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堅毅勤行願 心蓮滿人間

$
0
0
「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我!…… 」〈行願〉歌曲鏗鏘有力的清唱聲,搭配著整齊有力道的肢體動作,震撼全場。由榮董實業家、慈警與海巡署組成的行願法船,呈現堅毅向前的大願力,划船前行。

高雄榮董實業家團隊凝聚愛心,發起「國際大愛心蓮滿人間音樂祈福會」,即將於4月8日於高雄巨蛋盛大演出,希望能募心募愛馳助敘利亞,幫助受苦受難的難民。

演繹〈行願〉法船的榮董實業家、慈警與海巡署等八十位,及榮董團隊第二代年輕人將演繹〈勤行頌〉、《藥師如來十二願.終曲》合計一百人,3月25日一早齊聚於高雄靜思堂進行彩排。

行願 信念堅持

彩排演練中,全體大幅度扭轉身軀,每一次的抬頭、舉手都整齊劃一。在音樂聲剎那停止的一刻,全體單腳跪地,一手置放胸前,一手高高舉起,手勢強而有力,展現十足的道氣。
 
「這不僅是對外行善也是內部共聚善念的循環,『行願』同時也是『信念』的堅持。」海巡署大隊長蔡順元,彩排後說出他心中堅定的意念。

蔡順元受到臺北募心蓮音樂會的感動,也邀約幾位同事來參與這次的演繹,對於同事利用難得的假日實際參與演出,令他很感動。

愛心 善念共振

「鏗!咚!咚!咚!鏗!歲月悠悠,人生苦短……」《藥師如來十二願.終曲》由十四對榮董實業家夫妻所組成,他們雖然有的頭髮已花白,但兩眼卻炯炯有神,人人顯得戰戰兢兢的,現場氛圍相當莊嚴。
 
志工郭素端回憶當時參加臺北音樂會的感動,仍記憶猶新:「參加三場音樂會,同時也哭了三場,那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感動,尤其是陳秋華師兄跪地頂禮那一幕……」郭素端感受到生長在臺灣是多麼地幸福。志工林文章亦表示:「看到海外志工那一念援助敘利亞難民的慈悲心,不感動都不行。」

而一群來自榮董實業家第二代的年輕人則打著赤腳,身手矯健地隨著音樂,加緊步伐展開演練。他們時而握緊鼓棒高舉,時而快速揮出又收回鼓棒置胸前,仰頭高舉鼓棒,斜跨大步擊鼓……整場動作一致,氣勢磅礡,舉手投足間亦展現道氣,令人刮目相看。

用心 匯聚善念
 
演繹種子蔡雅純延續了參加臺北音樂會的感動,及受到高雄慈濟志工的鼓勵而參與演繹。她說:「年輕人從不會到投入心思演練,讓我將感動化為動力,祈望藉『鼓』法器互相成就,帶動更多人引發愛心。」

同是演繹種子的林維揚則說到,「這次的演練讓我太感動,大家為了團隊都盡心盡力付出;師姑師伯也大膽放手讓我們去做。」彩排過程雖然辛苦,但林維揚很感恩大家都配合得很好。從課程規畫、報到、整天練習;以及平日與大家的聯繫,回去後還會開會檢討……

「我們對動作規格要求嚴謹,而演練的成員除了高雄,也有來自雲林、臺南及嘉義。」林維揚提到,有位來自嘉義的女學員,兩耳雖然都戴著電子耳,但動作卻都非常到位。為了辦好音樂會,他期勉大家能用心投入,用心和鼓對話。
 
因為一分善心善念,匯聚了一群有愛心的人,大家發揮「善念共振」的效應,犧牲假日,利用時間勤練演繹,全力為「國際大愛心蓮滿人間祈福音樂會」進行彩排,為敘利亞難民募心募愛做最完美的演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沈香 高雄報導 2017/03/25)

有十捨一 悲智同行

$
0
0
【證嚴上人3月29日志工早會開示】
「人間苦難相真是偏多,我們要行的是菩薩道,藉著假名相而要行真實道。」證嚴上人於3月29日志工早會上提醒大眾,透過「三理四相」來觀察世間法,好好地思維人世間的名與相,實是難以恆常不變。

看見苦難啟善念 有而知足不貪求

「人、事、物到頭來,有什麼真實的、永恆的?但是,雖無永恆,也沒有真實,但是人活在世間,總是有感受;(所)感受的,那就是喜怒哀樂——歡喜的,就是一切循環順暢,豐富無缺,而且人與人之間平安、和平、祥和,想要的都樣樣滿足。能滿足嗎?時常跟大家說『有一缺九』。」

當人感受到喜悅與滿足,希望能恆盈持泰,這一念心動,就是造作無邊的開始。

「人啊!要擁有的是無窮盡。這種無量無邊,其實你想要取得永遠,不滿足(就)像虛空之大,你給多少,他還是還有空間、還需要,這都是我們人心的貪念,一個貪字,有一缺九。」

相對於貪欲之後的無度需索;人若能知足,當看見苦難而啟發善念,也能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一直一直跟大家分享:我有十,只要捨一,那就可以幫助很多很多的人,就可以付出很多很大的力量。(如果)人人有這樣(等滿足後才付出的)觀念,那就永遠都是還不足——等到我力量足夠了,我才來付出;等到我都滿足了才捨、才救人,一切都是來不及。什麼時候等你到滿足呢?什麼時候等待你力量已經足夠了?所以,我們要輔導到人心態能打開心門,看開一點,有了都要付出。」

有愛人生不困難 悲智雙運心無懼

由於人心無明覆藏,世間的苦難總是不斷地重複。新聞報導中,緬甸去年(2016年)新增十五萬結核病患,醫療費用已經讓貧困家庭苦不堪言,在中部曼德勒市附近一個村莊,一對夫妻因感染具有抗藥性的結核病,以為自己終將不治,妻子在失去理智下,竟毒害了自己三個幼齡子女後,夫妻倆再相約自戕未果,卻已造成一歲的女兒往生,七歲與九歲的兒子搶救中的人倫悲劇。

上人慨嘆,結核病治療在臺灣並不困難,但卻讓緬甸的貧困戶走上絕路。這種人間苦相在世間一直一直重演,警惕著人們。

「這是一個家庭在經濟困難(下的苦難),其實在臺灣,結核病不是很簡單嗎?不是很快隔離一下,要不然,總是很快幫助(他們治療)。我們早年曾經在印尼發現到了整個村莊都有結核病,慈濟人及時在整個村莊,慈濟人走進去,天天把藥送到手上,看著他把藥吞下去,送營養品給他們。」

1995年,印尼慈濟志工應當格朗縣(Tangerang)衛生局請求,針對當地結核病最嚴重的兩個村落,進行「消滅結核病」計畫,從年底開始為一千一百多位結核病患發放藥品,並提供奶粉、大米、維他命等營養品,歷時半年後完成第一階段;接續展開了長期的醫療援助與慈善發放工作,而後雖然遇到了1998年印尼排華的動盪也未曾停止。

上人讚歎:「這都是曾經走過整個村莊,讓結核病斷根才停止。這是在一、二十年前印尼的慈濟人,幾雙繡花鞋,就是女眾菩薩那樣地用心。總而言之,有愛心的人,不一定很有錢,願意力量付出,那樣的結核病,其實一般人都很怕,慈濟人有這樣的常識、有智識,知道如何預防,自己就可以去親近;如南非的照顧愛滋病,一樣的道理。慈濟人也是這樣,這總是要先有智慧後面的慈悲,悲智雙運都是平行。」

貧病苦難盼得救 就地取材勤付出

救濟貧病苦難,需要人間菩薩有著悲智雙運的願力,更需要有理有道的因緣匯聚。上人感嘆全球苦難之多,每每看見非洲的飢荒不止,心裡總是感傷。

「在將近二十年前,衣索匹亞、索馬利亞,我們也都曾經去過,也幫助過,但是寸寸步步都是很艱鉅,看到了他們這樣,又是心有所不安,不知道要如何再啟動。這一、二十年一直到現在,(當地)都沒有什麼改變,他們的社會不安定,就很難對難民或是窮人去施予幫助,都很困難,不只是人缺乏糧食,也是社會不調,氣候也是不調,所以許多感慨。說來說去,應該是業力,這個業障實在是很無奈。」

上人提及慈濟在智利的因緣,源於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芮氏規模8.8強震,鄰近國度的阿根廷慈濟志工率先進入災區勘災,後續結合了美國慈濟志工以及南美洲各國志工為災民進行發放,也帶動出了智利臺商一起參與;之後,這一批臺商選擇從臨時環保點開始落實慈濟志業。

「剛剛看到的畫面,都是人不多,但是他們很盡心力,都是就地取材,他們也要照顧大地,這都是大老闆,當地的企業家、華人企業家、臺商、華人,會合起來利用時間,不只是平常的捐錢、付出,他們還去照顧大地做環保,天天沿途撿垃圾,他們把這樣的垃圾變成了資源,很感動。」

人少力大注慈善 拔苦眾生得法喜

除了親力親為做環保,智利慈濟志工雖然人少,卻也不忘慈善訪視、濟貧救助的工作。

「他們在救濟的,總是大家掏腰包,回收的資源可以作為救災的工作,不只是救災,還要關心教育,孩子、孤兒院、老人院,他們都是時常去帶動,人力不多,卻是很精的付出。」

雖然人力較少,智利慈濟志工在個案照顧上卻不馬虎,不止給予急難的幫助,更長期輔導個案自力更生,陪伴個案身心健康。

「像所關心照顧的有兩戶,像那樣小兒麻痺症的,要維持這樣一家維持不下去了,他們(智利慈濟志工)也鼓勵他去擺路攤,給他工具、三輪車,他有了這一輛三輪車,這個家庭開始就可以自力更生起來。這一個家庭的困難,還有輔導他身心健康起來;然後還要被輔導過的,他也懂得要如何回饋。都是大家互相的感動,互相的提攜,這樣在關懷付出,讓他們能自力更生。」

上人再次提醒眾人,「願意付出,不一定要很多錢,只是願意付出,世間就會均勻,不會窮的窮到自殺,也不會很麻痺地過享受生活,都是要有愛的輔導。」

語末,上人指出,世間的苦難與善的付出,其實也還都是名與相。

「在人間,需要有相、有事,有苦難人需要有菩薩、好人去關懷,這樣才能解決人間苦難。佛法就是這樣地奧妙,你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苦難)過了,他得救,我們快樂,法喜充滿,這是最根本的,我們要學習的。」

熱血青年 投入專才為助人

$
0
0

過往烈士青年,放下摯愛,付出生命,以熱血為國家付出,故訂定每年3月29日為「青年節」以表紀念。世代交替的今日,傑出青年的定義更為廣闊,凡是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於個人事業及公眾服務方面銳意進取,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自身力量影響社會,即是現代的優秀青年。


慈濟大學多位同學因平日熱心於服務工作而獲得表揚。傳播系潘信安獲2017年度青年獎章(全臺僅十一位得獎者,其中只有兩位學生);醫學系陳柏威獲2017年度全臺大專優秀青年;英美語文學系高子安獲2017年度花蓮縣大專優秀青年。

傳播青年樂助人 勤走偏鄉與海外

2017年度青年獎章和全臺大專優秀青年於3月28日,在臺北劍潭活動中心舉辦頒獎典禮。青年獎章是從三百一十八位參加選拔的優秀青年中,決選出十一位得主。慈大傳播系四年級潘信安同學,為「助人類」得獎者。

