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女人的生命力 平凡中豐富

$
0
0
做慈濟不只是能幫助他人,還能幫助自己。由馬來西亞回臺灣受證慈濟委員的許秀娟,看到《大愛劇場》中的劇情,演出與她的人生相似,劇中的女主角最終扛起了天下米籮,為何她自己卻只在意手中的菜籃呢?

許秀娟感恩一切的好因緣,從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開始投入志工行列,並鼓起勇氣承擔志業幹部。在受證此刻,她發願:「我要一直做,能做的就做;我要一直跟著上人。」

因緣果報觀 先生覺悟

2012年,許秀娟的丈夫因為賭博,被六、七名惡霸盯上,恐嚇、勒索高額債款未遂,先生遭到傷害,家庭氣氛也不和睦。

在朋友介紹她下,許秀娟帶著兒子到慈濟人文學校上課,第一次上課時,她發出讚歎「哇,好莊嚴,他們都穿得很莊嚴。」慢慢地,她開始收看已經安裝多時卻一直被冷落的大愛臺;從中她獲得許多的感動與學習。「我看了一部大愛劇場,是一位師兄進慈濟前,打老婆、罵小孩又愛賭博,後來他有很大的改變,讓我很感動。」眼眶泛紅的她,一會又咧著嘴笑了:「尤其這是真人真事。」

「上人開示中,『因緣果報』這四個字給我最大的感觸。」許秀娟認為,先生與惡霸應該是過去生所結下的惡緣,這一生讓他們相遇了。 」她深深吸了口氣,長嘆了一聲,「也是要感恩這些惡霸,他們讓先生覺醒了,不再賭博了。」

募人的高手 引以為樂

外表柔順,語調柔和的許秀娟表示,以往自己的脾氣並不好,常常打罵孩子;現在,感恩之心常佇心中,她感恩先生戒除了賭博的惡習,讓家庭和樂了。「以前我們互動很少的,假日他都去賭、不在家,不會帶我們出去。」現在,假日是全家和樂融融出外郊遊,或在人文學校一起學習上課。

許秀娟很感恩人文學校教育對孩子的薰陶,她帶著甜蜜的笑容說:「三個孩子都很乖,最小的女兒兩三歲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到人文學校,很懂得禮貌。」

「以前先生創業,可能是壓力大,常常身體不舒服,看了醫生也治不好,就說去賭博,會忘了身體不舒服。」現在許秀娟懂得體諒先生,也如數家珍般地細說進入慈濟後,整個家庭的轉變,「現在他忙著募款,已經忘了病痛。」

她的先生現在已經募到一千多位會員,讓許秀娟很引以為樂,「我只是幫他登記而已啦!」

良能做志業 法喜滿滿

「師姊打電話跟我說,要我出來分享,我說不要;她就一直說,講了半個多小時……」生性害羞的許秀娟,帶著靦腆的笑容與志工們高興地聊著。

許秀娟感恩慈濟,讓她從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可以不再害羞與人親切互動。現在承擔隊輔及組長,能夠盡一己之力,尤其是將她的專業-車縫的手藝,運用在志業上;發揮良能讓她感到無比的開心,法喜滿滿。「像浴佛我也可以幫忙車,平常學校要演戲劇啊!辦活動,車鞋袋啦……」她滿懷付出的感動與喜悅。

「明天就要受證了,第一次可以這麼近看到上人,很感動!」許秀娟再次紅了眼眶,她發願要以付出來回報。平凡的人生,因為善因緣,提升了勇氣;發揮良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歲月。【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蔡翠容 新北市報導 2016/11/02)

跟捐血一樣 把愛傳出

$
0
0
「只要是人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挽救,期能把骨髓建檔比對的基礎做大,機率相對會變高,更何況是拯救全世界的人。」七年前曾捐幹細胞的志工董崇豪說,雖有人反應配對成功的機率低,但他認為如果參與建檔的人愈多,他們就愈有活下去的希望。

早上七點不到,(11/5)在,一百多位志工們忙著布置會場。在〈愛與關懷〉祈求活動順利,迎接來自各地的捐髓驗血者,大家各就各位準備承擔的工作。骨髓捐贈窗口志工卓麗珠鼓勵大家說:「我們盡心盡力,共同協力圓滿活動!」

感同身受 忍悲傳出愛

2016年11月5日關渡志業園區舉辦「造血幹細胞驗血活動」,就讀城市科技大學的阿如(化名)前來共襄盛舉,她也是今年慈濟新芽獎學金的得主。「之前有迷思,以為是抽骨髓,可能會導致癱瘓,聽完得知其實捐骨髓幹細胞跟捐血一樣簡單!」

「人健康很幸福,可以幫助別人更好。」阿如感同身受地說,她爸爸患大腸癌症受病痛折磨,她說如果自己生病了,也會希望有人伸出援手來救她。阿如的爸媽也來,但阿如媽媽年齡已逾四十五歲,遺憾無法建檔,但她常鼓勵孩子多捐血救人,尤其冬天值血荒期,也對自己身體代謝好。

「很想把握救人一命的機會,把愛傳出去。」今年三十九歲的阮小愛說,想起十七年前孤身從越南嫁到臺灣,所幸先生百般疼愛,不料四個月前五十二歲的先生因血液上疾病,短短數月就來不及治療撒手人寰,傷心的她幾乎無法承受,轉眼消廋六公斤。

阮小愛小姑的朋友是慈濟志工,曾提到幹細胞捐贈,今天(11/5)阮小愛帶著對丈夫的悼念,特地坐捷運來到關渡參與驗血建檔,同時下回把握機會鼓勵家人來捐!

最大禮物 讓他活下去


「冥冥中有一唯一的您,可給被捐髓者希望,但若你不來建檔,就根本沒有希望的機會。」剛滿十八歲的張紋綺是志工張百賢、李麗雲的女兒,今天就起早來驗血建檔,並且擔任活動志工,幫忙引導接待。

「配對的機率是萬分之一,我可以花一點時間就可以救到人,而且不是用我的生命來換他的生命,受髓者他不會覺得有虧欠我,我也覺得快樂,他可以跟我一樣健康。」

張紋綺常聽媽媽回花蓮陪伴捐髓者,她才了解到這是不需要動大手術,「如果可以配對到的話,我覺得是給自己一個禮物,也給對方一個最大的禮物。」張紋綺覺得骨髓捐贈很有意義,下回會鼓勵甚至陪好朋友一起來驗血建檔。

今日驗血建檔活動人人愛心湧進,計有一百二十二支的生力軍加入建檔配對行列,為全臺五萬多位還在等待造血幹細胞的病患注入新希望,期今日的驗血活動能續為宣導推廣,人人能把握救人的機會。

(文:潘瑜華 關渡志業園區報導 2016/11/05)

持經誦行 初衷恆長

$
0
0
【證嚴上人11月6日關渡行腳慈善座談開示】
「不知覺中,慈濟已經五十年了,每一次談到五十年,印象中總會回到五十年前那一段克難的歲月,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精舍,寄人籬下地寄居在地藏菩薩(普明寺)那裡,自己的生活還是那樣的刻苦,做小工維持生活,還再借五分地耕耘,連地上的『臭頭香』,你們知道嗎?那是一種雜草,很難除的雜草,那樣的雜草我們要很小心,怕它斷根,要一直挖、一直挖,挖出它的根,這麼長(約二三十公分)就有一顆種,不能讓它斷掉,只要你留那一粒種子,就會很快延伸地密密麻麻的,很難治,叫做『臭頭香』⋯⋯」

藥師願力拔世病 方便因緣啟慈航

一顆顆「臭頭香」,將證嚴上人的記憶拉回到五十年前,克難的歲月、清修的生活,在「自力更生」的堅持下,堅持起修行的願心。11月6日,上人在與北區慈善訪視志工、海外新受證志工座談時,談起早年的靜思歲月,即便是生活清苦,上人卻始終不忘貧苦眾生,濟度之行,始於最初。

「大家應該都知道,師父在修行的時候,在小木屋裡面的故事,很多人都很期待,『那一位修行人能為我誦經消災難……』偏偏這個修行人的心願,不做道場、不誦經;但是(後來)為了要救濟苦難人,不得不開方便門。總是,『好吧,每個月誦一部《藥師經》。』因緣就是這樣開始。」

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不只在經文中透過誦讀而安定人心,上人更實踐其經義,拔除病除、袪心沈痾,即便自身與常住的生活仍然清苦,但仍堅持將法傳向人間,以讓人心清淨、社會光明。

「藥師法會過後總是中午,要讓人家吃頓飽,但是我們自己生活就有問題了,怎麼辦啊?也要借米,所以我常常說舉債還債,每一個月還完了就要再借米、借油,每個月還完就要再借……這一路走過來,我們都很辛苦,到現在還是一樣,生活不改變,慈濟的精神理念不改變。」

苦要根除,從病著手,自成立義診所到推動建院,上人步步艱辛,但堅持前行,期間更堅定人間唯有佛法,才是濟世救心的妙方。

「醫療做下去,就步步向前行,要不然,我們的心真的是無法安啊,心不安就不得不向前走,一直到了感覺,這(義診)不是究竟的方法,我們就是要在花蓮建一個醫院,讓疾病可以就地治療,於是就走出了花蓮,到了北中南,不斷去宣導我要蓋醫院,就從此開始誦《藥師經》,體會到人間疾苦唯有佛法的靈方妙藥,才能拯救世間的大乾坤、小乾坤。」

抱病救苦實願力 昔日蓽路種涼蔭

上人續言《藥師經》與慈濟醫療人文的關係。「《藥師經》裡形容種種人間疾苦,人世間身體的病,一直到心靈的苦,要如何看病又療心,醫療就慢慢的在醫療人文中建立起來。」

醫病、醫人又醫心即是藥師佛的精神,而《藥師經》的義理也透過人品典範體現在慈濟的醫療人文中。上人細數花蓮慈濟醫院第一屆杜詩綿院長,為了完成建院使命,而忘病軀,肝癌末期但仍固定參與會議、親走工地、邀聘醫師,直到醫院建起,順利運作;而後第二屆曾文賓院長,烏腳病專家,親力親為,帶動團隊,穩固醫護團隊成就東區守護生命的磐石。

「菩薩們,教育,是怎樣的教育法?其實典範帶動就是最好的教育……(花蓮慈濟醫院)開始動土,大家常常看到那一幕,我咬著牙根、含著眼淚,這動土下去,我的資金要從哪裡來?十五天就要付款一次,真的咬緊牙根。我是這樣的感恩呀,想一想,大家都沒讓我為難過。」

「杜詩綿院長他當時已經肝癌,宣布了半年或者三個月(生命),他是好人,他精神那麼好,要讓他有信心,還有慈濟人這麼多人為他祝福,也許還可以維持一段時間。讓他的愛,為醫療開創第一個,為天下苦難人付出的醫院,相信這是一個過程、一種力量!」

原本半年的生命,杜院長投入了五年,受到鼓舞的生命,開創了慈濟醫療重要的里程,上人與杜院長的一段對話,是生命與生命的盟約。

「他說:『難道師父不知我身上有一顆炸彈?』我說:『我知道,但是我的炸彈比你的大顆,你是肝臟,我是心臟,我也是陳院長的病患,所以人生不一定有帶炸彈在身上的人,炸彈就會爆炸;不知道有炸彈在身邊的人,也可能隨時會爆炸,這叫做人生無常,倘若我們有使命,自己要有信心,你有信心,大家為你祝福,為慈濟開創一條開始的道路,應該你有信心我們大家都為你祝福。』」

心念莫作方寸想 寶塔宏開需廣力

有願有力,有心就有福。在這場長達一小時二十分鐘的開示中,上人回顧慈善與醫療的歷史,感恩有人品典範,身行法繹,更志工與醫護多年來的投入。而如今「寶塔已開」,諸佛陀法身分身如海外志工紛紛回到臺灣,共聆佛法、互護佛心,而今日又看到許多獨居老人、身有病者,能在志工的陪伴鼓勵下,開展出生命之美或重拾對未來的希望,上人讚歎與感恩,更期盼人人要把握付出的機會。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有願,就如杜院長,他也延長他的生命,做他人生命中的貴人,真的很有價值!不要一點點狀況就說『我病了、我痛了、我老了、忙啊、要顧孫子啊……』有朝一日,不能帶孫子的時候要怎麼辦?所以要灑脫一點,我們人生前半生,要為家庭付出,為社會承擔;後面的人生,應該要提早為自己的路,來鋪,鋪自己的菩提大道直。不要還在自己的家庭,我們應該要走出來,鋪上這一條非常值得的道路。」

