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路跑慶周年 追「髓」醫衷

$
0
0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3月5日清晨六點半,天空挾帶著厚厚的雲層,氣溫攝氏十六度,涼爽宜人。關山慈濟醫院一樓廣場盛況空前,將近八百位選手齊聚一堂,在護理人員的帶動下做暖身操,各地盛情的支持參與,為慶祝十七周年院慶的馬拉松路跑健走活動,創下歷年來的高峰。

在地共一家 推動路跑慶生

「馬拉松路跑健走」是關山慈院推動健康促進的重要活動之一,亦結合每年三月周年院慶活動辦理。

「感恩大家來支持我們的活動,分享院慶的喜悅,特別是前交通部部長蔡堆也來參加我們的路跑,歡迎你們!」潘永謙院長開場向各位問好,同時說明去年(2016年)開始,補給站不再供應免洗杯,提醒每位選手將報名所附的環保折疊杯隨身攜帶,希望大家為地球環保盡一分心力。

七點一到,參加慢跑組的潘院長及前交通部部長蔡堆,為四十二公里馬拉松組鳴笛開跑。在一陣歡呼聲中,全馬選手一往無前,衝破起點布條。十分鐘後,五百多位慢跑組選手氣勢磅礡全面跟進。

長達十四公里的路程,選手沿著院區起跑點出發,越過田間小路,銜接當地有名的自行車環鎮步道;有人則漫步在小鎮的景致中,聽著淙淙流水聲,用心貼近大自然,顯得興奮不已。另外,通往自行車道最高處的「縱觀日月亭」路上,有親子共遊的健走組,在五公里的路程中享受悠閒的田園風光,吸收大自然的芬多精。

受髓者呼籲 熱情挽袖響應

在路跑活動現場,慈濟造血幹細胞中心亦把握洶湧的人潮,特別在廣場設立幹細胞驗血據點;慈濟志工們穿著「救人一命 無損己身」的藍色背心,穿梭在人群中高呼「歡迎大家一起來驗血建檔」。

受髓者張菊英在志工的陪伴下,呼籲大家一起來接受驗血建檔,幫助更多的病患有機會獲得重生。她真誠地說著:「我是血癌病患,原本奄奄一息了,只剩下兩個月的時間,幸好慈濟救了我一命……」張菊英的親身經歷感動了許多人,吸引了一些民眾當場挽袖驗血救人。

當天為路跑活動,執行現場維護勤務的關山派出所尤裕棠警員,成為挽袖救人的第一表率。他說:「希望能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且經過師姊的講解,知道捐贈骨髓對身體是無害的。」

另一對陳姓夫妻因母親曾罹患白血病,經歷過等待煎熬的心情,終於在去年(2016年)配對成功順利受髓,因此他們特地到活動現場抽血建檔。他們說,陪媽媽一路辛苦撐過來,覺得應該走出來做這樣的事情,希望能夠成功配對,幫助別人。

十七歲生日 展現青春活力

路跑成績最後揭曉,以「慈中風起路跑團」報名參賽的徐秉暄,僅花了五十九分五十八秒就跑回終點,拿下十四公里組第一名。徐秉暄說:「平常在學校都是訓練中長距離,今年(2017年)抱著以賽代訓的心情首次參加關山慈濟路跑,覺得鄉下風景跟空氣都很好,跑起來很放鬆,明年還會參加。」

同樣是第一次報名關山路跑的蔡堆,雖然年齡已經七十一歲,仍維持每天慢跑六至八公里的習慣。他說,自己前一天去參加清邁慈濟學校畢業典禮,為了參加這次路跑趕回臺灣,到達臺東已經晚上十點多了。雖然蔡堆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好好休息,但他仍以一小時四十二分三十秒的佳績跑完十四公里,抵達終點時臉不紅、氣不喘的。

關山慈院十七歲生日,展現青春的活力,不僅帶動社區民眾促進身心健康,活絡小鎮運動風氣,也在眾人的用心追「髓」下,讓白血病病友的辛苦與等待被看見,幫助他們擁有更多的愛與勇氣,迎接希望的生命曙光。

(文:陳慧芳 關山慈院報導 2017/03/05)                                                                                                      


關山17 不是勇者怎能耐久

$
0
0


臺灣東邊的海岸 日頭浮海先照著山
人口無多人講後山 尚欠病院起在這
盤過山 盤過山 盤山過嶺為按怎
為著親人的性命 三更半瞑扛咧行

--李壽全〈盤山過嶺〉

簡單幾句歌詞,道出早期東臺灣的醫療缺乏,為了求醫除了要翻山越嶺,就算是半夜,為了親人的生命,路在難走也得走。既使時光轉換,醫療發展的進步已經快速發展,但是在臺灣人口最少的臺東縣關山鎮,全鎮只有九千人,醫院面臨的難題不在設備缺乏,卻是醫護人員長年的招募不足。

院長作則守護偏鄉 獲獎榮耀歸同仁

地處臺九線中段的關山鎮,所靠之處接近彎曲險峻的南橫公路出口處,是交通意外偏高的路段,傷者或急重症病患無論遠送花蓮或臺東,都需要至少一小時的車程,往往延誤救治的黃金時機,關山慈濟醫院的存在,讓這個醫療死角縮小許多。

然而,雖然關山慈濟醫院的存在確實縮短了就診的距離,但是面對人才的招募仍然不足。關山慈濟醫院潘永謙院長在臺東小鎮已經奉獻十五年的青春,於2014年11月1日獲頒第二十四屆醫療奉獻獎「個人奉獻獎」,這個獎對於離開香港來到慈濟從事醫職二十五年的他來說是實至名歸,但是潘永謙院長卻將榮耀歸給整個關山慈濟醫院的同仁。

潘永謙院長在致詞時說到:「我很感恩我們關山慈院一百位的員工,在偏遠的地方一起服務,事實上這個榮耀是他們的。」也因為知道偏遠地區對於醫療人員的招募不足,潘永謙院長希望自己獲獎的故事能拋磚引玉的做作用,希望能吸引年輕的醫生來到偏遠地方服務。

「病人跟你講:『辛苦你了,你很忙、謝謝你幫我們開完刀,讓我不用轉到太遠的地方去就醫。』他們給我的鼓勵,就是最快樂的時候。」對臺東關山慈濟醫院院長潘永謙來說,可以挽救到病人的生命,還有維護他們的健康,這都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事情,因為生命是無價的。

主治醫師才來偏鄉 不問效益只救人

雖然有些人會覺得偏遠地區的醫生通常都只是實習醫生,但是關山慈院婦產科張志芳醫師卻表示:「其實我們來到這邊,大部分都是主治醫師,假設你自己沒有一點本事的話,你也不敢來。」因為身為醫生無論在哪裡行醫,只要目的都是為了救人,則一切都沒有差別。

臺大畢業的張志芳醫師選擇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而後在宜蘭自行開業,但2003年得知關山慈院需要婦產科醫師,於是帶著執業的醫療設備來到關山服務。張志芳醫師說:「其實在臺灣醫療來說,醫師並不是不夠,只是在偏遠地區比較沒有醫生。」

不過對於偏遠地區是否需要婦產科醫師,這讓張志芳醫師曾經一度懷疑,甚至在經過統計生產人數及就診人數後,張志芳醫師一度覺得這些就診量根本養不起一位婦產科醫生,但是對於關山及池上的婦女來關山慈院的婦產科卻是她們的守護神。

住在池上的阮麗菁表示,半夜不舒服時,開著十分鐘的車程來到關山慈院,一下子就可以解決婦科的病痛,如果沒有關山慈院,可能就要往臺東市區去就診,這樣可能就會太慢。另一位關山婦女羅金珠也表示,以前求診都得往花蓮或是臺東市區,往往都得花上一個小時的車程,但是自從關山慈院有了婦產科的門診,就方便許多,而且也造福關山的婦女們。

張志芳醫師回想起王志鴻院長對他說過一段話,當時王志鴻院長說:「我們原則上是不管能不能夠養得起一位婦產科醫師,醫院就是有需要。」因為這對地方婦女來說,就是有必要的需要性,尤其在急診部分時常面臨緊急生產的需求也讓婦產科醫生在關山地區的重要性,確實為婦女們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證嚴上人也曾在2011年12月1日的高雄座談中提到,「醫院不是賺錢的,你說像是關山、玉里慈院,小小的醫院,五臟齊全,那個地方也有MRI(磁振造影),為了搶救生命,還是要提升醫療品質。」醫療就是照顧人的生命、照顧人的健康,不顧成本,這不是有錢的人,才可以享受得到的高貴醫療,因為在慈濟醫院裡全是一律平等。



巡迴醫療上山看診 以大願力作守護

同樣地為了照顧居住在偏遠山區的部落居民,關山醫護團隊每週固定上山兩次,進行巡迴醫療為居民看診。醫療團隊固定來到臺東縣海端鄉害拔最高的地方,一個三百多民人口的利稻社區,即便來回車程校耗費三小時,且路上不時有落石坍方風險,但是他們依舊風雨無阻。

這樣是行程是中央健康保險局「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簡稱「IDS計畫」,而隨行的護士大多也是海瑞鄉的布農族人,因此更能發揮在地優勢,守護居民的健康。

本身就是利稻居民、利稻媳婦的余心怡,目前是關山慈濟醫院的護理師,她表示參與這個「IDS計畫」的護理人員多半是原住民,陪伴在身為平地人的醫師身旁,除了是醫療上的助手,同時也能充當翻譯師。除此余心怡也說:「對於利稻、霧鹿、下馬的病人,因為有一些沒有家屬,所以他沒辦法下山就醫;而我自己是感同身受,覺得IDS巡迴醫療必須要在山區服務。」

而關山慈濟醫院從2011年開始,在海端鄉實施IDS計畫,平均每個月看診人次有三千多位,透過轉介居民下山就醫,使得許多慢性病患的病情獲得控制,並由公衛護士定期進行居家訪視,更有效幫助老年人減緩疾病的發生。

證嚴上人開示:「這種病患不能來,醫生健康的大愛走到位去,這都是在西部很難看得到的。醫療就是慈善,用慈善的心從事醫療;不管山再高,地再偏僻,都有我們醫療同仁,這一群大醫王、菩薩們,他們的足跡所走到的。」

而關山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安心守護在當地,人人都有一分大願力,才能任勞不悔、不怨守護關山慈濟醫院十五年。

(整理自大愛電視臺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 臺東報導 2017/03/14)

