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搭這輛Taxi 方向絕不偏差

$
0
0
「知識總是因分享而豐富,當我選擇了慈濟,我的生命則和別人不一樣。」來自美國北加州的Thomas L. Bogdon語氣堅定說著。

寒露初冬,冷暖更迭多變,為了參加2016年第三梯次「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Thomas搭乘十四個小時的飛機,終於回到了心靈故鄉,對於故鄉的第一個感受,他說:「像回到自己家一樣很熟悉、很溫暖。」

接觸慈濟 開始陪伴受刑人

今年六十歲的Thomas住在美國北加州,十二歲時父母親即離開人世間,年輕時候的他在鋸木頭工廠當木匠。認識慈濟之前他雖已學佛,但卻常迷失自己,對工作也非常不快樂,只要在工作上遇到瓶頸時都持負面的想法,如此負面的情緒,導致孩子和太太都離開了他。

雖然自身的情緒經常受到外在因素而影響,但是學佛的力量,讓Thomas總是希望貢獻一己之力,冀望能讓頹壊的世界多一些善的力量。

有一天,他走進一家慈濟志工開設的中藥店,詢問哪裡需要志工?中藥店裡的慈濟志工給了他一本美國的慈濟月刊。Thomas看了之後深深感動,便依著月刊上的資料,報名參與志工。

一開始Thomas參加了當地的歲末祝福,活動會後他的心中充滿著歡喜,覺得找到心裡的家。透過因緣牽引,剛好也有志工邀約Thomas一同到監獄關懷受刑人,於是他開始跟著志工積極參與「靜思語入監獄」的活動。每個月去監獄關懷百餘名受刑人,希望透過證嚴上人的法引導受刑人放開心結走出希望未來。

薰法聞法 傳法人要先入法

他說:「因學佛而接觸慈濟,每月收到來自監獄更生人近千封的來信。」雖然自己因為身體不好無法工作,僅依靠微博薄的社會福利生活,但是Thomas仍歡喜付出。總以自身的故事鼓勵受刑人,他告訴受刑人們「你們的心不是住在監獄牢房啊!被高牆封住,你們的內心是自由的,是没有負擔的,你們可以讀上人的法,就像我啊!」

原來以前的Thomas也是更生人,但是自從做了慈濟之後,心很自在,同時更因為由迷轉悟,離開家的孩子們現在也回到了身邊。Thomas說:「慈濟就像一部計程車,坐上慈濟開的車子,跟著做慈濟,腳步都不會有偏差。」

為了透過信件傳遞上人的法,Thomas每天開半小時的車子去薰法香,因為他認為能當個聞法、說法、傳法是何等有福報的人!而且有上人的法,才能接引眾生,他說:「以前學的是西藏的佛法,很少有分享的機會。但淺顯易懂的靜思語,可以落實在生活中。」

同時也因為聽經聞法後,讓他的心緒安定,不易起煩惱,深刻感受到身心無比的清淨與殊妙。在Thomas的心中覺得上人是最好的典範老師,而上人一生的慈悲心願,化剎那的善念成為永恆的善行。同時Thomas也慶幸三年前因慈濟志工的因緣,帶著他走入監獄關懷受刑人,讓他將上人說法的深深感動化為力量,帶動更多人。

發心立願 弘傳佛法到全球

看著陪伴的受刑人因上人的法,慢慢走出來過往,Thomas滿心歡喜地分享在美國監獄散播善種子的回響,他表示有一位受刑人,再一年即要出獄了,而那位受刑人在監獄的期間裡,因接觸慈濟而寫了一本有關環保的書,目前初稿已經完成,受刑人也表明要將初稿送給上人,同時期許自己一年後出獄能實現環保理念。

「其實在書信往返中,我總是把上人的法分享出去,讓困境中的受刑人能有正向能量,坦然面對人生。」生命因利他而豐富,不只關懷監獄裡的受刑人,面對社區裡快走偏的孩子,Thomas也會現身說法,開導孩子們不要做壞事。

雖然有時候Thomas也會覺得精神疲憊,但是他發心立願,將上人的法傳遞到全世界,並接引更多受刑人及更生人行慈濟菩薩道。這樣的使命感總讓他要堅持做到最後,覺得這是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

而這次11月10日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正巧是Thomas的生日,對Thomas來說他的生日也是受證的日子,面對責任的開始,Thomas期許自己受證後回到美國僑居地,繼續再透過書信以佛法給予困境中的人再次出發的力量,期盼他所陪伴的受刑人與更生人也都能成為上人的弟子,一起來傳遞上人的法到全世界,並接引更多人進來慈濟大家庭。【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穎敏 臺中報導 2016/11/10)

第一代弟子的精神 學拱橋

$
0
0
慈濟板橋園區歡送第一梯海外志工之後,緊接著為迎接第二梯回來受證的海外家人,11月6日梯次交接之間,工作人員進行了行前集訓與準備工作。靜思精舍德旻師父、德禪師父、德旭師父、德俱師父、德寋師父、德勘師父、德霈師父等八位師父,蒞臨板橋園區指導。

小細節大心意 學習不分角落

參加第二梯精神研習的四百多位學員來自中國大陸,包括吉林、內蒙古、河北、遼寧、天津、北京、河南、湖北、江西、山東、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區。

而為了讓海外家人們有回家的溫馨感覺,生活寮房組近百人打掃寮房、更換被套及枕巾,「擦地時,小小的棉絮都要擦乾淨。」「裝棉被套時,四個角都要拉平。」志工們邊整理寮房、裝被套,邊相互提醒,一個小小的細節都馬虎不得。而浙江寧波的戚巍承擔此次營隊的隊輔,也跟著生活組志工一起打掃寮房,希望將所學所看到的用心帶回寧波,與大家分享。

中午過後的隊輔集訓課程,德旻師父說明,慈濟不只是個慈善機構,五十年來,證嚴上人將四大八法建立在臺灣,這麼好的模式,希望大家要取其精髓帶回僑居地,把愛的種子傳承下去。同時,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走到哪淨化到哪,因為個人與團體是相輔相成的。

「花,別在左邊口袋上方的位置,左手按住花,右手……」北區培育團隊教導隊輔們練習如何別胸花及「佛心師志」(吊飾),呂梅英說:「受證當天,要為學員別上期待已久,象徵著另一個承擔開始的胸花與佛心師志;蓮花是佛教的象徵,蓮花上的露珠,就像點點滴滴的法水,希望學員們能吸滿法水,回去後落實於當地,才不虛此行。」

當第一代弟子 扮演一座拱橋

對於佛弟子而言,禮儀現之於行為而成諸種威儀。在學員尚未完全抵達之前,隊輔進行「學佛行儀」三問訊、禮佛三拜;「食、衣、住、行」四威儀;隊輔非常認真學習,希望將正確的行儀帶回居住地。

而德旻師父以簡報讓大家知道承擔隊輔需具備道氣,嚴整中有紀律,紀律中有寬柔,容許學員犯錯再導正,但要不失溫馨勖勉與鼓勵。「準時、準點、準分非常地重要,寧可早到五分鐘,也不要讓人家等我們一分鐘,因為時間是非常的寶貴。」德旻師父鼓勵大家以「打佛七」的道心參與,調整自己的身口意,用菩薩的悲智善導,用法親的心情體會。

在慈濟,一天有三次的祈禱時間,德旻師父再而鼓勵現場的隊輔們不要小看,「願力是有很大的力量。」並提到最近有位科學家發現,人的願力可以產生波動,產生一種好的影響。

從外在的儀態到內在的心念,德旻師父鼓勵隊輔們要有「靜思第一代弟子」的認知與承擔,過去在海外做慈濟,大家是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如今更是要決心培養人才,都需要志工以身作則。「身為靜思第一代弟子,要有拱橋的精神,把身體彎下去讓菩薩走過去,讓每一個想進入慈濟的人踩踏過而到彼岸。」

德旻師父說到此,問大家做不做得到?大家大聲回應:「做得到!」

傍晚時分,一輛輛遊覽車陸續駛入園區,工作團隊熱誠歡迎學員到來。時序進入初冬,早晚較涼,貼心的香積組於晚餐時,準備了熱騰騰的臺灣傳統小吃,切仔麵、粿仔條,溫暖大家的胃,養好精神與體力,準備迎接精進研習課程。

(文:蘇鈺雲、朱英彥、黃金英、黃沈瑛芳 新北市板橋園區報導 2016/11/06)

施受同等 福緣相繫

$
0
0
【證嚴上人11月10日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開示】
「每一年總是在這個時候盼望著的,就是慈濟的大家庭添丁了。」2016年從全球各地歸來參與培訓研習的學員共有二十九個國家地區,第一梯次已經圓滿結束,證嚴上人深感欣慰;11月10日在新北市三重志業園區的授證典禮暨歲末祝福感恩會上,期勉第二梯次學員,人人應秉持佛心師志,修福持慧,精進勉行。

千里輾轉來相會 師志己志同佛心

上人欣見從中國大陸歸來的「新發意菩薩」,非常感動,也很感恩。得知有人此行輾轉花費二十五個小時的路程才能來到臺灣,打從內心有一股說不出的撼動。

「感恩啊!感恩之情,到底是我要感恩大家,或是大家要感恩我,剛剛聽到大家都說『感恩師父』!可是,每一回聽到,我內心回應的都是我要感恩大家,因為你不來,我就無法去;你們總是有心,發大心,立大願,才能從那麼遙遠的地方來……這都是要有心,有耐心、有耐力,要有定心,還要專心,放下家裡的事業。」

受證是佛心師志的自我承諾,培訓過程是讓自己確定心志,要承擔起天下米籮,為眾生拔苦予樂。

「有人經過三年培訓的過程,眼看已經快要到達,就快要圓滿了,只差一點點課程,但是不管他的背景地位多高,慈濟人還是如規如矩如律,請他明年再來,重新再補課。雖然他很有背景和地位,他很不服氣,可是慈濟人說,走入慈濟是慈悲等觀,大家都平等,不講關係。」

「進入慈濟,我們總是看真誠的心,這不分他的背後環境。」上人中肯地說,「只要真正過去的人生轉過來是善的,過去不好的習氣能改變,符合我們現在的規矩方向,都同樣可以走入慈濟的大門來,全球都一樣的。」

上人勉眾,「今天受證了,不代表說人人就這樣地完成了;今天才是真正地要起步,這麼多年的見習培訓,走過來的路就是要下定決心。今天的受證就是表達出大家的決心誠意,我來見證。從今天開始,就是要走上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六度萬行,從此開始要有菩薩的心,要有佛心,要有菩薩的志願,所以你們的胸前所掛的是『佛心師志』。」

本性遭染塵沙惑 相約汲法滌無明

佛心即是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卻因凡夫帶業而來,被煩惱無明覆蓋了。因此上人藉佛陀成佛時所說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

「這就是佛陀的覺悟的發現,所有的眾生都與佛同等,都是有這一念的真如本性;佛陀就是因為有真如本性,所以回歸他的歷練,累世經過了塵點劫,長時間的自我考驗,生生世世,在自我磨練中修行,就是要磨掉這習性、無明、煩惱、塵沙的迷惑,要在每一生每一世去除掉這些煩惱無明習性。一邊要自修,一邊還要教人,還要救人,這就是行菩薩道,自立立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自覺覺他的覺悟之路,需要經過無量劫的修行與磨練,看似路遙遠,上人勉勵大眾越精進就越能親近佛法,接受菩薩因行的成就。

「我們在今生約定,已圓了過去生的緣,要約定來生緣,不能再脫散掉,不能再走岔路離開,這就是今天的約定。」上人叮嚀,「受證是菩薩道的起步,現在開始,你我同一心是佛心;你我同一志,那就是菩薩志向。所以『佛心師志』,今天別上了你的胸前,要緊緊地記住。」

上人諄諄教誨,示以自然法則之不可預知,但願與弟子相約相續生生世世共行菩薩道。

「慈濟走過半世紀,在另外的半世紀初,後面五十年的第一年,你們就來受證。我走過五十年,到底還有幾年可以走?我不知;但是肯定各位未來的五十年會走得更長更遠,這未來無數個五十年,今生約好,我們來生來世,不斷的無數五十年,都是我們要走的路,我們要用心鋪好這一條路。」