浩瀚寰宇毫芒累 棒棒接力傳正法

佛法難聞今已聞,佛法清淨、真如本性,已在人人心中,上人期盼,人人還要再精進向前,投入世間,才能於法中成長,體會含藏其中的毫芒大智慧,並傳承法脈,用心地弘揚宗門。

「總而言之,克難功德會,五十年後在全球的一百九十七個國家,我們的足跡已經踏上將近一百個國家,等於世界一半,所以今年我們已經正式的傳法脈、立宗門。『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所以我們要傳法脈,我們的道就是『靜思』,所有的慈濟人,人人都是入世緣苦眾生的菩薩,這就是道,而且宗門是人間路,我們開宗,『四大八法』鋪在人間,用情一棒接著一棒走過來,未來,無數的五十年,還有很多國家需要我們普遍去撒播愛的種子。」

上人聲聲呼喚:「各位菩薩,我們要人人,做得到的時候要趕快做,沒有辦法影響全球,也要影響社會,沒有辦法影響社會,至少可以影響家庭或者是自己的身心!期待今生要做來囤(臺語),來生啊,希望世界不要再惡化下去,這都是我們的期待。現在寶塔已經浮現在我們的心靈,佛陀輕輕一點,塔門已經開了,裡面的多寶佛也已經現身和佛陀共坐在一起,還記得嗎?所以就是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要我們用心地去發現它,在毫芒中的乾坤,那就是我們真如本性,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為助人走第一 受獎擔職責

$
0
0
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特區為了表彰奉獻於社會的非政府組織或個人,推崇公益事業與人道關懷,特別設立「依斯干達災難援助獎」獎項。

馬來西亞新山中央醫院上個月底兩度發生火警,當地慈濟志工迅速抵達支援,這分熱情與行動力深植人心,受依斯干達特區社會發展部肯定,獲頒「第三屆依斯干達災難援助獎」,表彰志工為社會奉獻的精神。

災難援助走第一 為救助人邀會眾

最近慈濟新山支會獲頒 「第三屆依斯干達災難援助獎」,志工林秋廷代表上台致詞。林秋廷表示:「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師父證嚴法師,他創辦了佛教慈濟基金會,希望藉著這項榮譽,讓我們承擔更多的職責,也希望更多人加入我們,一起來當志工。」

依斯干達特區社會發展部主任蘇海麗提到最近新山中央醫院火災意外,慈濟是第一個抵達醫院支援的團體,這樣的緊急動員讓評審們印象很深刻,是最主要的關鍵,也是依斯干達特區將獎項頒給慈濟的原因。

放下獎盃與獎狀,慈濟志工立即在會場找尋有志一同的慈善盟友,一旁的互動中,只見慈濟志工正在為大家更進一步地介紹著慈濟,志工林秋廷表示,慈濟是全球性的組織,目前有九十八個國家都有慈濟人,而慈濟現在也在土耳其辦學,幫助敘利亞難民,希望拔除他們心中的仇恨,幫助他們消彌仇恨,為他們種下善的種子。

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特災難援助獎宗旨在於:表彰奉獻於社會的非政府組織或個人,推崇公益事業與人道關懷。而慈濟基金會在新山中央醫院兩度火警發生時,及時到場,給予陪伴與關懷,受到肯定,這次獲頒此獎,希望能應約更多善心人士的加入,一起為馬來西亞共創更美好的社會。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陳志財 謝玖玲 馬來西亞報導 2016/11/07)

93歲慧智姑 生前智慧抉擇

$
0
0
「將來要捐大體,說一句不好聽的話,(人往生)就變垃圾了,有人回收還是很好用,這是我的志願,我高興!」透過感恩追思影片,回顧九年(2007年)前,八十四歲的慧智姑對著鏡頭,滿臉笑容慈祥地表示,並謹記身為佛教徒,她的心願已經發出來,就要去實現。

大體老師慧智姑 緬懷感恩追思

委員號443號,今年(2016年)九十三歲的陳田蜜智老菩薩,大家暱稱她為「慧智姑」〈閩南語〉,西元1922年生,1986年投入慈濟,法號慈宥。九年前,她因為發生車禍後就很少參與慈濟活動。

10月27日早上三點多,她從睡夢中安詳往生,慈濟人前往助念結緣,並協助將大體送回花蓮慈濟大學,當一名無語良師。11月4日早上,家屬在桃園自宅舉辦感恩追思會,親朋好友及眾多慈濟人參與,場面莊嚴溫馨。

追思會上,十六多分鐘的追思影片進入尾聲,眾人看著慧智姑的大體從桃園送上救護車,去到花蓮慈濟大學的一張張照片,搭配慈濟歌曲〈自如〉這首意境深遠、感動人心的曲目,場面哀思,也對老菩薩更增添不捨與感動。

慧智姑生前育有一個女兒、四個兒子,唯一還在世的二兒子陳文恭,站在靈前徐徐地說,媽媽做人處事就像她的名字一樣「蜜智」,可以讓人體會到她的甘甜人情和智慧,如身後的這張遺照,也是她事先挑選準備,為的就是希望用一張莊嚴慈祥漂亮的照片跟大家見最後一面……「做她的孩子很幸福。」陳文恭滿懷孺慕之情。

一心做慈濟 處處有智慧

背景音樂,一曲〈當一滴燭淚落下來〉曲調哀傷,在空間不是很大的現場緩緩持續縈繞,代表法親追思的桃園區資深慈濟志工楊金雪,首先在靈前為慧智姑唱一首歌,表達對她的懷念與不捨。

楊金雪眼眶泛紅語氣傷感地說,慧智姑快六十歲才進來慈濟,很努力把握每一次的付出機會,因此早期做志工從沒缺席,記得她捨不得坐電梯,經常從一樓爬到六樓,告訴大家說:「大家要勤儉才有底。(閩南語)」

早年,桃園慈濟人一起推動慈濟飯、舉辦文化下鄉活動,遙想起過去走透透的足跡,楊金雪語帶哽咽說,有一次在中壢海霸王餐廳推廣慈濟飯,預計有五百多人參與,結果忽然間來了一千多人,當時手足無措的她不知怎麼辦?還好當時慧智姑淡定安慰她說:「沒關係,炒米粉改米粉湯。」就解決當時的窘境。

「還有一次大熱天,切了很多西瓜,眼看西瓜皮就要變垃圾了,慧智姑很有智慧,很快就將西瓜皮切一切,放入香油、鹽、辣椒等佐料,馬上就變出一道可口的涼拌菜,讓當時吃到的人都讚不絕口地說好吃,根本都不知道那是西瓜皮做成的菜。」楊金雪分享慧智姑做香積的用心,很讓人值得學習。

最後心願 一心捐大體

從慧智姑身上學到許多智慧,最小的媳婦鄭月霞說,婆婆是一個很嚴厲的人,甚麼都要求非常嚴格,比如說切菜,每一段都要切得一樣長,如煮蘿蔔,就要每一塊都要切得一樣大,當時她不懂甚麼道理,很多年後,無意中聽到她跟鄰居在聊,菜為什麼要切得一樣大塊?因為下去煮時才會同時煮熟,這時她才了解,婆婆不管做甚麼事,都有她的道理在。

從嚴厲到圓融,鄭月霞感受最深,她說自從婆婆進慈濟以後,就看著她一直在改變,會常常對著他們說,「上人說每天要做好事,要口吐蓮花。」婆婆以前講話是不會考慮別人自尊心會不會受傷,想說甚麼就說甚麼,進慈濟以後,上人給婆婆的影響力非常大。

從結婚進來沒幾年,鄭月霞就一直幫忙婆婆登記功德款三十多年,「很佩服婆婆進慈濟,就一心為慈濟,沒有雜念,慈濟甚麼都是好的,我們無形中也會改變,對慈濟深信不疑,只是礙於做生意沒時間,所以參與太少,不過心念不會變,以後有機會會樂於進來。」受婆婆身教影響,鄭月霞也曾到靜思書軒當志工。

多年前,八十多歲時的慧智姑決定往生後要捐大體,兒子們都堅決反對,一直與婆婆住在一起的鄭月霞說,「因為受限於傳統的觀念,覺得說大體要保持完整,人既然走了已經很不捨,怎麼還要去給人家切割,感覺很不孝,所以大家都無法接受,不打算幫她簽捐贈卡。」

「身體是我的,我自己可以做主,你們快點幫我簽一簽。」慧智姑決定要做的事沒有人可以改變,且一定會去完成,「她每一年都在說,連續說了兩三年,後來二哥跟我先生看她這麼堅定,加上身體是她的,她有自主權,不是兒子說可不可以,最後我們都被媽媽說服,簽了同意書。」一路看著婆婆意志堅定要捐大體,當時的鄭月霞還是很不能理解。

「今天她走了,舉辦這個追思會,這麼莊嚴,當初她的決定是對的,而二哥也鬆了一口氣。」將近十年,鄭月霞終於了解婆婆的決定是很有智慧。

法親關懷 祝福生生世世菩提中

往生後將身體「化無用為大用」捐給醫學教育使用,第一時間接到慧智姑往生消息,慈濟志工溫素蕊說,慧智姑像大家的媽媽一樣,於是法親排班助念從九點開始,但八點半很多人就到了。慧智姑要捐大體,所以助念到九點四十分左右,大體就送回花蓮,但整個助念時間仍是排班到下午四點才結束。

想起1991年中國大陸華東水災要義賣,溫素蕊說,要在桃園大市場煮素食去義賣,就在她家要煮一個禮拜,「慧智姑是掌大廚,每天四點多就到我家,天還沒亮就來按電鈴,就說『楊媽媽我來了!』我婆婆(楊媽媽)與她非常有默契,長期一起合作做香積。」

大捨精神,是給後代子孫最好的典範,追思會最後在全體唱誦一曲〈生生世世菩提中〉,為這位有智慧的老菩薩送最後一程。

(文:李美儒 桃園報導 2016/11/04)

遊民一樣是人 是我們有福

$
0
0
「賭城遊民」急欲擺脫「無業」的困境,求職是他們唯一的希望;然而,髒亂的長髮、香煙薰黃的牙齒及破舊的衣褲讓他們舉步維艱。在美國慈濟志工的牙科義診行動中,「洗牙、剪髮、二手衣」三管齊下的服務,就像一場及時雨,為遊民的求職行動助一臂之力!

遊民浪跡街頭 舉辦牙科義診

沿著15公路由南向北前行,紙醉金迷的賭城彷若沙漠明珠,總有人沉淪在發財的美夢中;然而,一夜致富的幻想不過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滾滾紅塵背後的老城區才是真相:垃圾飛舞、遊民浪跡街頭的賭城暗黑處,距離繁華人間不過咫尺之遙,卻是天堂與地獄的分野。

當美西辦公室主任蔡濟晉從加州趕路到拉斯維加斯參加牙科義診,沿路的景象令他生出不勝唏噓之感!2016年10月30日舉行的牙科義診地點選在拉斯維加斯救世軍 (Salvation Army) 服務中心,這是慈濟醫療團隊第二次在救世軍舉辦義診。

義診服務項目包括拔牙、洗牙及補牙,遇有需要進一步治療的遊民,便轉介給愛心牙醫師繼續追蹤治療。本次義診出動八位牙醫師、三位洗牙師及八位牙醫助理,共服務了一百零一位遊民,比四月牙科義診多服務了三十人。

痛起來要人命 幸有「魔術手

遊民以地為床、以天為被,處處無家處處家。對遊民而言,狂風暴雨固然是不可抗拒的天敵,而疾病傷痛才是他們負擔不起的災難,其中痛起來要人命的牙病,更是讓遊民聞之色變的超級災難。免費的牙科診治讓遊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方面想治療牙痛,一方面又害怕牙醫師手中的尖銳器械,羅伯就是膽小病人的代表。

當大醫王拿著麻醉針的手高高舉起,躺在診療椅的羅伯 (Robert Carpenter) 曾有短暫害怕,想像著一針下去的疼痛程度;意外的是,竟然一點也不痛,他讚揚慈濟的牙醫師都有「魔術手」,從麻醉到拔牙的過程,就在飄飄然的享受中過去了……

來自芝加哥的羅傑 (Roger)在拉斯維加斯無親無故又行動不便,目前領取傷殘補助金。慈濟人送他兩件特大號的二手衣,眼力不好的他撫摸著半新的絲質襯衫,顯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當志工問他:「怕不怕痛?」他摀著微腫的臉故作誇張地說:「我不哭,我會堅強!」當志工推著他的輪椅就醫,戴著太陽眼鏡的羅傑因為看不清眼前的狀況,更加地害怕。牙醫師與助理握著他的手為他加油,結果真的一點也不痛,讓他大呼意外、萬分感激!

