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首頁 - 慈濟入口網站
Viewing all 1059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濁水溪畔唸佛老婦 撿清淨解恨

$
0
0


一邊念著佛號聲,一邊撿拾濁水溪的回收物,原本雲林志工林寶珍只為了轉移對丈夫的瞋恨,但隨著周遭的環境與心靈的淨化,她學會了感恩,同時也為愛護資源不遺餘力。

有甘願 就會歡喜受

林寶珍年輕時,從來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投身環保,當時十五歲的她對未來抱著幢景,從花蓮到臺北闖蕩,希望能有一個美好可依靠的歸宿,但是二十歲那年卻偏偏嫁給一位愛喝酒、愛賭博的丈夫,很少在家的丈夫甚至一回來,只要心情不好便打她、罵她、甚至踹她,這些的苦林寶珍只能默默承受。

具有善根的林寶珍,三十歲時在臺北皈依佛們,每天都虔誠念佛的做早晚課。但是跟著像漂泊浮萍的丈夫,總是居無定處,1997年他們移居雲林,林寶珍因為與志工陳玉嬌有同事之緣,進而成為慈濟會員,也開始投入環保志工。

到雲林的莿桐鄉定居的第二年,林寶珍得到癌症,入院開刀的前一刻,她誠心發個願,表示:「希望能治好癌症,好了即做利益眾生的事。」也因八八風災後,慈濟人來莿桐鄉愛灑,林寶珍騎腳踏車前往參加,影片中看見許多慈濟人滿身沾了泥巴,無私的付出,而深受感動,下定決心參加見習,二年後培訓,終於2013年受證成為慈濟委員。

這段期間林寶珍的丈夫也因生病在家臥床,林寶珍時常一邊照顧丈夫,一邊唸佛,但由於丈夫身體的不舒服,總表示這些佛號聲干擾他休息,因此林寶珍不感勉強,便獨自騎著機車到外面念佛。

有佛法 就沒有障礙

有一次當林寶珍騎到濁水溪旁,看到遍地的寶特瓶、鋁箔包,突然覺得自己能一邊念佛一邊撿回收,而這一個決定也讓她的環保之路至今從不間斷。甚至在收功德款時,看到莿桐鄉饒平合作農場有許多的塑膠袋,她也利用員工下班後的時間過去撿拾。

就連看見附近養鴨場有成堆的塑膠袋,林寶珍也主動詢問老闆娘如何處理這些塑膠袋?沒想到老闆娘竟回答放火燒掉。這讓林寶珍擔心這些焚燒所產生的戴奧辛會污染空氣,於是便主動承擔養鴨場的塑膠分類。

只是剛開始去運載時,這些塑膠袋又臭又有蟲,林寶珍只得將這些髒的塑膠袋載到溪邊去清洗。有一次林寶珍參加精進日,聽聞「清淨在源頭」的宣導,隔天林寶珍便與鴨場老闆娘商量,請員工將這些塑膠袋以水稍加清洗,達到清淨在源頭響應,至此這些塑膠袋果然變得好處理多了。

有福報 就要多付出

有人曾問林寶珍:「你撿這些塑膠袋幹什麼?又占地方又不值錢?」林寶珍總是回答,自己因看到大愛臺播出許多海洋的魚、海龜的胃部都有大量塑膠,消化道因為被堵塞而導致死亡,因此讓她很捨不得看到眾生受苦。

在加上林寶珍看見北部志工到海裡撿拾寶特瓶的新聞,更讓她更堅定減塑的心,心想只要自己多撿一些,海裡就會少一些塑膠製品。因此林寶珍每次出門總能撿超過三大包的回收物回家分類,她說:「只要有回收物,再深的地方,我也會跳下去撿。」

同時也是醫療幹事的林寶珍,有次載著醫療志工回家,志工張瑞珠一上車便詢問:「您的車子裡怎麼有這麼重的味道?」這讓林寶珍很不好意思說:「我都載回收,它們有的很髒,甚至發臭的關係。」這些回答讓張瑞珠聽了感動說:「原來林寶珍每天需與這濃濃異味相處,並不以為苦,而我們只搭一下車就覺得有味道,真的很慚愧。」

心中有法,自然做得歡喜,林寶珍也因為早起收看《靜思晨語》,原本對丈夫的瞋恨心,逐漸調適態度,學會向先生說感恩,感恩丈夫成就自己精進做回收。特別是每天收看《人間菩提》,林寶珍看到慈濟人悲智願行的身影,讓她心生感動,愈看愈想做慈濟,更期許自己「信願行」,堅定道心不退轉!【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淑媖 雲林報導 2018/12/31)

證嚴上人獲頒中正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
0
0

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上人致力於國內外慈善事業,五十三年來帶領全球慈濟人對臺灣社會、醫療、教育、文化、新聞傳播、國際交流等層面均具有重大深遠的貢獻。其中,2000年在嘉義大林農田中成立慈濟醫院,隨之與國立中正大學分別以學術研究與教育、醫療技術等展現對在地鄉親的人文關懷,雙方攜手合作近二十年,校方2018年1月7日於大林慈濟醫院頒授證嚴上人「中正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表彰其一生平等無差別的寬闊胸襟、慈憫萬民的無私大愛,堪為社會優良典範與青年學子表率。

發揚佛教慈悲喜捨精神 行願半世紀

授證典禮由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頒授名譽文學博士證書與博士服,上人親自領受這份榮譽並回贈象徵樹人樹德樂育英才的無量心燈。馮展華會中致詞時表示,今日抱著非常榮幸與高興的心,於大林慈院授予證嚴法師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他期盼透過今日頒授學位機會,讓學生們了解人間佛教道理,由利己效法上人與慈濟人發大願救苦救難,動手做服務的實踐力,從學術世界走向人群奉獻,如此社會才能祥和幸福。

中正大學副校長蔡榮婷介紹名譽文學博士受證人,上人由三位天主教修女的啟發,促成「慈濟克難功德會」,帶領慈濟人由臺灣走向國際,向全球募集愛與慈悲,用慈善、人文、醫療與教育鋪成人間大道,超越宗教本位,展現天下一家親,為萬世開太平,皆走在時代前端,為往後國內各項社會福利政策與國際人道關懷濫觴。

典禮中,慈濟基金會播放「行願半世紀」影片,簡扼介紹天災人禍危及民眾與物種,皆為證嚴上人殷殷掛心。五十多年來,一方有難,就能看到慈濟人身影,再再說明上人以宗教家的慈悲情懷,感召全球慈濟人將救人視為本分,大愛長情廣披寰宇,寸步鋪路守護大地。

上人感恩中正大學的肯定,謙虛表示自己甚麼都沒做,但信己無私,信人有愛,「信」為道源功德之母,今日榮耀屬於全球慈濟人,談及三位修女的一席話,讓自己奉行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教誨,讓受國外援助的台灣,有了第一個幫助自己鄉親的慈善團體。半世紀以來,儘管步步維艱,卻都是所有慈濟人點滴的累積與成就,慈濟的成功是慈善,與所有慈濟人共同勉勵。上人同時感謝中正大學二十三年前提供學校禮堂進行幸福人生系列講堂,往後更成就大林慈院醫護人員在學術研究進修。

上人創辦慈濟之初,與六名弟子縫製嬰兒鞋自力更生,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救濟貧苦,1966年成立撫孤恤貧的「慈濟克難功德會」;1986年歷經七年艱辛籌募的花蓮慈濟綜合醫院落成,守護花東地區鄉親健康;1989年再創設慈濟護理專科學校;1998年慈濟大愛電視臺開播,為傳媒行業注入清流,端正世道人心。慈善、教育、醫療、人文四大志業建構慈濟世界,五十七國慈濟人追隨證嚴上人,人道援助九十七個國家。

一生致力醫療、文化、教育及促進世界和平等人文關懷的上人,自1986年起,幾乎年年獲國內外各界肯定:1991年獲頒麥格賽賽獎社會領袖獎;1998年,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UNPO)頒發國際人權獎;2003年頒贈二等景星勳章;2008年獲得世界佛教友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全球佛教貢獻獎;2011年時代雜誌《TIME》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隔年,馬來西亞檳城州元首授予拿督斯里榮譽勳銜。另,香港、菲律賓、泰國、烏克蘭等國大學頒授榮譽博士或榮譽院士,國內繼2002年交通大學頒授社會與文化學名譽博士後,再獲國立綜合大學肯定。

(新聞稿:張庭涵、鍾易叡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2018/01/07)

寒冬凌晨大火 志工陪伴送溫暖

$
0
0

急促的救護車行駛聲音在深夜裡,雖然擾人清夢,但身為慈濟志工的邱碧雪聽聞鳴笛聲就在住家附近,她立刻披上衣服走出屋外,果然看到不遠處的房屋上空已出現一團紅焰,邱碧雪趕到現場了解狀況,發現火舌已竄出二樓窗戶,屋主夫妻和媳婦急燥不安的等待被困在火場內的四個孩子,嚴重的火災情況讓她又回到家裡並叫醒先生,二人又回到現場守候,等待緊急支援。

冷夜正好眠 無常擾人清夢惡火臨

2019年的第五天,宜蘭縣員山鄉一棟三層樓吳姓民宅在清晨近四點發生傷亡火災,同住一個房間的母女五人,一人往生、一人尚在加護病房急插管治療中;家住附近的志工邱碧雪聽到救護車在住家附近急駛而過,立即跟著趕到現場了解狀況,並即時聯絡周遭志工啟動關懷,員山、宜蘭志工分二路線,分別前往醫院及在火災現場安撫家屬。

根據了解,起火點在第二個做為書房的房間,由於屋內均是易燃的木造裝璜及堆疉的書本,當屋主的媳婦發現時,火勢已迅速延燒到第三個房間,屋主也因聞到火燒味,欲上樓察看,即聽到媳婦喊著:「火燒厝啊!」

但是由於火勢過於猛烈,待警消人員破壞房屋建構進入屋內救人,四個孫女,二孫女已被嚴重燒傷,無生命跡象,三孫女則還在加護病房插管急救,而且全家人除了屋主之外,其餘妻子、媳婦,兩位孫女均有吸入性嗆傷需留院冶療及觀察。

火災不留情 菩蕯視如己難悲人傷

看著吳姓屋主一家即時坐上救護車送醫急救,邱碧雪雖然未幫上忙,但是仍與丈夫堅持守候在現場,直到傷者全部救出,邱碧雪隨即換上志工服,騎著摩托車趕到陽明大學附設醫院,並聯絡志工沈寶妙協助啟動員山組隊關懷,宜蘭市的志工也趕到陽大協助膚慰。

邱碧雪趕到醫院時,在急診室看到屋主媳婦身旁沒人陪伴,便趕緊充當家屬協助照顧,待家屬陸續抵達醫院後,具醫檢師身分退休的她,走到插管急救治療區發現屋主孫女極度躁動,於是更配合護理人員請求協助安撫,細心的陪伴在女孩身旁協助接受治療。

直到長輩親人抵達時,女孩的情緒也終於恢復穩定,邱碧雪退到病房區與其他志工一起安撫已經轉入普通病房的家屬。慈善訪視團隊志工林秀鳳表示:「慈濟的關懷還會持續,屋主只要有需要,我們會提供協助,不論是陪伴關懷或是急難救助,接近春節年關了,希望屋主一家人能夠快快度過喪親的悲慟期。」

天亮之後,員山志工持續留守在已圍起封鎖線的火災現場,看著屋主一人時而低頭、時而仰望天空,附近鄰居也來陪伴著,志工問屋主:「有驚著嘸?(閩南語)」吳姓屋主緩緩的說:「驚著是嘸啦,只是不知道怎麼辦?(閩南語)」

看著屋主神情沈穩、不動悲喜,但是相信失去疼愛的孫女,還有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家人,屋主的擔憂與無助、悲傷與無措,在他的眼神中透露無遺。志工們的及時膚慰,惟願天下無災無難,眾生皆得安樂。【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廖月鳳 宜蘭報導 2019/01/05)

獲榮歸眾 信人有愛

$
0
0

【證嚴上人1月7日獲頒中正大學名譽博士典禮開示】
2019年1月7日,國立中正大學特別在大林慈濟醫院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予證嚴上人,肯定上人樹立無私大愛、奉獻服務社會的優良典範,其一生在醫療、教育、文化及促進世界和平等人文關懷的高度成就,堪為青年學子表率。

上人在頒授學位典禮上開示,表達內心的感受:「現在我的心真正地很不自在,因為平常(生活)我都是慈濟,(除慈濟)還是慈濟,到哪裡都是慈濟,不管人多少,感覺來去自如;今天,很特殊地,很不自在,這是真心話。」