點滴粒米濟苦難 飽滿祝福日月情

慈濟在全球一百九十七個國家中,大愛的足跡已走過九十三個國家。其中,緬甸從2008年5月的納吉斯風災後,慈濟志工投入付出,現在當地已經有慈濟種子,慢慢地當地志工的數量逐漸增加中。

「不只是居士們在做,也有一群比丘尼帶領著沙彌尼,他們也投入,做熱食、便當去發放,接著馬來西亞慈濟人開始投入,大面積去發放穀種。很多人都很感恩,他們每一次的收成,陸陸續續都回饋,一直到2016年,這種的完全回饋,好幾個村莊家家戶戶都響應『米撲滿』。雖然有的農人很窮,可是他們可以知道『八分飽,二分救人好』,就是以這種精神,讓每個月『米撲滿回娘家』,還可以再救其他的隔壁村。」

不論是「米撲滿」還是「竹筒歲月」,精神意義都是點滴累積愛心來造福修慧。

「今年我們要呼籲的就是『修福,粒米藏日月;持慧,毫芒有乾坤。』我們就是要來回憶這樣的精神理念,五十年前師父提倡『竹筒歲月』,每日五毛錢不影響家庭的生活,累積起來就可以救人,這樣的精神,五十年不斷地延伸,延續下來。」

上人憶及,「從慈濟四十年,我就開始呼籲,全球要推動『竹筒歲月』。所以近十年來,任何一個國家在救災的時候,他們都會記得『竹筒歲月』是要讓窮困的人也有能力可以幫助人,也可以種福,要不然的話,窮永遠生生世世都是被救的,希望能祝福他們點滴也可以救別人,這就是『竹筒歲月』的精神。」

富有貧困平等觀 施者受者無差別

布施的表面行為是給予金錢或資源,其實也是施者與受者之間的互動,相互成就好緣。

「佛陀的弟子中,須菩提也好,大迦葉也好,他們修苦行,就是要造福窮人有因緣供養,他們願意修苦行,而且完全都是要接受窮困的人布施。」

不只是佛陀的弟子們接受布施,連佛陀也曾經接受貧婆的供養。

「佛陀本身也是,佛陀要向貧婆托缽,貧婆說:『我這麼窮,我什麼也沒有,我很想供養,可是我什麼都沒有。』佛陀看到了她衣服的下襬有一塊布快要脫落掉,於是說:『有啊!妳這一件衣服的下襬,妳看,就是這一塊布也可以布施。』貧婆一看,『我這樣算不算供養啊?』佛陀說:『是,這就是妳全身唯一可供養的。』貧婆就趕快把她的衣服下襬拉起來,這一小塊又髒又破的布供養了佛陀。佛陀欣然地接受過來,『祝福妳,妳造福田了。』」

從這個典故,佛教出家法師的僧衣上,都縫有一塊四四方方的布,寓意要接受十方布施的因緣,不拒貧富。

教富濟貧在募心 濟貧教富重啟發

慈濟教富濟貧,募款是募心;而面對貧困者,更要濟貧教富,引導他們精神富有。

「我很期待各位菩薩們,我們要度眾生,不只是有形的、有錢的人捐錢救濟窮困的人;有錢的人我們是要度他的心,期待有錢人的付出有形,更要把他的心度出來,讓他也來投入,投入富中之富,今生富有,來生還要更富有,富有福,還要富有智慧,這就是富中之富,要度他的心,度人同時度心。」


「我們救濟苦難人,不只是物資給他,苦既拔已,復為說法,我們要幫助他,還要引導他走入菩薩道,這就是慈悲等觀,我們的慈悲救濟都是要以平等的觀念去付出,這些是大家一定做得到的。」

上人殷殷叮嚀,「點點滴滴累積可以修福,我們還要殷勤地聞法,法水點滴滋潤慧命。」

慢而踏實 歲月細磨圓融心

$
0
0
「修行就是要耐心,不是求急,而是求微細……用歲月來磨練我們的心,讓心定下來。」《靜思妙蓮華》節目中,證嚴上人這段開示令人感受深刻。

不求急,而是去了解微細的起心動念,磨練他,讓他安定下來。在靜思精舍做副執事時,聽師父們分享,洗碗不是求快,以免發出吵雜的聲音,也減少碗盤破損。

按照步驟清洗,加上整體收碗盤的速度,時間差不了多少;而靜悄悄洗碗的過程,訓練耳根的清淨,在聽人說話的時候,才能聽見在語言之外,內心深處想表達的意思。

訓練耐心 更為圓融

日子也是這樣,看似很快,其實仔細體會,也會看見有其步調;不是要慢,而是踏實,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做好每件事情。

一如時鐘的運轉,需要大大小小齒輪帶動;生活中各種人事物,都是必要的發生,而讓其轉動的源頭,就在我們手中。

那是無法停下來的運轉,但我們也在過程中,訓練耐心,微細地磨去心裏那些刺人的角,隨著歲月,磨練心志,讓心更圓融。

(圖文:凌宛琪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99期)

九種語言 口譯傳法軟實力

$
0
0
四天五夜的營隊,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地區的四百多位學員,有九種語言需要翻譯。中區外語隊窗口王東安說:「線上有二十七位,幾乎全員出動,還要臺北團隊和其他國家支援。」

中區外語隊於2016年初成立,成立不到一年就接下「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的口譯工作。「剛接到這樣的工作,大家戒慎恐懼。」年輕有朝氣的王東安自我期許,「要在崗位上更勇於承擔負責。」

外語翻譯 軟硬體兼具

第一次接下大型活動,王東安說,講師資料不容易取得,就是取得量也是很大,對口譯人員是很大的挑戰。「口譯」是一份高壓力的工作,尤其講師的講話速度若快,專有名詞若多,就不容易掌握到位。人力及時間的調配是團隊最大的挑戰,也是新學習的機會。

「帶領團隊,積極共修是唯一的好方法。」分工合作找講師過去的分享資料,再利用讀書會方式,研讀證嚴上人的書籍著作、觀看《人間菩提》節目,法貫穿其中,不論筆譯或者口譯,都能傳達給靜思弟子。隨時試著練習中文翻成英文,再將差別做統一確認,就是一份提供給大家運用的好素材。

不僅如此,王東安也利用八月份帶著夥伴前往花蓮參加「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學習口譯上的作法。王東安認為,翻譯工作非常專業,不只口譯要熟練、迅速,最重要的是精神要集中,不得有一絲絲的分心。它不是像做其他志工一次、兩次就能學會,必須不斷地自我自修練習、學習別人的經驗,才能提供立即的協助。

觀摩別人、增進自己的原動力,王東安還邀約其他夥伴參加2016年10月份在臺北舉辦的「第四屆慈濟論壇」,觀摩北區外語隊如何在秒差中,將講師所講的每一句話,傳達給來自各國家地區的貴賓們。

從活動中觀察發現,臺北團隊請來專業公司協助,現場設置有翻譯的小間隔音。高科技的隔音間,可以阻絕外面的聲量,裡面有麥克風、影幕,可以看到現場及講師分享的畫面,還有訊息發射器,立即將訊息傳達給學員。上面還裝有兩個排、送風口,讓裡面的翻譯人員不因空間小、空氣不足而不舒服。隔音效果好,來自四面全部用高級海棉組合,該有的設備到位,完全不受外面雜音影響。

王東安很欣慰地說,不怕距離近有雜音,遠距離又怕聲音不清楚,臺中將比照臺北的作法,在四樓音控室旁邊設三間口譯室,每一間可以坐兩位翻譯人員,進行不同語言的傳送。有了隔音設置後,口譯的傳達將更盡善盡美。

一家二代三人 外語小團隊

一樣是外語成員的洪芯宜與朱從龍夫妻,倆人不僅在活動前做翻譯工作,洪芯宜還身兼雙語司儀,身為律師的先生朱從龍也承擔隊輔工作。

「越接近營隊,發現工作越多。」無論課務、生活、四威儀、香積茶水等,都必須要有翻譯,以提供學員所需。洪芯宜說,原來每個月共修一次,近一、兩個月改為每個星期共修。用上人開示的《人間菩提》節目做素材,先將翻譯好的英文字蓋掉,邊聽上人開示,邊跟著翻譯。上人開示結束,再把蓋掉的字幕翻開重新聽,自己與大愛臺翻譯的差異做好記錄再檢討,用這種方法練習,速度大有進步。

10月6日下午,成員齊聚臺中分會一樓會議室共修。洪芯宜放下所有司儀的準備工作陪伴大家。「我們真的很認真」,從精進資源網站搜取資料,找同一位講師過去所講過的資料作參考。共修中,洪芯宜告訴大家:「課程、流程、變化不大,但是講師不一定同一個人,雖然也是挑戰,依過去擔任四年的司儀經驗,肯定讓大家滿載而歸。」

洪芯宜說到這一次的困難度,要翻譯的很多,光課程的需要數也數不清。有營歌、課程帶動、慈濟歌曲等,而且每一個國家都備有兩句對聯;上人也為今年準備兩句對聯「修福粒米藏日月,持慧毫芒有乾坤」。洪芯宜臉上仍然帶著微笑說:「中文都很美,但是英文怎麼翻譯,天啊!被考倒了。」她不斷地練習突破中翻英,對這樣的「慈濟語彙」增加很多智慧和概念。

一個人無法吃完天下米,洪芯宜說,菩薩招生才能讓外語隊蓬勃發展。顏身安與顏秀如姊妹是外語隊的新力軍,兩姊妹加入外語隊的因緣,來自八月份的慈濟靜思生活營,因為多年都在國外讀書,外語能琅琅上口。姊姊顏身安談到,自己平時上班上課,能做準備的時間不多,只有在晚上八點下班以後的時段,將分配的功課做完而已。

英文是一種語言,是一種工具。顏身安說:「若不常用,早晚會生鏽;慈濟語彙很多,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字眼,很多佛教語彙要重新開始,簡直跟一般人重新學習英文沒有太大差異。」顏身安為自己訂下目標,多背單字、上網査資料,認識更多慈濟語彙,才能翻出別人聽得懂的語言。

妹妹顏秀如是早年慈青社成員,研究所在國外完成。自從加入外語隊共修後,顏秀如問自己:「慈濟語彙了解多少?時勢脈絡有掌握到嗎?」其中涵蓋很多的慈濟人文在裡面,若沒有深入上人的法隨,也無法做好一位全方位的慈濟口譯志工,傳達慈濟精神給海外慈濟人。顏秀如願意付出時間,好好耕耘外語翻譯,把慈濟的好跟法帶給更多的人。

洪芯宜再提起就讀國際語言的高中二年級兒子朱昱勲,她說:「我連哄帶騙兼求地把兒子拉進來。」他也協助大會做了「歌曲、讚頌、四威儀等」的翻譯。正值青少年的兒子,透過翻譯對慈濟多了一層了解,「他願意這樣配合,我就很高興了。」給孩子機會教育,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在慈濟都在忙些什麼?也期待未來兒子也能是慈濟的成員。

除了兒子默默承擔翻譯工作,洪芯宜還感謝先生朱從龍,當自己翻譯到力不從心的時候,先生隨時補位,給了她很大的力量。留學美國的朱從龍,對英文的掌握固然不在話下,提到太太,他說:「她非常優秀,並不需要我擔心,即使忙到半夜都要把事情做好,而且這些都是她喜歡的工作,我只是在她需要休息的時候讓她放鬆而已。」

朱從龍說到兒子,2015年曾經翻譯一篇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與尼泊爾一位法師的對話。看到兒子翻出來的資料八九不離十,感到非常的讚歎。後來經過夫妻倆人做確認後,資料隨後送到大愛臺使用,朱從龍很高興兒子也是人文真善美志工。

從職律師的朱從龍,參加過慈濟很多的全球大營隊,當隊輔陪伴過許多國家的學員,有來自美國、南非、賴索托、史瓦濟南。因為相處而了解,聽到學員的分享,體會能生長在臺灣投入慈濟而深感安慰。比照國外,地廣人稀、交通困難、資源不足,能在臺灣,朱從龍表示:不說感恩也難。

口譯傳法 搭起愛的「拱橋」

中區外語隊成立至今近一年的時間,剛開始只有日文和英文,現在多了德文、西班牙文、泰文及印尼文。朱從龍說:「確定要接這一次營隊的時候,就懷抱著感恩心,能當上人的傳法人。」能貼近上人的心,朱從龍感覺到與有榮焉。說到自己曾經以聽眾的立場戴上耳機,希望能聽到最好、最清楚的翻譯;倘若聽到艱澀的言語,怎麼樣把其中精隨提供給聽眾才是重要,這是他要努力的地方。