瞬間失去所有 感恩及時就醫

蔡濟晉主任表示:「遊民和我們一樣都是人,唯一的分別是他們正處於不幸的階段,慈濟人能夠在遊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真的很有福報!」因為慈濟人的慈悲,志工主動為遊民付出更多的愛與關懷。

當拉斯維加斯負責人楊大蓉發現一位女遊民默默流著眼淚,立刻趨前關懷。原來,牙疼的梅根 (Megan Arron) 雖有政府的Medicare 保險,但不包括牙科保險;所幸趕上了慈濟的義診,才有治牙病的機會,她用含淚的笑容說:「參加義診,不正是上天的恩賜嗎?」

梅根原本領有政府補貼的殘障津貼,也被允許可以有一個半職工作,但卻在一夜之間失了業,政府補貼也被停止,連帶沒了住處、丟了車輛,遭逢到一連串的打擊;就算再堅強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但她仍存著感恩心,感恩在牙痛之時收到慈濟義診的傳單,能夠及時就醫。

歡迎隨時回家 相約一起行善

深談之後,知道梅根也是盲人中心的義工,志工大呼巧合:「我們也在盲人中心提供志工服務耶!」梅根這才恍然大悟地說了一聲:「難怪!」其實她對慈濟並不陌生,眼前的藍天白雲制服呼喚起梅根的記憶。在梅根跌入人生谷底之前,她也曾是熱心救人的菩薩。

在梅根最黑暗的人生低潮期,有人幫助她找到住處,也有人幫她照看小孩,鼓勵她堅強面對困境。即使一無所有,梅根仍相信天上的神會陪伴她走出來,眼下要解決的是現實問題,她邊擦眼淚邊說:「我需要一份工作。」

問明梅根的專業背景之後,志工得知她已領取南內華達地區衛生局的衛生卡,可以隨時向餐飲部門報到,當場找出臨時工公司的電話,提供給梅根去應聘。志工扶起哭紅了眼睛的梅根,給她慈濟會所的地址電話,告訴她:「我們就是妳的親人,隨時歡迎你回家!」法喜充滿的梅根當場填寫了志工申請表,與志工相約同去盲人中心一起做志工。

外表光鮮亮麗 為求職做準備


許多臨時受困的遊民急欲擺脫「無業」的困境,求職是唯一的希望。然而衣冠不整、面容憔悴的遊民,如何成功覓得一份工作?在慈濟志工「洗牙、剪髮、二手衣」三管齊下的服務,讓遊民擁有光鮮的外表,一口白牙、俐落的理髮及整齊乾淨、燙熨平整的二手衣,讓他們的求職行動更加順利。

一位待業中的遊民提姆 (Tim Miller) 享受了拔牙、洗牙、剪髮及二手衣全套服務,再三感謝醫師及志工的服務。他感覺絲毫沒有疼痛,很高興能收到慈濟送的手提箱,從此可以穩當收藏自己的衣物,臨行前還脫帽展示被剪得「一毛不剩」的光頭。

喬治 (George Tomich) 讚揚慈濟提供的「一條龍」服務,他看牙、領取二手衣、理髮一次完成。雖然他已退休,但是靠微薄的退休金仍無法生存,因此暫住救世軍一個月多,等候政府發給房屋津貼。雖然喬治因血壓過高無法進一步治療,但是義診團隊已將他轉介到牙科診所繼續追蹤治療。

述說竹筒歲月 遊民走入大愛


為了體恤病人等候之苦,慈濟人特別在義診區設置了兩個等候區,並在現場擺設靜思文物攤位及播放影片;志工鄭重介紹證嚴上人並娓娓道來「慈濟五十年」及訴說「竹筒歲月」的故事。

現場有一位遊民撩撥起糾結的長髮,用滄桑的沙啞嗓音說:「我沒想過,原來不起眼的銅板零錢,集合起來竟然可以做慈濟大事!」藏在長髮後面的是一雙憂傷的眼睛,他站起身來走向義剪區,剪去了他的一頭長髮。雖然整個過程他沒有隻字片語,但志工相信他一定會走向一個新的人生。

儘管遊民擁有不多,但也都很願意付出;當天有十九位遊民領養竹筒,加入大愛的行列。志工還提供《美國慈濟英文季刊》給遊民,讓他們可以藉由文字報導,更進一步了解慈濟。

義診的目的在於守護社區的健康,拉斯維加斯人醫會讓病者有其醫;在義診當天守護了賭城遊民的健康,近百位遊民終能露齒一笑,跟牙痛說:「拜拜」;也在志工提供義剪、二手衣的身心照護下,讓遊民擁有一個煥然一新的人生。

(文:鄭茹菁 美國拉斯維加斯報導 2016/10/30)

菩薩道本坎坷 承擔不多說

$
0
0
「菩薩道上本坎坷,你知我知不必說,磨練考驗特別多,千萬不要走下坡。」在擔憂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菲律賓分會執行長重責的蔡萬擂,接到了兒子蔡昇倫的簡訊,短短四句話雖然道盡現實,卻對有心有願的慈濟法親有著激勵作用。

千里有緣 法髓緣深

「祝福大家完成培訓即將受證,歡迎加入慈濟大家庭,成為聞聲拔苦的人間菩薩。」11月5日下午,臺南仁德完成培訓課程的圓緣,並特別邀請到前菲律賓執行長蔡萬擂和郭麗華伉儷,來與臺南法親分享在「菲」做慈濟的故事。

蔡萬擂1995年帶著全家到花蓮靜思精舍證嚴上人,也因此將全家帶進來做慈濟。過往的蔡萬擂可是非常的迷信民間的信仰,燒金紙求福,到處去求神,繞了一大圈,直到認識慈濟之後,見了上人之後,才完全從正信中醒悟過來。原來「福」是要自己去助人,因為無私去為人付出而得到的福緣,而不是用「求」得來的。

「不過,在無常的人間,要行菩薩道自度度人並不是簡單平順事。」蔡萬擂分享他在2006年被推薦發律賓執行長,曾經惶恐自己無法勝任,卻遲遲不敢承擔下這個任務。當時已來到臺灣花蓮靜思精舍當志工的兒子蔡昇倫傳了封簡訊給他:「菩薩道上本坎坷,你知我知不必說,磨練考驗特別多,千萬不要走下坡。」這是蔡昇倫鼓勵爸爸要勇敢向前走的真心話。

秀出兒子寫給他的簡訊內容,蔡萬擂鼓勵培訓志工遇事不要退卻。就如當時的他,毅然接下菲律賓第二任執行長這個艱鉅的職務。

蔡萬擂帶著菲律賓本土志工到馬來西亞學習,之後經歷凱莎那颱風後的賑災,以及海燕颱風的賑災與復健之路,蔡萬擂表示這不只有全家人與菲律賓志工的力量,更多的是來由全球慈濟人挹注大善力做後盾,共助完成這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如今四個孩子,老二蔡昇倫和么女蔡青兒兩個人回到上人的身邊做清修士。老大蔡昇航與大女兒也都結婚,但是蔡昇航卻告知父母他並不想生育,因為他們夫妻倆要全心做志工。蔡萬擂告訴臺下志工,蔡昇航在菲律賓當志工,每天早上出門去薰法香,到晚上十點才回到家。他告訴大家這正是父母在做,孩子也在學。

「佛法在恭敬中求。」蔡萬擂送給臺南志工這麼一句話,期許大家身為佛弟子,在修行路上應銘記在心的話,同時更慶幸有證嚴上人帶領慈濟人,因此要深信上人,能跟上人才是大家的福報。

心靈法水 醒悟迷癡

聽到蔡萬擂分享全家人投入慈濟的故事,受感動的培訓志工謝素芬,又從〈方向〉這首盈滿上人當初離家踏上修行之路的心曲,想起精舍師父分享上人秉師「為佛教為眾生」發大願,創立慈濟宗門歷盡艱辛的過程,歌詞意境讓她有如父母呼喚的親情,尤其那句「生生世世的方向」歌詞,讓她好生感動頻頻拭淚。

想起十月那一趟培訓尋根,與所有的培訓志工回到心靈故鄉,深刻的所見所聞感動,再次觸動讓她淚眼盈眶。謝素芬說:「全家能一起做慈濟,真得很幸福,希望將來先生也能跟我一起做幫助人的事。」

原來以前的謝素芬在家時,看到弟弟妹妹有甚麼東西,她都向媽媽嚷,一定要爭到有。結婚後,先生也都得儘量滿足她的要求,因為謝素芬都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的,直到媽媽往生後,自己也變得比較敏感容易受感動,每當想到以前常對媽媽頂嘴,真的好懺悔。

還好參加了培訓課程,謝素芬覺得能與大家共修聞法聽上人的教導,是何等的有福報,內心的傲氣也漸漸地在攝法中消融磨去。尤其要來慈濟上課,先生都會親自接送,謝素芬懺悔對於先生的好,並不會想到對他說出感恩。

同時謝素芬感謝培訓期間,除了有資深志工的陪伴,更感恩志工李東春的提攜,謝素芬向身旁的李東春說到:「走入慈濟能參加培訓,這一段期間,真的讓自己反省到之前的個性真的很強硬。」

李東春對身旁這位好夥伴,能自我調整表示感動,李東春自謙只是從旁關心,平常照顧新發意志工的心,社區缺人手的時候,剛好也是給自己與人結好緣的機會,一定邀約彼此來付出,保持良好互動,隨時與大家聯繫及陪伴關心,成為彼此互相提攜向前走的力量。

一堂千里之緣的分享,蔡萬擂一句「知足能滅貪嗔癡」,從自己領悟知足,安心在慈濟的志業上,全家人也從此找到人生的方向,一家人跟緊上人的腳步,不虛此生。蔡萬擂鼓勵大家要更精進,既然有緣走入慈濟,真的要好好把握此生健康的身體,去做好事,聽從佛陀的呼喚,跟隨上人的引導行菩薩道,歡喜做慈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方玉葉 臺南報導 2016/11/05)

宗門萬行 歸菩薩道

$
0
0
【證嚴上人11月5日海外委員溫馨座談開示】
「我的生命控制我,或是我控制生命?人生如果沒有把握當下,很有可能會是夢遊人生!」證嚴上人面對2016年海外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會學員,在11月5日新店靜思堂下午的溫馨座談裡,開場就以這段話破題,一語驚醒夢中人。

「把握當下要恆持剎那,一念間就是一輩子,我們要時時刻刻把握在當下,這一念心就是要立志,要立下這分的志願, 這一分志就是佛心師志。」

地遠心近同汲法 心靈歸鄉不妄動

第一梯次海外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會分新店、板橋、三重靜思堂三地舉行,共有二十九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回來參加,路程最遠的學員來自南半球的巴西、南部非洲等地,許多人搭機來到臺灣都需要花費幾十個鐘頭。

「他們要回來,要三十多個小時、二十多個小時、十多個小時的大有人在。但是不管有形的距離是有多麼遙遠,只要有心,這一念心就是我們貼心,假如沒有心,哪怕在身邊距離也是很遙遠。有心,距離都很近,何況大家在薰法。」

透過現代傳播科技聆聽上人法語,不論是清晨視訊直播的「靜思晨語」、「志工早會」開示,或是大愛臺的《人間菩提》、《靜思妙蓮華》節目,都可以在慈濟會所、家中,或是透過網路收看,距離早已不構成聞法的障礙,有心才是關鍵。

「每一天我都到你家去,或著是每一天你都回精舍來。總而言之,有心就沒有距離,有心凡事都不困難,期待大家我們都是有心人。」

潛心修行緣半年 衲履足跡忙一生

回溯慈濟初始,上人開示:「無形的法──菩薩道,從臺灣起點,就是一步步地用愛鋪, 一步步地的用情拉,那都是很真誠的情,慈濟人內修甚麼?(答:誠正信實)外行?(答:慈悲喜捨)。沒錯,就是很真誠。誠正信實,那就是師父開頭做慈濟的時候所立下的誓願。」

以誠正信實之心,投入慈悲喜捨之行。1963年證嚴上人皈依印順導師,導師勉勵「為佛教、為眾生」,從此拳拳服膺,不曾須臾暫忘,獨自一人住在目前精舍後方普明寺後面的小木屋裡潛心修行。