潘信安進入慈大就讀後,投入川愛志工隊服務,曾經擔任過副總召、總召,連續三年帶領隊員從花蓮社區經營到海外服務,讓兩岸青年志工將熱忱化為行動,展現創意與服務力。

同時,潘信安也成立Novice工作室,運用專業協助如iGoods等社會企業及社福機構,紀錄公益影像及宣傳;參與資訊志工協助富源社區培養小小記者及協助阿嬤畫作策展等,透過服務發揮影響力,也曾利用自己的傳播所學協助水璉部落「達路岸重建計畫」。潘信安表示,曾經害怕不敢告訴別人自己在當志工,但後來覺得每個人在孩提時期,都曾經有著所屬的熱血卡通偶像,只是隨著年紀增長而忘記了當年的英雄夢。

當志工的過程,潘信安覺得一點都不孤單,他感謝慈濟大學許木柱副校長、何蘊琪老師和一百多位夥伴,一同在川愛奮鬥,大家一起當自己心中的超人,一起改變世界。

以語會友入心坎 推廣語言傳知識

醫學系四年級陳柏威獲全臺大專優秀青年代表。陳柏威目前擔任慈大人醫社社長,創立幫幫郵局,讓隊員與見晴國國小小朋友通信,讓服務不因遙遠而斷斷續續;創立松浦營隊,在當地修女及長者的需求下,每年寒暑假前往衛教與關心老人;參與Eco-camp國際環保營隊,向外國學生推廣環保概念;參與世界醫學生交換計畫、亞洲醫學生交換計畫,接待多位世界各國的醫學生參與交流。

熱心於偏鄉服務的陳柏崴,也利用空檔學習阿美族語,陳柏崴表示,在花蓮常會遇到一些原住民,有時候只是一句族語的問候,就會讓原本受病而苦的患者展開笑顏,拉近醫病關係。

同樣獲得2017年度花蓮縣大專優秀青年的英美語文學系高子安,她利用自己的語言專長參與慈大國際接待服務隊、YMCA國際志工、2014年中華民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慈濟小學午休伴讀志工、YMCA營隊志工等。高子安表示,從高中開始擔任英文陪讀志工就很喜歡與小朋友接觸,陪讀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她的責任感,希望能讓小朋友喜歡閱讀,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在3月29日花蓮縣政府舉辦的頒獎典禮上,獲得今年花蓮縣社會優秀青年的慈大校友黃威翰醫師亦鼓勵學弟妹們,在慈濟有很多服務他人的機會,可以跟著志工們一起到偏鄉、社區,要把握機會貢獻所學幫助更多的別人。

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表示,進大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開始學做大人,不僅要「通達知識」,更要「通情達理」,因此教授們的任務不僅是將專業知識全面性地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從生活教育、品格教育及美學教育等面向,培養學生具有人文利他的公民素養。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李家萓、王碧霞 慈濟大學秘書室 2017/03/29)

非長者限定 小兒也白內障

$
0
0
眼睛是每個孩子誕生後,探索世界不可或缺的靈魂之窗,因此嬰幼兒時期的視力發展相當重要。

有一位罹患先天性白內障的小女孩,在她兩歲半時,媽媽發現她走路姿勢怪異,看東西也總是歪斜注視,無法正視物品,於是帶她到臺北慈濟醫院眼科就診。眼科醫師鄭涵之檢查後,發現小女孩雙眼皆有水晶體混濁的情況,混濁區域位於中央約3-4mm,確診為雙眼先天性白內障。

白內障不分年齡 治療有方法

小女孩快三歲時,右眼視力僅存0.2,左眼幾乎看不見,於是在三歲半時安排左眼置換人工水晶體。術後一個月,左眼視力進步到0.4,右眼為0.3,並在四歲兩個月時進行右眼手術。術後透過配戴眼鏡進行視力矯正,以及每三個月的定期追蹤,小女孩視力逐漸達到正常人的標準,配戴眼鏡後的矯正視力右眼達0.9、左眼為0.8,已順利就讀國小一年級。

鄭涵之醫師指出,白內障通常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罹患的眼疾,據流行病學的統計,先天性白內障發生機率約0.05%,不算太高,但其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患者與遺傳有關,以顯性遺傳為多,也就是說,父母親在幼年時有過先天性白內障,孩子就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

此外,有三分之一的發生成因與環境有關,當母親在懷孕時感染到麻疹、德國麻疹,或有抽煙、喝酒、吸毒、藥物的不良使用,都有可能導致胎兒水晶體混濁。其餘三分之一的原因不明,但若是眼睛曾受外力撞擊、遭受外傷也有可能發生。

父母用心觀察 及早發現不遺憾

鄭涵之醫師表示,先天性白內障會因為水晶體混濁的大小或位置不同,影響發現時間。越早發現的患者通常嚴重度越高,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瞳孔中間的白色部分,也會有明顯的眼球震顫情形;但若是父母太晚發現異常而延後就醫,恐會造成光線無法進入刺激眼球導致弱視。

而眼科醫師面對嬰幼兒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況,在檢查上會使用細隙燈,透過光源投射和光學放大系統,配合散瞳劑做詳細的眼底檢查,看病患是否有異常情形。

治療則透過全身麻醉執行手術,小於一歲的孩子必須將混濁的水晶體移除,再配戴特殊的眼鏡或隱形眼鏡彌補所需度數,一歲以上的孩子在水晶體移除後,即可植入人工水晶體。

此外,白內障的發生也有單眼、雙眼的區別,單眼白內障較不容易被發現,且手術後必須遮住正常的眼睛,鼓勵病童多使用患眼做視力訓練,對病童而言會有較大的排斥性,因此預後(推估可能的結果)會比雙眼白內障差。

一般嬰幼兒的視力,通常出生三個月時能發展出固視,三歲時會發展到0.5、0.6,四歲時發展到0.7、0.8,五、六歲即能達到1.0。因此父母如果發現小朋友看東西有歪斜、眼球震顫、眼球不自然擺動或行動上有不敢爬、不敢走的情況,甚至是瞳孔上有明顯白點,就必須要有警覺心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找尋是否在肌肉發展或視力發展上有問題。

鄭涵之醫師也呼籲有懷孕準備的夫妻,可以注意家族史或做懷孕前的基因檢測,避免不當用藥及感染,以確保胎兒的健康。

(文:臺北慈濟醫院公傳室報導2017/03/29)

猜猜幾歲?老當益壯有撇步

$
0
0
「大家來猜猜看,我幾歲?」體格俊挺、走路步伐輕巧穩健,慈濟志工鄭登福擁有一身健康黝黑的膚色,中氣十足地在蔬食推廣餐會上問著大家。「六十五歲!」「六十歲!」「我猜十八歲啦!」……民眾一臉疑惑,踴躍地大聲猜一猜,現場顯得熱鬧又有趣。

分享養生之道 吃粗食蔬食

3月25日週末傍晚,嘉義僑平國小校園飄出美味菜根香,慈濟志工舉辦蔬食推廣餐會,邀請社區會眾共同來參與。現場並邀約己茹素二十年、七十七歲的鄭登福向大眾分享蔬食養生之道。

沒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保有健康身心的鄭登福強調飲食妙方:「加工類的不吃,越粗越簡單的食物越好,如糙米、紫米及各類的雜糧等。」鄭登福笑稱自己常吃的是「一品鍋」,將當季生產多種蔬菜放於鍋內,加一點水、一點油及鹽,就是健康美味又營養的一品鍋。

鄭登福鼓勵大家為了保健康要多蔬食,他並以自己的親身感受提出建言:「我內心的切身之痛,是自己的兄弟在壯年時就往生,當時他們認為吃大魚大肉對身體比較好,常以大骨熬補湯,殊不知對身體卻造成了負擔。」現場民眾聽了多引以為戒。

好吃的DIY蔬食 回家動手做

為了推廣素食,志工誠心邀約民眾來現場享用蔬食的美味佳餚。志工陳明足等人一大早即開始準備豐盛的蔬食餐點,總共設計了十道的蔬食料理,食材皆採用新鮮有機的蔬果作變化。至傍晚呈現的菜色有蕃茄義大利麵、猴頭菇山藥四神湯、五行時蔬菜,加上點心紅豆金棗等,令人垂涎三尺。

每道菜餚前都附上菜名及食譜,隨時歡迎民眾瞭解其做法,或因認同蔬食的好吃及健康,回去後可以自行學習如何料理;志工鼓勵民眾從一餐、二餐進而增加蔬食的量,帶動全家一起多蔬食。

手藝好的陳明足並在現場親自示範老少咸宜的「米漢堡」的製作方法。製作時,以經常供應慈濟脤災的香積飯,經由熱水或冷水泡開,然後將泡好的飯倒出來,撒上素香鬆及葵花子等。最上層再塗上沙拉,畫出小朋友喜歡的圖樣,以生機果仁的堅果、葡萄乾、腰果裝飾,美味又好吃。

「米漢堡」做法簡單又快速,志工即刻端出來到民眾面前;許多民眾看了很感興趣,紛紛拿出手機拍下來,準備回去試做看看;一旁的小朋友很喜歡,也請媽媽回家後也要試做一個給他吃。

響應世界蔬醒 寫下蔬醒卡

現場民眾飽食一番的美食,同時又有悅耳輕脆的長笛聲飄揚迴繞著,伴隨著輕柔的音樂,如同漫步在春天花海裡。〈望春風〉及〈草山的風〉等悠揚旋律一首首,令現場民眾聽得如癡如醉。

住在學校附近的游英未和幾位朋友一起來參加,她本身很喜歡吃蔬食,不喜歡煎、炸等油類的料理。游英未分享:「平時料理時,就如鄭登福師兄分享的『一品鍋』,以白蘿蔔、大頭菜等多種蔬菜下去熬煮就很清甜,不用加工調味料就很好吃,不但方便又健康。」

游英未表示,因肉類飲食減少很多,有時一整週都只吃蔬食,也感受到蔬食改善了身體,變得更健康。她說:「以前吃肉會覺得很累很想睡,吃蔬食就算下午工作不休息,覺得精神好。」

「沒吃過那麼好吃的素食料理,比大飯店的還好吃。」民眾黃叔雅得知有這樣的蔬食活動,覺得很有意義,沒想到收獲比想像還要多。另一位一襲短衣褲的男孩,特別與朋友從朴子趕過來,感受到吃素是很健康、很快樂,帶給他心情的愉悅感!

