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緬懷王添丁 臺東慈濟先驅

$
0
0
慈濟人所熟知與敬愛的「王校長」,臺東資深慈濟志工王添丁居士和妻子黃玉女是臺東最早的慈濟委員,連同母親王麵老菩薩(已往生),一家三代都是慈濟的開拓者,其子、媳王壽榮與嚴玉真是嘉義第一個慈濟種子。王添丁居士於2017年3月18日往生,享壽九十五歲,僅以過去《慈濟月刊》刊載阮義忠老師與袁瑤瑤師姊的文稿,追緬「王校長」永遠的風範。

親身體驗做志工 領悟人生道理


1923年出生的王添丁,法號思安,即使年紀已大,脊梁仍挺得筆直,坐姿比誰都標準。也許是主持會議慣了,即使是聊天,他也動不動就是「第一點、第二點……」好像是在報告會務。那一板一眼又不茍言笑的態度,使筆者相信,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是永遠的王校長。

事實上,身邊所有親友、包括老妻,也依然這麼稱呼他。兩人以「王校長」、「黃老師」相稱,彷彿從沒離開教育崗位。

王添丁是在1971年8月任豐田國小校長時,成為慈濟委員的。在那之前,他不解母親和太太為何對慈濟那麼熱衷,在上人查訪個案時,他就跟著去觀察一番。

有一次隨行的都是阿嬤級的志工,看到地上有破瓶子就撿起來,一路用衣服兜著。他心想:我們教育工作者一天到晚叫小朋友做好事,實際上卻是口頭講講,而這些慈濟志工卻做到了!

受德行感召 決心追隨上人

又有一次,他親眼看到上人是何等慈悲,有一位照顧戶詢問有沒有「救心」──當時一種很昂貴的心臟藥,上人雖然沒有,卻把這件事放在心裏。

幾天之後,剛好有位弟子到花蓮,送心臟不好的上人一瓶「救心」,上人立即託火車司機將藥捎到臺東,要王添丁在火車站接了藥後,即刻送去給那位照顧戶。

告訴筆者這件事情時,王添丁以他特有的說話方式,表達了所受到的感動:「師父自己很需要這個藥,卻捨不得吃,寄過來,你說偉大不偉大?」

受到大愛的感召,他決定追隨上人,在成為慈濟委員的那一天,上人告訴他:「你是校長,就由你來擔任臺東區負責人。」

接下臺東區負責人的重任後,王添丁卯足了勁,以三、四十年的校長行政經驗,將委員分工為文宣組、文康組、會務推展組、義診組、考核評量組、總務組、會計組、公共關係組、交通組和念佛學習會,相信這是慈濟地方會務組織化的先驅。

娜拉颱風 慈濟首次大規模賑災

加入慈濟才兩年,王添丁和黃玉女就參與了娜拉颱風的賑災工作。

1973年10月9日侵臺的娜拉颱風,是臺灣光復後,臺東所受到的最大災害。當時王添丁在豐田國小擔任校長,學校損失也很大,有的墳區整個流掉,骨骸散布在整個村落裡。

可是,臺東縣政府仍然特准他十天公假為慈濟查訪災民,並調派學校老師協助。

王添丁自述:「那是我第一次賑災,心想最好謹慎一點。起先我所造的災民名冊不到三百戶,上人要我放寬,於是我加到五百戶,上人說要再放寬,後來總計救助受災戶為五百八十餘戶、災民兩千多人。」

發放工作於1973年12月25、26日兩天於中正堂進行。由於那時臺東只有王添丁、黃玉女和吳尾三位慈濟委員,上人派花蓮的慈濟志工前來支援發放,連王添丁的母親王麵也投入幫忙。

王添丁回憶,名冊造好了,他先請學校老師將每戶人數、可領物資以及金額寫在明信片上,寄給災民;到發放當天,他還用四千元的代價包了一輛遊覽車,請吳尾居士隨車服務,災民憑明信片上車,到中正堂領發放物資。

那是慈濟首次大規模從事救災工作。志工們汲取娜拉颱風賑災經驗,在日後所有救災工作中,將人力動員和物資集中做得又快又好。

當社會大眾讚歎慈濟這麼有組織、動員能力如此驚人時,殊不知,早在幾十年前人力孤單、資源微薄的歲月,志工已經非常有效地結合了慈悲心和智慧,讓苦難中的同胞及時得到關懷和幫助。

家境清貧學歷低 灑愛不分在哪裡

「我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全國校長學歷最低的。」王添丁突然冒出這句話,使筆者大感興趣。

原來,王添丁小時家境貧困,只念到日據時代公學校六年級。畢業後到林管區除草砍柴,一天工資三毛半。

1940年全家由高雄六龜遷來臺東後,先是賣冰棒,後來又做資源回收幫忙家計,其間也曾幫人犁過田、在臺東農會的瓊麻工廠做過工,吃了不少苦頭。

過了一陣子,臺東廳將他徵調到臺灣總督府勤行報國青年隊,在霧社受了三個月的訓練。

青年隊結業後,他回到臺東公賣局洗酒瓶。有天晚上下班後,在路上遇到受訓時認識的原住民朋友拉瓦,王添丁見拉瓦模樣挺神氣,問他在做什麼,他得意地說:在馬蘭國小當老師。

「拉瓦能當老師,難道我就不能?那天晚上回家後我就睡不著了!」少年王添丁用心寫了一份履歷表,寄給他根本不知道姓名的「馬蘭國小校長先生」,說他是勤行報國青年隊受訓畢業出來的。

他那時心想,能去也好、不能去也好,因為他還有一個考「巡查」的人生目標。巡查就是現在的警察。

1942年4月7日,是王添丁一生的轉捩點。那天他正在洗酒瓶,接到一通電話,問他何時可去當老師,他說明天就可以。

第二天一早,他歡歡喜喜地穿得很正式去報到,到了學校就打聽,拉瓦老師在那裡?搞了半天才弄清楚,學校根本沒有這個人,他被唬了!

王添丁自此當起了助理教師,然後一口氣在教育界待了四十七年十個月。他不斷地苦學自習,到1990年2月1日退休為止,總共當了十四年教員、主任以及三十三年又十個月的校長。

服務過的國小包括馬蘭、豐里、瑞源、卑南、豐田、利嘉、溫泉和賓茂,一生培育英才無數,好多位教職員都在他的影響下加入了慈濟。

就像所有的慈濟人一樣,王添丁走到那,就把大愛的種子播到那!

(文:阮義忠、袁瑤瑤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436期)

代代秉慈 添丁拓善

$
0
0
【證嚴上人3月23日志工早會開示】
「生老病死,大自然法則,不捨!無奈啊!看到王添丁,臺東的菩薩在慈濟裡,慈濟第一個家庭在臺東,王(添丁)校長九十五歲了,想當年,二、三十年前,那個時候他還是校長,就是因為因緣,其實每一次我到臺東總還是有那一分緬懷過去的記憶……」

慈濟在臺東的第一個慈濟家庭──王添丁與黃玉女夫妻,在慈濟創立的早期階段,陪伴證嚴上人於鄉間訪貧、探視個案,在艱苦的環境中,見證慈濟的發展。3月18日,王添丁師兄已離人世,上人聽聞訊息,在3月23日的志工早會上,除了表達對王添丁師兄的不捨、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也隨著王添丁師兄的過往點滴付出的腳步,回憶慈濟早期在臺東的點滴足跡……

臺灣東陲啟慈善 行入苦難闢福田

當上人離開臺中前往臺灣東部,輾轉在花蓮與臺東探求佛法,追尋人生的意義;也曾經人介紹,與上修下道法師前往臺東佛教蓮社弘法。

「到了臺東,那個時候先接觸到是黃(玉女)老師,她是虔誠的佛教蓮社的蓮友,我們輾轉到了佛教蓮社,在那裡安單。有一群老師,對佛法是很認真的,在臺東號召幾位在廣播電臺,有一個鐘頭在那裡說法,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

佛教蓮社與當地廣播電臺合作,固定提供一個時間給佛教蓮社講述佛法,蓮友們也保留時段讓上人講述《阿彌陀經》。當上人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後,黃玉女師姊也成了慈濟在臺東的第一顆種子。

「那個時候個案都我自己在看,有人提報在臺東有個墓園,有一個孤老無依,住在墓園裡,真的是很苦,又有病,眼睛已經快接近瞎掉,急需要有人幫助。接到了這樣訊息,我自己跟幾位委員到臺東。到了臺東,有人介紹黃玉女他們陪著我去墓園,去看那一位阿伯,看了我們還是決定幫他送醫開刀,然後繼續幫助。」

臺東慈善訪貧工作展開後,慈濟不斷接獲個案提報,黃玉女師姊也一次次陪伴上人訪視個案。對於太太熱衷慈濟始終不解的王添丁師兄,也隨著太太一同陪伴上人訪查個案,進而認同慈濟,投入參與。

「他也會幫忙去看貧戶,也可以幫忙號召會員,他的會員大部分都是老師,所以那一段時間老師、校長就是很旺盛。那一段時間真的很感恩王校長,那裡的個案他很熱心,老師提報的學生個案,都是他一直去看,住在山上,住在海邊、鄉下,他都不嫌路遠,也不嫌山高,他一個人就是去看個案、提報,發放他都親自把物資送到家。」

三代之家皆菩薩 長者身行人敬重

早年,王添丁師兄和黃玉女師姊由上人親自帶著訪視照顧戶,王師兄的媽媽王麵不僅全力支持、幫忙理家,還是他們兩人的幕後委員。

「這個媽媽真的是很偉大,他幫兒子找一個會員,幫媳婦也要找一個,如果看到人家大肚子,『你這個是男生還是女生?』聽說是女生,『如果是女生,是我們玉女的(會員);如果是男生,就是我們添丁的。』她還會幫兒媳預約會員,她還有孫子,(嘉義第一顆慈濟種子)王壽榮就是她的孫子,還有孫女的公公,後來也把他度進來,等於王校長的親家(臺南第一顆種子余水龍師兄),也把他度進來。」

不論是家庭成員,還是街坊鄰居,人人對王麵老菩薩都相當敬重。曾經有一次,上人問王麵老菩薩,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愛妳?

