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臺北慈濟醫院位在文山、新店等文教區之間,十年前,為彌補大臺北南區病床數不足的缺口,選擇在新店落腳,看似是中產階級居多的社群,但透過實際查考發現住院病患一半以上的比例是社會弱勢族群。
轉眼間過了十年,醫療團隊不僅在院內用心救治病人,也攜手走出醫院,前往偏 鄉、弱勢民眾家中往診。在醫療專業上,追求優良的醫療服務品質,各科醫師竭盡所能搶救病人。例如周邊血管中心的「來者不鋸」、兒童泌尿團隊制定「慈濟常模」減少不必要的手術、脊椎專家矯正大角度側彎、移植團隊、小兒罕病團隊,以及保護老人家的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多方位同時進步,點滴匯聚成精。
除了各項醫療專業上成果豐碩累積之際,院裡的醫護與病患之間情同家人,目前任職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的楊美貞,從2005年臺北慈濟醫院啟業服務至今有十年的時間,她娓娓道來十年間的心得與自我成長……
病況反覆 醫護用愛守護
「十年來,有幾位病患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位是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葉先生……」年輕的葉先生在網咖工作,由於平日抽煙、喝酒皆來者不拒,使得他換上了慢性阻塞性肺病,自2007年開始到臺北慈院接受治療,此後成為醫院的常客。而疾病控制不良,葉先生反覆地住院、出院,常有上氣不接下氣的問題,導致無法維持正常工作。
擔心單身的葉先生無法獨自生活,於是醫療團隊決定將他轉介給社工。沒想到葉先生竟然堅持要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幾經勸說才同意殘障鑑定、低收入戶申請,以及協助轉行賣水果等事宜。
疾病所需,長期藉助呼吸器、氧氣製造機和外出型攜帶式的氧氣,如此一來,葉先生除了獲得比較好的睡眠外,也能持續出門工作,不需要長期「住」在醫院,只要每三個月回診拿處方箋即可。
維持了四年多穩定的病況,2014年葉先生因為感冒引起嚴重的肺部感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充滿了多處大大小小的膿瘍。醫師開立最強的抗生素卻也不見起色,即使用呼吸器也沒辦法阻止他走向呼吸衰竭的命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視病如親 協助脫離困境
「這次可能很危險了,你是否考慮接受插管急救?」他堅定的回答:「我要!楊醫師,我還想活下去!」醫療團隊再次確認:「即 使氣切、洗腎、戴呼吸器長期臥床,你都願意嗎?」他說:「不,我願意插 管是要爭取好好活下去的機會,但我不要洗腎、戴呼吸器長期臥床,因為我不想拖累社會,我想『走』出這家醫院。」
楊美貞被他對生命的熱愛震撼住了,即便對病況的轉折沒有十足把握,但依舊要全力以赴,葉先生紅著眼眶說:「沒關係,妳盡力就好。」
為葉先生治療已屆滿八年,憶及過往時日,她說:「葉先生從不給我壓力或提出任何要求,這是我頭一次深刻感受到他強烈的求生意志:『希望能好好的活下去』。」
當晚回家的路上,楊美貞邊開車眼淚邊流下來:「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是病人或團隊給我的壓力,而是來自於我的內心,第一次認知到自己的不足,我非常渴望幫助這個病人活下去,『走』出醫院。」
醫病相處 以愛成就力量
為了成就葉先生活下的堅定意志,楊美貞的腦中仔細思考是否遺漏了什麼細節,以至於沒有改善病況?後來,她終於想到一個關鍵,就是「環境」!
「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生活環境很重要!我猜想他的生活環境應該很糟糕,可能存在很多黴菌,造成致命的肺部感染……」楊美貞專業剖析著病情。
此時,恰巧葉先生的檢查報告出爐了,痰裡長了一種特殊的黴菌,每回住院就等於離開生活環境中的黴菌,以至於很快就康復了,但一回到家又會惡化。
為此,重新啟動醫療團隊的力量,分析並同意核准葉先生使用一種非常昂貴的抗黴菌藥。對症下藥後,抗黴菌藥才治療三天,葉先生的情況就有明顯改善,兩週後已經可以出院了。
「我們應想辦法先改善他的居家生活環境,才不會再度引發感染!」楊美貞對社工提出建議,而慈濟志工也迅速動員,一起幫助葉先生整理居家環境,讓他有乾淨的生活空間。
「醫治葉先生的過程讓我很感動,因為慈院這個溫馨的大家庭,讓我再一次見證到信任、用心、關懷和慈悲的力量。」歷時多年的醫療過程,回想起來,楊美貞依舊為之動容。後來葉先生順利出院,如同以前一般,他背著呼吸器和氧氣製造機繼續水果攤的工作,回歸正常的生活。
歷經無數風雨考驗,醫療團隊持續精進,讓臺北慈院成長茁壯,正式啟業迄今滿十年,守護生命三億秒,不僅讓病人重獲健康走出醫院,醫護更走出醫院,投入社區、偏鄉,醫療團隊努力付出沒有底線,只為搶救無價生命。
(口述:楊美貞、整理:徐莉惠 摘自《人醫心傳》第136期)
Clik here to view.