「呷菜尚蓋讚!呷菜尚健康!讚!讚!讚!」在志工活潑帶動唱下,在場民眾也跟著一起呼籲多素食,紛紛寫下「蔬醒卡」,共有七十多位一起響應「111世界疏醒日」,並在心裡許下好願,只要多蔬食,不但為了身體健康,同時也能愛護唯一的地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劉麗美 嘉義報導 2017/03/25)

演歌天王訪慈濟 感恩援助

$
0
0
【新聞稿】有著日本「演歌天王」之稱的森進一,為感謝臺灣對日本311地震的援助與關懷,於3月29日抵達花蓮參訪慈濟,感恩震災當時來自臺灣社會大眾的愛心;森進一表示,身為一位日本人,將會永遠記住這分恩情。

來訪花蓮 致上最深謝意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海域發生芮氏規模9.0強震,挾帶四十公尺高的海嘯襲擊東日本沿岸,福島縣也因海嘯襲擊,造成核電廠氫爆事故;日本政府災後統計,共有二十縣傳出災情,死傷人數高達二萬四千餘人。

震災發生後,臺灣政府及民間隨即籌組救難團隊及愛心募款,慈濟基金會於災後二日立刻調配物資運往日本,並展開一連串的救災關懷行動,截至2011年底,共動員志工4,283人次,援助岩手縣、宮城縣及福島縣共96,776戶災民。

29日上午,日本歌手森進一抵達花蓮,參訪花蓮靜思堂與慈濟靜思精舍,並多次對臺灣與慈濟致上感謝;森進一表示,「311大地震的災後復興(重建)至今仍未全部完成,雖然日本鄉親終會走出災難陰影,但日本絕對不會忘記這分恩情,我身為一個日本人,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意,謝謝你們!」

森進一1966年出道至今已邁入第五十二年,獨特的沙啞嗓音吸引眾多粉絲支持,目前保持著日本「NHK紅白歌合戰」最高連續四十八場的出場紀錄。此次森進一來訪花蓮,除感謝311震災援助外,同時也為4月分的花蓮演唱會做準備。森進一讚賞花蓮民情真誠、踏實,在追求速成的現代社會中,顯得珍貴而美麗。

(文:陳仕杰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報導 2017/03/29)

惜生益群 從凡修聖

$
0
0
【證嚴上人3月30日志工早會開示】
「人與人之間真的要彼此合和,天下和平是人類之福。宏觀天下,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警告,歐洲恐爆發大規模的麻疹疫情,現在最大規模的疫情在羅馬尼亞、義大利,感染的人也一直在提升。」

麻疹病毒是經由飛沫或是與受感染者接觸而傳播,在交通便利、旅遊盛行的當代,幾乎沒有國家能完全置身事外。3月30日志工早會中,證嚴上人除了憂心疫情擴大,也期許人人降低欲念,將玩樂、享受的時間與資源,用來做對人群社會有益的事,才是真正地把握生命、尊重生命。

付出無求做當做 祥和社區得健康

在中國大陸福建廈門的和通里,去年(2016年)受莫蘭蒂颱風侵襲,釀成嚴重災情。災後慈濟志工即刻動員清理環境、關懷社區,並帶動鄉親一起進行資源回收的環保工作。

「哪個地方有災難,只要當地有慈濟人,就會快速啟動。颱風過後,慈濟人趕快動員整理環境等等,有人看了很感動,他們就(跟著)投入慈濟行列,這一投入就做出了歡喜,這一路一年來都是很用心在投入,也已經開始要做慈濟的在地種子菩薩……」

社區鄉親也與慈濟志工一同成立環保站,每天都有人在其中默默做著守護大地的工作。諸如環保志工的遺孀李亞彬,她守著丈夫遺願,即使親友嘲笑、不理解,仍是低頭從垃圾桶中找資源;不會開車,甚至對搭車都有莫名恐懼的歐陽真真,則是騎起電動三輪車,承擔起回收物運送的工作。

「愛的能量真的是看了都很溫馨,付出無所求,總是認為這就是該做的,他們理所當然來帶動。這一分的誠懇也度了不少人,在社區裡成立了環保點,也做得很好。在環保點中也有我們這裡在說的長照,設立了量血壓,這種人與人際的關係,就這樣的拉起來,為社區建造出了那樣的祥和,一來可以維護大地的乾淨,再來可以維護人的健康,很感動啊!」

關心社會立楷模 因緣複合不執念

慈濟的慈善志業讓善的漣漪在人群中不斷擴散,教育志業也導入慈濟人文精神,啟發青年學子關懷社會議題。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學生李孟臻,帶領學弟妹設計多項醫護用產品或教具,也為國際賑災盡一分力;慈濟大學醫學系學生陳柏威,創立營隊,走入偏鄉。他們獲得全臺大專優秀青年表揚。

「這兩位受表揚,就是關心社會,真正的是青年人的楷模,所以得到這樣的表揚,是應該、應得的。社會應該要鼓勵,政府單位應該要重視年輕人,要多鼓勵社會的青年人,(他們)才會感覺自己的生命發揮了價值觀,不斷一直要勉勵,這都是愛的能量。青年人來服務社會,我們的社會就清新,那就會很祥和。花蓮也是鼓勵捐血等等,都是我們的慈濟青年,投入社區的年輕菩薩很多,看到都是很安慰。」

同日,日本知名歌手森進一為感謝臺灣在六年前的「東日本大震災」時,對日本的援助與關懷,在籌備演唱會之餘,特別參訪花蓮靜思堂與靜思精舍,並向上人表達謝意。

「回溯幾年前日本的大災難,地震過後,緊接著,核能才是真正久久不散到現在,影響日本很大。晨語提起,空無相,無性,本性是真空而妙有,我們要去體會,這一切都是因緣複合起來的,假如不是人類複製了許許多多來累積著,哪有今天這麼緊張的災情呢?總而言之,人類的造業,眾生的共業,都是人在那樣的執著一念間。」

念起心轉得良善 珍惜生命益眾生

一念向善,除了利益眾生,也能讓自己的生命更為坦蕩平順。嘉義中埔的環保志工郭桂春,年輕時因為先生對家庭沒責任,讓她一人要照顧三個孩子,還要賺錢養家,積在心裡的怨氣,常常發洩在孩子身上。她心中的結,在和美慈濟環保教育站中,得到了轉化。

「郭桂春多有智慧,她懺悔過去,開頭就說,現在(路口)都有監視器,但真正的監視器是在『命運的監視器』。的確,我們的命運,你造什麼起心動念,舉手動足,無不都是我們的心裡最清楚,因緣果報最清楚。所以晨語也跟大家說,不要忽視因緣果報觀,不是一切空掉,造惡無報,不要這樣想,也不要認為造善無報。造惡無報怎麼會有地獄呢?怎麼會有人生這麼苦難多呢?怎麼會有窮困的地方,猶如地獄般的生活呢?怎麼會有飢餓中像餓鬼道一樣,肚子大大的,手腳細細的,脖子也有細細的,為什麼有這樣的形像呢?」

上人再舉桃園中壢慈濟志工張明人為例,過去她因為先生嗜賭酗酒,不務正業又積欠債務,讓她必須身兼多份工,養活四個兒子,這樣的生活,曾讓她苦不堪言。直到張明人走入慈濟,也把先生半哄半騙地帶進來當一日志工,幾年時間過去,他們家庭的關係趨於和諧,她也逢人就說,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不要以為空掉了一切,那就是『執空』,也不要『執有』。人生無常啊!生命要珍惜,那就是利益眾生,才是我們生命的用途。前後兩位菩薩背後的先生都是不顧家庭,才讓太太這麼辛苦。要如何把先生度進來,要自己修、自己改,要在自己心轉,念起心轉,自然我們就可以方向善良,善的能量就可以應用在生活中。這是很奧妙、很感人的世間,所以聖人是從凡夫修出來的!」

吃對時機 增抵抗力防感冒

$
0
0
春天溫差大,是感冒好發的季節。遇到感冒症狀,有些民眾不見得會馬上找醫師,反而是採用一些民間流傳的方法,像是喝薑母湯或是補充維他命C等等,希望能夠增加抵抗力,然而這些方法效果如何?

天冷喝薑茶可驅寒 感冒多喝只會加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面對週末清明連假來臨,中央氣象局近日表示,隨著大陸冷氣團接近,將有明顯雨勢,週六入夜到週日清晨溫度將會降低。除了需要注意穿著保暖衣物,對於日常保健許多人選擇補充營養品,但是該怎麼吃才能真的對身體有幫助?

相同的東西在不同時機點吃下,效果則大相逕庭。像是天冷來碗熱滾滾的薑母湯能暖身防寒,但是如果在感冒期間進補,卻可能加重症狀。臺北慈濟醫院中醫師吳佩青表示:「風寒覺得有點畏寒,回家馬上喝薑母茶,這個時候效果是不錯的,但是如果現在已經感冒了,喉嚨腫痛的話,喝薑母茶只會加重喉嚨的發炎現象。」

從中醫來看,感冒分成風熱型,會有畏寒、黃鼻涕、濃痰和喉嚨痛等徵兆;風寒型則是鼻水清、痰較稀。透過專業醫師的診斷,才能分辨感冒症狀的型態,讓後續正確的食療烹調幫助快速恢復健康。

信願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張治球也以常見的蘿蔔湯舉例,對於風熱感冒的病人適合直接生吃白蘿蔔,這對化痰效果真的很好;但如果是風寒感冒的病人,則需要將蘿蔔煮成蘿蔔湯來吃,不然生吃蘿蔔只會更咳、咳得更厲害。

維他命c減短病期 溫開水要小口慢喝

同樣地,感冒打噴嚏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許多人在就醫之前,也會先嘗試一些坊間流傳的方法。民眾胡淑惠表示:「流鼻水感冒的時候啊,就會喝白開水、買礦泉水,還是喝柳橙汁、檸檬汁、檸檬水,有時候也會吃維他命C,然後多睡覺吧。」

但是補充維他命C或是吃柳橙、橘子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真的對於對感冒有效果嗎?如果吃錯時機點,可能也是白忙一場。臺北慈濟醫院營養師楊沁璇表示:「感冒之前能夠攝取足夠維他命C,對於活化身體裡面的免疫細胞是有作用的,可以縮短之後感冒的天數。但是如果已經感冒了,再補充維生素C,可能就沒有效果了。」

就連平日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感冒要多喝水,但是水喝太多,或是錯誤的喝水方式,反而會造成身體負擔。臺北慈濟醫院中醫師吳佩青提到,如果以為多喝水就是一次喝一大杯,這其實這是錯誤的喝法,反而會造成腸胃的負擔,讓感冒不容易好。

正確方式應該是小口、小口慢慢喝,並且以溫開水作為飲用,將每一口含在嘴巴裡面,再慢慢吞下去。

造成感冒的原因很多,症狀繁雜,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偏方,可能危害健康,建議身體有不適時,仍應盡早就醫,透過醫師正確的診斷對症下藥,盡早恢復健康生活。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陳千蕙、張正隆、郭家旭、莊國雄 新北市報導 2017/03/30)

跨海求醫 終能夠抬頭挺胸

$
0
0
每次跟同學拍照時,阿成的下巴都緊貼脖子,無法抬頭看鏡頭。因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嚴重的脊椎變形不僅影響了生活與人際關係,也讓阿成的閱讀成了一大問題。為了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住在澎湖的阿成決定跨海來到臺灣,接受大林慈濟醫院簡瑞騰副院長的治療。

僵直性脊椎炎所苦 無法抬頭挺胸

剛滿三十歲的阿成,國中時發現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在六年前(2011年)曾開了兩側髖關節置換術及腰椎矯正術,雖然身形及活動都有改善,但頸椎變形卻逐年惡化,無法抬頭直視前方,造成生活的不便;除了外觀變形,近來更因吞嚥困難及呼吸不順,快要危及生命機能。

擁有強大求生意志的阿成,於去年(2016年)8月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報導,類似患者在大林慈濟醫院接受簡瑞騰副院長的頸胸椎截骨矯正手術成功,而讓他升起來臺就醫的念頭。阿成為了搶到掛號,看診前一天就從澎湖搭飛機來臺,但經濟不寬裕的他為了省下住宿費,夜宿醫院對面的超商。第一次沒掛到,飛回澎湖;隔週又再來一趟,終於在9月27日如願看到門診。

簡瑞騰副院長心疼阿成,幫忙安排住院醫療,在11月25日展開第一階段頸椎第一、第二節切骨、鬆解;在頭顱骨牽引十天後,於12月7日進行第二階段頸椎第七節截骨及矯正。

手術的難度相當高,每個動作都得精準到位,考驗著醫療團隊的技術,簡副院長做了手術上的說明:「要把頸椎一、二節打斷,然後慢慢做骨骼牽引。因為頸椎一、二節的地方,附近血管神經都非常的密集,所以在做放鬆手術的時候,如果稍一不慎,就可能會傷到血管神經,造成四肢癱瘓,甚至有生命危險。」

醫療團隊陪伴返鄉 醫病情不間斷

經歷兩次成功的大手術後,阿成不但吞嚥及呼吸恢復正常,積極復健後,已可以抬頭挺胸,昂首直視前方,重新展現了笑容。

住院將近二個月的時間,阿成受到醫療團隊如家人般的呵護與照顧。簡副院長帶他外出兜風透透氣,吃豆花、買新鞋、配眼鏡;護理人員知道他家境清寒,主動分享食物和水果;慈濟志工也不定時地到病房幫他按摩紓壓……

