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宿媽媽 頂真認分一世人

$
0
0
宿媽媽的一生,就是認分做事,不計較、不吝嗇,只問耕耘;她的好人緣及大捨,也為她帶來了無數的祝福。

宿媽媽曾經遺憾:「沒讀書、不識字。」但因為大愛大捨,已經成為大體老師,更讓自己的慧命發光發亮,永遠長青。

在花蓮靜思精舍,人稱「宿媽媽」的周俞金枝女士,2016年12月28日於花蓮慈濟醫院因肝癌不治捨報,享壽八十一歲。「精舍是自力更生的道場。媽媽生病後期,因為無法做事,一直覺得住在精舍過意不去。」宿媽媽的女兒德宿師父,回憶母親堅忍的意志:「為了往生之後,能在第一時間捐贈大體,所以她忍住不回基隆老家。」

宿媽媽與病魔共處了十三年。她常說:「我不怕死,只怕痛。」住在心蓮病房十天,要打點滴時,扎遍手、腳卻找不到血管,見她臉上的表情,可以想像痛入心肺,令人不捨。肝腫瘤並沒有讓宿媽媽痛很久,後來肝昏迷,甚至往生當天也沒有特別的徵兆,隨著血壓的下降,安詳地告別人間。她發大願當捨身菩薩,捐贈大體給慈院做病理解剖,化無用為大用,讓醫師解開身體與疾病的密碼,創造醫學的價值。

生病後期,宿媽媽住院頻繁,與醫護團隊就像一家人。宿師父感恩護理人員的愛心、貼心、細心和耐心,感恩醫師在百忙之中抽空巡房、會診,給予最適合、最佳的治療。宿媽媽圓滿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醫護團隊功不可沒。

事無大小認真做 種善種子無罣礙

宿媽媽的手藝善巧,是做男裝的裁縫;小女兒玉惠回憶小時候:「媽媽每天沒日沒夜的工作,為家打拚,所以把身體都弄壞了。」生活無虞,是宿媽媽勤儉、賣力工作的回饋。她省吃儉用圓滿了一個榮董,只要有募款活動,她都樂於布施:「當有人需要時,不要吝於助人。」

宿媽媽很有福報,兩位女兒出家——果滌師父和德宿師父。十三年前,宿師父將生病的媽媽接到花蓮慈院就醫,宿媽媽在往返回診中,漸漸習慣了精舍的生活。宿媽媽待人和善,微笑迎人,不與人爭,總是默默付出。她的人生哲學是:「生來,就是要做。」無論是挑菜、剝花生、剝龍眼乾、挑金針、做蓮花燈,她都仔仔細細,一點也不馬虎:「做事,是為自己而做。」下午收坡之後,大家都各自忙碌去了,經常都見她靜靜耕耘:「手腳慢,要認分,更要認真做,不能計較時間。」

陪伴她半年多的慈濟志工陳心琳說:「宿媽媽視我為女兒,經常教我做事情要『頂真』(閩南語,仔細的意思)。」謹慎的態度,讓陳心琳做每件事,都更加虔誠、更加用心。宿媽媽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觀念根深柢固,有一次嘆息地說:「我實在覺得很『見笑』(閩南語,丟臉的意思),沒辨法做什麼事。」所以只要她的精神不錯,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專心於當下的工作。

宿媽媽很重視威儀,總是將自己整理得乾乾淨淨;筆者都敬稱她「莊嚴的」,因為她梳起慈濟頭,就像個古典美女。只要身體可以作主,宿媽媽都會去做早晚課、薰法香。有一次她沮喪地說:「聽不懂法。」見她急哭了,筆者請她寬心:「剛開始我也聽不太懂,堅持下去,聽久了,就會漸漸懂了;今生聽不懂也沒關係,從現在開始播種子,每天『吸補吸補』(閩南語,浸潤的意思),來生一定會開智慧花、結菩提果。」宿媽媽心開意解,放下罣礙,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她表示:「煩惱不見了。」

宿媽媽對證嚴上人有著難以言喻的恭敬。身體好時,就算遠遠見到上人,她一定趨前頂禮;後來身體差,無法跪拜了,她仍彎腰恭敬合掌。去年農曆九月十九日新佛子圓頂時,她向上人合掌道:「恭喜!」上人也點頭說:「恭喜!」宿媽媽那從心笑開來的虔誠,連眼睛都會笑。那畫面一直迴盪在筆者的腦海中,久久不散。

亦師亦友孝母心 捨報後乘願再來


對於宿媽媽而言,德宿師父不只是女兒的角色,也是朋友,更是老師。當宿媽媽不開心時,宿師父會哄她、逗她,讓她展露笑容;當她心情不好,宿師父就用輕鬆幽默的語氣,使她的心情變為晴天;當她生氣,宿師父會適時展現威嚴,怒目金剛相,說道理讓她心開意解。這種亦師亦友的深緣,令人羨慕及感動。

「沒看過這麼孝順的女兒!」這是大家對宿師父最真誠的讚歎。宿師父在執事之餘,與陳心琳幫宿媽媽做運動、按摩、薰艾草,以減緩退化的速度;在宿媽媽無法自理生活時,宿師父幫她沐浴、護理身體。每天早課之前,宿師父會煮紅豆薏仁,為她利溼消水,時時視媽媽的需要為需要。

宿媽媽來來回回住院期間,宿師父白天在精舍善盡執事,晚上到慈院陪伴媽媽,蠟燭兩頭燒,大家都感到不捨,也視宿師父為孝順的典範。他只是淡淡地說:「是我該做的,是本分事。」對宿媽媽能身心安住在精舍,宿師父則一再重複、一再強調:「感恩上人、感恩常住。」

2016年12月28日晚上九點十五分,宿媽媽往生,十餘位常住師父前往念佛;29日到30日下午做病理解剖,更有許多常住師父在執事忙碌之餘,抽空前去助念。

12月31日的追思會,常住師父、家屬、親戚還有慈濟法親兩百多人參與,會場莊嚴肅穆、溫馨感人。在火化儀式中,果滌師父向老菩薩做最後的道別:「壞掉的身體就如一間破房子,不要留戀,我們換一個好的身體,快去快回。」

宿媽媽的好人緣、大願大愛,為她帶來了眾人的祝福;聞法歡喜、威儀得宜、尊師重道、善與愛的種子,都在她的八識田中,相信她此刻已依報在好家庭,是個人見人愛的小菩薩了。

(文:釋德澡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3期)

菲副總統 感恩臺灣愛心米

$
0
0
【新聞稿】「看到菲律賓副總統羅貝多(Leni Robredo)雙手合十、虔誠祈禱,感動的不只是菲律賓受助民眾,更是長期投入貧病關懷的慈濟志工最感動的一刻!」

2月25日,菲律賓115位慈濟志工(含菲律賓本土志工)帶著來自臺灣農委會農糧署提供的臺灣米,依原訂計劃前往菲律賓計順市巴松達莫(Pasong Tamo)進行大米發放,當天規劃三場發放,每戶可得1包20公斤大米,共有2,365戶領到臺灣米,一家大小食物無虞。

慈濟菲律賓分會志工在計順市巴松達莫進行大米發放,這一天,一位訪客走進了發放現場,她是菲律賓副總統羅貝多。

親切地問候民眾、微笑地感恩志工,副總統羅貝多感恩慈濟志工長年對當地民眾的投入關懷與付出,熱情地握著志工的雙手,也虔誠地帶領大眾祈禱。羅貝多更稱讚慈濟的發放現場井然有序,發放過程中散發的尊重、人文更具教育意義,值得學習。

菲律賓副總統羅貝多在致詞時表示,多次看到慈濟志工的身影,她指出:「災難發生時,慈濟總是第一個到達現場。非常感恩能被邀請來參與,也更感恩慈濟基金會為菲律賓人所做的一切!」

羅貝多副總統將她的感動與大米發放關懷行分享在她個人臉書(註),並以「慈濟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通過社區關懷和醫療援助,為貧困和災難受害者提供救濟援助」,表達她對慈濟的肯定與感謝!

知足,是菲律賓民眾最大的本錢。來自臺灣的愛心大米飄洋過海,傳遞跨國界的溫情,除了帶給菲律賓貧困民眾有形的溫飽,也因菲律賓慈濟志工長期付出無所求的投入,讓受助者感受到無形的溫暖與愛。

「Love from Taiwan!」是臺灣國際援助大米米袋上的標語,這個標語代表著來自臺灣人的愛心,也是菲律賓慈濟志工長年深耕慈善的印證,也讓菲律賓副總統見證了「臺灣之愛」!

