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濟全球資訊網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從愛出發 培智化礙

$
0
0
【證嚴上人11月15日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一場受證開示】
「我們今天受證,是一個圓的開頭,我們人人要向著很圓滿的道理方向前進。各位菩薩能體會這樣的道理嗎?(眾答:能!)是啊!我們人生的確都是有福人,同時也是有緣人,有福又有緣,這都是大有福的人生,最圓滿的人生。」

先愛他人得眾愛 大愛無礙通普世

11月15日,證嚴上人親赴慈濟花蓮靜思堂,主持「2017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圓緣暨歲末祝福典禮,為來自全球十個國家的新發意慈誠隊員與慈濟委員授證。

上人提醒每一位新受證的慈濟志工,大家都是克服許多困難才完成培訓課程,「用心就無障礙,因為各位菩薩共同一個字,那就是『愛』。這個愛的力量,讓我們圓了這個緣,有緣,這個力量是來自於一個『愛』字。」

許多在接受上人授證、給予祝福的同時,都會很親切地對著上人說:「上人,我很愛您喔!」曾經,有一位慈誠隊員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師父,為什麼我們大家都那麼愛您?」

上人回答這位慈誠隊員的提問:「『因為你們沒有愛我之前,我先愛你們。』已經在不知道累生累世跟大家都有經過了這個緣,所以我們現在在普天之下,人人共同一個字叫做『愛』,彼此的互愛,這樣的緣會合起來,我們也是一個方向,那就是,也是一個字叫什麼?(眾答:愛。)也是『愛』。人世間就是一個『愛』字,從我的心裡出發。」

每個人的心中都持有一分愛,如果人人都能以愛作為起點,沒有計較,互相疼惜體諒,向著共同方向前進,上人說,「那就是大愛,這個愛的能量,可以普天之下都通行,沒有障礙,叫做通行無阻,有愛,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毫無障礙。」

有緣同道應珍惜 鋪路搭橋醒迷惘

人間菩薩,菩薩在人間。菩薩不是供奉在寺廟的大殿或家裡的佛堂,而是一位位走入人群中付出的行者,將佛陀的教示落實在生活中,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真正的菩薩現在坐在我面前,人人都是一尊尊的菩薩。因為我面前坐的都是菩薩,你們都是身體力行,你們真正的都是菩薩的精神,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也在身體力行、在付出。」

時常聽到有人說,要度化自己的家人一起走上菩薩道最為困難,但在此次歲末祝福暨受證典禮中,馬來西亞雪隆分會有一個家族,三代共有十八位接受上人授證慈誠隊員、慈濟委員。

「有緣人在一起,而且總是合和互協,共同的目標,共同開創一個菩薩道,同時共鋪起了菩薩的平坦道路,這都是要有大直鋪路走,這很不簡單。過去生,我們就是一個家對一個家,一對一對的菩薩伴侶都已經先結下好因緣。這一次,一個家庭連我們的家庭,這樣有愛的能量平鋪在一起,是很美、很真誠的愛,才能一家家凝聚起來,真是用大慈鋪路。」

一分真誠的愛,可以輔導顛倒迷茫的人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的林煥南師兄,為了追尋醺醉的快感,讓他長達三十年都沉溺在不清醒的狀態中。接觸慈濟、參與志工活動後,他持守不喝酒的戒律,在社區志工的愛中醒悟過來。

「現在也就是回頭,而且把自己融入了人群,有大愛的人群,這都是需要有人開始接引他,他自己也開始發心,也在接引人,在人間也在付出,這都是用大悲搭拱橋。我們的人生要開道、要鋪路,還要搭起拱橋,一段接一段人生,互相彼此共度人生。」

群中見解未必同 合和互協去煩惱

佛陀是一位覺悟者,也是一位說法者,用人間的菩薩典範來教育我們,指引出一條清楚的方向,讓我們轉迷為悟,步上正確的道路。

「假如碰到什麼不如意,人與人之間互相的見解不相同,會讓我們煩惱,有了道理,人人清楚。人與人的因緣各不相同,果報也不相同,所以,自己的人生很有福緣,做什麼事都很順利,要起感恩心;或者是有人的人生,做什麼好像人與人之間都不大同,明白道理以後,就可以通達,可以知道人間有為法是怎麼樣的法。人人把見解開通,就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觀念思想就不會彼此有成見、彼此有煩惱。」

上人舉例說明,馬來西亞慈濟國際學校能順利動土,就是因為大馬連心、愛鋪滿地,每一位慈濟人都能合和互協,匯聚大家點點滴滴的愛心,造福無量,為馬來西亞的教育投注更多的希望。

「我非常地開心,因為大家捐出來的錢都是同樣在一心,馬來西亞要蓋起這樣的學校,要蓋這學校不是說,『師父你點頭,我們才敢蓋。』假如要蓋,是要看學校雙方有沒有錢?我這一點頭,假如蓋不起來,我不就是要負責嗎?我就說,我要等待因緣,這學校要蓋,要人人來發心,人人發心才會關心,了解嗎?(眾答:了解!)有發心,你才會關心這個學校。」

福田開闢大不易 齊耕同耘結碩果

人人發心,各出一分籌建馬來西亞慈濟國際學校,就如1979年上人立志要為醫療資源貧瘠的花蓮籌建慈濟醫院時,有一位日本人要捐二億美金作為花蓮慈院的建院基金,但上人婉拒了這筆捐款……

「臺灣人要人人有因緣來造福,我們好不容易爭取到這一塊土地,政府也是很用心釋放出這一塊土地,我們得來不易啊!這一塊田,福田,應該臺灣人自己來耕福田,我這樣輕易地接受這一位日本人這麼多錢,那你們什麼都不要做了,就看著醫院蓋好了。醫院蓋好了,是否就為了貧窮苦難人來付出?我們能不能很自由自在地發展這有愛、有人文的醫療?」

慈濟醫療是富有愛的人文醫療,慈濟醫院是一間有溫度的醫院,需要的是人人親身參與投入及付出。

「我寧願你們大家十塊錢、百塊錢匯聚起來,只要我們誠懇的愛,好好地去募款,人人就因緣、福緣凝聚來耕種福田。凝聚福緣,耕種福田,我們才能蓋醫院,所以我走出了東臺灣,到了新竹去呼籲人人發揮愛的能量,一百塊、五十塊、三十塊、二十塊,這樣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終於,(花蓮慈院)三十一周年慶過去了,現在是走入三十二年的時候,這三十二年來,光是東臺灣的醫療,慈濟的醫院已經成為東臺灣的重症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啟業之後,東部醫療需才恐急,上人於是開始籌畫建設慈濟護理專科學校(後升格為慈濟科技大學)、慈濟醫學院(後改制為慈濟大學),就地培養人才,期待他們接受慈濟的人文教育之後,能留在慈濟醫療志業裡服務。