從小在加拿大長大的外語隊成員林明震,爸爸媽媽都是慈濟人,因為這樣的因緣加入慈濟外語隊,能做口譯志工,不只自己成長,也能利他。林明震說:「獲得最多的還是自己。」

加入這團隊,林明震更了解上人說「來不及」的心情。全球氣候不斷在變,能把善的訊息傳達給眾人,讓更多人因為了解而心淨化。結婚不到兩個月的林明震說:「唯有付出,才能改變人心,改變生活環境,後代子孫才有更安逸的生活空間。

凡事起頭難,只要付出一點點的心力,日積月累就能看到善的循環。「口譯傳法」是口譯志工用最好的軟實力,搭起愛的「拱橋」,將慈濟的理念跟精神傳到每個需要的人和國家。【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淑懷 臺中報導2016/11/10)

守著一念心 愛灑五大洲

$
0
0
「守著您,守著一念心,一念心化為想師之情,漂泊它鄉的心卻緊繫在慈濟,佛心師志在千萬里。仰望天際,俯視無垠大地,上人悲心無遠際……」搭配著〈守著您〉的歌曲,螢幕上呈現一張又一張全球慈濟志工在各地力行的足跡,付出的過程或許艱辛,難免遭受阻礙,但人人擁著一念初發的悲憫心,追隨著證嚴上人的腳步,難行能行地堅持到現在。

慈濟走過五十年,足跡遍及五大洲,「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三梯次在臺中靜思堂舉行。11月10日上午六點四十分開營時,這一支呈現慈濟五十年來在全球付出的影片,吸引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地區、四百零一位慈濟人的目光。

觀賞影片的過程中,有人落淚、有人歡呼、有人心情悸動……長期在海外做慈濟的艱辛與困境,一時之間似乎獲得舒解;而看見全世界各地災難不斷,肩負的使命感也在無形當中加重了……

用心貼心 拉近人心

這支開營影片是來自課務團隊的發想。負責企劃的林淑真說:「企劃的概念是想到今年(2016年)是『慈濟五十年』,也是慈濟人行走菩薩道的另一個『化城』。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舊法要新知,所以藉開營再次提醒上人給我們的『方向』,攜手走向另一個新的五十年。」

林淑真就學時期主修「航空物流」。因應教學所需,她不斷進修,也學習導演,目前在僑光科技大學教授微電影和廣告創意。在構思這次的影片時,她希望海外慈濟志工遇到困難與挫折時,依然能夠堅定初發心。「就像告訴自己,遇見困難、無法跳脫人我是非、走不下去時,要有正念。」

為了讓影片更貼近海外志工的心,課務團隊兩個月前就分別向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文史資料組,以及大愛電視臺尋求協助,查找海外慈濟志工在當地付出的影片和照片。找到的照片,另請慈濟書畫聯誼會黃逸樵老師根據照片所傳達的情境與意涵,在照片旁以書畫點綴。

善用時間 廣結善緣

「換個工作就是修行。」因為在國中擔任導師,黃逸樵每天早上七點半以前一定到校;晚上在社區大學任課,假日還要承擔慈濟勤務,時間被切割得瑣碎,很難找出一個完整的時段。再加上營隊時間緊湊,因此,晨間、課間、或是睡前的短暫時刻,都是他創作的好時機。在不同時間點創作出來的作品,各有不同的特色與風韻,黃逸樵也每天在臉書(Face Book)上與大家結緣。

攝受人心的菩薩足跡畫面、小品國畫插圖、代表中華文化的書法,還有題上國別和詩詞;,附上英文翻譯,製作成能夠凸顯每個國家精神的精緻卡片。內頁則留白,讓隊輔可以寫下溫馨、鼓勵或愛的叮嚀話語,送給來自海外的慈濟家人。

畫這些插圖時,黃逸樵非但不覺得累,反而滿心愉悅;文思靈感、創作思維往往一直湧現,欲罷不能。「送卡片是讚歎他們在海外為苦難人所付出的一切,也希望讓拿到的人能生起歡喜心。」黃逸樵如童稚般興奮地說:「當他們從螢幕上看到這些卡片時,一定會很好奇,又能真實收到卡片,心中一定更是驚喜。」

跟緊腳步 展望未來

2015年同樣承擔開營影片製作的張廷旭特別提到,去年用了很多歡樂的畫面;今年則是以〈勤行頌〉、「鐘鼓齊鳴」為前導,帶入海外各地志工所做的慈濟志業,再穿插證嚴上人的法,時時刻刻提醒他們回到各自居住的國家地區,也要跟緊腳步,傳遞上人的法,持續愛灑人間,淨化人心。

從開始企劃、到大愛臺找素材,以及團隊討論,課務團隊花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最後的影片創作,也大約歷經一個月才製作完成。「今年用了很多特效和動畫,花的時間也比較長。」張廷旭說,「各國特色要全部找出來,真的不簡單!」

影片後段,一張張照片帶著各國小朋友的笑顏,自螢幕上躍出,片片拼貼。當最後一張笑臉匯進「心形」底端,一顆愛心圖案儼然成形,意味著對未來的全新展望;大家相約在慈濟地球村,共同為世界付出大愛,迎向幸福的道路。

把握時機 勇猛精進

看過螢幕上播放的影片,來自史瓦濟蘭的志工姆西.西米蘭(MUMSY SIMELANE LU LAN)露出欣喜的笑容表示,影片雖然不長,但是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現在影片上,心裡實在非常高興。「看到其他國家慈濟人在各地付出的影片,對我們的意義很大,讓我們有機會學習,也提醒我們要做的事情更多、更廣。」

來自菲律賓的Leonida Gaerlan,以英文說出她在看了影片之後的心情。「我今年已經六十四歲了,時間已經不多了,就像師父說的『來不及了』。」二年前,就有人邀約Leonida參加慈濟的培訓,但是,當時因為還有其他事讓她無法圓滿。

看到影片中,南非慈濟志工在艱困的環境中,依然堅定信念做慈濟的身影,讓Leonida非常感動。尤其數萬敘利亞人民因躲避戰亂成為難民,孩子們為了家庭生活,必須做十幾個小時的工作,不能上學,因為慈濟志工的幫助,他們才有上學的機會。Leonida眼泛淚光說:「我一定要加倍用功,要精進,回去菲律賓後,一定要多做。」

在一旁翻譯的志工蔡麗玲也提到,自從參加慈濟活動以後,她覺得自己以前做的,好像有很多是錯的。蔡麗玲望著前方思索了一下說:「我聽上人說的話,自己有點覺悟,希望來慈濟修練我的習氣,因為我的習氣實在很壞,希望能夠改過來。」

「因為時間很短,來不及了。」蔡麗玲說,從現在起,她要聽證嚴上人的話,「這一生能夠來慈濟,希望下輩子也來慈濟,生生世世都是慈濟人。」

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地區,膚色不同、種族各異的慈濟家人,飛越千里、萬里回到臺灣,人人懷著求法若渴的一念心,希望「入寶山不空手回」。就如靜思精舍德宸師父提醒大家:「慈濟世界需要大家的力量,希望回到自己的家鄉要不斷勇猛精進、永不退轉。」【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麗雲、魏玉縣 臺中報導2016/11/10)

【周末食堂】鑲番茄

$
0
0
可口美觀的蕃茄盅,取用了臺灣本土的黑柿蕃茄,稍微帶點酸酸的滋味,最適合當作開胃菜了!

材料:
黑柿番茄6顆、玉米粒一碗、生豆包、荸薺、炸過的松子、香菇、素火腿。

調味料:
鹽、胡椒粉、砂糖、太白粉。

作法:
1、香菇、荸薺、素火腿切丁;番茄果肉挖出切碎備用。
2、生豆包切丁後,連同香菇、素火腿、荸薺、玉米粒下鍋拌炒,並加入少許鹽、胡椒粉、太白粉、砂糖調味。
3、起鍋後,塞入挖空的番茄內,並蒸兩分鐘。
4、起油鍋,放入番茄果肉、少許鹽巴和砂糖拌炒一下,並用太白粉水勾薄芡,起鍋淋在蒸熟的番茄上面,再撒上松子即可。

(食譜提供:黃吳玉花 摘自:大愛電視《現代心素派》)

堅信守志 恆行不懈

$
0
0
【證嚴上人11月11日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開示】
「各位菩薩們,這幾天睡得好嗎?我剛進來的時候,大醫王站一排,我就先問大家:『平安嗎?』有人說平安,可是很多人說都睡不好。我們總是要學習處處是道場,每個地方都是安身處,我們到哪裡都是要心安下來,到處都是自己的家,何況慈濟更是大家心靈的家,對不對?」

第二梯次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11月11日於板橋志業園區舉行授證暨歲末祝福感恩會,證嚴上人期勉眾人,發願行人間菩薩道,不論身處什麼時空,都要能安住身心,志向所在,即是家的所在。

有心聞法無所障 家庭和陸共精進

從中國大陸前來受證的慈濟志工,此次也帶來平日參與薰法香的筆記,「我常常說我們是同文同種,都是很親,語文沒有障礙,可能有的,唯有語言障礙,我的臺語,是不是大家都聽得懂?(眾答:懂!)我聽到啦,有心就不難。」

近年來,全球慈濟志工紛紛推動「晨鐘起.薰法香」,許多海外志工回到花蓮靜思精舍尋根時,上人皆會關心大家是否能聽懂開示時用臺語講述的內容。初期,許多人都聽不懂,但因為下定決心聞法,便慢慢學習,慢慢進步,特別是距離越遙遠的地方,進步越是快速,薰法筆記本所記,字字都是正確。

「這裡也擺了很多的筆記本,有放大鏡讓我好好的看,大家都很用心哦!有顏色不同的,綠色的、藍色的、紅色的,原來不同的筆記(顏色)有不同的領悟。感覺到不只是聽、逐字地寫,聽完以後還有心得。得到的法水很飽滿,增長慧命,昨天很感動,今天我也很感動。」

上臺分享的受證志工中,有的是夫妻同修,也有姊妹、母女或母子同行菩薩道,讓上人十分讚歎,「我常常說最親近的人最難度,家裡的人都可以度進來,天下人哪有不能度的呢?看到了可以度一家人,真正家庭和睦,彼此認同慈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很感動,這都是愛的能量,接受了以後就身體力行。」

未來慈濟有我在 佛心師志永不改


慈濟從1966年創立至今,走過半世紀的漫長歲月,上人年歲也隨著增長,上臺受證的志工都會告訴上人:「未來的慈濟有我在,請師父放心,未來的慈濟我們會承擔。」

「幾乎人人在我的面前,很精進的這個時刻,向我發願。我應該也要放心啦!不過,菩薩們,我還要反過來問大家,能不能讓我永遠的相信呢?(眾答:能!)我跟你們說,菩薩道難行哦,知道嗎?(眾答:知道。)還要跟大家說,人多聲音雜,勘忍嗎?(眾答:勘忍。)」

人人堪忍,發揮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慈濟四神湯」,以及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慈濟四物湯」的根本精神,不論對內或對外都能互愛,在面對不同的聲音時,才能逐一化解,「慈濟志言,彼此之間永遠不會懈怠能精進,這樣我才會永恆的相信,不止今生相信,我來生也會相信。」

「回顧五十年的時光,真正要讚歎的是慈濟人,不是我,是慈濟人讓師父相信,也是我很大的力量。全球慈濟人都是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很真誠地走過來。所以各位菩薩,你們要學習的,我們這個大家庭的典範,就是這一大群的師兄、師姊。今天開始就是已經受證了,胸前所戴的是『佛心師志』,你我共一心、同志願。我也是人啊!我也是向著菩薩學習,向著諸佛菩薩發願,所以我打開這一道慈濟之門,和大家一起『為佛教,為眾生』,這是我的師父給我的六個字,但是這六個字的一剎那,就是我一輩子,我這一輩子就是要為佛教為眾生,而且要讓佛法人間化,鋪路用雙腳走出來。」

落實佛法生活中 信心堅定克萬難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透過念經知曉道理,更重的是走入人群,將佛法真正落實在生活中,才能改變習性,消除惡業。

