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境動心定 履世間諾

$
0
0
【證嚴上人2月23日志工早會開示】
「氣候開始又在變化了,一大早,我們就聽到的風的聲音,還有硬的物資彼此碰擊,就會擊出了巨大聲音。人世間都是這樣,我們要真正地很用心體會風從哪裡來?水為什麼不均勻?為什麼會有地塊碰撞的地震?」

一陣風吹過,帶來物體相碰的聲響,這本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證嚴上人引以來向眾人說明宇宙真理的運行法則,於2月23日的志工早會上開示。

「很多在自然界的不調和,總是有這樣的風起,風浪一起,硬與硬的彼此的相碰,那就會有巨大聲音。同樣的道理,這都是世間許許多多的道理,無不都在我們的生活中——粗與細,粗的,很大的我們感觸到。」

微塵蘊含一切法 窮究執著反失義

對於巨大、明顯可見的事物有所感知是人之常情;但細如微塵,甚至無色無形的事物中,其實也蘊含著道理。

「就如一大早,我們就提起了六萬八千億,到底是什麼呢?時間那麼久嗎?這也都是隱藏的道理存在,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感觸都是息息相關。時間可以拉得很長很長,在瞬間、秒間就也是可以拉得很長。在經典裡面常常都會說,這是塵點劫,塵塵點點的這種的時間,總是長很長;但是,我們也可以在這麼長的時間,把它短促下來成為一念之間。」

上人提示了時間可長且可短,若過度執著計較數字上的多寡,將錯失時間的本質。

「我們學佛,不需要去執著在數字有多麼多,我們要把握當下,在這一剎那間的念頭,那是最重要。」

六根六塵觸萬端 心隨境轉惹無明

不執著於數字多寡衡量,卻要明白運作道理。上人深入淺出,引導大家理解「行蘊」的道理。

「晨語在說六萬八千億,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每一天、每一個時刻,總是所接觸到的形形色色,聲音的巨大或是微小,你可以微,微到了這種大地在呼吸,大地也有呼吸的聲音,在空界裡也有它很綿密的,細小的聲音。何況現在的科技發達,有很多很多你眼睛看不到的空間裡,也有無量數的細菌,小可以小到那樣的微細,粗大的可以(如)山河大地。」

在人的目力所及之下,有時看似型態的大小粗細是靜態,但在時間的作用下,確有微小的變化難已被察知。

「你可以看到花開花謝,花還沒有開的枯枝,乾掉就看起來好像葉子都沒有;可是季節一來臨,春到人間,我們可以在不知覺中,很嫩的芽已經吐出來了,慢慢地看到了葉子很茂盛,又慢慢可以看到了花,花蕾也出來,又慢慢看到了花蕾的盛開。這種時間到底是幾天?你一不覺察到,無形中不知覺,這都叫做行蘊。」

有形的物質在行蘊中變化,如塵點般微小,一如人的起心動念,一個不覺察,就惹起千般造作。

「萬物都有行蘊,但是我們六根塵,六根如何對外面的塵境,塵境我們要如何來面對它?心沒有照顧好,那就是不小心貪念起,開始造作很多,真正的許許多多的煩惱不知覺,累積累積,那就是一念之間,造作了許許多多的無明煩惱複製著——這都是晨語平常都在跟大家提起的,我們在大乾坤裡也是這樣,為什麼現在氣候這麼不調和,為什麼四大不能平均?」

水大不調患不均 珍惜資源為根本

臺灣近日因降雨偏少,3月1日起位在石門水庫供水區的新北市部分地區、桃園及新竹將進入一階限水。

「過去一直一直在呼籲的,我們要惜水如金,真正地要節省用水。可是,我們都是很不經意地把它浪費掉,現在沒有水如何處理呢?就是仰賴著什麼科技,製造人雨…人造雨,那是功效真的那麼好嗎?也很擔心。」

上人指出,「讓大自然的調和,比什麼都重要,人類去故意的要製造它(雨水),的確利在這裡,害在哪裡?總是利害都時常都是連在一起,這樣的造雨會不會也是污染的一種嗎?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效,功效有多大,我們都不知道。但是,臺灣已經開始拉起了警報了。」

水大不調不僅在臺灣,巴西的乾旱、美國北加州聖荷西大雨,不均的降雨型態都造成災難頻傳。

「看到了聖荷西,因為已經幾天前的大雨,政府也呼喚著,挨家挨戶去敲門,要大家趕快撤離,可是慢了一步,人也是以為沒事,所以這種撤離的不積極。現在已經水從高而下,現在要逃也困難了,已經被水困住了。看到這樣整個水鄉澤國,他們已經都被水圍困了。看著這樣,真的實在很擔心。」

誠正重諾送援助 實懇行事得信任

理解了自然運行的道理,慈濟志工都以戒慎虔誠的心態預防天災人禍,積極地宣導茹素、身體力行減少資源浪費,正是希望地球環境不被過度破壞。

「菲律賓(薩馬省)有一個很古老的原住民的地方,也是被人類破壞。(自)古以來,已經很久以來,還是原始的生活,但是被人類這樣把它破壞了。國際間的NGO也去,都有說:『我們會再回來幫助你們。』他們很苦,很缺乏物資,所以慈濟人也到達,也跟他們說:『你們不要擔心,我們還會再回來。』」

同樣的一句話,當地原住民卻已對NGO組織失去信心,但慈濟人真的實踐承諾,履行約定而再度到來。

「慈濟人就是誠,我們就打從內心,誠正信實,果然慈濟人到了,而且卡車就載來了一車車的物資,給予他們的大米,給予他們的生活的營養物資。他們很感動、很感恩,『以為你們不會來了。』所以看到了慈濟這個團體守於承諾,所以他們真得很感動,也表達出了感恩。」

境苦心定有志向 自助人助夢成真

誠正信實而不輕予承諾,即便膚慰也重視實質的評估與能力,能做到及給予承諾就全力以赴,這是慈濟人的特質。花蓮慈濟醫院麻醉疼痛科楊耀臨醫師日前為一位罹患神經瘤的五十三歲舞蹈家徐婉琪,進行控制疼痛控制的療程,幫助她圓滿重回舞臺的夢想。

上人不禁讚歎:「這看著人生苦啊!苦的心智還沒有減少她的夢想,美夢也成真了,只要有心願意付出,人間苦難可以消除掉,完成了她的心願。所以心願,不要以為自己已經沒有希望,只要你不要打消你的志願,我想美夢應該也會成真,許許多多的困難都可以解決。」

語末,上人提醒大眾,面對四大不調、缺水危機,更要立志改善。「我們人人不是做不到的,只要立志要做,共同節水,我們大家可以共度難關,只要大家多用心。」

談物命再生 推動經濟循環

$
0
0
因應第22屆聯合國國際氣候大會(COP22)後全球調適氣候變遷的挑戰,政府提出「5+2新創產業」,作為驅動臺灣未來產業成長的核心目標。「2017 資誠PwC、華南銀行CSR論壇」論述了什麼是「5+2」?

循環 已擁有的繼續產生價值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資誠PwC,聯合華南銀行首次舉辦論壇,2月22日下午在臺北市華南銀行總行大樓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以「支持新創5+2 創造永續新經濟」為主題,邀請大愛感恩科技等「綠色科技、創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的領域產業專家進行經驗分享,並吸引近三百二十位企業界代表、新農業的社會企業代表齊聚參與。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馬鴻文教授於專題演講中提到:「什麼是循環經濟的精神?讓我們將已經所擁有的,繼續產生價值並努力極大化,正是所謂循環經濟精神之核心。」

政府為了有效提升經濟發展以及因應COP22後全球調適氣候變遷的挑戰,進而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擇定「綠能科技」、「亞洲˙矽谷」、「生技醫藥」、「國防產業」、「智慧機械」等五大創新產業再加上「新農業」、「循環經濟」為「5+2新創產業」,作為驅動臺灣未來產業成長的核心目標。

創新 物命再生永續影響世界

在「綠能科技的發展與機會」主題,由資誠永續發展服務(股)公司董事長朱竹元先生擔任主持人,與談人包含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及行政院環保署廢管處洪榮勳顧問、臺灣飛利浦公司曾正忠顧問、石安牧場謝倩芬總經理等人。

李鼎銘總經理透過現「身」說法分享到:「我的西裝、我的襯衫、我的領帶,都是寶特瓶回收再製而成的,但是人不是寶特瓶做的喔,是『資源再生』——志工投入,讓生命更有意義。」大愛感恩將寶特瓶再利用發揮最大價值,綠色奇蹟的力量令在場眾多與會企業來賓驚歎不已。

李鼎銘指出,一般企業所追求的是「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但大愛感恩科技的R.O.I.是Return Of Influence「影響力的深植」,「企業必須追求永續才能存活,循環經濟之下,需要的是分享加創新。」

大愛感恩科技近年成功製成二次回收,創新製作成防護立體口罩、防眩光眼鏡、毛毯、圍巾等產品,真正實踐達到永續低能耗、低汙染,從「減廢」到「零廢」循環經濟的綠色力量持續邁進。【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大愛感恩科技 林慧萍、張絮評 臺北市信義區報導 2017/02/22)

成為「九把刀」的代價

$
0
0
掀開上衣,從胸腔到腹部是一道長達四十公分的縫補傷口,看了令人觸目驚心。往事不堪回首,更生人曾煥珊如今成為慈濟志工,仍以自身的經歷,跟著反毒種子高肇良師兄的腳步,走進校園、監獄、機關學校一場接一場的分享。

三加六道傷痕 年少莽撞代價

2017年2月22日,更生人也是反毒種子高肇良及曾煥章,來到位於埤頭鄉的明道大學分享,每一次應邀分享,高肇良都會記錄下來,這也是他第三百四十八場反毒宣導講座,在場聆聽的都是一年級三個科系的學生及教官共約八十人。

高、曾兩人有相似的吸毒過往,在過去十多年來,進出監獄多次,也曾在監獄同窗過。如今他們倆人將過去人生的負債,轉變成為現在最大的資產。

高肇良身上有六道無法抹滅的傷痕,都是在染毒後,精神恍惚時,發生車禍造成的傷口,其中有一次車禍,差一點丟了性命;而曾煥珊身上同樣也因毒害造成有三道傷口,高肇良自揄,兩人加起來就是「九把刀」。

過去曾煥珊染毒而無法自拔,毒癮發作又無錢買毒的情形之下,到工地偷鋼筋變賣,被屋主發現,將他打到內出血致肝臟破裂送醫,他說在醫院看到父親為自己不斷向打傷他的人道歉陪禮,讓他覺得自己真是不孝至極。

別人不說再見 他帶使命回監

因年輕時吸毒得到的慘痛教訓,留下來的印記,如今看到毒品氾濫,吸毒年齡層下降,令人憂心,因此,不斷走入校園及監獄,想要將染毒造成的嚴重後果,昭告所有人。

高肇良曾經發願要做教誨志工,全臺監獄都走透透,不惜在眾人面前自揭傷疤,把自己過去的瘡疤一次一次的剝開來,他們這樣做,無非是希望大家能從其身上得到警惕。

兩個小時的分享,穿插影片及照片,很快就近尾聲,高肇良語重心長呼籲同學們不要對毒品有好奇心,吸菸的人,想辦法先戒菸,因為吸菸是吸毒的高危險群。並提醒同學們一輩子不要忘記今日此時「九把刀」的現身說法。【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夢希 彰化報導 2017/02/22)

一天交通 只為送一袋米

$
0
0
幫助這兩個字,深遠的意義是愛的延續。菲律賓中部各省在去年(2016年)年底曾遭納坦颱風侵襲,豪雨造成萬人受災,尤以卡坦端內斯省災情最嚴重。慈濟志工當時除了急難救助賑災發放,幫助上千戶受災家庭給予熱食及慰問金之外,這次又到了當地,為七千多戶家庭帶來了二十公斤的白米,在重建家園之路上,他們一直都不孤單。

舟車勞頓不畏遙 風災發放伸援手

納坦颱風襲捲菲律賓馬尼拉南方各省,其中卡坦端內斯省成為重災區,慈濟志工持續關懷著。2月下旬,二十位慈濟志工帶著發放的物資,從馬尼拉一路出發;從搭公車,再坐船漂過海洋,耗費了將近一天的時間,才終於抵達菲律賓的離島卡坦端內斯省。

一路上過程艱辛,路途也很遙遠,但志工卻樂在其中,特別對慈濟志工艾迪森來說,這一趟援助之路,更深具意義,他說:「能到這裡幫助風災受災戶,對我來說是很大的祝福,因為這裡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

「雖然我們提供的這些援助,錢不是來自於我們口袋,但很高興自己有能力來助人,因為我感同身受,知道他們有多麼需要別人的幫忙。」志工海蒂也從助人中,找到自我的價值。

孱弱年邁境堪憐 家訪關懷聆心聲

這一次慈濟志工將針對卡坦端內斯省房屋半毀的受災住戶,約七千多戶,每戶發給二十公斤的大米。志工來到發放現場,擠滿了等待領物資的民眾,人人眼中露出既期待又興奮的眼神。人很多,但現場卻很有秩序,有的民眾排隊坐著等待,有的民眾則拿著物資劵在隊伍中行進,等待核對名單領取。

而在領米的隊伍中,八十四歲的奈薇絲手拄著拐杖,卻面帶著愁容蹣跚而行,感受不到喜悅的模樣。志工察覺到了她需要協助,一路幫她把米扛回家。

志工貼心牽著奈薇絲老人家的手,一路陪她走著,經過小橋,來到偏僻簡陋的住家,這才發現奈薇絲和先生夫妻倆生活的困境。志工留下來陪著一起聊天,聽奈薇絲傾訴她的困境:「我先生已經沒辦法再工作了,因為他的兩條腿有傷只能坐著。」

漸漸地,回到家的奈薇絲終於露出一臉的笑容,她表示:「我很高興能收到你們送來的米,這袋米對我們是很大的幫助。」

屋毀財損陷困境 一袋米盼來溫飽

大米發放順利地進行著,志工亦幫忙扛著大米,陪著另一位高齡八十一歲的郭高妮亞回家。志工一路一起爬上山坡小路,終於來到河岸邊,一間郭高妮亞已半毀破損的家。

因為子女無力奉養,郭高妮亞一人獨自生活,全靠自己養活自己;無奈房屋又遭納坦吹倒,一副無助的樣子全都寫在臉上。

「這袋二十公斤的白米,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幫助,夠我自己一個人吃上一整個月,你們很慈悲,我衷心感謝你們,感謝天主,也感謝你們。」郭高妮亞望著志工,看著大米,很滿足地說著。

一連三天的大米發放,對七千多戶的家庭而言,就宛如一場及時雨,給予無限的希望,而慈濟這樣的愛與關懷,還會一直持續著。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李佳美 羅約翰 菲律賓報導 2017/02/23)

慈濟守信 說再見一定回來

$
0
0
在許多國家地區,原住民經常都是較為弱勢的一群,菲律賓的古老原民部族「瑪曼華」(Mamanwa Tribe)亦如是。雖然曾有許多各國NGO到訪評估,但是往往卻未曾信守承諾,如果再次面對援助,瑪曼華族人又將是什麼樣的心情?

