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嬰先天病 令人憐惜
2003年某個夜晚,呂保璇與恩惠「初次相見」。
那時,恩惠(Grace)兩個月大、體重一點七公斤,身上僅用兩條薄棉被裹著;她的生母是個未滿十七歲的少女,婚姻狀態不明而懷孕生子。呂保璇說:「她直接跟我說:『我的孩子由你來照顧吧!』我急忙回答:『我不是要領養孩子,我已經有四個小孩了。我只是來看看能夠幫上什麼忙。』」
女嬰的母親無奈表示,懷孕期間感染德國痲疹,孩子出生以來就一直生病,她實在是無力撫養,「我想要送人,但是沒有人願意,很多人看過她之後就直接走了。你可以幫幫我嗎?幫我照顧這個孩子,想辦法醫治她的病。」
小女嬰的處境令人憐惜,深深觸動著呂保璇的心,她一口答應了,但首要條件是如果孩子醫治痊癒,就歸還給母親。
呂保璇把女嬰接去就醫,最先查出是罹患疝氣,但治療過程並不容易,因為體重不足,無法接受手術;而女嬰也總是啼哭不停,似乎藉著哭鬧來宣洩疼痛。
「我當時也很猶豫,捨不得還給她母親,但我也需要工作。」呂保璇的燕窩事業正在蓬勃發展,餐廳生意也蒸蒸日上;雖然她也有心想做好事,但總在事業與行善之間左右兩難。
突然出現一絲希望,臺灣的生意夥伴蔡女士來拜訪她,告知將有新加坡慈濟志工到印尼巴淡島舉辦義診,醫師們來自雅加達、新加坡及臺灣,也會進行手術。
呂保璇滿懷期待,把女嬰帶到巴淡島慈濟義診現場;但醫師檢查後也表示嬰兒體重不足,無法在現有的醫療環境中進行手術。聽到此結果,呂保璇無視旁人眼光,忍不住放聲大哭!

不忍心放棄 超越親情
義診現場,有位新加坡醫師被呂保璇的誠意所感動,向她保證將向慈濟新加坡分會提報這個個案。呂保璇沒料到兩天後,新加坡慈濟人居然真的聯絡她,表示願意協助她照顧這個沒血緣的小嬰兒,希望她們能一起前往新加坡接受較好的治療。
女嬰順利接受疝氣手術,但醫師也發現她的心臟有問題,必須馬上開刀。呂保璇說:「若不處理,她有可能會眼盲、無法說話、抽搐及癱瘓。」而女嬰還有先天性失聰、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等疾病,必須長期照顧。
回到巴淡島後,呂保璇聯絡女嬰的親生母親,並邀約她住在自己的家,「我說,你的孩子已經動完手術,你就住在我家照顧她好了。她說回去拿衣服就回來,但從此以後沒有消息。」呂保璇試圖尋找她的下落,但猶如大海撈針般毫無進展,「她不是巴淡島本地人,在此沒有任何的親戚。」
呂保璇不忍心放棄女嬰,「若要送給別人,也沒有人願意。就算有人願意,如果無法好好照顧她,我會感到內疚的。」呂保璇覺得這孩子已經成為她的一分責任,正式領養她,取名「恩惠」。
當恩惠重病入院時,呂保璇四位兒女──陳愈瑄、陳芝宣、陳明惠、陳政元,都發願茹素,祈求她康復。「他們看到恩惠的狀況都哭了。我們是一家人,沒親生或領養的分別,這令我非常感動。」
生意利潤高 決心捨下
恩惠跨國治療期間,新加坡志工不斷陪伴著呂保璇,「起初是我要幫這個孩子,沒想到反而有更多人一起護持,令我很感動。」呂保璇2007年開始做慈濟,並提供自家餐館作為慈濟活動的場所,漸漸地她有了轉變。
以往,善於做生意、應酬的呂保璇認為,「我們總是想方設法讓顧客開心,不知不覺自己也養成這些習慣。」跑夜店喝酒、坐遊艇到外島購物、時常到國外「血拚」……呂保璇害羞地承認:「我喜歡買名牌包、買鞋子,雖然家裏已經有很多了……其實我買東西只是因為喜歡,並不是真的要使用。」