「你們都有聽,我出來之前我講的是《法華經》的〈見寶塔品〉,已經《法華經》差不多快要一半了,品數還沒有到,但道理文字已經超過半數。儘管我們已經了解佛的開經,但是三藏十二部經,它的數字像恆河沙,要了解這麼多的經文有困難,而光是真正要持《法華經》,行菩薩道在人間,這就很困難。」

上人續言,「大家從我的面前走過,都是信心十足,還說『師父你要相信』,我相信,但我要跟你們說,就是需要很堅定,而且要有方法。其實我五十年走過來,是碰到多少艱辛困難,現在大家用愛鋪成平坦路,各位要走應該不困難。慈濟宗門是身體力行的,大家要很精進。去年(2015年)我們是以『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大家永遠要知道,這樣的大愛長情是五十年前一直鋪過來,還是要永遠地鋪下去,永遠地拉過來。」

積小成眾修福德 恆持不懈長慧命

今年上人以「修福,粒米藏日月;持慧,毫芒有乾坤」期勉眾人,須知道修福,知道惜緣,更要廣邀來眾響應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慈濟就是從過去的五毛錢開始,當中的精神意義歷久不變,慈善工作不只富有的人做得起,窮人也可以做得起。

「我們不要輕視點滴的力量,智慧的毫芒,真實法看得到,也摸得到,昨天(11/10)也說到合抱之樹,那就是從豪芒的一粒種子開始,這都是道。總而言之,道理要聽,聽進去,還要省思。」

正心誓願斷煩惱,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上人更進一步期勉大眾,「還要大慈無悔愛無量,大悲無怨願無量,大喜無憂樂無量,大捨無求恩無量,這都是期待大家,這才能立體琉璃同心圓,才能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這些大家都是要很用心地持永恆。」

研發賑災科技 獲傑出青年

$
0
0
【新聞稿】第54屆「十大傑出青年」11月12日下午在花蓮慈濟大學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十一類獎項,共計十二人獲表揚,其中,任職慈濟「靜思人文」開發單位的蔡昇倫,有鑑於全球天災頻傳,透過現代科技與創新智慧,投入多項賑災科技研發,獲得「華裔青年特別獎」肯定。 

蔡昇倫自菲律賓來臺後,跟著家人投入慈濟慈善工作,開始從事各項營造建築,並陸續被派駐國外參與災後重建工程,期間,他選擇前往英國留學深造,當再次返臺時,定居花蓮研發救災產品,實踐他為救災而生的「設計之路」,並替臺灣奪得多項國際大獎。

蔡昇倫設計的多款救災產品中,最著名的「靜思福慧折疊床」,可快速折疊、收納、透氣、運載便利,已實際運用在高雄氣爆、八里塵爆等災難中,第一項發明即獲得「德國紅點產品設計」大獎,之後又陸續獲得「匹茲堡國際發明展」、「紐倫堡國際發明展」及「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等大獎。

,自2014年7月迄今,蔡昇倫發明的慈悲科技產品總共有三十幾項專利、七項設計大獎,四十二項發明獎。蔡昇倫表示,每次得獎,證嚴上人就會提醒他:「不要迷失,要謙卑。」「人家的讚美要當警惕。」身為一位發明家、設計家,他覺得要腳踏實地去做,別空想。

「得獎不是畢業,而是努力的開始!」蔡昇倫時常警惕自己腳踏實地,並學習以更謙卑的心待人處事,將心比心給別人最好的東西,持續秉持著這分慈悲與智慧的創新動力,未來將繼續投入簡易組合屋及家具研發,盼能利益災民、造福群眾。

年輕人不迷惘 找到心方向

$
0
0
有著一顆單純善良的心,因為看到母親的改變,讓二十七歲的連紹堂想跟著學習,做一個利益社會的人;同樣屬於年輕一群的陳波,接觸慈濟才發現,醫師不只是幫人治病,更重要的是醫治人心;溫文儒雅的邵志欽,在三十三歲時翻轉了人生,日子變得多姿多采……

三位年輕人在不同的空間成長,卻在同樣的時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們的改變,讓社會多一分安定的力量。

醫師心柔救病身

讀書的時候,陳波立志要當一名老師,希望自己的將來能發揮良能,當一位傳道、授業、解惑者。然而,由於陳家祖傳三代都是醫師,父母親覺得當醫生前途好,陳波於是孝順聽從父母教誨,選擇醫學。

研讀醫學知識時,有一回聽聞「慈濟骨髓資料庫」的規模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他深感不可思議,臺灣兩千三百多萬人口,居然有這樣規模,對「慈濟」留下深刻印象,同時立下一個心願,想要成為救人一命的捐髓者。

大學畢業後,日常生活時間較為彈性。有一天,陳波從網路上搜尋到了慈濟,透過網頁瀏覽,看到證嚴上人所談的佛法貼切人心,他想要學習;於是,陳波每天在網路上收看大愛電視的節目《人間菩提》,透過聆聽上人的開示,對於人間佛教有進一步的了解,深覺上人的理念和他想助人的心相同。

當了醫師以後,陳波在中國大陸河南一家醫院工作,第一次接觸的病人是一位六十多歲的伯伯,必須做檢查確認。但是,那一位伯伯身無分文,陳波心生不忍,幫忙出了錢,讓伯伯順利做檢查。

做完檢查,陳波看著伯伯孤單的身影走出診間時,一剎那間,陳波的心情難過起來,嚎啕大哭了許久;他知道做好事不能只是心地好,他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微薄。過了一些時日,那位伯伯特地還他十塊錢,讓他的心情更加沉重,突然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人。

陳波任職的醫院地屬偏遠,來往病患並不多,空閒時,看到同事們都在做休閒娛樂,他思索自己的人生,不應該只是這樣浪費青春。2014年,再次瀏覽慈濟網頁,得知在河南有見習志工的招生訊息,主動報名參加志工培訓。

每一次課程中,講師的分享在在都令陳波感動萬分。有一句靜思語「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他從中體悟到,自己加入慈濟志工正是時候,未來的人生方向,他找到了。

從事醫療工作,每週只有一天休息日,想參加志工培訓時間難以配合。他決定留職停薪,轉換工作當老師。雖然薪水少很多,可是時間上較能掌握,三年的期間,他專心地跟著資深志工的腳步學習,在河南訪視關懷貧困人家。

有一次到敬老院關懷老人家,陳波看見一位伯伯的頭部受傷有凹洞,經過訪查得知那一位伯伯因為職場失意,一時想不開跳樓自殺不成,身體受創嚴重,親人妻子都離他而去。想到伯伯只是一念偏差,造成終生遺憾,陳波從中體悟人的一念間的重要,激發他想要度化更多人的善念。

過去,陳波曾經接觸佛教,但只知道念佛。認識慈濟以後,他深深地體悟佛法的真實意,必須要身體力行,入人群去幫助苦難的人,從付出中漸漸得智慧。他期許自己,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認定上人是他終身依止的師父,要緊緊追隨。

年紀輕輕的陳波,在他三十三歲那年,人生路有了新轉變,接觸慈濟醫療人文,讓他明白當醫師不只是「看病」,更重要是醫治「人心」,就像當老師一樣,教導學生有正確的知識觀念。

母親是他的楷模

在臺灣出生的連紹堂,因為父親工作的緣故,一家四口搬遷到中國大陸,從高中到大學他都在上海求知。日常生活中,連紹堂偶爾看到父母親有口角,吵架的聲音讓他和妹妹不知該如何,真怕有一天家園變色。

不知過了多久,父母親鬥嘴的次數愈來愈少,尤其是個性直爽的母親,每當換上一件藍色洋裝後,整個人的氣質都變了,說話特別溫柔。

後來,連紹堂時常跟著母親一起外出,母親帶著他到敬老院去關懷老人家,看到老人家臉上的笑容,他自己也感染了快樂。原來母親是慈濟委員,當了志工讓母親整個人脫胎換骨,個性漸漸轉變。慈濟的理念讓連紹堂的家庭變得幸福美滿,有機會他也想隨著母親當志工。

從母親的身上,連紹堂學到很多待人處事的道理。過去,母親凡事都堅持到底,不輕易妥協,有時還會忘東忘西;可是接觸慈濟之後,母親的思路變得非常清楚,不再堅持自我,懂得退讓,家庭的氣氛很和諧。去年(2015年),連紹堂跟著母親到上海會所薰法香,聆聽上人講經說法,漸漸深受影響。令他開心的是父親、妹妹陸續參與志工培訓,家人的生活有了共同話題,互相讚歎,分享當志工的樂趣。

連紹堂深知自己的過去對父母親的態度不友善,說話口氣不好。有一次他參與冬令發放,前往江蘇參與訪視工作,看了好幾戶家庭的小孩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每個孩子外表看來都很健康,可是一問父母親在哪裡時,孩子們的臉上表情變得很難過。

為了養育糊口,雙親出外工作,一年見不到一次面。連紹堂看著孩子難過的神情,才發覺自己很有福報,從小到大都有父母親陪伴著他長大,生活無憂無慮,也深深自省為何自己還這麼不懂事。

參與志工培訓課,每次讀到慈濟十戒中的「孝順父母、調和聲色」,連紹堂就會想到自己也要這樣做;見苦知福,改變了他的人生,未來,他要身體力行「做我所說,說我所做」。

學會「孝」與「順」

在蘇州長大完成學業後,邵志欽順利找到銀行的工作,在公家單位過著準時上下班的日子。每當下班後,時間還早,邵志欽不知道還可以做什麼?心想,或許可以找慈善團體來付出。有一天,他經過靜思書院,不知為何站在門外許久,看著那一扇古意盎然的門,覺得特別有緣,他想走進書院一探究竟。

靜思書院位於巷弄間,小橋流水旁寧靜幽闌,有如世外桃源。邵志欽走進書院,看到溫馨的布置,處處具有無比的巧思,他非常喜歡這樣的環境,一番詢問,他想要當書院的志工。受到邀約,他參與浴佛活動,他想,一大清早五點到達會場,應該是最早的一個,令他訝異的是,現場已經聚滿人潮,人人心生歡喜。

當書院的志工,讓邵志欽的生活多了樂趣,日子很充實,時常翻閱上人的書籍,從書中體悟人生的道理;甚至,因緣巧合遇到生命的伴侶,認識和他一樣當志工的另一半,兩人有共同的興趣,生活有了愛的陪伴。

結婚時,邵志欽想著孝敬父母最大的意義,就是安排素食喜宴,透過不殺生來為父母增添福報。不但是素宴,餐桌上不供應菸、酒,這對家鄉人而言是不可能的事,他的堅定果決,對的事就要去做,經歷一番溝通協調,終於獲得父母親的同意。

邵志欽知道自己的聲色還不夠柔和,常常反駁父母的言語,每當用餐時,母親幫他夾菜,他都不喜歡吃,接觸慈濟以後,學會「孝」與「順」的意義,接受不喜歡的。從此他不再反駁,認為順從父母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今年歲末年終、11月秋末冬初之際,全球慈濟志工不遠千里回到臺灣,接受上人的祝福,受證成為委員、慈誠,陳波、連紹堂、邵志欽也在受證的行列中。未來,他們將發揮大愛的精神,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葉金英 臺北報導2016/11/11)

戒為明燈 定慧等持護道心

$
0
0
「戒,是佛教的命脈,學佛修行者的根基,也是保護罩。」靜思精舍德格師父在第三梯次「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中,為來自五大州的慈濟人詳述「慈濟十戒」的重要性。尤其是慈濟已跨過五十年,成員遍布全球,更需要大家謹守佛教戒律。

德格師父引述證嚴上人慈示,「慈濟十戒」是慈濟人的根本戒,是明哲保身之道,缺一不可,期許慈濟人要做到「十戒不能放鬆,形象不能放縱。」它不是流於口號的宣言,必須是身體力行的戒律。

持戒止惡 智慧生增

「要自我警惕行善止惡,就要『持戒』。」德格師父再次強調,大家要以清淨無染貪執的心,守住不做不該做的事。因佛陀法藥三大綱,三無漏學「戒、定、慧」就是以戒護心,先以戒律約束行為,再用禪定平靜心思,以觀慧袪除無明煩惱。「戒」是心中明燈,修行者要戒慎防非,聽法入心而生智慧,有智慧心也能時時平安、輕安自在。人人心中有戒,必然家庭幸福、社會安詳。