接棒愛的醫療 關山建院緣

$
0
0
關山慈濟醫院的誕生,來自於一間「博愛醫院」。一群熱心的地方人士感受到關山地區醫療資源的貧乏與鄉親的病苦,而興起建院的念頭。

博愛建院一波三折 因緣促成關山慈院

1995年,具備家醫科和外科專科專長的鄭博文醫師,與吳嘉彬藥師,以及當地幾位營造商合資,出錢出力開始興建這座醫院。沒想到醫院才蓋到一半,鄭醫師就在一次浮潛活動中意外往生。接著由婦產專科的莊人仰醫師接手,誰知莊醫師罹患肝癌去世……

博愛醫院建建停停,一波三折地拖了好幾年,蓋到第五年了,還是沒有蓋好,醫院後面規劃的宿舍區也仍是一片空地。

可是,在關山地區真的需要有一家醫院。關山附近的腹地,範圍包括池上鄉、鹿野鄉、海端鄉、延平鄉,總人口三萬六千多人。

雖然附近鄉鎮僅有不到四萬人口,但關山位處南橫公路的出入口,地域雖偏僻,車禍等意外事件卻頻仍發生,病人就醫不管南運或北送都有一大段距離;若能有一家醫院存在,能處理急難重症,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生命消逝。誰知醫院卻遲遲無法完工……

縱谷醫療不能等 慈濟接手續建院

關山鎮與花蓮縣的玉里鎮及臺東市之間,距離分別約四十多公里,所以在1999年3月玉里慈濟醫院成立之前,花東縱谷這段八十多公里的路途之間,沒有任何一間醫院,只有幾家診所,診所營業到晚間九點、十點後,就沒有任何醫師值班。

而當地鄉親的生活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就醫的距離遙遠,對他們來說,看醫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當時在這「醫療空白」的八十公里路程裡,如果晚上生病或遇到急病重症,就要開始跋涉長途,甚至常常因時間耽擱造成搶救不及的遺憾。

當時的關山鎮長許瑞貴向慈濟尋求協助,懇求證嚴上人接手博愛醫院,以避免鄉親因缺乏醫療而不幸喪生的悲劇。經過全盤了解後,慈悲的上人決定接手。

1999年7月16日,花蓮慈濟醫院與臺東縣關山地區的博愛醫院舉行簽約儀式,正式接辦該院業務。由慈濟將尚未完成的部份進行工程發包,讓建院工程繼續。關山鄉親欣喜之餘,於數日內籌措、捐出醫院建設基金三百零九萬元,以行動表示護持。

愛心匯集 守護生命

接下來的日子,上人只要出門行腳經過,常常會來巡視、關懷,慈示一些大家常忽略的細節,不僅是建築的外部,也包含內部裝修等,也提醒要盡力地將宿舍蓋完備,讓醫院同仁無後顧之憂地工作。

而在建院過程中,慈濟志工從全臺各地不畏長途勞頓地來到這裡,當成自己家般地付出,付出愛心也付出勞力。不管是鋪設連鎖磚,整理院區附近的環境、美化、綠化,以及路況的改善等大大大小的事,最後還將醫院裡裡外外擦洗、打理得乾乾淨淨,讓醫院準備好迎接啟業日子的來臨。

前後五年多的興建,關山人等待已久的醫院終於蓋好了。2000年3月15日,關山慈院正式啟用,雖然是小小的一間醫院,上人仍親自前來主持開幕典禮,地方人士都非常高興,像辦喜事般隆重慶祝。

而開幕當天,急診處連續三輛疾駛而來的救護車,關山慈院守護生命、守護健康的使命任務也自此開始。

創院股東來祝賀 十周年慶願長久

「博愛醫院」創院股東吳嘉彬曾於關山慈院十周年慶時撰文:

「十年前,在關山鎮方圓一百公里之內都沒有醫院,居民生重病或是出現車禍急救事故的醫療窘困情形時有耳聞,或就在左近鄰里發生。因為本身是醫療人員的專業背景,起心動念想為這個地方盡一分力,蓋一間醫院。

遂與在臺東的張昌民醫師、及關山鎮的林裕斐先生三個人共同努力,經過許多次討論、了解建院的繁複作業程序、準備資料等等,後向政府申請醫療發展基金。還清楚記得當初特地到中央去,在衛生署的審查委員會中申請,可惜未通過,最後未申請到醫療發展基金,另兩位先生退出,而我決定繼續這未完成的任務。

之後便多方尋找有志之士,最後找到了非常熱心公益的林鄭木貴、阮嘉瑞(已故)、前鹿野鄉長葉寶山、外科醫師鄭博文(已故)、黃如先生(已故)等人,也就是當初的創始股東。大家無私無己的貢獻,耗費人力精神與金錢不計其數,籌備時間前後六年,才創建了當初的關山博愛醫院。只是因緣聚散無常,最後醫院經營交給慈濟這個慈善團體接手,股東們也以慈善助人的心情轉讓股權,也就是現今的關山慈濟醫院。

人才難募 大將挑梁

關山慈院終於開始發揮醫療良能,但是比花蓮慈院更偏僻地域的特質,人才的招募比起花蓮慈院更加困難。幸好有花蓮慈院陳英和院長及全院動員支援,才得以走過啟業階段人力不足的問題。而關山慈院的第一批人力,也多是由花蓮慈院轉調支援的。

第一任院長是林佑生醫師,還有許多開路先鋒,包括當時很年輕的外科李明哲醫師、骨科吳文田醫師、外科鄭敦仁醫師……,當時來關山慈院支援的一定要是實力堅強的醫師,尤其是需要動手術的外科系醫師,才能夠在資源不夠的狀況下順利完成手術。

感恩有這些先驅者,身旁沒有充足的刀房設備與團隊成員,仍能承擔壓力搶救生命,讓關山慈院一開始就做得有聲有色,打響專業名聲。

(本文整理自:關山慈濟醫院十周年特刊)

龍捲風電影所沒有的關懷

$
0
0
初春的美國德州中部一個原本晴朗溫暖的春天,入夜後卻開始風雨交加;一陣狂風、暴雨,加上突擊的閃電、冰雹,接連重擊中部奧斯汀及聖安東尼附近城市。氣候的劇變釀成天災,居民們在暗夜中充滿驚恐,頓時無法承受。

根據氣象中心紀錄,2月19日近午夜時分共有六個龍捲風接連登陸,以每小時一百零五英哩(約一百六十八公里)的風速侵襲,造成了逾百戶民宅受損。許多夜深準備入眠的民眾們,突然發現自己無能為力,只能任由大自然擺佈。

災難發生後,慈濟志工決定25日在聖安東尼市的一所教堂裡舉行發放。志工們當天共援助了十九戶住家,發放毛毯二十五條,並依照不同的受災程度、家庭人數及經濟狀況發放救助金,總計發放六千四百美元,給予受災民眾一個安身與安心的力量。

風雨交加家園變

一場無情的災難帶給災民無比的驚恐及造成財產上極大的損失,讓他們承受不起。在發放現場,志工傾聽災民的心聲,能夠體會他們當時受驚嚇的心情。「那天晚上我已經躺在床上了,然後轟的一聲,我家的屋頂就飛了。」亞德里安誇張的表情和肢體語言,掩飾不了他失去家園的落寞。

回憶龍捲風襲擊的當晚,亞德里安繼續說著:「晚上風雨越來越大,我太太打開門要把我們的寵物豬叫進來,沒想到門一關,電燈就全暗了。」

接下來的狀況,就如電影中的情節一樣。「砰!」一聲,後院的窗戶飛過飯廳打在牆上;再「轟!」一聲,孩子房間的屋頂如棉被般被風掀起,被嚇呆的四個孩子突然衝進臥室裡。全家人協力用床墊把窗戶蓋住並躲在床底下,彼此依偎在一起。整個夜晚,就在漆黑的暗室裡,閃電的微光和不停呼嘯的風聲中,膽顫心驚地度過。

過程中,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分鐘,亞德里安卻有如在漫漫長夜中度過。漸漸地,風勢減弱了,他打開房門,看到滿目瘡痍的家園,瞬間滂沱大雨從天窗中傾盆而下。當時,一家人顧不得穿戴是否整齊,手拉著手穿越已損毀的圍牆,倉惶地逃向鄰居家中。志工一邊聽著亞德里安的敘述,一邊感受到他驚惶的心。

一夕之間無常現

撐著拐杖的羅伯特和太太蘇珊亦是嚴重的受災戶,羅伯特描述著自己的遭遇時,語氣中還帶著顫抖:「強風把我家的屋頂吹開了一個大洞,然後水就像漏斗一樣從那個洞裡倒進來。」短短幾分鐘內,原本乾爽的房間就累計了六英吋深(約十五公分)的積水,幾乎全部的家當就這樣泡湯了。

一旁陪伴的志工李淑錦聽了,感同身受,除了發給毛毯外,也安慰著羅伯特:「暫住女兒家先安身,慈濟的救助金可以先讓你們安心,等到保險金下來後,再慢慢重建自己的生活。」蘇珊聽聞慈濟的環保毛毯,蘊藏著來自全世界的祝福與溫暖,表示很感恩。

而住家離聖安東尼約三十分鐘車程的雷內,受災的情形亦相當嚴重。家境不錯的雷內住在挑高兩層樓的住宅區中,在19日當晚卻慘遭雷擊。他描述著:「那天午後,我太太聽到一聲巨響,接著窗外就出現一道強光。」雷內剛開始不以為意,正準備就寢,當抬頭一望,才驚覺屋頂已著火。夫妻倆倉皇地叫起兒子,即逃往鄰居家中求救。

強風助長強烈的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直到凌晨三點,才由五個消防隊控制住。火勢被撲滅後,風雨也漸漸停歇。然而僅穿著睡衣的一家人,卻因為火災現場被封鎖,有家歸不得。所幸,雷內一家人靠社區鄰居的互助,才有換洗的衣物和暫時棲身的地方。雷內表示,全家人一時被人間的溫情所包圍,甚為感動。

親往關懷遞溫情

發放活動告一段落,志工在回程的路上,特地前往關懷奧斯汀附近城市的受災戶。因為路途的遙遠,這些受災戶並沒有到聖安東尼的發放現場接受發放,志工們決定親自來現場了解他們受災的情況,並予以援助。

志工來到災區現場,眼前盡是滿目瘡痍的景象。行動房屋因經不起強風的摧殘,窗戶、屋瓦化作散落一地的碎片,而停在家門口的車輛也遭天外飛來的鋅板擊破車窗,及被紛亂的雜物重壓而損壞。

志工們遇到三戶人家的住宅因風災而全毀,且有一戶人家的屋頂也被摧毀受損。志工們及時應災民的需求,當場研擬後即發放救助金及毛毯相助。

「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走過去。」志工們感受到災民的驚慌與失措,透過發放將溫情與愛送到他們的手上,一股助人的力量,給予他們心靈的依靠。【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范聖宗 美國德州報導 2017/02/25)

