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行腳11月28日來到位於民權路上的臺中分會舊會所,中區慈誠委員向上人請示臺中分會已遷移到文心南路的新會所,舊會所應如何稱呼?上人回應對外以「民權靜思堂」,對內稱呼為「舊會所」,這樣親切且可以讓人人知道中區慈濟會所起源於此。
「如果要回顧臺中的過去,應該是要回顧到三十幾年前那個時代。我們的家(會所),開始是沒有的。感恩達宏師父一個小小的公寓提供給我們,讓師父來有地方可住,而且宏師父那個小小的公寓,就如師父的家一樣,真的是非常感恩;之後來到民權路,那間是日式建築,已經是快要廢棄的建築物,不知好幾十年都沒人住,當時就有這個因緣,就是我們開頭的家。」
臺中會所回顧史 用愛鋪路草根情
1970年1月,達宏法師與中區慈濟委員到靜思精舍參與冬令發放,了解慈濟濟貧的理念精神。回去之後,達宏法師開始帶領中區慈濟委員勸募、訪貧等工作,發放場地曾經在佛教會館、達宏法師水湳路租賃公寓進行。
1980年底,達宏法師在臺中北屯區設立的「香雲精舍」正式啟用,中區慈濟會務也正式移入,上人行腳臺中亦安單於此。然而,隨著慈濟會眾倍增,「香雲精舍」空間也逐漸不敷使用,於是開始尋覓適合地點。1986年3月10日,慈濟臺中分會終於正式設立在民權路三一四巷二號的舊日式房子裡。
「這種很親近的情,愈來是愈開闊,就是要有人,才有辦法有地點,沒人就沒有地點,地點是一間(日式)宿舍,看起來像廢墟,覺得說這可以用嗎?但只要進去整理雜草,破爛的地方修整打掃,我們就開始啟用了。開始啟用說什麼要看日子,要做什麼……我說不用!師父什麼時候要到了,整理好、布置好,當天大家來,人多氣就旺,那個地方就是我們開始運用的。」
民權路會所啟用,是為當時的慈濟臺中分會,上人連續駐錫四天,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勉勵大眾。並且開始每月行腳來臺中,大眾集會聽上人開示《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等,人多空間有限但很溫馨,日式地板裡許多人席地而坐,每個角落都擠滿了人,甚至擠不進來的,也待在窗外聽講。
「這個家,小小的空間,覺得沒有椅子坐了,不夠用,才又搬到民權路舊會所的對面(民權寶座大廈一、二樓及地下室),空間較大一點,可是還是覺得又不夠用了。」
隨著志工與會員人數增多,臺中分會擴建為靜思堂,也就是現今的「民權靜思堂」,臺中分會舊會所;而又在2013年,臺中分會再遷往文心南路臺中靜思堂新會所。
「歷史真的是時時、寸寸光陰,寸寸的歷史見證,我們好好思考過去的這段時間都是很寶貴,所以日子匆匆,不斷流逝過了。」
善因福緣自耕造 意不顛倒臨命終
回顧臺中分會緣起,慈濟人以長情大愛,寸步鋪路走過來,點滴都是寶貴的歷史見證。
「師父常和大家說,要把握當下,轉識成智,現在還知道說慧命要如何成長起來,否則慧命沒成長,日子就是在分秒中流逝,生命還是一樣在懵懂中,留著今生此世在懵懂中的識,帶著一輩子又過一輩子,不斷、不斷地累積的第八識——第五識來緣人間的境界,第六識去分別造作,第七識去使喚指揮,這種做作之後的業力,就都回歸在第八識裡。第八識就像一面鏡子,過去做過什麼,分分歷歷都累積在這面鏡子裡面,鏡中的第八識到最後就是現形,由不得自己,一幕幕的境界就一直出來。」
因此,若能種善因、善緣,累積福德因緣,在往生的那一刻也能輕安自在,了無遺憾。就如臺中南屯區的柯瑞安居士,10月24日突然倒下送醫,靜思精舍師父及法親皆前往關懷,在住院的兩週裡,柯居士意識曾經稍有清醒,勉強用筆寫下一些字,心念還是關注在交代做環保的事情上,但也心境平和,最後安祥往生。
「最後他還是那樣心無貪婪,意無顛倒,寫下了手筆,有好幾句話,真的是覺得生命最後一樣可以很自在。這就是法入心,法入心是很重要,在八識田中是轉識為智,在他最後的人生,他也知道:『我相信慈濟,我可能今晚就要走了。』他這樣寫著,自己已知時至,是很不簡單的事情,很自在!」
上人讚歎柯居士在命危之際,能夠如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因為把握人生精進付出。
歷史足跡步步留 紮實傳承各有用
適值與中區慈濟人討論如何將舊會所空間重新運用,規畫成慈濟人文博物館,中區人文真善美志工在報告九二一主題展館規畫方向時,讓上人回顧起九二一地震災後,慈濟人積極付出的那一段歲月,也肯定人文真善美志工適時用心記錄,保留了珍貴的歷史見證。
「人文真善美過去這樣,現在也是這樣,都有傳承,感恩一代、一代都是這樣培養、一直陪伴,老、中、青,年輕的一直傳,現在也是很用心,人文真善美如果沒有做好,影像紀錄也會很容易消失掉。」
上人讚歎中區人文真善美志工蔡(謀誠)居士,本身有歷練,帶領年輕人也照顧得很緊。上人期待大家要常互動起來,永遠沒有老的問題,因為師父還在,大家都要陪伴師父,走就對了!
「年輕人,我們也要培養出來;中年,他的實力還是很好,也要趕快給他發揮生命的價值,趕快去投入;我們年紀比較大,就跟大家分享過去,讓 過去的紀錄好好地留下去。我們人人功能還是很大,不要輕視自己,年紀大才是使命,要有使命感。」
上人續言:「人人秒中都不可停,因為時日匆匆,人間不留白,我們不要脫離人與人之間,若脫離,空白了,要再等人來拉我們也是很辛苦,自己要做不請之師,這是我們的志業,這是我們選擇的生命皈依處;不只是生命的皈依處,也是我們慧命增長的滋潤,這就是我們慧命的道場,是我們終生所依靠。包括師父,也是終生都依靠在這慧命的道場中,所以師父還在,大家還是同樣共同依靠慧命的道場,還是要不斷地成長,這是累生、累劫都不能離開的。」
把握當下道勤行 恆持剎那齊努力
上人懇請大眾要好好把握時日匆匆,在人間不留白;而且要記得「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這都是師父多年以來跟大家說的話。假如不是把握當下,哪有辦法把十八年前那樣的剎那的景象,現在還是明明歷歷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所以『把握當下,恆持剎那』這一句話,應該就是在十八年前師父的感觸,不斷鼓勵大家,才會有這一句話,請大家要常常記住。」
因此,上人以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來勉勵大眾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這一輩子如果可以見到真理,讓真正的真理進入到生命中,成長慧命,這樣就不用煩惱,真正是「轉識為智」。
「我們要把這個意識變成智慧,慧命要成長,我自己也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和大家分享、對每個人鼓勵──師父是這樣的努力,也希望大家要這樣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