一個修行團體要以身作則,以戒律己、淨心反思。人人必須守規矩,舉止合乎規矩就不易犯錯,規矩要從聲色調和開始,懂得注意自己的威儀,約束日常的言行,也不易惹來煩惱,還能廣結善根。

「慈濟十戒」是上人給予海內外慈濟人的心靈妙藥,是生生世世要守住的事,不能打折扣,一分守戒、一分淨化,就能消除一分罪業,以回歸清淨本性。德格師父勉勵大家,做一位能時時影響並利益他人的人,也能成為上人心中的好弟子與活菩薩。

學員王政浩說,雖然已經在課堂上聽過「十戒」好多次,但是每一次聽都有新的體悟,總是邊聽邊反省,並深入己心,真正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守「慈濟十戒」不僅利己,還能利他。王政浩深感從大學畢業赴美留學、工作後,對於「孝順父母調和聲色」這件事一直做得不夠,無法在父母身邊盡孝養責任,一直很自責,所以只好認真做志工,以迴向父母。

佛號聲聲 步步踏實

慈濟人以虔誠心念,走在菩薩道上,精進共修才能自度度人,禮拜《法華經序》是慈濟宗門重要的功課,在拜經與繞佛繞法中,大家用清澄、恭敬心,由精舍師父的木魚及引罄聲一下,「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引領大眾在聲聲佛號中,步步踏實往前行。

半日精進由德勷師父帶領,德勷師父表示,今日大家有殊勝因緣,同一時間在板橋靜思堂有受證皈依與歲末祝福,大家借由視訊連線與板橋同時皈依證嚴上人,並聆聽上人的開示。

在禮拜《法華經序》之前,德勷師父先行教導學員禮拜儀軌。合掌收攝己心,一字一偈以虔誠的態度,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三寶,觀想諸佛菩薩,專心一志、發心立願,體會佛陀對大眾的教育。

在紐約精進日也曾繞佛繞法的王政道表示,第一次來到臺中靜思堂,除了場地較宏偉,今日同道的慈濟人更多,十足展現道氣莊嚴,不同凡響。在繞佛時也同時觀想過去、現在、未來的路,思考著菩薩道上要走得更穩建,唯有自己時時聞法更精進。

泰國學員陳寬表示,上「慈濟十戒」的課程,一直愧疚此行受證前,自己深切懺悔,受證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受證即承擔」,他在心中默默許下諾言,要守住這分心念。

「戒」是對治貪念的好方法,貪念不僅擾亂人心,也無法守住道心,人可沒飯吃但不能捨棄做人的規矩與菩提道心。所以大家持戒要用嚴謹、自愛、自律的心,來淨化自己並守護團體的聲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方佳惠 臺中報導2016/11/12)

悲心清樸 修福持慧

$
0
0
【證嚴上人11月11日海外委員慈誠溫馨座談開示】
「我們做慈濟,能不能做到讓家裡的人支持,就是要看自己的工夫有沒有下到底。假如功夫真正地下到底,家裡的人都會被感動,真心地互相護持!」

證嚴上人於臺北板橋靜思堂,與來自中國大陸兩百多位新授證委員慈誠一同座談,座談中,志工們分享走入慈濟的心得、改變習氣的過程等等,以及在行善中的種種法喜。其中幾對分享者是姊妹檔、母女檔,特別提到慈濟對其家庭的影響。

「我最開心的是聽到了夫妻同修成為菩薩道侶,互相陪伴行菩薩道,天天同心同志願、同道同修行,這樣的家庭一定是和樂融融,父母是孩子的典範;而能是孩子的典範,就是社會人人的典範,這就是用我們的身體來弘揚佛法。家庭和睦就是讓社會祥和的開始,令我很安慰也很開心、很安心!」

環境惡化起於心 戒貪減欲不浪費

上人欣慰,慈濟家庭和樂融融,做太太的不再和先生吵架,做子女的懂得敬順長輩,家庭成員能共同為社會而付出。但大環境惡化的速度,超過人心淨化的速度,在氣候變遷下的溫室效應,已造成世界各地天災頻傳,而天災還是起於人心。

「人生啊,受苦難偏多,許多人的愛的能量因利誘而被埋沒,利益誘惑了我們的心,讓我們無明、讓我們貪著,變成是非難分,所以我們要像人世間的清流,用清流來淨化人心是現在刻不容緩的事。」

如何改善?如何淨化人心?上人直指,要從戒貪做起,心念的貪求、欲望,造作在行為上的,就是資源無度的浪費。

「要讓地球降溫,需要減碳,減碳一定要讓工業減量,但是現在的工業不得不開發,礦業不得不採礦。現在人人手中一機,一支電話可以用好多年,可是推銷的生意人⋯⋯人抵抗不了廣告,很容易被推銷過去啊!消費者多,工業就會更蓬勃的發展,開發地下的石油就會更大量⋯⋯」

慈悲心尊重生命 茹素以解冤消業

要戒除對物質的貪欲,做環保是最好的選項,許多中國大陸志工已經投入環保的行列,體會到用汗水潔淨大地的歡喜,也帶動鄰里一起做環保。上人期勉,人人要讓環保的層面可以更廣、更寬,乃至身心的清淨,都是環保的一環。

「大地的環保很重要,我們還要重視心靈的環保、生理的環保,而身心都要環保,那就需要茹素。好幾年前,有法師對慈濟志工說,『你們師父很大膽,他對他的弟子要求茹素。』我說,這是正確的方向啊,我們不都是學佛,既是學佛,我們要有慈悲心。我們要懂得佛陀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我們要尊重生命,尊重生命就要不忍吃眾生肉。」

上人續言,佛陀出家時,不僅自己托缽,皇親貴族出家時,他也要求人人要托缽,這即是要降伏過往生活尊貴者的傲慢心,以做到慈悲等觀。而傲慢心起,就如悟達國師,業力現前以人面瘡現報,因此人人不得不慎平日的心行。

「可要知道,這一些將被殺的生靈,牠們的內心是那樣的瞋恨,一秒鐘,人類殺了多少牲口?一千七百七十六個生命,一秒鐘啊!像悟達國師他殺了一個人,他十世都一直被纏著,只是他修行的戒律守得好,一直到了第十世時,悟達國師受皇帝寵愛、尊重,他一念瞋恨、傲慢心起,就這樣的業門開了,就是碰到了(沉香椅)的一隻腳,瘀血、黑青,開始腫脹、膿包、潰爛,成為一個人面瘡。高僧也逃不過業力,所以我們有悟達國師的清淨心嗎?我們還沒有達到,因此業力還要受報,不受報也不消,可見我們少學冤業,要不然的話,冤冤相報是沒休止。」

上人叮嚀,以佛法言之,人人的慈悲心不可少,縱使沒有親手殺,親口吃也是有關連。

「其實茹素身體好嗎?好不好呢?好!看師父就知道。我已經茹素六十多年。十多歲時,為了母親的病,我就發心茹素⋯⋯六十多年來茹素,身心也是健康,推動茹素是對人心的淨化,淨化我們貪婪的心,淨化我們的口欲,讓我們更健康、心裡更慈悲。唯有大家茹素,少養動物,才不會有甲烷來汙染空氣,否則這(畜牧)比汽車的汙染更汙染,這都是我們要清楚!」

恆心常行菩薩道 法中精進立大願

環保,從每日的餐桌就可做起,只要有心就能做到。上人鼓勵志工們,人人要發心立願,慈濟是修福持慧的團體,人人要在法中精進。

「各位菩薩,我們今年要好好地、很用心地修福修慧。修福就是要粒米藏日月,要用長長久久的耐心,發心立願要以恆常的心;而發一個願,一定要先有感恩、善解、包容、知足。先前聽到約旦志工分享,敘利亞的難民已經心裡不平衡,傷害自己的媽媽,苦的生活已經這麼久了,心態狂亂了才會做出了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人人要珍惜,生活在和平的社會裡,我們更要惜福,還要多造福,用真正的智慧,從法中來吸收法的精華入心,這種的法就是在毫芒中有乾坤,請大家要用心體會。」

上人期盼,志工們要用心精進,雖然大家來自中國大陸各地,各有口音、方言,有時也難以辨聞,而上人的早課是以臺語發音,期盼大家能用心聽聞。

「師父的語言,內涵的意義,我相信大家都是用心聆聽。我們師徒心貼著心,師徒連心,相信大家能明白我說的意涵,請大家還是多用心,聽懂我的話。這一次歸來心靈的故鄉,歡迎你們有空要常回來,在當地也要很用心,日日與師父見面,日日要依教奉行,可以嗎?(眾人答:可以。)那我就放心了!祝福大家,感恩。」

像大夫帶藥箱 往診到案家

$
0
0
已是進入霜降的時節,但是天氣依然艷陽高照如夏日,走在山路小徑中,兩旁樹蔭如守護神,為醫護人員及志工擋住烈日所帶來的熱氣,慈濟人醫會醫護人員及慈濟志工穿梭在基隆環山的地形裡,他們不怕曬、不怕熱,一心專注在照顧戶的往診中。

人醫不畏髒 雙膝跪地問診

由人醫會蘇旺裕醫師帶領的醫護人員與志工,從瑞芳國中出發到照顧戶家中進行往診。隨著山路蜿蜒,若隱若現的基隆港景美不勝收,而謝阿嬤住家就隱身在這風景如畫、蜿蜒小徑的山區裏。

走過山路終於到達謝阿嬤住家門口,由於阿嬤中風癱瘓在床無法來開門,而家中兒女又外出不在家,慈濟志工黃秀燕趕緊連絡阿嬤的兒子回來開門,好不容易進入謝阿嬤的家。

謝阿嬤的房間堆滿物品及棉被,而她躺臥在只有床墊卻沒有床架的床上,蘇旺裕醫師不畏髒亂,入內立刻脫下鞋走到床邊,雙膝跪地問診,而護理師也上床跪膝,扶起阿嬤幫忙拍背,護理師告訴阿嬤:「幫你拍一拍較舒服。」阿嬤不好意思地不時對醫師、護理師說:「歹勢!歹勢!(臺語:不好意思)」

帶動歌唱樂 病婆一展笑顏

由於謝阿嬤是二度中風,雖然兒子很孝順又顧家,但是礙於還要外出工作,疏於整理家務,住家環境因此十分不理想,桌子上堆滿著食物殘骸。而平常阿嬤的女兒也會在家照顧她,但是志工黃秀燕告訴大家,謝阿嬤的女兒因為照顧母親,照顧到似乎有憂鬱症的傾向。

看著桌上除了垃圾以外,還堆著幾封信件,其中有財產局發來的公文,大家這才發現是謝阿嬤家這塊承租的地沒有繳租金;除了這份催繳公文外,尚有健保費也未繳。看著這些信函都沒有被處理,黃秀燕決定後續再跟謝阿嬤的女兒連絡,協助他們。

志工陳素華也趁著這次的訪視鼓勵阿嬤唱唱歌,醫護人員、志工陪著阿嬤,聽阿嬤唱著〈海南島〉與〈白牡丹〉,這樣的歡唱讓謝阿嬤變得很有精神,還很開心和大家互動,最後,志工也唱著祝福歌,祝福謝阿嬤無量壽福。

看著志工與謝阿嬤的互動,蘇旺裕醫師表示,目前阿嬤服藥狀況都很正常,未來透過慈濟志工的居家關懷,繼續給予鼓勵,對於阿嬤的身心健康還是能有很大的幫助。

憂兒當兵去 醫生有妙法解

拜訪完謝阿嬤,一夥人來到張先生的家。正值壯年的張先生在四十歲那年,因為前期感到雙手無力,到醫院做檢查時,被醫生宣判罹患遺傳性疾病肌肉強直症,無法醫治,從此生活起居都靠十八歲的大兒子照料。

一進入張先生的家,蘇旺裕醫師用臺語親切地問侯張先生:「還好嗎?」但張先生卻無奈地說:「被判死刑了!」張先生說的死刑,指的是大兒子已經收到兵單,擔心兒子若去當兵,將會沒人可以照顧他。

聽到張先生的訴苦,蘇旺裕醫師趕緊告訴張先生,關於兵役除役的辦法,原來只要家中有人生病需要照顧,收到兵單的役男可以到區公所兵役科辦理除役;若不符合除役資格,仍然可以申請在居住地就近服役。聽完醫生的說明,志工黃秀燕表示,自己願意幫行動不便的張先生到區公所跑一趟申請流程,希望可以幫忙解決父子倆的困難。