獲名譽文學博士 歸功全球慈濟人

中正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予上人的理由為:上人基於人間佛教的理念,透過實際行動發揚佛教慈悲喜捨精神,一生致力於國內外慈善事業,期能淨化心靈,建立和樂無諍的人間淨土。

然而,上人自謙地說:「自己想想,何德何能,既無德無學也無專,為什麼能接到了中正大學各位──校長及各位這樣地看重,讓我接了這一份很特別的殊榮,受之有愧。」

上人將這份榮耀歸於所有慈濟人,並肯定慈濟人超過半世紀以來所做的一切。

「五十多年前,慈濟的開頭,那就是因為三位修女,有原住民的少女碰到了修女(提起),修女說對這個小木屋裡的修行者好奇,希望我能跟他們見面,所以修女到了我修行的地方,我們很簡單地坐下來,談一談,離不開宗教。」

時至今日,上人依稀記得,與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之間互談彼此的宗教;天主教關懷社會,以行動體現博愛精神,而佛法也有佛法的真理、真諦存在。

「五十多年前,天主、基督教來到臺灣做不少事,不管是教育或者是對老人家的照顧,都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後來修女就問我說,『你們佛教有什麼呢?』那個時候,我的心很愧疚,是啊!我剛出家不久,到底佛教為社會有什麼貢獻?從那一刻開始,想到我師父在我皈依他的座下第一句話就跟我說:『記得,將來為佛教、為眾生。』」

佛心師志入人群 一步一印始濟貧

上人感念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與期許,從而點亮了心光,成為一生矢志奉行不渝的信念。

「這是師父給我的教育,很重要的座右銘,『為佛教、為眾生』,我決定要做。所以,我們開始,要靠因緣,就是因為因緣,天主教的修女給我一個起因,給我一個心念,時常放在心裡,會走入人群是因為當我出家的時候,我有三個願,第一個願不收弟子,第二個願我不做法會,第三個願我不當住持,寺廟的住持。」

當時,有三位平常聽上人講經的信眾要求皈依,她們態度十分堅定,非皈依不可;但是上人心裡還堅持不收弟子。後來為了圓滿這三位長者,上人提出條件。

「她們說:『只要師父要我們做什麼,我們都願意做。』我就說:『救人。』三位老菩薩問:『救人?我們要怎麼救?』我就說:『只要妳有心,一念心有愛,妳就有辦法救人。』」

此時(1966年),印順導師應臺北文化大學禮聘講課,將離開嘉義妙雲蘭若,希望上人能帶弟子們到嘉義主持妙雲蘭若。但是跟隨上人修行的幾位長者及三十位信徒都捨不得上人離開,聯名上書導師,請求「緩調」,不過,師命難違。上人陷入兩難……終究,隨著因緣的牽引,上人還是留在花蓮,並展開慈濟慈善濟貧工作。因此,慈濟的慈善濟貧工作,由上人與五位同修及三十位信徒開始。

「這幾位老人家──『師父叫我們做,我們就做……』就展開了(慈善工作)。人人每天提起籃子去菜市場買菜前,記得存五毛錢。買菜的人說薑少放幾枝,這個少放一點,那個少放幾支;賣菜的人就會說:『這樣減要做什麼?』她說:『我要存五毛錢。』『做什麼?』『我們師父說要救人』『五毛錢能救人?這樣我也捐五毛錢。』所以慈濟的起家是五毛錢,買菜、賣菜就在菜市場開始。」

果然,日存五毛錢,積沙成塔,慈濟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個月便幫助了一位八十多歲從中國大陸來臺的林曾老太太。

「那個時候,應該叫做現在的名詞『長照』,因為慈濟長期照顧這個個案,有病醫師就到家裡往診;髒了,慈濟人幫她洗澡;還有補貼一位小家庭,天天三餐送餐,送熱食,所以要說長照,我們在五十多年前,類似這樣,孤老無依,慈善個案,都是以這樣的模式去幫助,一直照顧到她最後一口氣。」

信為道源功德母 依教奉行一念心

上人坦言,慈濟慈善工作的起頭,是當初受到修女一句話的激勵,促使上人真正地要依教奉行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囑咐。

「這都是感恩,也要感恩那一群歐巴桑天天存五毛錢,而且那個時候他們的年紀都比我長多了,他們有認識的佛教徒,一直傳,一直歡喜捐五毛錢,所以慢慢就接到了醫療個案、窮困個案,愈來愈增長。那個時代,社會沒有慈善機構,慈濟在那個時代,承擔起來窮困人,尤其是在花蓮。」

上人回顧五十多年前慈濟投入慈善工作的艱辛,發現個案除了窮苦之外,還有病苦的問題。由於當地做粗工的人多,受傷機會偏高;尤其是在山上從事木材搬運工作的工人,不慎就容易受傷,也可能半身癱瘓。然而,花蓮醫療非常缺乏,往往都不及救治,只能躺在床上,任由潰爛長蟲,小病不醫變成大病。

一念悲憫生起,上人體會到居民病痛之苦,呼籲興建醫院,希望改變花蓮醫療缺乏的問題,人們卻普遍認為上人很不自量力,癡人說夢話,認為不可能;「但是我對於信,相信的信,佛法總是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就是一條路,信的源頭功德之母,只要有心,願意踏上,願意開闢這條道,都會有路可走,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支持了我這一念心。」

信己無私聚善緣 信人有愛成志業

參加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中,不分宗教,包括基督、天主教徒,讓上人相信「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正是這個「信」字支持著上人,儘管過程艱辛刻苦,舉步維艱,但人人點滴愛的累積,使人才匯聚,將能量展現出來。

「我堅持信己無私,點滴不漏,我們到現在還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修行是自力更生,這是我們的法脈,而且要做慈濟的後盾,我常常說:『我們可以給慈濟力量,不能絲毫有利用慈濟來幫助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生活辛苦,為慈濟的後盾,絕不能把慈濟的利益拿到我們的靜思。』」

上人感恩慈善人士點滴給予大力支持,花蓮慈濟醫院終於在1986年啟業,及至2000年,大林慈濟醫院也在各方奔走協助下,興建完成,順利啟業。

「那個時候大林(慈濟醫院)是因為雲嘉南醫療還缺,所以有議長、有鎮長、有好幾位地方人士,一再到花蓮,希望我在大林蓋一個跟花蓮一樣的醫院……很感恩全臺來支持,感恩地方人士來幫忙,更感恩我們有這麼多的大醫王。」

語末,上人感恩大林慈濟醫院的醫師們,願意到鄉下地方來服務,也感恩中正大學多年來在學術研究上,提供大林慈院醫師許多協助,成就他們在專業領域上獲得更高的提升。

「要感恩的人真多,感恩中正大學給我這樣的殊榮,等於是勉勵,期待這個勉勵是勉勵所有慈濟人,慈濟人所做的一切獲得中正大學的肯定,我只是代表大家。很真誠地感恩,感恩校長、副校長,感恩所有的慈濟人幫助我,感恩。」

獲榮歸眾 信人有愛

$
0
0

【證嚴上人1月7日獲頒中正大學名譽博士典禮開示】
2019年1月7日,國立中正大學特別在大林慈濟醫院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予證嚴上人,肯定上人樹立無私大愛、奉獻服務社會的優良典範,其一生在醫療、教育、文化及促進世界和平等人文關懷的高度成就,堪為青年學子表率。

上人在頒授學位典禮上開示,表達內心的感受:「現在我的心真正地很不自在,因為平常(生活)我都是慈濟,(除慈濟)還是慈濟,到哪裡都是慈濟,不管人多少,感覺來去自如;今天,很特殊地,很不自在,這是真心話。」

獲名譽文學博士 歸功全球慈濟人

中正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予上人的理由為:上人基於人間佛教的理念,透過實際行動發揚佛教慈悲喜捨精神,一生致力於國內外慈善事業,期能淨化心靈,建立和樂無諍的人間淨土。

然而,上人自謙地說:「自己想想,何德何能,既無德無學也無專,為什麼能接到了中正大學各位──校長及各位這樣地看重,讓我接了這一份很特別的殊榮,受之有愧。」

上人將這份榮耀歸於所有慈濟人,並肯定慈濟人超過半世紀以來所做的一切。

「五十多年前,慈濟的開頭,那就是因為三位修女,有原住民的少女碰到了修女(提起),修女說對這個小木屋裡的修行者好奇,希望我能跟他們見面,所以修女到了我修行的地方,我們很簡單地坐下來,談一談,離不開宗教。」

時至今日,上人依稀記得,與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之間互談彼此的宗教;天主教關懷社會,以行動體現博愛精神,而佛法也有佛法的真理、真諦存在。

「五十多年前,天主、基督教來到臺灣做不少事,不管是教育或者是對老人家的照顧,都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後來修女就問我說,『你們佛教有什麼呢?』那個時候,我的心很愧疚,是啊!我剛出家不久,到底佛教為社會有什麼貢獻?從那一刻開始,想到我師父在我皈依他的座下第一句話就跟我說:『記得,將來為佛教、為眾生。』」

佛心師志入人群 一步一印始濟貧

上人感念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與期許,從而點亮了心光,成為一生矢志奉行不渝的信念。

「這是師父給我的教育,很重要的座右銘,『為佛教、為眾生』,我決定要做。所以,我們開始,要靠因緣,就是因為因緣,天主教的修女給我一個起因,給我一個心念,時常放在心裡,會走入人群是因為當我出家的時候,我有三個願,第一個願不收弟子,第二個願我不做法會,第三個願我不當住持,寺廟的住持。」

當時,有三位平常聽上人講經的信眾要求皈依,她們態度十分堅定,非皈依不可;但是上人心裡還堅持不收弟子。後來為了圓滿這三位長者,上人提出條件。

「她們說:『只要師父要我們做什麼,我們都願意做。』我就說:『救人。』三位老菩薩問:『救人?我們要怎麼救?』我就說:『只要妳有心,一念心有愛,妳就有辦法救人。』」

此時(1966年),印順導師應臺北文化大學禮聘講課,將離開嘉義妙雲蘭若,希望上人能帶弟子們到嘉義主持妙雲蘭若。但是跟隨上人修行的幾位長者及三十位信徒都捨不得上人離開,聯名上書導師,請求「緩調」,不過,師命難違。上人陷入兩難……終究,隨著因緣的牽引,上人還是留在花蓮,並展開慈濟慈善濟貧工作。因此,慈濟的慈善濟貧工作,由上人與五位同修及三十位信徒開始。

「這幾位老人家──『師父叫我們做,我們就做……』就展開了(慈善工作)。人人每天提起籃子去菜市場買菜前,記得存五毛錢。買菜的人說薑少放幾枝,這個少放一點,那個少放幾支;賣菜的人就會說:『這樣減要做什麼?』她說:『我要存五毛錢。』『做什麼?』『我們師父說要救人』『五毛錢能救人?這樣我也捐五毛錢。』所以慈濟的起家是五毛錢,買菜、賣菜就在菜市場開始。」

果然,日存五毛錢,積沙成塔,慈濟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個月便幫助了一位八十多歲從中國大陸來臺的林曾老太太。

「那個時候,應該叫做現在的名詞『長照』,因為慈濟長期照顧這個個案,有病醫師就到家裡往診;髒了,慈濟人幫她洗澡;還有補貼一位小家庭,天天三餐送餐,送熱食,所以要說長照,我們在五十多年前,類似這樣,孤老無依,慈善個案,都是以這樣的模式去幫助,一直照顧到她最後一口氣。」

信為道源功德母 依教奉行一念心

上人坦言,慈濟慈善工作的起頭,是當初受到修女一句話的激勵,促使上人真正地要依教奉行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囑咐。

「這都是感恩,也要感恩那一群歐巴桑天天存五毛錢,而且那個時候他們的年紀都比我長多了,他們有認識的佛教徒,一直傳,一直歡喜捐五毛錢,所以慢慢就接到了醫療個案、窮困個案,愈來愈增長。那個時代,社會沒有慈善機構,慈濟在那個時代,承擔起來窮困人,尤其是在花蓮。」

上人回顧五十多年前慈濟投入慈善工作的艱辛,發現個案除了窮苦之外,還有病苦的問題。由於當地做粗工的人多,受傷機會偏高;尤其是在山上從事木材搬運工作的工人,不慎就容易受傷,也可能半身癱瘓。然而,花蓮醫療非常缺乏,往往都不及救治,只能躺在床上,任由潰爛長蟲,小病不醫變成大病。

一念悲憫生起,上人體會到居民病痛之苦,呼籲興建醫院,希望改變花蓮醫療缺乏的問題,人們卻普遍認為上人很不自量力,癡人說夢話,認為不可能;「但是我對於信,相信的信,佛法總是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就是一條路,信的源頭功德之母,只要有心,願意踏上,願意開闢這條道,都會有路可走,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支持了我這一念心。」