慈濟基金會表示,來自臺灣農委會提供的大米,是對慈濟志工親自發放的信任,也代表臺灣人的滿滿愛心。

註:菲律賓副總統羅貝多(Leni Robredo)臉書照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LeniRobredoPH/photos/pcb.1201361619981504/1201361219981544/?type=3&theater

小學生掌廚 營養但不過胖

$
0
0
別再相信「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句話了!根據研究發現,小時候胖的人,長大後還是胖的機率相對一般人是提高的,而肥胖可能增加成年後慢性病的罹病率和死亡率,是造成健康重大威脅的原因之一。

重視肥胖問題 小學生展開減脂計畫

位於臺東縣海端鄉的加拿國小,學生人數共三十七位,近年來肥胖比率居高不下,將近一半的學生有肥胖問題。校方認為,生活飲食的建立,來自於學齡期家庭生活不良的飲食行為,一旦成為習慣,就容易造成肥胖。老師也觀察到學童肥胖的成因,除了高熱量垃圾食物、含糖飲料攝取過多之外,平時飲食熱量的攝取,也多於身體所需。

根據研究發現,有百分之四十二到六十三的肥胖兒童,長大會變成肥胖大人;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更高達七至八成。為了喚起學童對日常飲食習慣的重視與改變,關山慈濟醫院協助加拿國小進行減脂計畫,由校方統整學童飲食日誌後,再請營養師楊雅琳介入評估。

為了給予家長及學童最直接的建議,營養師楊雅琳針對學童飲食日誌改善,悉心為小朋友設計熱量分配,同時鼓勵家長及學童多攝取蔬食料理;並親自蒞校指導,以「改變習慣、吃出健康」烹飪比賽,希望藉由實地觀察,瞭解學童飲食習慣,從食材、調味、外觀、衛生清潔等項目評比。

舉辦烹飪比賽 挑戰最討厭的五蔬菜

午後的加拿國小,校園走廊炊煙裊裊,參加比賽的四、五、六年級小朋友各分為一組,每組派出三位代表進行烹飪,而料理的主菜是由教育部所公布兒童最討厭的食物前五名:苦瓜、茄子、青椒、芥蘭、南瓜,任選一種為主題食材作發想。對於這樣的考題,小朋友們似乎並未被考倒,反而各個架勢十足忙著手中的料理。

四十分鐘的烹飪時間裡,加拿國小的家長們也在餐廳裡,聆聽海端衛生所護理師講述肥胖疾病課程。隨著講座的結束,與烹飪時間的截止,參賽的小朋友們也陸續完成料理,並上臺做「料理報告」。

只見小朋友們相繼上臺介紹菜單食材及營養成份,尤其當介紹結束後,來到試吃時刻,只見每位參賽者都睜大眼睛緊盯試吃的評審團,嘴裡還不忘強調:「請將神聖的一票投給我們!」讓現場掀起了激烈的選情。

隨著投票成績的揭曉,第一名由六年級烹飪的「草地」獲得,參賽的學生以彩椒、青椒做為主要食材,料理的手法讓營養師讚賞該料理簡直可以媲美快炒店!其次是四年級代表的「塔香茄子」,最後則是「青椒炒肉絲」。校方也分別以不同金額的圖書禮券,鼓勵得獎同學與參賽同學。

控制飲食熱量 吃的健康還能助人好


加拿國小校長陸雅林表示,孩子在成長階段中,活動量及飲食的攝取都比較大,若缺乏正確的觀念或養成不好的習慣,體重就會節節高升。因此透過此次活動邀請家長一起參與,除了要共同關心孩子的飲食習慣外,也希望透過營養師的建議,與家長在料理上能有調整的空間,一起幫助孩子擁有健康的體態,促進各種發展。

最後,營養師楊雅琳對於這次的「改變習慣、吃出健康」烹飪比賽,看到加拿國小的小朋友發揮創意,把討厭的菜變成愛吃的菜,不僅減少食物的浪費,也增加蔬食的攝取,做足了體內環保的示範,表示給予肯定。

但是,從小朋友們的飲食日誌來看,營養師楊雅琳認為大家的澱粉類攝取量偏高,於是也希望協助小朋友們認識熱量分配,知道自己的食物份量。楊雅琳建議小朋友在用餐時,可以利用標準容器盛裝食物,記得熱量不超過,才可以避免身材橫向發展;同時,希望小朋友們每次吃東西時,可以想起「飲食八分飽,二分助人好」的概念。

(文:陳慧芳 臺東報導 2017/02/24)

樂齡學堂 讓您老得很開心

$
0
0
「現講現袂記,見講講過去,倒咧睏袂去,坐咧就哈戲。(臺語)」屏東民眾醫院蘇哲能副院長表示,這是年紀大所要面臨的問題;他再問長者:「喜不喜歡老呢?」長者們一致答:「不喜歡!」

有誰喜歡老呢?但是蘇哲能副院長對「老」有著正面的詮釋,他表示,老是歲月的累積、經驗的累積、功德的累積。老是自然現象,所以社會上需要有很多人了解老人的問題。

天冷留意心血管 志工引導顧健康

2月25日清晨,在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下氣溫偏低,天空灰暗陰沉,直到十點多才出現太陽,早晚溫差相當大,對於年長者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做好保暖的工作,更要特別留意血壓變化。屏東慈濟志工晨起薰法香結束後,即開始進行長者樂齡關懷活動的前置作業;煮茶水、備點心、水果,作為點心的菜包是現包現蒸。

承擔其他工作的志工也陸續報到,各司其職做準備,希望把「愛」帶給長者們。引導志工各自就定位迎接長者到來,大講堂左邊,從報到接著量血壓、動脈硬度檢測後,志工引導長者就坐;右邊備有茶水,音控播放〈小城故事〉音樂,讓大家感受到氛圍相當溫馨。

而在廚房的香積志工們,手上則忙碌地準備著長者的午齋。年紀較長的人文真善美志工戴敦仁、王清山等人,在參與活動的長者未到場前,先行量血壓、動脈硬度檢測,了解身體狀況,希望在慈濟路上能走得長遠、做更多事。

預防失智有撇步 手語表演傳歡樂

受邀參與活動的七十四位長者,多數都提前來報到。林滿貞女士是今天提早報到的長者之一,平時她習慣在六點半起床,今天為了參與活動,五點五十分就起床準備了,不等老伴,她興奮地提早報到,這是她第二次參與活動,並向志工表達來參加活動是如何開心。

活動由志工們以〈小城故事〉與〈廟會〉歌曲手語表演為開場,小城故事柔軟的歌聲與韻律,讓長者們靜靜「心」賞志工手語的美。表演志工中,王蓮珠也是六十五歲的長者,手語表演得好,又有一顆滿滿的愛心,她帶著一群志工表演,要把歡樂傳送給長者們,她表示:「能做就是福,要把握因緣。」

蘇副院長表示,很高興受邀來與長者分享,看到志工為大連社區長者服務覺得很感恩,每一個人都會老,也都會面臨這個問題。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失智:第一、「心」要快樂,不要讓腦子打結,起煩惱、憂鬱、起瞋恨心,除掉這些較不會失智;第二、素食能讓血管不易硬化,血脂肪不會高,糖尿病、心臟病減少,這樣也可以預防失智,護生會讓身體更健康。蘇副院長同時鼓勵學員要多念佛,念佛入心,即使失智也記得三寶,這樣的人生更趨於圓滿。

蔡黃牽治女士今年(2017年)七十八歲,過著退休的生活,在社區有一大群同伴,有空時大家聚聚聊聊,但這樣的生活她卻覺得很不開心。蔡黃牽治受志工邀請,第一次參與樂齡活動,聽了蘇副院長的分享,預防失智要開心、快樂,還學到身體健康常識,她覺得與大家一起學習很開心,很快樂。她說:「這樣的活動真的很好,也很棒,這次有五個同伴一起來,下次要邀更多人來參與。」

退而不休傳快樂 捏麵手藝有成就

身心寬暢時間安排長者享用點心,臺上安排國樂欣賞,由快樂二胡團為長者表演八首歌曲,快樂二胡團是由一群退休老師、公務人員組成,宗旨是要把快樂帶到社會每個角落。

牛仔黑帽、圍巾、紅運動衫,一團十八人服裝整齊,邊拉邊唱,長者、志工齊聚於講堂和樂融融。周月秀女士第一次來參與活動,隨著音樂唱出她的心情--「感恩的心」,她覺得來到這裡快樂滿懷。

快樂二胡團員江孝玉曾是人文真善美志工戴敦仁退休前的同事,退休十二年,希望退休過著容易調節的生活。她在二胡團學習很多,也到各處表演覺得很快樂,尤其是到慈濟表演,看到志工的付出覺得更佩服。今天看到同事與她一樣,為讓長者開心快樂而付出,歡喜的心情全寫在臉上。

長者以前生活的年代,沒有看過現代捏麵人,過去只能用泥土跟水做造型,現在捏麵人適巧可以讓長者學習手藝,做自己想要的造型,搓揉時也可以做手部運動,還能與孫子同樂,所以志工特別安排捏麵人巧手藝讓長者學習。在志工引導下,長者們的作品逐步完成。

長者李春華是第二次來參與活動,過去開店做西服,覺得能參與樂齡活動,大家一起學習捏麵人,感覺很開心。不曾做過捏麵人的他,歡喜地表示,作品要帶回去給孫子看,也留作紀念。看他一臉滿足的表情,成就感溢於言表。樂齡活動於用餐結齋後圓滿結束,長者們開心地與夥伴及志工們互道珍重,期待下次樂齡活動的到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麗英 屏東報導 2017/02/25)

截肢後備受關懷 誤會化解

$
0
0
罹患糖尿病十多年後的朱先生,兩年前右小腿不幸被截肢,而開始接受馬來西亞檳城慈濟志工的關懷。在與志工的實際接觸後,朱先生改變了過去對慈濟的誤解,如今也願意投竹筒,跟著志工一起行善助人。

用愛鋪路敲新門 每月探訪如至親

「阿彌陀佛,早安!」志工笑容滿面地來到朱先生的家裡關懷。兩年多來,五十六歲的朱先生每個月都期待志工來家訪的這一天。

志工送上慈濟靜思文物的營養品,並祝福朱先生身體早日好轉,朱先生歡喜地接受了。罹患糖尿病已十多年的朱先生,兩年前右小腿又遭截肢,只能倚靠輪椅來代步,他因一時無法接受事實,身心受創,而由慈濟志工開始陪伴關懷。

慈濟志工陪伴著朱先生一起走過他的人生低潮期,並關心著他的身體狀況。志工張文靜說:「他是一位糖尿病患者,所以我們會邀請人醫會的營養師過來,提供他比較專業的營養知識,以及如何控制他的飲食。」志工的用心陪伴,朱先生都感受得到。