「以前只是想要享受生活,日子過得開心就好,不想理會我們活在這世界上對自己及他人有什麼責任。」呂保璇從追求世俗快樂,到接觸慈濟尋求內心真正的幸福,她肯定地說:「我開始覺得這樣很浪費,從此以後,我只買需要的東西,這就是法入心、法入行。」
她戒掉所有不良嗜好,原因之一是她不希望汙染慈濟,她非常尊敬證嚴上人的教誨,「慈濟不允許的事情,我盡量一個一個改掉。」
呂保璇經營的燕窩生意收入不算少,從其他城市購入的燕窩原料處理後轉賣至馬來西亞,一個月能夠賣出三十公斤,當時市場價格一公斤為三千新加坡幣,每月利潤高達幾億印尼盾。
雖然正是生意興隆的時候,她還是毅然決然放下建立不易的事業。「我要跟隨上人的教誨,上人說我們必須珍惜生命、愛惜萬物。」此項理念也讓她關閉所開設的餐廳,「身為慈濟志工,如果繼續經營葷食生意,我會感到內疚。而且我要實踐對神的承諾──我承諾如果孩子長大後,我要專心投入慈善活動,這正是我表達感恩的實際行動。」

「上人的教誨會讓人變得更好,若沒有加入慈濟,我不會像現在有著充實的生活。我可能賦閒在家、成天說別人的八卦、逛街,過著沒有正面意義的日子。」
如同上人曾說:「不知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一位與她年齡相近的朋友,看似健康,但突然離世,讓她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與其努力累積世間的財富,死後卻什麼都無法帶走,唯有業隨身。」
母女見曙光 心志堅定
恩惠一天天長大,雖然無法言語也聽不見聲音,但能透過簡單的手語和眼神與別人交流溝通,也很能體貼旁人的用心。她的雙腳肌肉攣縮,無法行走。逐漸抱不動她的呂保璇持續求醫,希望能治好恩惠的腳。
2016年3月底,呂保璇帶著恩惠來到臺北慈濟醫院接受手術。歷經兩個月療程與復健,十四年來不曾站立走路的她,終於跨出人生的第一步。
呂保璇目前擔任慈濟巴淡島聯絡處負責人,「一開始很困難,面臨很多挑戰,但我始終相信『有願就有力』,任何事終究都能安然度過。」她像個大姊姊一般照顧志工,替所有人鼓勵打氣。
「我當然希望志工主動擔起責任,而不是我們要求或指定任務。」呂保璇了解勉強做事情,結果也不會很好,反而更糟糕,志工很有可能不願意或不再來參與活動,「若發自內心,以上人的法為基礎,甘願做、歡喜受,結果肯定更好。」
如今正在建設的靜思堂,未來能夠成為社會教育、招募人間菩薩的據點,「志工必須在最前線來招募人間菩薩,人人能夠推動愛灑人間,福慧雙修。」這讓呂保璇不斷鼓勵巴淡島志工參加薰法香,志工不僅是做慈善活動,也必須好好了解上人的教導。
「上人要我們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我現在愈來愈肯定我要走的路,這條路也讓我的心愈來愈平靜。」呂保璇明白自己已找到心的方向。
「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的我,要重新活過。」呂保璇經歷婚姻失敗、異地打拚的辛酸,然而這一切彷彿過眼雲煙,如今的她用更樂觀的心情過生活,並且積極行善。
「真要感恩恩惠牽引,讓我遇見慈濟,人生也從此改變。」就像當初助人的一念心,呂保璇一路走來,始終堅定。
(撰文:Hadi Pranoto 翻譯:鄭麗珍 改譯:陳雅如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