被遺忘的角落 承諾總是未兌現


早期,受到菲律賓經濟開發影響,瑪曼華部族的生存環境遭剝削,僅存的族人分散在菲律賓各地,過著原始困窘的生活。幾片簡單的木片、鐵皮,勉強搭起了簡陋高腳屋,這就是瑪曼華族人的家。

面對著外界的這一片世外桃源,瑪曼華族不但享受不到,反而人口銳減,就連生活也回到原始的困苦。瑪曼華族裡的宗教師蒙提勒表示:「族人必須走三十三到三十五公里路,採集馬尼拉絲芭蕉還有藤木等,長途負重身體非常的疼痛。」

於是菲律賓慈濟人帶著本土志工出動任務,有緣來到了薩馬省的原民棲息地,關心瑪曼華部族的生活,並承諾會再回來給予幫助。其實當地居民過去經常聽到這些承諾,許多不同的NGO組織也都曾說過「會再回來!」然而大家卻未看過任何一個組織真的再次回來兌現。

慈濟帶來物資 部落宛如迎慶典


直到慈濟志工帶著一卡車的白米到來,瑪曼華族的大家簡直不敢相信,輕輕的一句諾言,只有慈濟志工信守諾言,重如泰山。隨著志工搭起簡易棚架,開始準備發放工作,其實當地居民還是不敢置信,這群志工真的帶著物資回來了。

宗教師蒙提勒說:「曾經有很多慈善組織來過,都是拍些照片做點紀錄,跟我們說要回去擬定援助方案,但最後都沒下文。今天一大早知道慈濟要來的消息,整個部落族人都非常高興,大家都準備好迎接志工到來。」

當一切準備就緒,開始進行正式發放,這群瑪曼華族人終於收到這份真誠的關懷,將沉甸甸的大米扛在手上,人人內心歡欣。面對慈濟特有的人文和儀式,族人更是敞開心胸接受。

部落首領卡芭杜咖說:「之前就聽過慈濟有特殊的規矩,對我們來說是值得學習的,也想學習如何付出做好事,總而言之很感謝慈濟志工的到來。」

一諾千金是慈濟志工的誠信,信守承諾帶著發放物資再次到訪,不只改這群原民部族的生活,同時也換來他們的友情,一切都值得。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 菲律賓綜合報導 2017.02.22)

法遍虛空 就緣救援

$
0
0
【證嚴上人2月24日志工早會開示】
「天天看天下,天天感傷很多,許許多多的過去、現在、未來,人生啊!真是滄海桑田,真的是變化多端。」證嚴上人在2月24日的志工早會中開示時,對人生的瞬息多變,以及地球變遷的現象,感觸良深。

滄海桑田映成壞 他方世界非空言

科學家在紐西蘭海底發現一個不知沉睡海底多久的「失落大陸」,名為「西蘭大陸」(Zealandia),面積有五百萬平方公里,儘管94%都在海裡,但偌大的面積堪稱為「大陸」。如果學界接受其正名,地理教科書將可能改寫。

上人舉佛陀教示「成住壞空」的道理,恰可說明紐西蘭地理位置雖離佛陀所在的印度很遙遠,而且兩千多年前的佛陀,發現天地間蘊含許多綿密的道理,著實令人驚歎與感動!「在佛陀的智慧裡,科技越來越發達,越是會發現到,與佛陀的『成住壞空』的道理相吻合。」

據美國《自然》(Nature)期刊的報告中表示,天文學家發現多達七顆大小與地球接近的系外行星,環繞著一個恆星運行,其中有三顆行星疑似含有液態水,可能有生命存在……

上人開示,佛陀在為一些聲聞菩薩授記時,他們也要發心弘揚佛法,但是地球是娑婆、堪忍的世界,人類太過剛強,很難調伏,他們雖然發心,也希望到「他方世界」。

「發心到他方世界弘法不是不可能,因為佛陀在講《彌陀經》的時候,弟子們可以在飯食之間,去供養二十萬億諸佛。摩訶波闍波提的僧尼團體,將來修行也可以成佛,要在六萬八千億的佛陀的世界去聞法、說法、傳法,所以說來,宇宙之大,他方世界之多,包括這二十萬億……」

儘管娑婆世界是個苦難偏多、堪忍的世界,上人慈示,「我們還是可以借力使力來拯救苦難蒼生,這都是我們要把握時間,做就對了。」

菩薩所緣苦眾生 一念不捨無偏私

非洲肯亞便是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人民普遍窮困,大片土地乾旱,寸草不生,很多動物都已瀕臨渴死的境地。在察沃國家公園(Tsavo National Park),有一位農夫為了拯救這些野生動物,每天都會開著租來的水車,花費好幾個小時把水運到缺水的地區,目前他已經運輸了超過三千加侖的水,拯救了許多野生動物的性命。

「這就是人類的愛!」上人開示,「人與動物都是平等的,愛不分人類或者是動物類,總是能夠去幫助他(牠),都是一件好事。」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2016年聖誕節當天,菲律賓卡坦瑞內斯省遭到納坦颱風重創,慈濟志工在災後第一時間前往災區,雖然道路難行,仍以接駁方式,為一千多戶房屋受災的居民提供所需的鋅片,協助災民復建家園;又針對半毀的房屋,再次前往發放白米,提供每一戶二十公斤,一共七千七百九十二戶。。

昨日(2/23)上人也曾提及菲律賓薩馬省一處原住民群居之處,居民們過著原始卻貧窮的生活,其中有一位居民知道慈濟志工曾經在海燕風災時幫助過他的族人,就期待慈濟志工能幫助他的鄉親。慈濟志工聞訊前往,目睹他們居住的房屋簡陋破爛又擁擠,內心很不忍。志工也為鄉親們發放物資,給每一戶一袋白米。

「因緣不可思議啊!假如不是有這一位,那這一個地方,永遠都是被遺忘的一族,永遠都是還在那樣的苦難中過,所以一切都是因緣,因緣都是要及時把握。」

以空為有陷虛幻 擬實助道成妙有

因緣不可思議,人間菩薩總是謙卑地面對大自然,也對苦難民眾伸出援手。

「人間苦難偏多,何況在這樣的世界裡,除了四大不調和的天災,加上人禍不調,因為人類的心態不調和,造成了這種見解之間互相的衝突,就惹成了許許多多的人禍災難。」

上人語重心長地說,「一旦人禍造成無辜的人間,是多麼苦啊!」人禍的發生,讓人們生活在迷茫、虛幻的人間,就如科技的發達,假如偏差應用,也會讓年輕人心思混亂,陷入迷茫。

現在科技已然影響民眾的生活,然而如何應用、權衡利弊,全在人的一念心。

「看看我們說的『低頭族』,有一陣子在『抓寶』(虛擬實境手機遊戲)的也是真多,現在科技不斷地研發,不斷地研究,眼睛看著那一片世界就是虛幻,就面前所看的不是在實景裡面。當然把它用在好的地方,那就可以發揮很大的(效益),眼界會開闊……」

上人以佛陀的教導加以闡釋,「佛陀的智慧一直在提起了如幻、幻化的世間,的確是幻化的世間啊!不實是虛擬的世界,現在已經是虛擬的世界。生活在這種世界,我們要踏實地站好我們的位置,方向正確,我們要想如何為人世間苦難人付出。」

聯合國已經公布了全球飢荒的國家地區,包括衣索比亞、索馬尼亞、北韓,以及持續四十年內戰的南蘇丹等。

「真的是苦不堪啊!長年累月的戰爭,長年累月的飢餓貧窮,長年都不平靜,看來真的是苦!總而言之,說不完啊!人間疾苦啊!我們應該要發心立願,面對著很現實的地球上的苦難,不要想到了他方世界,我們還是要趕快把握當下的這個時間。」

大愛無差 他方亦然

$
0
0
【證嚴上人2月25日志工早會開示】
「大自然的威力啊,一旦發生,人要去控制它,力量很微小啊……」智利林火不斷延燒,從林地直至村落,據統計,目前已有一千五百多戶受災。證嚴上人在今日(2/25)的志工早會上,一方面憂心智利林火難以控制,另一方面,也期盼人人見聞災難要心起戒慎,並以虔誠心祝福。

宣揚佛法護教界 追緬長老敬哀思

「到底是為什麼,無明火一起而不可收拾,一次又一次地發生;撲滅了一個地方,又一個地方燒起來。(大家)都說,氣候太乾、太熱,是乾熱造成的嗎?處處都會有林火嗎?很難理解……所以人心要虔誠,不只是趕快撲滅它,有的時候人力太渺小了,天地之間的威力可大了,期待虔誠地祈禱,讓纏著他們的共業趕快解開,大家要虔誠!」

上人強調,除了心念虔誠,修行也很重要。佛教界深受敬重的臨濟護國禪寺住持上真下光長老今年(2017年)2月6日以九十二歲之高齡安詳示寂;2月24日舉行追思讚頌,長老樸實溫和的行誼,令在場法親追思感念不已。真光長老的一生,貢獻佛教,多年來親自參與慈濟浴佛大典,鼓勵信眾親近佛恩。

「真光長老他很慈悲,每一年的浴佛,他都會親自在中正紀念堂親自參與,他以身作則,他都與大家一起帶動。長老他一生為人溫和,而且為佛教,只要莊嚴佛教,能將佛教發揚光大,他都很支持!而且很虔誠地,念佛一生,持佛號不斷,是很有修行的長老。」

長老與慈濟結緣甚深,在追思讚頌典禮上,眾多慈濟志工全程參與,共同感念讚頌長老德行。

天災綿延愛不斷 未以新殃忘承諾

昨日(2/24),來自菲律賓保和島的三十三位團員,包含省長、國會議員、校長、老師、助學生、慈濟照顧戶及志工等,在菲律賓分會志工的陪同下,前來靜思精舍拜會上人,言談中,感動的眼淚、歡喜的笑容不時出現在人人的臉上,而這一切是因一場災難而起⋯⋯

「那就在2013年10月15日那一天,在保和島發生了一陣的地震,規模7.2,破壞力很大,所以很多的學校倒塌、民房倒塌,教堂四百多間也都倒塌。因為保和島離馬尼拉還很遠,他們要去的那個時候,交通都斷掉,連空中的交通,機場也破壞了,慈濟人克服總總的困難,踏上這一塊土地,看了很不捨⋯⋯」

上人回想起災後的種種,慈濟人在勘災時,都忍不住哭了,住的地方、讀書的學校、禮拜的教堂⋯⋯地震後盡成一坨土石。勘災後,志工許下承諾,一定會再回來提供援助;然而,同年11月3日,菲律賓萊特省遭逢海燕颱風巨災,但志工始終不忘當時的承諾。

「昨天(會談)看到是真誠的,沒有一句是應酬的好聽話。省長說的話,眾議員一個個都要表達,校長也要表達,他們要代表當地人表達感恩,他們說的都很真誠。有一位眾議員說,很感動,因為當他們發生這樣的地震,慈濟人踏上了,幾天後,獨魯萬發生大災難,NGO的團體、慈濟人,很多(單位)都投入獨魯萬、奧莫克。但是蔡青山居士就帶著我的話,告訴他們,他說,『雖然那一邊的災難很大、很重,但是上人交代,不要忘掉保和島,不要放棄她。』這些,官員聽到了,他們都很感動,這一句話他們聽進心,很感恩!」

重建學校為孩子 民眾共鑄福竹磚

慈濟人信守承諾,重回保和島後,除了進行發放,也規劃簡易教室,讓在草棚、塑膠棚下克難讀書的孩子,可以有個安心舒適的讀書環境。

「孩子沒有學校讀,做家長也是困擾,所以我們認為,學齡的(孩子),的確時間不能浪費,也很感恩,臺灣像是張(世問)居士他們,我們早就發展組合屋,我們很快地,將這樣的組合教室(材料)送過去,讓孩子的教育,趕快復原。所以我們幫他們蓋了六十三個學校,一共有三百多間的教室,讓孩子們安穩下來。」

興建組合教室時,菲律賓志工原計畫是透過以工代賑方式,補助當地鄉親生活所需的不足,但家長們感恩、感動慈濟人的付出,報名志工者超過五千人,老師、學生也一起組建簡易教室、製作「福竹磚」,和慈濟人一起付出,興建大家的教室。

「我很感動,他們很勤勞,也是很簡樸,而且很容易感恩、很知足,他們自己自給自足付出力量,組合屋(教室)他們自己來蓋,這都是很少看到受災的地方能這麼動員合齊,而且自動表達,理所當然地要自己投入,他們的感恩心,很令人感動,所以這三百多間的教室,材料這樣過去,他們可以完成。」

宗教雖異同有愛 普天三無無偏私

不僅在教育,在醫療上,菲律賓人醫會舉辦義診,眼科手術、醫療補助,讓許多貧病家庭,重新拾起希望。之後,慈濟又援建教堂,讓當地鄉親能在信仰上不失依靠。慈濟人的陪伴與人文,讓這群團員感動感恩,體會到「普天三無」,感受佛教的大愛與慈悲精神。

「省長也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宗教的……我就說,在慈濟,雖然有宗教名稱(之異),但是沒有宗教的分別。他們人人都讀過『靜思語』,所以對慈濟的精神、力量,深信無疑。省長也覺得(好奇),佛教是怎麼樣的精神教育?我就送他英譯的《無量義經》,還有我們的書,這都是他們很感恩很感動的。」

「總而言之,很多說不完的愛的能量,感恩菲律賓慈濟人的付出,我們看到的成果是這樣地輝煌,當然我們還要繼續,當地經濟不是很好,我們還要努力,這叫做人間菩薩!」

人間菩薩為苦難眾生拔苦予樂,廣濟度眾、矢志不移,上人期許,愛仍要持續,遍灑善的種子,廣植人心福田。

看布展聽故事 親切又有趣

$
0
0
「有我們在做環保呢!」環保志工林立峰看到自己在做環保的海報,既高興又訝異地說著!為了讓環保、福田志工們能更瞭解慈濟的歷史及四大志業和八大法印,慈濟志工特別邀約仁德社區志工,一起來臺南靜思堂看布展。

臺語貼心導覽 志工倍感親切

在大學任教的導覽志工鄭雅文雖然已放寒假,但學校還有教學的會務要討論。一聽說有環保和福田志工要來參訪,她馬上和學校調時間,歡喜來為他們做導覽。

「你們知道嗎,我們上人為什麼會去出家?」鄭雅文一開始先跟志工們說一段上人出家的故事。因為上人是一個孝女,有一天,爸爸忽然中風,很快就往生了。上人很傷心,為了要探究人往生後去到哪裡?他就開始學佛。後來他想要出家,先和修道法師到臺東……一段因緣之後他才到花蓮。」

一些上了年紀的志工們聽到親切的臺語發音,都覺得看布展、聽導覽很有趣!「上人和常住師父都很勤儉,做鹹豆腐配飯吃,存錢做救人的工作。」鄭雅文接著介紹上人在小木屋修行,及做慈善、發放救濟貧困的克難過程。「有一天發放時,煮粥的米不夠,志工很著急,上人就說,『就再加幾瓢水』……」

鄭雅文本來講臺語就不太順口,但她很認真的練習,介紹「慈濟緣起」時,聽她用臺語說慈濟,令人倍感親切。

志工們好可愛 像學生們搶答

「當初上人為什麼會創造慈濟?」鄭雅文一邊介紹,一邊提出問題問大家。環保志工陳金葉馬上回應:「上人很慈悲啊!都希望我們也要去幫助別人。」

「那上人希望人人虔誠齋戒吃素食,大家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鄭雅文接著問。「知道啦!因為地球在發燒,吃素能救地球。」環保和福田志工們好可愛,就像老師在問問題,學生們都會搶答。他們都知道吃素就是要護生,和做環保護地球一樣重要。

來到下一站,引導志工帶大家到「環形劇場」,坐下來認真看3D影片,看慈濟人做環保以及在受災國家,慈濟人救災的情形;其中,志工們對環保畫面的海報圖片,特別感興趣。

「世間災難頻傳,最大的原因是地球嚴重受破壞,大自然反撲,提醒人類要護生、護地球,所以大家做環保是很重要的事情。」導覽志工陳偉全為大家說明,做環保的重要性。

陳偉全繼續為大家介紹「環保七化」,以及回收的寶特瓶能做出很多衣服的故事。雖然志工對於那些數據沒有完全領會,但大家從3D影片中,都知道「環保很重要!」及「要好好的落實減碳、愛地球!」

做環保淨大地 看布展淨心地

「有我們在做環保呢!」林立峰看到自己做環保的海報,既高興又訝異地說著!他謙稱自己只有十八歲,因曾經車禍傷到腦部。剛開始做環保時,他不太喜歡跟人家交談,現在卻能開朗地和大家說笑。每天到環保站做拆解瓶蓋,志工們看他神情憂鬱,都儘量和他說話,他也越來越樂觀。

此刻,林立峰雖然沒能完全聽懂慈濟故事,但只要跟大家在一起,他就會很開心。他見到人就常說:「我十八歲,她十九歲,多我一歲。」「對啦,因為我們把剩下的年齡都寄在銀行裡面,大家都越做越年輕。」沈依如最清楚林立峰的狀況,也會跟著他一搭一唱的。

2016年8月,沈依如因車禍斷了幾根肋骨,休息三個月之後,她穿著護腰到環保站做環保。沈依如自我調侃:「其實我在2011年也被撞斷了小腿,一生的劫難不少。」但她對自己說:「會做是福氣,不能做就廢氣(臺語)。」

沈依如分享她的收穫,「來看布展,就是希望我們要顧好大地平安,心中不要有垃圾,儘量保持快樂的心情。」

廁所的四朵花 把靜思堂當家

自稱「廁所四朵花」的蘇秀緞、楊蕙閤、陳月嬌及陳玉汶,歡喜成為一起洗廁所的好姊妹。排行大姊的蘇秀緞說:「我來靜思堂做福田就快滿七年了,都沒停過。我邀蕙閤一起來跟我們做福田,一星期來兩天。」她很開心的表示,「上人的話我們都有聽進去了,我們是快樂的志工,帶給別人歡喜,自己也會快樂。」

駐顏有術的陳月嬌和蘇秀緞一樣住在市區。陳月嬌笑笑地說:「我們很喜歡來靜思堂,很喜歡仁德社區的團隊;我們四個人每次都負責洗廁所,把每間化妝室洗得發亮。」

「來做福田,就是要把靜思堂環境顧好,就像我們自己的家,讓大家來到這裡都會心生歡喜。」陳玉汶是電器行的老闆娘,卻沒有老闆的架式,一樣快樂地來做志工。

這一群環保和福田志工參觀布展之後,更了解做環保是在保護大地。聽導覽志工的介紹,科技布展可以淨化人心,因為科技很厲害,能夠說慈濟;而志工們做環保、做慈濟,也是一心跟著證嚴上人在做好事!【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方玉葉 臺南報導 2017/01/19)