「有的人說,修行要多久才能成就?我才有半年的時間,我的因緣我的環境總是只能容許我半年的時間。在小木屋裡,很用心、很盡心,沒有受到點滴的污染,那樣地靜心。可是因緣啦!我這一輩子總是時間來不及,這麼短的因緣就讓我離開小木屋,不是我自己要離開的。因緣逼著我非離開不可。離開了小木屋,就很快轉進花蓮一個寺院裡(慈善寺)去講經。」

上人在花蓮慈善寺講演《地藏經》等經典的時候,愈加堅定入世度眾的信念。後來靜思精舍德慈、德昭、德融、德恩、德仰等師父,都是在這個時期因為聽法結緣而請求皈依。

「因為講了《地藏經》,我深深地體會發大願,地藏菩薩進入地獄也要去度眾生,地獄眾生之苦,地藏菩薩的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那我也就是發心,真正地來來回回,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發願在這樣的娑婆世界度眾生,他總是不離開這樣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叫做勘得忍,要勘得忍,人啊!才能真正地住在娑婆世界。顧名思義,佛陀也是選擇剛強眾生,他要度娑婆世界的剛強眾生。」

佛陀悲願拯世間 拔苦開慧斷惡因

1966年,因探病時目睹原住民難產婦人的一灘血,以及三位修女來訪交談人生與宗教,讓上人深感佛教應具體從事利益社會的志業,加上弟子慰留上人留在花蓮,於是促成「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的成立,開始從事濟貧救苦的工作。

當時師徒六人借住在普明寺,過著自力更生、清貧刻苦的生活,即使處於負債還債的日子,但仍然在每月舉辦藥師法會時,同時進行貧戶濟助,甚至得向普明寺借米來發放,也不願停下慈善救濟的腳步。

「釋迦牟尼佛有這樣的願,地藏菩薩有那樣的願,再加上我要蓋醫院,總是體會到了東方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從《藥師經》裡體會到了人間疾苦。人間的苦都是有病,世間有病;不只是世間有病,人身心有病,需要發大心、立大願。大醫王有靈方妙藥來度眾生,所以蓋醫院的過程,深深體會到慈善(志業)成就以後,就是發心立願蓋醫院。」

從此,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陸續開展,以力行菩薩道的宗門開啟。五十年來累積了無數的善念善行,許多海內外宗教學者都肯定了慈濟宗門。

「大家要記得法脈宗門。『靜思法脈勤行道』,我們靜思的弟子們,一定要勤,身體力行人間的菩薩大道,這叫做『勤行道』,這就是靜思的法脈;還有『慈濟宗門人間路』,在上個月就是十月初,在這裡,就是新店的靜思堂,也是舉行了一個世界的佛教論壇,是為慈濟立宗而論壇。美國、英國,總而言之,好幾個國家,國際間佛教的大師,還有學界有名的教授,因為他們對慈濟的認識,他們都來到這裡,就是論壇。」

驚艷慈濟真典範 哈佛管院為教材

第四屆慈濟論壇恭逢慈濟五十周年,國際間的知名學者們以「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為主題,展開論述。

「這一回我也是抱著這樣的忐忑不安,大家會論出什麼?聽喔!從遙遠的英國、美國,還有尼泊爾等等……有佛教、有天主教,有神父還有穆斯林都來了。聽他們在論,我真的是很感恩,都對慈濟都有很好的評論。」

其中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學院暨甘迺迪政府學院李奧納教授一小時的專題演講,更是震撼了在場的聽眾,他從管理學的角度,以慈濟人道援助行動為個案研究,推演出現代管理學上前所未見的全新典範理論,認為慈濟是一個以「價值和信念」為引導、以「願行」、「承諾」為行動的組織管理模式。他並以此長期授課,提供哈佛學子有別於以利益、競爭、效能、量化等為目標導向全新管理學思考。

「為了這樣一個鐘頭的(演講),他來回四十個小時。他說,這一趟來他要說的話就是『感恩慈濟』。因為慈濟這樣的世界觀,為人間世界所做出的。他說,在他的教育生涯裡,多了許許多多他可以作為教材,可以教育的課程,所以他說他專程而來。」

宗門不為起分別 歸諸佛法勸善行

還有中國大陸佛學泰斗的樓宇烈教授,人民大學、廣州中山大學等知名學者,除了在論壇中針對慈濟宗門特色論述外,更在論壇結束後,來到花蓮靜思精舍鼓勵慈濟,應積極發揚宗門特色。

上人思及過往,「美國的思賢(居士)回來,二十多年前都問我說,『我們是什麼宗?』那裡的佛教徒都問我們,到底是甚麼宗啊?他無法回答,回來問師父,師父就很隨口地跟他說,『慈濟宗啊!』因為我既不提倡念佛,也沒有要人打坐……我就要人人自己修、自己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己修行要多廣結善緣。要真正地修行到了斷煩惱,你要斷煩惱,要入人群才能真實斷煩惱。」

上人續言:「我們要邊修邊聞法,更了解,還有要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能知道人世間總是這樣地剛強。佛陀願意進入人間,地藏菩薩願意進入地獄,我們在這樣的人世間裡,『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我們真的心裡都有準備,準備好了才入人群。所以我們一定要聞法入人群,才會預防我們的心──防惡。」

為了不讓惡念滲入心靈,上人教導眾人就是要「諸惡莫做」,「看到人家這樣子(為惡),就是警惕自己;看到善的我們要向他學習,菩薩是我們的伴侶。這人世間迷失方向或是夢遊人間,我們碰到了可以把他叫醒,這總是我們的人生,時時要清醒人間。」

最後,上人再次殷切叮嚀在場學員:「記得,菩薩要在『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我們是走路,人世間要精進勤行道,我們要走入人群中,不受到人的影響,堅定道心,要在人群中歷練出自己的功夫。這就是生生世世不會迷失的一條大道直,很直的一條菩薩大道。」

上網找慈濟 從模仿到投入

$
0
0
「我在網路打了『志工精神』,就顯示出『慈濟』這兩個字,於是,我就去深入了解『志工精神』跟『慈濟』有何關聯?」泰國家庭醫師蘇萬楠在網路上蒐集資料,從此打開慈濟因緣之門。

從網路認識「慈濟」


什麼是「志工精神」?泰國彭世洛府 (Phitsanulok)納里宣大學附設醫院家庭科醫生,同時也是納里宣大學(Naresuan University)講師的蘇萬楠醫師,因為需要準備大學一堂關於「志工精神」的課,他透過在網路上不斷的摸索與研究後,覺得「慈濟」應該是付出無所求的好典範,於是便決定在納里宣大學成立一個團參訪團,先來臺灣慈濟學習及取經。

2014年蘇萬楠醫師帶著納里宣大學參訪團大約二十位的參訪人員,來到臺灣開始參訪慈濟醫院、慈濟環保站大愛電視臺以及靜思堂,結果大家對慈濟所做的不只受到感動,還有更多的驚訝以及讚歎組織經營與管理方法。

但沮喪的是參訪團隊的成員,一致地認為臺灣慈濟的成功,是泰國或者納里宣大學很難達到的任務,所以大家找了很多藉口,表示要效法臺灣慈濟是行不通的。參訪團回泰國後一段時間,蘇萬楠醫師才招集團員一起集思廣益,討論「在當地做志工」應該從哪裡做起?

身為參訪團負責人員的蘇萬楠醫師感到有點壓力,團隊並沒有信心認為自己能做到慈濟志工的水準;於是蘇萬楠醫師便跟陪伴的慈濟志工陳柱江商量可推行的辦法,最後決定以慈濟志工的理念,在納里宣大學成立「納里宣志工團隊」。

由於開始認識慈濟的人並不多,因此沒在社團裡加入「慈濟」二字,而且蘇萬楠醫師與團隊也希望把「志工精神」跟原來在校園付出的志願者融合在一起,甚至希望這個社團能成為當地的窗口,邀約其他志願者團隊加入,藉由一起合作中彼此做交流,同時也向更多人分享慈濟的故事。

納里宣志工團隊成立後,蘇萬楠醫師決定先從身邊開始做起,團隊開始推動為人群付出的志工活動,哪裡需要支援,就先幫助哪裡。當納里宣大學醫院工作人員向志工團隊表示,病人到醫院候診時,希望有志工來幫忙,如此明確的請求,納里宣志工團隊來到醫院幫忙病人填寫病例,或協助病人和家屬指示方向,解決病人提出的一些就診問題。

善的迴響帶動更多人

雖然剛開始加入納里宣志工團隊的人並不多,但是大家依然堅持穿著慈濟志工的背心,默默的做。後來響應了大學活動部邀約志願者幫忙清理校園環境的計畫,志工團隊也廣邀有心的學生一起加入醫院志工,沒想到這樣的邀約得到學生熱烈地響應,至今已經有大概二十位醫院志工,每天輪流在門診室服務病人和家屬。

為了能夠真正幫助到醫護人員、病人和家屬,納里宣志工團隊也為報名的學生安排課程服務的培訓,通過之後才能到院內開始服務。而目前納里宣志工團隊已經邁入第二年了,團隊開始規畫走出門診室,擴大服務範圍,例如:急診室等。

看到大家的成長,讓蘇萬楠醫師感到非常欣慰,尤其在醫院中,也有善心人士,或身為退休的軍人,看到穿慈濟志工背心的蘇萬楠醫師,也表示想要加入音樂志工,希望以溫暖的歌聲撫慰病人心靈的苦,而蘇萬楠醫師的夫人也自掏腰包,準備青草飲料來與院內的病人和家屬結緣,種種向善的迴響,成了他與團隊的動力。

隨著越來越多人陸續開始響應,一起合作服務病人,蘇萬楠醫師雖然也想跟更多人分享慈濟的故事與證嚴上人的精神理念,但是短短三天的參訪經驗,讓他們根本無法深入地分享;因此到過臺灣慈濟的參訪人員便一起約定,大家一起參加見習與培訓,深入了解慈濟以及上人的精神理念,這樣跟別人分享慈濟時,才不會有錯誤。

傳達正確理念來見習

於是蘇萬楠醫師開始努力地邀約同樣有志願的同事,將近一年後,才真正報名參加見習與培訓課程,同時每個月參加清理校園環境的工作,也為大家宣導垃圾分類,甚至也跟著衛生部義工,開始落實社區去關懷貧病的人,主動承擔一個個案,每個月會定期去訪視關懷。

雖然看病、教書,以及醫學部門的行政工作都非常的繁忙,然而,蘇萬楠醫師和團隊,依然堅持參加每個月的課程。彭世洛府離曼谷大概四百公里,約五個小時的車程,從見習至培訓,為趕上早上八點的課程,他們每次從凌晨二點就出門,下午五點下課後開車回家也都晚上十一點了,但是大家依然堅持不懈。

蘇萬楠醫師謙虛地說:「當我們決定要學習甚麼,我們就要放下身段,而在學習做慈濟當中,如果勞累,我就鼓勵自己說,我正在修行當中。」

原本很愛發脾氣,且比較沒有忍耐力的蘇萬楠醫師,在學習做慈濟當中,更體會到上人的理念和願力,因此他在當地推動志工團隊當中,也要學習與各個團隊做溝通,努力營造和睦相處氣氛,避免衝突的狀況,這些是他在做慈濟後的收穫。

身體力行為職志合一


「戒定慧,我們(佛教徒)都曾經聽過的,但總是只能背出來而已,但當我在身體力行做慈濟時,才能體會到真正的意義。」蘇萬楠醫師分享自己在培訓課中的收穫,因為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中,學會忍耐,一切不計較,才會增進對佛法的瞭解,並增長智慧。

從認為不能做,到堅持付出現在,身心力行無路不通,想要爲眾生拔苦予樂,需要的是不斷地啟發心中愛的種子,提升自身的修養智慧,納里宣大學雖然是泰國公立大學之一,志工團隊的成員大部分也是政府官員,但是,大家達成共識,表示服務人群的工作不是「職業」,而是「志業」,大家歡喜承擔使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桑瑞蓮 泰國報導 2016/11/07)

爬山見苦 呼喚志工來幫忙

$
0
0
在大都會區,您能想像沒水沒電的生活怎麼過嗎?在新北市土城區,一對緬甸籍父女,長期生活在山區的工寮裡頭,沒有水電,一入夜就無法下山,還要忍受蛇或蜈蚣的攻擊。

一位民眾爬山時發現他們的困境,趕緊提報給慈濟;志工上山訪視後,亦即刻設法改善他們的生活,協助他們在山下租屋,也幫他們添購家具、搬家。

帶生活包至深山 了解狀況設法脫困

幾位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志工,在充滿綠意盎然的大自然裡,邁開步伐沿著階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但其實他們不是在享受森林芬多精,而是尋找一對棲身在山裡的緬甸籍父女。