有道而正 長時不惰

$
0
0
【證嚴上人3月15日志工早會開示】
「時間啊!總是不斷、不斷地,過得太快了,秒鐘都用飛的過去,實在是無法停歇。不過,在這樣的歲月累積,無形中深深地看到、體會到,近代以來氣候的變遷,真的是很大很大。」

3月15日的志工早會中,證嚴上人從近年來極端氣候頻傳的異常現象,回想起自己從年輕、中年到現今,地球環境的改變,更令人清楚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藉此籲請人人顧好自己的一念心,守護大地的同時,也以愛相扶持。

佛典述災非空言 極端氣候應戒慎

智利於今年(2017年)年初就發生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森林大火,火源多達一百多處,延燒超過五十萬公頃土地;日前又傳出中部森林大火,從瓦巴萊索地區(Valparaiso)知名度假勝地比納薩瑪(Vina Del Mar)林區開始延燒,迫使六千多人撤離當地。

「烈火不斷地焚燒,到底有多少土地、多少森林,能被這樣的燒毀……在佛陀時代,三大災──水、火、風,這種三大災難,年輕的時候,在看佛經都會心裡想,有可能嗎?火怎麼這樣燒?現在已經看到了智利,那個地方滅了,那個地方又起。撤離六千多人,可見靠近人群居的地方,看得實在是跟著他們著急。」

馬來西亞沙巴甘榜里卡士的非法木屋區昨天(3/14)同樣也發生大火,燒毀四十二間高腳木屋,致使二百多人無家可歸;澳洲新南威爾斯省則受強風、雷雨侵襲,部分地區發生水災,更有地區不斷降下大小有如高爾夫球般的冰雹。

「馬來西亞一向都是很平安,過去我常常都會說,我們大家要謹慎,提高警覺,四大不調啊!澳洲跟馬來西亞一樣,每次他們(志工)來的時候,都這樣悠哉悠哉,跟我說:『我們那邊都沒有(災)……』我都會警告他們,這一次,真的是遭受到了惡劣氣候,也是很不平安,巨大的冰雹、強風、雷電交加……實在是很不平衡。」

地理真理恆久在 心理不偏就正道

極端氣候在全球各地帶來災害,幾乎每日國際新聞上都有災情傳出。肇生這一切的人類,在面對天災地變時,反而變得脆弱、渺小。

「人與人之間,我們要來警惕大家,同時啟發人人那一顆溫暖的心;我們要讓真理在人間,心理、地理、真理一定要會合起來,要不然的話,地理總是這樣,地球有成住壞空,儘管有物理存在,但是人為破壞了這樣的道理,那就讓所有的物命都受到威脅。」

上人慨嘆,萬物本來都是依循四季運行而生長,卻因人類放縱自己的欲念,過度攫取資源,毀壞大地,才讓天地失序。

「這都是我們人類,我們最好就是先啟動人人的心靈,把法走入人群,要讓人群來親近,就有道而正焉。要如何讓人人走入真理,來證真法,來公證人的方向?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晨語在提起的,就是要實踐它,我們接受到佛法的教育,我們要落實、要實踐,要讓這樣的法能走入人間,人人同一個方向,那就是愛,心中有愛,就會彼此往正向的方向。」

小鎮醫療做磐石 守護鄉里如一日

回顧歷史上的今天,1999與2000年的3月15日,分別是玉里、關山兩家慈濟醫院啟業的日子。十幾年來,醫護團隊始終秉持著守護偏鄉病苦鄉親的悲心,堅守在臺九線上。其中,玉里慈院院長張玉麟為了適應農村的生活作息,每天都是最早到醫院開門、開燈,準時六點開診,遇到年長的患者,還會親切地攙扶進診間,待患者如己親。

「從這一天開始,張院長在那裏坐鎮著,而且十多年來他如一日,很缺乏人手,但是他都是發心付出,他從一大早起六點就開始要門診,為了要應農民的生活……這就是他,那樣的親民,那樣的如一日,這種從初發心到現在,一路過來,到底多少時間啊!他用其他的動作來當作他休息的時間,實在是很令人感動,現在哪有人要這樣?唯有慈濟系統,各位院長都是用生命投入生命,在做救生命的工作,實在很令人感動。」

玉里慈院啟業當時,鄰近的關山鎮鎮長懇請上人能接手閒置的關山博愛醫院,讓缺乏醫療資源的鎮民,不用為了求醫而四處奔波,甚至延誤了救命時機。上人想到這是一位醫師未完成的志願,關山又位於南橫公路出口,乃易車禍肇事路段,極需有醫院守護當地,因此答應承接。

「也很感恩潘(永謙)院長,從開始他坐鎮在那裡,把關山鎮當成了一個大家庭,無所不在,不管是什麼宗教,他都是虔誠面對——修女的教堂、修女的照顧,他也是一樣的照顧。關山裡很多的都是,附近有什麼事情,或者是山上遇到了,他們都是排時間定期去義診,去守護在無醫的山區裡,這也都是很令人感動。」

上人也感恩兩家慈院的醫護團隊在院長以身作則的領導下,都能以真誠地心來為鄉親付出,「感恩,真的感恩事多,期待我們醫王菩薩能這樣的守好醫療,守好生命,同時也可以守好地方的平安。」

嫉妒妄想 兩性相處的難關

$
0
0
白色情人節才剛過,兩性之間的愛恨情仇還是永遠的課題。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曾秀甄醫師針對夫妻之間的「嫉妒妄想」,呼籲遇有嚴重溝通障礙,可尋求醫療或心理諮商。

妄想過度 家庭生波


結婚多年的陳先生懷疑太太出軌,多年找不到任何證據,但仍堅信自己綠雲罩頂,這些年變本加厲,最嚴重時把另一半載到偏僻地點,拿刀威脅殺光全家。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曾秀甄醫師說,這是典型的嫉妒妄想,避免憾事發生,建議夫妻一起進行治療,避免憾事發生。

陳先生經商,平時工作都很正常,年過四旬後,突然開始懷疑太太在外面有對象,連跟商場同行多講幾句話、買東西晚個幾分鐘返家,都會打翻醋罈子,頻頻質問「是不是在外面討客兄?」太太再多的保證或澄清都沒用,也曾對太太暴力相向。

幾個月前,陳太太穿了件新裙子出門,陳先生炉火再起,開車載著太太往偏僻的山間,車行途中拿刀威脅「殺光全家」。陳太太嚇得報警之後,陳先生遭警方強制送醫。經過臺中慈院身心科曾秀甄醫師評估,認為他是典型的「嫉妒妄想」的病人,先安排住院再給予夫妻治療,服藥後的效果良好,目前已能和平相處。

對治妄想 勇敢求助

曾醫師指出,「嫉妒妄想」好發於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女身上,男性又高於女性。配偶吃醋、猜疑並不罕見,「嫉妒妄想」卻是截然不同的情形,特徵是只要有一點點蛛絲馬跡就能捕風捉影,一口咬定絕對不單純,即使找不到任何實證,也打內心深處覺得另一半一定有外遇,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當事人非常生氣而痛苦。

發病者通常是夫妻中個性比較內向、不善於交際的那一個,一開始只是杯弓蛇影的懷疑,演變到跟蹤、偷看手機等監視行為,如果得不到他們要的答案,狀況往往會愈演愈烈,男性常會暴力傾向,女性則是成天吵鬧不可開交。身陷其中的病人懷疑另一半「為什麼突然打扮?」、「為什麼上班都上到那麼晚?」、「為什麼會帶土司回家?」這類爭執天天上演。

「嫉妒妄想」針對「性」的妄想很強烈,有時還會發展出特定對象,例如:鄰居看了他一眼,就聯想到跟對方與自己的另一半有染、家門口停了一輛車,就認定是另一半的外遇對象……可能生活中尋常的小事都能引發一連串的妄想故事,過頭的妄想,常會造成家庭成員極大的壓力。

曾秀甄醫師表示,這些嫉妒妄想的病人不是真的想離婚,其實是很愛對方,又很氣那個妄想中有外遇的對方。有心伸手改善的家人,應採中立態度,傾聽雙方說法,協助明辨真假;如懷疑當事人已有有病態行為,應溫柔口氣勸說就醫。

曾秀甄醫師也建議,如果是自己被懷疑,可以先自行尋求心理的諮商、專家的意見,了解是否為需要治療的情形,再鼓勵另一半連袂找醫師,做夫妻治療諮詢,兩個人一起面對,找到妄想原因與想法,找回家庭的和諧。

(文:曾秀英 報導:臺中慈濟醫院公傳室 2017/03/15)

佛教玄? 科學理論告訴你

$
0
0
春雨停歇、陽光溫和的週日午後,大氣科學物理博士毛正氣應邀在3月12日慈濟臺北松山聯絡處「人間菩薩幸福講座」中分享,從科學佛教的宇宙觀與科學的關聯。

科學與佛教對話 宇宙密碼藏其中

擁有紐約州立大學海洋物理博士學位的毛正氣博士,本身專精防災實務,去年(2016年)連續多起颱風,毛博士曾經多次前往靜思精舍,向證嚴上人報告相關防災事宜。當時,上人曾經提起佛教經典中的宇宙觀,促使他回到工作崗位之後,勤做功課,飽覽群書、研讀佛經、上網尋找資料,以科學研究精神,深入探索宇宙與佛法相通之處。

他自喻是一個剛強難調伏之人,上人就是要他藉此多讀佛經,從中體會佛法的精妙,並以科學實證找出佛陀二千五百年的宇宙密碼。雖然這是個艱澀難懂的主題,但毛博士用淺顯易懂的對照,慢慢引導解說。首先,他從伽利略用數學寫宇宙,和佛教上的宇宙觀談起。

他說:「佛陀詳細解說宇宙構成內容明確且精準。隨著太空科技越來越進步,佛教裡宇宙的傳說,比起其他宗教更接近科學的觀察。」毛正氣博士指出四個重點。

佛教經典中的科學觀 不可思議

第一、太陽系和銀河、宇宙、多重宇宙的關聯:天文學家所提出的「大爆炸宇宙論」,宇宙就是經過無數次的爆炸,無中生有,和《華嚴經》中說的「世界之初先成虛空,次成無色界,後次成色界,再成無欲界。」是有呼應的。

第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研究不同宇宙有不同的時空和重量,所以整個星系都在彎曲的不同的時間、空間中。

第三、量子力學:研究微觀物質,微小粒子、分子、質子之間的關係,猶如經典上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整個宇宙是無數個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到大千世界,再到三千大千世界。種種跡象,再再印證科學與佛教的聯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開始了。

第四、超弦理論:「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嗎?最近的科學家研究發現,有一種無形的能量『能量弦』的震動,是我們看不到,儀器也量不到的能量波動線,即是我們本身的能量,精、氣、神,還可以穿透不同維度的空間。」