信己無私聚善緣 信人有愛成志業

參加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中,不分宗教,包括基督、天主教徒,讓上人相信「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正是這個「信」字支持著上人,儘管過程艱辛刻苦,舉步維艱,但人人點滴愛的累積,使人才匯聚,將能量展現出來。

「我堅持信己無私,點滴不漏,我們到現在還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修行是自力更生,這是我們的法脈,而且要做慈濟的後盾,我常常說:『我們可以給慈濟力量,不能絲毫有利用慈濟來幫助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生活辛苦,為慈濟的後盾,絕不能把慈濟的利益拿到我們的靜思。』」

上人感恩慈善人士點滴給予大力支持,花蓮慈濟醫院終於在1986年啟業,及至2000年,大林慈濟醫院也在各方奔走協助下,興建完成,順利啟業。

「那個時候大林(慈濟醫院)是因為雲嘉南醫療還缺,所以有議長、有鎮長、有好幾位地方人士,一再到花蓮,希望我在大林蓋一個跟花蓮一樣的醫院……很感恩全臺來支持,感恩地方人士來幫忙,更感恩我們有這麼多的大醫王。」

語末,上人感恩大林慈濟醫院的醫師們,願意到鄉下地方來服務,也感恩中正大學多年來在學術研究上,提供大林慈院醫師許多協助,成就他們在專業領域上獲得更高的提升。

「要感恩的人真多,感恩中正大學給我這樣的殊榮,等於是勉勵,期待這個勉勵是勉勵所有慈濟人,慈濟人所做的一切獲得中正大學的肯定,我只是代表大家。很真誠地感恩,感恩校長、副校長,感恩所有的慈濟人幫助我,感恩。」

五專生遇劫 重生行善捐榮董

$
0
0

曾經擁有水電工程專業技能的臺南志工黃清輝,國中畢業後從水電學徒一路學習,漸漸提升做監控系統,到後來也參與臺北捷運Wi-Fi科技工程,他謙虛的態度與工作的細心,更得到老闆的信任賞識,卻也因為承擔管理職務在交際應酬之中,成了「五專生」,所有的惡習沒有一個是他不會的。

遇劫生命 死門重生

以前浪得豪氣的「五專生」,黃清輝在繁華的臺北都會,因為常跟著老闆一起交際應酬,而慢慢沉溺在酒國聲色之中,不只與兒女難得幾回的親情相聚,就連薪水也在支付都會生活的應酬花費,讓妻子方月女總是憂心忡忡每一次的生活費。

直到2015年,黃清輝在工作結束途中,遇到一場車禍大劫,雖然從鬼門關前被救回,但是被撞斷的手臂卻是經過兩年的復建,才終於驚覺自己能夠再次重生,就應該回歸平淡,志心做慈濟。
回憶起這段休養的日子,黃清輝感恩妻子方月女
在第一時間北上悉心照顧,尤其後來一家人終於團聚在臺南,妻子更是承擔起自己兩年往診成功醫院復健的交通。雖然這段時間黃清輝的手部已能活動,但手指神經卻無法完全恢復功能,不但無法握緊,也不能提力,這讓他曾一度陷入心靈低潮,整個人顯得無精打采。

方月女看著先生鬱悶沮喪的模樣,有天便約黃清輝說:「我們去靜思堂走走!」當兩人來到靜思堂,聽著導覽志工介紹證嚴上人的慈悲救人事業,還有許多的志工項目,方月女趁機鼓舞黃清輝說:「去做環保,說不定對手部復建復原有幫助!」

起初黃清輝心想「死馬當活馬醫」,反正在家也無聊,多少活動一下,時間也比較好度過,漸漸的他也常常邊做環保邊想:「自己這條命是從鬼門關撿回來,這麼多年太太無怨無悔的照顧這個家,還不斷地鼓舞正面思考,現在能有一個完整的家,已經最大的滿足!」

於是黃清輝決定將這一筆車禍賠償金,捐出來給慈濟!這項決定獲得妻子方月女和兩個孩子歡喜的舉手贊同,於是一家人將家中這僅有的一百萬,為黃清輝圓滿榮董,而方月女更鼓勵黃清輝再接再厲,也一起報名參加見習與培訓,讓這份「重生」能夠繼續行善助人!

揮別虛名 跳出濁流

兩年多來的做環保和復健,黃清輝天天去環保站報到,他的到來解決的環保志工們最煩惱的「拆解」分類,角落裡堆積如小山待拆解的廢電器、家庭生活器具、兒童玩具等雜七雜八物,對各種物件組合結構清楚的黃清輝,看在眼裡簡直是小兒科問題,每種東西讓他一摸就清楚能如何拆解與分類,因此很快解決了大家最頭痛的煩惱事。

不久後,黃清輝更被識寶的志工楊豐旭「挖角」請去自己公司上班,這讓環保站長陳吳櫻桃有點捨不得地說:「他是我們環保站之寶,怎麼把他挖角去!」但黃清輝仍利用假日時間,繼續前來還保站協助拆解物件。

自謙自己被慈濟回收的黃清輝,手指在透過做環保當中,慢慢從無力到漸漸能使力,心態也從做中覺裡有所體會,他感恩上人開了環保福田,讓他能在這裡耕心田也遇上好因緣,重回職場的肯動重拾了自己信心。

更重要的是,他也感恩太太方月女不離不棄的陪伴與付出,讓自己在重生之後還能加入志工行列,更重要的是如今全家平安在一起,就是最大的福氣。回憶四年前,那場生死一瞬間的生命之劫,已撞醒了過去「斗酒十千戲歡謔」的豪氣瀟灑,黃清輝明白「縱有優渥薪水待遇,比不上幸福家庭。」如今,他不再響往繁華都市,因心已歸於平淡。

進入慈濟,黃清輝跳出過去的濁海欲流,啟開一條擴展慧命的新生,讓生命的重生直達行善助人的菩薩路上,讓他感受到做人的真正價值。【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方玉葉 臺南報導 2019/01/03)

行願半世紀 上人獲頒七座博士

$
0
0

【基金會新聞稿】2019年1月7日,國立中正大學特別在大林慈濟醫院,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予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以肯定上人無畏艱險的堅毅精神、平等無差別的寬闊胸襟、慈憫萬民的無私大愛,正是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的優良典範,堪為青年學子表率。

建立和樂無爭淨土 智慧法語為依旨

國立中正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予上人的推薦理由為:證嚴上人基於人間佛教的理念,透過實際行動發揚佛教慈悲喜捨精神,終生致力於國內外慈善事業,期能淨化心靈,建立和樂無爭的人間淨土。

中正大學推薦理由提及,綜觀上人一生行事,對於臺灣社會、醫療、教育、文化、新聞傳播、國際交流等層面均具有重大深遠的貢獻,尤其以身作則,帶領全球慈濟志工擔起慈悲喜捨濟世情的宏願,行願半世紀以來,聞聲救苦的慈濟一直都在。

難民流亡路線上,慈濟志工在;餘震廢墟旁,慈濟志工在;風災後的死城裡,慈濟志工也在。這些文字不是宣傳,而是慈濟志工烙印在心板上,視同信仰相信的本分事。

慈濟基金會全球分支點與關懷足跡,超過九十個國家和地區。一方有難,只要到得了,慈濟志工都會在。

2003年慈濟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會員;2010年慈濟取得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特殊諮詢地位。這股以臺灣為核心的慈善能量,行經五十多年,已在國際間形塑出美善形象。

慈濟故事的緣起,上人從1966年開始,他便不斷宣說,一元五角都能做善事,只要日日在竹筒中存下五毛錢,為善是人人的本分事,不管窮人或富人,這是以智慧為樑、以慈悲濟世的人間實像。

另一方面,瀰漫於世間,焦急、忙亂,不安的種種,更讓上人憂心不已。故而,只要上人在花蓮,無論如何疲累,在許許多多天未破曉的清晨,總會聽見上人輕聲透過靜思晨語,從佛法義理中,深入淺出,一一撫慰不安的心靈。

這些如湧泉般,涓涓滴滴的智慧法語,堅定且溫柔的智慧開示,總會被有心的弟子們忠實紀錄、校對終而集結成一本又一本簡單易懂的著作。

著作墨寶對治疑難 身體力行為答案

無數的失望生命,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回頭;無數的禁錮心靈,因展讀上人的書而開放;許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和樂;許多的美善因緣,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具足。與其說,上人是當代著作等身的文學巨擘,不如更貼切地說,這是一位宗教家的慈悲情懷,著書立說,無不在於擁抱蒼生。

上人的第一本著作《證嚴法師靜思語》出版於1989年,輯錄自上人平日向弟子、會員或社會大眾的開示或談話,簡潔而充滿深意的文字,總共被翻譯成十八種語言版本,不僅是華人社會廣為流傳,也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

心繫教育的上人更有一系列的著作是針對年輕人宣說《春天的約定》、《誠實的商人》、《灑下好命的種子—寫給年輕人的祝福》無一不循循善誘、無一不語重心長。關切氣候變遷,呼籲環保、人心淨化的著作《清淨在源頭》、《心室效應》、《與地球共生息》等等,幾乎每一個季度,上人都有一本新書出版,靜思弟子一起讀書,一起共修,在文字中咀嚼領略: 上人以自身、以慈濟人為典範,以正知、正見、正思維,引領,補足,對治人間的種種迷茫與困惑。

上人與慈濟,是一個佛教基金會,是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也是一個期待人人向上、向善的修行團體,慈濟人在人間行善的慈悲步履,都緣於師父──證嚴上人的殷殷叮嚀與教誨,於是,從1993年起,上人七次獲頒海內外各知名大學,社會科學、社會福利、人文等榮譽博士學位,但上人總是自謙,這一連串肯定和殊榮,都應回歸全球的慈濟人。

世人以欽佩之情,見證慈濟實踐了人救人、人幫人,知易卻行難的志工精神;慈濟人卻深深體解,慈悲與溫柔的力量之所以能如此撼動人心,是因為「愛與智慧」,上人的身體力行,是所有問題的答案。

【慈濟證嚴上人歷年來獲頒「名(榮)譽博士」學位一覽表】
頒授年 獲頒學位
1993年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1年 香港大學「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2002年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名譽博士」學位
2011年 菲律賓東方大學「人文榮譽博士」學位
2012年 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社會福利榮譽博士」學位  
2015年 泰國納里宣大學「社會發展榮譽博士」學位
2019年 中正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撰文:大愛電視臺 2019/01/09)

證嚴上人獲頒名譽學位紀錄整理

$
0
0

【基金會新聞稿】2019年1月7日,國立中正大學特別在大林慈濟醫院,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予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以肯定上人無畏艱險的堅毅精神、平等無差別的寬闊胸襟、慈憫萬民的無私大愛,正是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的優良典範,堪為青年學子表率。

建立和樂無爭淨土 智慧法語為依旨

國立中正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予上人的推薦理由為:證嚴上人基於人間佛教的理念,透過實際行動發揚佛教慈悲喜捨精神,終生致力於國內外慈善事業,期能淨化心靈,建立和樂無爭的人間淨土。

中正大學推薦理由提及,綜觀上人一生行事,對於臺灣社會、醫療、教育、文化、新聞傳播、國際交流等層面均具有重大深遠的貢獻,尤其以身作則,帶領全球慈濟志工擔起慈悲喜捨濟世情的宏願,行願半世紀以來,聞聲救苦的慈濟一直都在。

難民流亡路線上,慈濟志工在;餘震廢墟旁,慈濟志工在;風災後的死城裡,慈濟志工也在。這些文字不是宣傳,而是慈濟志工烙印在心板上,視同信仰相信的本分事。

慈濟基金會全球分支點與關懷足跡,超過九十個國家和地區。一方有難,只要到得了,慈濟志工都會在。

2003年慈濟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會員;2010年慈濟取得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特殊諮詢地位。這股以臺灣為核心的慈善能量,行經五十多年,已在國際間形塑出美善形象。

慈濟故事的緣起,上人從1966年開始,他便不斷宣說,一元五角都能做善事,只要日日在竹筒中存下五毛錢,為善是人人的本分事,不管窮人或富人,這是以智慧為樑、以慈悲濟世的人間實像。

另一方面,瀰漫於世間,焦急、忙亂,不安的種種,更讓上人憂心不已。故而,只要上人在花蓮,無論如何疲累,在許許多多天未破曉的清晨,總會聽見上人輕聲透過靜思晨語,從佛法義理中,深入淺出,一一撫慰不安的心靈。

這些如湧泉般,涓涓滴滴的智慧法語,堅定且溫柔的智慧開示,總會被有心的弟子們忠實紀錄、校對終而集結成一本又一本簡單易懂的著作。

著作墨寶對治疑難 身體力行為答案

無數的失望生命,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回頭;無數的禁錮心靈,因展讀上人的書而開放;許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和樂;許多的美善因緣,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具足。與其說,上人是當代著作等身的文學巨擘,不如更貼切地說,這是一位宗教家的慈悲情懷,著書立說,無不在於擁抱蒼生。