陪伴關懷全方位 誤會冰釋全交融

近來朱先生因罹患腔門病,讓醫師做了人工造口,太太在工作之餘無怨無悔地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朱太太一邊幫忙照料先生,難掩一臉地無奈:「丈夫做造口,心裡很難過,好像不大能接受;但還是要面對,沒有辦法了。不過現在慢慢習慣了,漸漸可以接受了。」

有了志工的陪伴,朱太太面對先生的病情,心也開闊了許多。而朱先生早期曾因某些因素,對慈濟有了誤解,但在與志工接觸後,一些過往的誤會也都全化解了。

「真正接觸慈濟以後,我反而感覺慈濟的志工對我的幫助,遠超越一切,給我的關懷是無法形容的。」朱先生深深地感受到志工的關愛,讓他幾乎哽咽地說不出話來。

如今,志工真誠與無私的關懷,化解了朱先生對慈濟的嫌隙;也因這分深沉的感動,讓朱先生用實際行動,發揮愛心投竹筒助人,以回報志工的這分愛。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梁穎謙、盧靖揚 馬來西亞報導 2017/02/28)

六度濟群 承續善法

$
0
0
【證嚴上人3月1日志工早會開示】
近日,祕魯多區大雨不斷,釀成水災,一輛行駛中的巴士被水沖走,還好卡在泥巴中,讓乘客有時間逃生;日本福島縣外海昨日(2/28)下午則發生芮氏規模5.6地震,三百公里外的東京民眾都明顯感受到搖晃,所幸沒引起海嘯。

「人間無常,大氣候的極端,看著也是很擔心,到底這樣的四大不調,什麼時候才能平衡啊?這要靠我們好好地來祈禱,虔誠地祈禱,全人類的虔誠祈禱,才能真正地讓四大調和。」

3月1日志工早會上,證嚴上人憂心天下四大不調,除了希望人人都能戒慎虔誠之外,更勉勵大家把握當下的每一分秒,「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假使能恆持這樣的剎那不退轉,所累積每一個短暫的善行,也能改變世界。

臺灣愛心廣流傳 誠心能盡一切眾

上週六(2/25),菲律賓慈濟志工前往計順市巴松達莫(Pasong Tamo),為二千三百六十五戶的貧困家庭,每戶發放二十公斤的臺灣米。菲律賓副總統羅貝多(Leni Robredo)曾耳聞慈濟發放現場井然有序,而且過程中安排的活動極具教育意義,因此決定前往發放現場親身感受。事後,她還將感動分享在個人臉書上,並表達對慈濟的肯定與感謝。

「我們農委會的米給了慈濟,慈濟總是要承擔起粒粒的米,都要實實在在,在每一個苦難人的手中。這一回,菲律賓的副總統也來參加,來了解慈濟到底是如何發放,這種愛的能量如何去普遍……我也很期待,這樣窮困的情況,能達到了上階級的人看到,能為他們多做一點事,讓他們能有一個安穩的住處。」

上人也感恩臺灣農委會能信任慈濟,每年都提供援外大米,讓慈濟進行國際援助。而在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同樣也是主動走入窮困苦難的家庭中,了解他們的困境,給予適當的幫助。

「在檳城裡,五十六歲的朱(益全)先生因為糖尿病,已經末梢神經受損,腳就是破啊,就一直一直治不好,最後截肢了。慈濟人根據友人的提報,開始關懷,雖然這一位曾經對慈濟也有一些誤解,但是經過了慈濟人的誠懇的愛心,接近了他,終於現在呢,他最盼望的就是慈濟人到來。」

慈濟志工考量朱先生的病況,也邀請慈濟人醫會的醫護志工進行往診,並教導他如何控制飲食。

「我們要度眾生,要誠,才能真正地度盡一切眾生,不管是高階級的,或者是一般的民眾,或者是深入到苦難的地方,我們要救他還被他誤解,種種的態度不好的形色來相對,還是一樣可以用誠懇來感動他,這都是誠心啊!度眾生,這就是菩薩行,不退轉的心,還是向前前進,教富濟貧,這都是我們的方向,我們一定要保持這一個態度,這樣的心。」

六度萬行濟群生 醫療傳承塑典範

要度化眾生,需要有更多的人間菩薩來共同成就,而每一位受證的慈濟志工須經過見習、培訓,以堅定心志,長養慧命。今年(2017年),在慈濟馬來西亞北海支會的培訓隊伍中,七十五歲的曾傳榮,和太太、三個女兒、二女婿,一家六口人總是一起出席,同修共進。

「他們從一個開始先度,這樣一直到了六口,通通能體會到慈濟的愛的能量,終於全家都願意投入,實在是不簡單啊!這也是同樣教富的心,就是不忍眾生在法的外面,沒有接受到。所以期待每一位人的心地上都不漏失掉,能人人心地上撒播一粒粒的種子。菩薩六度萬行,我們總是要把法傳進了所有人的心靈裡去,讓整個社會都能祥和,打開心門,愛的能量幫助所有苦難眾生,讓苦難眾生『苦既拔已,復為說法』。」

慈濟的醫療志業,同樣也是透過傳承,將人醫、仁心、仁術廣傳於醫護人員之間,造福更多患者。大林慈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多年來,以「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醫治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因為不需要更換人工關節,讓許多病患慕名而來,門診經常爆滿。為了嘉惠更多人,呂主任不藏私,也將技術與各家慈院醫師傾囊相授。

「呂主任總是期待這樣的很有利益眾生,減輕痛苦,縮短時間,讓他恢復,這樣的期待。這樣的真功夫、醫學觀念,他都是要傳,他的論文也在很用心地寫著,也是臨床的教育都有在做,所以要掛他的號很難。因為這樣,也會傳到了臺北也有,我們都是很優秀的醫師,傳承這樣的法,也是一樣,現在臺北的洪(碩穗)醫師,大林我們看到年輕的醫師,也是已經傳承了真功夫,很感動,這種醫療同時也是栽培人才,感恩的事也真多。」

日常點滴勤修行 不知覺中成大事

上人再與眾人分享慈濟南非分會一個多星期前的新春祈福會,與會人士除了長年護持的會員,還有宗教界人士、僑界代表等人,都共襄盛舉,並且帶著竹筒響應慈濟的「竹筒歲月」。

「看到這樣也是很開心,大家來的時候,人人都帶著竹筒來,這樣的積少成多,看到了粒米藏日月,毫芒有乾坤,平常點點滴滴日常的修行方法,其實,總是在這樣不知不覺你就可以成就很大事。」

只給了腳 活路發願自己走

$
0
0
「進來吧!我一切都好……」五十一歲的俄利順(Erizon)剛剛坐到輪椅上,恰好兩位印尼巴東慈濟志工周素琴及郭順枝來訪,他們開心談笑,如同久而未見的故友重逢。

不想餘生窩在家 男子挺身得幫助

2016年底,俄利順得到了印尼慈濟補助,可以裝義肢改善生活。之後,志工每月定期兩次到家進行關懷,俄利順數次表達他感恩之心,「很難找到這樣的,志工也好,佛教慈濟基金會也對我很好。很快的給予幫助,讓我不必久等。」

俄利順七年前罹患糖尿病,兩年前因為右腳潰爛而必須截肢。他之前在回收舊輪胎工廠上班,如今只能待在家,做些家務,如:煮菜、清理房子、照顧五歲大的老么。四十歲的妻子佳瑪瓦妮(Kasmawarni)則擔任家庭幫傭扛起家計。

「要能夠走路就必須用假腳,所以我試試看去佛教慈濟基金會。」有一次,俄利順的朋友帶他到慈濟會所提出援助申請,「我帶著清寒證明,我也留了電話號碼。僅僅三日後,佛教慈濟基金會志工已經到我家勘察。我非常高興,這是唯一有直接回應的(基金會)。」

每天運動展魄力 準備迎接新工作

慈濟的援助,讓他重新找回希望,生活變得更有精神,如今努力籌錢購買機車。「本來什麽都不會的人,現在可以做事情了,以前不能走路,現在能夠行走了。因為受到援助及慈濟志工的關懷,讓我們變得更有活力。」俄利順說道。

妻子佳瑪瓦妮非常支持丈夫,她希望丈夫能實現想成為計程機車司機的願望。「希望可以再度工作,佛教慈濟基金會已經協助裝上假腳,希望如果已經健康,老公可以幫我撐起這個家。」

過去是業餘拳手,儘管因為糖尿病中斷了這條道路,現在俄利順已恢復運動的習慣,每天都在舉啞鈴,「每天的都是如此,糖尿病如果沒有運動,晚上睡不著,這是每天固定要做的。」

志工周素琴也感受到俄利順想從事新工作的積極意願,「他精神十足,沒有氣餒,我們來時,他什麽都談,很坦白的說出一切;我也很佩服她的妻子,非常努力的奮鬥。」

看見俄利順的活力,讓志工心裡很欣慰,但願他們的小家庭能夠獨立自主,迎接更亮麗的未來。

(文:Khusnul Khotimah 印尼巴東報導 2017/02/27)

助外籍配偶 移民署長致謝

$
0
0
【基金會新聞稿】中國大陸湯女士嫁來臺灣花蓮,去年(2016年)身體不適就醫開刀,術後卻癱瘓,兩岸親友無人願意出面照料,她因而住進護理之家。

內政部移民署關懷後,委託慈濟補助部分醫療安養費用。署長何榮村3月1日(2017年)親赴花蓮致贈感謝狀,由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代表接受。

來臺遭遇境堪憐 政府民間齊助援


湯女士現年(2017)五十歲,從大陸浙江嫁來臺灣花蓮,不久後離婚,還沒拿到身分證件,更失去居留權與健保資格,積欠健保費約三萬元。去年她感覺身體不適就醫看診,醫師建議開刀,因無健保,只能採自費開刀,術後卻造成癱瘓。湯女士雖有意識,卻須戴呼吸器,無法開口講話,腳部無法動,手部僅能微微動。