「她說,『那是一定的,因為我做多吃少,當然大家都愛我。』是啊,家裡的家事,九十歲她還在做,三餐還是她在張羅,不管是孫子、孫女,她都招呼。我如果去,要離開、要上車,總是拉住久久,真的是好親切的一個好家庭。」

時間流轉遞善種 代代傳承代代興

隨著時間的流轉,這一群早期投入甚深的慈濟委員如郭恆民師兄夫妻、歐順興師兄夫妻等人都已年過八十,雖然需以輪椅代步,仍然堅持參與活動,分享慈濟經驗。

「一個個的看了,一個個的想往年,是那樣的為臺東造福,多少次的大災難,跟慈濟的這樣投入,發揮到了在當地救災救難,都是這一群目前所看到的老人家,雖然有的有凋零去了,不過,健在的都是腦力清楚,只是體力衰退了。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把握。」

代代傳承,代代興。臺東在這群老委員身體力行的帶動下,已經開始有中生代的青壯年志工勇於承擔,他們善用現在科技,循著資深委員的慈悲足跡,展現慈濟在臺東的新生力量。

「這一群(中生代)無不都是這一群資深的委員菩薩,這樣一步一腳印的牽著、帶著、勉勵著,他們(資深委員)這樣的典範,都是被感動的。所以(中生代)被感動得投進來,總是那樣的誠懇。」

一粒種子因緣生 積善之家植善林

年紀漸長的王添丁師兄,近年來因為心臟問題屢次進出醫院;3月18日安詳往生,享年九十五歲。

「接到了訊息,真的實在是很不捨。他的家人為慈濟付出,王壽榮(王添丁師兄的兒子)是嘉義第一顆的種子,每一次要發放,他也是跟爸爸一樣,用摩托車載著發放物資,挨家挨戶去發放,那是冬令救濟。他一定要用冗長的時間,這樣很多很多戶,再遠的地方他都是用摩托車。」

除了王添丁師兄的兒子與媳婦王壽榮師兄、嚴玉真師姊,還有女兒的公公余水龍師兄也經由王添丁師兄的牽引而加入慈濟,成為臺南麻豆的第一顆慈濟種子;孫女婿張懷仁則是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種子已經生了無量數的種子,一生無量,這無量的第一顆種子,這一棵大樹,他在人世間也有凋零離去的時刻,可是他乘了這樣的種子再去了,再回來了,真的是不捨,不過充滿祝福!真的很感恩他,這一家人很可愛,總是期待生生不息,種子循環,期待人間菩薩永恆存在的,真的很感恩。這是愛的能量在人間,我們還是要培養下一代。」

孤老不見了 亂局裡找回愛

$
0
0
有著一副好心腸的委內瑞拉慈濟志工吳冉云,在自家經營了一間規模不算小的食品超市,生活無憂,在心有餘力之下升起一顆助人的心,走到最貧窮的地區奉獻自己的愛心,為生活在暗角的人們點上一盞燈。

走到最貧窮處 打造他的家

2015年7月吳冉云帶著幾位志工展開首次的訪貧工作,他們由當地的區長引領,一同挨家挨戶走入最貧窮的地區。當大家走到EL Primero de mayo de quibor 村莊時,來到八十歲卡洛斯(Carlos Quinonez )的家裡。志工們很訝異,卡洛斯家裡幾乎什麼都沒有,包括桌椅、床舖、傢俱和衣服。

卡洛斯雖然年紀大了,但身體還算健壯,跟患有憂鬱症的太太兩個相依為命;雖然他們生了女兒,卻沒有住在一起。志工感受到兩位老人家的孤苦無依,決定幫他們修繕房子及送一些傢俱。

有一天,在炎熱的天氣下,吳冉云和志工準備購買幾袋的水泥及沙土,幫忙鋪平卡洛斯家的地板。當銷售沙土的老闆得知志工取得沙土的用意後,即主動表示願意免費提供;老闆的支持與鼓勵,更加堅定了大家行善的意志。

一輛車載滿志工和修補房子的材料,大家快樂地想為卡洛斯打造一個新的家。經過大家的努力,地板鋪平了,志工又添購了新傢俱,送來全新的床墊,讓卡洛斯夫妻倆可以睡得安穩些。「房子破舊沒關係,重要的是要整齊和乾淨,身體才會健康。」吳冉云關心著卡洛斯的身體,細心叮嚀著。

鼓勵自種自銷 生活好一些

志工們不間斷地關心卡洛斯的生活狀況,又接著送來幾件二手的衣物;吳冉云也擔心卡洛斯是否吃得飽、穿得暖,特別邀請他到家裡來,從店裡取出一些食品及褲子讓他帶回家,卡洛斯很感謝也很開心地收下了。

這天,吳冉云和幾位志工再度來到卡洛斯家,看到他家整理得很乾淨,極力地稱讚他。「不知道您什麼時候會過來,所以我時時都會收拾好。」卡洛斯邊帶著志工四處走走,邊說著。

當大家來到卡洛斯家後面的菜園時,看到菜園裡種了不少的番瓜、牛油果和蕃茄。卡洛斯悠然地解釋著:「以前種的瓜和菜都會送給朋友吃,有些則會被人偷摘走。」吳冉云聽了,跟卡洛斯提出建議:「以後種瓜、菜多一些時,就可以拿去賣,用來維持好的生活。」卡洛斯覺得這點子不錯,點頭答應了。

2016年5月卡洛斯的太太往生了,只剩下他一個人獨居,志工不捨依舊按時來關心他、陪伴他。當知道卡洛斯真的把自己種的菜拿去賣了,賺了點生活費有助於生活,吳冉云很替他高興。

通膨物價上漲 親手製桌子

這幾年,委內瑞拉除了缺糧,更嚴重的問題是通貨膨脹,糧食和物價都直線上漲。吳冉云想要再為卡洛斯提供一張桌子,又覺得價錢太貴,她想到自行買些材料回家,再請志工自己動手組裝,這樣可以省一點錢。漸漸地,吳冉云為卡洛斯布置一個更像樣的家。

四個月後,吳冉云接獲駁水管的負責人Coro很發心,要免費幫卡洛斯家安裝自來水管,讓他省下了一筆水費,同時也造福附近的貧窮居民,這對當地人民而言可說是一大福音。

當吳冉云了解到,當地住著一群貧窮的人,她即邀請他們來到她家裡,發放一些店裡的食品給他們。這天,卡洛斯也來到現場,很高興地帶著物品回家。

但近來,卡洛斯住的貧民區附近,治安變得更不好,甚至常發生一些警民衝突的流血事件,民心很不安;吳冉云為了安全起見,隔了一段時間未能去探訪他。

久別後的重逢 感情更貼近

不見卡洛斯,吳冉云心中卻一直掛念著,當她設法再度去探望時,卻發現他已不見蹤影,換成了他太太的弟弟居住於此。

吳冉云擔心卡洛斯的去處,遍尋不著。終於在2017年2月12日有了好消息,透過區長的協助,找到了他的下落。志工一行人循著區長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卡洛斯。久別的他看到了志工,非常地感動,不禁地流下淚來,擦擦眼淚後驚喜地說著:「嘩!您們這麼關心我,我没有在那裏住,你們還關心我,來找我!」

吳冉云看到了好久不見的卡洛斯,就像見到家人一般,很自然地牽起了他的手,摟著他的腰,一同走入他住的地方。卡洛斯爺爺細細地道出事情發生的經過,「以前住的房子是岳父留下來的,太太往生後,就搬出來了。」現在卡洛斯住的是前女婿的房子,雖然女兒和女婿已離婚,但當他聽到老人家無家可歸,就主動邀他一起來住。

志工環顧四週,感覺到整個家裡乾乾淨淨的。卡洛斯說:「我每天早上五點起來整理,將房屋打掃得很乾淨。」卡洛斯記起志工曾叮嚀他的一段話,笑著對志工說:「您們要求乾淨,我都做到了!」

2017年2月24日這一天,卡洛斯從自家裡走了一個多小時的路,來到吳冉云的家。吳冉云很歡喜地從倉庫裡拿出玉米粉、麵粉和一些零食給他,如常地關心著他的健康。

一段時間的失聯,即使有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但志工的愛一直不變;難得重逢後,吳冉云及志工和卡洛斯的感情如家人般,貼得更近了。

(整理自委瑞內拉慈濟志工簡報 2017/02/24)

拒頑皮公司 財務顧問守戒

$
0
0
當職業或工作內容跟自己的信念產生衝突時,該如何行事是一門學問,也是許多人的人生課題。2017年3月12日在印尼分會慈濟志工蕭群發在培訓慈委精進研習分享他做慈濟的經歷,以及如何以行動向自己的妻子證明,自己有能力成為一個慈誠隊員。

理論與實務 依循軌道才好

在雅加達的大學裡擔任教授蕭群發,自1998年就成為慈濟會員,一段時間中斷後,他2010年再度成為會員;一年後,他決定成為志工,但妻子一開始有所反對,畢竟守「慈濟十戒」是最基本的原則。

蕭群發除了在大學中教學,也是一名財務顧問。他試圖依照證嚴上人的教法,在經營組織裡「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然而在實務上,他卻面臨一些難題,「身為財務顧問,我們必須提供最好的服務,有時候甚至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