志工帶著生活包來到深山裡探望,走到了一處搭設簡易又破爛的工寮,裡頭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女。七十六歲的高先生和十二歲的女兒,他們幾年來都過著沒水沒電的生活。

屋裡頭陰陰暗暗的,高先生正蹲在地上生火,志工問起:「你起這個火要幹嘛?要煮飯的嗎?」高先生回答:「要生火燒水啊,燒開水啊!燒開水喝的啊,煮飯的、做菜的。」

「他們喝的水都用山泉水煮的,洗澡的水也是這樣,水裡面都是泡沫。屋裡也有蛇出沒,看他們這樣生活不行,就趕快幫他找房子。」志工張春雲看到父女倆的生活困境,想盡辦法要幫助他們。

歡喜入厝吃湯圓 祝福生活圓圓滿滿

幫助的心立即化作實際行動,志工除了幫他們在山下租屋外,也協助他們入住新家,包括採買新的家具,打掃環境,就像自家人一樣地辦喬遷之喜。

屋子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的,志工邊刷洗邊說:「我從昨天晚上、半夜,及早上一大早,四點就開始忙了。」

屋子終於煥然一新了,也有水有電了,高先生的女兒躺在新的床舖上,覺得好開心,她說:「我要感恩師姑師伯,讓我有新家可以住。」

「我要感謝證嚴上人,他帶出這麼多慈濟人,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這個是我最感動的。」照顧戶高先生也試著躺在舒適的床上,內心充滿著感恩。

入新厝當天,志工和高家父女一起搓湯圓,並圍坐一起相互祝福,高喊著:「我們是一家人!」志工期待他們有了新厝後,生活都能圓圓滿滿、順順利利。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蕭秀琴 邱奕銘 翁金員 臺北報導2016/11/07)

生活太忙 慈濟讓夫妻共餐

$
0
0
「原來這次結婚週年的禮物是機票。」對幸秀珊來說結婚十六周年紀念日,能在機場中看見先生江俊亮的改變,還有夫妻倆相偕來臺受證為慈濟委員慈誠,都是因為認識慈濟,加入培訓後的收穫,面對滿心的歡喜也讓倆人更堅定發願要勇於承擔。

認識慈濟無形轉變


幸秀珊與江俊亮跟慈濟的結緣,來自於他們的鄰居是慈濟志工,時常邀約他們用少少的錢來幫助他人,於是夫妻倆一口就答應成為慈濟會員。接著,每當七月吉祥月舉辦活動時,鄰居也會邀約他們一同參加,當時幸秀珊懷著第三個孩子,正要臨盆之際,卻因為參加吉祥月的活動而接收到很多的祝福,內心種下善的種子,讓幸秀珊感到十分歡喜。

而這期間江俊亮也歷經了父親的過世,讓他的內心感到遺憾,久久在心中無法忘懷。為彌補那份空虛,江俊亮和幸秀珊很積極的參加慈善團體,雖然去做義工,卻仍然無法找到內心想要的答案,江俊亮說:「當時並未真正的認識慈濟,真的不懂何謂行孝、行善?」

平常江俊亮與幸秀珊在自家的五金公司上班,每天要面對一、二百通的電話,忙碌的日字讓人無法想像。而江俊亮「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就寸步難行。」的信念,讓他剛毅的硬脾氣,時常造成夫妻之間與親子之間的不良溝通。

所幸此時的幸秀珊漸漸地參與慈濟的活動,也把孩子們帶入人文學校,孩子們的成長有目共睹,以前與父母的溝通方式都是負面與反對的聲音,但是自從去人文學校後,孩子們現在在家裡不但會主動幫忙做家事,也總是很期待上課的到來。面對孩子們無形中的改變,也讓江俊亮在與孩子們的互動中,逐漸軟化自己剛毅的態度。

訪視找到生命價值


漸漸地受到訪視志工的邀約,江俊亮和幸秀珊便一起參加慈濟訪視個案,江俊亮開始有滿滿的感動,讓他印象深刻地是,有一對老夫妻養了四、五十隻的小貓,身上沒有任何的錢,但慈濟志工還是一直去關懷與陪伴,一點一點的讓個案的想法改變,同時也改善了他們居住生活的環境。

同樣面對殘障、失婚等等的個案,志工們也是用耐心來陪伴與膚慰。而後來當這些個案開始由幸秀珊負責關懷後,考量到幸秀珊需要顧家及陪伴小孩,於是訪視的工作便交由江俊亮來接手,慢慢的江俊亮與個案互動時間變多了後,彼此都變成了好朋友。

在訪視中,江俊亮也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因而進一步與太太幸秀珊一起參加培訓。同時很幸運的在公司許多位應徵面試中,找到一位能夠信任的員工來協助處理公事,在有得力助手的協助下,夫妻倆安心見習與培訓,甚至也一同回臺受證。

轉念讓生命更圓融


幸秀珊回想起登機前,誤拿到兒子的護照,她擔心事事要求完美的江俊亮會因此而生氣,但沒想到,江俊亮只說:「就重新買機票,轉念處理就好。」而在候機的時間裡,夫妻倆一起在機場用餐,才發現這是兩人十六年來,第一次有時間是完全屬於兩個人能面對面用餐的時刻。

幸秀珊靦腆的表示2016年11月5日是兩個人結婚十六週年的紀念日,問起江俊亮什麼話想對太太說?只聽見江俊亮娓娓的感恩太太默默地付出,同時表示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要向太太說聲抱歉,最後江俊亮對著幸秀珊說:「未來的路要把家業、事業、志業這人生三步曲和妳一起同心協力一直走下去。」

面對先生的告白,幸秀珊這才想到「原來這次結婚週年的禮物是機票。」雖然因為誤拿護照,讓旅程看似不完美,差點無法回臺灣,但是感恩先生江俊亮的包容,轉個心念,多一點圓融,讓整件事更完整。

對於這次的來臺受證,夫妻倆在新店靜思堂所舉辦的海外研習營隊上,同心發願,在這條共修的道路上,彼此多一些圓融,未來人生道路上彼此包容、感恩,相互扶持讓菩提道走得更順暢。【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劉千汶 新北市報導 2016/11/03)

慈濟 組織管理與領導典範

$
0
0
相信人人皆有佛性,啟發出來就有力量,慈濟過去「對的事做就對了」的哲學,在全球各地實行拔苦予樂的工作,跨越種族與宗教的成就,在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學院暨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暨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學院社會企業計畫聯合主席赫曼.李奧納教授(Herman Dutch Leonard)的觀察研究中,足以成為組織管理的典範。

在第四屆慈濟論壇的中,李奧納教授從美國搭機來回四十多個小時,來臺進行一小時的專題演講,本文為演講內容翻譯,轉載自《慈濟月刊》。

慈濟論壇專題演講:慈濟,組織管理與領導的典範

我來自美國波士頓,任教於哈佛商學院,先前多次承蒙論壇邀請,但因授課時間關係一直無法成行,今年(編按:2016年)終於可以前來參加別具意義的慈濟五十周年論壇。

慈濟是個有效率的組織,了解慈濟,也可幫助很多組織大幅度的改善績效。我很榮幸可以研究慈濟的志業、組織架構與系統,得以分享研究心得給我的學生及其他民眾。當學生有志從事人道救援、以社會使命或價值為導向的組織時,此個案研究對他們的價值難以言喻。

慈濟模式(Tzu Chi Model)從根本上挑戰了很多商學管理課程所教的規則、標準。很多企業管理碩士課程的教材,包括哈佛商學院也不例外,都指出組織的成功來自於仔細擬定營運計畫;有技巧的策略規畫(strategic planning)、研擬詳細商業計畫及優化營運流程的方法,均為打造成功商業基礎的普遍教材,例如重點寫出因應未來一季、一年或三年預測狀況的商業計畫。

慈濟當然也應用了這類策略,但就我的認知,這些並不是慈濟的核心。當與學生討論慈濟個案研究時,我經常問,什麼是慈濟的策略規畫程序(strategic planning process)。學生通常一臉茫然,然後狂翻資料,想找出自己是否有所忽略。

但是事實上,在慈濟個案研究裏找不到策略規畫流程。重點在於,慈濟並非以常規的方式規畫未來幾年要投入的救援工作。

所以我會接著問,如果慈濟不做書面規畫,那麼慈濟做什麼來替代?

學生通常會想一段時間,但是他們最後都會掌握到,慈濟做的是「承諾」(promises)與「奉獻」(commitments)。慈濟的承諾是——只要有狀況發生,慈濟就會行動。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且有深度的理念。它從根本上挑戰學生在學校所學,亦即如何在企業中獲得成果的一套做法。

學生會認知到,也許成功並非依靠寫鉅細靡遺的計畫,或非常有效率的執行,關鍵也許在別處。慈濟可能就提供了這個方向,所以讓商學院學生探究慈濟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使命、能力及助力 高度整合

慈濟模式為何如此重要、特殊,又如此有趣?首先,我們來看慈濟的人道救援使命。

慈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率、行動最迅速的人道救援組織之一。為何在災難發生時,慈濟能如此快速有效率地動員?為什麼慈濟能在遇到困難、混亂、甚至毫無前例的情況下,找出有創意的解決方式?為何慈濟能成功找到資源、組織人力,並且調度到需要的地方,然後有效提供服務與應變?

在我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要先說明我用什麼方法來了解、分析、詮釋像慈濟這樣以使命為導向(mission-driven)的組織所呈現的效率。

依照商學院的研究模式,首先鎖定在三個關鍵性的選擇:

第一,組織的使命是什麼?這個使命有價值嗎?如果有,是誰覺得它有價值?這個使命是如何選定的?界定是否清楚,以便讓人有效執行?

「使命」是組織的核心及基石之一;以下兩個選擇以及執行方式,都必須此為基礎。

第二,組織的變革理論(Theory of Change)。與組織相應的執行模式是什麼?每個有使命的組織都有一套工作模式,讓使命得以不斷推進,否則,組織便會無所適從。

變革理論必須跟執行模式(operational model)緊密結合,這可以解釋該組織進行何種活動以完成使命。這些活動要在哪裏進行?需要哪些裝備?由誰來進行?這些人員需要哪些知識、技術?如何培養這些知識、技術?

第三,組織必須知道如何長久持續運作。它必須有一套商業模式,用必要的資源來執行特定的活動。從運作模式可看出資源在組織內如何流動,組織要銷售產品或服務嗎?用什麼價格?是否接受贊助或捐款?是否與政府或其他組織簽約,提供特定服務?鼓勵志工捐獻,提供服務或是金錢來支持組織運作嗎?

我們把這三點,定義為使命(mission)、能力(capacity)以及助力(support),通常以三個重疊的圓來表達這個觀念。其中,「能力」,就是組織所擁有的資金、知識與人才;「助力」則是組織能夠取得資源,得以持續運作的模式。

在運作良好的組織裏,三者會高度整合,產生有計畫的活動,讓組織得以推進它的使命。而資源會隨活動的執行流進組織,因為提供援助者信任這個使命,也相信資源會被有效地運用,如此產生的成果會很有價值。

以此分析慈濟的效率,以個人淺見,是因為慈濟的領導、組織、運作整合度非常高;慈濟的使命、能力以及助力三者之間配合非常緊密。

決策與行動 均回歸核心價值

接著來談慈濟的人道救援使命。慈濟的使命是要減少可能發生的苦難。這是個非常激勵人心的使命,能夠吸引、動員許多想要伸出援手的人。

許多人道救援組織的宗旨也是如此。這個使命清楚、定義明確,雖然難度很高,但是要找出明確該做的事通常並不困難,也可以確知需要的能力、該做哪些事才能幫得上忙。

慈濟的運作模式中,一大部分是訓練並運用志工。志工在慈濟的能力中占了大部分。因為志工布施勞力,所以本身也是助力體系中重要的部分。慈濟的組織模式,就讓使命、能力與助力高度整合,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但是,這依然無法完全解釋慈濟模式為何如此強大。我們也要考慮慈濟的使命、宗旨從何而來,以及它為何如此激勵人心。

慈濟的使命,是由證嚴法師直接教導與傳承,不為推展特定的目標,而是弘揚一個核心價值。證嚴法師教導志工,服務他人令施者本身受益。換句話說,能夠助人,本身就是一件很光榮的事。志工會感謝受助者給予助人的機會。這個觀念的力量強大,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這個觀念會產生自我強化。當一個人相信這個理念而開始付出,便能感受自身的價值。這些幫助別人的人,在親身參與的過程感受真切的歡喜,讓信念更堅定。