黃秀燕也關懷地詢問張先生上回醫師教的復健,是否還有在做?只見張先生淘氣地回說:「做到要死,也沒有用啊!」聽到張先生這麼說,護理師趕緊提醒:「那是在幫助你預防肌肉委縮。」

轉念與祝福 往診收穫甚多

隨著醫師、護理師與志工的貼心關懷,張先生才慢慢從原本的擔心轉為放心,甚至還能開心和大家分享他以前帥氣的照片。最後離開前,護理師提醒張先生,心情要保持愉快,隨時要轉念,並且每天自己與兒子都要相互給一句祝福的話,讓家裡充滿祝福。

往診途中的風景總是漂亮,而在這些美麗的風景裡,卻還是隱藏著困苦。人醫會的醫護人員與慈濟志工定期往診,蘇旺裕醫師表示,這樣的畫面,就像五十年前上一輩的醫師給人的形象,都是拿著很大的醫藥包去看診。

看著病患身體不方便起身,醫護人員總是降低高度配合,放下身段、輕聲膚慰病患,蘇旺裕醫師覺得,「有難的人走不出來,幸福的人就走進去。」同時與志工們藉由一次次的往診,讓彼此從中相互感動與學習。【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京毓 新北市報導2016/11/12)

記憶的滋味 延續法的傳承

$
0
0
「在國外第一次接觸慈濟,即使還不認識慈濟,就已經吃到靜思精舍師父所做的好東西。」來自美國密西根的慈濟志工鄧承清回想起過去,因常受到慈濟志工簡昭南與周嬌娥夫妻招待的五穀粉、香積飯而認識慈濟。這對外地遊子的鄧承清來講,感動莫名,至今還念念不忘這幸福的滋味。

慈濟家門 有溫暖


第三梯次「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在慈濟臺中分會舉行,三十四歲的鄧承清在隊伍中,顯得年輕有朝氣。

鄧承清十五歲時隻身到美國就學,求學期間,雖住在未謀過面的親戚家裡,但是語言上的代溝,把自己孤立在一處不可測度的深井裡,久而久之,覺得自己好苦、好孤單。獨立認真地學子,雖身在異鄉,但他懂得體恤父母對自己的期許,不想增加父母的負擔,所以他努力邊工作、邊讀書。

大學畢業後,鄧承清面臨就學、車貸等問題,生活中都得緊衣縮食,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讓他覺得自己好辛苦。因此,當自己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時,鄧承清自負的個性漸漸形成,他看不起好吃懶做的人,更不可能與這種人交朋友。

僑居在美國密西根的簡昭南也是臺灣人,平常簡昭南與周嬌娥夫妻倆常就近照顧學校的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他們會先將香積飯、五榖粉做成各式點心與大家分享。

簡昭南告訴鄧承清:「我們是做慈濟,家裡有點心,過年還有齋菜,歡迎你來團圓。」就是這分愛,將鄧承清緊緊招進了慈濟家門,跟著帶領起大學慈青社十多位的學員。

靜思道糧 傳精神

大學畢業後的鄧承清,一直很歡喜地跟著簡昭南陪伴慈青,直到2014年在簡昭南的往生追思會中,芝加哥的執行長蔡雅美前來關心,問鄧承清說:「師兄已走了,你們要怎麼傳承?」

於是,傳承的棒子就由曾齡儀接棒,鄧承清與徐惠煌當副手協助,三位依循簡昭南的腳步,到蘭莘聯絡處旁的大學招募慈青,每當學校開學時舉辦活動,他們進校設攤招募慈青,扮演亦師亦友的角色,與慈青去採買物品,再去養老院發放、義診。

年終,社區舉辦歲末祝福時,一起走入慈濟會員家中拜訪邀約,還走進學校推動環保做宣導等。如今一路走來,三個人也於今年(2016年)一同回臺受證。

課堂中,鄧承清與學員一同聆聽德澄師父講述靜思精舍生活,「克己、克勤、克儉、克難」,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鄧承清覺得精舍師父每天做蠟燭、五穀粉、香積飯等多種的淨斯資糧,除了來維持修行者的生活之外,香積飯可以作為因應受災鄉親的熱食所需。

慈濟道路,雖然鄧承清接觸得比別人早,但是他忘不了當初簡昭南帶給他的人情味,也明白五穀粉裡蘊藏一分師父的愛心,因此吃起來特別感動,讓鄧承清決定要做一位歡喜志工,以及承擔起志業使命的傳法人,他說:「推展志業的工作,不是喜歡就好,不論是遇到任何困難都得去克服、去完成!」

聞法入心 才知法

雖然推展志業期間,鄧承清曾經一度想要放棄、想要打退堂鼓,覺得自己何苦這麼累?可是當他看到蔡雅美在活動中一忙,一天可能只睡兩個小時,她依然不喊辛苦帶領大家,這樣的身教讓鄧承清很感動,繼續堅定腳步走在這條人間菩薩道上。

後來,有因緣更深入接觸慈濟之後,聽聞證嚴上人的教導,才懂得謙卑與感恩,做志工最大的成長,就是懂得調整心情,才能在人與人間相處,結更廣的福緣。因此,鄧承清發現自己來慈濟學習,學習生活教育與做人處事的態度,他感動也珍惜有此因緣。

鄧承清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能接引媽媽加入慈濟的團體。」雖然鄧承清自幼常常跟隨媽媽拜經,在他認知裡的佛教「是在佛寺念誦經文,或是到外托缽接受供養。」直到進入慈濟,看到精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讓他改觀過往的印象。

尤其當鄧承清看到母親雖然以佛法為精神的寄託,但是面對煩惱來時,仍無法轉念,讓身為兒子的他覺得很可惜。因此,當鄧承清聽聞上人對弟子的敦勉,鼓勵大家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他便非常希望能接引媽媽一同加入慈濟

即將受證成為慈濟人的鄧承清,從年輕至今就有與慈濟接軌的因緣,他也期許自己好好珍惜「佛心師志」的使命,發願自己未來要做一位慈濟傳法者。【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洪素養、吳淑妃 臺中報導2016/11/12)

執事沒有大小 全都是本分

$
0
0

靜思精舍出家後,要先練就好「三刀」--菜刀、剪刀和剃頭刀,與「六槌」--木魚槌、鐘垂、鼓槌、磬錘、板槌、鐵鎚的基本功。德澄師父回憶說,大寮(廚房)好修行,第一關就是要學生火,雖然關關難過,也總是在前輩的指引下,完成工作。


「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三梯次在慈濟臺中分會舉行,來自二十一國家地區、四百餘位學員匯聚一堂,專心聆聽德澄師父分享「靜思家風--克己克勤克儉克難」。

「進入精舍之後,無分大小事,只要輪值到,總是要想盡辦法達成使命。」德澄師父與靜思精舍的因緣,很早之前就已註定。德澄師父回想起十歲那一年,夢中看到一棟建造中的小屋,讓他哭得不能自已,淚水沾濕了枕巾。這種反應令他震撼,無法釋懷卻又莫名所以。

十歲時夢境中出現的畫面,在德澄師父的生命歷程中始終難忘,直到年紀漸長,才知道那是建造中的靜思精舍大殿,而夢中的影像也預告了他與慈濟早已註定的緣分。來到靜思精舍後,他總是全力以赴,使命必達。

第一代的弟子 徹底犧牲

簡樸生活中,更能傳達出單純的善念。證嚴上人曾經發了三個願,不收弟子、不趕經懺、不當住持,卻為了要幫助普天下的苦難人,打破了自己發下的願。慈善事業也因為弟子無怨無悔的付出,而在1966年創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如今這分善念,隨著慈濟人的慈悲腳步已遍布全球。

「第一代弟子要徹底犧牲,是上人對弟子的要求與磨練。」三餐不能溫飽的師徒,要幫助他人卻引來質疑。德澄師父感慨地說,「五十年前開啟了慈濟的道路,要踏出去很困難,因為要取得人的相信談何容易呀!」

即使生活刻苦,但師徒堅持要幫助人的初心不變,於是,慈濟草創時期,當精舍來訪的客人愈多時,所存的米已不夠煮食,上人就說,「多加一瓢水……」炊煮中,當鍋蓋掀開,可以看見藍天、白雲,以及樹木、後山……「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裡煮山河」,這段話如實反映了師徒當時生活的艱辛。

生活自給自足 盡本分事

為了自給自足,還要能幫助人,常住師父陸陸續續做了二十一種加工的工作。

德澄師父提起上人曾經說過,「做小工的我們,要幫助人,就要堪得起耳邊聽來的聲音,要堪得起忍辱。」時時以感恩心,感恩聽到了不相信的聲音,才會堅定道心;要做得好,才能步步為營,平平安安用愛鋪路。德澄師父懷抱著感恩說:「走過五十年,回頭過來,時時感恩呀!」

其中第十三種工作是製作蠟燭。開始時,常住師父用養樂多空瓶製作,直到1982年用模型大量製造,成為靜思精舍主要的經濟來源。法在日常生活中,把工廠即是道場,將手中已經點燃的蠟燭,再去點亮其他的蠟燭,只會讓世界更光明,不會讓手中的蠟燭變暗。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萬般帶不去,唯有法隨身。

從1987年開始製作第二十一種工作--製作手拉胚。1991年精舍電腦化,但因電力不堪負荷而暫停。近幾年再開始重新製作,經驗豐富的德慈師父雖已高齡,仍然以永不退休的精神,持續製作出各項陶藝品。

於靜思書軒可以請購到的食品榖類沖泡粉,是早期弟子希望幫上人補充營養所製作的飲品,自1984年開始試做。從純手工一路進化,到可以機器全自動製作,但上人要求只能半自動化,因為從做中學,才能做中覺。長期駐守在粉間的德諾師父曾說,「想到上人蓋醫院,沒錢沒人找土地,我只有小學畢業,就是將本分事做好;本分事,就是完成上人交代的事情。」

小小一方天地 愛擴全球

投入人群中造福,才能廣結善緣;能與不同個性的人相處,就在於培養禪定的功夫。德澄師父表示,「爬高爬低整理環境,這些工作都是家常便飯,越做越感恩走在前面的師父。」

靜思是慈濟的後盾,無論是哪一種工作,不只是維持常住師父的生活,也供應全球慈濟人返回精舍的用度。儘管師父們生活刻苦,仍然要供應會眾食宿,決不與基金會的善款混淆,這是上人與常住師父的堅持,也用這種單純的心,帶領弟子走過五十年慈濟路。

「因為來不及,所以更積極。」上人帶領全球慈濟人行入菩薩道、六度萬行,是最佳的典範。在精舍,上人每天走的就是那幾步路,小小一方天地,以單純無私的愛,擴及全球苦難眾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秀淑 臺中報導2016/11/12)

米袋製成提袋 不忘臺灣情

$
0
0
【新聞稿】來自南非、辛巴威、賴索托、莫三比克、史瓦濟蘭等多國慈濟黑人志工,將一袋袋印有「來自臺灣的愛」(LOVE FROM TAIWAN)米袋,製成LOVE FROM TAIWAN手提袋,遠從非洲帶回臺灣呈獻給證嚴上人,及轉贈給臺灣外交部及農委會;來自非洲的慈濟本土志工也特別代表非洲受臺灣大米援助的六國貧戶,感恩非洲大地傳米香的臺灣之愛!

2016年5月,時值南半球冬季,為援助包括南非、賴索托、辛巴威、史瓦濟蘭、波札那與莫三比克等六國非洲貧戶渡過寒冬,來自臺灣農委會農糧署捐贈給非洲,透過佛教慈濟基金會發放的十五萬二千包、共計1,520公噸的愛心大米,讓六國非洲貧戶在寒冬中免上饑餓之苦!