由於每個企業有其經營理念與手法,不一定每一個都能符合自己的理念。當蕭群發慢慢開始深入瞭解慈濟理念及上人的法,他開始勇敢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開始篩選所接的工作及客戶。

蕭群發說:「我們必須守戒,因為依道守戒,能保持心靈清淨。如果我們沒有做壞事,我們會平安無事。同時我們也要多做善事,讓我們的生活能夠一切順利。」

守戒是保護自己及保護別人,他舉例:「試想如果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會害人害己。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雖然守戒不容易,但是蕭群發相信一切唯心造,必須提起善念,停止惡念。

守戒或工作 兩難中的選擇

當蕭群發決定加入志工行列,而瞭解了「慈濟十戒」,蕭群發認為要遵守其他戒律其實不難,除了第四戒「不妄語」,以及第七戒「不賭博、不投機取巧」。

「我的工作是財務顧問,所以第四戒很難。」蕭群發與妻子討論後,決定改善他的工作方式,其中是只接受守法的公司成為客戶,他向客戶說明政府的規定,而客戶必須規規矩矩按照規定行事。「失去很多顧客,但是好處是留住的都是好客戶。」蕭群發微笑說道。

近期印尼政府正在推動稅務赦免法案,他原本可以接收許多客戶,賺取大量的利潤,但是他還是堅持守法而不收「頑皮」的公司。2011年榮獲博士學位的他說:「我不曾後悔,財政部前來檢查時,我的公司沒有任何問題。」

過去迷追錢 如今局中覺醒

以前因為工作需求,很難不說謊,導致他壓力過高而嚴重失眠。如今決定堅持守戒,讓蕭群發心安理得,不再失眠了,「以前我都接收所有各式各樣的客戶,我甚至必須到醫院打針才能夠安眠入睡。」堅持守戒給自己帶來諸多好處,因而他心存感恩。

過去,蕭群發曾長年沉迷於股票及期權交易,雖然知道這種投資有如賭博,會讓心臟承受很大的壓力,但他還是執迷不悟。「以前每晚都盯著螢幕,觀看股票走勢圖,心跳得很快,非常緊張……」蕭群發甚至還出過書,教導別人期權投資實用策略。

如今,蕭群發提醒志工這是充滿風險的投資,「我們一晚能夠賺取十倍的利潤,也能一瞬間失去一切。」與慈濟結緣後,他就慢慢地放下對這方面的執著,他表示現在的生活更加安心。

生活是一系列的人生選擇,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人生選擇,不管是好是壞。我們要保留好的、捨棄惡的。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改變和改善呢?答案就回歸到我們自己。 上人的教導,可以成為我們生活中最好的指導,「凡夫難免有缺點,若能勇於改過,必得完美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Hadi Pranoto 印尼報導 2017/03/12)

難忘 雙手合十間的紅眼眸

$
0
0
「我是杜魯夫(Dhruv Sabharwal),是最近的奧克蘭西區受洪水影響的其中之一人……」剛剛結束了水災後的發放工作,紐西蘭慈濟分會就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見證了災難過後的真摯情感。


幫助水災受災居民 提供現值卡與食物包

針對紐西蘭3月12日發生的奧克蘭水災中,嚴重受災的西區紐林恩(New Lynn)的十二個家庭,紐西蘭分會於3月18日在奧克蘭伊甸山基督教守約者之家(Promise Keeper Mt. Eden Auckland),舉辦急難救助金和食物包的發放。

發放前的儀式中,民防局羅翰介紹這次慈濟發放現值卡的因緣。隨後紐西蘭分會執行長張文德把代表十方愛心的現值卡,恭敬的交到災民手上,災民心中的無助與憂傷,在這一刻得到釋放,有人開心的笑、有人流下眼淚,他們的悲喜都讓志工感到萬分不捨。

來自泰國的派敦朋(Patumporn)緊握著手上的現值卡紅了眼眶,志工王萍趕緊溫柔的擁抱她,派敦朋表示回家後要告訴家人今天的見聞,更要教育孩子學習慈濟的大愛精神。

代替女兒出席的珍布朗(Jan Brown)從走進發放現場,情緒就非常激動,志工劉錦修默默的在一旁用愛陪伴,珍布朗代表災民致感謝詞時表示:「災後我們每天的日子和心情都不好過,但有了你們(慈濟)一切會不一樣了,謝謝!」

因為發放儀式中所充滿的慈濟人文,志工以「感恩、尊重、愛」的精神,依照受災戶家庭成員人數的不同,將準備好的沉甸甸食物包溫暖送進災民的身心。儘管這些受災戶來自薩摩亞、印度、寮國、泰國、紐西蘭等不同的國家,但是在祈禱時,大家不分宗教信仰的不同,人人虔誠的心念一樣沒有差別。

尤其一位來自寮國的尼算安(Ngee Suan),從發放進行中便一直凝望著前方的證嚴上人法像,並請一旁的志工為他介紹關於上人的理念。待發放結束眾人散去,尼算安突然在上人法像前跪下,以虔誠的頂禮表達心中的敬意。

一封電子感謝信函 除了感謝也要再助人

離去前,災民們發心請領愛心竹筒,祝福自己日日積善,成為有福之人。大家帶著笑容回家,準備以信心迎接未來的挑戰。特別是發放後的第二天,紐西蘭分會還收到一封來自災民的電子郵件回饋,裡面寫著:

「你好,慈濟基金會:

我是杜魯夫(Dhruv Sabharwal),是最近的奧克蘭西區受洪水影響的其中之一人。 上週六我的妻子璐琪卡(Roochika)和我,一同出席慈濟在守約者之家的發放,非常感謝在我們生活艱難的時刻,提供即時的幫助和關心。

我很想成為慈濟基金會的支持者,雖然在目前這個階段,實質上我無法付出太多,但請讓我知道,我如何能成為慈濟的一份子?

而你們提供的禮物,包括一千元紐幣的現值卡和食物包,讓我們能購買家庭雜物和其他的必需品。再次真誠的感謝你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杜魯夫與璐琪卡」

【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麗禎 紐西蘭報導 2017/03/18)

當長者忘我 誰解兒女心痛

$
0
0
臺灣面臨老人化社會,如何幫助眾多長者保養記憶,不讓往日的經歷在記憶中消失成一片空白?

助長者減緩退化 記憶保養開班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也是失智症中心主任,他致力推動老人記憶保養班,從嘉義縣溪口鄉游東村開始,到臺南、高雄、彰化等地均有開設記憶保養班,來挽救社區失智症長者的記憶。

曹汶龍醫師鼓勵失智症長者的家屬將長者帶出來,他表示:「因為長者本身已開始退化,在家裡生活沒有目標,又沒有環境的刺激,從本來的三分變成八分的失智。倘若能把長者帶出來和大家互動,經過訓練,他又開始活躍起來,他就有可能漸漸恢復到三分的退化,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慈濟嘉義聯絡處在曹汶龍醫師帶領下,2017年3月20日開設記憶保養班,固定每星期一上課兩小時。課程由劉秋滿護理師訴說自身故事開始,帶動長者互相認識。「阿公、阿嬤你們要記得喔!這個同學叫『阿留』。」順著坐位引導每位長者說出自己的名字,阿枝、阿信、阿娥……劉秋滿重複地幫大家複誦一次,增加長者們的記憶。

接著以遊戲考驗長者記得幾個名字,兩顆藍色球反向繞行,當劉秋滿按鈴時,拿到球的人要互相講出對方的名字,隨著遊戲進行,長者們漸漸地能記得幾個名字,彼此間也稍稍熟稔些。

劉秋滿分享,在帶動課程時,別區有位阿公剛來時很淡漠,但上過幾次課後,阿公的孫子好開心地跟她說:「回家後,阿公會自己唱歌,他已經很久沒唱了!」劉秋滿聽到這樣的回饋,深深覺得看到長者的笑容與他們的進步,就是自己最大的收穫,讓自己很有動力再繼續做下去。

製作名牌助記憶 家屬感覺見燈塔

接著,第二堂課要教長者們製作名牌,借著製作名牌來訓練長者們的專注力。

志工何素枝將小花黏貼上雙面膠,交給阿信阿公貼在卡片上。緩慢中,阿公終於將美麗的粉紅小卡片完成,並要將有夾子的吊繩夾上卡片,阿公使盡力氣,顫抖的手總是對不準,雙手往桌上一扔,阿公生氣不做了。何素枝拿起卡片鼓勵:「加油!阿公加油!」阿公再度嘗試,終於把吊繩順利夾上去了。

長者們高興地將自己完成的名牌掛在胸前,劉秋滿指著自己的名牌說:「阿公、阿嬤,你們現在也有跟我一樣的名牌,上面有你們的名字,以後每次上課都要記得帶來喔!」

長期照顧媽媽的陳勇成感覺自己整個生活都被打亂,看到媽媽愈來愈嚴重,他覺得自己也快出問題了,他向志工表示:「今天來上課,希望能救媽媽、救自己。」

長期獨自照顧媽媽,不知所措的他,像陷入一片茫茫大海中。上完課後,他學到幫助媽媽記憶的方法,他放鬆心情說:「像看到燈塔有個方向,得救了。」

「媽媽的心情看起來很輕鬆,其實平常一個人在家,是不好過的。」也是陪同媽媽來上課的柯銘章,想起自從爸爸往生後,媽媽獨自一人生活,漸漸失憶,他深刻體會到,人老了,身邊應該是要有個人陪伴。

不退步就是進步 關懷長者不間斷

曹汶龍醫師看到長者們玩得開心,他很欣慰:「在這裡,他受到鼓勵且感到有尊嚴,他們會盼望每個星期一的到來,這樣讓他的人生中一直抱持著一定的動力。在課程中,經過大家的互動及提醒上回教過的事情,可讓他產生新的記憶。雖然他的記憶在喪失中,但經過每個星期的刺激,這個記憶會存在,他會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曹汶龍醫師也分享他聽到的家屬回饋,有的家屬說長者本來都叫不出名字來,但現在能夠說出來。還有人說長者在這裡兩小時的笑容,比在家中一個月還多。這就是進步!