毛博士指出,根據這個「超弦理論」,當能量弦是一種願力或念力時,它是有力量的,如果眾多的能量弦聚集在一起時,虔誠發心立願,經由善念共振、量子纏繞,以大聲唱誦將其傳達出去,就能產生巨大善的能量。

毛博士說,自從做完此項研究,了解這個概念後,每次都會大聲讀誦經文,祈願虔誠一念心,上達諸佛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周慧文 臺北報導 2017/03/12)

逢霖成災 勘災發放防瘧疾

$
0
0
處在赤道的非洲並非是個乾燥無雨的地方,以非洲東南邊的辛巴威來說,正常一年之中有五個月的雨季,從10月到隔年2月的雨季補充了一整年大地上所需的水量。

原是天降甘霖 大雨久下未停成災患


但是2016年的辛巴威卻發生乾旱,正常10月該來臨的雨季,卻延遲到了12月才開始下雨。雖然這場雨季為當時的乾旱地區帶來無限生機,相較於之前乾旱所造成成千上萬牲畜因缺水而往生的處境有如天地之差,然而這場氣候的大變化,卻造成長時間的雨水累積過後,一次性的降臨反而成為另一場更嚴重的水患災難。

尤其持續性的大雨影響了首都最大的馬布瑞果菜市場,許多食物因為腐爛而出現傷寒症。整個辛巴威的市場分配全仰賴馬布瑞果菜市場的分送,因此許多的病毒容易藉由這些蔬果擴散到全國。而辛巴威政府也難得在這次的水患中,高效率動用人力去控制疫情,從12月底發現蔬果出現傷寒症,開始每天下午派員至市場消毒至今,強力禁止果菜的流動,以確保傷寒症不再擴散。

過量的雨水不只造成農作物的損失,許多熬過乾旱的家畜也因此被大水沖走,讓原本就貧困的辛巴威人民生活更困苦。而在辛巴威的慈濟志工朱金財趕緊與十二位本土志工準備發放物資,從首都哈拉雷駕駛慈濟專車與二十噸卡車兩部車前往札卡,會合札卡與比吉塔等三區約一百一十六位的當地志工,準備進行一連五天的四場發放。

2017年辛巴威札卡、比吉塔地區水患發放行程

03/02(四) 1.自哈拉雷前往札卡
2.發放熱食與愛灑
03/03(五) 1.愛心大米與淨水藥水發放
2.發放熱食與愛灑訪視關懷勘災
03/04(六) 1.愛心大米與淨水藥水發放
2.發放熱食與愛灑訪視關懷勘災
03/05(日) 1發放熱食與愛灑
2.自札卡前往比吉塔勘災
03/06(一) 1.返回哈拉雷(凌晨兩點半抵達)
沿途志工安單處:車上或志工鄉親家中

2017.03.02前往札卡(ZAKA)艱辛路程

距離首都哈拉雷三百五十公里外的重災區札卡,原本志工預計只須五小時的車程即可到達,但是沿路的積水導致路況非常泥濘,當遇到不確定的路況,志工們還以親身涉水,確定路況沒問題之後,再讓車開過。

面對有些路面只能以十公里的時速前進,小臺的慈濟專車甚至三次陷入泥沼,種種的因素造成車速只能緩慢前進,讓志工們開了八小時的車程,終於在半夜十二點多才抵達札卡;又因車子開不進去最深入受災嚴重地區,所以只能暫停在空曠地區,等待天明再做發放。

2017.03.03-04札卡三場大米愛灑訪視關懷發放

看到志工的到來,儘管還是半夜兩、三點鐘,仍有居民陸續朝著發放卡車走過來。當地居民告訴志工們,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下過最大的大雨,而持續超過二十四小時的雨量,淹水不僅造成農作物受損,就連牲畜也被沖走,導致當區斷糧,雖然政府有空投食物,但是仍然不夠,有些居民也因此往生。

許多居民十多天沒有吃到熱食,既使拿著紙幣到了札卡當區根本也買不到東西,聽著這些描述,志工們馬上通宵接力烹煮熱食給鄉親食用,隨車帶上的五百顆高麗菜與豆子,是志工們接下來三天熱食發放的食材。

雖然這次的發放熱食比大米發放優先舉辦,早餐、午餐熱食供應超過五千人次以上。但是對於水災多日以只能尋找能食用的植物,如玉米枝幹的當地居民來說,已經許久不曾吃過這麼香熱的食物,大家都非常感恩志工們提供的熱食讓他們能溫飽。

而慈濟志工在札卡地區已耕耘數年,當地已有兩百位慈濟志工與現有長期受關懷照顧的照顧戶。在發放熱食與發放大米的現場中,除了居民們整齊有序地排隊等待領取物資,慈濟志工也在把握時間辦愛灑,讓居民們購過對慈濟的更進一步認識而得到心安。

2017.03.05-06比提塔(Bikita)水庫區與山區勘災


告別了札卡,志工帶著物資繼續往接近山區的比提塔災區前進,沿途許多的房屋都被土石流沖走,尤其持續的大雨往往一來的瞬間便造成十公尺高的積水量,一路上志工們以安全為首,總是耐心等待淹水退後才再更進一步行駛。

由於山體的滑落破壞了比提塔在地的小型水庫,曾經這個水庫的規劃著實為居民們帶來很大的希望,為該區三百多戶的農民帶來生活中的飲用水及開墾種植的用水,然而一場天災卻將農民的希望歸零。

志工一路驅車而來,看著沿路骯髒汙濁的水源,得知目前約九成的地下水已經受到感染,所以淨水藥水在這時候顯得十分重要。尤其目前辛巴威已經陷入瘧疾的恐慌,到處都是因積水而孳生的蚊子,辛巴威政府也預估未來有可能會有另一波更嚴重的瘧疾疫情。

原本沒有蚊子的地區現在也出現蚊子,對於這次發放外出,志工們在晚上總是遇到許多蚊子,志工朱金財夜裡總是保持清醒,提醒志工們避免被蚊子叮咬。同時因為沿路的勘災,讓勘災團隊與南非分會及本會團隊開會共識,預計接下來的賑災方向,將為災民們準備生活物資及淨水藥水、蚊帳等急難救助發放。

(文:人文真善美志工 辛巴威報導2017/03/02)

法親共體恤 撐起破損的家

$
0
0
因貧窮而苦的非洲國家辛巴威,近數月以來,氣候的不調和,時而長期乾旱,造成農作物因缺水而歉收,產生糧食危機;時而又大量強降雨,造成大水災,鄉親們苦不堪言。慈濟志工朱金財為解鄉親之苦,經常性地帶領志工在當地舉辦發放、義診、愛灑及訪視關懷等活動。

2016年氣候持續乾旱,造成糧食短缺及上千萬的牲畜死亡;及至10月的正常雨季,卻仍未下雨。直到12月了,突然下了連續多日的豪大雨,釀成大水災,造成辛巴威各地區嚴重災情。部份公路和橋梁被洪水衝垮,近兩千棟的民宅毀損及,至少一百一十七人往生和一百零六人受傷的慘狀。

發揮互助精神 法親關懷

首都哈拉雷市受災情形嚴重,而居住當地的慈濟志工約有一千八百位,朱金財關心志工的受災情況,災後立即帶領當地志工進行關懷,大家展開守望相助的精神,協助救災。

哈拉雷志工們透過家訪一個個作了解,共有十八位志工的房屋全倒,七十八位的房屋毀損及需長期的照顧。其中,許多志工的家已破碎不堪,屋頂掀開、牆壁磚塊碎裂,落了滿地,完全不能遮風擋雨,安全堪虞;但因臨時沒有地方棲身,也只能勉強繼續住下去。

走訪勘災後,從一月開始,近兩百位志工啟動法親居家關懷,深入九十六戶志工家裡,分頭協助災後的處理及物資的發放。

有些受災志工因房屋全倒已無家可歸,志工便貼心地邀約他們全家人,暫住到自己家;而針對房屋有受損的志工,除了協助善後清掃外,志工們更四處去尋找可以運用的材料,包括磚頭、塑膠袋、編織袋及茅草等……一同協助修補家園。

另外,約有五十位志工則分頭前往受災情形較輕微的志工家裡,給予慰問與關懷。同時志工們亦共體時艱,在社區舉辦愛灑,帶動居民一起募集愛心,出錢出力,幫助志工們重整家園。

互相體恤災民 捨己為人

法親關懷的行動中,許多志工同樣是受災戶,卻也穿起志工服,一同去關懷。志工們帶著災民所需的福慧床、毛毯及生活日用品,走在泥濘的黃土上,來到受災的志工家裡,雙手奉上物資。

一些受災的志工們,知道辛巴威賑災物資得來不易,許多都加以婉拒,表示要轉給更需要的人。即便他們有簡易的材料可以舖在地上睡覺,都寧願將福慧床讓出來,甚至也將發放的毛毯轉讓給其他的災民。

一方有難,十方馳援,志工們也發揮法親間彼此相互疼惜的情誼,募集愛心,出錢出力,互相關懷;大家共體時艱,一同體恤災民的需求,陪著鄉親度過這艱難的時刻。

(文:人文真善美志工 辛巴威報導 2017/03/02)

韌力堪受 六度行實

$
0
0
【證嚴上人3月16日志工早會開示】
「天下災難真是很難堪忍耐,尤其是看到了尼泊爾。我們常常提起尼泊爾,提起了尼泊爾難免又會想起又是苦難眾生……」

尼泊爾2015年4月25日發生芮氏規模7.8的世紀強震,造成約九千人往生,全國近一百萬間房屋及建築物受損,近三百萬人流離失所。地震發生後至今兩年,仍有不少鄉親居住在首都加德滿都的臨時帳篷內;當地警方3月14日進入帳棚營地清場,拆走大約四百四十間帳篷,超過二千人受影響。

聽聞受災鄉親再度將無家可歸,證嚴上人於3月16日的志工早會中表達不捨與憂心,鄉親們該何去何從?「苦啊!又是看到舊傷新痛,兩年前的大地震,讓他們失去了他們所依止的地方,現在連一個簡單的地方都被拆除掉了,這樣的心痛,到底要到哪裡去?所以舊傷新痛,到底要到哪裡去?想到了、看到了真的是很不捨!」

徒步風雪大寒中 堅強韌力堪受苦

人生來都有為了求生的本能,俄羅斯一位與爺爺奶奶同住的四歲小女孩,2月某日一覺醒來發現奶奶似乎沒了生命跡象,告訴雙眼失明的爺爺後,小女孩冒著攝氏零下三十四度的風雪,徒步八公里向最近的鄰居求援。

「四歲而已,她自己走路,這樣白茫茫的雪,她走了三個小時去呼救,離他們最近的鄰居是離他們八公里,這八公里路讓這位小孩子走了三個小時,那樣白茫茫的雪地,真的看了很不忍心!」