「從醫院自己的福田、自己的福緣,跟你自己的福業,這樣子可以從醫學系,到了整個(醫院),從醫院而到了教育。假如沒有人,我們不會有成就,這都是從蓋醫院(開始),委員才全體不斷、不斷地成長起來;有了委員,才會有會員,有會員,我們才有福緣,福緣才能耕福田。」

轉識成智化隔閡 平等性觀曉因緣

愛的能量匯聚在一起,構成圓滿的大愛,在這個大愛的福緣裡,每一個人、每一顆心都是平等的,不分彼此,共同成就。

「我最近才說『轉識成智』,我們的意識、智識彼此都有不平等,為什麼現在氣候不調、人心也跟著不調和?就是因為各有智識觀念,各有智識見解,都為人間不平等、分別心。我們佛法就要『平等』,佛陀也是為了眾生要提倡平等,才能和平,平等的人生合和互協,才能轉智識為智慧,有智慧才平等。」

佛陀強調「平等性觀」,人與人之間都能平等,才是成佛之道。我們與周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累生累世中結下一分好緣,大家要在大愛的好緣中,朝著共同的方向,一起勇敢地向前邁進。

「今年(的歲末祝福主題)叫做『大愛共伴有情天,寸步鋪路護大地』。是啊!我們都是在天蓋之下、地載之上,我們是人間,我們要關心天下事,彼此之間雖然每一個人各有不同的福緣,有的很有福,有的來自偏遠的國家地方,可是看看非洲,他們雖然比較辛苦,可是他們心中有愛,也愛的很天地寬、很快樂,師父對他們的愛也是同樣的愛,彼此要平等。」

環視天下災難偏多,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提起虔誠的心念,用愛在人世間鋪出一條平坦的菩薩道,薰法修行,殷勤精進。

「期待菩薩是真實菩薩道,佛陀時代是理想中的菩薩,是一個我們的典範菩薩,我們才是真正的第一代落實在人間(的菩薩),我們代代相聚,這菩薩可以在人間受人尊重,因為你愛我,所以被尊重,有愛人生的好菩薩,這樣有聽懂嗎?(眾答:有。)感恩大家都是在精進中,也都在薰法、聽佛法,都是福慧雙修,祝福人人都步步精進,鋪路走過來的愛護大地有情人,祝福大家。」

佛陀教育非暴力 慈濟實踐

$
0
0
依循佛陀慈悲的精神,慈濟五十多年來,志工足跡已經走過九十多個國家與地區,期待以善的力量來改變社會的暴力。在「第六屆佛教徒與基督徒對話國際研討會」中,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何日生表達,慈濟不是佛教的創新,乃是佛教的復古。

慈濟精神 愛善為寶

「第六屆佛教徒與基督徒對話國際研討會」11月13日起至16日止,於新北市貢寮區福隆靈鷲山無生道場,以「非暴力之路」為主體,展開為期四天的研討。慈濟人文發展志業發展處何日生主任在第一天發表「佛陀的非暴力之道」,分享如何終止暴力。

生長在亂世,佛陀雖然無法扭轉國家被滅亡的命運,但是佛陀主張不以暴力對抗手段面對暴力,他的教育不在自求涅槃,而是在實現普遍度化眾生的理想。

秉承佛陀的教法,印順導師著作《佛法概論》提到《增一阿含經》中「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家,為身忘世間」的慈悲胸襟,而「為身」則是為自我的解脫與真理的發掘,如此的「為身」願力才能進一步為大眾。

同樣證嚴上人則希望弟子能夠深入疾苦普濟天下蒼生,而必須用出世的心,行入世的事,以「感恩、尊重、愛」去助人,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何日生表示:「上人主張面對暴力不是消滅惡,而是要擴大善;同樣面對貧窮,是要進一步擴大財富。因此我們不主張滅一人救十人,滅萬人救十萬人,因為如此並無法終止暴力。」

人品典範 拔苦予樂

研討會次日(11/14)上午,文發處吳瑞祥在「培育非暴力生活」主題中,就以慈濟志工如何在南非地區,接引超過七千位祖魯族本土志工為例,分享跨國的宗教運動——慈善救濟服務。

吳瑞祥並以在菲律賓、厄瓜多的援助工作為例,說明慈濟,「不考慮宗教信仰的不同,只考慮當地民眾生活與信仰的需要,慈濟責無旁貸為受災民眾修建教堂,並且於完成後交付對方全權管理運用。」吳瑞祥告訴大家,這就是慈濟跨國慈善的精神主軸。

除致力國際賑災外,文發處賴睿玲,就以慈濟四千多位人文真善美志工的經驗為例,分享佛教中真實人物故事的影響力。「人文」乃是人品典範,文史留芳,這一群遍佈全球的非專業志工,透過錄影機、照相機與筆等「法器」,秉持報真導正原則,在為時代做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為慈濟留藏經,為世界留美善。

身為一位佛教徒,文發處羅世明畢業於臺灣的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他上臺分享首先感恩研究所裡的神父們,特地為他量身訂製許多有關佛教的課程,他說這就是基督教徒與佛教徒對話的體現。

在臺灣,羅世明提及慈濟與其他宗教的共通的大愛之道。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重創南臺灣,「尊重原住民以信仰天主教及基督教為主,慈濟也在大愛村建造兩所教堂,並交付當地教會管理運用。」

團結故事  見證慈濟

來自菲律賓的William LaRousse神父在第八講「一起走在非暴力的路上—團結的故事之二」中,分享在宿霧地區佛教的發展,菲律賓的基督徒與佛教徒的團結故事:慈恩寺是臺灣佛光山在當地所建立的第一座寺院,他們透過演繹佛典故事方式,吸引對戲劇有興趣的天主教徒,來宣揚正信的佛法。

William LaRousse神父就以慈濟基金會合作夥伴的身份分享,慈濟在宿霧有超過一千位天主教的當地志工,他們在當地進行慈善工作,志工每月大約捐款一百披索,每年約提供七次的人道醫療服務,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慈濟志工面對諸如颱風、地震與火災後的快速反應,不僅提供短期救急,也進一步進行長期援助,甚至在三寶顏地區為身障者提供義肢,協助民眾重建生活。

在第十講「何去何從?未來佛教徒與基督徒交談趨勢」,大家也提出多項實務可行性的建議。

文發處何日生主任再度提出建言,他說:「人們因為彼此不瞭解,缺乏溝通而無法信任,也因為自我信心不足,而無法真誠對待不同的族群,所以溝通才能化解彼此的鴻溝。真理是相對,而非絕對,唯有以感恩、尊重與愛的精神,才能建構和諧安樂的社會。人人必須放下自我,以愛共同付諸行動,來激發每一個人的善,一起手牽手、心連心才能化解暴力。」