他期待在聯絡處這個免費的場所,有志工的陪伴,而且不離慈濟的宗旨,這些活動就是在關懷一個家庭,當子女看到父母親轉變了,也就跟著歡喜。

雖然,曹汶龍醫師每星期有一個早上和兩個下午的門診,其他時間則走入社區關懷失智長者,但他不在乎身體累不累,只要哪裡需要,就往那去。【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文翊樺 嘉義報導 2017/03/20)

自我教淨 斷惡循環

$
0
0
【證嚴上人3月24日志工早會開示】
「每天在分秒中,從白天到晚上,晚上到白天,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天平安地過去,都要感恩啊!」證嚴上人在3月24日的志工早會上提及,凌晨一點多臺灣嘉義發生芮氏規模4.1的淺層地震,所幸人人都平安。

天災無常瞬間至 恐怖攻擊傷無辜

春天時節,也是美國最常發生龍捲風的季節,在中西部地區一共遭到二十六起龍捲風侵襲,許多房屋被夷為平地。尤其在伊利諾州共有一百五十三戶房屋全毀或半毀,近五百戶家庭遭受波及。

龍捲風過境,所向披靡,造成片瓦廢墟,上人深有感觸,「瞬間風大不調,地大不調,我們在每一天的日子裡,哪一秒鐘瞬間會發生什麼事,我們都無法預測,所以時時要抱著謹慎的心,平安地時時過,就要時時有感恩心。」

除了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外,人禍常在不可逆料之際驟然而至。上人舉英國國會大廈22日遭受攻擊事件,一名英國教師開車撞人後持續持刀傷人,造成至少五人往生,四十多人受傷。

「在國家戒備森嚴的地方,突然間發生也措手不及……這實在是人心突然間起意,發生這樣的動作,也是無常之一。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如何淨化人心,讓人的心平平順順,心態能調和,這都是要從人的社會生態著手,人心才可以淨化。」

淨化人心要從教育著手,人才的培育也要從教育開始。「從幼兒、小學、中學到大學,如果教育能鋪得好,根能扎得深,心態自然就會很單純,隨著時日而成長,他的身心、整個社會就會很平安。有教育在我們的環境等等,都可以維持得有規律、有秩序。」

喜新厭舊頻換物 造成浪費資源耗

透過教育,人們可以認識自然界運作的規律,依軌而行,不僅自身健康能得到保障,社會也能祥和而不脫序。然而都需要從每個人做起。

「現在氣候的不調,無不都是從人心不調開始,大家享受物資,開發過度,汙染源無不都是跟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物資有關,任何人都有分,那一堆垃圾山都與每個人有關,總是因為用物無度,汰舊換新。而且現在製造業以利為重,所製造的都是很快淘汰的,所以人心追求新型的、追求流行的,舊的很快就厭倦,就丟了。」

當人口持續增加,喜新厭舊的風氣下,垃圾或廢棄物增加勢不可免。

「現在人口那麼多,怎麼辦?大家都隨手丟垃圾,垃圾越堆越多,那就是朝向人心需求而製造業的利益的方向,不斷地促銷,不斷地製造,形成惡性循環。」

山巔海濱見垃圾 清淨源頭不容緩

由於人心嚮往物質生活,卻造成環境與空氣的汙染,讓垃圾充斥在人們的生活空間中。不僅山上鋪滿了垃圾,海上也被垃圾汙染,魚類等水族生物吃的都是塑膠及人們丟棄的種種物品。一則新聞中,在許願池的烏龜突然間暴斃往生,令上人感到不解。

「烏龜通常是動物保育類最長命的,突然間暴斃,解剖後發現牠的肚子裡面都是銅板,一千多枚銅板,將錢當作是飼料,牠就這樣吞食,所以整個肚子裡都是銅板。人們為了求福,卻在許願池裡投銅板,這種的習俗實在是要不得。」

人們嚮往更美好的生活,卻捨本逐末只追求欲望的滿足,到頭來仍是傷害了所居住的環境。

「人生就是很顛倒,自己來汙染大地,再來損自己的健康;我們呼吸的空氣,是很汙濁的空氣,一來製造過程很汙濁,垃圾在大地要處理它,總是焚燒,也造成了整個虛空的汙染。人類就是造禍根,惹來這麼多的汙染,這就是心汙濁、貪著,這種享樂,是為了要滿足他的欲念所造成的,所以心念方向要正確,我們要好好地教育,不僅是從小孩教育起,我們要及時自我內心淨化,也就是要教育。」

當人人守好自己的心念,從自我開始減少浪費,就是一種「清境在源頭」,環保志工的無私付出也不致如同在無底洞中。

「看到了這麼多『你丟我撿』的菩薩,都是做不完的,最好清淨在源頭,每一個人有共知、共識,採取共行的行動,要不然這一群菩薩,是追不上丟的人。『你丟』的人那麼多,『我撿』的人再多也是有限。」

上人並期待要從小或是從自己開始,好好地控制垃圾來源,才是真正讓地球健康淨化、減少污染、節能減碳的最根本作法。

【周末食堂】奶油白菜花

$
0
0
花椰菜簡單的汆燙過後,淋上番茄、牛奶熬煮過的醬汁,濃濃的奶香味和花椰菜的脆口,是非常搭配的。

材料:
白花椰菜一顆、番茄一顆、麵粉一小碗。

調味料:
高湯適量、鮮奶500cc。

作法:
1、花椰菜切小朵後,先用鹽水清洗兩三次,再泡水半小時後燙熟備用。
2、番茄先劃十字後燙熟,接著泡一下冷水,再去皮切成小丁備用。
3、起油鍋,放入麵粉炒香,再放入高湯、鮮奶煮至濃稠,最後放入番茄拌勻。
4、起鍋後,淋在花椰菜上面即可。

小秘訣:
1、花椰菜容易窩藏小蟲,要清洗乾淨。
2、黑柿蕃茄具有酸甜滋味,適合入菜。
3、高湯已經有鹹味,不必再加鹽巴。

(食譜提供:陳秀菊 摘自:大愛電視《現代心素派》)

就是那笑容 帶我回來這裡

$
0
0
入夜,花蓮飄起細雨,從臺北出發的火車載著來自十個國家地區的實業家與社會各界人士,緩緩駛入月臺。他們攜帶著行李步出車廂,在隊輔的引導下整隊集結,井然有序。
 
歡喜參與3月24日至26日連續三天「2017年全球靜思生活營」的五百零九位學員,第一天先至臺北關渡園區、臺北慈院及臺北內湖環保站參訪,經過一整天的慈濟人文洗禮與環保體驗後,人人皆受到無微不至的招待,感動莫名;行程的緊湊亦讓他們感受到相當地充實與滿足。
 
全球靜思生活營 笑臉迎賓 
 
「累不累?」「不累!」來自中國大陸上海的左真,高挑、年輕又有活力,她一路熱心地幫忙隊輔舉著小隊牌走在前面。浩蕩的學員隊伍,在工作人員的歡迎聲中一組一組地走出花蓮車站,外頭的機動交通組也忙著指揮交通,讓學員們順利坐上遊覽車。
 
遊覽車來到花蓮靜思堂,精舍師父及慈濟志工早就在路旁等待學員的到來,聲聲歡迎,聲聲祝福,大夥兒從慈濟醫院步行來到國際寮房,寮房燈光從玻璃透出光來,像是點著燈的家,盼著晚歸的家人。
 
每每拐個彎,就有一群志工拍手歡迎,春雨綿綿,這夜,不冷,暖暖的問候聲,透過穿過雨絲,暖著每一顆期待的心。
 
「歡迎回家!」志工在電梯口親切問候,並指引學員入住的房號;一進房,就看到枕頭上的迎賓禮,學員驚喜地打開來,手帕、祝福卡、琉璃吊飾和護手用紫雲膏,深深感受這分的貼心!
 
學員們開懷地互相研究手上的靜思語祝福卡,「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原諒別人是善待自己。」「心不難,事就不難。」人人會心的一笑,彷彿對照到自己的心境。
 
「怎麼連禮物袋子都那麼美呀?」一進寮房,左真的笑容更燦爛了,「我很喜歡慈濟人的笑容,希望自己這輩子也都一直能有這樣的笑容。」學員們有人聽不懂中文,也有行動不便的,但這些一點都阻擋不了這一刻的知心相契。
 
慈濟全球靜思生活營讓參與的學員有緣相聚一起,藉由分享與學習,深入了解慈濟及重新體驗生命的價值,相互粹鍊智慧,並發揮愛的影響力,為社會貢獻。
 
(文:林儀茹、劉淑貞 花蓮報導 2017/03/24)

感動美國市長 捐款善足跡

$
0
0
【新聞稿】「一個擁抱,一句輕聲的膚慰,讓美國伊利諾州受災民眾,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更留下一個美國市長捐款獻愛心的善足跡。」美國伊利諾州渥太華市長羅博特.伊斯巴(Robert Eschbach)在慈濟的發放場合,親身見證了大愛在人間的「覺有情」,也觸動他投入行善的「愛循環」!