鄰居得知小女孩家中的情況後,代為打衛星電話報警;救援人員到達小女孩的家中後,證實小女孩的奶奶已經往生。

「看看孩子是這樣,有本能的生命,韌力有多麼強。我們這樣的社會,這樣的群居,這樣的生態,四歲的孩子,父母是如何在寵著他,弱不禁風。看看那樣的一位孩子,天地之下,真的都是苦不堪的人生!」

菩提萌芽苦地中 小小力量動人心

人生之苦,再逢災難,實為雪上加霜。距離緬甸仰光六十九公里處,3月13日晚間八點五十分左右,發生芮氏規模5.1地震,震央深度僅十公里,目前已知有一人受傷,部分寺院的老舊圍牆被震垮,以及有些房子傾斜,但並未釀成慘重災情。

「當地慈濟人也都很快速,趕快成立香積組,並且到醫院去關懷受傷者,他在那裡發放熱食,真的是人間有愛,就是有了災難也可以及時得到心靈的膚慰。有慈濟人的地方就是一定很溫馨,看了也是很溫馨的活動,在醫院裡、在社區裡,他們都去關懷。」

社區志工動員關懷的行動中,也看見寺院裡的小沙彌一同參與付出的行列。

「他們已經被教育成了愛心、動員、幫助,這就是愛的能量,培養出了菩提芽,菩提種子長出了菩提芽,這一片心地,小小的心靈,看看剛剛那位四歲小女孩,現在這一群沙彌,這都是小小的小心靈也可以成長出人的本性,韌力與愛心,俄羅斯小孩就是韌力,看了也很感動。」

愛的種子不斷灑播,在苦地中長成菩提芽後,也能培植出甘甜的果實。

「這一片心地能持能載,山河大海,大樹小草,任何一個物,有形的都可以在大地上。就如我們的心地也應該培植出『能持』,持一切善,總一切法,我們的心地也可以包容大地一切所有有形的物質。我們應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大地承載萬物的山河大海,大樹小草無不都是容納在這一片大地上,這就是我們的心地。」

日籍先生入人群 支持太太行善舉

在荒漠的心地上用心澆灌,也能長出豐厚的成果。慈濟日本分會在大阪舉行新春祈福活動,不少日籍先生也跟著太太走出家門,參與付出的行列。

「在日本要看到這樣的景象是很不簡單,因為日本大部分都是大男人主義,哪怕是臺灣的先生到那裡住久了,也跟當地大男人的文化所同化,何況當地的人。日本的先生願意出來,這都是很令人感動,我從來沒有看過她們的先生這樣地投入進來。」

其中有一對夫妻,日本籍的中村先生一開始很反對太太參與慈濟活動,但是現在退休後,只要有空,中村先生就是太太當志工時最好的幫手。

「在日本,每一次先生願意讓太太出來,我就要很感動,就要很滿足,但是我現在看到先生也著太太一起,不只是支持,還會跟她一起訪視,跟她一起付出,投入志工行列,真善美也做了,訪視他也去了,而且站在車站舉牌引導,他也做了,這是多麼不簡單的事,令人刮目相看!」

愛心接力化障礙 六度萬行向佛果

新春祈福會中,一位在臺灣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回日本的岩村益典,也拄著枴扙來參加。岩村益典十多年前來到臺灣進修,於2014年正式取得學位,並且獲得大學任教聘書,不料卻因蜂窩性組織炎導致癱瘓。

「他在臺灣沒有親人,哪怕他拿到了教授學位,也已經很無奈了,好在我們慈濟人,在臺北慈院有志工的幫忙,走入我們的醫院,我們醫院的愛,平等愛,雖然他都沒有(親)人,慈濟人視病如親,所有的醫護志工無不都是他的親人,支持他、幫助他,同樣照顧他。」

因為在臺居留問題,經過臺北慈院治療穩定病情後,岩村益典在慈濟志工協助下,返回日本就醫;臺灣慈濟志工也同步連絡日本慈濟志工,銜接後續的關懷與陪伴。

「他家裡還有一位老母親,好像八十歲了,這樣單獨的(生活),現在母子同住在一起,讓他們可以得到慈濟人的幫助,這都是跨國個案,跨海幫助,愛的能量就是這樣接力的愛,長長久久需要幫助,我們就幫助,很期待他早日康復起來。」

人生無常,苦難偏多,慈濟人秉持著四修──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尊重修,行在菩薩道上,用愛實踐六度萬行,為人世間增添希望與光明。

「這就是我們法脈的根源,人人發心要誠、要正、要信、要實,『誠正信實』,誠能度眾生,正能斷煩惱,信就可以學真正的佛心,實實在在地腳踏實地,菩薩六度萬行,我們可以因緣,向成佛的果,什麼時候成佛?我們不要去計算,但是六度萬行,做就對了。人世間,有愛是為人間增加溫暖、增加希望、增加光明,這都是人性之光。」

不離棄 帶她走出藍色憂鬱

$
0
0
花了數年的時間,慢慢地暖化余女士孤獨冷漠的心房,慈濟志工終於能走進她藍色憂鬱世界,以誠、以愛敲開她的心門,將她帶離被陰暗盤踞的人生巢窠。

人生無常 緊閉心門

人生起伏難料,慈濟長期關懷的余女士,從臺灣到中國大陸上海創業,再從上海回到臺灣,這期間從富到貧到病,生命轉了大彎。

余女士年輕時與丈夫前往上海創業,闊綽的生活引來覬覦,一場身心受創的被綁架案,讓她失去了愛人與被愛的能力,也中斷了事業,並與丈夫分離。

1993年,余女士獨自回臺灣,從此藉酒麻痺靈魂,拒絕面對任何人、事、物,心靈的門就此緊閉。後因經濟狀況無法維持生活,只得搬回宜蘭縣頭城鎮與年邁的父母同住,父母相繼離世後,她將心門閂得更緊,陽光也無法照進她陰暗的心房。

誠情愛打開心門 視如家人大清掃

隨著年紀漸長,余女士身體的病症漸漸浮現,加上長期孤獨生活,心情難舒解而罹患憂鬱症。2007年經鄰人提報慈濟居家關懷,後因生活陷入困頓,2011年列入長期照顧個案。

長時間封閉造成余女士不與人接觸,志工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但志工一次又一次地拜訪,真誠的態度漸漸軟化了她,剛開始她只肯半開著門,而後終於打開心門,將志工視如家人傾訴盤踞多年的心事。

近幾年來,余女士的身體有了糖尿病徵兆,還曾被發現暈倒在家中,幸好里長及時發現而將她送醫。訪視志工前往關懷時,常勸導她要注意居家環境清潔,而余女士總是未加理會。

最近,志工發現屋內雜物佔據余女士的居家空間,連走路都困難,為了讓余女士生活空間能夠得到改善,在徵求她的同意與里長楊清淵的協助下,志工一行人於3月9日為余女士清掃居家環境。

協助清掃斷捨離 終能協助啟新生

乍暖還寒的初春,宜蘭的天氣仍覺得濕冷,負責關懷余女士的志工吳鳳祥、陳鄭春香與頭城地區的十四位志工,一早就長途驅車來到余女士家中。

在志工將堆積的衣物、雜物搬出屋外時,余女士面對堆積如山的衣物、家用品,一時難取捨的她表示:「和這些東西都有感情了,現在要丟掉真的很不捨。」

志工極力勸說:「這些東西都已經沾滿塵垢了,放在房子裡對身體不好,」不過,志工仍不忍強行全部丟棄,請余女士再檢查物品,將生活必要的物件留下。

從客廳到廚房、浴廁,能刷、能洗的,志工盡力刷洗,屋後與人一般高的叢生雜草也除淨,為余女士打造一個新的居家環境。

志工陳鄭春香表示,自己以前常埋怨生活過得很苦,但在擔任訪視志工後,看到照顧戶的苦,反而覺得很滿足了,打掃後也叮嚀余女士:「要好好維持乾淨的環境,以後會不定期來檢查哦!」

余女士允諾會讓環境保持整潔,並感恩志工來為她整理,內心除了歡喜,說不盡的感恩,在眼光中,志工已經感受到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麗友 宜蘭報導 2017/03/13)

青年返東 半農半著種紅藜

$
0
0
紅藜收成了!慈濟科技大學六千株成熟紅藜迎風擺動,都是臺東尼伯特受災農民第二代的辛苦種植的成果。自從去年(2016年)9月起,慈濟科技大學無償培訓臺東農民親手栽種紅藜,接觸周邊研發商品,瞭解業界收購標準,還重拾課本、接受網路行銷等課程洗禮,更是返鄉務農、重新出發的新契機。

青年返鄉村 盼望再創新農業

臺東農民江志鵬、江雨蒨與劉清鴻都是農家第二代,年紀輕、毫無務農經驗,但是對新思維接受度高,也肯一切從頭學起。三位年輕的農家子弟負責兩千坪的紅藜栽種面積,嘗試無毒的自然農法,從育苗、澆水、除草,直到收成後的曝曬、清洗、加工、脫殼;甚至影響務農多年的雙親,改變耕種模式,不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在臺東開始栽種紅藜。

另外,慈濟科技大學也安排品牌行銷與推廣、網路行銷、顧客關係管理等課程,讓農民改變既定思維,增加產值。目前江志鵬兄妹以消費者最在乎的「簡單、安全」為行銷主軸,訴求攝取食物最原本的營養成分,並以「新鮮」為主打噱頭,生產各六千包的紅藜穀粉與紅藜玄米茶,採階段性推出,測試市場水溫。兄妹表示:「最吸引我們的是,就算產量少,也要包裝或加工成其他商品,然後提升價值。」

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從紅藜育苗、栽種到加工、行銷管理,慈濟科技大學都毫無藏私地教導臺東農民,也感恩川佳集團立豐綠能免費捐贈一百公斤紅藜種子(市價約十萬元)。目前農民已回歸臺東老家栽種二分地的紅藜,衷心期待未來能成為種子學員,分享傳承經驗,協助更多臺東鄉親,一起提升農作物經濟收益。

歸零再出發 青農返鄉新契機

去年7月的尼伯特颱風,造成臺東農業損失高達七點二億,損害面積達六千一百多公頃,眼看農作物連根拔起、幾近報廢,農民欲哭無淚。因此,8月21日,證嚴上人親自走訪臺東,訪視尼伯特風災受災農民後,曾建議農民與慈濟科技大學洽談合作,期許能改善生計。所以,從去年9月起,完全無務農經驗的農家第二代江志鵬放下了服飾店生意、妹妹江雨蒨與剛退伍的劉清鴻重新歸零,到慈濟科技大學開始了「半農半X」(註)的生活。