展望未來  繼續努力

為期四天的研討會接近尾聲,與會人員在16日早上,移師位於新北市永和區的「世界宗教博物館」進行閉幕與參訪。陶然樞機主教首先在閉幕式中,肯定本次會議各與會代表,神職人員與專家學者,所提出的多項報告及建言。

陶然樞機主教曾經在2017年的「衛塞節文告」中提出:「雖然我們承認我們這兩大宗教的獨特性,始終保持各自的信仰,但是我們彼此都認同,暴力出自人心,個人的惡會導致結構性的惡。」暴力不僅呈現在個人及社會層面,也透過社經、政治、文化及媒體的力量,結構性的顯露出來。

「因此我們受召共同努力,首先經由向權勢直言真理;其次在愛中直言真理;第三克服『冷漠文化』,建立『相遇文化』;第四將『對抗的文化』轉換成『預防的文化』;第五則是終結『逍遙法外的文化』,推動『互相尊重的文化』;最終藉由心中的平安締造社會的和平。」陶然樞機主教強調,我們要經由這些途徑,來卸除操弄我們自身及社會結構的邪惡。

心道法師也再度感恩教廷宗座交談委員會,外交部與協辦單位,還有來自各國與地區的與會人員,在這三天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期待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並且關懷友善我們的環境,讓你我彼此以愛攜手,一起走向非暴力之路。

(文:吳進輝 新北市報導 2017/11/16)

※第六屆佛教徒與基督徒對話國際研討會(上):宗教共伴行 走非暴力之路

宗教共伴行 走非暴力之路

$
0
0
「暴力」,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故意使用身體的力量或強權,威脅或實際上,對抗自己本身、他人、團體或社群,而導致或可能造成受傷、死亡、心理上的傷害、發育不良或權利被剝奪。暴力的形態又區分為,加害者與受害者為同一人的「自我定向暴力」,人與人之間的「人際暴力」,與大群體中的個體所造成的「集體暴力」等三種。

暴力威脅  如影隨形

科技日益昌明,網路資訊無遠弗界,然而不論是區域性,或是社區性的暴力事件卻層出不窮,國際間或是宗教與族群間的戰爭,與恐怖攻擊事件,甚至是家庭與工作場所中的行為暴力,或是言語暴力一再發生。

而暴力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社會的弱勢族群,尤其是老人、婦女及兒童。每一年約有一百三十萬人,因為各種暴力行為喪生,根據聯合國2014年所發表的「全球暴力與衛生調查報告」,2012年有四十七多萬人,因為兇殺案件而死亡。據估計,2016年全球有超過六千五百六十萬人流離失所。

如何減少暴力事件,避免因而所造成的生命、健康與經濟損失,一直以來都是政府部門努力的目標。而宗教與社會團體,也期待透過信仰的力量,讓人們都能夠免於生活在恐懼中。

由梵蒂岡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靈鷲山佛教教團,世界宗教博物館主辦,並由佛光山與慈濟基金會協辦,第六屆佛教徒與基督徒對話國際研討會,11月13日起至16日止,於新北市貢寮區福隆靈鷲山無生道場,展開為期四天的研討與參訪。

共有來自十八個國家地區,八十位樞機主教、主教、神父、修女、法師、專家學者及志工與會。透過社會觀察與實務交流,大家共同研商如何進行跨宗教合作,彼此並肩同行,一起走向非暴力之路。

跨越宗教  攜手合作

活動開始首先恭請淨耀法師與鮑寧神父,分別以佛教及基督教儀式,祈願人類及社會和平,並祝福大會圓滿順利。

地主靈鷲山佛教教團創辦人,心道法師期待透過跨宗教的對話,覺醒暴力問題發生之根源,省思如何以合作的模式,共同落實「愛地球,心和平」的理想,建立和諧共生的社會,為人類尋求更長遠而可行之道。

教廷駐華代辦高德隆蒙席引用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圖斯的話:「沒有人可以踏進同一條河兩次。」指出體認生命共同體,學習彼此相互尊重,推動愛與和平。從社會、經濟與宗教的層面,來探索暴力發生的原因,共同研商如何消弭暴力。每一天以愉快的心靈祈禱上帝,並感謝上帝賜予我們的力量,而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期待透過基督教與佛教的共同合作,一起來重塑穩定社會的力量。

普世教會協會宗教交談計畫執行長Rev. Dr. Peniel Rufus Rajkumar 在致詞中也提到,通過佛陀與耶穌的教義,讓我們了解非暴力轉移的重要,「仇恨」不能夠以暴制暴,《聖經》確認愛我們的鄰居非常重要,啟發我們來拒絕暴力,必須打破以暴制暴的迷思。而目前社會大眾變得冷默,不去關心周遭的事務,日益增長暴力的發生。如何藉由宗教合作,共同來啟發我們的心,去除任何以宗教為名的暴力,確信正義與和平是可達成的目標。

宗座交談委員會自1964年創立以來,即致力於與其他宗教的合作與對談,委員會基彌格秘書長強調,本次對談主題源自2017年四月份所發表的衛塞節文告,其中強調急需推動和平非暴力的文化。當各宗教致力促進和平,卻有人假藉宗教為自己的暴行做辨解,宗教被政治化,再者貧窮與饑荒,軍備競賽,都需要非暴力號召,來拒絕各種暴力行為。

「如何終止暴力?」暴力的根源出自於人心,傾聽來自邊緣的聲音,療癒歷史和心理的創傷,並肩而行同走非暴力之路,基督徒和佛教徒團結,聆聽受暴者的納喊,解救施暴者和被害者都能脫離邪惡,以愛對待眾人,進一步與環境和平共處。基彌格秘書長提醒沒有正義就沒有希望,沒有寬恕就沒有和諧,敦促媒體打擊仇恨言論,鼓勵教育改革,以免扭曲或誤解經文,共同為世界和平來祈禱。

(文:吳進輝 新北市報導 2017/11/13)

※※第六屆佛教徒與基督徒對話國際研討會(下):佛陀教育非暴力 慈濟實踐

前進偏鄉 拔走不出來的苦

$
0
0

【基金會新聞稿】「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走進去。」11月19日陰雨綿綿的新北市貢寮區,一群北區慈濟人醫會醫護人員及慈濟志工,利用星期假日,深入偏鄉守護偏遠地區鄉親的健康。

二十餘年 走入偏鄉義診

這群富有愛心的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醫療專業人員,秉持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使命,一路陪伴偏鄉的民眾,已成為偏鄉老弱婦孺的健康守護者。國際慈濟人醫會是由一群富有愛心的醫療專業人員及志工所組成,無論偏鄉、離島、海外賑災及慈濟大型活動等,都可以看到慈濟人醫會義診的足跡。