春天是美國最常發生龍捲風的季節,2017年2月28日,美國中西部多個州一天內共遭到二十六起龍捲風侵襲,許多房屋被夷為平地。損害最嚴重的渥太華(Ottawa)和納伯拉(Naplate)小鎮,總共有一百五十三戶房屋全毀或半毀,近五百戶家庭遭受波及。小鎮乍然受到龍捲風侵襲,倖免逃過一劫的居民望著家園在須臾間毀之殆盡,既難過又不捨,急需外界援助。

芝加哥慈濟志工於隔天(3/1)及時深入災區勘災。受災戶黛比在看到慈濟志工現身的同時,感動的表示,很感恩能得到慈濟的立即關懷與幫助,慈濟幫助她們、安慰她們,也讓她們感受到「愛」!

美國芝加哥分會和當地紅十字會合作,啟動發放。透過渥太華市政府助理的協商,市長同意將市議會廳讓慈濟作為3月18日發放場地使用。

與慈濟一起參與發放的紅十字會志工肯特提到:「我從你們身上學習到佛教的教義,你們感謝被你們幫助的人,讓你們有機會付出。我也想把這樣的觀念應用在我的工作上,能服務別人是一種快樂。」

而在發放現場,美國伊利諾州渥太華市長羅博特.伊斯巴(Robert Eschbach)因為行程安排緊湊,原本表示只能短暫的探望,但當羅博特市長踏進發放現場時,看到慈濟人的溫文有禮、現場溫馨的布置,以及老中青的慈濟人一起投入行善行列,他又驚訝又好奇問著:「這到底是怎樣的組織,為何從前都沒有聽到這名稱?」因為被現場的場景感動到,羅博特市長參加完整個發放儀式。

「很多民眾受到龍捲風影響,都失去了他們的家園,我看到很多單位前來幫忙,尤其是今天,你們來這裡發放,對需要幫助的人表達愛與付出,我要向你們致上深深謝意。」這是渥太華市長羅伯特當天的致詞,而他在現場親眼所及盡是慈濟志工親切地對待受災鄉親,感動之餘不斷地說:「一定會回報慈濟人的愛心。」

2017年3月23日,美國芝加哥分會收到一筆捐款,捐款內寫著一封信:「這張給佛教基金會的支票,是不具名捐贈,請以任何有用的方式善用它,非常衷心的感謝你們。」經了解,原來這筆捐款人就是美國伊利諾州渥太華市長羅博特.伊斯巴(Robert Eschbach)。

慈濟基金會指出,「有形的幫助,能帶給受災鄉親重建的資源;無形的關懷,能讓受災鄉親有安穩的依靠。」透過慈濟志工持續的關懷與陪伴,能讓受災鄉親安心、安身,也期待這股暖流能感動更多人,一起投入行善行列,讓「愛」的力量,持續循環。

減災校舍啟用 培植善與孝

$
0
0
指著一塊寫著「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臉,也是最親切的招呼」的靜思語木匾,司儀裘亞梅邀請臺東建和國小的小朋友,轉頭向旁邊的同學親切地微笑打招呼,並希望同學們臉上都要時時都掛著微笑,用笑臉去面對每一件事,每一個人。

讀靜思語 耕耘心中的美善

為了祝賀學校減災希望工程新校舍的落成啟用,慈濟志工特地在3月6日來到臺東建和國小頒贈靜思語木匾,同時也表揚各班級孝悌楷模,期盼每位小朋友都能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同時將每一句靜思好話烙印在心版上,以靜思語轉化心念,開啟視野,身體力行彩繪亮麗的人生。

建和國小校長黃正元在頒獎儀式中,首先感恩慈濟減災希望工程的營建,如今才能有美輪美奐新校舍的呈現;也感謝慈濟志工團隊一年多來頻頻進入校園,協助拆除搬運連鎖磚、到校做素食救地球的環保宣導,以及協助運動會的籌畫與進行等,讓全校師生感受到慈濟人的熱忱,成為大家學習的好榜樣。

尤其在校舍即將啟用的此刻,慈濟志工適時頒贈靜思語木匾,讓全校師生都能沉浸在靜思語的人文薰習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人格陶冶,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校長黃正元期盼透過不定時的靜思語交換,能讓大家從不同的靜思語中帶出愛心和歡喜心。

孝悌楷模 行善行孝不能等

除了贈送靜思語木匾,更重要的是表揚各班孝悌楷模,二年甲班導師李藺娟分享班上孝悌楷模吳柏瑋的孝行。李藺娟老師說,吳柏瑋的媽媽曾跟她說過一段真心話,表示柏瑋很貼心,看到媽媽有時上大夜班回家很累,他都不會去驚動媽媽;就連過年時加班,他也不會要求媽媽要帶他出去玩。

甚至吳柏瑋在家裡動作也很勤快,隨叫隨到絕不拖拉,有時候看到媽媽哭了,他也會在旁邊勸解,要媽媽不要掉眼淚。因此讓媽媽十分感動,時常跟李藺娟分享與吳柏瑋在家的互動。

另一位三年甲班的孝悌楷模張雅琦,她在老師呂佳蓉的眼中是一個嫻靜乖巧的孩子,雖然在班上很少發言,但是做事卻很主動,很樂意幫忙別人。在家對爸媽也很孝順,儘管爸媽因為工作常常要兩地跑,但是她不但貼心,不隨便吵鬧,甚至還會主動幫忙做家事。

這群無論是在家、在學校表現非常優異的小朋友,正是落實靜思語「行善、行孝不能等」的典範,期待每位小朋友都能向他們學習,大家一起在學校當個乖巧聽話的好學生,在家也是孝順父母的好孩子。校長黃正元勉勵全校師生都能從靜思語中感受慈濟的大愛,將善的種子遍灑校園,耕耘出人人心中良善的本性,開創美善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福樹 臺東報導 2017/03/06)

體苦證福 轉憂為樂

$
0
0
【證嚴上人3月25日志工早會開示】
「看到報導,在地中海有難民船超載,小小的船啊,擠了多少人,船沉了,人也沉入大海,不知有多少難民已經淹死在大海中。唉!這都是人生的苦難,長年累月逃難的辛苦;但是為了求生,再怎麼樣的苦,他們都甘願冒著中途的危險,還是要逃,可見生命是多麼的重要!」

生命就在呼吸間 珍惜平安展良能

生命何價?就在呼吸之間;然而每個人的際遇不同,對於生命的態度與運用,也各不相同。

證嚴上人透過媒體報導,得知在利比亞的對開海域上,數艘非洲難民小船不幸翻覆,逾兩百四十人沒入海中。地中海初春風高浪急,難民船多不會選在此時渡海,但如今再次發生不幸,難民處境之艱困,令上人不捨不忍。面對生命的脆弱與渺小,上人期盼人人更要珍惜生命,發揮良能。

「我們要讓生命發揮它的良能價值,假如白白地過日子,不就浪費了時光,消耗了生命,『時日已過,命亦隨減』,度過一天,都是少了一天的生命,這秒秒不會停留,生命也會跟著新陳代謝而消逝。」

上人期盼,身體還能付出、六根還很清朗時,就要發揮助人的功能,「用生命走入生命,用生命搶救生命」發揮人生的價值。

人間處處有菩薩 親身體苦起悲心

「我們不要讓生命空過,要為人群付出,發揮我們人生的價值。今天是3月25日,歷史上的今天,天天打開電腦一看,密密麻麻一大串的『今天』的活動,四大志業各個都是在發揮利益人群、幫助眾生的工作。2003年3月25日,歷史上的今天,是約旦慈濟人展開了(伊拉克)難民關懷的行動。」

2003年美伊戰爭爆發,為了躲避戰火的伊拉克難民湧入約旦。為了援助難民,約旦志工陳秋華聯繫本會,提早進行物資調度與通關工作,如有必要的臨時物品,再由當地採購。從吃的、用的到醫療用品,面面俱到的安排,只為讓身心困頓的難民,得以安下身心。

「菩薩在人間,人間到處有菩薩。難民到來,缺乏的是甚麼,我們就開始張羅,要如何準備禦寒,那就是毛毯,在那一年我們開始研發出了這樣的(賑災)毛毯,當時還沒有開始自己去織,我們挑選顏色,設想尺寸要多大,還想到,可能人會比較(高)大一點,也或許他們會拿來禦寒,那個時候我們考慮得很周詳。還有他們要吃的,要吃甚麼也要合他們的口味......」

當時為了發放食品,思考為了容易存放、不易腐敗,特別由經營罐頭事業的志工邱曜山研發中東口味的罐頭,不僅顧及風味並且尊重穆斯林的飲食規範,安排多次的試吃,用心在每個細節上。

「那一年有時間讓我們準備,果然,及時、快速的準備,就發揮了良能,很多很多的感人事。像是看到臺視的記者,跟著大愛臺的記者去採訪約旦難民區,那一年,好冷好冷,發現一位老人家,風又大,風沙又多,他用塑膠袋套著腳,都已經沒有了知覺。那一位記者,他看了很不捨,當場脫下他還有體溫的襪子,請老人家套上去。哇!好溫馨,這位記者起了慈悲心,脫下他的襪子……這是在歷史的今天,一連串延伸出來的苦難眾生,也看到有愛的菩薩。」

行入苦難生命中 化苦為樂憂轉喜

愛的陪伴,持續不斷,近年來敘利亞內戰,約旦志工持續協助敘利亞難民,無論在物資發放、醫療關懷上,志工們挽救了一個個垂危的生命,也陪伴愁苦的人生走出陰霾。就如約旦志工慈莉所認養的敘利亞孤兒,坎坷生世如今能生長在安樂的家庭,以及醫療個案醫治的艱辛,上人讚歎,這在在都能是人的投入,才能化苦為樂,轉憂為喜。

「這就是有心人,人人發揮生命的良能,用生命走入苦難人的生命中。看來很興奮很感動,不過,想到他們的受苦受難,其實很不捨,很心疼,但又有奈何呢?只好鞏固人間菩薩的活動在人間,我們無法『靜坐空閒處』,而是要將天下蒼生當道場,菩薩要多投入,應用生命,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種族都有這樣的人間菩薩,這都是我們要用心的。」

【周末食堂】寶黃西芹

$
0
0
爽口的西芹,用炒香的紅蘿蔔芡汁取代沙拉醬,特有的滋味是讓人驚喜。

材料:
西芹一把、紅蘿蔔半條。

調味料:
砂糖兩匙、鹽兩匙、胡椒粉一匙、素甘貝醬一罐、地瓜粉少許。

作法:
1、西芹去掉粗纖維後切段,再燙熟擺盤。
2、紅蘿蔔去皮,用湯匙刮成薄片後入鍋,並加入所有調味料炒至金黃色。
3、起鍋後,淋在西芹上面即可。

(食譜提供:陳秀菊 摘自:大愛電視《現代心素派》)

翹首花蓮 發弘願當帶動者

$
0
0
慈濟的發源地在花蓮,好像小時候看到《西遊記》的一張圖像,如來觀音坐在蓮花上面,慈濟到底在花蓮?或在蓮花?常記不清楚,但就有一種清淨的感覺!
 