沒想到,光是紅藜育苗就花了整整一個月,栽種後發現,紅藜生長速度快,只要在發芽的三至五天,給予足夠水分,紅藜就能自行生長。在不噴撒農藥的前提下,面對蟲害,就只能徒手摘除被啃食的葉子,既費工又辛苦。不論晴天或陰雨,江志鵬、江雨蒨與劉清鴻經常一整天都在彎腰屈膝地抓蟲,坦言「務農真是比做生意還辛苦!」

江志鵬表示,種植釋迦樹成本太高,從整土、復甦到收成,得投入七年時間。尤其,尼伯特颱風後,整片釋迦園毀壞大半,血本無歸,連日常生活都成了問題。由於紅藜大約一百二十天就能採收,屬於短期作物,收成後土地也可繼續種植其他作物,非常符合經濟效益。對農民來說,通常只採收紅藜果實,根莖直接丟棄,沒想到,慈濟科技大學竟讓紅藜價值連翻好幾十倍,令人嘆為觀止。

紅藜價值高 周邊商品增商機


紅藜又稱為「穀類的紅寶石」,蛋白質含量不遜於牛肉,鈣含量是稻米的五十倍,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七倍。目前,慈濟科技大學已研發出紅藜面膜、酵素、精力湯、能量棒、茶包等周邊商品,也涵蓋食品、美妝保養、生醫產品等領域,深受產業界青睞。

舉例來說,慈濟科技大學推出的紅藜酵素,富含大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還有,女性最愛的紅藜面膜,採用多種抗發炎的植物萃取,再加入玻尿酸、六胜肽和紅藜萃取,達到撫紋、拉提、鎖水效果,深受好評、供不應求。

難得的是,慈濟科技大學副教授耿念慈、助理教授劉威忠充分利用整株紅藜的產值,從種子、育苗就開始嚴格把關,完全不用化學肥料與農藥,連一般農民廢棄的紅藜莖也可萃取精華,再用於修復傷口。甚至,更把萃取後的紅藜根莖廢棄物,回收壓縮成生質燃料棒,既可作為菇蕈太空包栽培土,或省能火箭爐燃料來源,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又能減少環境汙染。

註:「半農半X」也等同於「半農半著」,典故來自日本,鼓勵人們一面務農,一面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意思為一方面親手栽種稻米、蔬菜等農作物,以獲取安全的糧食「農」;另一方面從事能夠發揮天賦特長的工作,換得固定的收入,並且建立個人和社會的連結「X」。目的是追求一種不再被金錢或時間逼迫,而回歸人類本質的平衡生活。

(文:葉秀品、王上秦 慈濟科技大學秘書室報導 2017/03/16)

抄經修禪定 靜思通曉法義

$
0
0
種瓜得瓜,學佛成佛,佛學是點滴的功夫。《法華經‧法師品》云:「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

抄經時,看著經文,思惟要義,隨文觀想,不僅能訓練寫字練心,又可薰習佛法,增長智慧,一舉數得的功德不可思議。3月13日上午,二十四位慈濟志工、社區會眾齊聚新北市慈濟汐止聯絡處,進行每週一次的《法華經》抄經共修。

抄經共修練心 惜物命增慧命


證嚴上人
曾說:「一般學佛修行者說『禪』,師父則教大家『靜思』;將心靜下來,好好地『思惟修』,就在修禪定。」

慈濟志工王麗月表示:「上人說法給我們弟子聽,弟子一定要來聞法複誦。除了晨起薰法香,再以抄經來做複習及沉浸於經文的字裡行間,生出無量的智慧;同時帶動社區會眾加入,啟發善種子,啟發自性佛。」

王麗月還提到,上人剛出家也是以抄經開始,禮拜《法華經》,研究法華教義。身為上人弟子,跟著上人的腳步抄寫《法華經》,了解法義。她指出,一開始抄經,大家會先以鉛筆書寫,接著再以原子筆寫,第三遍再以自來水筆寫,一本《法華經》抄寫三次,是學習上人惜紙惜福的精神,同時又可把經文複誦三次,既能將佛法經文深根於心,也能惜資源,這也是上人教導的「惜物命」。

練字也練心 恆久見真性

每回抄經前,都會先分享一段《法華經》的慈濟志工張進發說:「如何融入慈濟宗門?不是查字典可以解決,否則佛法變成學問,不得見性。」他認為《法華經》經文每一字一句,都富含深層涵義,只要把心安住在當下,除了可以練字,也是在練心,心定則心淨,才能解滌煩惱。

張進發接著分享慈濟志工邱秀絨與會眾的互動交談。邱秀絨曾向會眾說:「我是佛。」會眾一臉訝異表示:「您怎可能是佛!」邱秀絨便向會眾解說:「我時時都以佛為榜樣,向佛學習,學不瞋、不怒、不怨、不貪,以慈、以悲入群度眾,付出無求,所以我是佛,人人都可成佛,您也可以呀!」

張進發以此表示,法不是外求,是要向內求,以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時時糾正自己、日日提醒「法入心、法入行」。以經文入心再自省,藉此修正自己的習性,透過持續不斷的聞法、抄經,有所領悟,恆久就可見真性。

身口意於一處 法入心度己心

承擔司儀的慈濟志工楊千惠於抄經前一分鐘,引領人人靜心、定心。楊千惠表示:「抄經時,身口意要攝心於一處,心若稍放逸,馬上就會寫錯字,自己就是一個例子,於第一堂課時,經常抄錯,需用橡皮擦來擦。」

楊千惠認為,這就猶如人的無明習性需要法水滌除,所以上人的法要多聞、多誦、多讀、多抄,法入心,就有「法」度己心。

社區會眾林秋英提及自己是王麗月邀約而來的,以前自己在家都是唸經,來了二堂課,發覺抄經很殊勝,很法喜。在書寫經文時,感覺自己的心好像悠遊於法流中,心好歡喜。

抄經是一個方便易行門,不僅讚法、親近如來,且能集中精神、訓練定力、親近佛法、增長智慧。【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珍香 臺北報導 2017/03/13)

寺廟合送熱食 震傷患心安

$
0
0
強震過後的岱枝鎮一片凌亂,多處寺廟倒塌,也有民宅受損,甚至其中有一棟百年歷史的建築,經過納吉斯風災強襲也安然幸存,卻擋不住這場地震而倒了下來。

緬甸發生芮氏規模5.1的強震,距離仰光六十九公里遠的岱枝鎮有多處民宅和寺廟倒塌,受災嚴重。岱枝鎮在2015年水患後,慈濟志工長期關懷當地農民,當得知地震消息後,馬上連絡詢問村裡是否平安?隔天一早,立即前往災區,在醫院和寺廟烹煮熱食,安撫醫院病患不安的心。

震後傷患湧醫院 一口熱粥安人心

地震後,岱枝醫院共送來二十六位的受傷民眾,而一位孕婦和心臟病患者則送到仰光大醫院。因為醫院的床位有限,受災民眾有的被安置在醫院外面的空地處搭帳篷等待醫療;部分產後的婦女和孕婦因受到驚嚇,恐再有餘震發生,也都移至外頭休養。

志工為提供熱食,即刻尋找當地的人力來協助。醫生誒特萊(Dr Aye Thet Hlaing)獲知後,立即表示樂意提供自家附近的空間來準備工作,並一起投入。志工預計烹煮一百五十人份的香積粥,溫暖傷患的心。

醫師誒特萊自己家裡也受災,且還沒有整理好,就跟著志工一起來付出。她和志工分享:「我也在做慈善,但當我認識上人後,發現自己做的實在太少;我很羨慕一位佛教的女眾出家人能做到這樣,一直鼓勵我要繼續做善事。」

餘悸猶存倖無礙 奔走關懷壓壓驚

志工送來地震後,供給鄉親的第一碗熱粥並關心著每一位受傷的災民。一位七十五歲的老母親多琶帝(Daw Patti)在地震當時,從四點五公尺高的地方摔下來,幸好只傷到腰部。老母親受傷,嚇壞了兒子們,大家守在媽媽的旁邊貼心照顧。多琶帝的家算是此次地震中受災較嚴重的,有五位家人都因此地震而受傷。

多琶帝的家是百年歷史的古老建築,雖然它經歷過無數次的風風雨雨,也曾遭遇2008年納吉斯風災都沒有受損,但卻在這一次地震中毀壞。地震後,二樓的天花板整個塌陷,屋裡面一片廢墟,外面也堆起了很多斷裂的木梁和掉落的磚瓦。

陪伴在多琶帝一旁的三兒子查理說到媽媽的受傷,一時哽咽,他很擔心媽媽的狀況:「從沒遇過這樣的遭遇,好慘!這一震,大樑就掉了下來;再一震,媽媽就跟著草蓆掉下來,很擔心媽媽會有什麼不測。」

志工傾聽著並關心老母親的身體狀況。老母親逃過一劫,樂觀地表示,是信仰救了她:「都是耶穌保佑,幸好沒有傷到頭部;因為所有木板、磚塊,都掉下來了。」

查理的家人因為受傷,多數都待在醫院裡,家也無法居住了。志工送上平安吊飾給老母親,她雙手握著耶穌念珠和平安吊飾,靠著信仰讓她的心靈更安定。

寺院送暖伸援手 水患善緣情亙長


而另一組勘災志工團則前往莫比寺廟關懷;抵達後,志工發現寺廟的牆壁僅有些微的裂痕,幸無人傷亡,一切都很平安。

莫比寺廟表示有意願和志工一起合作,提供二百六十七份的素食便當給予收容在醫院裡的災民。寺廟裡的小沙彌們,合力搬運出去年(2016年)慈濟所捐贈的臺灣大米,準備烹煮後回贈給災民食用。小沙彌們都表示,能夠幫助鄉親們是一種幸福。

志工們煮好熱騰騰的菜飯後,和小沙彌們連同將每個人的愛心都包進飯盒裡,一起打包好,再由志工開車送往醫院,為鄉親們提供一份溫暖的晚餐。

在醫院裡,鄉親們收到慈濟志工們的第一頓熱食,都露出了笑臉,提振大家重新站起來的力量。岱枝鎮自水患過後,慈濟人的愛一直都在;這次地震同樣不缺席,還有更多當地志工的加入,共同為救災盡心力。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陳勇勝、江相賢、王慮綿 緬甸報導 2017/03/15)

合和相處 苦中安穩

$
0
0
【證嚴上人3月17日志工早會開示】
「天下真是苦難多,氣候極端啊!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山區發生了雪崩,造成從國外來的遊客,四個人往生……另外還有四位,雖然逃過一劫,但是身心也受傷。從山上而崩下的雪,可怕啊!」

雪崩發生時,雪層快速斷裂,崩下的速度每秒可達二十至三十公尺,突發、快速、破壞力大的特質,往往令人難以反應、措手不及。關於自然災害,證嚴上人在今日(3/17)的志工早會上,除了關注奧地利、美國與加拿大的雪崩外,加拿大東部的暴風雪更對當地民生造成大規模的影響……

「加拿大的整個東部,等於是癱瘓了,很多的車在半途,因為雪下得很大,一時之間,地滑相撞。而且雪不斷地下,有七萬多戶停電,學校也停課,也有六個人往生。」

人力無法勝自然 及時反省共相處

同樣是雪,落在不一樣的地方,造成不同的影響,義大利的埃特納火山(Etna)日前發生爆發,但是爆發時,同時又下著雪,造成岩漿流入積雪而引起強烈爆炸,爆炸的威力,將大小石塊炸向空中,造成數人受傷送醫。自然界的威力,不容忽視!