2017年1月19日醫院為阿成舉辦出院前的慶生會,讓他感動滿滿:「感恩醫療團隊的照顧,往後有機會一定會回來服務大家。」阿成出院返家時,為了確認他返回澎湖後能夠繼續做復健,簡副院長和醫療團隊也隨著阿成一起回到澎湖,為他打造後續醫療計畫,讓這段澎湖醫病情持續延續下去。離臺前,阿成感動滿滿地表示:「謝謝大家,我會再加油的,謝謝!」

邁開大步展開夢想 追逐全新生命

飛回澎湖後,候機門一打開,阿成的伯母看到阿成直挺挺地走出來,用擁抱代替對醫療人員所有的感謝。簡副院長也回以熱情的笑臉表示:「整個人好好的給你送回來,在大林慈濟醫院住院將近兩個月,把他原來脖子、駝背變形,都處理好了。」

阿成的伯母聽了,笑得更開心了。

簡副院長、人醫會醫護人員及慈濟志工一行人來到阿成的家,了解他的生活起居狀況。「你起來給師兄看看,這樣起身,很吃力。」簡副院長跟阿成說著,一旁的澎湖慈濟志工亦在旁關心著。而因為床鋪需要支撐,志工立刻找來專業的醫療床,澎湖人醫會也接手後續的照顧。

「這趟特別和護理師一起前來,就是要來交班,釘子傷口的照顧,還有幫他從床鋪起身時的姿勢,要很好施力。」簡副院長說明著來意。

阿成感恩所有幫助他的醫療人員和志工,讓他有了全新的「第二人生」,他很誠懇地說:「就醫過程,沒有想到可以完整地再回來;不完整的過去,可是完整的回來了,謝謝!」

因為阿成對醫療團隊的信任和努力,感動了大家;而他的成功,也鼓舞了醫療團隊。成功經歷兩次艱鉅的頸胸椎截骨矯正手術,阿成已可以抬頭挺胸,展開他充滿夢想的「第二人生」。阿成說:「想去做一般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去爬個山、學個音樂,去考社工,然後去幫助更多人。」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吳玉芬、陳柏州、鄧寶珠、葉秋良、江珮如 嘉義、澎湖綜合報導 2017/01/24)

在異鄉重見光明 泰好了!

$
0
0
因證嚴上人佛法生活化的教誨而受感動的泰國國家醫務委員會副秘書長(The Medical Council of Thailand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尹塔朋醫師(Air Vice Marshal Ittaporn Kanacharoen MD),雖然臨時被通知義診活動訊息,依然把握付出的機會,邀約四位親朋好友一起為難民服務。

將心比心互動 讓愛延續不歇

2017年第三次為泰國曼谷境內難民舉辦的社區醫療服務活動,在慈濟泰國分會靜思堂隆重展開。清晨微風徐徐,涼爽的氣候,帶來好心情,難民們早上五點多陸續來到曼谷市慈濟泰國靜思堂,準備報到領號碼牌。

來自斯里蘭卡的難民瑪哈林甘(Mahalingam)患有白內障,先前曾跟其他醫院聯絡過,希望能夠得到治療,卻求助無門,得知慈濟願意援助,內心非常地雀躍與感恩:「如果慈濟沒有協助聯絡醫生並提供治療,我就無法重見光明!」接受開刀治療後的他,現在的日常生活方便許多,他再次深深地感恩慈濟。

今年(2017年)2月,首次在慈濟泰國靜思堂內舉辦的牙科診療,有了很好的回響,這個月來看診的人數明顯增加,慈濟翻譯小組非常貼心,為了方便牙醫語言溝通的問題,增加了幾位會說泰語的難民翻譯人員。在牙科診間,醫生一邊治療,一邊輕聲安撫著正在治療蛀牙的小朋友,同時,翻譯人員也發揮良能,協助傳達給患者,舒緩他的恐懼感。

年紀輕輕的阿伊莎(Ayesha)承擔牙科診間的翻譯志工,她來自巴基斯坦,家裡共有五個人,逃難到泰國,目前媽媽及他們四個孩子住在一起。她因為身分問題都無法工作,爸爸為了要照顧父母,仍留在巴基斯坦。

慈濟提供翻譯人員的工作,讓阿伊莎能夠服務這些同是難民的鄉親,又能夠得到薪資,看著她在診間忙進忙出,非常勤快,既熱心又笑容滿面,做得很歡喜,那一幕彷彿看見了菩薩的身影。

中醫針灸有愛 一同守護健康

李維強醫師從中國大陸來泰國二十多年,四個兒子中有兩個學習中醫、兩個學習西醫,一家已有五個醫生,因慈濟志工陳麗暖的接引,參與義診活動。早上七時剛過,抵達的患者讓診間十分忙碌,沒有助手的李維強醫師,忙碌中從容的問診、把脈、針灸、開藥方,筆跡蒼勁有力,如開出朵朵濟世救人的蓮花。

難民坤巴帕奶奶已來診五次,初診時她患有小中風,舌頭歪斜口齒不清,膝蓋也嚴重退化,手術後疼痛加劇,前來慈濟求診於中醫,目前說話功能已恢復,膝蓋酸痛問題也持續在改善中。連接著幾位患者,因李維強醫師的協助,病情漸次改善,讓他們對中醫增加更多的信賴。

醫護人員和志工用愛為難民服務的點點滴滴,讓長期一起為難民服務的各個單位深深感動。泰國耶穌會難民服務處(Jesuit Refugee Service, JRS)志願者諾菈女士(Nora Voorwald)分享心得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覺得自己受重視。他們是難民,一無所有,但在這裡他們被重視。他們在翻譯的同時,也照顧、幫助別人。」

尹塔朋醫師說:「當我跟他們互動,他們眼神中露出明顯的悲傷,不得已要離鄉背井來到我們泰國。身為泰國人的我們,如果能幫助他們拔除病苦,陪伴他們並聆聽他們心裡的話,這些都是我們很願意做的。」

首次供應熱食 享用家鄉滋味

每個月的慈濟泰國分會社區醫療服務活動中,都有幾百位患者前來看診,志工一直以來都提供愛心三明治,讓等候的患者減輕飢餓。此次是第一次煮熱食提供給國際難民。

來自巴基斯坦、索馬利亞、巴勒斯坦等不同國家的八位難民,組成了廚師團隊,這些不同國家的廚師共同商議,以難民家鄉口味為主,決定烹飪的菜色。活動前一天,志工帶領廚師們到量販店,親自採買需要用的食料,讓他們更有參與感。

當天準備了約六百份的兩道菜:一是巴基斯坦的蓋飯(Dal with Rice),二是索馬利亞的義大利麵(Pasto Somalia),廚師們一大早抵達現場後,就開始做熱食工作。

廚師團主廚穆罕穆德先生(Muhammad)在巴基斯坦時,開了二十幾年的餐廳,他因為宗教關係而受迫害,迫於無奈,只好帶著家族成員逃難到泰國,已居住在泰國三、四年的他們,無法工作賺錢,生活困難種種。所以,當義診活動需要翻譯人員,不管是兒子、女兒或兒媳婦都積極投入,只為了能賺到一些金錢維持他們的生活。

雖然煮熱食的食材沒有那麼理想,可是就穆罕穆德先生做餐廳的經驗,讓他能夠克服挑戰,他說:「今天我們做巴基斯坦五穀蓋飯,雖然材料跟在巴基斯坦時比起來沒有那麼豐富,不過,我就用簡單的方式來做,簡單就是美味!其實五穀配上其他的材料也是很好吃喔!」

志工推動環保 養成良好習慣

除了邀請擅長烹飪的難民組成了廚師團隊,巴基斯坦難民坦西姆(Tanzeen) 還特別製作海報,將主題設定為 「素食的好處」,翻譯人員極力向候診區的難民鄉親宣導蔬食的好處。

中午用餐時間到了,熱食也都準備好了,原本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白色帳篷區,馬上就變成一個開放式大餐廳。同時,為了能夠推動環保,志工請難民帶來自己的餐具,用完午餐後,在設定的洗碗區,可以將自己使用過的餐具洗乾淨,所以,在現場會看到他們帶來各式各樣的餐具。

難民法努克(Farrugh)表示:「我很開心能在這裡吃到巴基斯坦口味的飯菜,讓我們回想到故鄉的味道,感恩慈濟志工這麼用心。」 難民邁克爾(Michal)則說:「今天的飯菜非常好吃,我們吃得很開心,很感恩廚師們的烹調,真的非常感謝大家。」

不畏天氣炎熱 香積愛的接力

除了難民廚師團隊忙碌著準備料理之外,在廚房的另一個角落,也有一群香積志工不畏天氣炎熱,站在熱爐灶前用心付出,為醫護人員和志工團隊準備泰式料理。

曼谷市孔堤社區志工瑰蘭阿嬤(Kularb Khumwanit)原本已排定日期要開刀治療白內障,為了今天的義診香積,特地將手術延後。

來自大城府邦挽巴因縣曼拍鄉的志工品帕(Pimpa),她是該鄉鄉長的媳婦,2011年泰國世紀大水災時,大城府遭水患,慈濟人曾去賑災煮熱食,因為愛的延續,他們也專程來做香積,這是志工們「善的傳承,愛的接力」。

義剪很有默契 塑出帥氣髮型

因著靜思堂前朵朵綻放的蓮花迎風搖曳,隔著大地自然色調的通道,義剪區坐落在有風、有花、有樹,融合於天地間的畫布裡,相對於候診區、診間、香積廚房的人聲鼎沸,這兒則多了一分寧靜。

髮絲在美髮師的工具中隨風飄落,一個個重新整齊的自己,瞇起眼來享受被服務的這一刻,年長者自有他們人生歷練的風霜,然而,年輕的生命,則充滿了對時尚的期待。

十多次來的義剪活動,這組由曼谷孔堤社區組成的義剪團隊,和國際難民間已有良好的默契,語言不通已不是問題,孩子們耐心地坐上一個小時,讓美髮師的創作在他們頭上呈現,孩子們燦爛的笑容,給了美髮師們更多的肯定,人間溫情在此交會,留下永不褪色的記憶。

難民萊特(Mehtab)和家人來泰國已三年八個月,能以泰語與人溝通,萊特的媽媽今天加入巴基斯坦香積團隊,姊姊也在這裡當翻譯人員。設計師花了一個多小時,幫萊特剪出了帥氣的髮型,每次義診他都會跟家人一起來,他說喜歡在這裡剪頭髮,也喜歡靜思堂的環境。

志工結合醫療與慈善發揮大愛,盼望難民生活雖不安定,心卻不苦,未來的路雖然漫長,卻能升起信心面對。【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蔡秋玲、李春華、游采潔、呂桂蘭、黃娟 泰國曼谷報導 2017/03/26)

媽祖繞境 四縣志工愛接力

$
0
0
【新聞稿】「一杯杯溫馨的奉茶、一碗碗暖胃的素麵、熱心服務的醫療照顧、貼心舒適的福慧床、溫言軟語的帶動環保。」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繞境,中部地區包括臺中、彰化、雲林、嘉義四縣市慈濟志工與慈濟醫療體系伴隨著媽祖信徒,提供「看健康」的醫療服務,獻上「足感心」的飲食,處處都是貼心與關懷。


每年逾十萬名信徒參與大甲媽祖進香繞境活動,用九天八夜的時間,由臺中大甲出發,經彰化、雲林到嘉義新港,來回全程長達340公里,信徒以徒步方式跟隨,表達對媽祖的虔誠。

為了讓民眾感受到媽祖過境後的莊嚴,3月25日清晨四點,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率領百餘名同仁,從潭子出發到大甲,很多同仁上完小夜班沒有歇息就加入掃街活動。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指出,這次的報名踴躍,顯示同仁融入在地文化,對社會的關懷面越來越提升。