去年十月,湯女士住進花蓮縣壽豐鄉一間護理之家,然而,每月醫藥、復健與營養品費用將近五萬元。院方向移民署求助後,間接聯絡到湯女士在大陸的家人,他們卻因無法負擔龐大醫療與照顧費用,拒絕將湯女士接回大陸,而湯女士在臺離婚後,更是舉目無親的狀態,處境堪憐。

慈濟基金會去年十月接獲移民署通報後,立即啟動關懷,並先全額補助三個月的醫藥與灌食費用。在移民署各方請託下,慈濟的拋磚引玉,間接促使更多善心人士及團體共同幫助她度過難關,形成美善循環。

署長何榮村感恩慈濟及證嚴上人,慈濟基金會則表示,慈濟大愛不分種族、國家,只要有苦難的地方,慈濟接獲將立即啟動適切的關懷行動,給予即時的協助。

(新聞稿: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2017/03/01)




高圖添書 志工嚮募百萬冊

$
0
0
【基金會新聞稿】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加上其他五十八間分館,總藏書高達六百萬冊,館方以募集百萬叢書為目標,目前仍有五百萬冊藏書需要汰換。但十五億的龐大預算,逐年編列預算也要好幾年才能完成書籍汰換。

館方人員經過討論後,決定發起「送一本新書回家鄉」分館藏書倍增計畫,邀請市民與出外打拼的高雄子弟一人送一本新書回家鄉。

七十三歲的慈濟志工實業家陳添鳳與妻子劉玉壺得知後率先響應,積極奔走協助募書一百萬冊,除了邀集企業界友人挹注力量,並在高雄市苓雅區成立行動讀書會,不僅僅飄散書香,更為城市帶來深層思考的力量。

推廣品格教育  散播人文書香


慈濟基金會獲知此事後,3月1日(2017年)由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代表致贈五十九套《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增訂版)》,圖書總館館長潘正儀接受贈書。

蔡炳坤表示:「這是基金會首度贈書給高雄市立圖書館,除充實館藏書籍外,更期盼拋磚引玉,推廣社會閱讀風氣與提升品格教育。」

潘正儀致詞表示,現在是資訊氾濫,知識貧乏的時代,因為人們大多使用平板電腦或手機瀏覽文章,無法進行深層閱讀與領會文字之美。103年11月啟用的高雄市立圖書總館,是一座集結全體市民力量所成就的知識寶庫,除具有保留重要歷史文獻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帶動閱讀風氣,打造書香社會。

慈濟重生命教育 全臺贈書不間斷

蔡炳坤認為教育工作是影響深遠的希望工程,慈濟基金會重視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與品格教育。自去年九月起,基金會在全臺舉辦「送愛到偏鄉─大愛引航點亮品格教育」運動,將《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增訂版)》推廣至校園。

第一階段針對全國偏遠學校、慈濟減災希望工程援建等校等,規劃一校一套贈書行動,迄今在逾千所學校傳遞人文書香。此次將該套書籍捐贈高雄市立圖書總館及所轄的五十八個圖書分館,期待共同走入正規教育的核心,點亮品格教育。

《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增訂版)》為涵蓋幼教至中學、全套共十一冊的教材,由慈濟教師聯誼會與全臺十八縣市的教育工作者歷時三年,配合時事脈動,共同完成的人文素養教材。該書內容涵蓋四大教育議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環保教育,用意是從幼教階段培養孩子珍惜資源,一路到中學階段學習生命與周遭環境密切相關的意義。

(新聞稿: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2017/03/01)

離開鍵盤 現場才知救災難

$
0
0
「嗚,感覺好冷喔!」遊覽車內傳來一陣陣的驚呼……「2017救將!防救災科學營」中區場次的學員,2月25日在車上用過早餐後親手泡製的香積飯,正前往「慈濟苗栗園區」的途中,準備展開實境體驗課程。
學員往車窗外望去,迷濛天空中斜飄著雨絲。下車的那一刻,大家動作一致的拉高衣領,抵禦「體感溫度十度」的低溫。因為,迎面而來的,不只是冷風,還有雨。

朵朵營帳,綻放在園區的各個角落,各項救災器材有序的置放在各區,再加上二百多位穿著雨衣穿梭在各個營帳間的人員,此時的苗栗園區,儼然就像救災的實境現場一樣,引領學員以「實境體驗」深入災前、災中與災後的科技與資訊應用,落實防災概念。

「救災就是要去克服許多天候因素,因此,下雨或是場地的種種變數,正是給大家一個考驗的機會,也是不可多得的教材。」負責統籌這次北中南三場營隊事務的靈魂人物,也是慈濟基金會慈善事業發展處的邱定彬這樣說。

遇難題 相互合作解決

學員共分出九個功能組來到現場,分頭進行任務,做實境的體驗。「這個對講機要怎麼用,你知道嗎?」「我不知道耶!」資訊通訊組(簡稱資通組)的組員一接到任務,領到十組對講機,卻馬上遇到了難題。

在南港科學園區工作的許家誠聽到了同組組員間的對話,馬上靠過去跟他們說:「右邊這個鈕是開關,往右邊轉是關,向左邊轉是開,你會聽到『卡』的ㄧ聲。」畢竟是科技人,面對這一堆又是線,又是麥克風,可以如此冷靜解釋。

十七年前就已是慈青的許家誠,投入職場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救將!防救災科學營」的課程感到很有收穫。「像OSM(Open Street Map開放街圖)的運用,就可以放在橋梁的監控上,哪些橋梁是安全的,哪些橋梁是危險的,都可以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去留意。」許家誠一邊忙著測試網路,同時不忘把他的心得,上傳到臉書(Face Book),與好朋友分享。

初體驗 學員承擔功能

突然一陣風,將雨絲帶進營帳中,坐在椅子上登錄借用器材申請單的物資管理組(簡稱物管組)組員大叫一聲,因為,擺在桌上的申請單濕了。此時,站在一旁的安管組劉德俞自告奮勇地說:「我來幫妳擋著。」

「本來以為這次所參加的營隊,應該跟以前差不多。」在科技公司上班的劉德俞說:「到這裡才知道,原來要自己承擔功能組,是在模擬實際的救災行動,感覺很興奮。」劉德俞表示參加過這次的營隊之後,如果哪一天,真的有救災行動需要他,他一定會「自告奮勇」報名參加。

劉德俞穿著雨衣,站在營帳外側,協助物管組的學員填寫單子,一方面也留意,是否有需要他協助的地方。這時,一位學員拿著淋濕的單子進來,說道:「我剛才去領隔熱手套的時候,那邊的人說,已經都被領光了。」

「沒關係,我們來看一看,是不是有哪一組可以挪給你們?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再看是否請鄰長出面協調。」劉德俞看了手中的登記單,很盡責的處理任務。

解困難 成果如期展現

「這邊,有沒有什麼問題?」穿著雨衣的邱定彬,探頭進營帳問大家。「沒有。」棚子裡的學員聽見邱定彬的問話,每個人都抬起頭來,異口同聲回答。「都順利嗎?」邱定彬再問。「很順利!」一樣的異口同聲。

邱定彬亮著他雪白的牙齒笑著,很滿意的點點頭。北中南三場營隊,將近六百位對防災救災有興趣的青年,可以為將來實際投入救災行列做準備,並成為其中一份子,是邱定彬辦理此次營隊最大的收穫。

「因為,救災的現場是你沒有辦法預料的,而你必須去克服許多這樣的條件。對於夥伴來說,這樣的體驗環境,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幫助。」邱定彬穿著雨衣來回穿梭在各頂帳篷間,親自走到每個功能組,實地了解每個功能組運作的狀況,並為各組別排解困難。

雨,持續下著,越接近傍晚,氣溫也明顯隨著下降。然而,各組的工作進度如預期推展並看到了成果。對講機發揮了通訊的角色、餐食組順利炊煮晚餐、組合屋由地挺立、汽化爐成功地運轉並驅走寒意……隨著夜幕低垂,迎接這些救將的,又是另一番的挑戰。【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魏玉縣 臺中報導 2017/02/25)

無常變幻 娑婆自持

$
0
0
【證嚴上人3月2日志工早會開示】
「我們每一天的平安,每天要感恩,每一天要虔誠,要培養好這一念虔誠的心。這是娑婆世界,堪忍事多,所以我們堪忍,但是要知道為何而苦,要虔誠,體會了解苦的起因來源。」

氣候乍暖還寒,全球因極端氣候而衍生的災害,屢屢可見。非洲國家索馬利亞近來因降雨量大減,乾旱成災,總統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希.穆罕默德於2月28日向國際社會求援,盼能幫助國人度過缺水難關。

證嚴上人於3月2日的志工早會上,藉由索馬利亞因為水旱而讓人民生活更為艱困的苦境,提醒大家要在感恩中知福、惜福。

「看到了索馬利亞的乾旱成災,看到他們的畫面真的是苦,苦啊!這幾乎都是一樣的苦難人。各位菩薩,我們該不該感恩,我們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相比較一下,這一比,真的我們要至誠感恩,我們真有福!」

無明眾生本剛強 娑婆多苦應盡力

索馬利亞旱情嚴重,加上境內戰爭不斷,全國約六百萬人陷入饑荒,急需人道關懷援助。上人感嘆在這個娑婆世間,眾多苦相令人難以堪忍,就連佛典中所提及已經接受佛陀授記者,都發願要到他方世界弘揚佛法。

「大家都畏懼娑婆世界,畏懼這個地方的苦──有天災不調的苦,災難苦;有人心不和的苦,人禍的苦;還有帶業而來的,由不得自己的因緣果報苦。所以他們了解到了,更是害怕,發不起那樣的大願大力,所以願意發心,但是不敢在這裡(娑婆世界),懼怕苦。」

這個娑婆世間的苦地雖然堪忍,眾生雖然剛強,但是到了他方世界,情況是否就會有所改變?