創業近二十年,行銷事業走遍中國大陸東南西北各地,共有五百多家連鎖店,心中卻關心著社會人文、道德水平,中國大陸廈門實業家張海旺經營仕女手提包連鎖企業,在百忙中也篤定了心的方向,讓心靈更富有。
 
因緣線拉得緊又長
 
參加「2017年全球靜思生活營」是張海旺第二次來臺灣參與的慈濟活動,第一次在去年底(2016年)陪太太來臺受證榮董。他感到,親身參與不同於陪伴,這次收穫更多,以前看慈濟做的是好事,但現在理解慈濟不僅是做好事,是對中華文明的一個發展和傳承。
 
約莫六、七年前,張海旺公司裡一位員工嫁到臺灣,後來這位員工回到廈門靜思堂工作。有次張海旺從靜思堂經過看到她,她便向他推薦證嚴上人《靜思語》,張海旺欣然接受,買了一套《靜思語》回去,不是擺在書櫃,而是整個看入心,這也是他初次認識慈濟的因緣。
 
多年來,張海旺斷斷續續參加歲末祝福,跟著慈濟志工去冬令發放,但是對慈濟沒有深入了解,一家人交善款六、七年,每月最為期盼的是,「每張收據都印有一句靜思語,我們每次都很期待收據上的靜思語,用來提醒自己。」因為工作上忙碌,常出差未真正接觸慈濟,但在冥冥之中彷彿有一條線牽引著張海旺與他的妻子。
 
早期到中國大陸的臺商陳州明等慈濟志工緊緊牽引著張海旺夫婦,去年張太太捐榮董,當時張太太覺得有好事就做,也不是很了解慈濟,基於廈門一位資深志工一直陪伴,啟發了張太太每早都去靜思堂薰法香,已近半年,雖然張海旺心裡支持,但是自己卻沒有行動,龐大的事業讓他還有許多放不下……
 
「慈濟愛的力量太強大了,我去聽了一定會整個人被吸引進去,投入進去了,會不會事業以後都不做了?我會有擔心!」張海旺現在回頭仔細了解,其實兩者都可做得平衡,而且以慈濟理念帶動員工,還會幫助事業做得更好,這是這次來最大的感受。
 
「因為上人很慈悲,回去後會薰法香,成為慈濟人鍛鍊自己的修為,這也是我的福報!」在商場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看到每個人的習氣;現在了解企業經營的溝通是要有同理心,若是能在慈濟團體修改習氣,有涵養就能為企業創造祥和的能量,這就是對企業很大的幫助。
 
推廣慈濟宏揚願力
 
中國大陸經濟、建設快速蓬勃發展,而慈濟人文與行善是文明璀璨的明珠,在寶島臺灣深耕發芽,大陸這一代的企業家都能理解證嚴上人的大愛。還有最初把慈濟帶到廈門灑播的資深志工,他們總說:「有一天,也會落葉歸根回到臺灣。」當初張海旺都不理解這句話,現在終感到責任緊迫,慈濟的精神、人文要去傳承,深入了解後越來越感受他們的願景。
 
「老一代的實業家,從他們身上看到歷史的責任,激發我們內在鬥志的願景!所以很感恩他們。」張海旺從大趨勢而言,如果道德水平未跟著經濟的發展提升,社會沒有道德信仰,就會人心不調,令人的生活焦慮;慈濟是很好的道德體系,而且有實踐的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團體,實業家也應有歷史的使命。
 
自從陪太太來臺受證回廈門後,張海旺在公司的廈門總部推廣素食及廣靜思語,帶動員工薰法,收看《靜思晨語》並進行分享。一個多月下來,在總部約有八十多人,外面視頻約有二百多人,大家一起響應。
 
漸漸地,員工很自然地有了改變,會主動跟志工打招呼;志工推廣素食時,也會幫忙打理東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細節處開始變得融合。
 
現在張海旺也希望影響經商的合作夥伴、供應商、經銷商,但他想,「若要影響他人,自己要先做到;我跟我太太還是要多做、多付出,自己做到了,自然而然就能影響他人。」
 
「大陸有十四億人口,我覺得按比例來說,參與慈濟的人非常的少;所以我願意做帶動者,影響更多的人,人多力量就大!」張海旺參加靜思生活營隊,對未來充滿希望與信心,也願意貢獻自己力量,做有利益社會的事。
 
(文:張如容、黃湘卉 花蓮報導 2017/03/25)

光明圓夢 減災新校舍啟用

$
0
0
【新聞稿】慈濟基金會於3月25日與臺東縣光明國小聯合舉辦減災希望工程新校舍啟用典禮,臺東市市長張國洲與各校校長特前來祝賀;光明國小校長張月昭表示,感恩有慈濟與社會大眾的幫助,今日才能圓滿全校師生的夢想。

光明國小創校至今已有七十年歷史,校舍老舊、耐震程度堪憂,經慈濟基金會勘查、評估、營建、歷時兩年完工,今日(3/25)舉行新校舍啟用典禮。

臺東市長張國洲表示,在援建校舍的這一年,看到了慈濟基金會對教育的投入與用心,而慈濟也可說是活教材,教導學子如何去付出愛;期盼同學們將來學有成就,能將這分愛回饋到社會,形成愛的循環。

典禮上,張月昭校長感謝所有參與援建的人,她表示,光明師生長久的夢想,就是能夠重建新校舍,今日懷著歡喜心、感恩心、以及一分向前走的決心,將帶領光明的師生在新校舍裡更積極、努力的學習,將理念化為行動力,彼此勉勵。

慈濟基金會表示,減災希望工程援建老舊校舍,是希望能防範災害於未然,將風險減至最低,讓學子能安全、安心的學習,而當重大災害不幸發生時,學校也將成為各地區重要的緊急避難場所,因此校園建築勢必要堅固安穩、屹立不搖。

愛的招手 來自全球實業家

$
0
0
「憫念貧苦病患,奔走長街陋巷......」五百零九位來自十個國家地區的實業家及各界社會人士,齊聚花蓮靜思堂,齊聲唱出〈慈濟功德會會歌〉,也許是腳踏慈濟發祥地,也許是心心念念企盼著回來,大家的聲音整齊又宏亮,兩行淚再也忍不住......
 
呼朋引伴 回家真好
 
2017年全球靜思生活營邁入第六十八期,第一次來到臺灣的張麗娜,心裡既興奮又開心,一路上,她想著就要回到心靈的故鄉,與思思念念的證嚴上人見面了,澎湃指數隨著距離愈近,也隨之倍增。
 
來到開營典禮,張麗娜聽見全場宏亮的聲音唱著〈慈濟功德會會歌〉時,一觸即發,心裡感動不已,眼淚也不聽話地從兩頰滾落,「原來這就是回家的感覺。」既像久離家鄉的孩子近鄉情却,又像迷途的孩子找到思念的家......
 
在張麗娜的故鄉大陸吉林長春的志工們,為了堅定大家薰法香的道心,流傳著一首詩〈薰與不薰〉——您醒來,或是沉睡,師父就在那裡,輕聲細語;您想起,或是忘記,約定就在那裡,不來不去;您把握,或是錯過,因緣就在那裡,不多不少;您薰,或是不薰,法就在那裡,不增不減;您自己來,或者,我們去接您;菩薩道上,不離不棄。
 
「菩薩道上,不離不棄。」像是生生世世的約定,更像是累生的承諾,張麗娜在長春天天薰法香,一百零九天來沒有中斷過,這一趟她呼朋引伴回到臺灣,期盼見師一面,增長見聞。
 
鐘鼓響起 敲醒心板
 
有別於以往,相見歡上慈濟科技大學的親善大使特別帶來鐘鼓演繹--《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終曲》。隨著旋律鼓聲入耳,聲聲敲醒心板,晨語時證嚴上人的開示,猶言在耳,「人人發揮生命的良能,用生命走入苦難人的生命中……」
 
王小惠來自大陸四川,在西安翻譯學院擔任書記,去年(2016年)在學校愛灑中與慈濟結緣,非常地認同。
 
曾排練過〈勤行頌〉的王小蕙,沒有忘記自己的心願,「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希望能夠用我的體驗,用我的紀錄,用我的視頻,把它都記錄下來。」她希望把課堂的見聞和感動,帶回去和身邊的人分享,邀更多人一起來撒播善念。
 
十國童謠 十分迎賓
 
「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臺灣家人在哪裡?揮揮手......
 