大甲媽祖繞境活動,3月27日抵達嘉義新港奉天宮,許多信徒長途跋涉,腳底起水泡、筋骨痠痛,加上睡眠品質不佳,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慈濟人醫會成員結合大林慈濟醫院護理人員、新港慈濟志工設置複合式醫療站,提供酸痛貼布與藥膏。換藥過程中,志工還會送上消暑青草茶與點心,讓信眾倍感貼心。

跟隨媽祖信徒一路徒步南下數萬人,3月30日媽祖回鑾路程上,彰化地區志工貼心關懷、隨處愛相隨,彰化慈濟志工也設置信徒休息歇腳處,同時人醫會也在場貼心服務量血壓及腳受傷包紮等。「一聲聲喝杯茶、一句句關懷」,慈濟志工提供奉茶與點心不僅顧著媽祖信徒的身,一句句問候,更讓全程步行進香的媽祖信徒感到「足感心」。

彰化慈濟志工表示,每次跟隨媽祖繞境的信徒都是數以萬計,30日媽祖神轎回鑾北斗時,志工隊分為三處歇腳休息區服務信徒,除了提供茶水、點心外,也宣導信徒要愛護地球,盡量使用環保碗筷,做好垃圾分類,留乾淨的土地給下一代子孫。

而在媽祖信徒進香路線經過的地區,慈濟也提供進香路線的環保站、會所供信徒休息使用,一床床慈濟福慧床,讓許多會眾得以暫時歇息,一碗碗熱騰騰的「素擔麵」,更有著來自慈濟志工的貼心提供。

慈濟基金會指出,一聲聲「請喝茶」,以愛接力的提供飲食、醫療服務,不僅照護著媽祖信徒的身體,更讓全程步行的信徒感到溫暖。慈濟志工與慈院同仁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媽祖的善行、孝行的敬重;以服務信徒、整理環境,表達對媽祖的身心供養。「佛道相惜、布施借息、福慧就席」,期盼社會愛的能量互相影響,人人同來善行。

(文:鄒忠宏 基金會公傳室報導2017/03/31)

厚實使命 誠心度眾

$
0
0
【證嚴上人3月31日志工早會開示】
近來國際間不僅四大不調、天災頻傳,甚至一些植物性病毒也逐漸擴散,影響糧食供應。就如印度正面臨乾旱所苦,許多人都處於飢餓缺水的情況下,好不容易小麥已經準備收成,卻發現遭受新型真菌感染。

「現在開始要收成的時刻,眼睜睜看著將要收成的食物感染到病毒,無法收成,而且不斷地擴散,不得不一把火燒了。哇!這一燒是八百多公頃。印度還有多少人在飢餓中,印度氣候很不調,乾旱的地方已經很乾了。」

氣候不調旱成災 眾生祥和共相處

深怕真菌擴散感染,威脅到整個印度小麥的收成,一發不可收拾,不得不將染病的小麥田燒毀,但這對於早就因為乾旱而處於缺糧危機的印度民眾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證嚴上人在今日(3/30)的志工早會上,感慨印度貧民處境如此艱難,令人極度不捨。

「多少時間,幾個月的辛苦,盼望的就是收成,就這樣血本無歸了不打緊,真正是多少人在飢餓中,缺糧的時刻,又這樣情況發生,所以天下之間不調和,病態叢生,令人感慨很多。」

不過,在這樣艱困、乾旱的時刻,卻也看到印度農民與眼鏡蛇之間和平共處,甚至冒險救蛇的事情,十分溫馨感人。

「乾旱,連蛇也是渴,有好心人提供給牠水,大家要給牠水,但是也很害怕,多少人要預防,要幫助牠還要預防被牠咬一口,所以這麼多的人冒險供應給牠水。人生實在是愛心,能這樣冒險救蛇,這蛇很毒,可是這種毒性的蛇,牠也體會人意,也這樣不傷害人,有感恩心,水瓶給牠,後面(將蛇)拉得緊緊,前面也(將蛇)壓得緊緊,但是牠也沒有攻擊人的意向,只要能喝到水啊!喝完了牠就會乖乖地離開,這種人與動物生命可以這樣和平相處,是在印度。」

平安知福更造福 待人如親展良能

上人慈示,眾生皆有佛性,連劇毒的蛇也有善意,普天之下眾生應該就要這樣祥和地相處,在平安地方的人要知福、修福,還要造福,身體力行去付出。

「天天看到慈濟人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在當地發揮,像印尼也是啊!平常時慈善工作也是很用心在做,長期照顧戶(阿利棕)從潦倒中,讓他生活安定下來,在安定生活中, 還可以輔導他如何謀生。有病的幫助他把病顧好,身體有殘缺,如何彌補他可以發揮良能的生活,裝上義肢已經可以站起來,也是很不簡單。」

欣慰國內外許許多多慈濟人都是這樣在照顧孤老貧疾,上人提及:「有的家庭殘疾人還要照顧殘障人,這種苦面對苦,苦與苦連結在一起,需要有福人去協助幫忙。國外是這樣,臺灣更積極了,大家也都是天天全臺都在互動,從北到南或者是中都是一樣。」

就如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簡瑞騰副院長和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年輕病患阿成之間,從不認識到接觸之後,簡副院長如同照顧自己孩子般地細心呵護,這分醫病情,令人無比感動。

「這孩子求醫的誠懇,從澎湖來,而且在大林醫院對面的店裡等到可以掛上他的號,但簡副院長是星期二的診,在那裡為了省錢不敢住旅館,他總是趴在商店的桌上,就這樣地睡,掛不上,還是默默地回去,等待下一趟,還乖乖地再來。只是這樣,簡副院長就已經很不忍心,憐憫心,了解他的故事,了解他的病況、家庭的狀況,就開始這樣地疼惜照顧。」

聞聲救苦即時行 成佛之道在於誠

從費心為阿成矯治身體,一路照顧下來,後來又在阿成手術後返家時,簡副院長又陪著他回澎湖,就是為了查看阿成的家庭環境,如何能在手術後得到最好的復健效果。

「很感恩澎湖的慈濟人陪伴簡副院長到他(阿成)家,看到他爬那一段樓梯,簡副又是不忍心,這樣地上下不方便,費了那麼多力氣心思,好不容易很危險地這一刀,把他很成功地搶救回來,他的脊椎打斷兩截,還要把它接回去,這是多麼大的工程,多麼艱鉅!好不容易可以這麼成功,現在等待復健,簡副就是不安心他這樣回家。」

阿成家的樓梯又窄又陡,天天爬上爬下,對阿成來說實在非常危險,而且有可能讓手術的成果都前功盡棄;加上床舖又硬,也很難休息,簡副院長十分擔心。於是澎湖慈濟人立刻發揮菩薩聞聲救苦的行動,為阿城改善居家的環境。

「聽到大醫王這麼說,菩薩要用心,哪個地方有病床。好在慈濟人中也有長輩用過的一張床,長輩已經往生,這張床閒置在那裡,剛好阿成需要,就要慈誠隊趕快去搬過來。簡副看了以後,又到了我們的聯絡處跟慈濟人分享臺灣的醫療,回來已經不一樣了,阿成的房間移到樓下樓梯旁邊的空間,慈濟人已經把一張床搬到這裡,他的生活就不需要再爬樓梯,也可以有一張很舒服、適應他狀況的一張床。」

上人感恩這都是菩薩有求必應。最近阿成又回來回診,簡副院長更把阿成當親人般,帶到自己的家,讓簡院長的母親看看阿成的醫療成果。

「簡副的媽媽看到阿成,第一句話就說:『怎麼沒有長肉,還是那麼瘦?』你看,像不像阿嬤看到孩子?這種人世間,真情多可貴啊!那一分人間誠意的付出,誠心度眾生,菩薩就是少不了誠,誠意、誠心,心願可以度眾生,這就是我們要成佛的過程喔!真的看到都是很開心,這樣付出真有成就。」

誠懇之愛無遠近 點燃希望耀人生

溫馨醫病情充滿在每一間慈濟醫院,花蓮慈濟醫院日前也接到一位罹患腦部腫瘤的西藏十七歲青年,腫瘤已經壓迫到視神經,導致眼盲。在當地的校長及一群慈善人士發現後,提報讓慈濟人了解他的情況,安排這位青年到花蓮慈院接受治療。

「他的校長,愛學生如愛自己的兒子一樣,要經過三天的過程,因為要從西藏輾轉到臺灣來,這麼遙遠,盤山過海,很不簡單,陪著他的學校的學生這樣過來,也令人感覺誠懇的愛不分親疏。」

上人感恩大醫王和醫療志業的承擔,守在志業的精神,將使命用心落實。

「感恩也很感動,我們為他們來祈禱,每一位經歷這樣病苦的折磨,能得到生命中的貴人,為他點起一盞燈,希望的方向,希望他們都能抬頭挺胸,看見人間向前走,這都是我們要努力的地方。」

跨海求醫 終能夠抬頭挺胸

【周末食堂】南瓜派

$
0
0
鮮甜的南瓜,揉入增添香味的奶粉,用千張皮包裹炸酥之後,酥脆的外皮和軟嫩香甜的南瓜內餡,讓人一口接著一口,停不下來。

材料:
南瓜300g、千張皮數張、腰果粒一大碗、奶粉50g、麵粉30g、太白粉30g。

調味料:
胡椒粉、鹽、細白砂糖。

作法:
1、腰果粒切碎備用。
2、南瓜蒸熟後,加入奶粉、一大匙細白砂糖和少許的鹽巴、胡椒粉後揉成泥。
3、將千張皮切成正方形,再斜切成三角形後,包入南瓜泥,並捲起成為長條狀。
4、麵粉裡再加入太白粉,和適量的水調勻成為麵糊。
5、接著,將捲好的南瓜條均勻沾裹麵糊和腰果粒,入鍋炸酥即可。

小秘訣:
1、選擇紅肉南瓜,口感比較Q。
2、加入太白粉,使麵衣不會太硬。

(食譜提供:劉再和 摘自:大愛電視《現代心素派》)

堅定初發心 以歌曲傳達愛

$
0
0
因為演戲而讓人生變得更豐富,藝人施易男覺得人生起起伏伏,應學會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機會。施易男受邀參加3月25日靜思書軒心靈講座,以「回到最初的自己」為題與大家分享,勇敢踏出生活「舒適圈」去實現夢想,堅定初發心,相信成功就在不遠處。

回到初始處 音樂傳遞愛

十六歲踏入演藝圈就開始演戲,還被封為「害羞王子」的施易男,他說自己的個性其實是多愁善感,還好有母親樂觀的個性感染他,也或許因為這樣的性格,他感覺自己還蠻適合當演員的。

施易男很高興在出道二十年後還能出音樂新專輯,專輯名稱為《醒覺》。他開玩笑地說:「不做偶像很久了,現在是實力派。」並為現場觀眾演唱〈好久不見的你〉、〈醒覺〉、〈芭蕉雨〉等歌曲,〈一輪明月〉則獻給已經往生的母親。

〈好久不見的你〉是專輯裡一首鼓勵人要不斷省思的歌曲,施易男表示,不管是工作還是做任何事,要時時回到最單純的初發心;因為回到初發心,面對困難時,才會有勇氣向前走。

施易男分享自己有一段時間為了賺錢軋戲,變得很不快樂,一度對演戲失去熱情;直到接了大愛臺的戲,透過演戲去感受真實人物的故事,讓自己對演戲的想法再度改變,學會享受每個當下與過程。

音樂詮釋人生 母愛就如明月

專輯裡另一首歌〈醒覺〉,就像不斷在細語提醒一樣,每天睡覺前都會想一想,一天當中所發生的點滴,時時刻刻去聽自己的聲音。用一顆醒覺的心,告訴自己要做對的事、善的事,以堅定的心,將路走得更寬廣。

