯!」

健康亮紅燈 仍把握付出的機會


劉文發夫妻倆生活上相扶持,曾經陳玉琴發現腦部有血塊,前後進行兩次腦部手術。手術過程中,讓劉文發背負很大的壓力,當時他守候在開刀房外,簡直是坐立難安。

幸而手術相當順利,接著復健工作更是重要。劉文發常常陪伴太太回診、做復健,細心地照顧她每日的生活起居。時常,兩人一起牽手去散步,這對他來說是最甜蜜的回憶。漸漸地,劉文發年紀漸長,走路不穩,兩人更是雙手緊緊相握。

近幾年,劉文發的健康亮起紅燈,須在家多調養身體而減少許多任務的出勤。有時候,他會想到上人的年紀愈來愈大,自己卻因為身體的因素,無法多承擔,讓他感到有些無力感。

不過,劉文發仍盡力地把握能付出的機會,堅守在環保教育站做定點資源回收;而每週一次跟著環保車載回收,是他最快樂的時候。

罹患帕金森氏症後,劉文發的行動力急速下降,從走路不穩到需要輪椅的助行,前後只有幾個月時間。「行善行孝不能等!」這一句話讓劉文發感觸特別深,他常常用它來勉勵志工們,「能做的時候,要把握時間多做一些,要做起來囤。」【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謝玉珠 彰化報導 2016/12/11)

台達電董座 鄭崇華談綠築

$
0
0
「大家千萬不要誤解,綠建築是特別的建築,綠建築是該有的建築。」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一語道破大家對綠建築,這個新名詞的迷思。

2016年12月10日下午三點在大愛臺一樓大愛廳,進行一場「共築綠色建築環保心生活」講座。遠見雜誌總編輯楊瑪利擔任對談人,緩緩道出鄭崇華對綠建築的投入與執著,讓臺下觀眾了解到它對環保的重要。

講台上的鄭崇華,慈眉善目,說話輕柔卻鏗鏘有力,展現出大企業家另一面的長者風範,令全場近百位的來賓如沐春風地,享受在午後的心靈饗宴中。

環保由心開始 不可違背良心

年輕時,鄭崇華在外商公司上班。1966年,他的老板在臺灣設廠生產電視機,他被派到美國受訓,回國後致力於廠辦。當時的他注意到--由工廠排出的水是有毒的,若流入稻田,受害的是老百姓的健康,更是嚴重。

在法律上沒這方面的禁止或罰則,所以工廠就沒編列此改善預算,但他知道法律有一條「殺人者死」,而明知會令人中毒致死還做,刑法上是死罪;他秉持著良知對老板說:「這是我們都要負起的責任。」從此工廠漸漸做了很多的安全改善。

1971年,鄭崇華創辦台達電,歷經了八十年代的臺灣工業迅速發展,工廠林立,生產電視機、冰箱、冷氣機大量外銷。當時他即覺得每一家庭用電增加,每多增置一個電器用品,室內溫度相對提高,又用風扇或冷氣去降溫,何以做到節能?環保的強烈認知與危機意識,隨著他事業的擴展而提昇。

他認為地球的危機是太多人因生活較富足,常丟棄一些舊的,但仍可用的東西去買新的。人心貪婪讓資源浪費得愈來愈厲害,地球也愈來愈受污染破壞,造成地球卻沒法讓所有人過這種生活了;所以他直指環保要由心開始。

為環保而走 四處考察

2002年他讀到《綠色資本主義》一書,書中將永續性、實用且具獲利能力的商業原則,有系統地綜合成「綠色資本主義」的理論基礎,提供一種既可獲利而又不可或缺的產業策略。透過有效利用資源、金錢和人力來取得決定性的競爭優勢。鄭董事長很受啟發,實際走訪泰國和德國。

在德國,參觀了很多綠建築的工廠及房子,增長見識亦有了自己更多的想法;在泰國,他感受到外頭炎熱無比,但一進屋立刻涼快了;原來是泰國建築師將所有建材都先一一拿去做實驗,測試出可以降温的建材來蓋房子,將不可能的事真的做出來了;所以蓋的綠建築省了很多用電量,也減少冷氣的費用。

鄭崇華同時也回想到在大陸福建外祖父家,客廳天花板很高,牆壁不僅很厚,在黃泥和稻草製成的磚頭之間,還保留了一層空隙。到德國參訪時,才知道原來這層空氣有隔熱隔冷的效果。」

這些都激發鄭崇華一頭栽入綠建築的天地中,默默地在研發、在製造、在生產、在減少地球的暖化、在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而努力不懈。每次巡視工廠,看到有浪費的地方就「挑剔」出來並與同仁討論,大家愈談愈高興,反而想出不少的點子來改進。

原是困難的事,在愉快氣氛下有意願地做下去,彼此也互相來比賽。五年下來,每單位的工廠用的電省掉近五成,成果令他很欣慰!

綠建築不一定貴 卻要很用心


「不要浪費天然資源,天然材料價值不貴。」鄭崇華大聲疾呼,設計好的綠建築,價錢不㑹高,把牆做得特別厚,就省下冷氣設備。更要把天然的條件放進去,若想人定勝天,成本必然提高很多,這就不是綠建築了。

鄭崇華表示,綠建築沒有一個定義,只要多用心,就會少花錢,做得更健康,更舒適的房子。善用天然資源優勢,就太陽光電、太陽熱能、風力發電等各種再生能源技術深入研究,並積極加強推動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之提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在工廠超過五十年的鄭崇華,每天都在為員工的福利及安全設想,他認為對環保注意是義不容辭的事,同仁努力工作,卻因環境受到傷害,是他無法接受的,也決不㑹讓它發生。

過去十年,台達電利用本土天然的優勢就地取材,令實用性、功能性更高,蓋了二十三棟綠建築,一半自己用,一半捐給學校,被譽為「環保傳教士」的他卻認為這是對社會的責任。

透過深入的對談中,經由鄭崇華坦率又平易近人的解說,令現場來賓如獲至寶,對綠建築有了新的認識外,亦對環保心生活有了新的體會。

(文:凌涵沛 臺北關渡人文志業中心報導 2016/12/10)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