由此看見另一個讓慈濟如此強大的特點——慈濟的核心價值,讓志工在服務時創造出更多資源與助力;志工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正面回饋,因而願意付出更多。

核心價值不但為慈濟的使命提供定義,還能創造推動使命所需的能力,動員助力。有了這個核心理念,三個圓圈得以緊密結合。換句話說,慈濟是價值導向的組織,而其核心價值完全由證嚴法師的教法所定義。

因此,我將提供三個相關的答案,說明為何慈濟在人道救援上會如此有效而迅速——

首先,慈濟並非以目的為導向,相反的,慈濟所做是為了推動它的核心價值。

第二,藉由證嚴法師的身教,以及整個組織的運作討論模式,慈濟能以非凡的行動實踐它的核心價值。這在某些組織是很難做到的事,他們口中說著自己的核心價值,做的卻是另外一回事。但在慈濟,則是用行動來實踐。

最後一點,慈濟的驅力並非來自事先定好的計畫,而是來自對核心價值的奉獻——它對其核心價值的態度始終如一,讓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其價值。以上三個特點,可合併成第四點,也就是慈濟的決策模式。

無論是小至行動或大至策略,決策者皆會回歸到核心價值,他們會問:「什麼樣的選擇才符合慈濟的核心價值?」結合前述四點歸結出第五個關鍵特質,即慈濟是個行動迅捷、適應力強的組織。

最偏遠、混亂時 心中也有指引力量

事實上,我認為慈濟核心策略的設計原則,就是發展「適應力」。這種為了推動其核心價值的策略概念,帶來很深遠的影響。它讓慈濟志工有非常強烈的動機,願意為重大計畫貢獻時間與資源。

在慈濟每天遇到數以千計的大小事中,志工可從核心價值得到指引,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它也為組織內部與外部的人提供了信任的基礎,讓人們相信慈濟會依照其核心價值來行事。

這個特點,還有另一層非常重要的意義。即,慈濟運作可以達到高度地方分權(decentralized)。解救苦難是一項崇高志業,而在前線的志工是被信任的,相信他們會盡力、盡心。這正是慈濟想做的。

這一點對於慈濟的人道救援行動非常有利,我們把這種特性稱為人道救援的「執行環境」(task environment)。在一個需要人道救援的災區,當地必然遭遇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需的通訊以及資源供給系統也必定受損,把訊息傳回中央,再將指示傳回現場執行,時間必然會拖長。因此慈濟對前線志工領袖充分信任、授權前線所創造出來的執行環境,對志工完成使命非常有幫助。能夠授權前線,必須是組織非常信任代表慈濟前去的前線人員,讓他們能自己做主。

但組織信任的是什麼呢?

首先,組織信任前線人員即使在最偏遠、最難觸及的地方,也有能力了解該執行哪些事,而且這些事必須符合核心價值。這一點對慈濟這樣以核心價值為導向的組織特別有利。

慈濟的主要特色是,一開始便是以弘揚實行它的基本信念為目的;所以組織信任志工與前線人員,會依照組織的希望來行動。

這是目前為止我用標準的商學院分析工具,來探討為何慈濟這樣以價值為導向的組織,在人道救援方面的表現會特別好。但是我相信,慈濟的價值遠超過人道救援,在其他領域也非常重要。這也是我為何在許多課程都會教授慈濟模式的原因。

彈性應變 沒有兩個災難會相同


讓我們再回頭看人道救援的執行環境——這些任務是如此難以預測、瞬息萬變,且每一次任務的性質都大不相同。抵達一個災區時,往往有各種性質迥異的難題,每個細節都需要不同回應方式,情況往往變化很大,就算在同一個地方,回應也必須一直改變。

有些學者把這些情況,用英文縮寫「VUCCA」來代表,意即——「脆弱(vulnerable)、不可預測(unpredictable)、複雜(complex)、極度混亂(chaotic)、情況不明(ambiguous)」,國際人道救援就是VUCCA的最佳範例,但這種情況並不僅限於人道救援。

如今許多組織正面臨了相同的複雜情況,當社會高度互動、連結愈益複雜之後,這些情況日益常見,對各種企業或組織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在競爭的環境下,新產品、新軟體、甚至是新組織的開發都在採取新的模式,它們所面對的環境都有VUCCA的特性。何種組織架構與策略,在這樣的環境能發揮效果呢?慈濟指引了一條路。

地方授權與彼此信任,是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解決之道;慈濟讓我們看到如何建立並運作這樣的組織。在一個充分授權的組織裏,志工有高度的訓練,相互信任,忠實擁護組織的核心價值,有志一同地前進,慈濟在這方面也做了示範。

慈濟先堅定宣示其核心價值,如此便會吸引有相同理念的人們加入,之後再透過實際人道救援經驗,讓人們更體會該核心價值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價值導向組織。慈濟基金會每天所做的事、所展現的信念,都在彰顯其核心價值。

在進行人道救援時,領導階層會不斷受到執行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沒有兩個災難會相同,處置的應變作為都不一樣,即使在同一個環境下,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應變方式。

對某些產業而言,任務環境是重複的,每天幾乎少有變化。在這種環境下,領導者會想出一套具有高度效率的例行作法,將重複的工作做得更好。他們的策略是透過分工與工序的細部設計來讓運作有效率,專注在如何讓工作流程更順暢、放大價值與減少成本。在可預測、熟悉的執行環境中,這種策略是對的。

但是慈濟面對的是不同的執行環境。慈濟的架構、決策程序與訓練,能充分授權讓前線志工在極度混亂的現場做出正確的評估,並執行援助、適應不同的災難狀況。以核心價值為準(value alignment)、有效的訓練以及能勝任的能力,讓代表慈濟前去災區的志工能考慮周詳地推動他們的使命。它讓慈濟信任志工會遵守核心價值並有能力應用。慈濟因此有了很高的適應力。

組織能被環境所適應 且能適應當下

就如先前所說,慈濟的重點並不是放在事先的規畫,而是承諾與奉獻。

面對無常災難,計畫的用處並不是很大,真正需要的是在變動中快速做規畫的能力。透過發心立願,慈濟志工在能力所及範圍內都能貢獻己力。

前往救災時,我們無法預先得知該做什麼樣的行動,但一定知道自己的信願是什麼,信願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那麼,這些信願是如何立下的呢?就是結合對慈濟有類似理念的所有人一起努力。這樣一來,在碰到需要幫助的地方,各國志工隨時都可以跨出去,組織也隨時準備支援。這再一次說明,信賴志工是很有智慧與價值的。激勵志工依照信願執行救援,讓慈濟得以獲得所需的支援。

如果去追溯這種因授權而產生的適應力,會發現慈濟能吸引許多所需的能力與支持,這種適應力來自奉獻的承諾,而非書面計畫。

你會發現慈濟符合一切以價值為導向的組織特質,組織裏的人堅信其核心價值,並願意以行動來圓滿此價值。

很多組織都應該採取這種策略。因為企業組織無論是發展新產品、新服務,或者是之後進行組織再造,所面對的環境充滿各種巨大變化。過去的成功經驗,多建基於有效的例行性做法,那樣的策略並沒有什麼不對,甚至還是件好事,不過這只適用於可預測的、穩定的執行環境。但是現今的世界已愈來愈不穩定,許多領域的組織面對變動迅速的環境,這些組織可以向慈濟驚人的高度執行力學到很多。

慈濟是一種非常有意義且重要的組織革新模式。它提供的模式,是一個價值導向的組織,在面對複雜且變動快速的世界時,如何適應各種變數。

過去五十年來,慈濟的作為可謂傳奇,為數以百萬計的人帶來幸福,慈濟志工與志業體的所有人也都得到布施帶來的快樂。慈濟建立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文化與系統,才能端出如此傑出的成績。這個文化的立基點是付出、實現慈悲與助人的信念。

希望有更多的組織,可以跟隨慈濟精神。我要再次感謝證嚴法師,以及貢獻心力的所有人。感謝你們讓我了解慈濟為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帶來的改變力量。慈濟過去五十年的成就僅是序曲,現在讓我們踏上未來的五十年,再創更大的成就。

(演講:赫曼.李奧納Herman Dutch Leonard 翻譯:林麗琴、王若瓊、鄒裕儒、鄭鳳珠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99期)

深植信根 培善養韌

$
0
0
【證嚴上人11月8日北區志工溫馨座談開示】
「佛陀在修行中,也是有種種刁難,種種的障礙,但是他沒有怨,還是用感恩心克服,一心向前走。但是我們凡夫不知義涵,不知道根基有多深,也許他在這個時候,有這樣的因緣,發這一念善心,一旦有人把他障礙了,也許就被外界的緣,誘惑到其他地方去,一念差,步步錯。」

11月8日,證嚴上人在關渡慈濟園區與北區志工進行溫馨座談,聆聽北投區慈濟志工分享他們如何推動薰法香的成功經驗。

其中,慈青黃語涵在研究所忙碌課業中,仍能持續薰法三年不輟的精神,是感動眾人、進而帶動大家恆持發心的重要關鍵,黃語涵也因聞法的啟發,在今年報名培訓。當時有許多志工建議她,是不是等畢業並回歸到社區後再來參加?她內心雖然困惑,但在薰法香中找到前進的力量,學業方面獲得教授推薦直升博士班,志業方面也順利通過培訓。

上人以此為例,向眾人說明如何成就善種子的方法及重要性。

「真正愛護她,就要看遠一點,常常陪伴。讀書、精進、行善,這是三條線,其實是沒有互相障礙的,就是時間要怎麼樣去安排,總是陪伴她、鼓勵她,她有困難時給她助力,不是給她阻力。這樣這顆種子,今年如果沒有受證,也許來年,或是哪一年來受證,還是在法的清流中,不會斷掉,善念依然在清淨中。」

人有佛性無差別 迷而不覺如沈睡

對志工提問「授記」與「成佛」之間的關係,上人解釋,「授記,只是佛陀對人的約束而已,中途解約是自己覺得做不到,也許不是不能成佛,可能時間還要拉得很長;沒有解約的人,按照自己的時程約束,按部就班修行。佛陀說將來經無量劫,就是跟你之間的約束,是給你時間修行。」

佛陀在講《法華經》時提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說法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道理,從「苦、集、滅、道」四聖諦開始,讓大家知道人生一切皆苦空,只是人們陷於自己的煩惱中,所以很難將之連貫起來。

「就如剛剛說,善意的建議也許會斷人善根;也許我們給人多一句好話,多一分勉勵,就一生無量,很多善的種子不斷從你口中出來。佛陀的法不都是從口中說出的嗎?我們的慧命就是從佛陀說出來的法延續下來,成就我們的慧命。」

佛陀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後,第一句話即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也是強調人人本具佛性,只是一念無明就偏差了。

「我知道、也有自信自己有佛性,但是離佛陀的覺性還有距離,還是差很遠,只是用佛陀的流傳的,所說出來的法,我慢慢地思考,慢慢地去學習,把古代佛陀所說和現代人世間生活,把他彙整起來,跟大家分享。」

菩薩因行不退轉 趨向成佛大道直


「授記」,是一種證明,如同慈濟志工要經過見習與培訓的階段,才能受證為委員或慈誠。但上人也提醒大家,假使在受證後,便將委員、慈誠證收在衣櫃裡,不再走入人群付出,等到生命將盡之前,才告訴別人自己是受證的慈濟志工,這是鎖在箱子的菩薩,不是人間菩薩,也沒有用。

「受證以後,他有使命感踏入人群,要聞法、走菩薩道,這種菩薩因行不退轉,一直往前走就是佛果,這菩薩的因、就是佛陀的果。這是我最近一直強調,因為六度萬行是菩薩所行的法,但是我們容易忘掉,所以不得不時常聽法。我們講得愈長,跟我們人世間的法會愈來愈契合,因為我們的世界一直在變,但是法是經千古不變,是應世間變遷要來教化。」

上人期待人人隨著時代的變化,堅持這一念心,以六度應萬行,以萬行修六度,並言明過去之所以強調「菩提大道直」,都要加這個「直」字的原因,「意思就是期待大家,一條大道你就是往前走,菩薩的路一直走也是佛陀的果。跟你證明說,這條路是對的,你就是要這樣子一直走,不分心、不偏差,那必定將來能成佛。」

上人續言,「所以佛陀也對我們說,是要經幾十劫,劫就是長時間,你還要很長的時間,走入人群,不受人群影響,練出這一份道心。為什麼提婆達多也可以授記呢?因為佛陀把他視之為逆增上緣,沒有他來磨,怎麼看出佛陀是如何去克服人間的困難,所以順境難成佛,還是要逆境多,會再更快成佛。」

業風吹擾信根淺 善力薄弱非眾福

現代社會中,善心人愈來愈薄弱,上人仍是勉勵慈濟人要為天下盡責任。

「臺灣的減災希望工程,為臺灣未來的子弟,我們還是繼續在做。那些鋼筋都裸露了,有朝一日孩子在讀書的時候,突然之間來個天搖地動,個時候的災難是真實的災難,要怎麼辦?」

「預防總是比災難發生了再來治療、再來療傷重要,所以不管社會怎麼說,說建學校不是慈善;我們認為這就是好事,怎麼不是慈善?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學生、學校都平安,我們就安心了,這就是為我們社會的後代負責任。」

上人慨嘆,慈濟的募心募款,就如同社會中善的力量越來越薄弱,值此天下災難偏多的時期,著實令人擔心。

「總而言之,不如我們回歸最根本的,讓他的心也募出來,要不然這也都只是一時的熱鬧。但是不是真正的有募到心?如果你們能夠辦一場熱鬧又能募心,那就更好。所以『化城』是要大家那一念心,要知難但是不退,知難還要向前。這就是化城成法,先心理準備,未來坎坷險要的道路還是很長。」

美國大選落幕 氣候何去從

$
0
0
美國總統大選於當地時間11月8日完成投票,代表共和黨參與的川普(Donald John Trump)贏得選舉,即將成為美國總統,引導美國諸多國策,經貿、環境等政策又會對全球氣候變遷產生什麼影響?