「他方的眾生不會比這裡更剛強嗎?不會比這裡更難堪忍嗎?地球上的,我們處在這樣的社會還不滿足,想到其他的社會去,看看別人說的哪個社會富有,哪個社會很繁榮,想到那裡去,他不知那個社會的隱藏危機又是什麼?或者是人生無常,此日的和平安樂,也不知來日的人心變動,也不知來日他方世界的情況會變成怎麼?都不知,只要你在凡夫地,什麼事都是由不得自己,我們不如趕快回歸本位,魂魄趕快收回來,做自己的現在人生。我們要看苦難人,我們還有餘力,我們有力量可以拉拔他一下,可以布施一點。」

國際NGO團體投入索馬利亞的援助行動,長期以來卻因為氣候不調、刀兵不斷,國內民生問題始終無法獲得改善,NGO團體也漸趨疲乏,心枯力竭。

「這都是眾生的共業,很無奈,要如何幫助他們?我們曾經去過索馬利亞,衣索匹亞我們都去過,總是很苦啊!杯水車薪,真的很難,眾生共業。所以我們要人人自發心,共造福緣,才能讓整個社會繁榮起來,這都是要先淨化人心開始。」

水大不調患不均 晴雨皆苦自調節

同樣為貧窮而苦的非洲國家辛巴威,在慈濟志工朱金財的帶動下,經常性地在當地舉辦發放、義診、愛灑、訪視關懷等活動。然近數月以來,卻因氣候的不平順,強降雨量超過往年,造成部份公路和橋梁被洪水衝垮,近兩千棟民宅毀壞,至少一百一十七人往生,另有一百零六人受傷。

「這都是氣候的不調和,要嘛都是乾旱,要嘛就是這樣的強降雨,假如分攤一點,索馬利亞給他一點水,讓他們好耕種,解開他們的飢餓;辛巴威減少一點雨水,讓他們的農作也能豐收,這樣不是很好嗎?」

全球雨量不均,造成部分國家水患,卻有部分國家乾旱。臺灣也受到水旱之苦,部分地區以輪流限水的方式,來提醒民眾要節約用水。

「大家都要節水、要省水,因為水庫的水一直消失了,假如沒有充足的雨水,就是人的民生用水都成了問題。南、北都在喊著缺水,臺北也要限水了,這都是臺灣感受到水的問題。所以我們常常都跟大家提起,水資源要珍惜。」

風捲瞬變致無常 把握當下造福緣

除了水之患,亦有風之災。中國大陸江蘇省受到低氣壓冷空氣影響,3月1日下午江蘇省大部分地區出現了7級以上大風,其中鹽城阜寧更受到強達10級的大風吹襲,造成至少兩人往生、二十二人受傷。

「阜寧孔蕩村,它是在去年(2016年)6月間,一陣龍捲風,很大的建築物,隨著龍捲風捲過去都已經破碎掉……龍捲風捲過了以後,蘇州的慈濟人都有去關懷,去關懷就看到了(災況),我們也是很不忍心……」

風災發生後,慈濟志工及時前往關懷、膚慰,並展開物資發放,更為了幫助村民重建,慈濟志工為鄉親援建大愛村,已於去年年底動土,期待鄉親們能在五、六月間遷入,重展新生活。

「可是,這一回只是強風,就從都市裡面這樣一吹,也已經損害不少,也吹到了孔蕩村來,也是有看板被吹落了。不過,真的很感恩當地的慈濟人,很自動,剛剛我看到訊息,大家報平安,相片也傳回來,工地只是看板被吹落,慈濟人都平安。」

瞬間的無常,造成人員的傷亡、財物的損失,讓原本生活就困難的鄉親,更是雪上加霜。上人藉此提醒眾人,處在這個無常頻現的人世間,要好好把握時間造福,與人結好緣,為來生來世植下福種造福因。

「無常人間,要好好把握時間,不要讓我們的能量空過、浪費掉,我們要造福,還要結好緣,很多事,未來的人生,在下一世、下輩子,要看我們今生如何做,來生如何得。我們的這一輩子是由不得自己,過去生我們做一些什麼,自己也不知道,由不得自己已經都來了;好在我們很好運,現在的依報、正報都不錯,才能現在我在這裡說話,你們坐在這裡聽,這都是有這一分緣,有這一分福,這也是過去生我們有結好緣。」

對抗壓力 三大原則劣轉優

$
0
0
一位年約四十歲的警察,因輪班勤務繁忙、工作壓力大,有苦難言,長期依賴安眠藥並且兩個月內大量掉髮,每天睡醒時枕頭上都是頭髮,看過皮膚科門診、服用類固醇,卻不見改善。臺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李嘉富醫師診斷是壓力引發憂鬱情緒,給予抗憂鬱劑、血清素調節劑治療,經過半年左右,患者不僅擺脫安眠藥,頭髮也慢慢長回來了。

李嘉富醫師指出,壓力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以分為優壓、劣壓,適當的壓力可增進腦力,提高免疫力、戰鬥力,提升效率、存活率;但過度的壓力可能會造成焦躁鬱悶、時常請假、失眠多夢、丟三忘四、食慾不振、口苦口臭、便秘、腹瀉、頻尿等情形,更嚴重則引發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相關疾病。而這位警察大量掉髮,就是因為壓力大、工時長,影響荷爾蒙分泌,導致頭皮生長環境不佳而掉髮。

檢測自律神經 判斷身心狀態

很多人去看心臟科或腸胃科門診時,因為有失眠問題,請醫師順便開安眠藥,一吃就長達半年、一年,卻逃避看身心科,現今健保已規定醫師若要開一個月以上的安眠藥,必須轉介身心科進行評估。

李醫師表示,早年評估只能透過主觀的問卷量表,病人回答往往避重就輕,如今利用科學化的自律神經檢測,量測五分鐘的心電圖,用物理轉換的方式做成頻譜的分析,可以看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和總體自律神經的功能及平衡度。

李醫師說,隨著年齡增加,自律神經功能會逐漸退化,包括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都是退化的原因;若無這些疾病,自律神經功能卻遠低於同齡者,可能就是壓力、情緒、熬夜、失眠所影響。

治療上,失眠嚴重的患者可服用血清素調節劑,有助穩定情緒、放鬆腦細胞,而且不像安眠藥會產生依賴性;達到憂鬱症程度的患者,會給予抗憂鬱劑,一般約六到九個月可大幅改善甚至停藥。

把握三大原則 緩解日常壓力


平時該如何自我調適壓力?李醫師建議「健康吃、安心睡、快樂動」為三大原則,多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香蕉、牛奶、蜂蜜、高纖餅乾和堅果類食物,有助安定焦躁不安的情緒,盡量定時早起取代晚睡。每週做三次運動,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每分鐘一百三十下,或每天快走至少十分鐘,逐步累積到每天三十分鐘,更重要的是運動時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只要能做到這三大原則,壓力在沒有達到病態的情況下,都有機會獲得緩解。他也提醒大家,不要害怕到身心科做評估,早期發現有助早期治療,若壓力過大引發諸多生理不適,而各項血液、生化、X光、心電圖檢查卻找不到異常,不妨接受建議尋求身心科醫師諮詢協助。

(新聞稿:臺北慈濟醫院公傳室 2017/02/22)

【周末食堂】芥菜炒花生

$
0
0
將澎湖芥菜炒上花生,不需要多樣的食材,便是又香又道地的澎湖名菜了。

材料:
澎湖芥菜、花生。

調味料:
鹽、香油。

作法:
1、花生搗碎;芥菜切小段並汆燙一下備用。
2、花生入乾鍋炒香後盛起。
3、起油鍋,放入芥菜、花生、調味料拌炒均勻即可。

【小秘訣】
芥菜汆燙一下,可以去除苦味。

(食譜提供:陳淑霞 摘自:大愛電視《現代心素派》)

沉澱心靈 揮毫學重組人生

$
0
0
「書法結構如人的身體骨架,書法規範就像自定規矩基本功。」書法家張明萊期勉大家,用筆隨風取勢,筆鋒有時五十度、有時九十度,從點、捺為先,更要符合文字、字性、詞性、音韻上的嚴格要求,才能傳達出自然高妙的意境。

張明萊進一步闡述:「認識書法要先了解書法家的精神,認識慈濟要了解證嚴上人的精神理念,在慈濟百千萬刧難遭遇,要用心修福、修慧。」

一筆一畫靜心思 一點一豎啟自省

古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如從一豎、一點、一撇、一捺中,薰習翰墨香、提升品德;以「靜思語」書藝沉澱心靈、開闊視野、祥和社會,讓馨香大愛傳誦在人間。

2月28日,慈濟靜思書畫聯誼會於新店靜思堂二樓舉辦「2017年度會員大會暨新春團拜活動」,不只有書法家現場揮毫,優美的古箏迎賓、鐘鼓齊鳴等表演,還有人文講座,從揮毫與彩繪靜思語中啟發省思、宏觀視野,學習重組人生結構。

遇遇挫折不怕苦 承擔使命向前走

「愛的迴旋曲」人文講座由慈濟志工莊秀裡分享,兒子林育帆2000年時車禍受傷,醫生告知傷及胸椎以下,可能失去語言神經。當年,先生林寬陽忙於921希望工程,對她說:「孩子給妳照顧,希望工程更需要我。」林寬陽雖在工地,卻是無奈仰望天空,捶地感嘆呼喊:「我的兒子還在醫院呀!」只因那分不忍眾生苦的慈悲大愛,犧牲了小愛成就大愛。

莊秀裡本以為要照顧林育帆一輩子,但他從一字一句漸漸恢復了語言能力,喜愛直排輪社、愛好旅遊,成為以輪椅代步、包尿布過活。即便如此,受傷後的他仍繼續完成高中、二專學業,每天風雨無阻,在畢業時還得到全勤獎。