施易男說:「〈櫻花雪〉這首歌,是傳達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這首歌是要送給恩師王小棣。」他並表示,《紫色大稻埕》的片尾曲〈一輪明月〉,是講述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伴隨在身旁的明月,可以說是對自己人生影響很深的人,就像媽媽教他個性要積極;如果還有來生,希望能角色互換,換他來照顧媽媽。」

「對於生死,要學會看透,母親這次突然的離世,內心還是會有掛礙。回想父親離世,是親情分離的痛;而母親的往生,則是非常突然,這種痛,很難找到最適合的形容詞。媽媽走的這段期間,感謝所有人的鼓勵與陪伴。」2017年初,施易男失去摯愛的母親;如今,他勇敢將思母的情懷化成傳唱千古的愛。

「我媽媽(歌仔戲國寶小明明)曾經是四大小生之一,一直很努力傳承歌仔戲,就算身體不舒服,每次教學生,都是丹田非常有力。你可以感覺到,歌仔戲就是她的重心。」施易男對母親充滿懷念,他要把對媽媽的思念化為動力,把媽媽善良、樂觀及對歌仔戲的愛,傳遞給更多人,讓所有喜歡她的人都能感受到愛的力量。

聆聽他人生命 心靈饗宴很棒

大四的余岱凌跟高三的余若寧兩姊妹一起前來聆聽施易男的分享。余岱凌說,小時候看《十八歲約定》從戲劇認識施易男,日前從網路知道有這場心靈講座,所以兩人就攜手前來。她們覺得施易男這次的專輯很適合送給媽媽聆聽,所以購買音樂CD並排隊等簽名。

余岱凌說,這是第一次參加慈濟的活動,原本擔心會跟宗教有關,參加之後發現跟想像的不一樣,感覺沒有宗教色彩。余若寧也表示,施易男用音樂來分享自己的人生觀,跟主持人蔡青兒幽默對談,現場聆聽跟在網路看節目完全不同。聽了施易男的分享,更感受他面對工作挑戰、做人處事,都是用正向積極的態度,這是很值得學習的精神,真的是一場很棒的心靈饗宴。【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淑惠 臺北關渡報導 2017/03/26)

針描桃花源 畫出生命價值

$
0
0
「雖然少了一隻手,可是我很感恩還能呼吸,能呼吸就能繪畫、能閱讀。將佛法融入畫作中,就能找到生命的寧靜與安定的力量。」


眼前的畫作,彷若建築構圖,工法規矩,五十二歲的李道源介紹說,這是以墨色針筆所描畫,一幅B4的畫紙需要畫上兩週時間,每次只能以一到五公分的距離,慢慢點描,鋪陳布局。

意外的訪客

李道源每完成一幅畫就珍藏起來,其實家人也不知道他到底畫了多少幅、畫了些什麼。自從生病後,少有客人到家中走動,他兀自沉浸在作畫的樂趣中。

2009年有一天,慈濟人出現在李家門口;原來是慈濟基金會推動「安心就學方案」,協助弱勢家庭補助學童的學費,「家裏是不是有正在就學的孩子?」陳琬愉、賴盈勳、李學明等志工,即是為李道源正在就學的姪女而來。

「有的……」李父接待志工們入內,話語之間提起了李道源,「但裏面還躺著另一個……」志工徵得李父同意,進入房間探望。

「你好,我們是慈濟志工。」陳琬愉開朗的問候,如引進一室陽光,李道源打從心裏歡喜,卻不敢抱持太多希望,「她們以後應該不會再來了!」他自知三十多年來的病痛已累垮全家,「有誰受得了我這種病?」

沒想到過了幾天,陳琬愉又帶一群志工來探訪。「道源,我們來看你了!是不是吵到你午休了?」

「我早起來了!」李道源笑呵呵地操控電動輪椅,從房間來到客廳;兩坪不到的空間,多了七、八位志工,頓時顯得十分熱鬧。

「雖然行動不便,又少了一隻手,可是我很感恩還能呼吸。」李道源不因身罹殘疾而對人生感到失望,他表示還能呼吸就能繪畫、能閱讀;而繪圖對他來說就像吃三餐,是維持心靈飽足的資糧,逐步繪出自己的快樂夢想。

李道源的內心有座桃花源,卻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苦與樂。志工覺得,需要鼓勵他走出封閉生活,於是將他列入關懷對象,除了每個月給予經濟補助外,平日若需要修理電動輪椅的輪子或換新電池時,也會及時幫忙。

十五歲發病失學

隨著探望的次數增多,志工對於李道源這些年來的境況也逐漸了解。

十五歲那年農曆大年初二,李道源和姊姊到姑姑住的村子逛廟會。回家途中,李道源突然感到左手一陣劇痛,接著出現痠麻症狀;從父親的摩托車下來時,竟連走進家門的力氣也沒有。

父親見狀,立刻送他到醫院檢查。住院四天,醫師查不出病因,只告訴家屬:「可能是腦膜炎引起的病變,最好抽脊髓液做進一步檢查。」

「不能說檢查不出結果,就要抽龍骨水!」祖父怕孫兒會全身癱瘓,堅決反對。父親見李道源意識清楚,也沒有特別症狀,便將臥床的他帶回家休養。

寒假結束,學校開學了,同學們紛紛去上學,李道源的身體卻躺出一大片焦黑褥瘡。家人以為只是小病一場,仍讓李道源辦理註冊,豈料這次生病竟是苦難的開場。

母親天天幫他清洗傷口和敷藥,仍不見有好轉跡象。眼睜睜看著兒子背部的傷口既黑且深,她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不知如何是好。無論人家介紹什麼草藥偏方,她都拿來嘗試。一天等過一天,褥瘡傷口仍未見癒合。

李道源整日躺在床上。想起童年,父親捨棄祖父的耕地,開起新興電器行,賣唱片、電器用品,賺進大把現金,且有餘力讓家裏的五個小孩都學鋼琴。原本,他可以彈到十度音的左手,如今卻變成一片死灰,連按琴鍵的力氣也沒有。

百般無奈之餘,只要有人介紹哪裏的宮廟靈,父親就去求神問事;神明指示得在每一道門楣上貼符咒,每天燒一碗符水給兒子喝。

李道源明白自己連走路都需要有人攙扶,只得耐住焦急的心情,不再吵著上學。

後來,經人介紹東勢一家專治「怪病」的醫院,醫師仍然檢查不出確切病因,只好先鼓勵他,讓他做復健。「這家醫院有復健設備,你安心住院,說不定明年就可以和同學一起去上學了!」母親鼓勵他認真做復健,他也相信身體很快就能康復。

住院十一個月後,李道源的雙腳逐漸恢復力氣,能撐柺杖走路。再過不久,就是農曆春節,家人認為過年期間住院不吉利,就為他辦理出院。

復健、閱讀與作畫

不過一年多的光景,同學們紛紛遠離家鄉,到外縣市繼續升學,李道源感到好孤單,內心的苦悶,不言可喻。他日復一日在二樓陽臺做復健,不時想著:「家鄉如此幽靜的環境,竟然變成禁錮自己的所在!」

在找不到人訴苦的情況下,他與自己展開對話:「你總要為自己想想辦法,難道就這樣過了一生?」

不願向命運低頭的個性,逼著他涉獵各種書籍和雜誌。他自學日文,光是日文書籍便有數千冊,大多是景觀建築、美術繪畫方面的書。而日本漫畫最是吸引他的目光,特別是細膩的針筆畫。

他一頭埋進針筆畫的世界,除了積極閱讀相關書籍,更希望能擁有一套針筆。

父親經營的電器行生意逐年清淡,最後以結束營業收場,致使家中經濟落入窘困。幸好,大姊拚命教鋼琴賺錢,以支應家裏的生活開銷和李道源的醫療費。家道如此,針筆昂貴,李道源渴望擁有,卻不敢說出口。

「阿源,我在賣日本進口針筆,你要不要參考看看?」同學的一通電話,再次激起他內心的漣漪,只要能見上一眼,無論如何都能過個乾癮。

那盒尺寸齊全的針筆,定價新臺幣一千五百元。三十多年前,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李道源忍不住向父親開口:「我想跟同學捧場……」沒想到,父親一口就答應,至於付錢的人,則是最疼愛他的大姊。

除了復健與閱讀外,畫畫成了李道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照片中的廟宇殿堂、古建築、花草殘枝等,都是他臨摹的素材,而且愈畫愈有心得,無聊枯燥的日子,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

大病後重拾畫筆

李道源三十歲時,考驗又來──血管又出血,再度癱瘓。

「這是動脈血管畸形瘤。」醫師檢查後建議:「增生的速度太快,無法局部切除,最好截肢,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病因確定,但一句「有生命危險」,令母子二人像生離死別般地相擁痛哭。

直到四十七歲那年,左手動脈腫瘤突出出皮膚外,剛開始長滿了像葡萄串的瘤,約五十元硬幣大小,兩週後快速生長如雞蛋大小,還流出咖啡色的膿血。進行截肢手術時,醫師又發現他的腹部主動脈剝離,必須先換人工血管。動完截肢手術,又因腸沾黏不能進食,只得再進手術房……就這樣李道源前後共動了八次手術。

「媽媽,我帶給您太多磨難了,真對不起。」李道源每次這麼說,母親都會輕輕地回應:「生都已經把你生了,就算做牛也要拖!」

母親為了照顧他,每晚窩在他床邊的小床,方便就近為他翻身,三十多年如一日。李道源五十歲時,母親仍是膝蓋一頂,就能輕而易舉將他抱上床,但已無法再抱他下床了。

失去了左手,李道源撿回一條命,但萎縮的右手,作畫時實在使不上力,最後就連胸部、嘴巴都用上了,還是無法順手地使用針筆,因為右手僅能輕輕握拳,沒有力氣握細小的筆身。母親想到方法,將綁粽子的棉線沾溼後,纏繞筆桿,母子倆不斷嘗試,一直試到滿意的厚度,他終於能握著針筆慢慢描。

手腳逐漸萎縮,僅有的手掌無法伸張,他有時不免會自我調侃:「全身上下只剩右手能抬起握拳,這樣搖呀搖的,像不像招財貓?」

五十歲首辦畫展

回憶四十四歲與志工初識那一年,因為肺部坍塌,李道源住進加護病房,並接受氣切,志工持續關懷。

隔年為了拔掉氣切管住院,母親節當天,陳琬愉和幾位志工突然出現在病房,送上禮物給他母親,又幫暫時無法開口說話的李道源說:「祝您母親節快樂!我們唱一首歌給您聽,好不好?」

「一支針一條線 用心計較甲阮晟 一粒目屎一滴汗 希望成人做好囝 啊──啥人為阮犧牲這呢大……」志工們一邊唱歌,一邊比著手語。

「這是媽媽最愛聽的歌,你們怎麼都知道?」

母親一聽到這首歌,一時情緒翻騰,淚水如潰堤般地流淌;長年照顧兒子的辛酸及疲累,得到安慰和肯定。志工趨前抱住嬌小的她,給她滿懷的依靠。

李道源截肢後因多次開刀,體重驟降至三十七公斤;住院期間,有半年無法作畫,內心鬱悶不已。陳婉愉不斷邀請志工來和他互動,並鼓勵他參加慈濟為關懷戶所籌備的畫展。

「這些畫藏放在倉庫幾十年了,多虧志工們幫忙,才能讓它們被外界看見,也讓我能走出來和大家互動。」2015年,來到慈濟臺中分會美展現場,李道源難掩歡喜地告訴志工心中的感激。而陪伴在旁的大姊也感動地說:「這是給道源最好的五十歲生日禮物!」

陳琬愉表示:「我們敬佩道源是一位生命鬥士,也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所以大家才將他當成『寶』。」