北區慈濟人醫會邱鴻基醫師,加入慈濟人醫會後,義診足跡從北部、東部到離島等各區,甚至遠至海外義診。而他定期的義診區域,包含基隆、貢寮、雙溪、瑞芳一帶,固定每個月有一至二次的義診服務;11月19日這一天是例行的貢寮義診行程。

二十餘年來,投入慈濟人醫會義診服務的邱鴻基醫師,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位約七十歲的老爺爺,在義診當天竟然是他生平以來第一次看牙,過去就只能任其牙齒掉落。還有一次,是當邱醫師為一位女孩治療後,女孩竟然抱著志工嚎啕大哭。原來這個女孩走了好幾個小時,才抵達義診現場,當邱醫師為女孩解除牙痛後,女孩感動地淚崩了。

邱鴻基醫師深深覺得:「慈濟人醫會義診時,都希望能在最短時間為對方做最多服務;對慈濟人醫會牙醫師而言,常常進行根管治療後,立即為對方牙齒膺復,每一顆牙齒能救就救,儘管再累,『對的事,做就對了!』」

能救就救 即時拔除病苦

慈濟人醫會黃勉倉醫師,小時候家境不好,能體會貧困家庭的苦,一直希望能利用所學服務人群。十多年前受慈濟人醫會的邀約,加上太太的鼓勵,便持續地投入。
   
黃勉倉醫師選擇骨外科,最大的成就感即是能立刻為病人處理,使其恢復身體功能。行醫數十年的黃勉倉醫師常心疼,許多病患的傷口因未能及時處理,使得原本二至三天就可以下床走動,卻因為貧窮或擔心害怕而延誤就醫,導致後果不堪設想。

黃醫師參加十餘年的慈濟人醫會義診,看過無數因沒錢就醫、不敢就醫的病人,而任其傷口腐爛長蛆。「身為一個骨科醫師,能救就救,截肢會是最痛苦的決定。」但當黃醫師想到,有更多慈濟照顧戶因為手術成功,而能生活自理,甚至可以找到工作,安身安心,那是黃勉倉醫師最感滿足與安慰的。

其實,在整個義診過程能夠圓滿,邱鴻基醫師與黃勉倉醫師不約而同地表示,最要感謝志工的付出。因為在往診前,不僅要先進行路線的場勘、通報照顧戶義診時間;在往診後,還要協助把醫師開的藥,送到照顧戶家裡。

慈濟基金會表示,四十五年前,慈濟在花蓮仁愛街成立義診所,成為慈濟義診的濫觴;臺灣慈濟人醫會於1996年成立,兩年後,1998年,國際慈濟人醫會正式成立。秉持「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走進去」的理念,為弱勢族群服務,把溫暖送進有苦的家裡。

(新聞稿:陳宜謙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報導 2017/11/19)

助學孩子 改變自己付出愛

$
0
0

「對不起!媽媽,母親節快樂!」賴春娥回憶起當初握著電話筒,終於鼓起勇氣跟媽媽說出久久說不出口的一句話。現在回想起來,心頭仍夾雜著一些些的愧對與感激。


情感生疏 不得諒解

出生於廣東省揭陽市普寧的賴春娥,受到中國大陸實施一胎化政策的影響,從小被親生父母托付給姑父母撫養,姑母將賴春娥視為己出,有如親生母親一樣照顧她,讓她擁有完整的愛。遺憾的是,在賴春娥十二歲那年,姑母因食道癌過世,重大的打擊曾讓賴春娥甚為難過。

幸好,賴春娥身旁還有愛她的姑父,失去姑母的日子,讓兩人相依為命的感情更為緊密,也更加深厚。年長後,賴春娥準備參加全國高考,但因她的出生地和戶籍不同,無法順利報考,在姑父四處奔波的爭取和村幹部的協助下,終於突破困難,順利完成高考,並如願考上理想的大學。

就在賴春娥以為事事順心的情況下,卻和親生母親漸行漸遠。「我們母女不僅生疏,而且媽媽對我讀護理大學也有所怨言!」賴春娥感嘆道出母女不和的關係,從姑父與賴春娥如父女般的感情,到她不聽從媽媽的話,堅持己見就讀護理科系,這一切的後果都得不到媽媽的諒解。

助學因緣 懂得孝道

堅持就讀護理,是賴春娥認為可以培養一技之長,過著獨立的生活;也為了想減輕家裡的負擔,因此選擇就讀廣州中醫藥大學護理專業,並從2007年至2009年間,有機緣接受慈濟的助學,順利完成學業。在助學期間,賴春娥感受到志工待她如同親生父母般的呵護,並時時鼓勵她要懂得孝順父母、盡孝道。


就在志工經常的陪伴與關懷,逐漸改變了賴春娥自我的觀念。在一次參與浴佛節,三節合一的日子,她想起了媽媽,鼓起勇氣拿起電話,向媽媽表達心中的歉意,跟媽媽說聲:「母親節快樂!」

從那時起,賴春娥每隔一個月即打一通電話問候媽媽,至到每星期的問候。即便如此,她從事護理工作,在媽媽的心中仍是屬於低階的職能,媽媽對此事一直未能釋懷。

直到有一次媽媽生病住院了,賴春娥發揮護理專長,給予媽媽悉心地照料,事事親力親為,這一切媽媽都看在眼裏,也甚感欣慰。從此,媽媽支持賴春娥走入護理專業,也化解彼此間緊張敵對的關係,兩人重拾母女間的溫情。

參與人醫 受證委員

志工不間斷地給予賴春娥愛的滋潤,讓她擁有溫暖的愛。自此,賴春娥默默發願,要跟著一起做志工。雖然,護理工作占據她大部分的時間,難以完全配合志工的活動,只能斷斷斷續地參與,但志工給予的關心和支持,卻從不停歇。

2015年,賴春娥來到臺灣參與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感受到慈濟醫療教育,是以同理心和慈悲心來對待病患;且秉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責任和使命,讓賴春娥更堅定落實關懷與照護病患之路。

如今,賴春娥走入慈濟大家庭,經過三年時間慈濟精神理念的學習,和走入人群的力行付出,於11月18日至23日來到臺灣,參加三重場「2017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如願接受證嚴上人授證,成為靜思弟子。賴春娥發願承擔慈濟委員的職責,發揮專業及良能,並擴展大愛落實於工作及生活中。

賴春娥接受慈濟助學,加入慈濟以後,學習改變自己,善解與包容家人。賴春娥感恩證嚴上人創辦了慈濟世界,帶給她教育和人生的改變,重拾母女親情。【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君穎 三重報導 2017/11/19)