轉眼間過了十年,醫療團隊不僅在院內用心救治病人,也攜手走出醫院,前往偏 鄉、弱勢民眾家中往診。在醫療專業上,追求優良的醫療服務品質,各科醫師竭盡所能搶救病人。例如周邊血管中心的「來者不鋸」、兒童泌尿團隊制定「慈濟常模」減少不必要的手術、脊椎專家矯正大角度側彎、移植團隊、小兒罕病團隊,以及保護老人家的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多方位同時進步,點滴匯聚成精。
除了各項醫療專業上成果豐碩累積之際,院裡的醫護與病患之間情同家人,目前任職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的楊美貞,從2005年臺北慈濟醫院啟業服務至今有十年的時間,她娓娓道來十年間的心得與自我成長……
病況反覆 醫護用愛守護
「十年來,有幾位病患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位是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葉先生……」年輕的葉先生在網咖工作,由於平日抽煙、喝酒皆來者不拒,使得他換上了慢性阻塞性肺病,自2007年開始到臺北慈院接受治療,此後成為醫院的常客。而疾病控制不良,葉先生反覆地住院、出院,常有上氣不接下氣的問題,導致無法維持正常工作。
擔心單身的葉先生無法獨自生活,於是醫療團隊決定將他轉介給社工。沒想到葉先生竟然堅持要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幾經勸說才同意殘障鑑定、低收入戶申請,以及協助轉行賣水果等事宜。
疾病所需,長期藉助呼吸器、氧氣製造機和外出型攜帶式的氧氣,如此一來,葉先生除了獲得比較好的睡眠外,也能持續出門工作,不需要長期「住」在醫院,只要每三個月回診拿處方箋即可。
維持了四年多穩定的病況,2014年葉先生因為感冒引起嚴重的肺部感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充滿了多處大大小小的膿瘍。醫師開立最強的抗生素卻也不見起色,即使用呼吸器也沒辦法阻止他走向呼吸衰竭的命運。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視病如親 協助脫離困境
「這次可能很危險了,你是否考慮接受插管急救?」他堅定的回答:「我要!楊醫師,我還想活下去!」醫療團隊再次確認:「即 使氣切、洗腎、戴呼吸器長期臥床,你都願意嗎?」他說:「不,我願意插 管是要爭取好好活下去的機會,但我不要洗腎、戴呼吸器長期臥床,因為我不想拖累社會,我想『走』出這家醫院。」
楊美貞被他對生命的熱愛震撼住了,即便對病況的轉折沒有十足把握,但依舊要全力以赴,葉先生紅著眼眶說:「沒關係,妳盡力就好。」
為葉先生治療已屆滿八年,憶及過往時日,她說:「葉先生從不給我壓力或提出任何要求,這是我頭一次深刻感受到他強烈的求生意志:『希望能好好的活下去』。」
當晚回家的路上,楊美貞邊開車眼淚邊流下來:「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是病人或團隊給我的壓力,而是來自於我的內心,第一次認知到自己的不足,我非常渴望幫助這個病人活下去,『走』出醫院。」
醫病相處 以愛成就力量
為了成就葉先生活下的堅定意志,楊美貞的腦中仔細思考是否遺漏了什麼細節,以至於沒有改善病況?後來,她終於想到一個關鍵,就是「環境」!
「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生活環境很重要!我猜想他的生活環境應該很糟糕,可能存在很多黴菌,造成致命的肺部感染……」楊美貞專業剖析著病情。
此時,恰巧葉先生的檢查報告出爐了,痰裡長了一種特殊的黴菌,每回住院就等於離開生活環境中的黴菌,以至於很快就康復了,但一回到家又會惡化。
為此,重新啟動醫療團隊的力量,分析並同意核准葉先生使用一種非常昂貴的抗黴菌藥。對症下藥後,抗黴菌藥才治療三天,葉先生的情況就有明顯改善,兩週後已經可以出院了。
「我們應想辦法先改善他的居家生活環境,才不會再度引發感染!」楊美貞對社工提出建議,而慈濟志工也迅速動員,一起幫助葉先生整理居家環境,讓他有乾淨的生活空間。
「醫治葉先生的過程讓我很感動,因為慈院這個溫馨的大家庭,讓我再一次見證到信任、用心、關懷和慈悲的力量。」歷時多年的醫療過程,回想起來,楊美貞依舊為之動容。後來葉先生順利出院,如同以前一般,他背著呼吸器和氧氣製造機繼續水果攤的工作,回歸正常的生活。
歷經無數風雨考驗,醫療團隊持續精進,讓臺北慈院成長茁壯,正式啟業迄今滿十年,守護生命三億秒,不僅讓病人重獲健康走出醫院,醫護更走出醫院,投入社區、偏鄉,醫療團隊努力付出沒有底線,只為搶救無價生命。
(口述:楊美貞、整理:徐莉惠 摘自《人醫心傳》第1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