林育帆畢業後,就職於銘傳大學,上班途中若需清理,就在辦公桌上留字條:「育帆回家善後。」他裝著導尿管至今已十七年。

看著林育帆吃力划著輪椅過馬路,莊秀裡雖心疼不捨,仍勉勵他:「只要你勇敢,一定會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來。」一家人並沒有因育帆受傷而頹喪,反而讓彼此的心更凝聚了。

證嚴上人為林育帆授證時,對他說:「我等你很久了,你要跟得緊。」林育帆認為:「留下來,還有很多的慈濟事要做。」
他在明志大學創立慈青社,今天書藝活動結束,還要趕回慈濟板橋志業園區陪伴慈青。

去年(2016年)林寬陽進行心臟繞道手術,胸口逢了二十多針,手術時夢見在觀禮臺,閻羅王對他說:「地獄沒你的名字,天堂也沒你的名字,你是好人,你的明師還在等你。」

上人見到他時說:「還有很多事等你做,我還要給你最多的祝福。」歷經三次開刀,他從七十五公斤剩下五十九公斤。在莊秀裡鼓勵下,林寬陽敲鐘,她打鼓,即使遭遇人生關卡,是夫妻矢志不移的再次宣示。

他人經驗為借鏡 啟發勇敢不慌亂

初次參加書藝活動的劉恩妤,是應古箏老師楊又貞之邀而來參加。劉恩妤女兒多年前到蘭嶼騎機車旅遊,當民宿來電告知女兒出車禍,一度還誤以為是詐騙集團。

當劉恩妤趕到蘭嶼機場時,看到女兒全身裹著紗布、無法說話,眼睛在蘭嶼衛生所縫了二十九針。回臺時,因傷勢嚴重,航空公司拒載,她簽了切結同意書,才讓女兒順利搭機返臺。

聽到人文講座的分享,剛開始時她頻頻拭淚、不能自己。當聽見他們是如此勇敢、堅強地面對人生挫折,她轉而收起淚水說:「女兒的傷比他們好太多了,我自己要走出來。感恩師姊讓我分享(受訪),以後想學書法,覺得學書法可沉澱心情,讓心情不再慌亂。」

學習永無止盡 從中參悟人生

八十八歲的張宏荷,從七十五歲就開始到新北市松年大學學書法,他覺得學無止盡,至今仍在練筆,每天隨身攜帶自己寫的「靜思語」如:「有愛心,就能成為別人心目中的貴人」、「快樂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等,當有人讓座時,就送給他們,希望能啟發年輕人知足、行善的觀念。

張宏荷說:「我喜歡書法,能把心情沉靜下來,不再胡思亂想,只要想得開、看得遠,自由、快樂、健康,就是幸福。」活動中,他還現場揮毫,以墨寶與人結緣。

許素涵父親喜歡揮毫,從小在耳濡目染下也喜歡上書法,大學選擇臺藝大書畫藝術學系就讀,拜在書法家張明萊座下。她向志工分享,心情煩躁時,書法能讓心情平靜下來。從彩繪山水畫感受到大山、大水的宏觀,也體會自己的渺小、學會謙卑。而遇到事情時,讓心靜下來思考,能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不再偏執、堅持己見。

新莊、泰山區書法班初學者楊秀珍認為在書寫過程,可以讓心情沉澱下來。看到書法班的資深學員,在字裡行間用心運筆,她體會到要寫好書法需要下功夫,從學書法中陶冶性情、修身養性,書法是值得終身學習的事情。

墨寶廣結善緣 架構美善人生


靜態課程將結束時,書法家張明萊、志工陳孫賢與書藝社團員現場揮毫、彩繪,一百八十位與會者紛紛圍觀,冀求墨寶、彩繪,現場供不應求。

希望大家從今天書藝墨寶中的一點、一撇、一捺,體會書法結構就如自人生規範,奠定好的書寫結構,進而也能架構美善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胡淑惠 臺北報導2017/02/28)

無價殊榮 踏入慈濟大家庭

$
0
0
「受證是很神聖的,是上人親自別上慈濟委員證,身為上人的第一代靜思弟子,那是一種無價的殊榮。」新北市汐止慈濟志工楊妙真和陳美圓兩人,對受證慈濟委員都有一致的看法及深深的體悟。

楊妙真和陳美圓是今年(2017年)新受證的委員,當證嚴上人在他們胸前別上慈濟委員證時,心中湧起滿溢的感恩之情,終於可以加入慈濟家庭,成為慈濟人。

受證慈濟委員 不用一百萬元

六十三歲的楊妙真原是環保志工,成為慈濟委員後,她回憶受證當下的心情:「受證了,是上人親手為自己別上委員證,好高興,好感動!」

楊妙真走入慈濟已十六年有餘,一直都在環保站做回收,以實際行動來護持慈濟。期間她常聽到家人或親朋好友以不信任的話調侃:「成為一位慈濟委員要繳一百萬。」楊妙真為了要澄清以訛傳訛的不實訊息,證明不用繳一百萬元就能成為慈濟委員,因此她決定報名參加培訓,受證委員。

自加入培訓隊伍,參與各項慈濟活動後,楊妙真才知道各功能組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也需要大家一起同心協力來完成。經過一年時間的培訓,她已然深知慈濟委員所承擔的責任,都必須用心體會及身體力行;不僅要顧好個人形象威儀,也要時時警惕自己,因為團體的美來自個人的修養!

「堅定信念,一路跟著上人走,才是最真實的菩薩道路。」楊妙真在受證後,清楚自己承擔的工作並非只有環保,而是要一起共同承擔慈濟事,付出一己的良能。

感受來不及了 做慈濟說慈濟

認識慈濟已三十多年的陳美圓,現齡六十一歲。她回憶當時聽志工說,一位花蓮的師父要蓋醫院,從那時候就開始以會員身分加入慈濟;但因工作忙碌,長期以來都僅有固定捐款助人。

當有一次,陳美圓聽到證嚴上人語重心長地說:「來不及了!」這句話震撼了自己,她當場眼淚就汩汩的流下來,心中頓起了一個念頭,「要趕快做,不然真的『來不及』。」當下,陳美圓立願,報名培訓志工,順利受證委員。

陳美圓秉持宣導「善念」要從平日做起。她每天一定都會投竹筒,存善念;也每天必看大愛臺和閱讀電子書,將慈濟的精神理念深植於心。除此外,陳美圓把握每次乘遊覽車的機會,一定向遊客分享慈濟及環保護生救地球的理念。

「承」是雙手扶持,「擔」是用肩挑起;楊妙真和陳美圓受證後,願承擔慈濟的如來家業,生生世世跟著上人的腳步走,誠心做慈濟,說慈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珍香 新北市報導 2017/02/27)

不用上醫院 教您自我保健

$
0
0
罹患高血壓十五年的多丹紐(Daw Than Nwel),六十歲的她近兩年又有糖尿病,膝蓋關節也發炎得很厲害,慈濟人醫會醫師除了給藥,也想進一步知道她平日的生活習慣。

緬甸仰光岱枝鎮2015年遭受嚴重水患,災後,慈濟志工陸續進行稻種發放,去年(2026年)也曾經為農民們舉志工培訓。這分援助之愛延續到今年,仰光慈濟志工和人醫會醫師2月26日前往偏遠的十三個小村莊,為當地村民進行醫療服務,解決了一百五十四位村民的病苦。

慢性疾病纏身 未曾上過醫院

由於經濟生活條件不佳,這裡的村民健康出了問題,普遍都忍著病痛,尤其上了年紀的長輩,幾乎都是慢性病傍身,卻也不曾上過醫院。

慈濟人醫會醫師丁瑪特(Tin Mar Htet)說:「這些村平常很少有醫師會造訪,村民連最近的岱枝鎮醫院都沒去過。他們很怕看病,所以,我希望透過飲食習慣的改善,讓他們知道怎麼自我保健。」

村民多丹紐說:「我們家都吃棕櫚油。(一罐多少錢?),緬幣2,200元。(約新臺幣50元)。其他的食用油我們買不起,大概貴了三倍左右,我們家都吃這種油,比較划得來。這桶魚醬是河裡小魚醃製的,要吃就倒一點出來煮。」

省錢加上重口味的飲食,讓多丹紐的慢性病日益嚴重,經濟拮据的她只能靠傳統草藥治療。多丹紐說:「我種明日葉代替西藥,因為從這裡要去市區買藥,很遠,而且藥費也貴,我負擔不起。」

拔除長久病痛 增加健康常識

醫師查出多丹紐生病的原因,離去前,不忘多一句愛的叮嚀。慈濟人醫會醫師陳界漢(Yin Yin Aye)說:「棕櫚油的飽和脂肪含量高,在人的身體裡很難代謝,容易導致血管阻塞,引發中風,所以我建議她少吃,還有醃製品也要少碰。」

村民多丹紐說:「感謝慈濟來我們這裡義診,讓我們增加了健康知識,我會記住醫師的叮嚀,改善身體狀況,長命活下去。」

預防勝於治療,緬甸人醫會下鄉醫療,解決村民的病苦外,也讓他們更多了健康常識。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王慮綿、泰左左 緬甸報導2017/03/03)

愛灑四方 眾善共行

$
0
0
【證嚴上人2月20日志工早會開示】
「真的是感恩啊!每天,有這樣彼此之間來互動,互相分享真的是很感恩,尤其是現在在三重(靜思堂),應該有千多人單線連線中,也都是為了精進。」

每三個月舉辦一次的慈濟大型精進日共修活動,3月4日在慈濟三重靜思堂舉行,透過視訊連線,全臺各慈濟會所得以同步進行。證嚴上人在今日(3/4)志工早會上,感恩現代的科技發達,能讓大家無處不在,彼此分享投入慈濟的心得。