李道源說,因為病苦,他接觸佛法,專研經文,但在面臨最大生死關頭時,猶感無法安住那念心。反倒是將佛法融入畫作中,讓他找到生命的寧靜與安定的力量。

掙破纏身的厚繭,讓畫筆奔放出無限的想像,李道源感恩家人與慈濟志工把他當作寶貝,讓病後微弱的生命可以繼續發揮價值,也期盼大家可以從他的畫作,領悟出生命的光明和美麗。

(文:張麗雲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4期)

大手牽小手 串起醫病情

$
0
0
位於東北角的雙溪是新北市最東邊的山城,與天燈故鄉平溪及靠海的貢寮相鄰,綿綿細雨及飄逸在山林間的山嵐,是這個季節山城特有的景色,空氣經雨水洗滌後格外的清新,如沐浴春風般,令人身心舒暢。



溫暖擁抱 解身心苦

慈濟人醫會每兩個月一次的雙溪義診,除了在雙溪國小活動中心為五十三位鄉親作定點服務外,另安排九條往診路線,共同為偏鄉長者傳遞關懷。3月26日除了原本固定參與義診的人醫會成員,此次還加入了基隆慈濟籃球隊(簡稱慈籃)及慈少成員,跟著往診的幾輛車沿著牡丹溪旁的山路蜿蜒而上,分別來到牡丹山區透過往診安排的老人家中。

首站拜訪的八十四歲阿妹(化名)阿嬤,當人醫團隊來到她的家中,中醫師卓資彬輕輕問起阿嬤的近況。因為大家都知道阿嬤的大兒子年紀輕輕時便往生,留下的孫子雖然如今也已成年了,但是長年在外工作,一想到這裡,阿妹阿嬤不禁難過流淚。

陪伴阿嬤長久的慈濟志工張秀霞忍不住地握著阿嬤的手說:「孫子們都很乖,很上進,而且也知道孝順您,這樣就值得安慰了。」這一番貼心的撫慰,像是給阿嬤打了一劑強心針般,讓阿嬤精神為之一振,隨即與大家分享孫子在工作上的成就,以及表示要接她一起共享天倫之樂,這一張未來藍圖讓阿妹阿嬤對生活又燃起了一股希望。

聽著阿嬤的分享,讓參與往診的慈少學員吳志陽主動給了阿妹阿嬤一個大大的擁抱,二代之間的溫馨互動,讓阿嬤面露幸福的笑容,頓時也溫暖了老人家的心。

屋穢心淨 用愛陪伴

另一邊由臺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帶領的往診車隊也來到泰平里,儘管有些老人家居住的地方路途較為偏遠、崎嶇,總得多花了些時間才找到他們的家。但是每次的拜訪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就如許久不再製作草仔粿的賴阿嬤,這次一早六點鐘就起來準備熱騰騰鄉土點心,端著一盤親自製作的草仔粿開心地與人醫團隊分享,這是阿嬤溫暖的誠意,讓大家嘴裡吃著美味點心,心裡卻感到無限的感動歡喜。

告別賴阿嬤,接著來到張阿嬤的家中,儘管第一次來到阿嬤家的志工們已被告知用心在腳下,不要踩到屋內的汙物,但是實際的現場模樣依然讓人震撼。因為張阿嬤不只是一個人坐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屋內,原來躲在卡車下避雨的雞,也全都躲進屋內躲雨,讓屋內頓時變得特別熱鬧。

老舊的屋中不只充滿著髒汙的氣味,連老人家身上的蓋毯也是汙舊不堪,讓往診的志工們心中除了不捨,同時也疑惑「這個屋子如何住人?」尤其掀開餐桌上的桌蓋,赫然看見兩碗公乾掉難辨識的老菜魯,這些令一般人都難以下肚的食物,卻是張阿嬤用以果腹的三餐。

義診的醫師心疼阿嬤居家環境如此不堪,不斷地詢問陪伴志工,阿嬤是否能到其他更好的環境生活?對阿嬤家況非常了解的志工吳盆隨即告訴大家,阿嬤的兒子曾接她下山住過一段時間,但是阿嬤總哭著要回家,最後兒子、女兒都沒辦法,只好讓阿嬤回到山上,大家再輪流給阿嬤送吃的來,可是對於整理阿嬤的居住環境就沒有辦法幫忙了。

費盡一番功夫,志工終於找到屋內電燈的開關,讓醫師們為張阿嬤看診。直到離開之後,大家仍一直在思考將來能如何幫忙改善阿嬤的生活環境。

見苦知福 及時行孝

二十年前因接受大愛臺專訪,從此和慈濟結下善因緣的卓資彬中醫師表示,慈濟的偏鄉義診,不僅提供長者正確的衛教觀念,而且讓長者有一個心靈慰藉的重要管道,讓長者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及關懷。

這些年參與義診的卓資彬醫師有很深的感觸,他說:「每一次的義診,讓我看到長者們一次一次的衰老,甚至凋零。生命的自然法則及無常的呈現,更讓我體悟把握當下的重要性,同時也要把握每次可以付出的機會。」

參與此次往診的慈籃隊員林美萱,雖然目前才國中二年級,但是每次總在雙溪國小的活動中心義診定點幫忙。這次有機會跟著一同去行動不便的長者家中往診,是她的初體驗。

林美萱靦腆地說:「我們到阿公、阿嬤家為他們唱祝福的歌,希望他們身體健康,我們互相握著手,大家都好感動。」她發現老人家其實要的不多,只要有人關懷,看到慈濟志工的到訪就高興的合不攏嘴。
 
慈濟志工劉淑賢一路陪伴林美萱和其他同學們,傾聽同學的問話並耐心解答。劉淑賢感動地說:「為老人家唱祝福歌的時候,真的是希望他們的病能夠好起來。也希望透過這次的往診,孩子會懂得感恩及知道自己的幸福。」

慈濟人「做中學,學中覺」,隨著義診活動的進行,經由教育讓大手牽小手,慈籃及慈少孩子們得以見苦之福,透過愛的情感連結,為大家牽起一分溫暖的偏鄉醫病情。【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梁碧霞、張京毓、劉振江、夏美玉 新北市報導 2017/03/26)

親近善友 就於正道

$
0
0
【證嚴上人4月1日志工早會開示】
「明明上午還是太陽高掛在天空,但是在下午突變了,風大,天色也朦了,氣候也都是這樣無常。」時至春天,氣候變化無常,昨日(3/31)一天當中,經歷極端不同的景象。

證嚴上人在今日的志工早會中,提及全球氣候仍十分異常,不只臺灣氣候驟變,日本、美國也降下春天少見的暴風雪,造成交通事故,飛機停飛,感受到氣候的不調和。

「我們要如何讓人間調和,要『就有道而正焉』,有一個人生的正確方向 ,才會讓人心導向和平,宗教很重要,現在需要信仰的人很多,真正要引導人人向正道走的人很少了。」
 
廣招神職傳正道 啟動善念互勉勵

媒體報導,因為現今天主教神父嚴重不足,教宗方濟各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對於是否授封已婚男性為神父,以解決偏遠地區神父不足的問題,他抱持著開放與研究的態度。

「看到這樣的新聞,也是很感嘆啊!神職人員短缺,教宗考慮已婚的神父,要開放給有家庭的人當神父,這一波也會引起很多的(想法)。但是很無奈,因為有這麼多的信徒,光說在巴西,全球的天主教徒人數很多,最多的在巴西信徒有一億四千多名,需要十萬名的神父,但現在只有一萬八千多位,所缺的真的很大,要帶上正確方向的天主教觀念,就缺少人了,不得不開放。但是天主教徒的觀念兩極化,響應的不多,不響應的是很多,所以現在還是在輿論中。」
 
上人慈示,所有的宗教有真正正確的方向非常重要,晨語時間提起善友、善知識,就如同慈濟在厄瓜多賑災,慈濟人與曼納比省(Manabi)哈瑪縣(Jama)安和縣長、以工代賑民眾及卡諾亞鎮修女的互動一般。

「安和縣長那一分善念啟動,慈濟人的感動,善友互相勉勵,為他們未來社會正面啟發經濟復甦的互動。」

信仰中心受震毀 協助重建護資糧

厄瓜多是天主教的國家,發生震災後,慈濟人在哈瑪縣推動以工代賑,安和縣長大力支持,與慈濟人互動、彼此感恩。當地卡諾亞鎮的天主教堂倒塌,慈濟人與教堂的三位修女互動中了解到,這是當地居民很重要的信仰中心,於是即刻推動以工代賑清理教堂。

「看到教堂,既要以工代賑,大家都很歡喜、很踴躍,問他們為什麼沒有爭取先把自己的家清理好呢?當地人就說,他們有幾件事情一定要優先做,第一就是家庭,一旦有災難就要把家庭照顧好,再來就是信仰中心要照顧好,這就是人民精神的中心,精神的糧食,聽了很感動。」

居民告訴慈濟人,教堂是大家共同的精神依靠的中心,所以要匯合大家的力量,先把教堂清理好。

「但慈濟人再問修女們,什麼時候可以恢復你們的教堂?雙手一攤,不知啊!無限期,不知什麼時候可以復建教堂。就這樣,我們就開始考慮幫他們把教堂快快復建起來,因為這是人民精神的資糧,所以我們就自已提起。」

這個教堂裡面正好有三位修女,在美國慈濟人與上人視訊連線報告時,「三位修女」讓上人聯想起慈濟功德會創辦之前與三位修女會談,啟發上人推動慈濟入世志業的因緣。

「這『三位修女』讓我一下子想起功德會(創辦)之前,不就是三位修女來互動,才讓我感覺到,是啊!為什麼外來的宗教,可以來臺灣,可以有醫院、有孤兒院,為什麼我們佛教不能做呢?這就是與三位修女的互動,啟發了剎那的一念間,所以現在聽到厄瓜多修女三位,我就會想說:『既然他們復建遙遙無期,我們也可以幫助復建起來。』」

大愛無關宗教別 引導眾生不迷茫

上人回想在菲律賓海燕風災時,慈濟人也曾援助復建受損的獨魯萬聖嬰教堂,現在亦主動提起願意幫忙重建厄瓜多卡諾亞教堂。

「我想說,神職也是很清修啊!修女也在清修,神父也在清修,寄住在民房也很不方便,神父來時就會住在旅館裡,也不方便啊!既然要幫他把教堂蓋起來,就連宿舍區也幫他蓋起來,現在很完整啦!一個教堂區有宿舍、有教堂。」

3月10日,慈濟人再度前往厄瓜多,為卡諾亞教堂舉行動土儀式,由天主教總主教親自主持,一同見證來自美國、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國慈濟志工與厄瓜多民眾,大愛不分宗教的珍貴情誼。

「我們要跨越宗教、互相幫助,這一回看到天主教,我們都很期待,他也是一個清淨修行團體,也期待他同樣有一個很莊嚴的道場,一個個的道場,一個個修行的過程,這都是我們很期待,所以不管在哪裡,不管是什麼的教堂,伊斯蘭的教堂我們也曾經幫助復建過。所以說來,只要是正確的宗教觀念,世間這麼大、這麼廣,人類那麼多,只要信仰正確,我們都是很期待,更多人引導人類脫離迷茫,就於正道,我們也在努力的。」

行法入心廣弘揚 誠正信實向佛道

然而,看到天主教教宗在討論開放授封已婚男性為神父,以解決偏遠地區神父不足的問題,也讓上人十分感慨,願意弘揚正道的人還是不足。

「這位教宗真的很清明,思想也很開闊,我都很讚歎現在這位教宗,但這一回求才心切,已經招不到自願當神父,所以他要討論開放,但能開放得成嗎?當然信徒都有不同的意見,這都是一股壓力,實在是也苦了他,也很不忍心。到底是開放好?還是以往的保守好呢?這要看天主教教友的決定。」