慈濟醫療 約旦慈善行記

$
0
0
一年就一次耶誕節,一年也就一次的全家大團圓,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和妻子洪琇美師姊卻決定缺席了,遠在美國的女兒一開始不能理解為什麼爸媽選擇在這麼重要的節日去到大漠荒蕪的約旦?越洋電話的那頭問著:「媽,您可不可以請慈濟改時間?改天再去約旦做義診發放?」聽著老大不小的女兒的嬌嗔,洪琇美輕輕地笑了起來,她安慰女兒:「我們一家人要團聚,有的是機會,但是援助敘利亞難民的事已經不能再等了,錯過這次,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

2016.12.14~23 超過五百公斤的藥材無量的愛心

敘利亞烽火連綿五年多,數百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擠身在環境惡劣的難民營,悲苦層層疊疊,好多隨著家人逃難的孩子生病了,大人們卻只能眼睜睜地束手無策,慈濟約旦分會執行長陳秋華數次回臺灣奔走求援,他在一場又一場的分享中,感嘆哽咽,憂心忡忡,眼裡眉間全是「來不及挽救」的焦急。

不能再等;不能再觀望,慈濟決定繼2014年首次小型義診之後,在2016年12月24日至31日,在約旦北部啟動兩千人次以上的大規模義診及發放活動,包含內科、外科、牙科、腎臟科、心臟科、腸胃科的醫師、藥師、牙科助理及志工們一行三十五人從臺灣出發,攜帶超過五百公斤的藥品及藥材,飛行含轉機十六個小時抵達約旦安曼,將進入馬夫拉克省難民學校、阿紮來卡難民營第六區、約旦河谷及安曼當地,展開義診及發放工作。

林俊龍執行長便是這次的領隊,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和被慈濟志工䁥稱為林媽媽的妻子,12月23日風塵僕僕地從花蓮趕往桃園靜思堂和大家會合。

一箱又一箱的藥品已經整齊地排放在桃園靜思堂大廳,冬日的北風刮進大廳,帶來一陣陣寒意,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無暇顧及被風吹亂的髮絲,蹲在藥品前逐一清點藥品種類和數量,藥品數量實在太多,他手裡拿著計算機一遍又一遍地算著重量,他想減輕志工們拖運藥品的重量,但更想讓難民們能得到最適切的醫療援助,他明知道藥量只需要看診人次的十分之一,卻遲遲忍不下心刪減部分藥材,他喃喃自語著:「那裡風沙大,六百瓶眼藥水全帶去吧?」林俊龍站在他身旁,很能理解地點點頭說:「帶去吧!」

不同於藥品的難以取捨,團隊成員則是把自身的行李全部打開,能隨身㩗帶的全都拿出來,將行李箱空出來放公用物品,冷風吹拂下,大家卻滿頭大汗,原本整理好的衣物全部打亂,只希望能幫忙多分擔一些重量……封箱,束緊,稱重,排列,所有義診及發放所需的物品在桃園區訓練有素的志工運送下,轉眼全數上了貨車運往機場。

義診發放團隊也在夜色中啟程,情熱意切地奔赴約旦。雖然這些數百公斤的援助對難民鋪天蓋地的災難而言,只是杯水車薪,但大家仍是拚勁地要在漠地上灑下一滴清水;況且,那遙遠的約旦國度,還有著人力單薄的慈濟志工們,正引頸期盼著來自全球的助緣……。

12月24日凌晨,臺灣團隊以整齊的隊伍登上了飛機。邱國氣師兄從花蓮靜思精舍以電訊傳來證嚴上人的囑咐――「要利益群生,也要平安歸來。」


【飛行十六小時抵達約旦】

2016.12.24 慈心之家植新芽

機場大廳裡,約旦當地的志工們早已等候多時,他們熱情地揮手,臺灣的團員也像見到老朋友一樣緊緊牽著他們的手,大家彼此擁抱,此刻傳來一陣陣聖誕鈴聲,送來濃濃的團聚的味道。「時間」,在這群人身上顯得寶貴。沒有稍事休息,臺灣團隊和約旦當地志工馬上前往收容單親媽媽和孩子的「慈心之家(Sweileh)」,進行首度的新芽獎學金發放,同時也發送生活物資和文具用品。



2016.12.25 走出沙漠黃泥義診各科齊備

24日晚上,沙漠氣候的約旦竟下起了大雨,陳秋華師兄擔心於馬夫拉克省札塔里難民營外的帳篷散戶區的發放活動會受到影響,因為那是一大片的沙漠地帶,遇到降雨便會形成泥濘的黃土,無論是搭設帳棚或行走都會十分困難。只是這樣的氣候及環境並不會絲毫影響大家的決心和信心,義診發放團還是準時抵達了帳篷散戶區。

慈濟志工在25日上午,在這個荒涼的帳篷散戶區,總計發放了兩百件外套、七十個書包給孩子,也進行四百五十戶的生活物資發放,其中五十戶更是約旦志工從2002年便開始長期關懷的對象,這其中有敘利亞人也有約旦人。

當志工結束上午的發放工作後,準備趕往馬夫拉克省的難民學校――古蘭經與科學研究中心(Quran&HadithScienceCenter)舉辦義診時,卻發生遊覽車深陷在沙漠黃泥裡的事情。因為土質太鬆軟,車子怎麼樣都無法前進,輪子愈陷愈深,大家找來石塊墊在車輪上也無功而返,「我們來推車吧!」林俊龍執行長說,大家一字排開使盡力氣推車,褲管及鞋子都被泥水噴濺,直到物資運送的卡車趕到,接上繩索,遊覽車才順利脫困。此時難民學校的義診已布置完成,依教室分成小兒及內科、外科、牙科、藥局、掛號區及兩處等候區。

牙科的陣容最是壯觀,五部診療床齊開,廖敬興、賴秋英、李彝邦、夏毅然四位牙醫師及游春美、蘇珊玉、黃鳳嬌、韓立賢、賴麗枝、郭致呈六位牙科助理,全都穿上藍色的隔離衣,一刻也不停地忙碌著,約旦的交換學生也全程駐守擔任翻譯人員,一看藥局,更是忙碌。

隨著時間過去,人潮漸漸散去,教室內原本就微弱的燈光更顯昏暗,牙科傳出消毒器械的聲音,12月25日這天下午總計義診九十八人次,明天在這裡還有半天義診,估計前來的孩童會比今天多。



2016.12.26 貧瘠的難民營醫療

在臺灣駐約旦大使楊心怡的陪同下,由林俊龍執行長帶隊,慈濟志工團隊參訪了位於難民營內的「札塔里健康中心(JordanHealthAidSociety)」,希望能實地瞭解自聯合國難民署於2014年11月撤離醫療援助之後,難民營裡的醫療情況。

這所健康中心是難民營中頗具規模的小型醫院,每天約有五百人就醫,由於缺乏醫療資源及醫生,健康中心只能提供簡單的身體檢查及藥品,每遇到比較嚴重的病情或需要進行手術的病人,就必須送往約旦北部大城市如伊爾比或安曼省治療,難民的醫療處境十分不便。

和其他單調的診間不同,營養科的門上貼上了許多卡通的圖案,幾乎讓人誤以為是小兒科,營養科的醫生告訴林俊龍:「營養科裡總是治療小孩子,因為難民營裡的孩子普遍營養不良。」



援助手術救命孩童重拾健康

離開了札塔里健康中心,踩著下過雨後泥濘的泥土地,穿過狹小的巷弄,兩旁是敘利亞難民開設的小商店,低矮的鐵皮屋淩亂地掛著各式商品,商人或站或蹲,好奇地看著這一群身穿藍衣白褲的外國團體,阿拉伯醫療診所(ArabianMedicalRelief)醫院的負責人艾迪(EidAlemoush)看到陳秋華師兄,馬上上前給了一個大大的擁抱,慈濟約旦分會就是透過阿拉伯醫療診所轉介,為札塔里難民營裡一百多位孩童進行手術治療。

鐵皮屋外隱約聽到一陣陣騷動,一個害羞的小男孩被大人帶進來,男孩手上拿著大人寫的一張謝卡,上面用英文寫著「謝謝慈濟」,門外還湧進了更多的小孩和大人,他們手上也都拿著一張謝卡,原來之前曾經接受慈濟援助手術治療的孩子都被家長們帶來了。

陳秋華看到幾個月前罹患「無肛症」的四個幼小孩子也都來了,每一個都活蹦亂跳的,他激動地紅了眼眶,當初這些孩子無法排便,肚子全都脹得圓鼓鼓的,孩子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父母親四處奔走求醫,得到的往往是被醫院拒絕,或是付不出醫藥費,愁容滿面等著孩子的生命一點一滴的消失,因緣際會下,陳秋華因為前來關懷難民營而認識了敘利亞醫師莫罕那,也才開啟了送這些孩童至大醫院開刀治療的契機。

這些家長抱著自己的孩子,他們有的是無肛症,有的是罹患嚴重足以致命的疝氣,或是會造成日後癌症的隱睪症,都因為慈濟的援助手術而及時挽回一命;孩子早已忘記當時的病苦,陳秋華看到這些父母露出久違的笑容。一位單親媽媽抱著曾經罹患無肛症的女兒,拋開穆斯林婦女的傳統回避習慣,她站攝影機鏡頭前,以開朗快樂的語調感謝慈濟對她一家人的幫忙,現在的她,雖然身在難民營,但她覺得很幸福。

敘利亞籍的莫罕那醫師

這些家長看到當初診斷病情的莫罕那醫師,紛紛請他為自己的孩子再做檢查,每一個手術都很成功,每一個孩童都有十分驚人的復原能力;聽聞消息的其他家長也帶著自己患病的孩子前來,憂心忡忡地希望獲得醫治。簡守信院長一臉嚴肅,他和莫罕那醫師一同為孩子做檢查,看到因為腎臟病而肚子水腫的孩子、罹患血管瘤而痛苦的沉默男孩、剛出生沒幾天卻有嚴重疝氣的男嬰,他的眉頭鎖得更緊,一直站起身告訴陳秋華和林執行長說:「這個一定要盡快送醫。」

短短的一、兩鐘頭,莫罕那和簡守信就檢查了約五十位的病童,其中有二十多人都是需要做手術治療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慈濟團隊不得不要離開阿拉伯醫療診所,莫罕那看到還有很多人引頸盼望,心裡覺得十分難過。

來自敘利亞大馬士革的莫罕那是一位內科醫師,他因為經常走出家門幫助受到戰亂而受傷的民眾,被敘利亞政府軍追殺,四年前他帶著家人逃難到約旦,在札塔里難民營裡看到許多貧窮的婦女和孩童生病了卻無法就醫,自己卻沒有能力幫助他們,他陷入茫然無措,直到認識了陳秋華,開始和慈濟約旦分會展開救治難民營孩童的行動,他很感激慈濟義診發放團的志工們願意在這麼冷的時節,來到遙遠的約旦幫助素昧平生的敘利亞難民。


伊拉克籍的哈菈醫師

就在林俊龍執行長一行人至札塔里難民營參訪時,慈濟也在馬夫拉克省的難民學校進行義診,其中伊拉克籍的小兒科醫師哈菈已經兩天忍著牙痛看診,後來被志工們強制要求到牙科進行治療,才知道她得了急性牙髓炎,還好來自美國的廖進興醫師是牙髓炎專科,馬上為哈菈進行根管治療,減緩她的劇痛。

哈菈醫師一看完牙齒,就又馬上投入小兒科的義診工作,信奉基督教的她個子小小的,講話十分輕柔,很難讓人相信她在二十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因為ISIS攻打她居住的城市摩蘇爾而被迫逃離家鄉,開始在伊拉克邊境一間又一間教堂裡尋求庇護,隨著難民政策不斷改變及管制,許多教堂已經無法再進行庇護,哈菈輾轉在2013年來到約旦邊境的一所教堂,遇到了正在教堂發放食物的陳秋華,也改變了她的命運。

哈菈醫師跟著約旦分會的慈濟志工,為顛沛流離的難民義診,也為貧窮困苦的貝都因人發放物資,她很感激慈濟給了她一個可以發揮所長的機會,讓她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也在關懷他人的行動中,重新找回溫柔的力量,「陳秋華先生言出必行,讓我十分敬佩,慈濟從不歧視我的難民身分,讓我十分感動。」哈菈醫師雙眼閃著淚光說著,她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到臺灣見到證嚴上人,她要親口和上人說一聲感恩,而她心中還有一個更深的願望,就是期盼能夠找到在伊拉克戰火中失散的姊妹。

結束了難民學校兩天的義診,慈濟為難民學校四百五十位學生及兩百位家長,舉辦了一場歲末祝福活動,希望能為在動亂中的孩子們帶來希望和快樂。



2016.12.27 首次難民營義診空間好因緣

聽說前夜下了一場小雪,白天的氣溫降得極低,張口講話都會呼出一陣白霧,慈濟義診發放團隊在清晨七點出發前往收容三萬八千人的阿紮來卡(Azraq)難民營。

慈濟義診發放團隊以哈山親王提出的通行證進入阿紮來卡難民營第六區,原本預計在聯合國所屬的辦公處所舉辦義診,因為場地空間不夠大,也考量到辦公處所距離難民居住的地方還有兩公里,於是團隊在聯合國辦公人員的介紹下,轉往第六區的醫院商借場地,但又因為場地太小而作罷,此時聯合國辦公室的主管告知第三區還有一處空間可供使用,最終慈濟首次在難民營的義診活動就在第三區由貨櫃屋組成的「婦女與女子中心」舉辦。

原本慈濟只商借一個貨櫃屋做為牙科的場地,但中心一口氣提供了五個貨櫃做為義診的牙科、內外科、小兒科及藥局、廚房、倉庫,中心的工作人員還熱情地將全新的桌椅拆封,讓慈濟志工得以坐下來吃飯,大家都覺得這個場地是最理想的,寬敞、安靜、乾淨。

看診的人潮漸漸聚集,第一站的檢傷分類掛號處忙碌得不可開交,原本只是婦女和孩童前來看病,後來卻來了愈來愈多的男人,礙於回教徒的習俗及傳統,男人和女人是不可以一起排隊的,必須分成兩條動線,中心的管理員馬赫爾(MaherSmeran)在慈濟志工的邀約下,協助進行男性的掛號工作,義診現場小小的騷動馬上就平息下來,也讓志工再次體認到要更用心地尊重不同的文化。


敘利亞難民缺醫慈濟用心陪伴

四十歲的納塞爾(NaserHalil)因為肚子痛、想吐而來看診,他也帶著平常在吃的藥前來詢問,花蓮慈院感染科鄭順賢醫師雖然聽不懂阿拉伯語,但他的肢體動作及表情十分豐富,納塞爾彷彿能夠看得懂,原本神情緊張的他露出了笑容,好像也忘記自己肚子痛的感覺,突然之間鄭醫師像想到什麼似的,站起身子指著納塞爾做出抓癢的動作,納塞爾也毫不諱言地指著自己的屁股,鄭順賢恍然大悟拍拍額頭說:「原來他有蟯蟲,這個地方環境衛生不好,又習慣用手吃飯……」

「妳說妳全身都發炎是什麼意思?」臺北慈院腸胃科陳建華醫師問著一位由丈夫陪同而來的蒙面女子,她聲音細小得幾乎聽不見,幾番詢問及來來回回翻譯,才知道她下腹痛了四天,陳建華警覺起來,他問她的丈夫:「我可以觸診嗎?」做丈夫的明知道妻子十分不舒服,卻仍是拒絕了,陳建華也只能尊重文化的差異,但仍不免覺得遺憾,內心誠摯地希望這位婦女只是小病小痛,痛過就好了。

臺北慈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醫師總是不慌不忙、精神抖擻,雖然義診的個案對他而言都是小病,但他依然樂此不疲,他清楚地記得當第一天來到約旦進行物資發放時,敘利亞的小女孩親吻了他的臉頰,讓他感動莫名;雖然他是天主教徒,剛進入慈濟醫院工作時也並不認同慈濟的某些作法,但現在的他很感恩慈濟,是慈濟的一視同仁,讓他擁有了意義非凡的國際賑災經驗;是慈濟的靜思語,讓他修正了自己的壞脾氣,他說:「我會好好地感受在約旦的每一個時刻。」


親手布施體驗深永不放棄難民

每一科的貨櫃屋前都排了長長的隊伍,來自德國的三十三歲年輕人班哲明一直默默地在牙科幫忙,身為工程師的他只看過一次總務志工裝設診療床,接下來他便可以獨力完成組裝,碰上緊張害怕的病人,他會輕輕地握住他們的手,雖然他不會說阿拉伯話,卻盡一切可能地協助每一個人,牙科醫師們都忍不住稱讚他:「主動又聰明;勤奮有愛心!」

班哲明因為認識約旦慈濟志工吳美珠師姊,在2016年8月首次加入慈濟約旦分會的大米發放工作,隨後當他得知吳美珠也會參與這次義診發放,便特地安排休假,帶了六十公斤募來的冬衣,一同加入這次的援助行動;在他眼中的慈濟志工,每個人都很努力地工作,有些地方很髒,有的時候很冷,但他從來沒有看到過一位慈濟志工在休息,每個人都知道當下自己應該做什麼事情。