醫者多施 能解苦而安身心

$
0
0
對於家中有不善於行的病患家庭而言,一個人的生病,時常得讓全家人一起輪流照顧,尤其面對外出看診與居家照顧,對於家庭及病人總是沉重的負擔。

獨居長者就醫難 往診關懷予幫助

住在臺中太平區的七十三歲張老先生,2017年的9月突然中風,雖然意識及語言表達能力都還很清楚,但是他的左半邊卻受到傷害,左手左腳全都不良於行,尤其雙腳更是水腫。雖然張老先生育有一子,但是獨子在外工作工作多年,未能奉養,張老先生只能一人獨居。

接獲通報的太平區訪視志工黃明村,馬上與訪視團隊為張老先生進行居家關懷,同時也在評估過後,為張老先生安排往診。11月11日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傅進華醫師,跟著訪視志工黃明村、莊碧櫻、卓翠玉一行人,來到張老先生居住的眷村式平房。

在簡潔明亮的屋內,傅進華醫師詢問張老先生就診及用藥情形,只見傅進華醫師著藥問到,「這是止痛藥,你為什麼吃止痛藥﹖哪裡會痛嗎﹖」張老先生回答:「出院後,睡在客廳椅子上,起身有困難,摔倒時左手手指頭敲到會痛,醫生開了要一次吃兩顆。」聽到張老先生的回覆,傅進華醫師馬上糾正,「不對,一次吃一顆,而且痛了才吃!」

其實面對藥物的分類,張老先生總是分不清楚,平常拿到什麼藥就吃什麼,為此張老先生還曾向志工反應自己就吃藥都會頭暈。傅進華醫師了解這樣的狀況後,便跟張老先生說明:「我們慈濟醫院和健保局合作,有個服務能透過醫生和護士到家裡跟您看診,您就不用到醫院去;只要有您的健保卡,我們會到醫院拿完藥再送回來,省去您上醫院,您只需要付掛號費,其他費用都不用付。」

聽著傅進華醫師仔細的說明,張老先生點著頭表示:「這樣也好,要不然我兒子在外地工作,無法載我去……」同時張老先生也提到志工黃明村的關心,平時總會買早餐過來過來看看自己,知道這個家裡沒有飲水機,怕張老先生喝水會不方便,也特地買一個新的飲水機送過來,面對志工的關心與照顧,張老先生心存感激的感恩有慈濟的陪伴。

以誠相伴為帶動 病能所終身心安

但是為了能讓張老先生申請慈濟醫院的到府看診,就得安排轉診,黃明村拿起電話和案兒子取得聯繫,透過電話說明原委後,兒子張先生同意讓爸爸轉介到慈濟醫院看診。同時面對傅子間疏遠的情感,黃明村表示,未來也將慢慢引導張先生與父親之間的距離。

小小的巷弄裡充滿著溫馨,如同鄉下的廟埕大樹下般,年輕人外出上班拚經濟,家中的老人家走出屋子搬來椅子,大家圍坐在門前圍牆邊聊天作伴。張老先生住家對面的鄰居看到慈濟志工及醫生的到來,也主動前來表示關心,鄰里間大家平時相互照應著,尤其現在看到張老先生能藉助四腳椅,在住家巷子慢行走路運動,鄰居也為此感到開心。

「目前醫院有差不多十位醫生,利用休假時間,為鄰近臺中市區的病患往診服務。大家安排一些時間出來往診,對我們來講並不會增加負擔,反而是一股力量,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傅進華醫師表示自己能撥出一些時間走入社區,除了能讓病人減輕病痛,同時也能減緩家屬在照護上的負擔。

對於像張老先生這樣的病患,因無法自行到醫院就診,在居家照顧與用藥方面,難免容易因為疏忽而耽誤病情的復原。傅進華醫師說:「社會裡小角落有很多需要幫助的弱勢家庭,因為病痛無法到醫院就診,造成疾病無法控制而惡化,真的很不捨。」

慈濟慈善與醫療相結合,大醫王發心走入鄰近社區,為病苦的人們施醫施藥拔苦于樂,視病如親的關懷,不只膚慰著身心所苦的人們,更讓高齡化的社會,長者能老有所終,這些都是訪視志工與身為醫生的最大的成就及收穫。【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陳梅燕 臺中報導 2017/11/11)

法脈長情 悲智相續

$
0
0
【20171119新店靜思堂證嚴上人溫馨座談開示】
證嚴上人11月18日行腳至臺北,首站抵達新店靜思堂,19日上午與北一區慈誠委員座談,強調慈善是四大志業的源頭,培養人才非常重要,是慈濟傳承的命脈。

資深傳法為典範 足跡留史說慈善

「我們慈善工作五十二年了,看到潘廖葉在臺北已經(從事慈善)超過三十多年了,她也是臺北早期的委員,看看以前資深的委員是如何帶人,剛剛的故事很簡單,但是很用心。」

故事的內容就是,二十幾年前翁金鑾丈夫突發性猛爆型肝炎往生,濃厚的夫妻情感讓翁金鑾幾乎快要想不開,幸好在他人的介紹下,潘廖葉前往開導她,真誠的倍伴讓她重拾人生的價值,為了感恩潘廖葉,翁金鑾也學習潘廖葉那分真誠助人的精神,努力招募慈濟會員來回報,最後也成為委員,將慈濟的精神再傳承下去。

「聽到她當年(潘廖葉)明明就是要跟人會合,就要出門了,到大陸去(賑災),她還是要爭取時間,還是陪他們(坐慈濟列車)到宜蘭或是蘇澳,那一路一路,一直一直說慈濟,說到要趕快下車,還要趕火車回來(臺北),還要趕上跟著會合到大陸去做發放。看,那個時候的委員是這樣做,為了要陪伴,要帶著她的幕後委員,再帶人回來(花蓮),所以慈濟就是這樣,用那一分的誠啊,非常誠懇的心在帶人。我們現在新的委員,現在如果可以按照過去資深的委員,那樣的精神再繼續,我相信我們慈善,愛的力量不會減少,而且,慈悲喜捨真誠的愛是永恆不息,絕對是永永遠遠的,看到了就是很感動!」

這次分享的,除了北區早期資深委員潘廖葉之外,還有更資深的花蓮早期慈濟委員,委員號第十六號的陳秀鳳。

「四、五十年前,那個時候,臺東的災情或者是玉里的災情,他們先去勘災,你看那個相片都留住喔,這實在是很不簡單啊!看看,過去的(事情)她都記得很清楚。很期待我們現在要趕快,將紀錄寫下來,要不然要再回顧過去,減的也不少,加的也很多,那所以增減都會有喔!那最重要的,就是馬上記錄,最好的資料。但是她的好處是,有留下來的相片,這都很真實。」