未知美國氣候政策 可能影響全球減碳

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大愛電視臺氣象主播彭啟明博士正在摩洛哥參與第二十二屆氣候變遷會議,面對最新的大選結果可能影響美國的氣候政策,與會者有兩派看法。

氣象主播彭啟明說:「我現在所在地是美國館,美國的談判官員還有活動都在這個地方舉行,目前我們也嘗試跟美國官方(詢問),希望可以得到他們的說法,但是目前還沒有正式。」

眾所皆知,新任美國總統川普曾發表否定巴黎氣候協議的言論,被視為氣候變遷的懷疑論者,加上美國共和黨是傳統石化產業的支持者,所以許多人對於美國是否會持續投入資源來改善氣候變遷現況,感到不確定。

彭博士表示,目前在氣候變遷會議與會者裡面有兩派看法:「第一派是巴黎協議需要五十五個國家,55%的排碳量以上通過,縱使美國退出,這個協議還是會持續地進行。」

另一個見解則相對悲觀,「當美國開始抽手,就會讓資金,還有全世界創新的力道大打折扣。」彭博士指出部分與會者的憂心,一旦美國這個全球最大排碳國退出了巴黎協議,將會產生連帶效應,可能讓其他排碳大國也相繼退出。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電視 彭啟明報導 2016/11/09)

立冬採春茶 大地教什麼課

$
0
0
一般來說綠茶是在春天採收的,但今年卻破天荒在接近立冬時採收綠茶,「為什麼呢?」因為氣候的異常現象,和雨水、氣候、溫度及與茶樹的生長有關係。

氣候異常現象 近立冬時採茶


2016年11月5日早上七點不到,三義慈濟山茶園湧進一輛輛汽車,來自臺中約志工三百人一起來「挽茶」(臺語)。「早啊!你也來了?」「對啊!挽茶怎麼可以少我一人呢!」志工們抵達茶園,下車見面時相互打招呼。

「這次要製作的是綠茶,不怕嫩,只怕老。」職工張瑋柏跟志工說明三義茶園的慈濟茶是有機種植,沒有噴農藥,本著敬天愛地精神與天地共生息,並由人工細心照顧與除草而生長的。

張瑋柏家住彰化,自去年(20156月來茶園工作,他聽領班說五、六年來,這是頭一次在接近立冬時採收綠茶,因為氣候的異常現象,和雨水、氣候、溫度及與茶樹的生長有關係。

採茶裝備齊全 涼風吹摘嫩葉

茶園大部分的茶樹已經修整平齊,若有高矮參差不齊的茶樹,就是要讓志工用手採茶的區塊。

接近立冬時仍感受到微暖的陽光,採茶老手個個頭戴通風的帽子、口罩、太陽眼鏡、抗紫外線外套及茶園準備的圍裙,還有穿上雨鞋的;大家迫不及待地走向茶樹欉,兩人一組站好位置,開始採茶了。

「好舒服哦!」一早,志工感受到涼風陣陣迎面拂來。「一心二葉,要摘嫩葉哦!」中區靜思書軒關懷組志工謝本亨叮囑著。

茶園職工穿梭在茶園中,將提籃放下,志工們一一打開拉鍊,倒出圍裙袋口中的「一心二葉」。很快地,一個個提籃送到草地上,職工將嫩葉倒在鋪布上並攤開來,讓露水風乾些。

撲鼻茶香依舊 怎能少我一人

七十八歲的志工鍾甜妹,年輕時就在茶園工作,近來,如果沒有車子共乘去做環保回收,她就來「挽茶」。「挽茶,大家都要來哦!」在這裡空氣好,心情好,身體就好,她邀約大家一起來挽茶。

「就像讀小學時,在旅遊前一天都會高興到睡不著。車子進入茶園,滿山綠油油,就是郊遊的好心情,超喜歡的!」張金妹想到採茶超高興。她從小在茶山長大,睽別了五十年,撲鼻的茶香濃郁依舊,她回憶起從前:「想起小時候,茶農都要僱請幾十人來採茶。」

這麼好的天氣,大家正努力地工作。「一心兩葉,要做綠茶的,職工檢視鋪布上的茶葉,看到多一葉或者不夠嫩的葉子就摘除。」張金妹看到職工的用心態度,直說:「這怎麼可以少我一人呢!」

掛急診的省思 及時把握當下

志工曾淑軒在來之前在慈濟醫院做醫療志工,到了第四天,她感覺身體不舒服,馬上去掛急診。「當時感覺人快不行了!後來冒出一個念頭,『再不把握當下,誰知道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呢?』」當看到手機發出採茶的訊息時,曾淑軒趕快就報名了!

曾淑軒一早來到無毒的茶園,呼吸清新空氣,看到每片茶葉都長得好可愛。她心想:「如果不專注、不用心,沒有採到鮮嫩的一心二葉,覺得對不起茶樹與辛苦照顧的工人。」慈濟茶提供給全球慈濟人及會眾飲用,慈濟茶園是個很寶貴的地方,她希望大家若時間允許的話,要來採茶跟喝茶的人結好緣。

「採完,我們才離開喔!」指令一下,慈濟茶園裡三百位志工繼續努力地採茶。無論男女老少,人人在綠意盎然、涼風徐徐的一大片茶園中,彎腰流汗的身影顯現一股旺盛的生命力,大家真誠地歡喜付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素蘭 苗栗縣報導 2016/11/05)

扮演學生 老師溝通加分

$
0
0
每個任務不一定都如一副好牌,如何善用方法?把握時間?達到最佳的安排,需要運用團隊的智慧。

透過互動溝通 展現出親和力

2016年中彰投區教育功能團隊工作人員精進研習,於10月30日在臺中分會舉辦。邀請講師方信智及高明智與學員分享「創造成功溝通-提升互動」及講授「教育心法」,並與種子團隊,透過團康引領學員探索體驗,學習團隊績效和發展。

「共識是可以相互認同,我們首先,先認同對方,即便看法不一樣,先認同他,然後經過溝通達到彼此最後的共識……」講師方信智表示創造成功溝通在於提升互動,就像這次的課程,看到臺下每個人聚精會神,跟著簡報內容、展現豐富的表情,這就是提供了最棒的「示意」。

他談到:「我們自己當老師當久了,常常會不小心就很固執於自己的看法,因為臺上是自己最熟悉的舞臺,久而久之離開了舞臺,還是覺得自己很厲害。」但其實最好的溝通協調典範是證嚴上人,這麼多人跟著上人走,而上人的示範在於他真正了解每一個眾生的想法,然後帶領大家走上正確的道路。

方信智覺得,溝通這一件事情不困難,只要是喜歡自己的出發點,就可以跟每一個人有很棒的親和力。「像剛剛大家雖然那麼用心的聽,但還是要透過平常行動,實踐在生活或活動中,這樣事件才會覺得非常有意義。」方信智期望,透過這堂課帶給學員們了解,在不同的領域要做好自己,要有不同的角色扮演。

認識人我特質 同心協調力大


「慢一點!慢一點!穩住!」「No kiss!管子與管子不能碰在一起。」「一次只能傳一顆球,進球了才能再傳下一顆。」探索體驗「工作接龍」中,十人一組,以塑膠管運送十顆大小各異的圓形球體,更須展現彼此的合作默契。

過程中,傳來陣陣失敗的扼腕聲,但是學員們培養默契、調整腳步、定心傳球,直到「咚咚」滾球妙姿入了桶,才響起一陣歡呼。

帶站的種子老師郭美芳告訴大家,這個探索活動是為讓大家體驗分工協調、同心協力,還能隨時補位。尤其當大家來自不同區域,形成今天的團隊,要如何運用團隊的角度來看待事情,讓大家發揮各個的特點,都是需要伙伴間相互瞭解、鼓勵,與建立信心。

共知共識共行 擴大團隊績效

「人生撲克牌」,每一張都有代表的意義,帶領探索體驗的種子老師賴宗賢,詳細說明各牌屬性。A是志工牌,是凡夫但有願力,初一十五做志工;J、Q、K花牌,表示四無量心,付出無量,是-5的數字;而鬼牌是菩薩化身,發心立願,有大願力,代表可1至10任一數字;其餘,2至10則為一般的數字。

當任務題目出來,需要請學員組合成23,大家開始慌張游移,此起彼落的吆呼著湊組的號碼,「我是3喔!」「我是-5 ,誰要跟我搭?」頓時臺下開始有人湊對,有人數數……

拿到花牌,代表-5的黃美玉,從活動中體會出把自己歸零,化阻力為助力。她說:「剛開始真的有點混亂,因為-5比較不好處理。後來拿捏到要領,與其他數字結合先歸零,就能減少別人困擾。」

種子老師賴宗賢表示,遊戲互動中要與大家做討論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透過團隊的溝通協調,讓大家明白「共知、共識、共行」,在接受任務的同時,如何讓人員的效率提升,績效提升,人力又不浪費,前提就要集思廣益。至於誰是菩薩?每個人都是菩薩!菩薩不是等著人家來請,而是人人主動積極,如此一來團隊的力量就會變大。

彰化花壇兒童親子成長班的學員洪淑娟也有深刻的體會,她說:「每個人要先了解自己的特性,發揮自己的良能,透過共同的研討,敞開心胸聽聽別人的意見,如果能把別人的意見聽進來,大家才能有共識。」

教育無法速成 心法因材施教

由講師高明智講授的「教育心法」,只見講師拿出繪本《安的種子》,開始娓娓向大家說起:「老和尚將千年的蓮花種子,交給他的三個徒弟:安、靜、本…… 」

「本」想第一個種出千年蓮花,於是在雪季就急於把種子播種;「靜」想種出最好的蓮花,於是用最好的花土與藥水,選個金花盆小心種下,等到種子發芽後,還用金罩子罩住它,終至幼苗得不到陽光而枯死。

「安」如往常一樣挑柴擔水做齋飯,用心在生活中,等到春天來臨,才在池塘一角種下種子……盛夏清晨,暖暖陽光下,千年蓮花悄悄綻放。

禪意的故事,在學員心中發酵,高明智老師講述愛的四要素是瞭解、關懷、尊重與責任。瞭解孩子的特性,用對方法、用對愛,給予適度的關懷,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特質,負起我們做老師、家長的教導責任,孩子自己會學、會長。

身為教師的楊秋玫上臺分享自己的想法,她說:「最好的一定是對的嗎?蓮花要種在適當的地點、適當的時機。所以當媽媽或當老師的我們,要記住一點,教育不要急!在適當時機去切入,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成長。」

講師高明智表示,真正的教育心法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是證嚴上人的願,也是佛陀的願,期望達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就像整個村莊蓮花盛開的境界。【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許竹宜、劉秀雅 臺中報導 2016/10/30)

讓愛在中東 慧命延「敘」

$
0
0
【新聞稿】中東地區近幾年來長期陷入人禍戰亂,慈濟與許多國際人道組織一樣,至今仍持續關懷中東難民問題,更進一步帶動當地民眾,發揮人與人彼此互助精神,一起投入慈善行動,近日,善種子也開始悄悄萌芽。

