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媽媽的一生,就是認分做事,不計較、不吝嗇,只問耕耘;她的好人緣及大捨,也為她帶來了無數的祝福。
宿媽媽曾經遺憾:「沒讀書、不識字。」但因為大愛大捨,已經成為大體老師,更讓自己的慧命發光發亮,永遠長青。
在花蓮靜思精舍,人稱「宿媽媽」的周俞金枝女士,2016年12月28日於花蓮慈濟醫院因肝癌不治捨報,享壽八十一歲。「精舍是自力更生的道場。媽媽生病後期,因為無法做事,一直覺得住在精舍過意不去。」宿媽媽的女兒德宿師父,回憶母親堅忍的意志:「為了往生之後,能在第一時間捐贈大體,所以她忍住不回基隆老家。」
宿媽媽與病魔共處了十三年。她常說:「我不怕死,只怕痛。」住在心蓮病房十天,要打點滴時,扎遍手、腳卻找不到血管,見她臉上的表情,可以想像痛入心肺,令人不捨。肝腫瘤並沒有讓宿媽媽痛很久,後來肝昏迷,甚至往生當天也沒有特別的徵兆,隨著血壓的下降,安詳地告別人間。她發大願當捨身菩薩,捐贈大體給慈院做病理解剖,化無用為大用,讓醫師解開身體與疾病的密碼,創造醫學的價值。
生病後期,宿媽媽住院頻繁,與醫護團隊就像一家人。宿師父感恩護理人員的愛心、貼心、細心和耐心,感恩醫師在百忙之中抽空巡房、會診,給予最適合、最佳的治療。宿媽媽圓滿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醫護團隊功不可沒。
事無大小認真做 種善種子無罣礙
宿媽媽的手藝善巧,是做男裝的裁縫;小女兒玉惠回憶小時候:「媽媽每天沒日沒夜的工作,為家打拚,所以把身體都弄壞了。」生活無虞,是宿媽媽勤儉、賣力工作的回饋。她省吃儉用圓滿了一個榮董,只要有募款活動,她都樂於布施:「當有人需要時,不要吝於助人。」
宿媽媽很有福報,兩位女兒出家——果滌師父和德宿師父。十三年前,宿師父將生病的媽媽接到花蓮慈院就醫,宿媽媽在往返回診中,漸漸習慣了精舍的生活。宿媽媽待人和善,微笑迎人,不與人爭,總是默默付出。她的人生哲學是:「生來,就是要做。」無論是挑菜、剝花生、剝龍眼乾、挑金針、做蓮花燈,她都仔仔細細,一點也不馬虎:「做事,是為自己而做。」下午收坡之後,大家都各自忙碌去了,經常都見她靜靜耕耘:「手腳慢,要認分,更要認真做,不能計較時間。」
陪伴她半年多的慈濟志工陳心琳說:「宿媽媽視我為女兒,經常教我做事情要『頂真』(閩南語,仔細的意思)。」謹慎的態度,讓陳心琳做每件事,都更加虔誠、更加用心。宿媽媽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觀念根深柢固,有一次嘆息地說:「我實在覺得很『見笑』(閩南語,丟臉的意思),沒辨法做什麼事。」所以只要她的精神不錯,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專心於當下的工作。
宿媽媽很重視威儀,總是將自己整理得乾乾淨淨;筆者都敬稱她「莊嚴的」,因為她梳起慈濟頭,就像個古典美女。只要身體可以作主,宿媽媽都會去做早晚課、薰法香。有一次她沮喪地說:「聽不懂法。」見她急哭了,筆者請她寬心:「剛開始我也聽不太懂,堅持下去,聽久了,就會漸漸懂了;今生聽不懂也沒關係,從現在開始播種子,每天『吸補吸補』(閩南語,浸潤的意思),來生一定會開智慧花、結菩提果。」宿媽媽心開意解,放下罣礙,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她表示:「煩惱不見了。」