上人的第一本著作《證嚴法師靜思語》出版於1989年,輯錄自上人平日向弟子、會員或社會大眾的開示或談話,簡潔而充滿深意的文字,總共被翻譯成十八種語言版本,不僅是華人社會廣為流傳,也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

心繫教育的上人更有一系列的著作是針對年輕人宣說《春天的約定》、《誠實的商人》、《灑下好命的種子—寫給年輕人的祝福》無一不循循善誘、無一不語重心長。關切氣候變遷,呼籲環保、人心淨化的著作《清淨在源頭》、《心室效應》、《與地球共生息》等等,幾乎每一個季度,上人都有一本新書出版,靜思弟子一起讀書,一起共修,在文字中咀嚼領略: 上人以自身、以慈濟人為典範,以正知、正見、正思維,引領,補足,對治人間的種種迷茫與困惑。

上人與慈濟,是一個佛教基金會,是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也是一個期待人人向上、向善的修行團體,慈濟人在人間行善的慈悲步履,都緣於師父──證嚴上人的殷殷叮嚀與教誨,於是,從1993年起,上人七次獲頒海內外各知名大學,社會科學、社會福利、人文等榮譽博士學位,但上人總是自謙,這一連串肯定和殊榮,都應回歸全球的慈濟人。

世人以欽佩之情,見證慈濟實踐了人救人、人幫人,知易卻行難的志工精神;慈濟人卻深深體解,慈悲與溫柔的力量之所以能如此撼動人心,是因為「愛與智慧」,上人的身體力行,是所有問題的答案。

【慈濟證嚴上人歷年來獲頒「名(榮)譽博士」學位一覽表】
頒授年 獲頒學位
1993年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1年 香港大學「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2002年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名譽博士」學位
2011年 菲律賓東方大學「人文榮譽博士」學位
2012年 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社會福利榮譽博士」學位  
2015年 泰國納里宣大學「社會發展榮譽博士」學位
2019年 中正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文:大愛電視臺 2019/01/09)

雲林環保機器人 歲末登場傳法

$
0
0

利用紙箱組成的身體,鋁罐做成雙眼,雲林環保機器人有著閃閃的眼球是圓型鋰電池,鐵罐當脖子,透明的手臂是寶特瓶,頭頂有一顆燈泡……這些都是平常環保站或是親子班課程,時常背誦的「環保十指口訣」所串成的教材,這一次雲林慈濟志工發揮不一樣的創意,讓機器人正式在2019年1月5日,於證嚴上人歲末祝福展出。

發揮巧思輕鬆說環保 只願經驗能傳承

出現在雲林聯絡處的歲末祝福會場的環保機器人,不用花朵點妝,就很吸睛!平常就喜愛收集小物品、珍惜資源的慈濟志工謝麗雲,突發奇想,將收集的資源,應用環保十指口訣裡的實物製作了一座「環保機器人」,讓人一目了然,能辨識可回收的項目。

謝麗雲說:「這些東西,我很捨不得丟掉,跟著我七、八年了!這一件衣服是我先生穿不下了。」從大愛媽媽進入慈濟的她,其實自2011年受證後,便一直致力於親子成長班的推廣,這一年來她轉換身分承擔講師,謝麗雲表示:「從2018年開始投入課務規劃,因自覺得年紀漸大了,希望將經驗傳承!」

就如展示桌上擺置了一顆硬硬的石頭,但這一顆石頭卻很特別!西螺環保志工楊喜靜讚歎謝麗雲:「因為有心,連撿到的石頭都是心形。」原來這是謝麗雲到自家田地路邊撿到的石頭。

利用回收手套捧起這一顆愛心石頭的布置,來響應「感恩尊重生命愛・和敬無諍共福緣」。謝麗雲強調,人人有愛心不殺生,就要素食,因為素食是拯救地球最快速的方法,也是與萬物生生相惜、共存的最高境界。

舊品改造賦予新生命 惜福惜緣承製會

還有一旁老舊又不起眼的「木梯子」,上面掛著許多小天燈,仔細一看,這梯子上面滴滿了五顏六色的油漆,原來這是志工廖昆讚的工作工具,只要有需要油漆的地方,這梯子都跟著他進進出出。

大家聽了謝麗雲的分享,終於了解「不是油漆弄髒了梯子,而是每一滴油漆都是廖昆讚的汗水。」謝麗雲還說,梯子上紅色小天燈寫著靜思語,用靜思好話祝福大家;小天燈的材料是環保站回收來的紅包紙袋所折成,這都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這一個布置,是惜福惜緣,讓這些舊有的東西賦予新生命。」看著環保區的布置會場,處處充滿─個個經驗累積的智慧,從環保機人的身上開始說故事、傳法,無論是布置或是尋找環保資源,志工的護持與投入,在農曆歲末之時,讓雲林聯絡處以喜氣洋洋迎接來年。【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如容 雲林報導 2019/01/05)

醫愛付出 法喜唯美

$
0
0

【證嚴上人1月8日大林慈濟醫院歲末祝福開示】
「時間、空間、人間,三個間我們都要好好把握,把握時間,分秒不可以空過,因為我們所有的成就,都來自於時間,慈濟五十三年了,沒有每一秒鐘的累積,哪有五十三年的過程呢?每一秒鐘的每一個心念,念念方向都是統一,分毫沒有偏差,方向篤定了,在方向上累積,現在要跨上五十三年了。」

證嚴上人於1月8日行腳至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主持歲末祝福感恩會暨授證典禮,強調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期勉人人應把握時間,不論在任何空間,及時為人間付出,做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行醫成生命貴人 發心立願情無價

「學醫學護理都是第一個志願,都是為了要救人,這樣的心願就是發心立願,正確方向,任何的艱鉅,都是向前克服一切。慈濟五十幾年,其實很多都是步步維艱,很多事情都是分分秒秒在心念中,也都是掙扎過,困難中也是堅定地支持著過來的,所以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是非常重要。」

上人提及典範見證分享人物林民農與林雪靜父女的故事。慈濟志工林民農長期在臺北慈濟醫院接受治療,不料病情變化,後續轉至大林慈院。女兒林雪靜將肝捐出三分之一,為了延續父親的生命。9月,經跨院跨科接力,醫療團隊齊心守護,長達十六小時順利完成活肝移植手術,圓滿父女情。

「她又盡孝又盡善,尹主任(尹文耀醫師)也說,也是救人,也是救自己的父親……他很有福被救回來了,期待他真正一步一步往健康的路,踏踏實實可以走得很有力,還要再投入慈濟再付出。」

上人指出,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沒有價值的生命是白過的生命,能為人間付出,能救人的人,就是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慈濟人間菩薩所做的,就是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上人說:「我們的醫療志業做了多少事,平常下鄉義診等等,或者是預防的衛教,都可以看到醫王與白衣菩薩、人醫會等等,投入到案家、到社區那樣親切地擁抱著,牽起他們(貧病、殘疾人)的手,同時也為他們沐浴,清掃髒亂的家庭……不只是要幫助他們的健康,還要關心他們所住的周圍環境。」

慈濟美善多付出 法喜無求為典範

上人強調,大林慈院醫療團隊的付出,表現出人間最溫暖的一面,是一種醫療慈善、慈善醫療,不僅是一種醫療人文,也是一種典範教育。

「去年(2018年)823水災在嘉義、臺南縣,感恩慈濟人,少不了醫療團隊,我們慈濟人在水中送熱食,水退了投入清掃,很多鄉親看到藍天白雲到來了,他說:『來了啦!來了啦!慈濟人來了,我們可以安心了。』這都是當哪裡有災難,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慈濟人,過後會不會想起?我們不知道。但是,很多地方有事情都會說:『慈濟人來了,我們可以安心了。』」

慈濟志工在任何一個角落空間裡,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同時也及時為需要的人送上溫暖。「他們不分區域,一旦需要,共同搶時間把握,人與人之間同樣以愛為目標,這都是慈濟人的美,真的善而美。那種美,美在哪裡?美在三輪體空無所求,美在哪裡?美在付出、付出、再付出。」

隨著年歲增長,上人感觸特別深:「開頭我就說把握時間力量,總是一直做,最後一口氣我都不放棄,這都是要把握時間,感覺到活著的生命就是要有價值,活著沒有去為人做事,那就是空白,活著也沒用。所以我一直一直都這樣的觀念強迫自己,只要有一口氣,還是要付出,這都是快樂,慈濟人總是要得到快樂,總是要付出。在佛法來說,這叫做法喜,不是只有歡喜而已,是法喜。」

上人續言,「尤其是醫療,你們從醫學院學習,一直到臨床研究,不斷成就累積,這都是方法,所以方法有心付出,病人得救,歡喜了這叫做法喜,不是只有歡喜而已,歡喜很快就過了。法喜是付出無所求,在自己內心裡,那就是價值觀很高,因為對自己所負責願望達到,我是常常這樣的感覺。」

大醫王隨病授藥 深入佛法得智慧

令上人深感欣慰的是,在大林慈院有好幾位年輕優秀的大醫王承擔起主管職責,又得知當中有的醫師是從慈大醫學系畢業,目前接受訓練,醫術也都很精湛。

上人引佛陀在《無量義經》對大醫王的描述;「佛陀就是很讚歎大醫王在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這在《無量義經》裡講得很清楚,連媽媽懷孕第一週是怎麼樣,第一週那樣的心態,佛陀也描述得很清楚。第一個禮拜、第二個禮拜,一直描述到十月懷胎。」

呼應上述說法,上人憶及早期為眾講《父母恩重難報經》時,花蓮市區一位婦科醫師曾問上人:「師父,你怎麼對婦科這麼清楚?」上人說:「這佛陀說的。」他又問:「佛陀是婦產科嗎?」上人答說:「怎麼了?」他說:「好準喔!」

上人藉此開示,「孩子在媽媽身體內如何形成?父精母血如何開始的第一步,從一個胞開始,一直一直到幾個月後,六根開始快要完成……所以《父母恩重難報經》是醫療科,從生命,媽媽懷孕開始,真的是值得我們去研究。」

有感於此,上人期待人人認識佛法,更且深入佛法,學習並見證佛陀的智慧。
《無量義經》裡也讚歎醫師就如大醫王,知道如何分別病相,面對什麼樣的病症總是會發揮大醫王的精神追根究柢,找到病源,如何治療,對症下藥,以延續生命。

人體乾坤如天地 生命互愛共祥存

「當然天下沒有不死的仙丹,但是當他(病患)最痛苦的時候,有醫護來幫助他度過那種病痛的難關,生命在人間的緣還沒有盡,讓他少受病苦,讓他再復原。如果沒有,就是沒辦法,明明就將他救活了,明明就要辦出院了,突然間就是來不及,他就這樣走了,已經回天乏術,也有這樣的個案。這在醫院裡,就是他人間緣已盡,才會說天下沒有不死的仙丹。」

因為人有生老病死,人體的小乾坤就如天地一般,所以父如天,母如地,道理是相同的。

「天地間有無量數的生命,這以前的人在演歌仔戲說,凡間是汙濁潭,所以身體裡面很多的細菌都是活的,活的細胞,有多大有多少數,這是要如何去計算?所以佛陀說,若算師、算師弟子,都沒有辦法計算起一個生命、一個乾坤到底有多少生命?何況大乾坤?這個大乾坤天底下,生命跟生命之間要如何互相疼愛。」

最後,上人期勉,「各位大醫王與菩薩,我們全院的菩薩們,大家用愛合和互協,讓我們大林可以做得這麼好,疑、重症我們可以承擔,實在很不簡單。感恩,再見面時可能是在明年,是否還有機會再來,不知,我們要做一個無常觀,所以彼此珍惜,感恩。」

醫愛付出 法喜唯美

$
0
0

【證嚴上人1月8日大林慈濟醫院歲末祝福開示】
「時間、空間、人間,三個間我們都要好好把握,把握時間,分秒不可以空過,因為我們所有的成就,都來自於時間,慈濟五十三年了,沒有每一秒鐘的累積,哪有五十三年的過程呢?每一秒鐘的每一個心念,念念方向都是統一,分毫沒有偏差,方向篤定了,在方向上累積,現在要跨上五十三年了。」

證嚴上人於1月8日行腳至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主持歲末祝福感恩會暨授證典禮,強調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期勉人人應把握時間,不論在任何空間,及時為人間付出,做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行醫成生命貴人 發心立願情無價

「學醫學護理都是第一個志願,都是為了要救人,這樣的心願就是發心立願,正確方向,任何的艱鉅,都是向前克服一切。慈濟五十幾年,其實很多都是步步維艱,很多事情都是分分秒秒在心念中,也都是掙扎過,困難中也是堅定地支持著過來的,所以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是非常重要。」