「期待人人日日精進,時時共修,共修不一定說天天共聚在一起,因為人間菩薩分布在各社區、各地方勤耕福田,但是也更需要,我有志一同,共同行在菩薩道上,方向如一,我們志願堅固,總是為天下苦難眾生而付出。現代的社會很需要人間菩薩社區關懷,更需要人間菩薩招生,人與人之間彼此服務,互相關懷,所以我們要時常要有共同一念心,也要時常都有這樣的聯誼活動,共同勉勵、互相精進。」

有心援助路坎坷 廣招菩薩度人間


上人感恩人間菩薩們愛的能量時刻都在發揮,同時亦感慨天下災難偏多,全球大乾坤不調和的事情,天天都在國際新聞中看到。

「索馬利亞那樣乾旱,很苦,長年累月在不安的國度裡,貧窮的人間真是苦不堪,加上旱,所以寸草難生,如何耕種呢?看到地上很多牲口,也都乾渴死掉了,植物也很難耐旱,也都乾枯掉了,何況人呢?」

位於非洲的索馬利亞長期遭逢乾旱和戰亂,鄰近的肯亞近來同遭逢旱象,非洲東部因旱災產生種種嚴重的人道危機,讓上人不禁回想起慈濟曾經援助過的衣索匹亞;衣索匹亞與這兩個國家相鄰,慈濟曾在1993年與法國世界醫師聯盟簽署投入為期三年的「衣索匹亞醫療援助方案」,為當地建立醫療中心、門診中心、醫療站,並訓練當地的醫護工作人員。然而,過程仍是十分艱鉅不易。

「不只是道路難走,其實文化也很難溝通。比如說有一段時間,他們的醫療非常缺乏,我們與無國界這樣的醫療團隊想要去幫助,到了村莊裡去,拿起照相機,他衝鋒槍就拿出來,他說『這不能攝,攝就把我們的靈魂攝走了。』還是那樣的原始,真的很多都各不同。你要給他們醫療真的也很難,無法去施展,種種都是行不通的,就是要去施展愛的能量,真的也是很難。」

事隔多年,上人回顧當年要在當地蓋醫療中心,連磚頭也買不到,只能買大石頭回來,自己切成一塊塊來搭蓋,範圍也只是小小的一間;為他們培訓的醫護人員,其實也僅能止於一般非常簡單的醫護工作而已。

「為他們訓練三百多位,應該也不是叫醫師、護士,他們就是說醫療工作人員,教他們如何認識傷口,教導他們如何擦藥,給他們很普遍的感冒藥、胃藥等等,教他們都是很簡單的,設備也很簡單,他們就叫做醫療中心。」

不忍曾經走過的地方如今仍陷於苦難中;然而,即使現在想關心也仍是障礙重重,難以達到將物資直接交付給苦難人的目的。因此上人即使於心不忍,也只能暫嘆無奈。又看到南美洲秘魯中部發生土石流,至少有三十棟房屋被掩埋,許多人往生;還有委內瑞拉經濟每況愈下,糧食和醫藥的缺乏,已產生嚴重的人道危機,令人不捨。

「這都是在國際間,不管是無常的發生、天災的造成等等,都是感覺很無奈,我們要人間菩薩大招生。剛剛我說的,在臺灣,每三、六、九月,他們都有在大精進,這大精進現在的三重連線,也有一千五百人,都是慈濟幹部,這都是人人要認識如何培訓新進的菩薩,我們如何招生,我們要如何培訓他們。」

一念善翻轉人生 一把米勤耕福田

這幾天,馬來西亞、緬甸等多國慈濟志工也專程前來三重靜思堂精進取經,學習如何傳承慈濟慧命,菩薩招生。

「2008年的一個因緣,一個(納吉斯)風災,慈濟人踏上緬甸,也感恩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跟緬甸比較近,比較方便,因為馬來西亞精神的理念很扎實,讓我很放心,所以我就請馬來西亞的菩薩到緬甸去,從這樣踏上緬甸,開始發揮到布善種子,耕種福田,看到他們就地取材,緬甸的菩薩就地取材。這幾年來多開心,這就是歡喜心,他們已經傳給當地。」

緬甸志工3月3日回到花蓮靜思精舍分享當地的慈善足跡,特別是從慈濟援助被當地人稱為「福種」的優良稻種後,當地貧窮的農村感受到慈濟竹筒歲月精神,農民自發性以每餐少吃,取出一把米合起來幫助更窮困人家的許多故事。

「烏丁屯曾經是很貧困的貧農,現在轉個身,翻轉人生,過去破爛的房屋,現在是磚瓦的房屋,而且他開始耕種的時候,如何開始改善耕種的方法,從灑農藥、化肥,一直到改善過來,不灑農藥,用他的誠心,天天都在田間裡,那樣繞著在田間裡唱著祝福,而且跟稻田說好話。」

不可思議的是,這幾年下來,烏丁屯的稻田不灑農藥,竟然年年豐收,比灑農藥的稻田生長得還好,生活逐漸改善,原有的草茅屋也已經改建成為磚造的房屋。

「他還把他的草茅屋留著,沒有拆掉,前面的那一個房屋,跟後面那房屋完全不一樣,這房屋也可以成為跟聯絡處一樣,每一次要講慈濟的精神都是在他的家裡,他去年(2016年)已經回來受證,他人生轉變,多年來不斷看他的進步。他現在另外又買了一塊田,他就把這塊田的收成,完全都是做慈濟,成為慈善的一塊田,那就是名符其實的『福田』。」

愛心擴散遍鄉鄰 淨化自心長慧命

而隨著烏丁屯及緬甸慈濟志工的推廣,一把米助人有如慈濟竹筒歲月精神的慈善行動,就在緬甸農村中擴散開來。某次慈濟志工在推廣米撲滿助人時,一位農民烏善丁先生一下子跟志工要五十個塑膠桶時,還讓志工半信半疑,一時無法置信。

「她(志工)就是在說話的時候,這個庄頭,另一個村莊,有另一位叫烏善丁,他就是發心;講的人沒有感動,聽的人很感動,當場跟她要五十個這樣的桶子。講的人以為,『這個人會不會太貪心啊?』因為講的時候前面有一位婦女,就說:『這桶子不錯,我們領回去可以放東西。』所以這一位年輕的菩薩,耳朵聽到心裡就起一念,心裡想著『妳怎麼會這麼貪心』,後面這位先生要五十個,難免又起了一個動念,就說你貪得更大,就不理他了。好在她話沒有說出來,只心裡這麼想。」

這位志工就告訴烏善丁,隔天要發放了,請他隔天再來,心想這位農民隔天應該不會再來了。但沒想到,隔天烏善丁仍然來到現場,而且一樣要求要五十個塑膠桶。

「好在有另一位師姊問他說:『你為什麼要拿這麼多?』『我要拿回我的村莊裡去推動。』果然,他回去了,真的在推動。因為我們年輕菩薩要去看看這個人這麼貪心,拿五十個回去要做什麼?果然他回去已經勸募三十多人了;可是現在,知道嗎?已經八個村莊,村裡每一戶都是米撲滿的會員,他們可以每個月都要跑,每個月回收回來有五百多公斤,可以維持二十八戶人家,很窮的人家。」

烏善丁的善行令上人無比讚歎,一個人可以影響到八個村莊,而且每一戶都不放過,用募得的五百多公斤米,達成每個月幫助二十八戶窮苦人家的心願。

「這都是很不簡單,八個村莊都這樣走過來,月月都這樣走,真的是很感動呢!各位菩薩,我們人間菩薩招生,很感恩仰光的菩薩,這樣很難走的路,他們還是每個月都會去回收,而且發放。昨天聽到他們分享的慈善與教育,我今天要聽的就是醫療和人文,還有繼續的,真的是緬甸功德無量。」

感恩緬甸志工的用心,上人以此勉勵大眾:「只要愛的一念,可以不斷地傳,淨化著,可以讓更多人得到幫助,菩薩一個個的慧命增長,看到每一個菩薩我都心生歡喜,很感恩!」

【周末食堂】椰子球

$
0
0
外酥內Q的椰子球,香甜酥脆的口感,讓人吃了有幸福洋溢的甜蜜滋味。

材料:
椰子粉250公克、細砂糖150g、奶粉75g、玉米粉15g、糕子粉40g、奶水230g、酥油50g。

作法:
1、全部材料加在一起拌勻揉成粉團後,移入冰箱冰半小時。
2、冰過的粉團取適量搓成小圓球,放在烤盤上,移入已預熱的烤箱,以上火170度烤約十分鐘,再關掉燜十分鐘即可。

料理撇步、注意事項:
1、糕子粉取代蛋,幫助黏合,增加Q感。
2、粉團冷藏半小時,促使凝結較好做造型。
3、椰子球搓好速入烤箱,以免變形。

(食譜提供:黃千芳 摘自:大愛電視《現代心素派》)

有規矩的規律 能安頓身心

$
0
0
「作息規律、循規守矩,就能覺察身心細微的異動,有助於訓練心念在遇波折時,能盡快返回正確的軌道上。」靜思精舍德松師父說。

從2009年9月21日開始隨師,七年多加總起來,已在上人身旁專職記錄超過六百五十天。在證嚴上人身旁,有一群隨侍弟子,每日記錄上人指導會務及與訪客的談話重點,德松師父正是其中一位;商科背景出身的他,尤其喜愛統計學,對數字總是特別敏銳,習慣將資料整理清楚並確認相關數據。

隨師記錄的工作,極其忙碌高壓。在精舍的生活,每日清晨三點五十分打板即起,扣除午膳、藥石、盥洗等時間,一天盯著電腦長達十多個小時。「佛陀時代沒有紙筆可記錄,現在我們甚至還有電腦呢。」德松師父說,即使忙碌,也忙得很幸福!