「看著他們所形容的(爆炸狀況),實在是感覺到,現在的氣候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人啊,都說『人力定能勝天』,能嗎?在這個時刻,我們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之大。還有在南美洲的祕魯,那樣的大雨,從去年(2016年)不斷持續地下著,引發了土石流,但乾旱的地方又繼續乾旱……看到這土石流,崩啊,洪水,衝啊,實在是看著也很令人心驚膽顫。」

秘魯的土石流已經造成一萬兩千多戶房屋受損,至少六十多人往生。環境變異、氣候極端,氣候災民不斷增加,上人呼籲,環境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這種瞬間無常、極端變遷,人生還要爭嗎?爭什麼啊!現在要趕快及時反省,人與大自然、眾生要如何和平相處,彼此相愛,人類要疼惜大地,要從人類的疼愛眾生開始,許多人都是窮得不聊生啊……」

氣候不均釀苦難 愛護弟妹受飢苦

提到眾生之苦,索馬利亞的饑荒災情,更是上人不捨。連續乾旱造成的嚴重缺糧,日前索馬利亞總統卡伊瑞(Hassan Ali Khaire)更宣布,在四十八小時之內,單一地區就有一百一十人死於饑荒,當地所臨嚴重旱災已威脅數百萬人性命。

「當地的人民之苦,有九歲兒童,他寧可不吃,都要留給弟妹的,九歲而已!飢荒已經完全沒有可吃,他的父母從鄉下帶了七個孩子到城市裡來,但是到了城市也是一樣餓著,也是得不到糧食,所以這七個孩子還要加上了夫妻兩個,真的是淒涼。九歲的孩子就是哥哥,他就是很懂事,也是疼惜弟弟妹妹,他就是說,『我不吃,給弟弟妹妹吃。』因為他不忍心啊,看到弟弟妹妹在飢餓、在喊餓,所以他甘願自己餓死也不吃,就是要讓弟弟妹妹有的吃活下去。」

上人不忍,父母束手無策,這位九歲的哥哥挨餓也是沒有辦法,天災的迫害、人生的無奈,人更應該省思,苦相中的種種警示。

「氣候大自然那樣的不均勻,有的人為了玩,寧可花錢搭飛機到名勝的地方去遊覽,造成了這樣的(意外),連命都喪失了……有的人是窮,窮得那樣的苦,實在是很不均勻啊!看到這樣的孩子多苦難啊,但是為什麼一直又要再生?才看到這樣的苦相,真的是很無奈。」

調理自心盼祥和 長幼互助度難關

雖然世間苦相偏多、天災頻仍,但照顧好自身的一念心,調和自心就能調和社會、淨化人心。上人舉莫三比克為例,莫三比克也遭逢水患,大水過後,衛生條件更差,疫病問題叢生,當地的志工們立即啟動,從根本的環境清掃及發放著手,發揮社區關懷的力量。

「他們(慈濟志工蔡岱霖與當地志工)還是很樂觀,馬上出來投入清掃,好在我們已經有大米在那裡,準備要發放……為了準備發放,他們去勘災,這是窮人探望窮人喔!」

上人感恩,雖然都是窮人,但是有體力的、年輕人,還是可以幫助年長的窮人,彼此互相照顧,一起度過水災的難關。

「看到他們很淡定、很有次序,發放的時候還是那樣的樂安,米一包一包地整整齊齊,他們說這是表示尊重,哪怕米搬下來就要發,他們還是要動員,一包一包疊得很整齊,很認真,表達出要付出那樣的誠意,真的是看到很感動。」

五濁惡世難堪忍 苦中作樂亦自在

不僅有心更有人文,上人讚歎,在發放當日,年輕人還幫老人洗腳,敬老、護老的感恩心,真正帶動起「貧中之富」的人生。

「實在是很感動!他們要發放的時候,還會帶動,載歌載舞,而且最感動的是,他們每一次要發放,都要有年輕人要來幫老人洗腳的儀式……在那樣克難、那樣窮困的環境,他們也可以互相幫助,這實在是很感動。」

五濁惡世雖然難堪忍,但是他們依然可以安穩自在。「他們在那樣的環境,忍與不忍已經很自然了。雖然很苦,苦中作樂啊!也是安穩在那裡,碰到災難總是要面對,面對了以後又是這樣快樂起來。」

上人開示:「人生這種幫助人的力量,感恩啊。所以大家多用一點心,在我們的志業裡,舊法新知多去探討多了解,多探討我們的良能是什麼,所以要多用心!」

【周末食堂】 西米露筍丸

$
0
0
一般人對西米露的印象是滑順美味的甜點,可曾想過變成一道菜色的表現呢?來試試這一道「西米露筍丸」。

【材料】:西米露半斤、綠竹筍3枝、香菇3朵、紅糟麵筋

【調味料】:冰糖、醬油、胡椒粉

【做法】:
1.紅糟麵筋前一天先醃好,切細末炒香備用。

2.香菇切丁;綠竹筍煮熟切丁備用。

3.油鍋,香菇爆香,放入醬油、胡椒粉、冰糖、筍丁、紅麴麵筋,拌炒入味後熄火,盛起備用。

4.取出以半斤西米露加2杯水、少許油、冰糖,約泡30分鐘的粉團,用手攪拌均勻。

5.取一小塊西米露捏成碗狀,將已放涼餡料包入,置放在抹油容器中。

6.水滾大火蒸約20分鐘,取出即可食用。

(食譜提供:陳素珠 摘自:大愛電視《現代心素派》)

部落修繕有他 更生人付出

$
0
0
【基金會新聞稿】一個關懷、一個付出,讓更生人可以做個有社會良能的人;一個機會、一個陪伴,慈濟的關懷永遠都在!在花蓮縣秀林鄉加灣部落,常可見到慈濟志工帶著誠心向善助人的更生人,協助有需要的家庭清掃與修繕團隊在村里間行動服務。

卸職民代當志工 帶動更生人付出

潘惠珠,一位曾任基層民代的慈濟志工,憑著一股熱心,原先是熱心於選民服務的政治人物,接觸慈濟後,一股為民服務的熱情依舊在,但多了一份承擔照顧困苦家庭及輔導更生人走向正途的發心。

這幾年來,潘惠珠是花蓮監獄輔導關懷志工,更是社區貧困家庭的熱心服務者,2017年開始,花蓮縣秀林鄉加灣部落,出現她帶領著學有專長熱心服務的清掃與修繕隊伍,結合地區與社區的提報,一家一家義務替貧困家庭修膳與清掃。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加灣部落的曾姓長者,長期受肝病所苦,病情惡化、臥病在床,慈濟志工潘惠珠獲悉後,開始進行家訪關懷,帶領更生人志工前往打掃環境、重新粉刷油漆,並將堅硬的木板床替換成病床;曾奶奶的媳婦與秀林鄉部落交流協會皆表示,感恩慈濟對於社區鄉親的幫助。

對於更生人的投入,潘惠珠表示,他們都很有心,平日白天上班,晚上就來幫忙整理打掃、粉刷油漆;之前受到慈濟人的幫助,現在他們跟著慈濟人一起回饋社會。一個關懷、一個付出,讓更生人可以做個有社會良能的人。

慈濟基金會指出,自2013年起,每周一次由慈濟志工前往花蓮監獄,彈性導入課程,用愛與行動來關懷、感化受刑人,3年關懷使花蓮監獄在2016年達成一整年「零」禁閉受罰的成績。

而慈濟關懷秀林鄉至今即將屆滿一年,與秀林鄉部落交流協會關係密切,當社區居民遭逢困頓、生活出現問題時,協會與慈濟志工彼此合作,互相通報,實地到訪居家關懷,了解需求、給予協助。一個機會、一個陪伴,慈濟的關懷永遠都在!

(文:陳仕杰 報導: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日期:2017/03/16)

為何上人說法 每天差不多

$
0
0
「每天薰法香,為什麼法還是離我們很遠呢?」這是大部分人聞法後,心中一直解不開的迷。志工紀靜暘分享她聞法的心得,並舉例一般人在生活上常碰到的許多難題,引起現場所有人的共鳴。

恍然大悟 聽到還要做到

證嚴上人為了傳揚佛法,除了帶領弟子入世行經,還日日說法,以簡單易懂的佛典故事,宣說佛法;但眾生根機不同,有的人吸收得快,有的人領會較慢。

志工紀靜暘分享她在四年前(2013年)剛開始薰法香的時候,根本無法下筆做紀錄,因為都聽不懂,讓她覺得自己離佛法很遠。但因證嚴上人不斷叮嚀大家要「法入心,法入行」,她仍然持續每日早起聽上人說法。

上人說的佛法,常常能對應到現今社會上的各種現象,紀靜暘連續六個月的聞法後,漸漸能融會貫通,理解佛經的意義,並且從電子書中閱讀上人講經說法的文字紀錄,日日溫故知新,讓她進步很多。

有一次機會,紀靜暘曾虛心地請示上人:「上人,為什麼你每天講的都差不多?」上人回應:「因為我一直講,你們也沒有做到啊!」紀靜暘當下恍然大悟。

紀靜暘舉例說,就像大家都會跟孩子叮嚀,「要早點起床,不然上學會遲到。」;亦或孩子放學後,常跟他說,「趕快寫功課,不然會寫到很晚。」為什麼要天天叮嚀孩子?紀靜暘反問大家,接著說:「因為孩子沒有做到啊!」

「每次我遇到問題去問上人,上人都會用佛法回應我,我都跟上人說:『我知道、我知道,只是做不到!』」紀靜暘強調,上人理解眾生都會遇到此問題,卻仍日日不間斷地跟大家講經說法。

學佛不難 聽到做到說到

經典課誦後,都會有「三皈依」的偈頌,其意涵即是體解大道、深入經藏及統理大眾;不僅如此,還需舊法用心知,才能廣度眾生。

紀靜暘提到,慈濟人聽聞佛法,深入經藏後還要廣度眾生。就像接引會員不是只有募款,而是要與會員多分享,在慈濟中自己做了什麼?和佛法結合又體會到什麼意涵?讓會員明白慈濟人的善心與善行。

