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明萊進一步闡述:「認識書法要先了解書法家的精神,認識慈濟要了解證嚴上人的精神理念,在慈濟百千萬刧難遭遇,要用心修福、修慧。」
一筆一畫靜心思 一點一豎啟自省
古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如從一豎、一點、一撇、一捺中,薰習翰墨香、提升品德;以「靜思語」書藝沉澱心靈、開闊視野、祥和社會,讓馨香大愛傳誦在人間。
2月28日,慈濟靜思書畫聯誼會於新店靜思堂二樓舉辦「2017年度會員大會暨新春團拜活動」,不只有書法家現場揮毫,優美的古箏迎賓、鐘鼓齊鳴等表演,還有人文講座,從揮毫與彩繪靜思語中啟發省思、宏觀視野,學習重組人生結構。
遇遇挫折不怕苦 承擔使命向前走

莊秀裡本以為要照顧林育帆一輩子,但他從一字一句漸漸恢復了語言能力,喜愛直排輪社、愛好旅遊,成為以輪椅代步、包尿布過活。即便如此,受傷後的他仍繼續完成高中、二專學業,每天風雨無阻,在畢業時還得到全勤獎。
林育帆畢業後,就職於銘傳大學,上班途中若需清理,就在辦公桌上留字條:「育帆回家善後。」他裝著導尿管至今已十七年。
看著林育帆吃力划著輪椅過馬路,莊秀裡雖心疼不捨,仍勉勵他:「只要你勇敢,一定會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來。」一家人並沒有因育帆受傷而頹喪,反而讓彼此的心更凝聚了。
證嚴上人為林育帆授證時,對他說:「我等你很久了,你要跟得緊。」林育帆認為:「留下來,還有很多的慈濟事要做。」
他在明志大學創立慈青社,今天書藝活動結束,還要趕回慈濟板橋志業園區陪伴慈青。
去年(2016年)林寬陽進行心臟繞道手術,胸口逢了二十多針,手術時夢見在觀禮臺,閻羅王對他說:「地獄沒你的名字,天堂也沒你的名字,你是好人,你的明師還在等你。」

他人經驗為借鏡 啟發勇敢不慌亂
初次參加書藝活動的劉恩妤,是應古箏老師楊又貞之邀而來參加。劉恩妤女兒多年前到蘭嶼騎機車旅遊,當民宿來電告知女兒出車禍,一度還誤以為是詐騙集團。
當劉恩妤趕到蘭嶼機場時,看到女兒全身裹著紗布、無法說話,眼睛在蘭嶼衛生所縫了二十九針。回臺時,因傷勢嚴重,航空公司拒載,她簽了切結同意書,才讓女兒順利搭機返臺。
聽到人文講座的分享,剛開始時她頻頻拭淚、不能自己。當聽見他們是如此勇敢、堅強地面對人生挫折,她轉而收起淚水說:「女兒的傷比他們好太多了,我自己要走出來。感恩師姊讓我分享(受訪),以後想學書法,覺得學書法可沉澱心情,讓心情不再慌亂。」
學習永無止盡 從中參悟人生
八十八歲的張宏荷,從七十五歲就開始到新北市松年大學學書法,他覺得學無止盡,至今仍在練筆,每天隨身攜帶自己寫的「靜思語」如:「有愛心,就能成為別人心目中的貴人」、「快樂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計較得少」等,當有人讓座時,就送給他們,希望能啟發年輕人知足、行善的觀念。

許素涵父親喜歡揮毫,從小在耳濡目染下也喜歡上書法,大學選擇臺藝大書畫藝術學系就讀,拜在書法家張明萊座下。她向志工分享,心情煩躁時,書法能讓心情平靜下來。從彩繪山水畫感受到大山、大水的宏觀,也體會自己的渺小、學會謙卑。而遇到事情時,讓心靜下來思考,能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不再偏執、堅持己見。
新莊、泰山區書法班初學者楊秀珍認為在書寫過程,可以讓心情沉澱下來。看到書法班的資深學員,在字裡行間用心運筆,她體會到要寫好書法需要下功夫,從學書法中陶冶性情、修身養性,書法是值得終身學習的事情。
墨寶廣結善緣 架構美善人生
靜態課程將結束時,書法家張明萊、志工陳孫賢與書藝社團員現場揮毫、彩繪,一百八十位與會者紛紛圍觀,冀求墨寶、彩繪,現場供不應求。
希望大家從今天書藝墨寶中的一點、一撇、一捺,體會書法結構就如自人生規範,奠定好的書寫結構,進而也能架構美善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胡淑惠 臺北報導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