上人提及典範見證分享人物林民農與林雪靜父女的故事。慈濟志工林民農長期在臺北慈濟醫院接受治療,不料病情變化,後續轉至大林慈院。女兒林雪靜將肝捐出三分之一,為了延續父親的生命。9月,經跨院跨科接力,醫療團隊齊心守護,長達十六小時順利完成活肝移植手術,圓滿父女情。

「她又盡孝又盡善,尹主任(尹文耀醫師)也說,也是救人,也是救自己的父親……他很有福被救回來了,期待他真正一步一步往健康的路,踏踏實實可以走得很有力,還要再投入慈濟再付出。」

上人指出,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沒有價值的生命是白過的生命,能為人間付出,能救人的人,就是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慈濟人間菩薩所做的,就是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上人說:「我們的醫療志業做了多少事,平常下鄉義診等等,或者是預防的衛教,都可以看到醫王與白衣菩薩、人醫會等等,投入到案家、到社區那樣親切地擁抱著,牽起他們(貧病、殘疾人)的手,同時也為他們沐浴,清掃髒亂的家庭……不只是要幫助他們的健康,還要關心他們所住的周圍環境。」

慈濟美善多付出 法喜無求為典範

上人強調,大林慈院醫療團隊的付出,表現出人間最溫暖的一面,是一種醫療慈善、慈善醫療,不僅是一種醫療人文,也是一種典範教育。

「去年(2018年)823水災在嘉義、臺南縣,感恩慈濟人,少不了醫療團隊,我們慈濟人在水中送熱食,水退了投入清掃,很多鄉親看到藍天白雲到來了,他說:『來了啦!來了啦!慈濟人來了,我們可以安心了。』這都是當哪裡有災難,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慈濟人,過後會不會想起?我們不知道。但是,很多地方有事情都會說:『慈濟人來了,我們可以安心了。』」

慈濟志工在任何一個角落空間裡,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同時也及時為需要的人送上溫暖。「他們不分區域,一旦需要,共同搶時間把握,人與人之間同樣以愛為目標,這都是慈濟人的美,真的善而美。那種美,美在哪裡?美在三輪體空無所求,美在哪裡?美在付出、付出、再付出。」

隨著年歲增長,上人感觸特別深:「開頭我就說把握時間力量,總是一直做,最後一口氣我都不放棄,這都是要把握時間,感覺到活著的生命就是要有價值,活著沒有去為人做事,那就是空白,活著也沒用。所以我一直一直都這樣的觀念強迫自己,只要有一口氣,還是要付出,這都是快樂,慈濟人總是要得到快樂,總是要付出。在佛法來說,這叫做法喜,不是只有歡喜而已,是法喜。」

上人續言,「尤其是醫療,你們從醫學院學習,一直到臨床研究,不斷成就累積,這都是方法,所以方法有心付出,病人得救,歡喜了這叫做法喜,不是只有歡喜而已,歡喜很快就過了。法喜是付出無所求,在自己內心裡,那就是價值觀很高,因為對自己所負責願望達到,我是常常這樣的感覺。」

大醫王隨病授藥 深入佛法得智慧

令上人深感欣慰的是,在大林慈院有好幾位年輕優秀的大醫王承擔起主管職責,又得知當中有的醫師是從慈大醫學系畢業,目前接受訓練,醫術也都很精湛。

上人引佛陀在《無量義經》對大醫王的描述;「佛陀就是很讚歎大醫王在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這在《無量義經》裡講得很清楚,連媽媽懷孕第一週是怎麼樣,第一週那樣的心態,佛陀也描述得很清楚。第一個禮拜、第二個禮拜,一直描述到十月懷胎。」

呼應上述說法,上人憶及早期為眾講《父母恩重難報經》時,花蓮市區一位婦科醫師曾問上人:「師父,你怎麼對婦科這麼清楚?」上人說:「這佛陀說的。」他又問:「佛陀是婦產科嗎?」上人答說:「怎麼了?」他說:「好準喔!」

上人藉此開示,「孩子在媽媽身體內如何形成?父精母血如何開始的第一步,從一個胞開始,一直一直到幾個月後,六根開始快要完成……所以《父母恩重難報經》是醫療科,從生命,媽媽懷孕開始,真的是值得我們去研究。」

有感於此,上人期待人人認識佛法,更且深入佛法,學習並見證佛陀的智慧。
《無量義經》裡也讚歎醫師就如大醫王,知道如何分別病相,面對什麼樣的病症總是會發揮大醫王的精神追根究柢,找到病源,如何治療,對症下藥,以延續生命。

人體乾坤如天地 生命互愛共祥存

「當然天下沒有不死的仙丹,但是當他(病患)最痛苦的時候,有醫護來幫助他度過那種病痛的難關,生命在人間的緣還沒有盡,讓他少受病苦,讓他再復原。如果沒有,就是沒辦法,明明就將他救活了,明明就要辦出院了,突然間就是來不及,他就這樣走了,已經回天乏術,也有這樣的個案。這在醫院裡,就是他人間緣已盡,才會說天下沒有不死的仙丹。」

因為人有生老病死,人體的小乾坤就如天地一般,所以父如天,母如地,道理是相同的。

「天地間有無量數的生命,這以前的人在演歌仔戲說,凡間是汙濁潭,所以身體裡面很多的細菌都是活的,活的細胞,有多大有多少數,這是要如何去計算?所以佛陀說,若算師、算師弟子,都沒有辦法計算起一個生命、一個乾坤到底有多少生命?何況大乾坤?這個大乾坤天底下,生命跟生命之間要如何互相疼愛。」

最後,上人期勉,「各位大醫王與菩薩,我們全院的菩薩們,大家用愛合和互協,讓我們大林可以做得這麼好,疑、重症我們可以承擔,實在很不簡單。感恩,再見面時可能是在明年,是否還有機會再來,不知,我們要做一個無常觀,所以彼此珍惜,感恩。」

髓緣續愛 酒空少年覺醒做慈濟

$
0
0

現年才三十七歲的王俊源,打從十八歲起就貪愛杯中物,朋友稱他是「酒空源」,因為他將近二分之一的生命都在抽菸、喝酒,蒙塵的年輕歲月,幸而有顆樂於助人的心,在工作之餘擔任義消十餘年,最後在2016年0206臺南大地震前往救援,因為在震殤裡感受到慈濟志工的愛,之後的捐髓救人更接引他走入慈濟大家庭,讓顛倒的人生不再迷茫。

震殤裡的大愛 串起慈濟情緣

「這是我退伍後,出社會工作以來,在新年的清晨裡,第一次人這麼清醒,明亮的陽光下,感覺就像是全新的自己,我告訴自己要跟以往的惡習說再見。」王俊源說起2018年的元旦,為了歲末祝福來到靜思堂參加靜思鼓隊的彩排,清朗的天空下,心境上的轉折,至今談起,在他靦腆的笑意裡,還是掩不住眼底那份堅定的神情。

王俊源記得2016年02月06日凌晨,一陣天搖地動後,義消的救災頻道裡碼盎傳出訊息,他趕緊在第一時間趕到災難現場,看到傾頹倒碎的大樓,令人撕心裂肝的哭嚎,彷如人間煉獄,在悽苦冰冷的深夜裡,他站在外圍負責引導脫困的民眾到安全的地方,但強震後慌亂的當下,哪裡是安全的地方呢?

正當王俊源不知如何是好時,一轉身藍天白雲的身影就在身後,於是他便將災民一個個交到志工的手中,由志工來護送。不過這份安定人心的力量,一直是王俊源當時謹記在心裡的依靠。

沒日沒夜的救援工作,王俊源跟著大家在災區裡過年了,吃到的第一碗熱食也是志工親手奉上的,手裡捧著熱熱的飯菜,身上蓋著慈濟毛毯,寒冷的冬夜裡慈濟的大愛一點一點樣地溫暖了他的心,雖然經歷震殤,但災難裡綿延無盡的溫暖,正牽引著他走入慈濟。

上人食指輕點 指引人生方向

隔月,王俊源看到路邊掛著醒目的「造血幹細胞驗血活動」宣導布條,布條上熟悉的慈濟法船,讓他倍感親切,也因為平時就有在捐血,因此王俊源毫不猶豫歡喜地走入會場驗血與建檔。

髓緣相遇在第六對,隔年(2017)王俊源被通知配對成功,熱心腸的他一心只想救人,顧不得媽媽一開始的質疑,便答應了志工,好不容易終於透過說明讓媽媽了解捐贈模式,接下來一連串捐髓前的身體健康檢查,王俊源竟發現了體內不正常的大腸息肉,當下馬上開刀切除,王俊源感恩的說:「如沒骨捐,我也不會去醫院做檢查,就不會發現這病灶。」

在志工細心照料陪同下,王俊源到花蓮慈院完成捐髓,隔天參加精舍主堂的志工早會,在證嚴上人身旁他上臺分享,王俊源告訴大家:「我是從0206的臺南大地震裡,感受到慈濟志工的愛,讓我願意捐髓救人,更感謝受髓者給我這個付出的機會。」

上人慈藹的為王俊源戴上觀音玉珮項鍊時,輕聲地說到:「要不要來做慈濟?」當時他心想自己的習氣這麼重又抽菸又喝酒,怎麼敢馬上答應上人?於是他說:「有機會。」上人伸出食指,指向他輕點了一下說:「機會要自己找。」

這句話從此開啟了王俊源人生的「心」扉頁,同時回到臺南後,王俊源也在志工的邀約下在「造血幹細胞的驗血活動」見證分享以自身的經驗,一遍遍向大眾說明「救人一命 無損己身」的善念,讓正念像漣漪一樣,層層蕩漾開來,於是他開始參加見習與培訓,決定緊握住生命裡最珍貴的機緣。 

了悟行善行孝 照見清淨本性

為了當上人的好弟子,也要跟萬物生靈結好緣,王俊源開始茹素,並下定決心戒掉惡習,努力修正習氣回歸簡樸,他知道做慈濟就要勇於承擔,也怕自己進來的時間不長,不夠貼近師父的心,於是他努力加快腳步,聽經聞法,更積極走入四大八法裡,每個功能,只要志工邀約他都樂意投入。

除了平日的晨鐘起薰法香,聽上人講經文印證慈濟的生活佛法外,環保站是王俊源發心付出的地方,利用工作之餘,每星期六的下午,他總會到環保站裡隨車搬運回收物,他說:「能跟著大家一起做環保,就算流汗也快樂。」

「慈濟會改變孩子的一生」王俊源的媽媽顏秀蓁語重心長地繼續說道:「以前俊源老愛跟朋友一起喝酒,只要他一出門,我就擔心到他進門,我念了他十多年的抽菸喝酒,近入慈濟後竟都戒掉了。」

王俊源補充說起進入慈濟前與家人的關係,深邃的眼底流露出懊悔之情,因小時候爸媽為了家計,總汲汲營營忙於工作,所以他和妹妹從小就獨立,疏離的親子關係讓他長大後也就不善表達對家人的愛。

如今荒誕不羈近二十年的年輕歲月,直到遇見慈濟,才幡然了悟。現在的王俊源跟媽媽話多了,不僅會主動分享他在慈濟裡的所見所聞,也會關心爸爸,因為他知道「行善行孝不能等」!