「除了向身邊的人分享慈濟事與佛法外,上人更鼓勵大家要走入人群淬鍊。」紀靜暘引用上人一句言簡意賅的話,「做中學,學中覺」。做中學即是學做好一件事,然後去覺悟。紀靜暘舉例,自己為家人摳了很久的「無子西瓜」後,才自覺到,「自己內心有很多的籽在裡面,就像貪、嗔、癡。所以要一併把這些摳掉,讓自己的心呈現如來本性。」

紀靜暘生動又有趣的分享,打動了志工的心,現場展現一片的歡愉。志工柳金桃從中,理解到經典並不是只靠死記,而是要將其活用在生活中,有感受才會有感動;也認知到,佛法經過聽到、做到、說到,學佛就一點也不困難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婉貞 新北市報導 2017/02/25)

香積飯通過ISO 賑災不卡關

$
0
0
一碗米香撲鼻的速食飯,在慈濟賑災場合經常能看到,但這可不是用電鍋煮出來的,而是慈濟特別為賑災所研發出來的乾燥「香積飯」沖泡出來的,研發製作的靜思精舍協力工廠,更在2017年取得ISO 22000&HACCP國際認證,負責研發的釋德晗法師說,萬一要緊急運往國際賑災,香積飯也能迅速通關,不用因為檢驗流程而耽誤救援時效。

因賑災而生 香積飯免煮

只要加水泡開,即可變成米飯的,香積飯在災難發生時,可迅速提供救難人員與災民溫暖胃、膚慰心、止餓饑,平常也能作為主食,靜思精舍協力工廠德偌法師說,靜思香積飯,「食」的需求與品質、衛生都同樣重要,也代表精舍師父及全球慈濟人對災民祝福的心。
談起靜思香積飯製造的緣由,是某次冬令發放的現場,一位長者強忍饑寒徹夜趕路來到發放地點,卻因沒有體力而昏厥。

證嚴上人不忍長者悲苦,認為在貧苦的農村裏,這樣強忍飢寒又徹夜趕路的貧者應當不少,當他們領取了眼前的白米,卻無法立刻果腹,那可怎麼辦?若有沖泡立即可食的乾燥飯,不知有多好。

為了達到上人對乾燥飯的理想和期待,德晗師父開始試做研發,每天十多個小時、同時用七個電鍋,不斷的嘗試全台二十種不同米種,及其對應的水份比例與乾燥方法,經過二個月的試做後,終於發現了訣竅,找出泡水可還原成飯的製作方式。

德晗師父說,當初以為用乾燥機,把飯乾燥就好了,但哪知直接乾燥後的硬米粒,泡水之後還是硬米粒,其關鍵點就在於掌握米粒的水活性。

提起德晗法師努力不放棄精神,德偌法師眼眶含淚的說,那時候看著德晗法師嘗試一再失敗,望著整鍋米飯獨自掉淚,心理十分不捨,但為了災民,一定要找出配方,儘管那二個月其間,實驗失敗的半生不熟飯,全進了精舍師父的肚子,但大家仍期待可以對賑災能有更多的貢獻,在2006年8月盛暑,慈濟「香積飯」正式誕生。

國際認證後 更便於通關

不過找出了米種、製作方式,那接著就是要找地方製作,德偌法師說,上人很堅持,一定要用臺灣的稻米、在花蓮靜思精舍製作,一方面看得到、能掌握品質,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精舍師父能有參與付出的機會。

德偌法師強調,製作過程還得兼顧口感與米粒的完整性,所以要不斷的調整製作流程,就像呵護孩子一樣,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急不得。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襲台後,中南部災區斷水、斷電,當天下午靜思精舍緊急動員,所趕製的香積飯以貨櫃連夜送往災區,全臺靜思書軒的香積飯也全數下架送往災區應急,二週內共送出三十四噸(乾燥)香積飯,及五萬七千多盒沖泡式的「福慧湯品」,及時解決災民三餐問題。泡水可食的香積飯,也首次使用在急難賑災。

但災難發揮功效,研發香積飯的德晗師父卻笑不出來,他語重心長地說:「這場災難,讓更多人認識慈濟香積飯,卻也是我不忍看到的一件事。」

香積飯首度出國賑災,則是在2010年巴基斯坦世紀水患賑災,當初為了顧及穆斯林災民的口味,德晗法師還跟土耳其志工胡光中共同研發適合當地口味的香積飯;2016年十月,馬修颶風席捲海地,協力工廠也研發出適合當地口味的紅豆香積飯送往海地賑災。

德晗法師說,隨著香積飯成為最便利即食的救援物資,除了平時就會有安全庫存以便應付不時之需外,在品質與安全的把關上,需要更完善的要求且符合食品製程的國際認證標準,因此邀請了三位熟悉國際認證作業的專業人士於2016年正式進駐靜思精舍協力工廠輔導,最後以「素食加工生產與銷售」取得認證。

2017年3月,ISO 22000&HACCP通過認證,德晗法師表示,這證明了靜思精舍協力工廠的生產製程、安全的製作環境,已經得到國際認證,日後慈濟靜思產品,不管是送往災區賑災、或是國際救援、難民發放,都不需再卡在檢驗關卡上,更讓有需要的物資能立即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

慈濟基金會表示,一包包品質把關的香積飯,從研發到製程,見證修行者的堅持;一箱箱滿載愛心的香積飯,將慈濟慈悲胸懷的大愛傳載到世界有災難的地方。食品的研發起於修行者的慈悲,品質的把關是對大眾的責任,而這種大愛的循環、慈善的深耕,一直都在,也堅持始終如一。

(新聞稿: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

品端行正 宏願教度

$
0
0
【證嚴上人3月18日志工早會開示】
「菩薩道這一條道路真的是很長,一定要有堅定的耐心、愛心投入,最重要的是大誓願力,要有那一分宏觀,為天下蒼生願意付出。」

證嚴上人於3月18日志工早會中提及,在中國大陸四川省成都所舉辦的研習課程,聚集了來自青海、雲南、甘肅、山西、重慶等地慈濟志工,最遠的從一千一百五十多公里外的青海日夜兼程而來,透著無限感佩與欣慰之情。

「實在是很遠,看他們分秒不空過,看他們日夜趕路,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求法 入菩薩道。」

長時精進不間斷 知苦造福善林茂

參與華西慈濟志工研習課程的志工之中,昆明慈濟志工才在前天(3/16)結束在臺灣的參訪與學習回到居地,讓上人讚歎他們的精進求法的精神。

「他們來了半個多月,很精進求法,投入醫院當志工,慈濟人的實務是真正身體力行,該學的、該做的,他們都去投入、去體驗,差不多兩個星期以上都在花蓮;昨天(3/17)應該已經回到昆明,今天也要搭飛機到四川……他們平常總是薰法,很用心地薰法,真正體會法的精髓,就是入心、身體力行,期待一直都不退轉。」

昆明的慈濟志工上山、下鄉訪貧慰苦,也讓上人深深讚歎。

「看他們那一分愛,那一種很真誠地對老人家、對苦難人,都是疼惜入微,我實在印象好深、好感動,這就是菩薩。這代表了我們在大陸有那麼多菩薩,只要啟發愛心攤開來,種子粒粒落入了這樣的心田裡,那就是生根萌芽。相信不久的將來,大陸的社會會很祥和,人人有愛、無私,少年、中年、老年人都一樣。」 

驚世災難見希望 培才育德行端正

2008年5月8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造成巨大的損害,慈濟志工於災後第二天即進入災區展開關懷,透過發放熱食、義診及往診,安撫了當地受災居民驚惶的心,而後續也進行十三所希望工程學校的援建。

「緣的種子就往這一塊土地布種,樹立起了善的種子,也看到了建築物從地下冒出來,十三所學校,慈濟把它援建起來。這幾年來,看見學校所教育的孩子是那樣地優秀,真的實在是可愛,好挺直的孩子。」

學校的硬體建設講求的是安穩牢固,而學生們優秀拔粹,則需要老師們教導知識,並培養品格。

「孩子的品德情操都是在生活中,老師如何讓孩子在活潑中能定下心,光是帶著活潑,心會動,在動中如何讓他靜下來,該讀書的時候讀書,該活動時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等等。」

上人感恩慈濟教師聯誼會的老師們,以志工自假自費的方式從臺灣前往四川進行教育交流。

「教聯會投入靜思語教學,讓靜思語走入校園,將這樣經驗的精髓,他們無私地帶到了四川,帶到了大陸;這樣的精髓不只帶到大陸,還帶到國際間,我真的感恩教聯,看到了教聯老師們,很願意把這樣的教育方法帶出去,跟國際間分享。」

教育成功與否,可從孩子們的生活教育中窺見。上人舉四川前進小學的生活教育,譬如校方要求孩子們起床後要將棉被摺好、刷牙後要將漱口杯放整齊,從生活環境中,孩子們表現得可圈可點。

「孩子要教得好,校長的校風要樹立得好;校風樹立得好,就是老師願意依校長的方向跟進,用教育的使命去落實……看到孩子的整齊、可愛、受教,哪怕是吃飯、拿筷子都要教,不只是日常中的行儀,待人接物都要講究。」

一念善萌化萬端 一生無量由己起


孩子們在生活中落實慈濟人文,慈濟志工更要以身作則,走入校園去跟孩子分享人間疾苦,讓孩子知苦造福。

「孩子們從小要了解人生疾苦,才懂得感恩,志工菩薩更需要,這需要長長久久落實在地方付出。」

慈濟志工落實社區,用心投入的表現,向來深為上人所感動,一如此時在四川洛水精進的志工們,「光看他們遠距離,每個月要上培訓課,都要走那麼遠的路,他們分秒不空過,在火車上、巴士上、遊覽車上,也要把握時間背誦,互相討論,如何去了解到我們的精神理念,這都是好現象,天下假如能這樣,相信都會淨化。」

淨化人心,可以從淨化口欲開始。佛教界建議推動將清明節列為茹素日,上人深有同感。

「真是功德無量!起碼要有一天全世界來茹素,一天當中能少殺,這一天之內可以救多少億的牲口?假如在大陸也能這樣一日茹素,用這樣虔誠緬懷祖先、虔誠祝福,這意義重大!真的是能帶動這個人世間,做全球人世間的好典範。」

「看到善法有人推,人間要淨化就不是太困難,總而言之,要有大能量付出的時間。」上人期勉之餘,不忘殷殷叮嚀,「普天之下難免災難偏多,我們還是要提高警覺,除了大乾坤的不調,還有小乾坤的人體也一直亮起紅燈,唯有口業改變了,自然所有的造業就會停止。」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