臺灣米送非洲的跨國援助行動,在2003年從南非開始發放,接著包括賴索托、史瓦濟蘭、辛巴威和莫三比克,都有愛心米的足跡。今年(2016年)5月,當來自臺灣農委會農糧署捐贈給非洲的愛心大米,抵達非洲發放國家及發放點後,數以千計的慈濟志工不畏寒風冷冽,在各國積極展開發放工作。

這一次的發放對象多以窮鄉僻壤居民為主,每戶發放一至二包大米不等,預計將有超過十萬個家庭、四十萬人受惠。

非洲人的主食為玉米粉,大米對於非洲而言是屬於昂貴糧食,一般低收入家庭或許一年只能吃上幾回,更遑論吃到享譽全球品質極佳的臺灣米。而慈濟志工擔心以玉米粉為主食的非洲人吃不慣臺灣米,在發放現場都會特別設有試吃品,也教導如何烹調。

印有LOVE FROM TAIWAN的十五萬二千個臺灣米袋,其實也成為非洲民眾最好的物命回收再利用的工具,有些家庭利用米袋投入環保回收行列之外,為了要讓愛能延續,感恩自臺灣的愛,有些就製作成美觀、實用又代表感恩臺灣的手提袋!

這些印有LOVE FROM TAIWAN的手提袋,11月14日由來自非洲的本土志工親自送給證嚴上人,並排定17日送給外交部,表達來自非洲的謝意!

六度勤行 賢劫度世

$
0
0
【證嚴上人11月13日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開示】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而來人間,這一大事因緣最重要的是教導眾生行菩薩道,菩薩道很重要,菩薩道是成佛之道,你要成佛一定要經過這樣的菩薩道。師父要修福,就是要跟眾生結這一分的福緣,也就是善緣,假如有薰法香就能了解,最近一直、一直在提起──『六度萬行』。這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都是我們要精進的。」

「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第三梯次在臺中分會舉行,在11月13日的受證暨歲末祝福典禮中,證嚴上人對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地區、四百餘位學員們,再次殷切開示如何從菩薩道的六度萬行達到成佛之道。

放下身段修六度 無人不度平等心

「第一個就是要布施,布施有財物的布施,有心靈膚慰的布施,所以在《法華經》精髓的一本經叫《無量義經》。我也曾經講過,慈濟的法門裡面,早課都是以〈法華經序〉禮拜,還有誦《無量義經》,這就是《無量義經》與《法華經》是不可分開的,《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我們要如何行菩薩道,就是在《法華經》裡面,那在《無量義經》裡面,我們打開了《無量義經》能了解人間疾苦。在《無量義經》裡就可以體會到修菩薩道的方法,要去接濟苦難眾生,讓苦難眾生能得到菩薩拔除苦難以後,還要復為說法。」

上人以南部非洲本土志工為例,他們自身生活不易,但因為啟發了心靈的財富,投入慈濟志工的行列,關懷愛滋病患,為他們沐浴、膚慰苦難心靈,除了法的布施之外,更是力行無畏施。

「看到他們在臨終的關懷,守護到往生以後,竟然為他念『阿彌陀佛』,也是同樣跟我們在臺灣這樣地助念,一模一樣。還有呢?他們又發弘願要開拓非洲的國家,一個國、一個國地開發出去,而且灑播種子,他們這樣弘揚慈濟宗門,法脈宗門他們都一起帶出去,在任何地方,還是那麼早起,不管他的路途多麼遙遠、多麼辛苦。在他的國度裡假如沒有房屋,他們在路上睡袋一鋪也可以睡覺,樹下他們也可以分享法,也可以做早課等等,任何一個地方,無處不道場,無人不度,他們真的很令我感動。」

南部非洲的慈濟志工落實「濟貧教富」的理念,讓生活不易的人,仍能保持心靈的富有,甚至還能付出心力,不怕辛苦、克服種種困難去幫助別人,成為「貧中之富」的人;此外,也能透過濟貧的過程「教富濟貧」,教導富有的人見苦知福,從而知足、感恩,建立慈悲等觀的平等心。

「佛法說『富貴學道難』,我很開心看到很多富貴人,放下身段跟人人平等,這樣跟大家一起坐,沒有人能分別出他是什麼地位、什麼樣的階層,他們都是放下身段這樣付出。我感覺富貴學道難,但他們並不難;因為有慈悲心,有這樣的慈悲、慈悲等觀,總是很平等地要修到人人平等,這樣的功夫可不簡單!」

乘願再來度眾生 普施愛心消仇恨

2016年已屆歲末,展望2017年之際,上人為慈濟明年所下的標題為:「修福,粒米藏日月;持慧,毫芒有乾坤。」期待慈濟志工們皆能福慧雙修,而落實的第一步就是要謙卑。

「福慧,第一關要降伏傲慢,才能培養慈悲心,過去生中假如沒有聞法修行,這一生怎麼能做到呢?所以我都常常把這一群人當成是菩薩,現生示相來人間就是要來度眾生的,這都是已經乘願再來的菩薩,我也是很感動、很感恩。」

上人慈示,「修福,粒米藏日月」就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都不輕視一粒米,因為這小小的一粒米都存在著無限可能的付出。就如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在當地設立滿納海敘利亞學校,幫助敘利亞難童脫離童工生活,重新就學,展現對未來的信心,回饋社會。更在聽到臺灣臺南震災及臺東尼伯特風災時,主動涓滴捐款,希望回饋臺灣,也能幫助臺灣受災鄉親。

「看!他們是逃難中的難童,就是難民的孩子,他們雖然還需要慈濟人陪伴,還需要我們來培養他有機會繼續讀下去,可是他們現在就已經在做回饋。我那時候的一念間,是想要消滅仇恨的心靈種子,因為他們逃難的過程非常的慘,很淒慘,怕他們逃難辛苦,看到冷面孔殘酷的拒絕封鎖,讓他們(待在)下雪、下雨(的環境中),那一段時間看到難民逃難之苦,我心裡真的很不捨。」

2015年7月24日,胡光中夫婦帶著敘利亞籍主麻教授、土耳其蘇丹加濟市教育局長亞伯拉罕・迪米爾(Ibrahim demir),以及前任副市長貝克爾(Bekir Koc)前往花蓮靜思精舍會見上人,商談如何幫助敘利亞難童。

「他們一起回到精舍來敘說孩子的情況,我不忍心,看到幾位大男人哭得那樣淒慘,開始我是一張一張的衛生紙給他們,來不及了,我就整盒放在他們的面前,讓他們自己抽。看到他們真情流露,我就想到了,這樣的孩子是否心靈都會充滿仇恨的種子?所以我就靈機一動,讓孩子們去念書,孩子們雖然都為家庭打工,我們來補貼他打工的工資,讓他們的家庭可以生活,讓孩子可以讀書。有朝一日他們還可以回自己的家鄉繼續讀大學,讓他們知道普天下愛心人多,讓他們消滅掉心中仇恨的種子。」

因緣會合成大樹 小善累積行大願

上人感恩這群孩子的愛心很快就萌芽起來,來自全球的愛心快速得到回饋,讓他十分安心。

「這都是愛的能量,這種粒米藏日月,任何一個日子都不要輕視,小、小、小而能做大事,這就是『修福』;『粒米藏日月』,任何時刻,那一點滴,小額累積起來,就是大量可以幫助很多人。」

小善可以累積行大願,因此行善「修福」,即使粒米中可以蘊藏日月精華、累積無限善的可能性。而「持慧」,則是在如毫芒般的細微處,也能一窺宇宙天地之奧妙。福慧並進,正是佛陀教導應等同並進的「福慧兩足尊」。

「『持慧』就是毫芒有乾坤,可要知道這生物學,研究就知道裡面有多少不可思議的原理。佛陀的教法也是一樣,佛法無形無體,看不到、摸不著,靠著理解來訴說,讓大家能理解多少,落實多少在生活中,放在心裡,人與人之間去發揮我們愛的能量,這就是『毫芒有乾坤』。就如一棵好幾人牽手的合抱之樹,都是從毫芒的種子,有了因緣會合,讓它在土地上有水、有空氣、有大地、有陽光,讓這樣的毫芒種子,把它剖開再剖開都看不到什麼,可是因緣會合起來,這一顆種子會萌芽茁壯,小樹成為大樹,合抱的大樹。」

濁世無染誠付出 決心證行菩薩道

上人勉勵在場學員要相信佛法,相信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就是要人人走入人群,度化眾生。

「因為有佛法,我們有戒律,所以可以預防自己,防非止惡。我們有戒律,走入人群去,我們可以幫助別人,而不受到人群影響,不受無明煩惱來影響到自己的心,還是要有堅持,有定力,布施、持戒、忍辱,還要有精進,我們有這四項,鍛鍊出來的禪與定,這很自然就不會受到眾生煩惱所影響。所以,入人群而不染,這就是菩薩在人間,在人群中可以潔身自愛。」

走入人群,無所求付出幫助別人,不僅是利他的行為,更是自我增長慧命,走在如蓮花般出汙泥而不染的菩薩道上。

「蓮花在汙泥是借重汙泥的肥份,它的肥料,成長起來。所以我說蓮花因為汙泥而綻放,那汙泥呢?汙泥是因蓮花而美化,我們這樣的人間,五濁惡世才是菩薩出現人間的時刻,因為很多的菩薩在人間,在這樣的五濁惡世裡來付出,這就是菩薩不受眾生所汙染,越來越強壯,讓我們的心力越堅定,見苦知福,不忍心,我們更需要付出,這都是五濁惡世為什麼會有更多菩薩出現(的原因)。」

在佛法中稱現今時代為「賢劫」,釋迦牟尼佛為賢劫的第四尊佛,賢劫的特色就是在濁世時,會有更多賢人出現在世間來度化眾生。

「真正的賢人出現在人間,我們的慈濟人不就是嗎?不就是人間菩薩嗎?你們回來在今天受證,不是短時間認識慈濟,你們是已經長期認識慈濟,評估了以後,下定決心來見習,見習了道心不退,再來培訓。培訓呢,更能認定慈濟,願意發心立願走進來受證,今天的受證不是圓滿,今天的受證才是菩薩道要起步。」

上人殷切期勉學員,期待大家在菩薩道上,再艱鉅的道路也都能走過去,道心不退,並且很用心去體會「靜思法脈勤行道,傳承法髓弘四願,慈濟宗門人間路,悲智雙運無量心。」這四句話。

賴你一起 救人關鍵10C.C

$
0
0
「我們三個今天發願來這邊建檔,希望能夠配對成功,可以拯救三個家庭!」透過手機Line群組互傳消息,得知驗血活動的王佩雯和先生梁家祥、小叔梁家榮,歡喜亮出「大愛捐髓卡」,並說出心中的期盼。

多管齊下 卯足勁宣導

南投縣埔里鎮兩年一度的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11月13日在慈濟埔里聯絡處舉行。為了完成一百支血液樣本的目標,志工在兩個月前就開始展開宣導活動;卯足勁跑遍捐血站、學校、公司行號、夜市等近二十個地方,還利用跑馬燈、夾報廣告、海報張貼、臉書、社群網站等……多管齊下,一切的用心,無非希望讓等待受髓患者有更多配對成功的機會。

驗血活動定於八點展開,但第一位驗血的民眾周思婷七點多就完成抽血,因為她今天也是填表區的服務志工,能參與這次活動可說是因緣際會。

家住桃園的周思婷,11日到埔里朋友家玩,朋友的媽媽朱碧滿是慈濟志工,邀她參加13日驗血活動的志工,她一口答應。來到活動現場,當朱碧滿告訴她只要抽血10c.c建檔就能幫助血液疾病患者,她當下把握機會,「如果將來配對成功,我一定會捐骨髓。」

雲端建檔 快速又保密

「解說區」裡十五位志工,一對一地為民眾解說造血幹細胞捐贈的相關細節。穿著印有「捐髓者」背心的志工劉亝衡,於四年前配對成功捐了骨髓。他很樂意伸出援手,因為深感社會大眾對於造血幹細胞捐贈並不是很了解,「希望現身說法作見證,讓更多人知道『救人一命,無損己身』。」

而在「填表區」裡,參與驗血的民眾各個猛滑手機,原來今年(2016年)的個人聯絡資料建檔,以智慧型手機取代過去的電腦作業。驗血者用手機掃描QRCode後,自行輸入個人資料,再透過雲端完成建檔。此創新方式,除了可減少驗血者等候時間外,也不用擔心個資會外洩。

正在輸入資料的的沈藝庭和盧林宏,是10月9日到埔里捐血站捐血時,看到慈濟志工熱情地宣導驗血活動,就決定來參加。他們都有堅定的心念,一旦配對成功一定會捐髓。沈藝庭說:「趁現在還擁有健康的身體,能夠幫助別人,就是很開心。」盧林宏則豪爽地表示:「能幫助別人就盡量幫助!」