為了讓媽媽感受慈濟的美好人文,王俊源也幫媽媽報名靜思堂「社會推廣教育中心」開辦的課程,這種種的改變與收穫,讓爸爸媽媽終於對他安心也放心了。而走過忙碌充實的培訓,上人賜與王俊源法號「本嵩」,他感恩欣喜之餘期許自己:「本分力行無所求,嵩山為範不退轉。」

慈濟讓王俊源照見清朗的本性,人生不再迷茫,「佛心」、「師志」這四字王俊源謹記在心,也期盼這份累生累世的師徒情緣,能在菩提道上永相續。【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秀玲 臺南報導 2019/01/03)

一週大事2018/12/30-2019/01/05

$
0
0
12月30日(日)
◎ 上人行腳受證暨歲末祝福第二梯次27日啟程進行中

12月31日(一)
◎ 關懷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民宅火災事件

2019年1月1日(二)
屏東鹽埔靜思堂舉辦慈濟居家照顧服務中心啟用儀式(自由時報)
◎ 合歡山緊急醫療服務元旦起至3月3日止,花蓮慈院輪流參與執行

1月2日(三)
◎ 截至本日,慈濟大學無語良師志願捐贈登記39,153人、已捐贈945人

1月3日(四)
為雲林縣潮厝華德福實驗小學援建六間大愛教室啟用,助校度過老舊校舍重建期(自由時報)

1月4日(五)
2019慈濟學學術研討會於慈濟大學舉行,發表9篇有關慈濟宗門、證嚴法師思想論文(慈濟大學)
花蓮慈院與台灣尖端先進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攜手打造細胞治療中心(花蓮慈院)

1月5日(六)
舉行斗六慈濟醫院啟業活動,為全臺第七家慈濟醫院(聯合報)
響應屏東縣政府送暖計畫,慈濟於本月5日、12日、13日、26日展開送愛送暖送關懷到六鄉鎮,計1372戶低收家戶 (TCnews)
◎ 關懷宜蘭縣員山鄉員山路民房火災事件
 

小童勸素不殺生 從胎裡度全家

$
0
0

「大家好,我們是素食寶寶,吃素讓我們頭好壯壯,身體健康,邀請大家跟我們一起茹素、護生、救地球。」講經堂臺上,十歲的范庭婕與二十位茹素的書軒小志工們,可愛又熱情地向臺下民眾呼籲著。

2018年花蓮社區第一場歲末祝福,1月6日就讀花蓮慈大附小四年級的范庭婕上臺見證分享,因為今年十歲的她從小就是胎裡素寶寶,從出生至今不曾停歇,除了茹素她一有機會就會把蔬食的好處,跟大家分享,今天她帶著阿嬤和爸爸媽媽上臺與所有民眾分享蔬食好處。

母胎即勸素 度全家茹素

分享的開始,志工以兩齣精湛的小品短劇,將范庭婕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勸素的故事,如實呈現。原來慈濟志工謝佩豫與先生范家榮結婚後如願地懷了小寶貝,可是就在懷孕兩個月時,謝佩豫發現肚中的寶貝會用自己的方式,讓她知道孩子不想吃葷只吃素。

例如同事聚餐時,只要大家決定好要去吃葷食的當下,謝佩豫的肚子一定會突然一陣劇痛,直到大家取消聚餐之後,肚子就不痛了;同樣的情景又發生在過年吃年夜飯時,謝佩豫的阿公夾了一尾明蝦給她,因為不知道如何拒絕長輩的心意,謝佩豫勉強咬下一小口,竟然引起了嚴重的後果,當晚謝佩豫的肚子持續痛到半夜。

這樣幾次的經驗裡,謝佩豫她似乎明白胎裡的寶貝不喜歡吃葷,從此更堅定吃素的決心,而這也是范庭婕在還沒出生前,就透過這種方式開始向家人勸素,不僅度了媽媽,也度了全家茹素。

家中的阿嬤蔡秀戀表示,當初聽到女兒懷孕的雙重喜悅,心中相當雀躍,一來有孫抱,二來是女兒終於要茹素。蔡秀戀說:「孫子生下後吃母奶,一吃就是三年,沒有營養不良,還很少生病。有人說吃素的孩子會不健康或是怎麼樣,她真的是活力非常好,吃素也能那麼健康。」

尤其每次帶范庭婕上菜市場,看到魚雞鴨在攤架上,范庭婕心裡非常傷心,就會跟阿嬤說:「希望大家不要吃牠們,不要殺牠們,牠們真的很可憐。」孩子的童言童語很單純也很可愛,因此阿嬤蔡秀戀也呼籲的說:「所以請大家一起來響應吃素!」

見證為典範 茹素好處多

媽媽謝佩豫補充的說,自己在完全吃素後,真實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比以前更好、更有活力。懷孕時期除了肚子多一顆球,但活動力卻比以前更好更自如,而范庭婕出生時也有三千六百六十公克,真的是健康寶寶,而且母乳也喝到三歲多,打破了懷孕吃素的迷思。

特別是范庭婕從出生之後也很好帶,情緒穩定也很貼心,一路程長以來在家裡或外頭都不曾大吵大鬧過,謝佩豫也在臺上感恩女兒范庭婕讓全家都能茹素。

爸爸范家榮則表示看到范庭婕成長的歷程,可以見證到一件事,就是「蔬食是一個生命很寶貴的能量!」爸爸以范庭婕的健康成長拋磚引玉,認為蔬食不難,歡迎大家一起來體驗!
最後范庭婕以一口流利地臺語向大家分享「愛吃魚的人」的故事,范庭婕流暢的臺語,情感充沛地抓緊每個人的耳朵,用故事勸素,希望大家來吃素,保護環境救地球。

歲末祝福結束後,范庭婕更是馬上換起可愛的蔬果裝,來到感恩堂的菩薩招生區,以實際行動向民眾勸素,許多被范庭婕分享感動的民眾,也用實際行動響應,簽下茹素發願卡,一同來蔬食愛地球。小小年紀的范庭婕,立志將來開一家素食餐廳,可以讓更多人吃到健康美味的蔬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素貞、羅枝新 花蓮報導 2019/01/06)

行孝利眾 承志效法

$
0
0

【證嚴上人1月9日大林慈濟醫院溫馨座談開示】
「生、老一旦病了,老再帶病,苦不堪啊!尤其是死,生、老、病、死,愛別離苦,那就是人生都逃不過去的八苦,有八項苦啊!的確,生病死中,還有求不得苦,很多事情就是求不得,真正的愛別離,你最愛的人無法在一起,遠離他鄉去,這也都是人生。八、九十,近百歲了,還是要獨居,看了很不捨。」

證嚴上人1月9日行腳至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聆聽醫護同仁分享進步的醫療科技、親切的醫病互動,以及溫馨的法親關懷。尤其,嘉義縣大林鎮是全臺老年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之一,大林慈院不僅將老人照護作為重要的目標,更將這一分老吾老的精神帶入社區,關懷年邁的慈濟志工,感恩他們長年對社會的貢獻與付出。

「父母在一天,就是你造福的一天,讓你有孝的功德,而且他也是你在教你的子女最好的典範,所以也都順其因緣,盡你孝道。可是常常會聽到,對孝道盡心力很難。剛剛看到了曹(汶龍)主任,他是一個孝,不只是孝自己的父母,他還這樣對天下老人,他都是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樣,想要照顧他。」

佛陀說做人道理 行孝利眾有所用

上人常說:「最好的養老院就是在家裡。」父母親年輕時從不覺得照顧小孩子麻煩,而放棄對家庭的責任;年紀長了,為人子女也有責任要照顧父母親。

「父母生給我們的身體,我們能否真有時間守在他的身邊?而且幾個兒女、多少孫,也無法都在一起照顧老人,就是很自然的生態。有的人就是用輪流的,輪流也不盡然都是老人家所需要的;最後就是讓他獨居,最後就是養老院;這實在是很無奈,真正是很無奈,如何做?都很難。」

為了解決臺灣人口老化的問題,政府力推長照2.0政策;然而,上人五十多年前創立慈濟,就在社區裡照顧孤老無依的長者,陪伴他們度過一個舒適的晚年生活。

「佛陀在世,他要如何解決人類的苦?他只知道道理,把這樣的道理講給我們聽。可是佛陀他報恩的方式,那就是覺悟。把道理帶給人類,讓人人知,能理解人世間的每個人該盡的責任。人類要多方向會合起來,各行各業要合一個方向。如何才能為人生有一個好的方向,讓人生滿足的生活?這都是佛陀給予我們的道理,談天說地,說人間理,無不都是要讓我們了解做人的道理,自己的父母,個人要孝順。」

父精母血給了我們身體,賦予我們生命,若能將自己奉獻給天地之間,為人間社會付出所能,並將功德回向給父母,上人認為這就是「大孝」的表現。

「悉達多太子,父親獨生他一個,千萬般地期盼他的太子將來可以繼承王位,可是一再思考,天下苦難真多,為什麼?很多的迷惑道理不清楚,空白一生,所以他想要為人間開出一條正確思路,思想的正確的道路。所以,他毅然地離開了皇宮出家去了,他在他的思路中,這就是最大的孝順。他的生命面對著是天地的人間,不管是老少幼,道理的兼顧在裡面,要讓人人很清楚。」

回顧建院圓願力 人人合和展互協

大林慈濟醫院現址原為一片甘蔗園,經由當時地方的民意代表、首長請託,期盼慈濟在這片醫療缺乏的鄉鎮興建醫院,後於2000年8月13日落成啟用。

「我們這一群老菩薩,應該還有很多在大林地區,雲嘉地區還有很多,他們幾十年前是幫助師父蓋醫院,不只是幫助從花蓮醫院開始,接下來為大林,再接下來就是為臺北,再接著就是為臺中,這都是資深菩薩投入,不管是一支釘子、一塊磚,我都永遠、永遠的感恩。」

透過數張陳舊的照片回顧建院史,看著一群又一群醫護與志工們,以身體行動響應上人建院的願力,勾起早期刻苦艱辛的斑斑足跡,上人心中盡是感恩,對於大家的合和互協更是感到萬分欣慰。

「看到大家親如家人一樣,可以說在這裡照顧他,回去以後到他家關心,也拿他家的東西去送給……這種連環關懷,真正是合和互協,所要求的大家都有做到。護理也是一樣,這種很貼心、有溫度的照顧。」

三輪體空心無掛 法脈相傳愛能量

慈濟醫療以人為本,結合醫療志工,不只在醫院裡為患者做全面性的治療,出院之後更會進行居家追蹤關懷,落實「全程、全人、全家、全隊」之四全照顧。

「有一回,馬來西亞的菩薩他們回來跟師父分享,談得我都很感動──人人說別人的苦,如何辛苦去投入幫助他,如何陪伴,儘管很拖磨的老病殘疾人,慈濟人如自己的兒女孫一樣照顧他,這種志工的精神。」

這位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有一次來到花蓮,隨著臺灣慈濟志工進行居家訪視,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個案以苦示現,讓他感受身受,陪著個案哭,也陪著個案笑……

「離開那個環境那就是放下,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她都做得到。這些個案分享完,坐下來有時間就會談起先生事業、兒子的學業,兒子是乖還是不乖,那就牽腸掛肚,這彼此之間,一個比一個還擔心她家的人,這叫家累、拖累、情累,對情也很累,這個情,放又放不下,但是也是一直拖累下去,這都是人之常情。」

當菩薩,心中清淨無染無掛礙,要捨得放下較為容易;可是凡夫如我們,對於人世間的情,總是難捨。上人讚歎如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的護理人員,長久安住在醫院裡為患病眾生付出,那分輕安自在很令人感佩。

「感恩,聽來每一個個案都是感人。期待我們,總是時間在過,我們培養人才,這一念心叫作『法脈』。靜思法脈就是你、我的精神傳,用愛的能量,在社會各行業,我們都可以互相勉勵。」

行孝利眾 承志效法

$
0
0

【證嚴上人1月9日大林慈濟醫院溫馨座談開示】
「生、老一旦病了,老再帶病,苦不堪啊!尤其是死,生、老、病、死,愛別離苦,那就是人生都逃不過去的八苦,有八項苦啊!的確,生病死中,還有求不得苦,很多事情就是求不得,真正的愛別離,你最愛的人無法在一起,遠離他鄉去,這也都是人生。八、九十,近百歲了,還是要獨居,看了很不捨。」

證嚴上人1月9日行腳至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聆聽醫護同仁分享進步的醫療科技、親切的醫病互動,以及溫馨的法親關懷。尤其,嘉義縣大林鎮是全臺老年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之一,大林慈院不僅將老人照護作為重要的目標,更將這一分老吾老的精神帶入社區,關懷年邁的慈濟志工,感恩他們長年對社會的貢獻與付出。

「父母在一天,就是你造福的一天,讓你有孝的功德,而且他也是你在教你的子女最好的典範,所以也都順其因緣,盡你孝道。可是常常會聽到,對孝道盡心力很難。剛剛看到了曹(汶龍)主任,他是一個孝,不只是孝自己的父母,他還這樣對天下老人,他都是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樣,想要照顧他。」

佛陀說做人道理 行孝利眾有所用

上人常說:「最好的養老院就是在家裡。」父母親年輕時從不覺得照顧小孩子麻煩,而放棄對家庭的責任;年紀長了,為人子女也有責任要照顧父母親。

「父母生給我們的身體,我們能否真有時間守在他的身邊?而且幾個兒女、多少孫,也無法都在一起照顧老人,就是很自然的生態。有的人就是用輪流的,輪流也不盡然都是老人家所需要的;最後就是讓他獨居,最後就是養老院;這實在是很無奈,真正是很無奈,如何做?都很難。」

為了解決臺灣人口老化的問題,政府力推長照2.0政策;然而,上人五十多年前創立慈濟,就在社區裡照顧孤老無依的長者,陪伴他們度過一個舒適的晚年生活。

「佛陀在世,他要如何解決人類的苦?他只知道道理,把這樣的道理講給我們聽。可是佛陀他報恩的方式,那就是覺悟。把道理帶給人類,讓人人知,能理解人世間的每個人該盡的責任。人類要多方向會合起來,各行各業要合一個方向。如何才能為人生有一個好的方向,讓人生滿足的生活?這都是佛陀給予我們的道理,談天說地,說人間理,無不都是要讓我們了解做人的道理,自己的父母,個人要孝順。」