慈善的足跡寸寸鋪過來,也帶動了教育志業的發展,看到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中,許多接受慈濟助學的孩子已經長大,而且很上進、很陽光,讓人感到十分安慰。還有在臺灣花蓮、臺東、屏東、高雄、苗栗等地進行中或已完工的減災希望工程,為當地學生提供安全、舒適的教室生活環境,預先防範老舊教室災難的發生。然而,全球暖化,天災頻傳,還是讓上人最憂心的。

「過去沒有(地震)的希臘,幾天前也發生了,蘇俄也是啊!過去不曾有的,現在也發生了,這都是現在地球的地震真的都在轉變,氣候也在變遷。」

膚慰無悔愛回饋 誠情相伴又帶動

目前,還有一組慈濟勘災團正在墨西哥地震災區帶動當地志工協助訪視、造冊,希望未來能在當地舉行發放活動,給予受災的貧苦鄉親最需要的資源。

「這一回(墨西哥)受這麼大的災情,我們要如何幫助,如何去分別?唯有,就要先用愛,用精神、用撫慰、用勉勵。平常大家認為我也需要,但是聽到了慈濟人用很真誠的愛去膚慰、去付出、去互動,慢慢他們也聽出來了,人生疾苦,最有價值的不是物資,最有價值的是那一分真誠的愛,他聽出來,那一分真誠的愛是無價的,他們也被感動得認為說,我願意做那一位最真誠的愛,能去幫助別人的人。」

因為他們在慈濟志工的陪伴下,逐漸認同因緣果報的道理,不談過去因,只說現在果,大家都感受到了,只要用愛付出,也會得來很多人愛的回饋。

「他們終於了解,假如我爭取,我也要有一份(發放物資),物資是有限啊,那我投入了這樣的團隊,我願意去付出,這樣的質感,比得到幫助的,那樣的質感會更好,因為他們已經體會到這一點,所以大家紛紛願意穿起了背心。」

當地志工跟著慈濟人訪貧,在過程中感受到許許多多人比自己還苦,自己雖然受災,但還可以去幫助別人,是更有福的人。

「墨西哥受災難的面積那麼大、那麼嚴重,受災人口原本是那樣的辛苦生活,(慈濟人)用愛進去撫慰了他們的心,現在大家都是很平安的心,要不然開頭的時候,大家的心都很不平安,連市長都不敢出來,公務人員都不敢出來,因為出來人都是會對立的,但因為慈濟人走進去,就把人心都撫平了啦,人人心平氣和,知道這是天災,自然的災難,市長也一一開始出來了,和慈濟人配合。」

上人欣慰這股膚慰的力量很大,這一回慈濟人投入墨西哥勘災,很特殊因緣是,還沒有對他們真正開始發放,就已經藉著訪視造冊,親自確認受災戶救助的需求,就讓災區鄉親的安穩下來了。

「慈善工作也可以做得很細膩,也可以做得很精準,也可以幫助他們的整個國家、社會都幫助到。」

拓展善行家族願 人能行善祥社會

從墨西哥的勘災,上人又聯想到了印尼慈善志業的發展,從1998年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印尼社會動盪,發生排華暴動。在情勢緊張之際,印尼一群慈濟華人實業家在上人「我們頭頂人家的天,腳踏人家的地,要感恩回饋當地。」的勉勵下,開始大規模對當地貧民慈善發放,整治紅溪河,建設大愛村安置住在河邊的貧民,結合華商力量,長期耕耘為當地付出。多年下來,不僅印、華之間關係融洽,社會經濟大幅進步,華商也在當地重新站穩腳步,擁有極佳的社會公益形象,徹底翻轉了過去的景象。

「那時候的緊張,和現在這樣的彼此之間感恩和愛的付出,慈濟人在那裡,慈善工作做得非常好,也建設不少,而且被膚慰到的、被依賴的華人,生活事業工作很大,所以我們(印尼金光集團)黃榮年師兄也都是,那天我要出門,他給我電話,跟我說他的集團一百多萬位員工,他已經讓大家很歡喜投入會員,已經一百十五萬多人,光是他哦,他一個人產生了一百十五萬多的會員,而且還有六萬的慈濟志工,這一百多萬的裡面,專心做慈濟,有六萬的志工,你想這個力量怎麼不強。」

除此之外,黃榮年還跟上人提到,他哥哥的女兒掌理著另一個集團事業,也告訴他說,要跟上叔叔百萬會員的腳步。善的力量快速拓展,讓上人無比歡喜。

「你想,光是一個家族,他們各人不同集團,一個集團就一百多萬的員工,他們三、四個兄弟,你想他們的力量有多大,何況其他的集團,所以那個社會已經是這樣的亮麗,就是精神能量。」

根據媒體報導,印尼從亞洲金融風暴以來,二十年間表現亮麗,外匯儲備從一百八十三億美元,增加到一千二百五十億美元,同時外債占國民總收入(GNI)比重由金融風暴前的58.3%大幅降至37%,過去印尼極度仰賴海外資金,短債占外匯儲備將近190%,現在已減少到40%以下。媒體宣稱,印尼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成功的轉型,是亞洲經濟體質顯著改善的縮影。

「這都是,如果沒有臺灣開始這樣穩定,哪有現在可以去影響到別人的社會與國家,看到他們這樣回來受證、分享,會感覺到說,當初那一念之間是很重要。我們各位菩薩們和師父一樣,假如不是你們的一念之間,哪有今天臺灣慈濟,人人全球慈濟人要回到臺灣來受證呢?」

跟上腳步習慈善 箍人顧心傳法脈

2016年海外新受證慈誠委員人數已超過臺灣新受證的人數,今年(2017年)光是中國大陸就有七百多人來臺新受證慈誠委員,而且當地慈濟人也跟臺灣慈濟人學習,進步得很快。

「幾年前就跟大家說,你們若不把握,將來你們要去大陸沒機會了,現在沒機會了。他們在大陸現在分成五十多場要冬令救濟,今年到農曆年前,要發放五十多場喔!臺灣沒機會可去,他們就地菩薩就已經很旺了,而且他們做的品質不亞於我們喔!第一場已經開始,發放那一天溫度下降到二度,有霜,那是幾千戶呢!他們要集資,還要發放,米啊、麵粉啊等等,還要發放棉被、毛毯,很豐富,都是由他們自己(準備的)。一大早天未亮,這個小米枸杞湯,就已經熬得很好,等著天未亮就要來領物資的人,人人都有一杯熱騰騰的小米枸杞湯,想想,他們的服務真的不輸給我們了,也是慈濟人,是延續著臺灣慈濟人,你怎麼做,就幫他們怎麼帶,他們現在自己可以,不用我們再去帶,他們自己帶得很好。」