慈濟科技大學的親善大使果然名不虛傳,為了開營的相見歡,學生們上網找資料學習,一一唱出在場國家,耳熟能詳的童謠,不但讓學員感受到他們的真心,也感受到他們的誠意。十首童謠,將熱鬧氣氛提升到最高點,心緊緊相連,陌生感不見了,學習也更安心自在。
 
這分歡喜也牽動著靜思精舍德寋師父,「我們也是有活力、有實力的營隊,巧妙的因緣讓十國英雄好漢齊聚一堂,讓我們一同感受到健康的正能量!」「什麼樣的力量可以轉動世界?」「愛!」德寋師父表示,大家因為佛法中的慈悲,而聚在這裡。
 
韓國的第一顆慈濟種子朴東燮,在營隊中擔任翻譯員。在韓國的慈濟人很少,只要有人願意了解,他都願意陪伴。卜東燮分享:「翻譯過程中,必須很即時地轉換語言,對自己也是一分挑戰,感受是要更深入學習佛法。」
 
心蓮待綻 愛心澆灌
 
在約旦,大漠荒蕪的沙漠上,慈濟志工的身影為難民帶來希望。臺中慈院院長簡守信親臨實業家生活營,分享前往約旦難民營,為敘利亞難民提供義診的親身經歷。「當時我們看到敘利亞天寒地凍,難民小朋友赤腳或穿拖鞋,臉色蒼白,雙手冰冷,住在簡陋單薄的帳篷中。如果我們只是同情掉淚,對這些難民沒有幫助。」
 
於是慈濟人醫會義診團前往約旦的難民營,為當地難民們治療疾病。醫師們提供跨科的醫療服務,內科、外科、小兒科、牙科……「能為難民們緩解病苦,送上溫暖與關懷,大家都滿心歡喜。」
 
「我們的幸福指數,跟賺錢的多寡,相關性很低。」簡院長說,越有能力的人,越要為社會付出,就像比爾蓋茲,在非洲找到他人生的意義。「非洲小朋友死亡率最高的原因,竟然是拉肚子、瘧疾。」簡院長強調,這都是很簡單的問題,只要吃藥,掛蚊帳,就能解決。
 
「約旦慈濟志工陳秋華長期投入難民關懷,陪伴從臺灣前往的慈濟人醫義診團,他在遊覽車上跟大家分享難民的故事,說著說著不禁落下男兒淚。」簡院長跟現場學員分享,天底下,最催淚的事情,是男人的眼淚!全場即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如果我們不選擇做一點事情,他們的未來在哪裡呢?希望透過慈濟,透過約旦慈濟人,一起為當地的難民們付出大愛。」
 
簡院長分享過後,司儀呂美雲與學員感性互動,「因為不放棄,而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畫面上敍利亞難民的畫面,譜寫悲歌,唯有愛,是他們的希望,「如果你也願意為他們付出大愛,請高舉雙手,左右搖擺。」
 
「看到敘利亞的難民兒童,心裡很捨不得。」來自大陸遼寧省實業家郭秀華,很高興有機會可以付出一分力量,她高舉右手,願意加入護持大愛心蓮的行列。
 
一張張畫面,觸動實業家的心,揮舞的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密集,一雙雙都是愛的招手。全球靜思生活營,來自全球的愛,為敍利亞難民招來希望。
 
(文:臺南人文真善美志工 花蓮報導 2017/03/25)

入群淨化 行法人間

$
0
0
逾半世紀以來,慈濟援助過全球九十多個國家地區,與志工談話時,證嚴上人感恩慈濟人心懷天下苦難眾生,把握因緣用心付出,隨處播撒種子,就地開展庇蔭眾生的菩提林。

上人談及,靜思法脈的源頭,要追溯到自己出家修行的一念心。起初受父親往生衝擊而接觸佛法,在佛法中找到人生方向;一生對導師叮囑的「為佛教、為眾生」,信受奉行。

傳法髓 續慧命

「自出家以來,堅持自力更生,要將佛法傳給大眾,讓人運用在生活中,這就是靜思法脈的精神。」上人表示,自己追求的是能「淨化人心」的法,在人群中發揮功能,對社會大眾有教育性,所以要在人間傳法、行法,此即慈濟的宗旨和教育。

慈濟在克難中創立,早年常住生活清苦,需要借米、油才能供應鹹粥給參與發放的照顧戶及會眾,依然堅持不占用基金會一分一毫資源。「靜思法脈淬煉自佛法,由靜思精舍修行者守護根源,向在家居士傳法,在世間展開慈濟宗門。堅守誠正信實的精神,才能傳法髓、發宏願。」

上人以骨髓移植為喻,將健康的幹細胞成功移植到血液疾病患者身上,就能發揮正常造血功能;法髓移植成功,則能增長慧命,生生世世無限延續。「全球慈濟人移植了法髓、傳承靜思法脈精神理念為慧命資糧,所以能無悔、無怨、無私、無求在世界各地為眾生付出。」

慈濟志業以靜思法脈為核心,上人表示,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雖在不同領域發揮良能,但法源相同,靜思弟子都要傳承法髓,內修外行。

「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發四弘誓願──『誠』心誓願度眾生,『正』心誓願斷煩惱,『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在人間悲智雙運,發揮四無量心──大慈無悔愛無量,大悲無怨願無量,大喜無憂樂無量,大捨無求恩無量。這不只是內修外行的功夫,也是四大志業的宗旨方向。」

增福緣 消災難

與菲律賓慈濟人談話,上人談到菲律賓貧苦人多,許多窮人到大都市謀生,在都市邊緣以便宜建材搭蓋違建,狹窄密集,一旦發生火災往往不可收拾,容易導致傷亡、讓大量窮人無家可歸,也會危及公共安全。

上人舉述印尼慈濟人在紅溪河水患後與政府合作,協助違章居民遷建大愛村、大力整治紅溪河,不但改善環境衛生,也讓貧人安居樂業、子女安心上學,有益整體社會發展;後來政府比照慈濟經驗,為境內貧民興建住房,帶動城市欣欣向榮,足見政府、民間有為,可以安定民生。「人民合心,社會安定,百業繁榮,國家就會興盛。要積極啟發人人愛心,帶動人人造福,從內心到社會環境都能淨化。」

北區社區志工至靜思精舍尋根,上人談及敘利亞、阿富汗等國家難民,迫於戰爭逃離家鄉,一路顛沛受苦,幸而苦難中有福緣,歐洲慈濟人在塞爾維亞的難民援助行動,自去年二月延續迄今,此次發放由歐洲、亞洲七國慈濟人前往承擔。

「能時常助人的人最有福。要珍惜平安、把握助人因緣,用虔誠的愛多造福緣,消解災難。」

為了凝聚國際慈善力量,為天下和平而祈禱,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三場「國際大愛,心蓮滿人間」祈福音樂會。約旦陳秋華師兄特地搭機返臺,頂禮感恩臺灣民眾,分享中句句血淚。

上人感恩臺灣愛心人多,願意為苦難人用心付出;期待大眾多加宣導,讓人人見苦知福,啟發愛心、起於行動。「人間疾苦多,要多了解、多傳達,啟發人人愛心,付出愛的能量。人間菩薩愈多,天下苦難人得救的機會就愈多。」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表示,慈善救助必須深入了解對方處境,設法徹底解決問題。「除了親手布施,還要長期陪伴,做深入、根本的救濟,而非短暫、表淺的付出。請大家多用心,當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

上人教大家以感恩、尊重、愛與志工互動,關心每一位志工,讓有心付出者感受歡喜,對的事情多予勉勵,需改進之處也適時提出建議,帶動人發心立願成為人間菩薩。「要度化眾生、利益人群,必須發自內心、與眾和合,才有足夠的力量。期待人人借力使力,讓『慈濟魂』甦醒,重新啟動臺灣的善與愛。」

【靜思小語】淨化人心,要在人群傳法、在人間行法。

上人開示於2017年2月11~13日《農正月‧十五至十七》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4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伸出手拉起來 唱歌學英文

$
0
0
「他們不願意牽我們的手,就會覺得有挫折感;但我們還是會再一次伸出我們的手,把他拉起來。」身為一家電信業總經理的張宗臣,換上志工服、背著吉他,和在國中教英文的太太廖紫伶,兩人即使再忙,一到新芽課輔的日子,也會記得為一群慈濟照顧戶的孩子們義務上英文課。

挫折調適後 再次伸出手來

「好,大家跟著唱!」桃園靜思堂裡,背著吉他伴唱的張宗臣在臺前輕快地唱起歌來。「Led by causes from lives past……」國中組的同學們手拿著英文歌詞,也一起唱出〈在第六對相遇〉的英文版,每個人臉上露出專注的神情。

英文和唱歌是張宗臣的興趣,四年前(2013年)他跟太太廖紫伶一起加入慈濟外語隊當志工,並開始投入新芽課輔的工作,承擔國中組英文教學。「來慈濟發現照顧戶孩子真的很需要幫忙,培養他們對英文學習的興趣,這是我和太太最大的原動力。」

張宗臣很用心教學,但當孩子學習成效不如預期,當下會有點緊張,也會有一點點小挫折,他覺得:「孩子本性都不壞,心地善良,他們願意聽話,要求做一點事情,還是願意配合,這種回饋是很大的動力,就會帶給我喜悅。」


有的同學在課堂上很調皮,不是很認真,但經過幾年相處,張宗臣已經和他們建立情感,「跟孩子相處,收穫最大的是自己,不論是教學方法改進,或受到挫折學習怎樣包容和善解等等,也許收穫比孩子還要多。」

對照顧戶的這些孩子,張宗臣認為:「很希望提升他們,可是如果他們不願意牽我的手,就會覺得有挫折感。」不過,張宗臣強調:「自我調適後,我們還是會再一次伸出我們的手,把他拉起來,希望孩子有一天記得,他曾經來過靜思堂,有這麼多師姑師伯陪伴他。」