親身參與了義診及發放工作,也讓他的生命起了無形的變化,他說:「兩、三年前,我只是從電視上看到戰爭的發生,總覺得離我很遙遠,但現在親眼所見、親手所做,我知道我不能再做一個旁觀者。」雖然他不知道敘利亞的戰爭何時能平息;難民何時可以回家,但他說:「繼續幫助,從不停止。」

原本轉晴的好天氣,在義診快要結束時又刮起寒風,烏雲密布,豆大的雨滴便落了下來,牙科還在為最後兩位病人治療,而藥局的兩位藥師也還在忙碌,今天因為小兒科的病人特別多,很多藥丸都要磨成粉末,他們的雙手根本沒停過,短短的三個小時,慈濟在難民營的首次義診治療了一百七十位患者。




2016.12.28沒有看過雞蛋的難民孩子

潔白滾圓的帶殼水煮蛋,是約旦義診發放團隊每天早餐必見的食物,每天要出發之前,團員都會刻意帶上兩顆水煮蛋放在口袋裡,遇到瘦小的孩童,就會拿出來送給他們,但是,沒想到這幾天下來,發現拿孩子竟然將拿到的雞蛋直接丟掉,團員十分不解,甚至覺得有些傷心;經過多方的詢問,才知道這群出生在難民營中的孩子,根本沒看過雞蛋,當然不知道這是可以吃的東西。

義診發放團得知丟棄雞蛋的真實原因後,反而在12月28日和所住宿的飯店購買五百顆蛋,並商請飯店的廚房協助蒸熟,這件事被飯店的老闆知道了,他豪爽地告訴慈濟志工:「這五百顆算我捐的,請你們拿去幫助敘利亞的難民。」於是,在冷冽的清晨裡,這五百顆白淨的雞蛋一盒盒地和慈濟義診發放團,進到了阿紮來卡難民營第三區昨日的義診地點「婦女與女子中心」。

志工將雞蛋放在義診中的小兒科診間,只要有人進來看診,就先送上兩顆水煮蛋,小兒科裡幾乎都是媽媽帶著幼童來看病,媽媽們沒想到一進來就會收到這個小小的驚喜,她轉身把怯生生依偎在身旁的孩子拉過來,親手剝去蛋殼後放在孩子小小的手掌心裡,小女孩小口小口地吃著這個陌生的食物,露出可愛的笑容。


連電力也援助


由於志工搭乘的遊覽車還沒開始出發就拋錨了,延遲了近兩個小時才抵達義診地點,門口已黑壓壓地聚集了數百位的難民,由約旦當地敘利亞慈善組織人員協助管理秩序,大家快手快腳地布置整理義診現場,火速展開義診。

臺灣並沒有在援助敘利亞難民中缺席,由於難民營裡電力供應困難,一片漆黑的夜晚成了難民營裡婦女的夢魘,人身安全備受威脅,於是臺灣捐贈了五千多具太陽能燈具,讓婦女可以提著走,這個燈具不但可以照明,還能充電,有的難民就表示,搬家的時候什麼都可以不帶,唯有這個太陽能燈不能不帶,因為手機充電要靠它,連理髮刀都要靠它充電。



2016.12.29醫療援助救危命

從12月24日開始便馬不停蹄地進行六場生活物資發放、五場義診及兩場歲末祝福,期間並在26日參訪世界第二大難民營札塔里的兩所小型醫院;而最令團隊掛心的,還是26日在札塔里難民營的阿拉伯醫療診所,經莫罕那醫師評估需進行手術的二十幾位孩童。其中七位嚴重疝氣、隱睪症的孩子,29日這天,在慈濟協助下來到安曼省的亞奇拉醫院(音譯,AkilahHospital)進行手術。

醫院的工作人員幾乎都見過陳秋華師兄,在醫院的長廊上,年輕的內科醫師諾巴尼(MahmoudAlNobani)主動走上前表示想加入慈濟這個慈善團體,他說:「我已經聽聞慈濟援助了很多病童。」他希望能投入義診工作,盡自己的力量幫助敘利亞的難民,諾巴尼醫師留下了手機號碼,臨走前還不斷地說:「有任何義診活動,一定要記得通知我喔!」



2016.12.30貝都因人的哀愁

貝都因人(Bedouin),一個在沙漠曠野過著游牧生活的阿拉伯民族,養駝、養羊、狩獵,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中古世紀初期,他們佔阿拉伯半島人口的絕大多數;貝都因人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熱情好客、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只是,這個樂天知命的遊牧民族,隨著世界氣候的變化,他們生存的環境年年乾旱,寸草不生,視羊、駝為財產的貝都因人已無法再找到充足的水源和青草遊牧,他們變得愈來愈貧窮,只能蝸居在城市外圍的荒地,被迫成為「貧民」。

約旦慈濟志工長達十七年關懷位於河谷地區死海南端的貝都因人,這一條從安曼到死海南端的路程,約旦慈濟志工走了不下百次;湛藍的死海平靜無波,遠處連綿橫亙的黃土山崖就是以色列的國度,鹽度極高的死海,在陽光的映照下,呈現著像寶石一樣,透明的海水藍、湖水綠,清澈的潮水沖刷著海岸,留下如鐘乳石般的結晶鹽;慈濟義診發放團沿著美麗的海岸線,抵達了黃沙滾滾的貝都因人的聚落。

慈濟借用這個聚落的政府學校,為貝都因貧民舉辦小兒科、內科、外科、中醫科、牙科的義診,也同步進行五百戶生活物資的發放,學校教室雖然空間不大,但十分整潔,一位身着大袍,外加披風,戴著阿拉伯傳統包頭巾的貝都因老人,拄著拐杖安靜地等待發放,他手裡緊緊拿著慈濟的領物券,看到慈濟志工就呵呵地笑開了沒有牙的嘴,志工將他的生活物資放在塑膠提袋裡,看著他的背影慢慢走遠,心裡又是歡喜,也有不捨,一向自給自足的他們,若不是日子太苦,根本不會接受別人給他們物資。

約旦牙醫紛響應

不同於難民營的牙科義診,貝都因貧戶來看牙科的大多數都是小孩子,因此約旦的努爾牙醫師特別在臉書上邀請小兒牙醫參加這次的義活動,法拉(FarahKhraicha)和卡門(KarmenHaffar)兩位小兒牙科醫師得知訊息,而且了解慈濟志工是自己買機票來到約旦舉辦義診,她們兩人就決定更應該要前來參加慈濟為貝都因貧民舉辦的義診活動。

被這次義診團隊戲稱為牙科團長的李彝邦醫師,每天都是活力充沛,他覺得在約旦做義診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要克服語言的困難,因此他特別感謝這幾天來自大陸的青年翻譯志工,沒有他們,這次的義診就不會如此成功;而且,隨著一場又一場的義診進行,他每天都看到有新的約旦牙醫師投入義診行列,總讓他情感澎湃,他說:「這次約旦的義診,牙科真的遇到好多貴人。」

花蓮慈院李彝邦醫師覺得不論是敘利亞難民或貝都因人,很多牙齒的情況都已拖到十分嚴重,到最後只有拔牙一途,而且有太多人需要接受診治,可是受限於時間及人力,總是不得不設定看診人數,這是他中心最引以遺憾的。不過,想起前幾天在難民營裡,一個小男孩因為接受洗牙及補牙,從原本一口黑牙,到變成一口白牙之後,那充滿自信的大大笑容就讓李彝邦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設立各科小藥局

之前在難民營的義診,藥局都是很吃力,因為拿藥的人太多,今天改變做法,在各科設立小藥局,眼藥膏、藥性貼布等常用的藥品,就會在診間開完處方箋後,由醫生直接給藥,加快了看診的速度,也減輕藥局的負擔。

只是,縱然如此,兩位藥師陳紅燕及王智民還是常常都無法按時去用餐,他們也很感恩師兄、師姊會主動幫他們準備午餐,每天晚上,兩位藥師都還要再次整理明日的用藥,王智民說:「我們就是怕病人等,所以會很急,因為這裡的病人真的很需要這些藥品。」為了這次的義診,處方箋特別設計成表格化,讓醫師勾選方便,藥局為病人包裝也會更快速,王智民說:「能付出自己的時間和專業,解病人的燃眉之急,感覺很歡喜。」


2016.12.31住家成義診處醫者隨病授藥

12月31日這天的午後,慈濟約旦義診發放團就要啟程返回臺灣了,但是團隊還是決定依然如同過去的這七天,清晨即出發趕往約旦分會執行長陳秋華的家,把握離去前的最後三個小時,再為安曼地區的感恩戶進行最後一場義診。「我覺得我實在太殘忍了,都沒能讓大家好好休息。」陳秋華滿心愧疚,但是大家只是拍拍他的肩膀,給了他一個鼓勵的微笑,隨即動手開始將陳秋華的家布置成義診處,陳秋華滿腹的話語哽在喉間,他卻只能強迫自己轉身,默默地擦去眼角的淚水。

幾位醫師合力將客廳的大桌子移開,沙發全部往牆邊靠,剛空出了客廳的大空間,牙科的四張診療床隨即進駐,由總務及管線的志工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組裝,此時簡守信院長和葉添浩醫師將廚房的大桌子搬來,做為牙科繁多器械及藥品的工作桌,當牙醫師及牙科助理穿上水藍色的隔離衣,屬於牙科特有的器具聲音馬上「嘶——嘶——」響起,牙科開始工作了;看了一兩個病人後,夏毅然醫師發現這些貧戶嘴唇發白,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都沒有吃早餐,夏醫師馬上請志工泡了糖水給病人喝,有時還會強迫病人吃完一根香蕉才可以看診。

其他的醫師也沒閒著,腸胃內科蔡筱筠醫師搬了張小巧的桌子放在臥室前的走道上,做為義診掛號處,她和約旦本地志工慈力師姊默契十足地搭配,這幾天的義診工作,蔡筱筠醫師總是負責掛號,雖然和她的本科專業不太相同,但她總是能在第一關的「前線」把守義診進度,讓「後方」的醫師們能順利看診,當看病的人潮過多,她便會隨時補位,爽朗的笑聲,俐落的聲調,給大家很大的安全感。

開放的廚房成了藥局;安靜的臥房成了小兒科義診處;另一間臥室則成了內科和外科的「合併」義診處,而鋪有地毯的溫暖小客廳則早已聚集了十幾位等待看診的感恩戶,他們是敘利亞人,逃難到約旦來已經三年多了,流離異鄉的困苦日子,約旦的慈濟志工找到他們,將他們擁入懷裡,給溫飽;施醫藥,縱使仍然哀傷無盡,但總有關懷的力量讓他們能夠面對明天。

陳秋華原本認為能提供難民最欠缺的牙科義診,他已經感到心滿意足,但沒想到醫師們二話不說,全部投入看診,專精外科的簡守信協助小兒科;整型外科葉添浩協助內科,其他的人隨時接受感恩戶的諮詢,林俊龍執行長看到這樣的情景,忍不住有感而發地說:「大醫王,隨病授藥啊!」……此時小客廳傳來輕輕地唱歌聲,活潑的黃福全師兄帶著感恩戶的孩童們唱歌比手語,孩子們稚嫩可愛的手語動作,讓原本顯得過於沉默的母親們露出了淺淺的笑容。

法緣相續菩薩道上不寂寞


「我不寂寞,有這麼多法親陪我,我真的不寂寞!」陳秋華看到整層樓都是醫護人員忙碌的身影,看到他們臉龐散發的溫柔,他放下原本愧疚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感動,這幾年,他一肩挑起慈濟約旦分會的責任,許多人都覺得他太辛苦,他卻認為那不是「苦」,而是「難行能行」。當2014年11月聯合國難民署取消了難民的醫療援助;當所有的慈善組織因為戰事耗時而紛紛撤出時,慈濟卻選擇在這個時候,在約旦為敘利亞難民啟動大規模的義診及發放,「我們要把對難民的這分愛,持續不斷地接力下去。」陳秋華默默地在心中發願。

突然間,葉添浩醫師匆忙地快步走進小兒科的診間,出生才四十天的小女嬰馬漾(MarYan)躺在桌子上,嚶嚶地哭著,微弱的哭聲讓每個人聽得揪心,當葉醫師打開小女嬰裹著的包巾和小衣服,赫然看到一個巨大紅腫的廔管,馬漾罹患了無肛症,約旦的醫生替她做了造口,但卻沒有為她找到合適的造口袋,糞便造成了廔管周遭皮膚感染,小小的肚皮幾乎體無完膚,葉醫師專注地為小女嬰換藥,陳建華醫師則和其他醫師討論馬漾的後續治療。

這場在陳秋華家中的小型義診已快接近尾聲,突然有人高喊著:「彝邦醫師,牙科還收不收病人?」「收!」李彝邦篤定地大聲回應,就這樣,牙科義診在其他科別在一旁收拾診間的當下,仍堅持看完每一個病人。

「上人好!」遠在臺灣正在關渡行腳的證嚴上人竟然透過越洋電話,和林俊龍執行長視訊連線,上人聲聲地問著:「大家都好嗎?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幾點回到臺灣?」聲音雖然斷斷續續,大家沒有停下手邊的工作,但是上人對弟子的關心仍然讓大家默默地感動著……慈濟約旦分會義診發放團自12月23日至31日,終於達成對上人的承諾——「圓滿任務,平安歸來!」

(文:張晶玫 摘自:《人醫心傳》第157期)


2016慈濟約旦義診發放團隊成員

醫護志工:慈濟醫療財團法人林俊龍執行長(心臟內科)、洪琇美師姊;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整型外科)、腎臟內科馬弘桓醫師;花蓮慈院牙科部口腔病理科李彝邦主任、感染科鄭順賢醫師;臺北慈院肝膽腸胃科陳建華主任、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大林慈院腸胃內科蔡筱筠醫師;美國人醫會牙科廖敬興醫師;北區人醫會牙科賴秋英醫師;高雄人醫會整型外科葉添浩醫師、陳紅燕藥師;臺南人醫會王智民藥師;北區人醫會牙科助理游春美、蘇珊玉、黃鳳嬌、韓立賢、賴麗枝及郭致呈

志工與同仁:吳啟明、賴胤就、黃福全、廖妙靜、廖羚君、張讚生、林金安、張晶玫、周幸弘、詹進德、陳榮欽、李璧秀、梁家銘、黃筱哲、李青海、潘翠微

【周末食堂】芋香如意

$
0
0
澄黃柳丁與糖汁熬煮,化成香醇濃郁的柳丁蜜搭配綿密芋泥,詮釋出新春般的嶄新風貌。

【材料】:芋頭375g、柳丁蜜3片、素火腿、紅棗

【調味料】:鹽、砂糖、玄米油2茶匙、柳丁蜜汁、蓮耦粉

【作法】:
1.電鍋外鍋放入1.5杯清水,將芋頭丁入鍋蒸熟,趁熱取出加入鹽、砂糖、玄米油壓成泥,再將柳丁蜜切丁,放入拌勻。

2.將素火腿放入模型鋪底,中間擺放紅棗,再將芋泥放入壓平。

3.電鍋外鍋倒入2杯清水,放入芋泥蒸過,待涼後扣盤備用。

4.鍋中放入1杯清水,放入柳丁蜜煮滾,接著將柳丁渣撈出,放入蓮耦粉勾芡,起鍋淋在芋泥上即可。

(食譜提供:李映青 摘自:大愛電視《現代心素派》)

再寫大漠裏的東方武者

$
0
0
跆拳道高手、哈山親王侍衛隊武術教官、
帶領約旦國家隊拿下第一面奧運獎牌,
諸多榮銜,不足以定義這位東方人所及的武道境界;
武道的修煉、靈魂裏的善根、
證嚴上人與宗教的啟發,
造就出中東難民世界裏的傳奇人物陳秋華。


在中東衝突熱點,只要火線裏選邊站、握把槍,殺人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暴力統治、律法無用。在某些場域裏,救人,反而比殺人更難。電影「鋼鐵英雄」的劇情,也印證著這句話。不過,亂世中,還是有許多無名英雄,奮進不退。

看到約旦慈濟志工陳秋華在慈濟為國際難民舉辦的祈福音樂會(註),代表難民向臺灣民眾下跪頂禮的畫面,突然產生很深的感動,片段回憶湧上心頭。十多年前,我曾經為《慈濟月刊》寫過關於陳秋華與約旦志工在中東大漠扶弱濟貧的報導。想不到,十多年後看到他,身影依舊跟戰火與難民緊緊相繫。

武道最高境界——濟弱扶危

2003年美伊戰爭,我從中視轉進大愛臺一年,就接到約旦採訪任務。當年的國際新聞熱點是戰火中的約旦情勢、邊境難民營、伊拉克境內被美軍占領的法魯賈與巴格達等地狀況。

約旦鄰國如下:以色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熟悉中東地緣政治與歷史的人,應該已經理解約旦這個國家的敏感與重要了。它的位置,幾乎可說位於中東火藥庫正中心。

西邊,以巴衝突;東北伊拉克,脫不了美伊戰爭陰影與ISIS的拉鋸;北邊敘利亞,則為這兩年的戰火熱點,原因是內戰,但同樣與ISIS有關;東邊沙烏地阿拉伯,也與中東政治角力有關。於是,各國難民的流動,成為聯合國與約旦政府的壓力與責任。陳秋華代表慈濟基金會這個國際非政府組織,長年援助的大宗,也是難民。

至於陳秋華,是個怎樣的人?