宿媽媽對證嚴上人有著難以言喻的恭敬。身體好時,就算遠遠見到上人,她一定趨前頂禮;後來身體差,無法跪拜了,她仍彎腰恭敬合掌。去年農曆九月十九日新佛子圓頂時,她向上人合掌道:「恭喜!」上人也點頭說:「恭喜!」宿媽媽那從心笑開來的虔誠,連眼睛都會笑。那畫面一直迴盪在筆者的腦海中,久久不散。
亦師亦友孝母心 捨報後乘願再來
對於宿媽媽而言,德宿師父不只是女兒的角色,也是朋友,更是老師。當宿媽媽不開心時,宿師父會哄她、逗她,讓她展露笑容;當她心情不好,宿師父就用輕鬆幽默的語氣,使她的心情變為晴天;當她生氣,宿師父會適時展現威嚴,怒目金剛相,說道理讓她心開意解。這種亦師亦友的深緣,令人羨慕及感動。
「沒看過這麼孝順的女兒!」這是大家對宿師父最真誠的讚歎。宿師父在執事之餘,與陳心琳幫宿媽媽做運動、按摩、薰艾草,以減緩退化的速度;在宿媽媽無法自理生活時,宿師父幫她沐浴、護理身體。每天早課之前,宿師父會煮紅豆薏仁,為她利溼消水,時時視媽媽的需要為需要。
宿媽媽來來回回住院期間,宿師父白天在精舍善盡執事,晚上到慈院陪伴媽媽,蠟燭兩頭燒,大家都感到不捨,也視宿師父為孝順的典範。他只是淡淡地說:「是我該做的,是本分事。」對宿媽媽能身心安住在精舍,宿師父則一再重複、一再強調:「感恩上人、感恩常住。」
2016年12月28日晚上九點十五分,宿媽媽往生,十餘位常住師父前往念佛;29日到30日下午做病理解剖,更有許多常住師父在執事忙碌之餘,抽空前去助念。
12月31日的追思會,常住師父、家屬、親戚還有慈濟法親兩百多人參與,會場莊嚴肅穆、溫馨感人。在火化儀式中,果滌師父向老菩薩做最後的道別:「壞掉的身體就如一間破房子,不要留戀,我們換一個好的身體,快去快回。」
宿媽媽的好人緣、大願大愛,為她帶來了眾人的祝福;聞法歡喜、威儀得宜、尊師重道、善與愛的種子,都在她的八識田中,相信她此刻已依報在好家庭,是個人見人愛的小菩薩了。
(文:釋德澡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3期)
宿媽媽曾經遺憾:「沒讀書、不識字。」但因為大愛大捨,已經成為大體老師,更讓自己的慧命發光發亮,永遠長青。
在花蓮靜思精舍,人稱「宿媽媽」的周俞金枝女士,2016年12月28日於花蓮慈濟醫院因肝癌不治捨報,享壽八十一歲。「精舍是自力更生的道場。媽媽生病後期,因為無法做事,一直覺得住在精舍過意不去。」宿媽媽的女兒德宿師父,回憶母親堅忍的意志:「為了往生之後,能在第一時間捐贈大體,所以她忍住不回基隆老家。」
宿媽媽與病魔共處了十三年。她常說:「我不怕死,只怕痛。」住在心蓮病房十天,要打點滴時,扎遍手、腳卻找不到血管,見她臉上的表情,可以想像痛入心肺,令人不捨。肝腫瘤並沒有讓宿媽媽痛很久,後來肝昏迷,甚至往生當天也沒有特別的徵兆,隨著血壓的下降,安詳地告別人間。她發大願當捨身菩薩,捐贈大體給慈院做病理解剖,化無用為大用,讓醫師解開身體與疾病的密碼,創造醫學的價值。
生病後期,宿媽媽住院頻繁,與醫護團隊就像一家人。宿師父感恩護理人員的愛心、貼心、細心和耐心,感恩醫師在百忙之中抽空巡房、會診,給予最適合、最佳的治療。宿媽媽圓滿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醫護團隊功不可沒。
事無大小認真做 種善種子無罣礙
宿媽媽的手藝善巧,是做男裝的裁縫;小女兒玉惠回憶小時候:「媽媽每天沒日沒夜的工作,為家打拚,所以把身體都弄壞了。」生活無虞,是宿媽媽勤儉、賣力工作的回饋。她省吃儉用圓滿了一個榮董,只要有募款活動,她都樂於布施:「當有人需要時,不要吝於助人。」