慈悲力量 跨越籓籬投入志工


一名約旦慈濟志工Lily J. A. Ramian (法號:慈力)受到慈濟感動,以天主教徒身分,說服家人收養一位敘利亞難民孤兒,慈悲的力量綻放希望光芒,更跨越種族、國界、宗教之間的藩籬,大愛精神在中東地區延「敘」慧命,凝聚善念共振。

慈濟基金會正舉辦「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約旦慈濟志工Lily J. A. Ramian返臺參加,並透過一張張照片、一段段影片,分享「愛在中東」的真實故事。

中東國家約旦長期收容周遭戰亂國家難民,隨著敘利亞內戰未止,百萬人民入境,約旦政府與人道組織也陷入救援苦境,而邊界仍有無數家庭盼望著逃離烽火、爭取生機。

敘利亞內戰以來,戰火並未趨緩,反而愈演愈烈,一波波難民潮持續周邊國家蔓延。聯合國難民署在2016年6月統計,逃往鄰近國家的敘利亞難民已超過四百八十萬人,約旦人口約六百五十萬人,向政府登記的敘利亞難民即超過六十五萬,未登記的難民預估超過一百萬人。

2011年冬季,慈濟在約旦北部邊城馬夫拉克市(Mafraq)緊急發放物資,翌年9月,啟動「援助敘利亞難民」專案,在距離敘利亞邊界僅有五公里左右的南薩市(Ramtha),陸續提供毛毯、食物、奶粉、衣物等物資。

難行能行 克服困難領養難嬰


三年前(2013年),一位懷孕的敘利亞婦人,在逃難途中全身被槍彈重創,已無生命跡象,現場醫護人員立即對已往生的母親進行緊急剖腹,腹中嬰兒奇蹟似的平安出生,並被順利送到黎巴嫩清真寺。

清真寺透過廣播幫嬰兒尋親後,證實這位孩子已無親人,此時,擔任醫生工作並從事難民救援的Lily女婿,從黎巴嫩打電話到約旦告知Lily此事,Lily立即從約旦趕往黎巴嫩關懷,由於Lily的女兒婚後遲遲無法懷孕,被宗教啟發悲心的Lily一家人,就和女兒、女婿開啟了領養這位敘利亞孤兒之路。

受限於法律以及伊斯蘭文化,收養過程困難重重,各種困難與閒言閒語不在話下,甚至在女兒還在遲疑是否收養這位敘利亞孤兒時,Lily用很堅定的語氣與眼神告訴她的女兒:「看著我,我是妳的媽媽,我用我的人生經驗告訴妳,不要管那些法律,只要知道這個孩子也是人,而且他僅僅只是一個嬰兒。」

就這樣,Lily難行能行,克服內外困難與阻礙,順利完成收養,並將這位孤兒取名為「Ameer」,就是「王子」的意思,其意就是「希望孩子在愛的滋養下,能消弭仇恨的蔓延」。

如今三歲的Ameer活潑可愛,在Lily一家人照顧下,重新開啟了他的人生,從小在充滿愛與善心的家庭裡長大,小小的Ameer有著滿滿的愛的能量也懂得去愛別人。

Lily分享一張張Ameer成長的照片,在Ameer身上見證愛的能量,也傳遞她力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如同證嚴法師賜給Lily的法號「慈力」一樣,「『慈』悲的『力』量」讓「愛在中東」慧命延「敘」。

(文: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顏福江報導 2016/11/09)

惜緣領法 承志昇華

$
0
0
【證嚴上人11月5日海外委員慈誠溫馨座談開示】
「大家都已經受證,『佛心師志』是每一個人的使命。人世間實在是……大家都很期待菩薩增長、菩薩增加,因為諸佛都出世在這樣的濁惡世裡,就是為了度眾生,這都是菩薩出現人間的因緣。」

「為佛教、為眾生」是印順導師傳承給證嚴上人的使命,而在每一年的受證典禮上,證嚴上人則是衷心盼望每一位弟子都能「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在五濁惡世中援法修持,法入心之外還要身體力行,把握因緣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共同在菩薩道上殷勤精進。

「各位,你們都是菩薩,發大心、立大願都是因為我們有佛陀的法。法入心,入心還要再身體力行,這就是人間真菩薩。」

不同因緣同佛心 領受妙法趨菩提

來自馬來西亞檳城各地的二百三十八位慈誠隊員、慈濟委員、慈濟志工,11月5日上午接受上人的授證祝福,下午則與上人分享他們參與培訓的過程,以及遇到困難時發心立願的堅毅決心。

「不同的因緣,這樣的因緣來時,雖然我們有點辛苦,但是好的因緣再來,就會有貴人出現,同時也會轉變環境,或者是帶著法的方向走,我們聽來人人都各有因緣。前面先有坎坷緣,後面就有生命中貴人的好緣。」

走向菩薩道的過程,不是人人都很順暢,有些人或因身體病痛的磨難,有些人或因生活環境的侷限,有些人或因親人朋友的阻礙……種種原因的橫阻,卻沒有擾斷志工們精進恆持的初心。

「我們也有腎友,腎友總是身體有病,只要心健康,邊在洗腎,他還是跟平常人一樣,都可以付出。只要我們心靈健康,法入心,坐著也可以談佛法,用語言來勸,用好話來轉,用佛法來帶,這都是我們心中有法,不管是勸、或者是說、或者是帶,都可以做人人生命中的貴人,把他引進帶入人間正確的方向。」

一句叮嚀承師志 愛鋪滿地大馬行

「全馬聯心,愛鋪滿地。」這是上人自2013年開始,對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的期許與祝福,弟子們謹記著上人的教誨,在馬來西亞各個社區積極展開募心募愛行動,邀約人人同發一念悲憫心,以實踐行動的點滴付出,表達對社會的關懷。

「馬來西亞是一個跟師父的心很貼近的(國家),特別有緣。記得二十多年前,他們回來臺灣時,或是慈露他們回來時,跟我分享有一大群的老菩薩都開始在做環保,而且零錢都在(響應)竹筒歲月。也聽他跟我說,一個老菩薩晚上睡不著,為什麼睡不著?他自己在想:『我今天到底有什麼事情沒做到?』那一位老菩薩想一想,想起了今天竹筒還沒有投,所以他趕快起床,東摸摸、西摸摸,口袋裡找到了一個銅板,這樣的投進去。今天的工作總算是無缺,安心睡覺了。」

馬來西亞志工們的貼心與用心,以及那一分為社會添注愛與關懷的虔誠,讓上人甚為感動,為此曾經不經意地說出:「我將來假如有機會出國,我第一站一定會先到馬來西亞。」

「很感動啊!我從來都沒有說過我要出國,而且自己內心裡都有『閉心關』,但是那一天不知道為什麼脫口而出?但是心裡就自己想,這永遠做不到的!因為大家都會說,『師父,你很偏心,假如我們沒有等到師父到馬來西亞,我們的國家就等不到。』我說,『好吧!你們就繼續的等啊!』總而言之,可見馬來西亞跟師父的心多麼的貼住啊!」

生生不息愛循環 青年承擔更謙虛

二十多年過去了,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在菩薩道上的精進心,未曾有所稍減,而是更為緊密與積極,守著對上人的承諾,除了個己為人、為社會的無私付出,更進一步號召人人以行動來奉獻。

「馬來西亞的年輕人都很乖,而且都很守約束,守這個相約(回臺灣受證)。孩子們都陸陸續續回來受證,這一次在板橋,也是馬來西亞慈青受證,三重也有馬來西亞慈青受證,來到新店同樣都有慈青受證。這都是讓我很感動,年輕人言而有信。可見這個國家多麼有希望,我們年紀大一點的,總是要珍惜你們的國本,你們的國本就是年輕人。年輕人那樣的發心立願,大家都要珍惜。」

慈青們受證後,正式成為慈誠、委員,開始要承擔上人所交付的使命,上人叮嚀慈青們要守住對生命的承諾,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做對人群有意義的事情,才能展現生而為人的價值。

「慈青不要因為大家在寵愛,就驕縱自己,有人讚歎、有人肯定,更要自己肯定自己。為天下真正的要有承擔,人生在世間裡,生命的價值觀要做對人群有意義的,這才是來人間的價值,而且也是報父母恩最好的孝。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來自於父母,父精母血,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留給我們唯一跟隨著你,父母親的精血日日夜夜都跟在你們的身上。所以應該從父母給我們的身體,總是回報父母,用這個身體為天下眾生付出。」

此身難得因緣生 珍惜點滴匯大愛

上人的殷殷提醒,不只是對慈青的叮嚀,也是對每一個人的期許,期待人人珍惜父母所給予的身體,不空過地為人群而付出,用力行來回報父母恩。

「這就是回報父母恩,同時也在回報佛陀的恩。佛恩難報,我的慧命是因為佛陀的法,讓我慧命增長;那麼,你們的生命,也是父母給你們的,我的生命也是我的父母給的。所以我要好好珍惜身體,利用為人世間(付出)。那佛陀的恩,我要好好把握每一秒鐘不空過,佛法很微妙的,毫芒中的法,很精的髓都要用在分秒鐘,所以人人接到的就是『法髓』。」

生命雖短暫,慧命卻無窮。佛法不只是用來讀誦,更要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實踐法髓來增長慧命,發揮「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的精神,回報父母恩、佛恩與眾生恩。

「我們要時時修福持慧,總是粒米藏日月,要真正的惜福、惜物命,這都是來自於點點滴滴。」上人開示:「各位菩薩,愛的能量的道理無體無形,但是只要我們好好的用它,它是成為永恆。了解嗎?(眾答:了解。)感恩啊!這麼多不同地點社區,可以共同回來,而且同一心念,佛心師志。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喔!」

旅團在柬車禍 慈濟人關懷

$
0
0
【新聞稿】雄獅旅行社柬埔寨旅行團,今在柬埔寨發生嚴重車禍,慈濟基金會表示,柬埔寨的慈濟人已到達金邊皇家醫院,並關懷車禍的臺灣傷者,證嚴上人囑咐當地慈濟人,務必給予最大膚慰,以安定其心。

慈濟基金會表示,車禍是由加拿大台商會的朱先生帶著家族到吳哥旅遊,今天從吳哥往金邊途中(約二百公里處),為了避開一輛摩托車,緊急煞車而翻倒在田中,其中四位重傷,其他訊息還在了解中。

(文:林弘展、顏福江 機基金會秘書處報導 2016/11/10)

多活30年 臥床用餐仍助人

$
0
0
斜躺在床上,用湯匙一口一口慢慢吃粥,吃完一餐要將近四個小時,臺中慈濟照顧戶張先生罹患鼻咽癌還有食道遲緩不能症,導致進食困難,所以一天只吃一餐。

一天一餐進食難

臺中慈濟照顧戶張先生,今年六十七歲,因罹患鼻咽癌還有食道遲緩不能症,導致進食困難,也因為病苦折磨,曾經有輕生念頭。但是臺中慈濟志工用愛陪伴,慢慢的張先生開始投入環保,同時也參加讀書會,甚至還跟著慈濟志工一起到安養院關懷長者。

原本張先生因為鼻咽癌患者進行電療手術,食道受損以及食道遲緩不能症吞嚥困難,醫生宣判他的生命走到了尾聲,張先生問了醫生自己還可以活多久?醫生說只有一年,頂多一年半。

然而生命總有奇積,轉眼間三十年過去,張先生仍然健在,卻長年忍受病痛,而有了輕生念頭。這幾年,慈濟人走進他的生命,傾聽他的痛苦。

張先生告訴志工,因為進食困難,他一天只吃一餐,一次準備一大鍋的粥,分成兩天食用。而且每次用餐都必須要先側躺在床上,以在床上側躺的姿勢吃粥,因為如果不側躺,食物會跑到氣管裡面,所以一定要躺下來吃,才不會嗆到,也不會因為食物噎著而窒息。

被動受助到助人

近年來,在慈濟志工的邀約下,張先生開始投入環保,將撿回來的回收物,乾乾靜靜整齊收集起來擺放在陽臺,同時他也參與社區讀書會,吸收智慧法髓,甚至在閒餘時間還跟著志工到安養院關懷。

陪伴張先生的慈濟志工廖碧玉表示,大家在張先生的身上看見他的勇敢,面對自己的身體病痛一點也不害怕,張先生證明了只要有心,並且願意去做,凡事絕對都是沒有問題的。

揮別過往的憂鬱,現在的張先生覺得人生希望無限,對於未來,他的心念很單純,只想好好活著用心的過每一天,希望有能力繼續幫助別人。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黃子玲、郭繼宗 臺中報導 2016/11/08)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