欣慰看到大陸慈濟人如此精進學習,然而,上人也不忘提醒慈濟發源地的臺灣慈濟人,需要更加緊腳步努力。

「我們現在真正的也要更努力,才不會將來師父教你們說,你們去國外去取經,所以師父還是要跟你們說,把握機會,我們要接引外面的,我們臺灣的慈濟人的形象要顧好,我們還是同樣要做好典範,我們要做給人家看,最重要的,我們也要傳承,我們年輕的要『箍』,我們老的要『顧』,我們臺灣慈濟的根才不會斷掉。」

地球共有 力行減碳靠你我

$
0
0
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網要公約第二十三次締約國大會(COP 23)11月13日的記者會上,由十五個國家、七十六位科學家組成的「全球減碳計劃」發布研究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化石燃料與工業排放的碳排放量,比2016年增加約200%,達到三百七十億噸的新紀錄,並打破過去三年維持零增長的局面。

力行減碳 改變生活方式

波昂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結束後,臺灣慈濟基金會職工黃誠浩、黃恩婷與大愛電視臺氣象主播彭啟明受德國慈濟志工林美鳳、初長紅之邀,一行人轉往科隆(Köln)參加茶會,與德國僑民分享會中的研究報告與各國的減碳目標,並介紹慈濟環保志業的努力與貢獻。

德國慈濟志工舉辦的茶會小而溫馨,出席的多數是旅居德國各地的僑民。當中有人得知茶會的消息,從澳登堡(Oldenburg)專程開車五個小時,前往了解目前氣候變遷的議題,也聽一聽慈濟志工國際賑災時發生的感動故事。

德國慈濟志工林美鳳在波昂時就打電話給志工初長紅,提出舉辦茶會的邀約。初長紅聽到慈濟志工也沒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發心出借茶會場地:「讓大家覺得慈濟原汁原味的愛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無國界、無宗教,這種氛圍是一種家的感覺。」

地球是我們的家,如今全球氣溫升幅偏高,導致氣候變遷,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僑居德國各地的一些慈濟志工與僑民雖然無法親臨波昂,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同樣也想了解這項切身相關的環境議題。

在大會中,針對各國高汙染的煤炭發電,至少已有十五個國家協商在2030年前分階段淘汰燃煤發電,減緩地球暖化。大愛電視臺氣象主播彭啟明說:「我們希望全世界都跟德國一樣,認真討論在2030年達到零碳目標,可是這個還要延遲五十年,不是溫度馬上就會往下降。」

目前,僅有法國、英國、加拿大與義大利等國家明確表態,相繼承諾逐步停止碳排放量高的燃煤發電。

國際賑災 援助氣候難民

除了與各國代表交流慈濟環保志業,臺灣慈濟基金會的代表也召開記者會,分別以「以愛化礙,反轉生命;結集力量,消弭氣候災難」、「氣候無國界」、「因災難後協助災民恢復生機及技能提升」與「志工精神:改善生活從個人行動開始」等主題,說明慈濟志工投入國際賑災,研發香積飯、環保毛毯與福慧床等產品,改善氣候難民的生活。

在茶會中,慈濟基金會專員黃誠浩介紹記者會中的主題,分享慈濟志工援助國際賑災,災民自力更生,攜手重建家園的故事:「他們不再只是氣候災難的受害者,而是成為一個能夠祝福別人的人。」

對於志工與受災鄉親互助合作的精神,旅居盧森堡的僑民白耘霄相當感動:「我想每個人的心靈就是最美好的道場,不管你走到哪裡、遇到任何一個人,給一個微笑給一個鼓勵和信任,這個時候你都可以隨時隨地布施,做世界上最簡單最環保的慈善。」

僑民王延旅居澳登堡十七年,帶著孩子開車來到科隆,為的是參加這場主題特別的茶會。一路塞車,整整堵了五個多小時,王延說:「但我覺得還是非常有意義,而且能結識這麼多朋友。慈濟又是一個慈善組織,也是一個大愛的召喚。」

接近2017年歲末,慈濟志工從德國波昂起步,未來將思考如何串聯國際環保團體、致力改善氣候變遷的活動,透過積極參與國際社會,一起與地球共生息。這場在德國科隆舉辦的慈濟志工茶會,不只分享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訊息,還傳遞了人與人之間的誠與情。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黃照峰、林妍君 德國報導 2017/11/20)

不只義診 更要衛教啟新知

$
0
0

拿出隨身攜帶的指甲剪,緬甸慈濟志工細心地開始為義診的孩子們一一修剪指甲,而孩子們也伸出手來,乖乖端正坐著讓志工慢慢修整。這是緬甸慈濟人醫會在一所寺廟學校辦理義診的場景,醫師們發現大部分學生的手指甲都參差不齊、黑黑長長的,心生不捨,因為了解到他們沒有指甲剪,只能用嘴巴咬斷。


身處偏鄉村落 病患尋醫無門

緬甸慈濟志工及人醫會固定每個月會到一個偏遠農村舉辦義診。11月11日一大早,仰光志工即從聯絡處出發,坐了三小時的車程,一路顛簸地終於來到了勃固省阿萊尼村的昂特帝寺廟學校的義診現場。

義診現場,早早就有一群當地的志工與學生們等待著,一同熱情地迎接醫護人員與志工們的到來。相見歡後,大家跟著一起佈置起來,希望能給看診的民眾有一個順暢的就診流程;同時,護士們也用心地做藥物的分類。

這是慈濟第二次在昂特帝寺廟學校舉辦義診,因為寺廟周邊屬偏遠村落,民眾出城路途非常遙遠,常使病患尋醫無門。慈濟了解居民的苦處,不定時地來關心鄉親們。

醫護分享衛教 學生專心聆聽

義診服務即將開始,一位法師因應鄉親的需求,用自己的小卡車協助載了近三十位的家長與學生來到寺廟學校,希望他們都可以獲得就診。

一旁的志工們,也協助醫護人員安排一部分的學生,聆聽醫護人員分享衛教;學生們都靜靜地坐著,專心地吸收衛教知識。此外,志工不捨學生們的指甲黑黑長長的,也拿出隨身攜帶的指甲剪,為他們一一修剪整齊。

人醫會欽瑪杜醫師(Dr. Khin Mar Thu)來自勃固市,熱衷參與每一場的義診活動;她仔細地為每一位鄉親看診,解決他們的病苦。今年10月,欽瑪杜醫師首次到臺灣參與「2017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讓她體會到臺灣醫師對病患的愛與關懷,她也發願要帶著滿滿的愛與學到的知識,持續為緬甸人民服務。