這樣的作息,難免讓手腕或肩頸發炎、眼睛痠疼,但大家卻甘之如飴、把忙碌當復健,珍惜上人還能在身邊教導的日子。每一天,從上人於早課時的晨語開示,到志工早會,以及傾聽來自四面八方的訪客,分享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上人的觀機逗教與隨緣開示,令人感覺就如身處在智慧法海中!

誰打擾了你

德松師父回憶過去,曾坐在彰化秀水的鄉下老家,望著門前一大片農田稻穗,內心沉靜沒有雜念;突然間,感受到風的呢喃、大地的呼吸;「我感覺皮膚毛細孔跟著張開,天地萬物成為一體。」當下他體悟到,天地萬物融合為一,彼此律動也是一致的。

他由衷生起一股強烈感受,當人們面對人事物的困擾時,「究竟是外界打擾了你?還是你影響了別人?」

出家前,德松師父曾在臺北工作五年多,身為業務祕書,很了解都會人需面對的生活、壓力與無奈;雖然福利待遇很不錯,但終究覺得內心很空虛,直到生活重心轉移至慈濟志業後,才逐漸開朗、熱情起來。

捨去過往的時髦妝顏,德松師父甫出家時,經常在外勞動而曬得黝黑,也曾跟著靜思精舍裡的建築工程扛沙、綁鐵;「雖然好忙,但很快樂、很安心,也不必再為了業績而應酬。」

雖然出家、斷除世俗欲念,卻選擇了面對社會人群並志於慈善服務的修行組織,日復一日。有人問他:「貧病的人救不完,每天又那麼忙,不會感到疲累嗎?」德松師父說,萬物共生,地球之上誰不是家人?一如所謂的「蝴蝶效應」,人與人之間都是有關聯的。

「地球的另一邊不好,你在這邊就能活得好嗎?」就像全球目前共同面對的霧霾、糧食、水資源、氣候等問題,若能習慣把天下事當成自己的事情去關心,「自然就沒有放棄的念頭了。」

規矩才是重點

德松師父認為,人們的心思普遍紛雜躁動,無法感受到自己身體細胞的變化;但如果作息規律、心思穩定,有助於覺察到細微的異動。「心靈若是一池擾動的濁水,一顆石子落下去也沒感覺;但若心境是一泓靜水,一點點波動都可以被意識到。」

現代人常因重口味而麻木了味覺的細節,品不出食物的天然原味;視規矩規律的生活為乏味,對待自己的身體也顯得粗糙麻痺,警覺不出疾病,久而久之便導致身心疾病。

規律有助於身心的覺察。不少人生活作息率性混亂,或是抓著手機不離身、熱衷線上遊戲,不可一日或缺,儘管他們自認那也是一種「規律」,但德松師父看法不同。他認為習氣、習慣或許看似有形式上、重複性的規律,「但規律不等同於規矩。」就像如果手機不在身邊就感覺焦慮不安,這並不是好現象;德松師父認為,「有規矩的規律」,對安頓身心才有正向的意義與價值。

就如靜思精舍的常住眾們,每天都在勞動、時時都在做事,「那何時才能自修呢?」德松師父認為,「若能珍惜時間,每一刻都是在自修。」修行,並不是指靜靜地坐著,而是能否在繁忙時,讓心安定,思慮縝密,以不變應萬變,展現出讓自己、讓周遭都能穩靜的功夫。

在精舍,常住們白天忙於勞動,各司其職也相互幫忙,晚間則把握時間讀書或共修,每個人僅擁有一個鋪位和書桌空間,卻已感到足夠。大家的想法一致,因是為了眾生而生活,所以感覺熱忱;如果是為了一己,那欲望就會開始了。

德松師父說,靜定的心,是由無數個念頭所成就,但凡夫的心思,往往在剎那間就容易被外在情境牽著走,跟著別人的情緒、喜怒哀樂而起伏。他認為「規律而規矩」的勞動與作息,有助於訓練心念在遇波折時,能盡快返回正軌的方向。

如同長年隨侍上人身旁,德松師父常能感覺到上人的心思,就如《法華經•譬喻品》所云:「其心安如海。」一個人的心若如大海寬闊恆遠,就會讓人感到很安定。只是,大海是靜的嗎?殊不知海面下波瀾湧流;那麼,大海在動嗎?遠望鳥瞰卻如一泓靜水……

時間愈用愈長

德松師父認為,看一個人有沒有智慧,不是在他處於順境、承平狀態時,而是當他遭遇逆境,或在繁忙混亂之際,是以什麼樣的口吻和態度與人說話及處事;一如佛教所說的「戒、定、慧」,規範了自己的身心作息,靜定後才能有所謀略。

上人在關照全球、日理萬機中,總是忙得步履優雅;每天清晨三點多,上人起床,開啟一日生活。講經、主持志工早會、會議、與訪客談話……當正午敲板聲響起時,無論當下多麼忙碌,上人總會起身走向齋堂,與眾人一起用膳,維持嚴謹作息。

入夜後,上人依舊在書房忙碌,一面關心全球訊息,同時亦批示桌面高疊的公文,有時書寫翌日對眾開示的筆記,直到晚間安板才就寢。高齡八十歲的老人家,已這麼忙碌慈濟志業逾半世紀了。

「有規律的人珍惜時間,運用起來,比散漫者多出好幾倍。」德松師父說,老天爺很公平,不會給任何人多一秒或少一秒,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善用它,一天就會變長了。」

對於隨師記錄的德松師父,乃至全球志工弟子而言,上人這分由內外顯的從容儀態,以及殷殷教導弟子們該如何成長慧命,學習待人處事,珍惜幫助別人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結好緣,就是他們學習靜定之道的最佳典範。

(文:李委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3期)

互為貴人 成就大我

$
0
0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最有價值的人生,就是作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平時積極付出造福,對世間、人群有貢獻,才是真正寶貴的生命。」

桃園謝佳成師兄某日突然不適,緊急送醫確診為腹動脈剝離,大量失血病況危急。師兄師姊緊急召集,共同為謝師兄虔誠祈禱,所幸在醫護團隊搶救下,輸血逾一萬毫升,脫離險境。

第三場桃園歲末祝福典禮,上人談到謝師兄轉危為安的驚險歷程,不禁歎言生命不可思議。師兄平時踏實付出,作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在危難時也得到貴人相助──醫療團隊、眾多捐血人的血液助他維持生命,還有慈濟法親的祝福與陪伴,平安度過難關。

踏實付出 互為貴人


林永全師兄上臺分享,前年診斷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冷靜告訴同修師姊:「難過一天就好,面對未來才重要。」在臺北慈院醫療團隊的治療下,迅速恢復體能,控制癌細胞蔓延。師兄感恩陳梓郎師兄的全程陪伴,讓他放心面對療程。

上人提及約二十年前曾聽醫學教授說,許多病人是被自己預想的情境「嚇死」;「生病時要坦然接受,聽從醫囑積極治療,具足勇氣樂觀面對。順境中要有無常觀,逆境來時要有因緣觀。平時聞法入心,才不會受困在憂愁的情緒裏。」

師兄具有正信、正念,上人也肯定法親一路陪伴,讓人感受到溫馨之情。「法親是慧命的親人,血親的緣是一生一世,法親是生生世世;有共同的慧命方向,來生來世還會同師、同道、同志願,同在菩提大道上造福緣。」

上人期待大家力行「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讓更多人啟發愛心,付出良能。「一念善心可以發揮無窮力量,不只幫助一個人、一個家庭,而是利益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

點滴法水 潤澤心地

桃園國際機場是國際人士進出臺灣的大門,當地志工平時不僅照顧社區貧病殘老、急難救助,更承擔接待國際訪客與海外法親的重任。與桃園慈濟人座談,上人感恩大家的殷勤付出,教眾了解全球事與慈濟事,具有國際觀。「雖然身在臺灣,沒有親自到世界各地救助苦難,但全球慈濟人是一個『大我』,人人所做的也是『我』所做。」

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上人表示,慈濟事雖然忙碌,卻能廣結好緣;團隊合和互協圓滿任務,是修福亦修慧的成佛之道。要真誠感恩,彼此讚歎、互勉精進,接引後進、訓練人才。

提婆達多雖然隨佛出家,但無明習氣不改,嫉妒、加害佛陀。上人教大家精進「薰法香」,去除煩惱無明,在意識中留存清澈的求法記憶,生生世世接續修行。「要用單純心修學佛法,讓心中只存法的記憶,不斷求法、聞法,注入佛法清流。露水、霧氣雖微,也能潤澤心地,不因無明風起而漫天揚塵。」

與桃園合心組隊座談,上人肯定資深者放下身段,做出典範,年輕人願意承擔,團隊合和互協。「法入心,才有辦法帶動別人;帶動者有修養,才能讓人願意聽從。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修行之路漫長,上人教眾保持精進與用心,不退半步、不斷進步。從凡夫地到菩薩境界,乃至成佛,路途遙遠,不能有絲毫懈怠,否則煩惱無明再複製,距離又更遠了。

與受證的畢業慈青座談,上人叮嚀,身處繽紛多元的社會,更要注意心性,莫受外境影響而迷茫偏向。「年輕人是社會未來的希望;未來的慈濟,也需要年輕人發心傳承。現在就要照顧好人心、環境,否則下一代會更辛苦。要把握有限人生時間,不只經營家業、事業,更要用心耕耘志業。」

上人叮囑資深慈濟人要用父母心照顧後進,牽引同行菩薩道。「菩薩不是在佛龕裏,而是活生生在人間,能為人間付出。要發心立願當被人需要的真實菩薩。」

【靜思小語】恆持精進,念念不退。

上人開示於2017年1月4日《農十二月‧初七》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3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