有個場合,與一位擔任臺北大學運動管理系教授的同學聚會。他問我知道陳秋華嗎?這位朋友體育系畢業,練過拳擊格鬥、熱愛武術。從他描述陳秋華在臺灣跆拳界時的恭敬表情,可想見其年輕時的名號與地位的崇高。僑居約旦的慈濟志工與跆拳高段的武者,雙重身分,增添傳奇。

跆拳道九段、哈山親王侍衛隊武術教官、帶領約旦國家隊拿下第一面奧運獎牌,諸多榮銜,不足以定義這位東方人所及的武道境界。拳腳身手的風林火山、或是體育競技的鬥智耐力,這些表象都遠不及武道最高境界——「濟弱扶危」。武道的修煉、靈魂裏的善根、證嚴上人與宗教的啟發,造就出中東難民世界裏的傳奇人物。

「餓的時候,我可以吃下一整頭羊。」這是十四年前認識陳秋華時,他對我說過的話。半年後再訪約旦,陳秋華開始茹素,整個人瘦了好大一圈。戒葷,他直說很痛苦,常常餓到雙腳發軟。不過因為對皈依師父與信仰的堅持,陳秋華撐過所謂的撞牆期,直到現在。

陳秋華是個謙卑並蘊含睿智大度的前輩。他到底有多感性?

有次,陳秋華開著自己一千四百西西的小車,擠上五個大漢,一起進入難民營發放。回程途中車子故障,停在一個軍營門口待救。當時除了打電話到兩小時車程外的安曼請求救援,眾人無計可施。

沙漠公路旁,我靜靜旁觀陳秋華。他喃喃自語說:「感謝這部車,它帶著我跑過好多地方啊!」看待萬物有靈、時時充滿感恩,真性流露、毫不矯情。面對公路上偶發的行車挑釁,他也直說沒關係、沒關係,讓他就好。

有個深夜,在一家網咖完成工作日誌與照片的傳送後,搭上計程車返回陳秋華自宅。司機看到我們的臉孔就直問:「Mr. Chen?」原來,陳秋華在約旦的名氣,深入常民的心。

購買發放物資時,聽陳秋華對著其他志工說:「需求量太大了,不管,全部買下來。」難民營裏,看到餓到胃痛暈厥的婦人,他不顧禁忌,第一時間攙扶送醫;小朋友們簇擁到身邊,他笑著把氣球吹大、娛樂孩子。

跟隨哈希米慈善組織(Hashemite Charity Organization)進入伊拉克前,他把存摺、重要證件放在盒子裏,交代給太太保管。戰地砲火不長眼,他怕的是,也有可能回不來。那個年代,雖然不流行ISIS那種恐怖傳播的網路文化,但意外風險,不會比現在低。

代替無盡難民 向大眾請命


採訪團隊來自臺灣,通常一待就是幾星期;空檔時他總會帶大家出去「考察」。對記者來說,觀光並不具吸引力,但文化觀察很重要。所以從阿拉伯咖啡的殘渣算命、甜到發膩的紅茶喝法、握手儀式、伊斯蘭習俗、沙漠中在遊牧民族的帳棚過夜,我們都能得到深刻體驗,對於約旦與阿拉伯世界的理解,自認不會太過膚淺。

為了讓採訪團隊體驗異國風情,他親自示範死海泥敷臉,黑黑的笑臉,顯露出可愛的一面;憑弔耶穌受洗的古教堂遺跡,他能親自講解典故背景;遙望約旦河對岸的以色列,他沈重凝視衝突之地,不發一語。私底下,這位武者是個真誠的人,而他對苦難的感受與使命感,永遠寫在臉龐上。

會不會累?如果這樣一個發願多年的慈濟志工也會興起可否暫緩難民營發放慈善計畫的念頭,我心裏猜的是,其中問題該有多複雜,才會讓這樣堅毅的人,萌生此念?

在「國際大愛 心蓮滿人間」祈福音樂會上,他懺悔這個暫停的念頭、誠心替難民感恩頂禮。易地而處,如果我們是難民,將如何看待這個為自己民族下跪頂禮的外國人?

最近,網路瘋傳一則丹麥電視臺的形象廣告,內容是透過不同人的標籤與分類,探討族群異同的內涵。臺灣,處在意識形態主導與網路攻擊肆虐的環境,不僅論理難,所謂族群、國際局勢、人類未來的議題探討,也不足成為顯學。不過,當時代共業與悲哀無法逆轉,有心人也只能奮力向前。

陳秋華,當然是英雄。不過,我相信他不會歡喜接受這封號與標籤。他夠謙卑,知道自己只是無數慈濟志工的代表。但他的理念實踐,卻是無形義行的具體呈現。驅動他的,是與慈濟的因緣;有機會親眼見證這大漠仁者風範,是我的人間因緣。

短文一篇,希望能給秋華師兄與中東、歐陸、土耳其各國的慈濟志工、以及無數流亡難民最誠摯的加油與祝福。命運如此,能做的只有互助、自助。

套用丹麥電視臺形象廣告的人群分類法,挨餓過的,請站一起;飄浪困頓中,被跳蚤咬過的,請站一起;家破人亡的,請站到一起;失根去國的,請站到一起;不知明天如何書寫的,也請站到一起。

相信閱讀本文的大多數人,都跟難民們站不到一起。但願意奉獻心力幫助敘利亞、支持陳秋華與慈濟志工的人們,其實可以踴躍、熱烈地站到一起!

註:2017年2月12日,三場「國際大愛 心蓮滿人間」祈福音樂會,於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近萬人參與。音樂會由實業家志工籌辦,透過演藝人員歌聲、志工鐘鼓演繹以及大愛臺的難民紀錄片,引領民眾了解國際難民貧病交迫的困境,一同祈求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

(文:王俊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5期)

拜佛觸慈濟 做慈濟認識佛

$
0
0
「看到證嚴上人,就像是看到自己的親人那樣……」常在各寺廟道場拜佛的陳素花,1989年來到花蓮靜思精舍,看見師父們清苦的生活仍要發心救人,五十二歲的她感覺豁然開朗,找到了人生方向。

看到上人 找到了方向

1937年出生的陳素花,身為八個弟弟妹妹的大姊,在食指浩繁的家庭中養成了照顧別人的習性。嫁給先生蔡佳國之後居住臺南,先生有分穩定的工作,而她開了一家小雜貨店之外也替人做衣服來貼補家用,慢慢形成小康之家。

熱心的陳素花年輕時就喜歡拜佛,樂善好施聽到慈濟人勸募:「老闆娘,你願意來做善事幫助人嗎?每個月一百元。」她想都沒想地馬上就答應,而且每個月捐六百元,為家中的每一個人植福,但她每個月交錢,卻不了解「慈濟」。

1988年,慈濟志工林清波夫婦邀約她一起去花蓮聽上人開示,她看到常住師父們住的古早紅瓦片厝,幾片木板圍成的克難廚房、餐桌上的兩碟醃漬小菜……精舍師父們還不停地做著蠟燭、薏仁豆粉。出家人克難簡約的清貧生活,讓陳素花看了很不捨。

心地柔軟的陳素花開始思考「拜佛」與「學佛」的不同,她聽見上人開示:「佛在心中,法在行中。」認知到原先自己拜拜,只是求自己心安,她覺得師父說得很有道理,回到家之後,開始用當年慈濟人琅琅上口的「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理念跟朋友說慈濟。她知道,做善事越多人越好,所以不停地邀約會員,人數多時還高達好幾百人。而她一年總會有三、四次,帶著會員回花蓮聽上人開示。

夫妻同行 分秒不空過


1990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陳素花兩年後受證成為委員,就承擔臺南東區的環保幹事,宣導環保回收。

面對成堆如山的回收物,陳素花總是馬不停蹄地整理跟分類,先生蔡佳國雖然對她做慈濟不太認同,但總是心疼太太,幫著一起做,甚至開車載送。慢慢地,蔡佳國做成習慣,也改變了想法,從此投入環保。

「他做得比我還認真。每天早上六點多就開車出門,去各個環保點載回收,有時忙到下午四點多才吃中飯。」陳素花笑呵呵讚歎先生,自從蔡佳國於1998年退休後,就每天開自家轎車載回收,但那時的回收物裡常常夾雜著垃圾,車子裡會有蟑螂亂竄,於是夫妻倆邀約慈濟志工共同出資,買了一臺十多萬的中古車,專門載回收物品。後來因為蔡佳國年紀太大不能再開車,但還是每天把住家附近的回收物品,用機車載去環保站。

年長身病 愛心不退轉


「花蓮這個師父,很關心我們的身體,隔一段時間總叫我們去住院檢查身體。」陳素花回憶當年,為了要去花蓮慈濟醫院做志工,怕先生反對,所以總用善意的謊言告訴先生,是去醫院做身體檢查。直到蔡佳國認同慈濟,陳素花終於能光明正大做醫療志工,一個月在花蓮慈院,一個月在大林慈院服務。

「做醫療志工替人服務真的很開心,尤其是看到孤苦無依的老人,獨自前來看病無人照顧,我都會前去陪伴並且膚慰。」在醫院裡,素花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深深體會到「把握當下,做就對了」。

現在陳素花已經八十歲,身體狀況也越來越不好了,時而心臟有問題,時而膝蓋不舒服,但是做志工的心並沒有退轉,只要有人邀約,身體狀況許可之下,她還是都會參與。

「一枝草有一點露看顧,露水滴落土連枝結成果;一雙腳行千千萬萬步,世間歹路途用心踏正路。老菩薩,敬天地,頭擂擂,發大願,用汗水澆福地……」藉著〈草地菩薩〉歌曲,陳素花在歲末感恩暨迎新會上,向新受證委員話說當年,那一段憑藉本質善心,一路走來不計較的慈濟路。

(文:胡玉蘭 臺南市報導 2017/02/15)

重建高腳廚房 貧中見真情

$
0
0
貧困村莊在緬甸俯拾皆是,但貧困角落當中滋養的真情,也遍地開花。位於仰光省北部的岱枝鎮,慈濟日存一把米的米撲滿效應,已經蔓延到了更為偏遠的村落;除此之外,還有農民跟著慈濟志工的腳步參與訪視活動,為貧病相依的中風婆婆搭建新的高腳屋廚房,避免失足踩空,發生危險。

窮也助人 邊做邊開智慧

慈濟志工們來到緬甸仰光岱枝鎮,從農村往另一處偏鄉,目的地是偏遠的葵吉村探視與九歲孫子相依為命的中風婆婆。走進廚房,志工發現地面木片嚴重剝落,一不小心就會踩空,原來是因為小孫子居然直接拔地面木板來生火煮飯。

緬甸本土志工烏丁敦說:「看到他們的情況,很難過,但自己也過得不好,沒錢幫他們。現在能跟著慈濟來幫忙,真的太讓我高興了。」

志工拆除了搖搖欲墜的廚房,砍竹子做為橫梁,削木片重新鋪設地板,添購鋅板架起屋頂,兩個多小時之後,高腳屋廚房大功告成。

除了搭建新廚房,慈濟志工也為婆婆清除家中陳年的蜘蛛網和塵垢,從裡到外大掃除。志工烏丁敦說:「以前我從來想過,自己也可以成為志工,成為慈濟的一分子,好像有邊做邊開智慧的感覺。」

愛在回流 貧中滋養真情

這一群貧困的農民,以實際行動回饋鄉里,讓慈濟志工陳秀寶甚為感動:「其實來幫忙的緬甸志工,他們都是貧窮的農民,現在收成非常不好,卻還願意跟著一起來訪視付出,這樣的精神讓人非常佩服。」

在村莊百戶長的帶動下,農民存了一個個米撲滿,用來照顧十四戶弱勢家庭,這樣的善心義行已經維持十個月了。愛的回流,都是在貧窮中滋養的真情。

緬甸本土志工說:「我們想和證嚴上人說,會從這一步開始付出,步步踏實往前走。」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泰佐佐、黃露發 緬甸報導(2017/02/26)

訪視結合人文 接力續傳愛

$
0
0
「訪視與人文真善美結合很重要。」2月25日,彰化首次舉辦結合訪視志工與人文真善美志工(以下簡稱人文志工)的研習課程,慈濟人文志業發展處吳明勳說明舉辦共修的重要性。

連續四天長假的第一天早上八點多,無視嚴寒濕冷的天氣,來自彰化各區約一百二十位訪視志工及六十人文志工,坐滿彰化靜思堂三樓階梯教室。

訪視人文  圓滿結合

人氣的凝聚是一股向上的力量,「訪視與人文結合很重要。」吳明勳回憶著高雄氣爆時的關懷與紀錄行動,是訪視與人文結合的第一步。震撼的災難,急需及時的膚慰與關懷,還有確切的記錄及精準的協助。此時發現人文志工不足,變通考量下,安排訪視志工兼做人文記錄,隨時拍照寫圖說回傳本會窗口,手機更成為最便利的工具。

訪視重點與人文紀錄有些不同,人文記錄是愛與善的傳遞,有關懷、有感動、有溫度;訪視要精準詳實地記錄個案狀況,以利後續接手的人能評估協助到位,兩者結合,就能將事情做到圓滿,這也是今年(2017年)接續推動的重點。

彰化合心訪視幹事窗口洪錫鑽與林素娟分享,洪錫鑽說:「訪視能夠及時留影,往後回溯才能有跡可循,拍照時該用多少畫素、拍攝角度、注意事項、人文禮儀……這些都需要用心。」

林素娟則說:「詳實記錄個案,把訪視時看到、聽到,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詳實記錄下來,這是『真』;感情的融入,這是『善』;結合出最『美』的人文,所以紀錄並不難,相信這樣的課程,對大家幫助良多。」

難行能行 撰寫藏經

彰化人文真善美幹事簡淑絲與大家分享〈社區菩薩身影〉影片及簡報,搭配〈人間菩薩行〉背景音樂,不管是照顧戶房屋修繕、機構關懷、協助搬家……「感恩大家能在此互道早安,難得的平安,感恩大家有力量,用心用愛在社區付出。」

李豐原視力剩下0.01,看東西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稍微看得清楚,他還是克服萬難學習拍照與剪輯,他說:「你們能做的,我也能!」已故的方水清及張張營昌師兄;還有洗腎多年的許淑輝、手傷的陳淑免、邱垂崇;非洲首次接觸電腦的三位志工……簡淑絲舉了好多位志工堅守人文崗位的例子,他們克服身體病痛、難行能行,把握因緣,留下慈濟美善足跡,希望這樣的經驗可以傳承,讓文史流芳。

馬來西亞的老菩薩接受慈濟人關心,感動之餘也投入環保志工行列,慈濟人不管為慈善、為教育,提供一分良能,使孤老也能快樂無牽無掛的生活。這樣溫馨的人生,也是人做出來的。

種種的影片,透過人文志工用心製作,呈現在眾人眼前,人文志工陳夢希心裡有個願,「早期我們不曾參與過的畫面,彌足珍貴,所以我們要為更多的慈善腳步留足跡。」

「服裝儀容要整齊。」簡淑絲提醒志工,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人文,不管拍照、錄影、文字記錄,都要遵守禮儀規範,氣質是無聲的說法,讓人看了可以攝受。

員林慈濟志工陳月秀(明汸)有訪視個案經驗,也曾協助文字記錄,課程中提到訪視過程不能隨意拍照、更不拍個案的正面,訪視員是最好的記錄者,留下歷史見證,做善事讓大家知道,可以引起共鳴,啟發人人心中的愛,如同簡淑絲分享的相片要有圖說,人人都可以是人文志工。

感恩尊重 將心比心


攝影和文字都很有心得的陳福成,針對訪視拍照須注意事項、拍攝角度、大景、中景、小景如何取捨?如何上傳手機記事本內?照片拍回來加上簡單文字記錄(圖說),讓Line群組的人都能看得到,做教學分享。

科技和網路流通的方便性,影音衍生出侵犯個資、肖像權等問題,一定要謹慎!陳福成提醒人文志工一定要記住,訪視前要慎重指定一人拍照,事前也要溝通取得照顧戶同意,「鏡頭具有侵入性,尤其是照顧戶更敏感、更有戒心,志工要有同理心將心比心。」陳福成說,拍照時要以保護個案為前題,否則寧可不拍。,「畫面要有互動或溫馨關懷,且不能影響訪談氛圍,而且切記照片不外流。」

課程中勤作筆記,在手機中開個群組,作為個人上課記事本,溪湖區劉書銘也是訪視成員,今日更深入了解,要注重個案的隱私並且為對方著想,這樣貼心充滿溫馨,令人感動的畫面,拍攝出來一定能夠感動人。

彰化市慈濟志工柯文揚(惟奕)是訪視也是文字志工,平時在當區訪視群組就有用記事本分享的作法,課程中聽了陳福成的分享,腦中已建構出訪視的畫面,攝影者該站在什麼角度,該如何取景,怎麼寫圖說,都有概念,回社區可以和沒來上課的志工分享,以後訪視可以結合文字和圖片,成就篇篇動人的藏經,期望能夠感動更多人。