教唱學英文 培養學習興趣

「I Iike to eat pizza.」3月26日這天早上,廖紫伶在人文教室支援國小組英文教學,同一時間,張宗臣在隔壁教唱英文歌曲。

幾年前的聖誕節,廖紫伶想要規劃不一樣的課程給孩子,想到〈聖誕歌〉很有名,但不太懂音樂,剛好先生張宗臣會唱歌、會彈吉他,便請他幫忙。接著張宗臣一學期教唱一首慈濟英文歌曲,例如:〈愛與關懷〉、〈祈禱〉等等,希望孩子們也能體會歌詞的美與人文。

「這些孩子學習沒有那麼穩定,在學校比較少受到關注,課業成績普遍低落一點。」廖紫伶用愛去關懷,想出一些不一樣方式帶動這些孩子。廖紫伶說:「孩子一開始不是很了解,也不熟悉,會有一點排斥;孩子會想說又是英文課,可能又是跟學校一樣的方式,又是坐在那裏,老師在上面一直講。」

「不曉得給孩子甚麼?能不能真正幫助他們?」廖紫伶每學期在做規畫課程的時候,有一點點挑戰,也有一點點的困難跟挫折,因為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不同。之前廖紫伶會擔心,一個月兩次、一次一小時課程,對孩子的幫助不會很高。 

因為不容易,廖紫伶改變教學方式:「要讓孩子喜歡英文這個科目,不是要求考試、要求他們背,改帶一些會話課程或是音樂課程,他們覺得很有趣。」廖紫伶不斷給孩子信心,安排志工一對一的陪伴,對孩子多指導、多鼓勵一些。

真心的陪伴 彼此互為貴人

「孩子也教我很多,算是我的貴人。」廖紫伶把課輔的孩子當作是自己的小孩,也因為了教學相長,她也回到學校再進修。透過真心的陪伴,孩子慢慢建立信心之後,現在參與感也非常的高,廖紫伶感受到:「每一年慢慢地成長,真的感到非常的開心,也是非常大的鼓勵。」一位課輔的孩子認真學習,她說:「老師教得很好,跟學校教得不一樣,很喜歡。」

同為外語隊,也一起加入新芽課輔的志工廖梅珍,看到夫妻倆全心投入教學,表示很難得。她說:「平時他們會一起討論怎樣來帶動孩子學習,很用心也很有耐心,跟孩子也很熟,讓孩子都願意好好學習。」

「我和老婆有一個共同理念,就是培養孩子自學能力,孩子自學能力培養好,就會不斷進步。」張宗臣和廖紫伶夫妻倆希望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儘管他們再怎麼忙碌,一定會以新芽課輔工作為第一優先。【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美儒 桃園報導 2017/03/26)

角落飄香 獄中端出好料理

$
0
0

為提升女收容人廚藝,法務部矯正署宜蘭監獄典獄長謝琨琦邀約慈濟香積團隊到監獄裡,教導收容人烹煮蔬食料理,讓愛的連漪逐步在獄中擴散著。


監獄是社會上常被世人忽略、遺忘的角落。宜蘭慈濟志工以愛關懷受刑人,透過素食料理的教學,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將來出社會學以致用。三個月來的學習成果發表,也讓大家看見他們的好手藝。

志工細心教導 收容人用心學習

廚房裡香味四溢,慈濟志工許清標等十四人正仔細地教導宜蘭監獄廚房內的女收容人,從選食材、刀工、菜色搭配、火侯控制等,一點都不馬虎,而女收容人也用心地學習著。

開餐廳多年的許清標先從火候教起,知道如何控制鍋子的熱度,也要學習怎麼切好菜,慢工出細活是最重要的技巧。許清標讚歎地表示:「很棒!他們很想學,而且熱忱一百。」

每位志工各拿出自己絕活好菜來教導女收容人,像是最受好評的三杯杏鮑茹,志工賴明渶不藏私地傾囊相授,從切工、到調味、到如何炸得酥脆好看,全都按部就班慢慢教。

三個月的學習一下子就到了成果的驗收。3月23日一早,慈濟香積團隊賴明渶等人來到宜蘭監獄的廚房,為女收容人們加油打氣,看著女收容人細心地捲著海苔豆包卷、芋頭卷等手工菜,個個戰戰競競,要把三個月來學到的好手藝展現出來。

迷途羔羊有心 學素料理有信心

收容人黃同學表示:「在還沒失去自由之前,我在家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也從不進廚房、做家事,我從一開始不會拿菜刀,時時刻刻一邊切菜,一邊怕切到自己的手,經過慈濟師兄姊一次一次的上課指導,讓我抓到其中之訣竅。」

許多學員從未下過廚,但是在慈濟志工悉心教導下,如今他們已能獨當一面,習得烹飪的一技之長,讓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受刑人江同學分享自己學習的心得,以前沒接觸素食的她非常愛吃葷食,直到遇到了慈濟志工,經過他們指導,江同學很高興自己能學會烹煮美味的素食料理。

尤其透過慈濟志工的指導,也顛覆了學員們原本對素食的看法,才明白原來素食可以這麼多元化、這麼美味可口。江同學表示剛開始學習時,她總是很緊張,連作夢都在炒菜呢!現在的她,能有自信地烹煮多樣式的蔬食好滋味了。

隨著時間一轉眼來到下午,廚房裡的收容人正努力為今天的十四道菜做收尾及擺盤,有人負責炒烏龍麵、有人負責將海苔豆包卷裹上麵糊,慈濟志工也在一旁指導,大家分工合作,要大家品嚐他們三個月來學習到的好手藝。

製作獄中便當 重燃人生價值觀

當一盤盤蔬食料理擺上桌,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看著這些完成品,典獄長謝琨琦感謝慈濟香積團隊的素食推廣,指導同學學習烹煮蔬食料理,每個星期四下午來教同學,陪他們慢慢建立信心,甚至讓監獄裡的工作人員也開始訂購起便當,這些都是最好的成就。

典獄長謝琨琦同時也說:「我們的目標就是每個星期要有一天不吃葷的,吃蔬食,也讓我們同學更健康,大家一起來愛護地球。」

指導收容人煮蔬食的慈濟志工許清標表示:「希望他們出去之後有一技之長,學以致用。愛的力量,眾志成城。」負責整個入監關懷課程籌劃志工沈秀娟也表示:「透過教導收容人煮素食,讓他們有一技之長,學以致用、自力更生。」

吃著收容人烹煮的蔬食料理,典獄長瞼上露出滿意的笑容,忍不住豎起大拇指說:「好吃,讚!」而獄方也自1月開始邀約慈濟志工來教導素食點心的製作,由慈濟志工也是宜蘭餅發明館的董事長劉鐙徽,傳授收容人製作美味可口的素食點心撇步,志工林順發則教導收容人製作Q彈好吃的手工包子饅頭。

愛能扭轉人生,慈濟志工用心教導,收容人認真學習,第一次的蔬食料理成果,看到收容人的進步,同時也改變了他們對於素食料理的看法,更透過成果發表讓收容人更有自信心,燃起生命的希望。【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張郁彤、吳淑育 宜蘭報導 2017/03/23)

媽祖遶境 志工服務足感心

$
0
0
【新聞稿】大甲媽祖遶境活動,3月27日抵達嘉義新港奉天宮,許多信徒長途跋涉,腳底起水泡、筋骨痠痛,加上睡眠品質不佳,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慈濟人醫會成員結合大林慈濟醫院護理人員、新港慈濟志工設置複合式醫療站,提供酸痛貼布與藥膏。換藥過程中,志工還會送上消暑青草茶與點心,讓信眾感到很貼心。


因緣成熟 設立醫療站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新港地區共有七十多個社區團體認養遶境各項工作,慈濟志工二十年來多以個人身分參加掃街與洗碗。

五年前,新港慈濟志工林祐本與葉麗卿兩人見因緣成熟,決定以慈濟基金會名義,正式向新港文教基金會登記認養掃街。隔年,大林慈院首度結合慈濟志工與雲嘉南慈濟人醫會成員,在新港設立醫療服務站,與紅十字、鳳凰志工共同服務信眾。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職工陳柔穎表示,慈濟醫療站所有醫材由大林慈院全力支援,護理人員則是自發性利用休假或空檔當醫療志工,提供信眾鞭炮燙傷敷治、中醫推拿、貼布藥膏換藥、量血壓。

除了提供醫療服務,志工也提供消暑清涼的青草茶,同時宣導減少燃放鞭炮、垃圾不落地與少用免洗碗筷。醫療站提供複合式服務,讓廟方與信眾們印象深刻與肯定,舉辦活動時紛紛想到要與慈濟合作,例如2016年金虎爺路跑,奉天宮邀請慈濟人醫會協助終點與四個休息站的醫療服務。

志工很貼心 人情味濃厚

來自高雄的楊先生為了幫年邁的父母跟生病的姊姊祈福,首次參與大甲媽祖全程遶境活動,扣除睡覺與正餐時間,其餘時間就是不斷的走路。但十二小時行軍式的步行,讓他在第一天就腳底起水泡,膝蓋關節也因負荷不了,而開始疼痛,從臺中大甲鎮瀾宮走到新港,一路上他靠著止痛藥舒緩疼痛,抵達新港後,就到慈濟醫療站尋求協助。

志工聽完他故事後,準備一包痠痛貼布讓他更換,祝福他與家人平安健康,楊先生收到志工的關心後表示:「這就是臺灣特有的人情味。」

今年(2017年)大甲媽祖遶境,慈濟醫療站擴大服務規模,兩天六個時段,護理師採三小時一班,共計三十五人次提供醫療服務;一百二十名志工投入環保骨髓捐贈與蔬食推廣,設置文物攤位,邀請民眾響應111世界蔬醒日活動,服務逾三千人。

(文:張庭涵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報導2017/03/27)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