父精母血給了我們身體,賦予我們生命,若能將自己奉獻給天地之間,為人間社會付出所能,並將功德回向給父母,上人認為這就是「大孝」的表現。

「悉達多太子,父親獨生他一個,千萬般地期盼他的太子將來可以繼承王位,可是一再思考,天下苦難真多,為什麼?很多的迷惑道理不清楚,空白一生,所以他想要為人間開出一條正確思路,思想的正確的道路。所以,他毅然地離開了皇宮出家去了,他在他的思路中,這就是最大的孝順。他的生命面對著是天地的人間,不管是老少幼,道理的兼顧在裡面,要讓人人很清楚。」

回顧建院圓願力 人人合和展互協

大林慈濟醫院現址原為一片甘蔗園,經由當時地方的民意代表、首長請託,期盼慈濟在這片醫療缺乏的鄉鎮興建醫院,後於2000年8月13日落成啟用。

「我們這一群老菩薩,應該還有很多在大林地區,雲嘉地區還有很多,他們幾十年前是幫助師父蓋醫院,不只是幫助從花蓮醫院開始,接下來為大林,再接下來就是為臺北,再接著就是為臺中,這都是資深菩薩投入,不管是一支釘子、一塊磚,我都永遠、永遠的感恩。」

透過數張陳舊的照片回顧建院史,看著一群又一群醫護與志工們,以身體行動響應上人建院的願力,勾起早期刻苦艱辛的斑斑足跡,上人心中盡是感恩,對於大家的合和互協更是感到萬分欣慰。

「看到大家親如家人一樣,可以說在這裡照顧他,回去以後到他家關心,也拿他家的東西去送給……這種連環關懷,真正是合和互協,所要求的大家都有做到。護理也是一樣,這種很貼心、有溫度的照顧。」

三輪體空心無掛 法脈相傳愛能量

慈濟醫療以人為本,結合醫療志工,不只在醫院裡為患者做全面性的治療,出院之後更會進行居家追蹤關懷,落實「全程、全人、全家、全隊」之四全照顧。

「有一回,馬來西亞的菩薩他們回來跟師父分享,談得我都很感動──人人說別人的苦,如何辛苦去投入幫助他,如何陪伴,儘管很拖磨的老病殘疾人,慈濟人如自己的兒女孫一樣照顧他,這種志工的精神。」

這位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有一次來到花蓮,隨著臺灣慈濟志工進行居家訪視,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個案以苦示現,讓他感受身受,陪著個案哭,也陪著個案笑……

「離開那個環境那就是放下,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她都做得到。這些個案分享完,坐下來有時間就會談起先生事業、兒子的學業,兒子是乖還是不乖,那就牽腸掛肚,這彼此之間,一個比一個還擔心她家的人,這叫家累、拖累、情累,對情也很累,這個情,放又放不下,但是也是一直拖累下去,這都是人之常情。」

當菩薩,心中清淨無染無掛礙,要捨得放下較為容易;可是凡夫如我們,對於人世間的情,總是難捨。上人讚歎如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的護理人員,長久安住在醫院裡為患病眾生付出,那分輕安自在很令人感佩。

「感恩,聽來每一個個案都是感人。期待我們,總是時間在過,我們培養人才,這一念心叫作『法脈』。靜思法脈就是你、我的精神傳,用愛的能量,在社會各行業,我們都可以互相勉勵。」

顧山愛海 返鄉奉獻守護東北角

$
0
0

貢寮位於臺灣最東北角,「親山近水」東臨太平洋,為濱海丘陵地型,雪山山脈之起點。1966年出生於澳底的魏建清,一家人住在土角厝裡,母親是個傳統家庭主婦,家計全賴父親補魚維生,直到他六歲後,家中經濟較穩定,住宅也翻修成磚瓦平房。  

擁有水電技術的魏建清直到2001年,在父親往生後,才決定根留家鄉,不再漂流外地。目前剛過五十歲的魏建清,在貢寮核四廠工作,每天除了上班其餘時間就是做慈濟,投入環保、訪視、義診,單身的他將青春,都奉獻在這片土生土長的土地,不只愛家鄉,也更照顧鄉親長輩們,總是待他們如父母。

遊子返家鄉 造福鄉里

貢寮核四廠門禁進出管理換證,但這是魏建清目前的工作,他記得當時在2006年某一天早晨,自己在無意中發現核四廠地上,處處可見到垃圾,垃圾堆裡看到許多是可回收的資源,基於環保愛護地球的一念善心,魏建清試著將這些垃圾與回收物撿起來整理後,載到慈濟澳底環保站,當時在志工賴玉梅的接引下,開啟了與慈濟的因緣。

2008年參加慈誠培訓,魏建清在受證以後全力的配合環保、義診和訪視居家關懷。提到早期當地環保回收量的龐大,每天幾乎都有五至六位志工來幫忙整理分類,而魏建清更在2013年承擔環保幹部後,每天除了上班,下班後的時間也都投入於環保站。

其中貢寮漁港每到夏季更是捕撈鎖管(透抽)的旺季,漁夫總將捕獲到的鎖管裝袋,再運送到市集販售,無形之中製造大量又臭又髒的塑膠袋,隨意丟棄後更造成環境汙染。

原本貢寮環保站站長是由黃郭寶玉負責的,她總將這些污穢的塑膠袋,載回環保站,利用回收雨水,一一清洗後晾乾。但2014年黃郭寶玉因意外往生後,魏建清馬上接手塑膠袋回收清潔和整個環保站的管理,終於在經過多年的奔走和呼籲,帶動販售商一起作環保愛地球,主動將塑膠袋集中後,載運至環保站。

只是裝過海鮮類的塑膠袋並無法久放,時而傳出惡臭,有的還會長蛆,因此魏建清突發奇想,主動將這些塑膠袋載往附近大溝渠,並邀約志工利用流動的溪水清洗塑膠袋,待清洗完畢後再載回環保站,一張一張攤開來吊掛晾乾,果然達到清淨在源頭的目標。

在地鄉土情 疼惜長者  

雖然貢寮屬於偏鄉地區,志工人手較不足,人人都得時常出來承擔勤務,但魏建清仍親力親為配合訪視關懷、個案醫療照護,甚至就連單月第三個星期日的貢寮義診,除了主動和人醫會聯絡,邀請醫師及護理人員做居家往診,魏建清更會在義診一星期前,親自到府為照顧戶們送上通知單,前一天還會再撥打電話提醒。

魏建清將每位長者的家裡電話號碼記得很清楚,只要義診當日遇到不在家中的長者,他便會立刻以電話聯絡其長者家人,確定長者平安,才放心前往下一個關懷據點,同時魏建清也自製藥物明細表,清楚記錄每位長者服用的藥品,適時協助長者用藥須知。

因為每次義診結束後,魏建清更是一刻不得閒,拿著領到的藥品,騎著摩托車沿著海岸線挨家挨戶親送藥物,等藥物全部送畢,回到家已近黃昏。單身的魏建清,將時間都付出在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他說:「家鄉的長輩,都是從小看著他長大的叔叔、嬸嬸們,他早已將他們視為父母。」留在家鄉,可以就近照顧鄉親長輩們,他用歡喜心付出。

魏建清表示:「用感恩、尊重、愛去對待人事物,對的事情就勇往直前去做,做就對了,要繼續做,做到最後一口氣為止。」看著貢寮沿著濱海公路,海岸線碧海藍天,群巒環繞翠嶺層疊,精進不懈怠的魏建清,誓願騎著一臺摩托車「凸」(閩南語,繞)整個貢寮,將未來的人生奉獻在這片土生土長的土地,守護家鄉也照顧鄉親長輩們。【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珉珠 新北市報導 2018/12/01)

一週大事2018/12/23-2019/12/29

$
0
0
12/23(日)    
花蓮慈院舉辦高齡醫學研討會(TCnews)
宜蘭、羅東聯絡處同步舉行「二○一八年慈濟歲末祝福感恩會」(葛瑪蘭新聞網)
◎2018環保志工感恩會於台南分會舉行,感謝三千五百多名環保志工長年守護環境的辛勞
◎中國大陸冬令發放於廣東、福建、江西、昆明、青海、雲南、吉林等地舉行
◎波多黎各第二梯次發放在17至23

12/24(一)    
蘇州慈濟門診部舉行「南京中醫藥大學、慈濟大學蘇州臨床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醫療學術、教育、科研及人才培養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大愛新聞)
◎關懷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民宅火災事件
印尼雅加達志工至1222印尼巽他海峽海嘯重災區班迪格蘭縣勘災,楠榜志工亦於當地勘災,及發放熱食、衣物及水。花蓮慈院、臺北慈院、慈科大為災區祈福(慈濟網站)

12/25(二)    
1222印尼巽他海峽海嘯重災區楠榜縣進行物資發放,及贈予食材、炊具給公共廚房。玉里、關山慈院、教育志業同仁為災民祈福。(慈濟網站)
 ◎關懷台南市南區觀光城火災事件
 ◎關懷屏東縣屏東市食品工廠火災意外事件  

12/26(三)  
 ◎1222印尼巽他海峽海嘯重災區班迪格蘭縣肅穆爾鎮26至27日進行義診及物資發放(大愛新聞)
越南慶和省芽莊市為秸梗風災災民進行油、米等物資賑災發放(慈濟網站)

12/27(四)  
 ◎上人行腳受證暨歲末祝福第二梯次起程

12/28(五)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與實業家28至30日於土耳其關懷滿納海國際學校及參與發放(慈濟網站)
慈濟大學獲行政院頒發教育永續發展獎(聯合新聞網)
    
12/29(六)    
「人間有愛、災難無情」的慈善音樂會於美國法拉盛舉行(世界日報)
 ◎關懷彰化縣福興鄉彰鹿路六段民宅火災意外事件

聞法自覺 清淨成智

$
0
0

【證嚴上人1月10日彰化歲末祝福開示】
「《法華經》說過布善種子耕福田,粒粒種子都入心田。所以有一句話說:『自造福田,自得福緣,自耕福田,自得福緣。』這是善、是福的種子;如果是惡也一樣,粒粒惡的種子障礙別人,將來我們就是被障礙。」

證嚴上人1月10日行腳到彰化,為三十七位慈濟委員、慈誠隊員、榮譽董事授證,並主持歲末祝福典禮。會中,上人提醒大家要把握分秒時間,守護好自己的六根、六塵、六識,植善積福,切莫偏差了方向。

「這個善事,是不是我要去投入,我是不是要入人群去幫助呼籲善的事情,去勸善、為善;或者是看人做善,心若不高興,他在旁邊阻礙人、誹謗人,種種的障礙。這是兩項,一項是為善、勸人行善;一項是己不自為,還是障礙別人去做,這叫做惡。這都思考在外面境界,經過思考是要為善還是為惡?我們選擇善的,根塵善平齊行做好事,做每一善,粒粒都成為種子。」

菩薩為自我覺醒 改往修來清淨現

煩惱生無明,種下惡因惡果,種種業力將隨著每個人的因緣帶往來生來世,遭受重重疊疊的考驗與磨難。

「我們就要懺悔,如果沒有遇到道理,不知道我們過去都是自做,現在自受。我們都不知不覺,因為我們聽法知道了,現在改往修來,改過去的錯誤,未來好好修行。可是中間要先懺悔,過去那塊(畫)布弄髒了,我們重新要重來一次畫得美,這塊布要洗清潔,我們才來畫,畫成一片蓮池,一朵朵蓮花浮出來。」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淤泥化為成長的養料,讓蓮花綻放得更為亮眼。人間五濁惡世,淤泥就如各種煩惱無明,經由佛陀所教示的菩薩法,自我覺醒淨化,行走在菩薩道上不偏差,讓人人都能成為菩薩、未來佛。

「我們可以影響大家入人群,把這個精神、這個法,再布達、再傳,這就是可以淨化。這汙泥上多一朵蓮花,連續、連續不斷,汙泥中增長蓮花,每朵蓮花的蓮子在蓮蓬裡,花開了就看見果,就是蓮蓬。所以多子、多種,一朵花很多種子,這叫做『花開結果』。」

清淨佛性第九識 聞善法轉識成智

佛陀為了一大事因緣來到五濁惡世的人間,教導人人落實菩薩教法,用愛來化解仇恨與紛爭。

「愛要從哪裡來?聞法、聽法,我一路來,每一個地方聽到精進菩薩聽經,每一個道場都有寫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有紅的、有青的、有黑色的,要看他的筆記,旁邊都放一個放大鏡,每一個個道場都有,表示他們真正用心聽、用心寫,用心筆記下來。」