真實紀錄 愛不漏接


「慈濟以慈善起家」,詹大為期待慈善訪視記錄能夠進階,結合文字、圖像,最後透過大藏經平臺上傳全球社區網呈現,為時代樹立記錄人品典範,報真導正,讓後世學習這種利他、拔苦予樂的慈悲善行。

前年開刀的大為,體悟要善用生命,思考著「我還能做什麼事?」除了人文志工,他也負責個案訪視,深入苦難真實記錄讓愛不漏接。人文是一場「體驗豐厚的生命歷程,可以穿越時光隧道。」詹大為分享走入別人的生命中,身臨其境的奇妙感受。

寫稿經驗豐富的詹大為,述說著文字記錄和訪視記錄的不同之處,撰稿要表達出中心思想,呈現主軸,要有感動點,通順表達清楚陳述,緊扣主題,從讀者的角度切入,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

「會說就會寫嗎?」詹大為說,其實可以「善用手機語音功能」,詹大為教大家撇步,當語言轉換為文字,不斷練習,文章自然就會通順,每一次的活動都能用歡喜心參與,收穫最多的是自己。

「能為人群付出的人是最幸福的,照顧戶現苦象,讓志工見苦知福。」訪視志工粘燕玉感恩自己身體健康、平安,家人平安、健康,平常工作,休假日或晚上出來造福,自己真是幸福的人。

參與課程後,粘燕玉表示更知道訪視與關懷戶的互動,不只關心其生活,也要照顧其心靈,將善傳達給照顧戶,而且真實紀錄,重點也可具有啟發及教育意義,自己要有身歷其境、感同身受地真實記錄,給後面接手的人,一看就知,讓愛不漏接。

「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為慈濟寫藏經。」透過課程研習,期盼更多訪視志工投入人文真善美志工行列,一起將生命的良能化為永恆,可以記錄下更多的文字、影像,這些紀錄都將比人的生命更長久,會穿越時光,比我們此生更為永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溫燕雪 彰化報導2017/02/25)

長情相伴 匯小成大

$
0
0
【證嚴上人2月27日志工早會開示】
「這世間,不只是氣候異常,有形的物質也在不平衡中。看到了瓜地馬拉的火山爆發,噴出的火山灰四千五百米,好高啊!白天看來黑煙沖天,到了晚上,是火紅的,看了實在有一點害怕……」

瓜地馬拉活火山富埃戈火山(Volcán de Fuego)在當地時間2月25日爆發,除了噴發高達四千五百多公尺的火山灰柱外,火山岩漿更以三路的岩漿河滾滾而下,最長的融岩更達一千六百公尺。證嚴上人在2月27日的志工早會上,關注這起火山爆發事件,也期盼人人注意環境中的種種不調和。

生態失調強欺弱 和平相處才圓滿

「總是我們人類也要提高警覺,很多的不調和,大地的生態是這樣,動物世界的生態也是很不調和。」

國際媒體報導,澳洲政府將在2020年以前,撲殺兩百萬隻野貓,以拯救一百二十四種野生動物。「牠們是貓不是虎,但是很大,聽說有十四五六公斤,這麼大的貓,牠出沒在叢林裡面,也威脅到所有的小動物。牠撲殺了很多的小動物,不只是在地上的牠要撲殺,會飛的牠也可以一跳上去,也可以把牠殺掉。」

媒體報導,這種野生巨貓的形體是一般家貓的三倍大,每隻野貓估計一年獵殺一千隻的生物,捕獵的對象從袋鼠、食蟻獸、鳥,到小型的哺乳類動物都難逃貓爪。

「當地的政府認為,小動物被這樣的貓不斷殺掉,也會面臨絕種,所以政府下令,就是要撲殺這樣巨大的貓。所以動物對動物,強欺弱啊,人類就比牠更猛,還要撲殺牠,撲殺以後,總是還會讓牠安樂死,這到底是怎回事?我們感覺到真的是失調了……」

澳洲政府2016年一年已撲殺二十一萬隻野貓,規劃撲殺的計畫會繼續執行。

「這到底是怎回事?這樣強欺弱,感覺生態都在變化中,很不調和。天地之間萬物能各安住在他們生態的世界,不就可以和平相處嗎?和平相處,才是真正的圓滿。看到這樣的生態真的是娑婆世界,堪忍事多。」

米撲滿效應擴大 愛能量點滴會合

上人感歎,不論是在物質、生態上的種種不調;然而要能調和世間並不困難,有心就能做到!

慈濟志工長期耕耘緬甸、啟發佃農們的愛心,如今緬甸鄉親響應「米撲滿」的行動,已經擴及到偏鄉地區,在仰光省北部的偏村葵吉村就有著「濟貧教富」的真實見證!

「看看這樣的環境也是人在住,阿嬤八九十歲、孫子九歲,一位老婆婆跟一位小孫子,兩個人相依為命,這一老一少,他們的生活起居,在這很破爛的房屋,為了要維生,他們無法到外面去揀柴,孫子乾脆把房屋裡破爛掉的木材拿來當柴火燒。慈濟人看到了,不忍心啊,慈濟已經在做『撲滿傳愛』,所以米撲滿的效應延開來……」

緬甸當地的志工主動發起,大家一同為祖孫倆修繕木屋,重建搖搖欲墜的廚房,清掃屋裡內外的塵垢、蜘蛛網。「大家動員小村莊裡的人,一起來幫助這一位老婆婆,把高架屋重新搭建起來,讓每一把米會合起來,照顧這一位中風的老婆婆。」

「看到有愛心,哪怕是在很窮的地方,這麼地、這麼地簡陋破爛,但只要愛心會合起來的力量,總是也變成一個最美的環境。看到這樣一幕幕的故事,真的是很感動!所以我們要用愛來會合,再窮,只要點滴的愛心,都是有力量的。每餐的一把米,對自己,維持健康,還有餘的力量去幫助更窮更苦的人;這一把米讓自己法喜充滿,讓別人可以維生下去,愛的能量,總是點滴來會合!」

自力更生願發心 就地取材展新生

勿輕小善,滴水終能成河。而在菲律賓則是「教富濟貧」的見證!扶輪社成員在菲律賓獨魯萬結合慈濟的當地志工,一起推動食物乾燥機。木板製作的乾燥機,不需插電,透過氣流的對流,以保存食物延長腐壞時間。

「看到菲律賓也有這樣的自力更生,當他苦難時,愛心人來幫助他,被扶助過後,他們也會自立自強,不只自己可以生活,還可以就地自己幫助自己的鄰里……這就是很美,愛的能量,很令人感動!所以人人都有力量,『教富濟貧』,扶輪社也可以,說起了扶輪社,那一定是有錢人嗎?只要有錢人肯發心,投進來,力量會更大。」

自助人助,人人一同付出,如同細線扭合成粗繩,力量就會更大。上人又舉宏都拉斯慈濟大愛村的例子,2011年宏都拉斯發生水患,慈濟開始援助災民,並且在馬可比雅市(Macovia)的夢哈娜村(Monjaras)陸續完成一百六十多戶大愛屋。

「那個時候我就鼓勵他們,就地取材,用當地的沙啊、土啊,買水泥灌漿,做成空心磚;他們做啊,就這樣一磚一塊把它連結起來,現在單親媽媽也是可以安心地養育子女,同時也願意發揮愛的能量。這都是慈濟人的愛心,這幾年來有水災,被慈濟援助改建起來的大愛村,都可以逃過水災,真的也是很感動。時間不怕長,只要有心,一磚一瓦也是可以讓他完成,當地人也很感動,他們的總理、縣市長也是很讚歎慈濟人能做到。是啊,慈濟人做到了,但願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到!」

長期陪伴心不移 堅持投入聚大力

有心,就能做到,在臺灣臺東縣長濱鄉的林周秀有師姊是長濱唯一的一位慈濟委員,在地廣人稀、族群多元的環境下,不識字、不會開車、不會騎摩托車的秀有師姊,每個月用走的、搭公車,一一關心會員和訪視照顧戶。

「每年兩次我們會去長濱做大型義診,她(林周秀有)每家每戶去發宣傳單,走不到的、原住民電話不通的,就拜託鄉里長用廣播的(告知鄉親)要在哪裡做義診。她的人緣很好,大家都願意幫忙,所以整個長濱,從頭到尾她都顧到,六個村十三個社區,每一個村都這樣走路、坐公車到,真的很令人佩服!」

秀有師姊的用心,來自於資深志工的長期陪伴,家住臺東的范春梅師姊為了接引在市場賣菜的秀有師姊,每天固定騎摩托車前往長濱「買菜」,同時說慈濟、關懷秀有師姊,也因此打動了她,讓她精進投入菩薩道。

「所以事,不是做不到,有心就做得到。接引她的人(范春梅)我也很感動啊!每天長期,騎摩托車將近兩個鐘頭,臺東、長濱來回四個鐘頭,就是為了陪伴這一位新發意菩薩,這個地區唯獨這一顆種子……總而言之,愛的能量要眾志成城。感恩啊!看了實在是很溫馨、很感動,不是做不到,只要有人願意做,小小力量也會成為大大的力量!」

防救災實錄 公民記者把關

$
0
0
「老天爺賜給了我們陰雨濕冷的『好天氣』,讓我們得以真正體驗在惡劣的環境中賑災的感覺,真的一切都是好因緣啊! 」就讀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二年級的吳政翰,在FB上寫著來參加「救將!防救災科學營」的感想。

2月25日「救將!防救災科學營」臺中場進入第二天,三天兩夜的營隊正式進入高潮。「起霧了,雨勢愈來愈大了!」滴滴答答,雨勢越下越大,學員在臺中靜思堂上靜態課程,還未重建的慈濟苗栗園區,雨水從屋簷上一串一串滑落,工作人員快馬加鞭搭起帳篷,設好各功能組別,急難救助隊也冒著風雨,如火如荼檢視淨水船、ATV救災工作車、試燃汽化爐、試組組合屋,等待學員抵達實際體驗。

手把手傳承組合屋 女性不讓鬚眉


「要在五點以前搭完,非常不容易,雨越來越大耶!」雨勢沒有要停的意思,有的學員拿起螺絲又掉落,忍著濕冷天氣,爬上爬下鎖PP板,學員不免憂慮了起來。

「沒關係,我們等一下,在等的時候也不要空過!」學員們身著雨衣,在大雨滂沱下,搬起PP板,合作鎖左右板。「小心手,小心手!」指導老師不時叮嚀,指導組裝的順序。「這邊裝錯了,要拆……螺帽在我們這兒!」「要看準,看準再對過去,這支要鎖上去,裏面推一下!」

「晃動就是因為地不平,要埋木片,用小木板墊在下面,釘釘看會不會晃來晃去?左一要開始搭囉!」志工手把手經驗傳承,鏘鏘聲此起彼落,學員們熱心參與,即使小變化球很多,互相補位,要完成一間給災民使用的勢在必「成」。

「這邊還要拆嗎?」朝陽科技大學二年級的蔡孟諼不理雨帽已脫落,紮起的馬尾濡濕得如一條繩索,一下子幫忙遞螺絲,一下子協助遞材料。「搭這個組合屋就是要大家一起盡各自的力量,就算是女生也可以!」蔡孟諼一臉沉穩,嬌小的個子,不斷地主動幫忙,在諸多位男學員中,讓人不禁想她為何會選「住屋組」?

「就是想多做一點事情,我想說如果沒有去『運輸』的話,就來『組合屋』,我覺得救災的時候,第一個就想要讓災民有遮風避雨的地方,組合屋如果趕快搭起,災民可在裡面休息,可以安定心情,讓他們情緒不至於過於激動。」雖然志工們說的臺語,她不見得聽得懂,但是她覺得總比在家看電腦好多了。

臺灣大學碩士生、同時也是慈青的陳俊男認為,防救災科學營活動非常有意義,「整合年輕人一些想法,與夥伴互助合作完成一件事情,學到怎樣將所學到一些知識,應用到救災上面。」他深深覺得,在下雨天參與這個營隊,感同身受災民面對災難困境,一定會徬徨無助,給予他們組合屋,正可溫暖他們的心。

雨聲、鎖螺絲金屬碰撞聲、和同學互相討論的聲音,此起彼落,「加油喔!」相互打氣更增添不少動力十足的信心,屋板搭好後,進入屋內搭地板床,整個組裝過程經志工指導,有秩序地一步一步完成,學員也了解到組合屋設計過程是經由多少志工的智慧結晶發想,一切都以災民需求為重。

「今天老天爺哭哭了,卻也澆不熄大家想學習、付出的熱忱。」朝陽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二年級的人文記錄組學員陳玟君,在FB上抒發感言。她說老天爺好像故意要考驗他們這一群年輕人,在天氣狀況不佳的條件下,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有經驗的慈青扶持無經驗的學員,過程中更不計較誰付出得多或少,每個人都是完成組合屋重要的螺絲釘。她寫著:「學員沒人喊過一聲累,反而更團結努力,組合屋的一磚一瓦,因為你們的汗水與努力,變得更有意義。」

準時出菜 香積志工終放心

「發爐啦!起火了……」學員們目光緊蹙,盯著行動廚房看。「啊!原來是一陣強風吹來,火突然往上冒出,虛驚一場!」拿鏟子的另一位學員說:「我掌廚,請大家放心,等一下好菜就出爐,不是發爐喔!別怕……」

天沉沉,細雨紛飛,陰冷潮濕,空氣中灰濛濛,鍋子上煙霧四散,渲染了周遭。「好香喔!肚子餓了。」學員異口同聲地說。

餐食組拿著鍋碗瓢盤,結合雨聲、鍋鏟聲,鏗鏗鏘鏘,就像急難電影中的緊急配樂。一旁的香積組志工卻膽顫心驚,隨時待命。「你們就想像將家裡用餐人數的多少,擴大比例去下菜。」擔任醫院廚師的慈濟志工謝瑞金告訴學員。

「切菜的尺寸大小不一,火候該大也沒調大,很想自己下去煮,乾脆自己來好了!」香積志工一直緊張起來,還曾在營隊前共識說:「如果在晚餐前半個小時,還沒有看到出菜,你們就要拿起鍋鏟,親自『下海』了!」

另一邊,汽化爐也在水深火熱中。「我為你捏一把冷汗,加酒精膏比較好燒。」中州科技大學林宗億站在爐旁,對另一位正在燃燒報紙點火的學員說。不一會兒,在大家加油聲中,紅紅的火花終於燃起,大鍋子迅速擺上,巧克力粉放進去,「等一下點心時間,學員們都能夠喝到可口的飲料了。」

另一隅,有些學員正在製作薄片吐司,並塗抹草莓醬,「黑白做,黑白吃,我們是第十組搞笑組,做記號的就是要留給自己吃。」工作人員走近一瞧,說:「你們看,沒有對切成三角型,沒有人文。」高子文說:「吃下去都一樣啦!馬上改進,立即改進,快來不及了,所以要掌握三秒鐘完成一塊。」

「這一鍋湯不錯耶!蘿蔔切得很小塊、玉米也切得小小的,嗯!有熬出湯頭喔!」沒想到五點左右就真的出菜上桌了,最緊張的香積志工趕緊掀開鍋蓋品嚐。「唉呀!我們的難民有希望了!」緊繃的神情剎時綻開滿意的笑容,「其中有一鍋湯雖然素丸沒有切半,玉米也是大大的一塊,但是想想,通常在家中也是這樣切法,也感到很滿意了!」

餐食組終於過關了,三組的餐食菜量全部被吃光光,最高興滿意的莫過於餐食組的學員了。

「今天雖然天候不佳,不過餐食組的夥伴們在短短三個小時的時間,在眾人合作努力下,使用賑災用的行動廚房完成了如此豐富又美味的佳餚。」人文記錄組的學員陳佑任細心觀察,在FB上寫出感言,「行動廚房具備多功能、多爐具,讓大家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享用到熱熱的美食。」

他也採訪到餐食組一位學員林俐文:「雖然平常在家有在下廚,但從來沒有煮過那麼多人份,一開始也是顯得手忙腳亂,但秉持著有始有終的精神,最後還是克服。」

陳佑任最後加了一句:「這位同學相當細心,等到餐點完成後,還不忘事後的整潔,把刀具、占版整理歸位,用抹布清理桌面,每頓美好的菜肴都少不了這分用心。」

採訪反思 FB分享起效應

「在臺南,有個景點叫『水火同源』,不過在慈濟,水火同源是在拯救生命,救災的象徵,給人一種逆境重生的感覺。」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的吳政翰,模擬公民記者身分,在FB寫下感受,獲得許多人按「讚」。

「在冬天即將遠去,春天即將來臨之時,救將營隊在臺中進行最後一場,本以為天氣將要轉好,但老天爺賜給了我們陰雨濕冷的『好天氣』,讓我們得以真正體驗在惡劣環境中賑災的感覺,真的一切都是好因緣啊!」