Line廣傳 呼籲有緣人

前幾天,梁家榮從手機Line上收到志工傳來的活動訊息後,立刻轉傳給哥哥梁家祥,梁家祥又傳給太太王佩雯,王佩雯再將訊息po到補習班家長的群組裡。梁家祥夫婦決定同行,在活動現場上巧遇弟弟,三人都很開心。個性靦腆的梁家榮說:「PO給家人看,就是希望家人一起來做好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很喜歡幫助人家的感覺,也會讓我快樂很久。」心性善良的王佩雯有機會救人,自然不願意錯過,也將此良善的訊息廣傳有緣人。抽血過程中,志工告訴她:「捐髓不只是救人一命,而是救了一個家庭。」讓她覺得此活動意義非常,更期待能夠配對成功。

聽過志工的解說,梁家祥才知道參加驗血有年齡的限制。「我現在是四十二歲 ,還好太太有叫我來!」更大的驚奇讓他發現:「原來骨髓跟脊髓是不一樣的!以前會擔心麻醉對身體會有影響,現在知道也可以用週邊血幹細胞來救人,就更放心了。」

「驗血活動能夠救人,同時也是一個健康促進活動。」用心籌畫的埔里造血幹細胞捐贈關懷幹事黃瑞嬌表示,勸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來建檔的人發好願要救人,還要發一個更好的願──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因此在「感恩休息區」服務的志工,特別叮嚀大家要好好保健自己。

為了圓滿此意義重大的造血幹細胞驗血活動,有一百八十位志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共完成了五十五支的血液樣本建檔。雖然距離目標尚遠,但生命無價,志工仍會抱持救人的初衷,持續地努力勸髓,匯聚更多人的愛心,拯救更多的家庭。【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施金魚 南投埔里報導2016/11/13)

回饋分割之恩 報慈濟之情

$
0
0
「第四次回到臺灣,第一次能穿上『藍天白雲』志工服,好興奮!」來自菲律賓的慈濟志工瑪莉塔(Mariet Awel),在第三梯次的「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中,開心地表示。

雙胞女兒 串起慈濟緣


在菲律賓馬尼拉卡林佳省(Kalinga)的鄉下,有著一戶靠耕種為生的一家人,女主人瑪莉塔於2002年7月1日產下一對腹部相連的女兒莉亞.慈愛(Lea.Awel)和瑞秋.慈恩(Rachel.Awel)。由於先生工作的日薪僅約新臺幣三十五元,募款進展又緩慢,無力負擔菲幣一百多萬元(約新臺幣八十萬元)的分割費用,遲遲無法為小姊妹進行分割手術。

當時,慈濟菲律賓分會固定每週到菲律賓兒童醫學中心(Philippine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簡稱PCMC)施藥。那一日,當慈濟志工又來到醫院施藥時,正好巧遇連體嬰的母親瑪莉塔,讓這對連體嬰有機會跨海到臺灣,開始一連串的診療。

2003年6月28日,小姊妹在花蓮慈濟醫院成功地完成分割手術,術後兩姊妹以各自獨立的身軀來到靜思精舍證嚴上人為雙胞胎姊妹取名為「慈恩」與「慈愛」,意味著「大愛」及「慈悲」。瑪莉塔感激地說:「當時分會人員在菲律賓兒童醫院留了電話給我,告訴我有困難可以打電話給他們。但是慈濟並沒有等我打電話,反而先主動撥電話給我,請我們到馬尼拉,因為有臺灣的醫師要為我們診療。」

瑪莉塔是一位天主教徒,對她來說,慈濟與自己的宗教不同、血統也不同,甚至連國度也不同。但是像她這麼窮苦的小人物,卻還是能得到慈濟毫不保留地付出愛,讓她千言萬語也說不清感謝之意。尤其上人與慈濟志工的慈悲,提供免費的醫療幫助,等於給了兩個女兒第二個生命。

回饋之心 全家齊投入


手術成功後,一家人回到居住地,幾年過去,兩個小姊妹也平安的成長,終於到了就學的年紀,瑪莉塔主動打電話給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希望可以讓女兒「慈恩」與「慈愛」到馬尼拉市區就讀。菲律賓慈濟志工幫忙安排,讓他們一家人居住在菲律賓分會的環保回收站,讓小姊妹免於每天上學的坎坷路程。

隨著慈恩、慈愛順利就學,她們的爸爸安迪(Andy Awel)也在慈濟馬尼拉分會任職,每當到了假日也成為一位非常投入的志工,基於回饋之心,應地利之便,全家主動承擔起資源回收、分類及整理工作,每週一、三、五在外回收,漸漸地與慈濟志工常有接觸。

一開始,媽媽瑪莉塔在資源回收分類過程中,有時收到不能回收的廢棄物,便會覺得討厭與無奈。雖然遇到相識的友人,比較容易向她們解釋慈濟做環保的意義與精神,請他們回家先初步分類後,再送往回收站來。但是面對外人,甚至是有人開車路過,將垃圾一丟就離開,或是一卡車、一卡車地將不能回收的木塊、保麗龍送過來環保站,雖然總要一再地提醒對方,重新的說明慈濟環保站分類的項目,但是她還是把握住機會,勇敢地告訴大家正確的環保觀念。

女兒催促 勇於去承擔


接受慈濟補助就學的兩姊妹,目前十四歲,就讀初中一年級,長期以參與慈濟活動來回饋慈濟當年的恩情。因為長期參與慈濟的各項活動,反而讓兩姊妹催促著媽媽瑪莉塔:「別人都受證了,您卻一直沒有進步!還在原地踏步!」她們隨時關心著媽媽的勸募工作,希望她能把握住因緣趕快受證。

因此,媽媽瑪莉塔不只做環保,她也參與訪視居家關懷、機構關懷互動,以及香積工作等,慢慢地又參加了志工見習課程。透過慈濟相關課程的薰陶,瑪莉塔對於上人的靜思語「施比受更有福」、「布施不是有錢人的權利」感受特別深刻。體悟到不是只有錢財布施才是回饋,做善事濟助貧苦的人也是一種功德。她認為,平常就能布施時間與愛心,將上人的理念用於日常生活中。

2016年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中,瑪莉塔對於「慈濟十戒」課程,感受最深!她說,可以藉由戒律來調整自己,守得更好。活動中,招待志工給瑪莉塔抽一張靜思語,從七、八張書卡中,她抽到「任何批評,都是寶貴的一課」的靜思語,讓她想到在收善款時,會員有時會給她不好的臉色,或是質疑「到底有沒有把錢交給慈濟?」時,她都會將繳交的清冊提供查閱,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同時也提供相關刊物或訊息告訴會員:「慈濟人又到馬利僅那市義診了,你捐的錢已經去救人囉!」

即將受證的瑪莉塔表示,對於慈濟人的責任與使命的心更加堅定,同時她也希望先生能參與培訓,受證成為慈濟人,一起投入志工付出的行列。【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美齡 臺中報導2016/11/11)

薰法為導航 讓慧命有方向

$
0
0
以前要求佛法,需要翻山越嶺的去尋找法師,但是現在拜科技所賜,證嚴上人的法已經連線到雲端,要聞法相對容易多了,所以要慧命成長就要「晨鐘起.薰法香」。

11月11日三位非洲本土志工和臺灣、大陸慈濟志工,同「2016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所有學員,分享他們薰法香的感受與改變,學員們的目光無不被發亮的非洲本土志工吸引,「感動」在彼此之間的心田裡定格。

非洲薰法香 有法度

葛雷蒂絲.恩葛瑪一上臺便歡喜地告訴大家,雖然此次只有三位回來臺灣受證,但其實非洲今年有十五位的受證委員及慈誠。葛雷蒂絲提起,「跟上人發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既然發了願就一定要身體力行。」

雖然科技發達,隨時都能聞法,但是要薰法香對非洲慈濟志工來說是很困難的。葛雷蒂絲說,要實踐對上人所發的願,他們不畏時間、語言障礙和距離,盡力去克服一切困難。

為了能夠說法、傳法,將法傳得更寬、更遠,非洲慈濟志工開始參與薰法香。在每次活動前的集結,他們會先一起薰習上人佛法一個小時後才出門,因為唯有法入心,才能法入行。救濟若只是給予物質,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濟助他們的心靈,才能讓貧苦的人離苦得樂。

非洲地幅遼闊,從南非德本到史瓦濟蘭因為要跨過國界,雖然不是很遠的距離,但是在層層關卡中,還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其中最常遇到的就是交通不順利,因為不管是到史瓦濟蘭、莫三比克還是到波札那,都要走好幾千里的路才能到達。

每當碰到迷路的時候,大家就請車上的上人法相指引方向。葛雷蒂絲說:「從事相上來看,這是件很艱難的事,但我們有上人的指引就不難了!」

非洲生力軍 勤聞法

經過多年的在地耕耘,葛雷蒂絲輕鬆又歡喜地說:「上人說人生有四相,我們會有生、老、病、死,我已過了生、老、病三個階段,我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離開?所以我們很高興,有年輕人來接棒。」

接著,葛雷蒂絲以幽默的口吻,向大家介紹史瓦濟蘭慈濟志工──恩拉卡波・姆蘇努。年輕的恩拉卡波接過麥克風,先用流利的中文向大家打招呼,繼而與大家分享自己心中的無明,表示自己在沒有薰法香之前,雖然也知道要有愛心,但是每當看到有困難的人,自己還是只會放在心裡,並不會付出行動;尤其他也知道,自己的內心還是常存在上人常講的「貪、嗔、癡、慢、疑」五毒。

然而,當恩拉卡波開始薰法香之後,他很慶幸,也很感恩,上人的法可以幫助自己洗滌內心,減少心裡的五毒,雖然還沒有完全清除,但是在行動上,自己也能開始身體力行去照顧需要被幫助的人,恩拉卡波說出心中的感恩,也說出自利利他的實踐歷程。

另一位來自賴索托的慈濟志工阿蝶麗娜則分享自己薰法香的因緣,她是在跟著德本國際志工團隊跨國到波札那去訪視跟愛灑的時候,才知道大家早上都會先以薰法香來做功課。之後不管是去波札那或是去賴索托展開關懷行動時,大家便開始推展薰法香,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受益,去除煩惱。

阿蝶麗娜說,「現在我們每個星期四定期的邀請各個社區一起來共修,一起來薰上人的法,去除煩惱,一起落實大愛。」

只要有恆心 沒時差


聽完非洲慈濟志工分享薰法香的心得後,來自紐西蘭的林俞杏用「慚愧!」這兩個字形容自己的心情,她懺悔自己的不精進,表示在紐西蘭根本沒有交通的困難,唯一有的困難只是起床的問題,但是就如志工們所說:「只有秒差而已,沒有時差。」

職業是醫生的林俞杏,一個星期要工作六十五個小時,臺灣薰法香的時間大約是在紐西蘭的早上九點,此時的林俞杏通常已在醫院上班或在手術室裡面。他坦承自己雖然很忙,但是現在受到非洲志工的堅心感動,雖然無法同步薰法香,但是可以透過網路找時間薰法,同時他也相信,只要自己堅持,一定可以排出時間的。

來自大陸吉林長春的欣洪梅,自從2013年11月參加靜思生活營,隔年3月參與慈濟志工活動,5月又有因緣到臺北參加浴佛節,也是在松山聯絡處薰法香。隨後回靜思精舍一週,每天早上在精舍中起來薰法香,雖然一開始連續兩天,上人說的話她一句也聽不懂,尤其上人說話輕輕柔柔,像催眠曲,讓她都在打瞌睡。

當時欣洪梅心裡很懊惱,「好不容易起床,卻坐在那邊睡覺,但是,奇怪的是,第三天耳朵一打開,我聽懂上人說甚麼了,而且那一段好像是在對我的開示一樣。」之後回到大陸吉林,她開始連續薰法九百二十六天。她表示,當時松山聯絡處的志工游美雲帶領大家薰法香,當她體驗薰法香的好處後,便覺得不能再等了。

臺灣的慈濟志工游美雲告訴大家,薰法香是上人送給弟子一份很棒的禮物。慧命成導航,就如旅程中車子需要導航,我們的慧命也是需要GPS,才不會走錯路,而且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會迷路。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環境,不變的是每位弟子那分緊緊跟隨上人的心,「以法端正心念,以法供養上人。」如今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科技突破時間、空間的阻礙,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薰法香。【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美宏 臺中報導2016/11/11)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