上人慈示,人世間雖然有很多的無奈,但佛法也是很期待有人願意真正以修行的心態來投入。

「僧團是佛教慧命的延續,僧團一直老化掉也是很擔心的一件事,所以不只是天主教求人才,佛教也是很求人才,慈濟也是很期待年輕化,真正有心、有願、有力量身體力行,這都是要培養。培養人才談何容易,要出在他自己自動自發地弘誓願,要有誠意,誠心願度眾生,正心要斷掉煩惱,要去除煩惱才能專心地向正道,往大乘佛法這條路走,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要很深,信心才能學佛法,要有實實在在的這念心,才能真正向著佛道不偏移,最終達到佛境界。」

成佛其實不困難,上人勉勵大眾,就如幾天前在晨語曾提起:「眾生的心中有無限量的法,但是眾生迷在法中,稱為凡夫;佛陀的覺悟,是覺在眾生所既有的,本來就有的無量數的法中,覺悟出來的。所以,佛陀的覺悟跟眾生凡夫的萬法,其實是本一體,迷者就是凡夫,覺者那就是佛,我們要學佛、成佛道並不困難,法在心中,只要悟了,那就是佛,法在迷中那就是凡夫,是一體兩面而已。修行很重要,要現出這樣的形象,要真正身體力行才能有宗教的力量,讓人人精神的資糧,從這樣的形象裡吸收。」

求才弘法承使命 人間善友益群生

因此看到新聞報導,教宗在思考開放授封已婚男性為神父,也讓上人感受到現在宗教真正在傳法的人的確太少,內心甚感著急。

「尤其是最近所提的〈受持品〉、〈安樂行品〉,一路走過來,〈法師品〉這樣一連下來,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弘法的重任,真的求才不易,真的感慨很多啊!」

雖然弘法不易,但人間仍是處處有溫情,充滿了善友與善知識。就如之前被社區慈濟人發現、送到慈濟醫院治療的李世偉,四十多歲卻重達一百六十多公斤,因為過重躺在床上無法行動。在社區訪視志工、北區人醫會及臺北慈濟醫院三方會合協助下,如今已減至一百一十公斤,已經可以前往環保站付出及參與訪視義診當志工。

「我們菩薩團隊用長久心陪伴,我們醫療還是下鄉義診,到山上、到偏鄉,看到北區人醫大醫王,跟著慈濟人每個月這樣跑,這都是非常令人感動的人間菩薩。人間的善友,利益眾生,付出無所求,很令人感動的。所以大家都要好好用心,不管國內外,不管在宗教,不管在民間的俗世,我們都要時時多用心。 」

【周末食堂】福慧蓮藕糕

$
0
0
清透黑亮的蓮藕糕,甜而不膩,Q彈不黏牙,再沾上黃豆粉,更散發出濃厚的懷舊古早味。

材料:
黑糖400g、蓮藕粉200g、葛粉100g、黃豆粉適量。

作法:
1、黑糖加800CC的水煮開。
2、取一小鍋,加入300CC的冷水,再加入蓮藕粉、葛粉拌勻後再開火。
3、將煮開的黑糖水倒入蓮藕粉水中拌勻,並用小火煮成稠狀後,入模具蒸約30分鐘。
4、蒸熟後起鍋倒扣於事先鋪好黃豆粉的盤子上面,讓蓮藕糕平均沾上黃豆粉後,再放涼切塊即可。

料理撇步:
1、黃豆粉需選擇可食用的熟粉。

(食譜提供:郭王隨 摘自:大愛電視《現代心素派》)

預防重於治療 這樣吃最好

$
0
0
勞累了一天,以豐盛的晚餐犒賞自己;飯後甜點、睡前水果,這樣吃有問題嗎?

我常問大家:「早餐吃什麼?」有人回答:糙米、五穀粉、麵包、饅頭、飯糰……還有人說:「沒有吃早餐的習慣。」早餐草草解決,甚至沒吃,到上午十點多就餓得發慌、精神不濟,晚餐反而吃得很豐富。

在上午,人體生理機能處於最佳狀態,晚上則相對較差。因此,早餐豐盛、晚餐簡單,才比較符合身體的機能運作。

糖吃多了嗎?

有的人以為吃多了油膩食物才導致「脂肪肝」,其實多數也是吃甜食引起——年輕人愛喝含糖飲料,年長者選擇的水果含有大量果糖。吃水果,不是吃水果的甜,而是水果內的酵素和維他命。晚間活動量少,如果吃得豐盛,飯後又吃水果、甜食,囤積體內形成三酸甘油脂,長期下來便造成脂肪肝。

市面販售食物常添加「游離糖」,是指非五穀根莖類食物所含的糖,隱藏在餅乾、飲料、咖啡之中,每天攝取以不超過二十五公克為佳,即五塊方糖。

外食便當常常附的養樂多(活性乳酸菌飲品),一瓶含糖量約三塊方糖,一瓶小可樂含七塊方糖,每天的糖分攝取容易過多;甜食也容易刺激胃酸,引起胃食道逆流。因此除了每天的五穀米飯的主食以外,就不要吃太多糖類了!

吃對油了嗎?

要吃對三餐,先了解人體熱量三大來源,一是蛋白質,二是醣類,即碳水化合物,三是脂肪,即油。

每餐應以全穀類食物作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素食者可以豆類、菇類、藻類、蛋作為蛋白質及鈣質的來源。另外要攝取大量的蔬菜及適量的水果,其中應含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高纖維食物,即所謂的「吃菜配飯」。

「油」是提供身體熱量不可或缺的食物,尤其當碳水化合物不能吃太多時,油就變成熱量的主要來源。「吃對油」,臉上才會有光澤、冬天不怕冷、維持體內正常組織功能,且油脂也是賀爾蒙及細胞膜構成的要素。

每一種植物油的本質都很好,但要注意製作過程、儲存方式及烹調方式,避免讓油產生質變。

烹調時不要使用單一油類,苦茶油、亞麻仁油、椰子油、芝麻油等可以輪流使用,增加營養元素的攝取,更能增添不同的風味;核桃等堅果類也含有很好的脂肪。

水該怎麼喝?

無熱量的食物也很重要,其中「水」是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可調節體溫,維持正常循環與排泄,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參與細胞代謝作用,可說是「百藥之王」。

每天要喝多少水才適當呢?每公斤體重約需三十五至五十毫升的水,而且喝水要小口慢吞。

微量元素「鉻」、「硒」也很重要,前者從雞蛋、香蕉、蘋果皮、全穀類中可獲得;「鉻」不正常時,可能引發血糖不平衡、高血壓、心臟病。「硒」由堅果類、燕麥、南瓜子中很容易取得。

特別推薦「藻類」,藻類含豐富的蛋白質、鐵質、鈣質、維他命A、胡蘿蔔素、維生素B12等,是茹素者極好的食物。

此外,即使非常忙碌,還是要找時間運動,例如上下班勤走路、上下樓走樓梯,快步走就是好運動,每天三、四十分鐘,有恆心及毅力,即可保有好體力。

食物飲食均衡和生活作息回歸正常,就能維持健康。身體有了熱量更要顧好心,心開意解福就來,好好照顧自己,才能照顧更多人!

小提醒:

加工食物、點心,成分中的「酥油」與「氫化植物油」為反式脂肪,不易代謝,容易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小心吃的時候開心,吃了會「傷心」。

(口述:高以信/臺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 記錄整理:陳淑音、陳淑貞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4期)

書念不來?找專長學經驗

$
0
0
書念不來怎麼辦?畢業之後又該從事甚麼工作?這是目前許多青少年普遍遇到的問題。要用甚麼方法吸引孩子的興趣?慈濟志工莊曉萍是桃園啟英高中的老師,利用3月份桃園靜思堂新芽課輔的人文課程,邀約啟英高中的畢業生黃莉茹來為新芽同學們做生涯分享。

不愛念書沒關係 有目標往校隊發展

去年(2016年)自國立臺中技術大學畢業的黃莉茹,是啟英高中的畢業生,在張曉萍老師的安排下,於3月26日桃園新芽課輔的上課日,在下午的人文課程中,以自身求學經歷與新芽同學分享高中求學與現在工作結合的經歷點滴。

今年二十二歲的黃莉茹一站上臺,便開口問著臺下的同學:「有沒有人不愛念書?請舉手!」留著一頭短髮讓黃莉茹看起來還很像學生,但是思想成熟的她告訴同學們,書是一定要念,但是就算念不來也不是一條死路,儘管現在的教育仍以分數來取決一個人會不會念書。

黃莉茹說,她自己就是不愛念書的人,於是選擇也是升學管道之一的體育校隊,以籃球、田徑、技藝選手等身分,一邊求學一邊往校隊發展。同時更在高三那一年參加全臺商業類科技藝競賽,獲得簡報組優勝。

說起話來靦腆又不失風趣,肢體語言非常豐富的黃莉茹表示,當初在為簡報比賽作練習時,從老師給的文件中,需要從一堆文字中無中生有,整理成一份簡報;但是在學校的練習,讓她在比賽時,以大量圖表來輔助呈現文件上的數據,在比賽過後獲得名次,也讓她發現自己從中學習的心得。

大學打工這檔事 牢記經驗值比錢好

因為從商業類技藝競賽找到專長,黃莉茹高中畢業後,選擇就讀臺中科技大學統計系,並在大學求學生涯中也一邊去打工。黃莉茹提到,儘管有些父母會希望孩子只要專心念書,不要去打工,但是現在十個大學生裡面,其實就有八個人還是在外打工。

黃莉茹表示,打工不只是賺錢而已,一定要記得「經驗值勝於金錢」的重點,就像她自己正因為不愛念書,大學下課不知道要做什麼,於是選擇去打工,從打工中提早換得工作的經驗。以她在餐廳服務為例,黃莉茹就學到如何服務各種性格的客人,當遇到脾氣不好的客人,仍然可以拿出職業道德,表現出很好的服務度。

也因為在餐廳工作能遇到客人的機會比較多,平均以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來為客人服務,雖然一開始黃莉茹連為客人上水果時都容易感到緊張,雙手一直在發斗,講話的聲音也很小聲,但是黃莉茹告訴自己這些都沒關係,都是可以訓練而來的,尤其當在為客人介紹餐點時,就是在做自我口才的訓練。

慢慢將打工當成是一種訓練,面對困難就像玩遊戲打怪物一般,黃莉茹藉此鼓勵同學要對自己有信心,尤其現在求學的管道有許多的方向,只要不是學壞走偏,既使像她這樣因為不會念書而選擇參加體育校隊,也能從中找到專長,同時找到人生自信。

想好未來的目標 凡事嘗試認真預習

「找到目標,自然找到方法。」黃莉茹又舉了一個她人生中的例子,她表示雖然自己的英文並沒有學好,在面對大學的英文畢業門檻,讓她開始正視問題,並在打工結束後,回到寢室裡開始認真念英文,目標就是要讓英文分數能達到畢業門檻,有了這樣的方向及努力,果然讓她又如打怪闖關一般,順利畢業。

大學一畢業就找到工作的黃莉茹,目前在捷盟行銷工作快滿一年了,她告訴同學們,當年技藝競賽中所學習的簡報技巧真的很實用,讓她在工作場合中還能用得到,這就是為什麼她今天要來和大家分享的原因,提醒大家在選擇科系時,不妨靜下心來問自己,如何將所學與未來的工作串在一起。

「妥善利用你的黃金時段,畢業以後你會發現,這是你的家庭、社會對你最寬容的時候,多犯點錯、多看點書、多打點工、多談點戀愛、多認識點人、多關心公共事務,因為,這就是你往後的人生,先認真預習吧。
──呂秋遠」


黃莉茹以知名暢銷作家呂秋遠律師的一席話與臺下同學做分享,希望大家能從她的分享中得到寶貴的收穫,善用時間獲得讀書、打工等等的經驗,將來回頭在看,都是生命中的回憶。【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美儒 桃園報導 2017/03/26)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