宿媽媽很有福報,兩位女兒出家——果滌師父和德宿師父。十三年前,宿師父將生病的媽媽接到花蓮慈院就醫,宿媽媽在往返回診中,漸漸習慣了精舍的生活。宿媽媽待人和善,微笑迎人,不與人爭,總是默默付出。她的人生哲學是:「生來,就是要做。」無論是挑菜、剝花生、剝龍眼乾、挑金針、做蓮花燈,她都仔仔細細,一點也不馬虎:「做事,是為自己而做。」下午收坡之後,大家都各自忙碌去了,經常都見她靜靜耕耘:「手腳慢,要認分,更要認真做,不能計較時間。」
陪伴她半年多的慈濟志工陳心琳說:「宿媽媽視我為女兒,經常教我做事情要『頂真』(閩南語,仔細的意思)。」謹慎的態度,讓陳心琳做每件事,都更加虔誠、更加用心。宿媽媽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觀念根深柢固,有一次嘆息地說:「我實在覺得很『見笑』(閩南語,丟臉的意思),沒辨法做什麼事。」所以只要她的精神不錯,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專心於當下的工作。
宿媽媽很重視威儀,總是將自己整理得乾乾淨淨;筆者都敬稱她「莊嚴的」,因為她梳起慈濟頭,就像個古典美女。只要身體可以作主,宿媽媽都會去做早晚課、薰法香。有一次她沮喪地說:「聽不懂法。」見她急哭了,筆者請她寬心:「剛開始我也聽不太懂,堅持下去,聽久了,就會漸漸懂了;今生聽不懂也沒關係,從現在開始播種子,每天『吸補吸補』(閩南語,浸潤的意思),來生一定會開智慧花、結菩提果。」宿媽媽心開意解,放下罣礙,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她表示:「煩惱不見了。」
宿媽媽對證嚴上人有著難以言喻的恭敬。身體好時,就算遠遠見到上人,她一定趨前頂禮;後來身體差,無法跪拜了,她仍彎腰恭敬合掌。去年農曆九月十九日新佛子圓頂時,她向上人合掌道:「恭喜!」上人也點頭說:「恭喜!」宿媽媽那從心笑開來的虔誠,連眼睛都會笑。那畫面一直迴盪在筆者的腦海中,久久不散。
亦師亦友孝母心 捨報後乘願再來
對於宿媽媽而言,德宿師父不只是女兒的角色,也是朋友,更是老師。當宿媽媽不開心時,宿師父會哄她、逗她,讓她展露笑容;當她心情不好,宿師父就用輕鬆幽默的語氣,使她的心情變為晴天;當她生氣,宿師父會適時展現威嚴,怒目金剛相,說道理讓她心開意解。這種亦師亦友的深緣,令人羨慕及感動。
「沒看過這麼孝順的女兒!」這是大家對宿師父最真誠的讚歎。宿師父在執事之餘,與陳心琳幫宿媽媽做運動、按摩、薰艾草,以減緩退化的速度;在宿媽媽無法自理生活時,宿師父幫她沐浴、護理身體。每天早課之前,宿師父會煮紅豆薏仁,為她利溼消水,時時視媽媽的需要為需要。
宿媽媽來來回回住院期間,宿師父白天在精舍善盡執事,晚上到慈院陪伴媽媽,蠟燭兩頭燒,大家都感到不捨,也視宿師父為孝順的典範。他只是淡淡地說:「是我該做的,是本分事。」對宿媽媽能身心安住在精舍,宿師父則一再重複、一再強調:「感恩上人、感恩常住。」
2016年12月28日晚上九點十五分,宿媽媽往生,十餘位常住師父前往念佛;29日到30日下午做病理解剖,更有許多常住師父在執事忙碌之餘,抽空前去助念。
12月31日的追思會,常住師父、家屬、親戚還有慈濟法親兩百多人參與,會場莊嚴肅穆、溫馨感人。在火化儀式中,果滌師父向老菩薩做最後的道別:「壞掉的身體就如一間破房子,不要留戀,我們換一個好的身體,快去快回。」
宿媽媽的好人緣、大願大愛,為她帶來了眾人的祝福;聞法歡喜、威儀得宜、尊師重道、善與愛的種子,都在她的八識田中,相信她此刻已依報在好家庭,是個人見人愛的小菩薩了。
(文:釋德澡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