他繼續寫著,「水」,是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在災害中,喝到乾淨的水頗不容易,水暖組就是管理這個部分。「看著水暖組的夥伴們,利用濾水器過濾髒水,繁複的程序,看得出大家辛苦為災區現場工作人員及民眾付出的用心。」

夥伴們用打火石、木材、木塊敲敲打打,剎那間產生火,「那種說不出的振奮,可以看出先人的智慧。」他想到,「火」,是人類驅寒而取得溫暖的重要資源,隨著時代的演進,從最原始的鑽木取火、打火石,到近代的打火機,器具逐漸精簡。「然而在災害來臨的時候,卻又是一切回到原點,從零開始,因此我們得以重新體驗古代的人如何升火。」

在分享文中,他清楚解釋筆下「水火同源」的意義。「其實同為替大家準備伙食、照顧大家肚子的餐食組,也可以與水暖組並稱『水火同源』呢! 兩者的關係可謂『密不可分、如膠似漆』:沒有水暖組的火與熱水,餐食組就無法煮飯;沒有餐食組熱熱的飯菜,水暖組就沒有體力為大家燒熱水!」

他很感恩供水取暖組的夥伴們,一整天下來,雨水中摻著汗水,疲倦的神情中隱含著滿足感,從搬器材、燒水生火、做點心、烤地瓜……同心協力和辛苦付出,「你們處處展現上人所說的『用心就是專業』的精神,大家都辛苦了,感恩你們今天的付出!」

一早,他聽到PanSci總編輯鄭國威說明網路假新聞、假資訊,很容易讓人在災難時做出錯誤的判斷,「在發生災難時,最必須堅持的是『慢、準、忍』,千萬不要輕信資訊,或隨資訊胡亂起舞。」吳政翰認為,身為一個全民記者,需以客觀的角度採訪丶撰稿,在災難現場,更應該如此。鄭國威在課堂上也提到,這個社會已沒有「對」或「錯」問題,只有「角度」與「立場」,任何訊息都是從人創造出來的,因此要謹慎應對,如何呈現災民的形象與傳播災區的資訊,顯得更形重要

吳政翰了解身為一位公民記者,不但需帶給閱聽人各種角度公正客觀的報導,更應該培養同理心的胸襟。「我認為在臺灣,要深植這樣的理念,有些受難家屬其實已經受到創傷、很難過了,卻不斷被記者問他們的感受,無異於二度傷害,我覺得不光是慈青,還有新世代的年輕人們,都需借鏡的地方!」吳政翰認為臺灣在及時災難的憂患意識不足,没有真正用心演練,「反觀日本人,對防災演習非常理性投入,處理後續事情很理性有條不紊,堅強面對後續問題,並不會呼天搶地,肝腸寸斷般失去理智,這是我們公民記者應該學習日本的地方。」

報真導正 公民記者學操守

人文記錄組的吳宜霖,在無意間認識一位很活潑開朗的女孩,她在臉書上這樣形容:「九二一的受難者,父母被活埋在瓦礫堆中往生──『逆風勇敢飛翔的女孩』。」

這位女孩就是傅靖淳。吳宜霖關心她有沒有受傷?她不以為意地回答:「有啊!我的(左)腳被截肢啦!」接著大方地拉起褲管、拖掉襪子說:「這裡啊!」吳宜霖看她很坦然、很樂觀、很開朗,完全沒有自卑和顧忌。

「雖然在求學階段時不斷地被同學取笑欺負,但她沒有絕望,反而更活出自我,更加有自信並且落落大方的大談她的故事,勇於面對她的人生!我有完整的手、腳,父母親都健在,還有時候為小事情不開心、難過!」吳宜霖也鼓勵傅靖淳將自己走過人生低潮的經歷,出書鼓勵更多的人。

吳宜霖認為擔任公民記者的首要操守是「尊重當事人」,「現今的記者,缺乏人文素養,不管當事人願不願意,便將血淋淋的照片,公諸於媒體上,或是網路上。我們都要尊重當事人,避免被二度傷害,降低他們的壓力。」

傅靖淳參與餐食組中,了解到團體生活的重要性,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也交了很多新朋友,更讓她體會到救災是多麼辛苦,但同時也增加不少自信。

「晚餐超好吃的!地瓜烤得香又酥!」民以食為天,辛苦了一整天,大家都饑腸轆轆,三組烹煮出不一樣的菜色也引人食欲大開。即使越夜越凍,睡在逼於低溫十度左右的帳篷內,學員們都很感恩這個殊勝因緣,在濕冷天氣中,上了一堂災難後的親身體驗,相信雨會停,身體累了可好好睡一覺,災區的災民,也希望他們逆境中能早日重生看見希望。

(文:章麗玉、袁淑珍、傅台娟、林穎敏、魏玉縣、張麗雲 苗栗報導2017/02/25)

臥床十多年 起身自食其力

$
0
0
臥床十多年的人生還有再度起身的機會嗎?家住臺中的江永旭,二十歲那年因工作從高處跌落,頸椎受傷導致胸椎以下無力,十幾年來全靠年邁父母照顧。直到慈濟志工的關懷與臺中慈濟醫院的介入,江永旭透過積極復健,現在不但能坐上電動輪椅,還能經營網購生意自食其力。

志工通報醫護 送愛見曙光


十多年前,江永旭因打工修理屋頂工程時不慎跌落,脊椎受傷,雙手以下癱瘓,十多年未曾離開床舖,只能意志消沉的注視天花板。而臺中潭子社區訪視關懷志工在陪伴的六年中,因觀察江永旭的雙腳傷口潰爛多年,一直未見好轉,於是在2015年將他的狀況提報給臺中慈濟醫院。

收到社區訪視志工提報的醫療協助,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親率醫護團隊家訪,透過詢問,才知道江永旭的雙親不只要協助他癱瘓的生活起居,就連大哥的兩名幼兒也由雙親照顧,因母親還得外出打零工賺錢,家人已沒有心力整理環境,更不用說額外帶他就醫治療,面對雙腳的萎縮潰爛,長年來只能透過家人就近到西藥房買碘酒、外傷藥膏自行換藥。

於是在第一次的探望中,簡守信院長與傷口照護師張華茹兩人二話不說,看著江永旭雙腳上的皮膚,幾乎沒有一處完好的地方,便馬上著手清理,透過消毒後的棉花清除舊皮。簡院長一邊示範做法,一邊說明衛教,提醒江永旭「用肥皂弄點泡洗一下,洗完再消毒,清理後皮會再生起來。」

照顧傷口經驗豐富又熱心的張華茹則馬上跟一旁的訪視志工相約,隔日再前往指導媽媽正確清洗的方式,因為她知道這樣的傷口需要更多的照護。看到大家對自己的照顧,江永旭雖然沒辦法移動,就連對傷口也沒有痛覺,但還好他的雙手還能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因此他承諾將每日以通訊軟體傳送相片,讓張華茹了解傷口進步的情形。

隨著傷口衛教的改善,看見江永旭的傷口漸漸好轉,護理師張華茹終於放心,而臺中慈院愛的接力也持續進行著。大家希望透過後續住院復健、門診專業照護,加上社工介入資源,能夠重啟江永旭走出家門、接觸人群的希望。

靠己轉念復健 重迎新生活


其實,江永旭剛開始總會拒絕慈濟志工的任何提議,但是志工們不退縮,仍然真誠陪伴他們一家人。面對志工的關心,江永旭說:「幾乎每個星期都來我家關心我,我都跟師姊拒絕,但師姊告訴我一句話,『爸媽能照顧我多久?』」志工一語驚醒夢中人,讓江永旭不再消沉,開始接受臺中慈醫院的醫護人員的陪伴。

同時看著臺中慈院同仁的用心,院長簡守信表示,其實江永旭需要照顧的不只是傷口,還需要大家幫忙思考怎麼樣能讓他獨立,希望加入復健療程,可以讓他靠自己的力量自理生活。

受到許多的鼓勵,江永旭開始投入復建,他說:「十幾年都沒動,突然要復健,會比較累,但再累也是一樣要拚。」可是他人認真投入復健,讓大家慢慢看到復健的成果,尤其江永旭透過還有點力氣的雙手,不但可以自行坐上電動輪椅,同時也開始做點網購小生意。

臺中慈院社工師吳宛育表示,江永旭一直很希望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購買一臺移位機,讓媽媽能更省力的照顧他。於是復健科蔡森蔚主任與吳宛育社工師特地到江永旭的家中,研究無障礙空間,希望提供適當輔具,重啟江永旭走出家門的新希望。

現在,江永旭揮別臥床看天花板的日子,如今復健有成,不但能在家透過網路經營團購賣水果乾補貼家用,偶爾還能坐著電動輪椅趴趴走,他說:「本來想說人生已經黑白了,還有這麼多關心我的人,在我背後支持我。」

回想起從接受幫助到自力更生,江永旭一路走來充滿感恩,現在笑容滿面的他,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減輕父母親的負擔,揮別過去黑色人生,展開彩色的新人生。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郭苑玲、蔡育楷 臺中報導 2017/02/21)

點子大匯集 做最好防救災

$
0
0
「用最謙卑的姿態,面對大自然;用沉穩的心態,面對災難的困難;面對爆炸的訊息,更要冷靜處理;我就是一道光,黑暗中由我來點亮!」「救將!防救災科學營」的學員們舉出大字報,大聲念出對防救災科學營的感想和心得。

影片觸發 珍惜當下愛家人

三天兩夜的「救將!防救災科學營」即將進入尾聲,2月26日是反思和發揮創意的時刻。一百五十四位學員環坐於慈濟苗栗園區大佛堂裡,由一直陪伴著大家的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馮燕教授引言,欣賞紀錄片工作者、金馬獎導演楊力州執導的紀錄片,啟發學員們對社會環境的關注,激發熱情與創意,除了救災,也希望對防救災能激盪出更多的新點子。

學員李苡宣觀看《被遺忘的時光》記錄片時一直在掉眼淚。「這是每一個未來可能會經歷到的狀況。」尤其看到莫拉克風災後,甲仙國小的小朋友,與在地居民連結要榮耀甲仙,讓她更感動。「那群小朋友一直提供給當地居民一些能量,提起勇氣繼續往前走,我更希望自己也能榮耀自己的人生、家人、故鄉。」她認為楊導演在北極拍紀錄片,是他人生的一個過程也一個目標,更是紀錄了不一樣的未來目標。

李苡宣在營隊裡所學到的,不管是職場溝通協能力,與人相處和對生命的態度,都有很正面的幫助。她說:「人的生命是很脆弱,要好好珍惜當下,就像影片中所述,每天對家人說『我愛你』,也認真地過每一時刻。」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二年級的陳玟君,「921」地震時才兩歲。漸漸長大後,聽大人們說外婆家的霧峰地震博物館就是當時的光復國中,商業街道車水馬龍的中正路,很難想像當時堆滿著屍體,連附近的大樓都倒了。「聽媽媽說,好幾個月,災民們都不敢回家睡覺,在車上或帳篷裡度過。」

大學期間,陳玟君經歷有人生病、死亡,想到生命很無常,「意外與明天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近年臺灣的莫拉克風災、臺南地震維冠大樓倒榻……都是無法預料的災害。」這是促成她參加「救將!防救災科學營」的動機。

陳玟君對於楊力州導演的「愛要及時說出口、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做下去」,頗為悸動。她說:「對於『對的事情』,往往因為外力的影響,無法堅持初衷,心有餘而力不足。到營隊中學習些實用的技巧,說不定將來災害發生時,能為自己或家人爭取活命的機會……」

在年齡相近的群體中學習、討論過程,激勵著陳玟君在人生道路上看到目標。有著「取之於社會、感謝社會,更要回饋社會」的理念,還是學生的她,也利用課餘時間投入志工服務,承擔過幼童心靈成長隊輔,結合兩岸青年參與外來種植物清除工作。

創新「點子」 感動化行動

馮燕教授從2月24日開營,就一直陪伴在學員旁,在「救將點子松」單元,她邀請學員一起腦力激盪,以「國際賑災」、「環境永續」與「社區發展(或稱為社區營造)」為主題,創新「點子」化成行動,在短時間內更有效率讓苦難人脫離苦海,幫助更多人。

「點子松」單元,也是今天的主題,將營隊拉向最高潮。朝邦文教基金會的吳咨杏執行長、薛碧雯與陳明勇引導大家以開放式空間分組討論(O.S.T團隊)。陳明勇首先提出「救災功能組該具備的技能與態度」及「救災、防災時展現的形象」,要學員貢獻點子。

每個功能組卯足全力,在三十秒之內,以假人扮相呈現九大功能。餐食組手持鍋鏟;資訊組拿手機、戴耳機;運輸配送組,由林威宏蹲馬步雙手握把手駕駛,展現駕駛ATV車的模樣,一看就能辨識出他們的功能。

引導師陳明勇也請學員回顧課程,林威宏參與的是運輸組,為了使命必達,夥伴們事先協調,所以運送過程中都很有秩序。他說,「在此次營隊,不僅學習到溝通協調的技巧,而當組員空閒時,也能主動幫忙其他的任務,互相體驗不同的功能經驗,是非常有趣又有幫助的。」

餐食組的陳妤甄說,一定要確認多少人用餐,在份量上拿捏好,不作無謂的浪費,也要隨機應變應對突發狀況,態度上要積極熱情,隨時補位幫忙。她說:「由於大家都沒有經驗,份量抓不準,米飯有剩,湯底剩下很多的好料。幸而慈濟志工都很有經驗,將剩的菜和飯煮成粥,當作早餐。」有了這次經驗,她相信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一樣是餐食組的潘孟則說:「態度比技能重要,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當廚師。」同組的謝欣怡認為,餐食組一定要跟運輸組作緊密聯繫,如果食材沒有即時抵達,就可能延誤用餐時間。「所以在救難現場,餐食組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人要吃飽才有力氣救人,才不會影響後續的救災行動。」

何立揚認為住屋組最大貢獻在於,讓大家緊湊忙碌的一天後,提供組員們舒適溫暖的家,有歸屬感也能充分休息,以飽滿精神迎接隔天的課程。「組裝住屋一定要按部就班,若稍有不慎,落下一個小步驟,就前功盡棄,所以彼此聯繫默契非常重要。」

物品管理組的陳思蓉學習到必須仔細確認數量,借和還的紀錄都要精確。「有時會有多個組別同時來借用物品,因此必須很冷靜處理,降低說話音量,和顏悅色始能圓滿任務。」從這次營隊中,陳思蓉想到自己平時對父母親說話,聲音急躁大聲,嫌媽媽管東管西,讓她覺得很不舒服。「今後我要隨時提醒自己,與家人和平相處,別生悶氣,降低音量,語氣和順,理直氣和的對待家人。」

住屋組的陳治豪了解到原來慈濟是運用高科技的設備如太陽能節能、行動廚房來賑災。「行動廚房餐車中還有許多不同設備,在不同國家賑災時,會依照該國的飲食習慣調整設備,因應災民的需求;而住屋方面,從帳篷到簡易屋,冬暖夏涼的設計,真的很貼近災民的心。」

經過昨日(2/25)一天密集的靜態課程引導和實地救災體驗,學員了解到救災該有的技能和態度,即使天氣濕寒,不管是組屋、生火、煮餐或運輸,都與氣候鬥智,即使晚上一宿,也要親身體驗災民在極惡劣氣候下,長期住在帳篷的辛酸與無奈。還好慈濟開發了臨時組合屋、福慧床和環保毛毯,讓災民可安心暫度過無屋可居的苦日子。

年輕學子們在「點子松」開放空間討論中,紛紛拋出想法與檢討缺失,創發出更不一樣(YOUNG)的點子。

救災不能斷 防災在即時

課程延續至下午,學員打散融入不同組別,腦力激盪出二十三個提案,其中有「如何落實社區環境和防災教育?」「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尋找『願意』、『有能力的人』,加入救災行列?」「打造一處『無障礙』城鎮」、「慈濟如何與世代青年做『有善』的溝通?」「在救災過程中,如何在協調過程中,減少衝突?」「如何做好不浪費食物、紙張、水和電力?」等等,還有一直積極參與討論過程的王裕祥,也提出「智慧衣」和「減碳大平臺」構想。

第二次參與防救災科學營王裕祥,如願參加了「綠能組」,他之前在工研院配合政府節能減碳技術員,幫商辦大樓做節能減的服務,也曾在臺南成功大學力行校區內的「綠色魔法學校」擔任導覽志工,所以將「推動綠能環保,節能減碳」,當成自己的終生志業。

「智慧衣」的點子主要是針對警消人員保暖、定位及安全為訴求,往高科技、實務面著想,讓救災更順利。而「減碳大平臺」是媒合公益端,提供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水力,或生質能源的業者,可以找到需求端;高碳排放的業者工廠,例如石化產業、造紙廠、鋼鐵廠,透過減碳大平臺,可以做到節能減碳的效益。

「平臺可提供碳足跡比較少的產品,供消費者智慧選購,也就是讓地球永續;更可結合慈濟或對環境永續有關的團體,作節能減碳,對地球永續有效的貢獻。」王裕祥對救災、防災都有長遠的眼光和發想,期待這次他連續參加二梯後,貢獻己能,也招攬更多的世代年輕人一起投入,為人類唯一的家──地球,永續經營。