走入慈濟彰化靜思堂,中庭天井下擺滿了志工們的薰法香筆記,其中一位許書勝師兄的筆記特別吸引上人的目光,不僅有文字、插圖,還有立體化的創意設計,將他心中與法接觸後的心得與感動表達出來。

「不只是用平面,這可以用手摸,可以深入,甚至還有一字(空)白。我問說:『這些都有了,六道都有了,轉識成智。你來到這裡,怎麼空一個格?』他說:『請大家去想。』藏、識,八識中又藏一個第九識,那就是佛,清淨佛性,是第九識,平時講到第八識都做不到了,人人都要用乾淨的種子來累積,很難了,何況說到第九識?是清淨無汙染,很透明的,沒錯,讓大家去想。」

輕安無惱起步學 法要落實得歡喜

秉持佛心,向著師志,才會向上發願、立定志向,參與見習、培訓成為慈濟委員與慈誠隊員,勇於承擔入人群,將愛與善向廣漠的人間灑播。

「社區需要、人間需要,我們有力量,這一念心去投入;做了之後,讓我們幫助的人安穩,我們感覺歡喜,這樣的歡喜就是用法付出,身體力行付出,這叫做『善法』。我們去幫助人都是一片善心,很真很誠付出無所求,去做了之後,有困難的人,解開了他的困難,有病痛的人他得救了等等。我們看到某一人被幫助後,他安穩了,我們就放心了,放心就輕安,輕安叫做『自在』,輕安自在叫做『法喜』。」

輕安自在無煩惱,心無掛礙天地寬。上人認為,這是學佛很重要的起步,學菩薩法要精進,精進就要疼惜入心。

「現在大家都會拿筆,現聽現記,回去翻開筆記本再看一下,裡面的意思再瞭解一下,回憶一下,自己瞭解了,今天的生活就落實了今天聽的法,人與人之間怎麼相處,遇到煩惱要用什麼法去對治,這就是聽法要落實生活。這才真正是聽法的人。」

捨一可得無量法 響應竹筒聚愛心

聽聞一種法,經由不同的面向來理解,就會得到十種道理,聞一知十,無量法門便能悉現在前;就如付出愛心,無所求的付出,捨一可以得無量法喜。上人以緬甸為例,2008年熱帶氣旋納吉斯以一百九十公里的時速橫掃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造成緬甸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不僅造成逾十萬人往生,更因為重創主要的稻米產區,讓全球糧荒雪上加霜。

「我們臺灣慈濟,馬來西亞慈濟會合起來去瞭解,真正需要,而且要很趕緊、要搶時間,趕快讓他這一季播種、撒種子,替他們搶時間,所以我們要趕快去發放稻種。」

發放過程中,慈濟志工與貧農分享臺灣慈濟是從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點滴累積各地愛心,幫助全球各地需要幫助的人。受助的農民理解到他們所接受的援助,也是從全球各地的愛心匯聚而來,深受感動,於是身體力行響應竹筒歲月精神。

「有些人連緬幣五十元(約新臺幣1元)都沒有,他們『省吃』,他們每一餐、每天一把米,從鍋子裡抓一把米起來,這樣每天、每天累積起來,就這樣一直勸募。師父讚歎他這樣是對,對的他們就不斷去勸募。去年(2018年)第十年,他們回來受證,這些精進的人,鄉下這一群耕農者,他們也自己付出,要勸人付出。」

點滴匯海力量大 發心造福祈平安

窮人幫助窮人,緬甸貧農每餐一把米,每個月可以累積一桶半的塑膠桶,每桶重約二公斤,一千多人集合起來,每個月可以累積三千多公斤的白米,幫助五十多戶窮困人家。

「貧中之貧,他們沒法做農,沒地可耕,他年紀大無法工作,或是孤兒寡婦,生活很難過,他們就把三千多公斤,把村莊裡最最貧困發給他們,(如果)還有剩,他們還可以給隔壁村的人。我很讚歎,所以這一回我在臺中,我就跟他們說,你們一把米(累積起來)是三千多公斤。我就解釋給他們聽,這一堆米要說哪一把是你的?這的確是一把米、一把米累積在這,所以一把米都有你的米在這裡。」

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慈濟成立五十多年來,靠著眾人點滴愛心的匯聚,讓慈濟善行的足跡可以遍及全球九十七個國家地區。

「九十七個曾經受過大災難,慈濟人走過的,已經九十七個國家有慈濟人的足跡;五十七個是有種子,有分會、支會、聯絡處,旺盛的慈濟人在那個地方;有做環保跟臺灣可以比的有十六個國家,可以做到這樣;有醫生(人醫會)的國家是五十個國家,哪一個地方有病痛,他就跟慈濟人到家庭做往診,這就是愛的種子不斷、不斷拓散,不斷、不斷開闊。」

一滴水入大海,這滴水便是無量。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為天下苦難人付出,即使辛苦也不後悔,「記得這時菩薩共在一起,福的力量很大,人人造福,這個氣氛很有力量,你們用虔誠的心,為天下祈福平安,為自己發心立願。」

聞法自覺 清淨成智

$
0
0

【證嚴上人1月10日彰化歲末祝福開示】
「《法華經》說過布善種子耕福田,粒粒種子都入心田。所以有一句話說:『自造福田,自得福緣,自耕福田,自得福緣。』這是善、是福的種子;如果是惡也一樣,粒粒惡的種子障礙別人,將來我們就是被障礙。」

證嚴上人1月10日行腳到彰化,為三十七位慈濟委員、慈誠隊員、榮譽董事授證,並主持歲末祝福典禮。會中,上人提醒大家要把握分秒時間,守護好自己的六根、六塵、六識,植善積福,切莫偏差了方向。

「這個善事,是不是我要去投入,我是不是要入人群去幫助呼籲善的事情,去勸善、為善;或者是看人做善,心若不高興,他在旁邊阻礙人、誹謗人,種種的障礙。這是兩項,一項是為善、勸人行善;一項是己不自為,還是障礙別人去做,這叫做惡。這都思考在外面境界,經過思考是要為善還是為惡?我們選擇善的,根塵善平齊行做好事,做每一善,粒粒都成為種子。」

菩薩為自我覺醒 改往修來清淨現

煩惱生無明,種下惡因惡果,種種業力將隨著每個人的因緣帶往來生來世,遭受重重疊疊的考驗與磨難。

「我們就要懺悔,如果沒有遇到道理,不知道我們過去都是自做,現在自受。我們都不知不覺,因為我們聽法知道了,現在改往修來,改過去的錯誤,未來好好修行。可是中間要先懺悔,過去那塊(畫)布弄髒了,我們重新要重來一次畫得美,這塊布要洗清潔,我們才來畫,畫成一片蓮池,一朵朵蓮花浮出來。」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淤泥化為成長的養料,讓蓮花綻放得更為亮眼。人間五濁惡世,淤泥就如各種煩惱無明,經由佛陀所教示的菩薩法,自我覺醒淨化,行走在菩薩道上不偏差,讓人人都能成為菩薩、未來佛。

「我們可以影響大家入人群,把這個精神、這個法,再布達、再傳,這就是可以淨化。這汙泥上多一朵蓮花,連續、連續不斷,汙泥中增長蓮花,每朵蓮花的蓮子在蓮蓬裡,花開了就看見果,就是蓮蓬。所以多子、多種,一朵花很多種子,這叫做『花開結果』。」

清淨佛性第九識 聞善法轉識成智

佛陀為了一大事因緣來到五濁惡世的人間,教導人人落實菩薩教法,用愛來化解仇恨與紛爭。

「愛要從哪裡來?聞法、聽法,我一路來,每一個地方聽到精進菩薩聽經,每一個道場都有寫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有紅的、有青的、有黑色的,要看他的筆記,旁邊都放一個放大鏡,每一個個道場都有,表示他們真正用心聽、用心寫,用心筆記下來。」

走入慈濟彰化靜思堂,中庭天井下擺滿了志工們的薰法香筆記,其中一位許書勝師兄的筆記特別吸引上人的目光,不僅有文字、插圖,還有立體化的創意設計,將他心中與法接觸後的心得與感動表達出來。

「不只是用平面,這可以用手摸,可以深入,甚至還有一字(空)白。我問說:『這些都有了,六道都有了,轉識成智。你來到這裡,怎麼空一個格?』他說:『請大家去想。』藏、識,八識中又藏一個第九識,那就是佛,清淨佛性,是第九識,平時講到第八識都做不到了,人人都要用乾淨的種子來累積,很難了,何況說到第九識?是清淨無汙染,很透明的,沒錯,讓大家去想。」

輕安無惱起步學 法要落實得歡喜

秉持佛心,向著師志,才會向上發願、立定志向,參與見習、培訓成為慈濟委員與慈誠隊員,勇於承擔入人群,將愛與善向廣漠的人間灑播。

「社區需要、人間需要,我們有力量,這一念心去投入;做了之後,讓我們幫助的人安穩,我們感覺歡喜,這樣的歡喜就是用法付出,身體力行付出,這叫做『善法』。我們去幫助人都是一片善心,很真很誠付出無所求,去做了之後,有困難的人,解開了他的困難,有病痛的人他得救了等等。我們看到某一人被幫助後,他安穩了,我們就放心了,放心就輕安,輕安叫做『自在』,輕安自在叫做『法喜』。」

輕安自在無煩惱,心無掛礙天地寬。上人認為,這是學佛很重要的起步,學菩薩法要精進,精進就要疼惜入心。

「現在大家都會拿筆,現聽現記,回去翻開筆記本再看一下,裡面的意思再瞭解一下,回憶一下,自己瞭解了,今天的生活就落實了今天聽的法,人與人之間怎麼相處,遇到煩惱要用什麼法去對治,這就是聽法要落實生活。這才真正是聽法的人。」

捨一可得無量法 響應竹筒聚愛心

聽聞一種法,經由不同的面向來理解,就會得到十種道理,聞一知十,無量法門便能悉現在前;就如付出愛心,無所求的付出,捨一可以得無量法喜。上人以緬甸為例,2008年熱帶氣旋納吉斯以一百九十公里的時速橫掃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造成緬甸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不僅造成逾十萬人往生,更因為重創主要的稻米產區,讓全球糧荒雪上加霜。

「我們臺灣慈濟,馬來西亞慈濟會合起來去瞭解,真正需要,而且要很趕緊、要搶時間,趕快讓他這一季播種、撒種子,替他們搶時間,所以我們要趕快去發放稻種。」

發放過程中,慈濟志工與貧農分享臺灣慈濟是從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點滴累積各地愛心,幫助全球各地需要幫助的人。受助的農民理解到他們所接受的援助,也是從全球各地的愛心匯聚而來,深受感動,於是身體力行響應竹筒歲月精神。

「有些人連緬幣五十元(約新臺幣1元)都沒有,他們『省吃』,他們每一餐、每天一把米,從鍋子裡抓一把米起來,這樣每天、每天累積起來,就這樣一直勸募。師父讚歎他這樣是對,對的他們就不斷去勸募。去年(2018年)第十年,他們回來受證,這些精進的人,鄉下這一群耕農者,他們也自己付出,要勸人付出。」

點滴匯海力量大 發心造福祈平安

窮人幫助窮人,緬甸貧農每餐一把米,每個月可以累積一桶半的塑膠桶,每桶重約二公斤,一千多人集合起來,每個月可以累積三千多公斤的白米,幫助五十多戶窮困人家。

「貧中之貧,他們沒法做農,沒地可耕,他年紀大無法工作,或是孤兒寡婦,生活很難過,他們就把三千多公斤,把村莊裡最最貧困發給他們,(如果)還有剩,他們還可以給隔壁村的人。我很讚歎,所以這一回我在臺中,我就跟他們說,你們一把米(累積起來)是三千多公斤。我就解釋給他們聽,這一堆米要說哪一把是你的?這的確是一把米、一把米累積在這,所以一把米都有你的米在這裡。」

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慈濟成立五十多年來,靠著眾人點滴愛心的匯聚,讓慈濟善行的足跡可以遍及全球九十七個國家地區。

「九十七個曾經受過大災難,慈濟人走過的,已經九十七個國家有慈濟人的足跡;五十七個是有種子,有分會、支會、聯絡處,旺盛的慈濟人在那個地方;有做環保跟臺灣可以比的有十六個國家,可以做到這樣;有醫生(人醫會)的國家是五十個國家,哪一個地方有病痛,他就跟慈濟人到家庭做往診,這就是愛的種子不斷、不斷拓散,不斷、不斷開闊。」

一滴水入大海,這滴水便是無量。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為天下苦難人付出,即使辛苦也不後悔,「記得這時菩薩共在一起,福的力量很大,人人造福,這個氣氛很有力量,你們用虔誠的心,為天下祈福平安,為自己發心立願。」
Viewing all 1059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