學習最好的別人 做最好的自己

三天營隊即將進入尾聲,討論過程中,小組有的用圖畫,或接力方式,或想出駢句表達創意。即使新創意,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達成共識。馮燕教授看到年輕一輩,對於新資訊的好奇心及渴望,和積極投入營隊的態度,她甚感欣慰地說:「真的看到有希望的未來,年輕人學習力很強,彼此互助合作,也很容易溝通;年輕人很有前途,成長得很快。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跟我們不一樣,但是非常值得學習。」

馮教授也期待這次營隊不是結束,希望在這裡得到的體驗和感動,和學習到的救災、防災態度、方法與技能,能與身邊的人分享,更期望大家能建立平臺,持續不斷聯繫。

在慈濟陪伴慈青已有二十五年的志工黃鳳美也覺得,這次的營隊打破過去框架,是與社會接軌的起步,尤其更是招攬年輕人投入社會工作的墊腳石。

「FUN大視野,想向未來」是防救災科學營的主題,讓有體力、有活力的年輕人在困難任務中挑戰智慧,創新點子,然後圓夢。最後,大家將提案圍成一個大圈圈,中間擺上一盆松樹盆景,代表圓滿了「防救災科學生活營」的「任務大挑戰」目標,而朝邦文教基金會的吳咨杏執行長也勉勵大家:「全心全力投入現在,才有未來。」

(文:何麗華、張美齡、張麗雲 苗栗報導2017/02/26)

挨家挨戶灑愛 不怕被拒絕

$
0
0
按門鈴、說慈濟,臉皮薄者膽怯猶豫;閉門羹、結善緣,志工心裡掙扎,腳步卻不停歇。為了將愛的理念分享給社區鄰里,再難也要走下去。

週日(2/19)中午烈日當頭,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分成三、四人一小組,走入各社區的住宅花園,向民眾說慈濟。按門鈴、呼喚打招呼,往往換來的是大門深鎖、無人回應,或者只有顧門犬盡責地狂吠。幸運地如遇有人在家,屋主卻揮揮手請志工離開,或充滿戒心隔著門戶,遠遠地聽志工道明來意,敷衍回應。

雖然閉門羹吃了不少,但也有幸遇到熱情的人家,殷切邀入內,以茶水招待;不乏用心聆聽志工的分享,相互交流,傾聽新資訊而滿心歡喜;也有家庭遭逢變故,向上門來的志工尋求協助;又或是發心者即刻掏錢捐款,甚至找回失聯的慈濟會員,再續前緣;也有人願意日後跟隨志工走上助人行列。

挨家挨戶介紹慈濟,考驗志工的忍辱與修行,可能被拒絕、受質疑、遭謾罵;但志工沒有停下腳步,一心堅定,為招募有心人、為淨化人心,把愛的種子撒播到每一個人的心田。

走入人群說慈濟 善的漣漪無邊際

為了將善的能量傳給更多人知道,2月19日的南馬委員慈誠精進日,除了安排禮拜《法華經序》、聆聽志工經驗分享等靜態課程,並規劃挨家挨戶分享慈濟的動態課程,廣結善緣。

透過影片播放,美國慈濟志工陳寶如和翁秀玉分享,如何從《法華經.信解品》之「窮子喻」的故事中獲得啟發,改變心態,進而勇敢走入人群,向人介紹慈濟。陳寶如表示:「我們平常要用心耕耘社區,善用妙法,先讓別人認識社區有個做好事的團體,感動對方,再邀約和帶動大家共同來成就人間善事。」

慈濟是以募心為上,不是為了募多少善款,而是把愛推展出去。走入人群,難免會遭遇磨練考驗,而每天晨起「薰法香」,聆聽證嚴上人智慧法語,引佛法入心,當遇到困境時,即能破疑解惑,更有信心走下去。

志工劉懿蕓也與眾分享麻坡志工的愛灑心得。五年前走入學校介紹慈濟,老弱婦孺居多的社區志工從什麼都不會,到後來從承擔中有所成長,現在已能擔負重任;而孩子們的改變與成長,是給予志工最好的回饋。

2015年,麻坡啟動籌建靜思堂,當地志工走入商家行號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並每三個月回收竹筒撲滿,原本欠缺信心,但民眾善的效應,給予志工動力。同時,在社區舉辦了多場小型素食義賣,接引鄰里結善緣。

法親作伴解擔憂 慈濟所做獲認可

結束上午的靜態課程,馬六甲和麻坡志工四十二人前往直落馬士(Telok Mas)社區,資深志工劉木蘭和規劃此次路線的志工黃麗好,把握時間與大家講解活動需注意事項,以及此次的重點是向民眾介紹環保,宣傳社區新成立的環保點運作時間,邀約大家一起動手來做分類。抵達目的地後,由一位小組長帶領二位組員各自走入社區愛灑,希望以有限的時間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

劉木蘭感受到第一次承擔小組長的陳寶貞心中的擔憂與害怕,因而陪伴和帶動此小組。大家開始沿著街道挨家挨戶宣傳,然而事情卻不盡其意,民眾不是不願意開門就是不在家。

直到遇到蘇慧坪一家人,兩位蘇家小朋友好奇地探出頭來直盯著劉木蘭。原來,小朋友就讀培德學校,劉木蘭是其學校的大愛媽媽,多了一層熟悉感,說起慈濟就容易多了。家長蘇慧坪對於環保不陌生,當志工向她介紹住家附近即將成立新環保點,她開心地說:「因為慈濟大愛媽媽的因緣,家裡的環保物都由孩子帶去學校,現在這邊有環保點還天天開放,送環保物更方便了!」劉木蘭也與蘇慧坪分享,如果社區有什麼貧困者可以向慈濟提報,或是有低收入者需要醫療服務,慈濟每星期都有提供義診服務。

於庭院整理花草的曾應龍,一看到志工的身影馬上打開大門攀談。原來家中安裝大愛臺的他,對於慈濟並不陌生,更讚歎慈濟愛的足跡遍及國際的善行。志工邀約他投入環保,一起加入志工行列,他表示現在忙於家庭和工作,但如有可以協助之處,他非常樂意盡己之力。另外,曾應龍看到志工頂著烈陽逐戶宣導的辛勞,馬上請太太拿出菊花茶讓志工消暑解渴。

陳寶貞感恩劉木蘭的陪伴,她說:「我不會講馬來話,又很少參與愛灑,已經記不得多久沒有愛灑了。幸好有木蘭師姊,不然我不知道怎麼辦呢!」經過課程分享和實際運作,收穫滿滿的陳寶貞表示,以前對於這樣的活動,感覺是打擾他人,因此心情五味雜陳,既擔心又害怕也不好意思。現在她完全改觀,反而覺得應該多舉辦愛灑,與社區民眾互動,讓他們知道慈濟做了哪些事情。她笑笑地說:「一大群人一起做同一件事,凝聚力產生,就有力量了。」

劉木蘭分享:「雖然一開始不是很順利,但我並不氣餒。每次走入人群做愛灑,我的力量就產生,因為我知道這一家不開沒關係,下一家有緣的人還在等我們,離目標也越近了。」她也將課程中所吸收到的技巧馬上運用,除了向民眾介紹環保,也讓他們了解慈濟長期於社區關懷貧苦者,以及慈濟對於貧病者還有提供什麼樣的服務,讓大家能進一步認識慈濟。

「美國的志工,用很多法在愛灑中,我們比較缺乏,所以效果也無法彰顯,現在更有力量和想法了。」劉木蘭對於精進日課程有了更深的體悟。她也計劃把課程影片帶回去與社區志工分享,讓志工把握愛灑的重點,落實於社區。

曾被接引再度人 恆持一念不間斷

同一時間,志工黃愛媋帶隊前往亞洲花園住家和商店宣導慈濟理念。她回想2004年,一群身著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走入馬六甲波格芒加(Pokok Mangga)社區,挨家挨戶邀約參加愛灑茶會,讓人人知道附近即將開設一個社區環保點。當時黃愛媋和先生黃海珉被志工莊嚴的形象吸引,主動上前詢問,爾後成為慈濟志工。

十二年後的今天,夫妻倆帶著好幾位志工說慈濟,彷彿重溫初遇志工的情景,不但把課程所學、如何拉近鄰里關係的話語用上,也會關懷送暖。遇見一人在家的老婆婆,很開心慈濟人來和她說話,即留下對方的聯絡電話,要載她到附近環保站去付出。黃愛媋很感恩有團隊互相扶持,一起走入社區和民眾互動,累積「愛的存款」。

來自居鑾的郭秀明從課程中看見美國成功案例,各族裔、不同語言的人們,都能認同慈濟團體,也願意用小錢來護持、關懷社區;反觀在本地,語言、生活相通,啟發愛心不會太困難。她坦言,近幾年比較少去做愛灑了,應該持續向更多人介紹慈濟,邀請大家一起來做好事,即使被拒絕還是要去做。只要有耐力,情感常常被互動保溫,久了一定會被感動。

走入人群覓初心 調整腳步向前行

當陳淑萍與社區志工獲知課程中加安插了按門鈴活動後,大家當下不免嘀咕:「為什麼要有這個活動?」多年未曾進行愛灑,顧慮著陌生人的看法,心裡不免有些害怕。儘管有些抗拒,陳淑萍仍然勇於承擔當天的隊輔,協助帶動和布達事項。

抵達目的地後,一開始,陳淑萍有些怯步。附近的印度婦人看見陌生人,大聲喝令孩子馬上進去。大部分遇到的情況都是「不需要……」然後就是將門緊緊上鎖的聲音,或是人在家裡,卻完全不理不睬的情況。大家屢遭拒絕,但孫慧珍卻依然勇敢踏步向前,張秀麗也協助按門鈴打招呼,陳淑萍感受到同伴支持的力量,也提起勇氣,一看到路人,她馬上開口分享環保資訊。

愛灑的對象雖然不多,志工還是以誠意打動一家石油公司退休人員,受邀到家裡,向身為基督教徒的夫妻分享環保。她們成功邀約夫妻倆擇日參訪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

「要透過很多不同經驗,去累積最好的方法。」走出去,讓陳淑萍重新回顧初發心,鼓起勇氣跟不認識的人說慈濟,重新調整自己。今年(2017年)承擔協力組長的她,期待透過大家合心互助,在活動結束後分組關懷,做好後續的保溫工作,帶動新的志工。

想法設法說慈濟 接引眾生行善道

來自烏魯地南的謝荔磬對於民眾冷漠的回應選擇不埋怨、不生氣,她說:「現在世道不好,我們以前也不敢開門讓陌生人進來,可以同理對方的擔憂。雖然愛灑很不容易,但我們是為了撒播愛的種子,即使困難還是要去做。」她深信,走一圈,或許會遇見有緣人,多接引一人來行善做好事。從課堂影片中,聽聞美國志工愛灑的妙法,她如獲至寶。「他們有做小冊子,冊子上有慈濟服務人群的資訊,讓大家更認識慈濟,有憑據,就不用擔心我們意圖不軌。」

謝荔磬的先生邱生榮表示:「把社區變成人間淨土是一項很大的工程,我們要盡一分力。」並分享自己參與慈濟後,學習改習氣,找到人生的方向,慶幸自己身處如此美好的團體中,希望邀約更多人一起來行善。

哥打丁宜的王桂蘭展現親和力,見人就說慈濟;她握著民眾的手,臉帶笑容,告知社區環保地點及環保日的日期。她發現社區民眾都有環保概念,加上這一年來政府推行的分類政策,民眾都會把分類好的資源送到環保點或學校。

王桂蘭表示,即使對方的聲色不好,志工的笑容也不能少,相信用真誠能打動人心。她認為志工可效仿美國志工的三步法,學習愛灑講話技巧,打開心胸,走入人群,接引當地民眾。對於課程中理論契合體驗實踐的編排,令她欣喜不已,期待日後有更多類似的課程內容共修精進。【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郭齡璘、顏玉珠、羅秀娟、楊秀麗、羅秀蓮 馬來西亞報導 2017/02/19)

聞苦膚傷 誠情不絆

$
0
0
【證嚴上人2月28日志工早會開示】
「人生真苦啊!無常事多啊!我們日日能平安,真的要時時有感恩心。在凌晨十二點十八分,東部外海有個地震,是(芮氏)規模5.1,好在它的距離是離東部遠了一點,相信大家都沒有感覺,這種能平安,我們就要感恩。」

綜觀天下四大不調,天災地變迭起,無人能預知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2月28日志工早會中,證嚴上人感恩深夜的地震,沒有對人們造成影響,也期待大家都能長懷感恩心,並為社會貢獻己力,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聞聲救苦減重擔 守護健康醫未病

十多年前,越南籍的翁女士遠嫁到臺灣的臺中豐原,與丈夫生下兩個女兒。本該幸福的生活,卻因丈夫的遺棄,讓翁女士必須一肩扛起孩子的教養重擔,生活頓時陷入困境,也不知可以向誰求助。直到這幾年慈濟志工走入她的生命,才讓她不再孤單無助。

「慈濟人陪伴著她,幫助著她,幾年的時間,終於這個家庭就是有個依靠,讓孩子們也長大了,媽媽也開始投入慈濟,與慈濟人像一個家庭一樣的親,這都是天下如一家親。從越南遷移來到臺灣,生了兩個孩子就流落在他鄉,要依靠誰啊?總是要有視天下為一家人的菩薩來關心她,孩子的長大,也給她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慈濟志工力行人間菩薩道,聞聲救苦;慈濟醫療志業體的醫護團隊則是以「上醫醫未病」為目標,走遍都市偏鄉,為鄉親進行健檢與衛教,守護大家的健康。

「我們在關山慈院,平常守護在鄉下,上山或者是下鄉,醫護同仁們都是用愛關懷,這一回他們又到池上去,在假日大部分都是休假,慈濟的大醫王,白衣大士們,他們是修行的修,在池上的衛生所為民眾健檢,一百二十多位……我們的志業使命感,真是很令人感動,而且把他們當成自己很親的人,殷殷地叮嚀著,要如何預防疾病,還不斷教育當地人,一定要戒菸、戒酒,成為整個村的運動,才能確保健康。」

居家訪視膚身心 人助自助展新生

有苦的人走不出來的時候,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臺中一位三十五歲的江永旭先生,在他二十歲那年因為工作意外,造成了胸椎以下完全癱瘓。此後,他封閉自己,不與外人接觸,生活起居全仰賴年邁的雙親打理,家裡的經濟也開始走下坡。

「人生無常,本來是要孝順父母,一場的無常,就帶給父母很大的負擔。年輕人整天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很無奈,而且父母親一年年的老了,但是他的身體一年年的就是胖起來,因為沒有運動,而且身上的肢體潰瀾,這一對父母如何來照顧這個孩子,這個家庭我想天天很難過日……」

慈濟志工在一次社區愛灑的過程中,碰巧遇到了江先生的伯父,才從他口中得知江先生一家的處境,並著手進行家訪關懷。當時江先生雙腳萎縮潰爛,卻不願接受志工的幫助,志工鍥而不捨,再加上臺中慈院院長簡守信帶領醫護夥伴到他家為他清理傷口、敷藥,才終於打動他,願意出門接受治療及復健。

「還好我們有大醫王、白衣大士,立志為天下苦難人拔除苦難。我們臺中慈院簡院長、白衣大士常跟著慈濟人居家往診,居家關懷,發現這樣的個案,就及時來幫助,院長把他整個瘡,潰爛的肢體處理。還要評估,如何讓這一位年輕人減輕父母親的負擔,而且讓他這個體力、肢體力量能不能恢復使用功能。看到他父親這樣抱他上下床,很吃力,年紀是一天天的老去,體力也一天天的消退,假如沒有把他好好的訓練,自理自己,將來父母老去怎麼辦……」

醫院的復健之路,每一個翻身、匍匐前進,對江先生而言,都倍加艱辛,因為他已經錯失了十幾年的時間。所幸醫院復健團隊以真誠的愛鼓勵他、陪伴他,在人助自助下,他已經能自己拿水喝,還有基本的謀生能力。

「現在他也可以操作電腦,能夠電腦採購,就會有人來訂貨,真的是補貼家庭應用,這實在是很令人感動。我們的復健師、護理師、醫師、院長,能幫助什麼,我們盡量協助他,這實在是人間的救星,醫護都是人生命中的貴人」

慈善醫療共成就 有情人間不受絆

一個有為的認真青年,因一場意外,讓他封閉自我十多年,雖然現在露出曙光,但仍要持續不斷努力,人生才有希望。

上人藉此提醒眾人,「很多的修行人,雖然發願要發大心,但是很害怕這種娑婆世界,萬一煩惱無明起,又是造作很多的業力,因緣再來牽絆著,這就是怕,難怪我們看到世間象,真的是很令人擔心,要好好的提高警覺。」

慈濟醫療的起點,來自於對弱勢族群的一分悲心,與慈善志業互為後盾。江先生在愛的膚慰與「醫」路陪伴下,終於有機會擺脫看天花板的人生。

「人世間就是這樣,人與人之間牽絆著,也有覺有情,愛的能量,乾淨無所求的付出,這就是覺有情。」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