匯聚助人力量 守護鄉親健康

這次義診活動共有六位醫師參與,讓義診活動很快地完成,緬甸人醫會丁瑪特醫師(Dr.Tin Mar Htet)感受到一股很大的助人力量。她很高興地說:「我們今天看了四百多位患者,如果只有一兩位醫師,可能到了傍晚都還看不完,但今天有六位醫師,下午兩點很順利就結束了。」

人多力量大,實業家楊勝富也積極地投入付出,協助掛號作業;身為老師的志工欽茉茉吳 (Khin Moe Moe Oo)則首次參與義診,在協助的過程中,她看到孩子在教育上的需求,心想有機會一定會再來為孩子們輔導功課。

緬甸人醫會醫師,發揮醫者仁心精神,走入偏鄉為尋醫無門的鄉親服務,守護他們的健康。義診結束,人醫會亦將部分的醫藥捐給了寺廟診所,造福更多人。

(整理自:緬甸偏鄉義診簡報 2017/11/11)

腦麻女心喜樂 學會說感恩

$
0
0
十二年的關懷與陪伴,當年的小女孩韓涵如今也成了少女,可惜患有腦性麻痺症的她只能長年臥床,雖然身形的不便受限了韓涵的行動,但是樂善好施的她依舊以一份善解的心,善解著家人與關懷身旁窮苦的人們。

早期慈濟印尼萬隆聯絡處成立之後,曾經援助一位患有腦性麻痺症的小女孩韓涵,而彎曲的骨頭使她只能長年臥床,當地訪視志工誠情陪伴韓涵,轉眼間也過了十二年,如今韓涵已經二十四歲了。

持續關懷十二年 腦麻女孩家境貧

2005年底,十二歲的韓涵發了一場高燒,出現紅疹及登革熱的症狀,但是她的單親母親絲麗沙莉(Sri Sari)因為處於經濟坎坷的狀況之下,當時無法第一時間就帶女兒上醫求診。

正當絲麗憂心忡之際,她突然想起了慈濟,因為萬隆慈濟志工已經援助她們一家人七個月的生活費,而且韓涵的其他兩位哥哥姊姊也是慈濟的獎助生,於是絲麗立即打電話向慈濟的愛心診所求助,接獲通知的志工也馬上帶韓涵到診所就診。

原本在診所接受檢查的韓涵,經過醫生的評估,隨即被送到萬隆的哈桑薩‧迪金醫院(RS Dr Hasan Sadikin)。在大醫院的詳細檢查下,所幸當時韓涵並沒有被診斷出罹患登革熱疫情,但那次的發燒也讓韓涵需要住院觀察幾天,自此萬隆志工也開始持續不斷地陪伴著韓涵一家人。

「當我第一次遇到韓涵的時候,她的情況很嚴重,完全癱瘓。而她的媽媽無法全面照顧她,因為她必須工作賺取生活費。雖然韓涵還有一位哥哥及二位姊姊,但是這個生病的孩子還是缺乏關懷,所以狀況不太好。」萬隆志工倪朝珠回憶起當年見到韓涵的情形,感傷地說道。

安身安心解憂愁 生日樂捐為助人

尤其自從韓涵的父親離世後,韓涵一家人的經濟更是赤貧如洗,為了改善韓涵的居住環境,讓她擁有舒適的生活,志工們建議韓涵的母親絲麗另外承租更寬敞的房屋,由慈濟援助她們的房租。此外,志工更是邀請萬隆理工大學(ITB)為韓涵量身定做一臺輪椅,讓韓涵能有離開床舖起身散步的機會。

每個月的訪視,倪朝珠與志工總是會帶著韓涵最喜愛的慈濟月刊,因為每天睡覺前,韓涵總會請家人閱讀月刊裡的內容給她聽;而自從有了量身訂做的輪椅,志工也時常過來接韓涵一同參與慈濟活動,例如歲末祝福活動等。

幾年前當韓涵十七歲生日那天,志工們帶著生日蛋糕前來,打算給她一個驚喜。巧克力覆蓋著的蛋糕,插著像徵十七歲的紅色蠟燭,當大家為韓涵唱起生日快樂歌時,韓涵非常的高興,甚至主動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紅包,表示自己也想做出一點貢獻,要將這個紅包送給慈濟,讓慈濟拿去再助人!

「這紅包是韓涵要給慈濟的……」她將紅包遞給志工,心地善良的韓涵也希望自己能夠跟著志工們一起做好事,這一幕最美的畫面,是大家永遠記得的回憶。

心存感恩常歡顏 人間有愛永長存

日月如梭,韓涵如今(2017年)已經二十四歲了,六年前母親絲麗往生後,志工們也安排韓涵住進巴迪•盧虎爾養育院(Bhakti Luhur),以確保韓涵往後的生活能得到更完善的照料。慈濟除了繼續支付韓涵每個月的療養費用,志工們一樣定期每個月來探望韓涵,給予關懷,而韓涵的三位哥哥姊姊在空閒時也會過來探望妹妹。

而這十二年來,慈濟志工默默陪伴韓涵的付出,深深烙印在韓涵的心中。尤其當韓涵看見常年陪伴著自己的志工倪朝珠來到她身邊,韓涵臉上總會露出可愛的笑容。

「還記得師伯嗎?姊姊跟哥哥沒有來看妳嗎?」志工倪朝珠在韓涵的耳朵旁邊低聲問道,韓涵總會緩慢的回答「記得!」但是說道家人,韓涵難免有點落寞地回應著,「姊姊,沒有……哥哥,工作……」聽到這樣的回答,志工倪朝珠安慰地說:「哦,他在工作啊......相信他一有空一定會來看妳的。」

倪朝珠表示,「雖然韓涵沒有機會能完全恢復,但比起在家裡時,她看起來有很大的改善,現在的她看起來很整潔,只是身體依然彎曲。更讓人高興的是,她現在會道一聲感恩,這是以前完全不會。」

看著韓涵這十二年來的成長,只要韓涵還記得自己,志工倪朝珠總覺得很開心,尤其這一路走來,也讓韓涵認識慈濟,倪朝珠很歡喜大家能與韓涵有這段美好的結緣,也希望韓涵在大家的陪伴中,感受到溫暖的關懷。【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Khusnul Khotimah 印尼報導 2017/07/20)

施醫滌心 聚眾拔苦

$
0
0
【證嚴上人11月20日臺北慈院溫馨座談開示】
「我們的身『惦』在這,我們的心也『惦』在這,身心都在這裡,所以令人多麼的安心,真的很感恩。」(註:惦,採閩南語讀音,意指「就在」,有安住的意思;而臺語「新店」讀音近似「身惦」、「心惦」。)

11月20日的證嚴上人行腳行程來到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臺北慈濟醫院(以下簡稱臺北慈院),在聆聽醫療團隊的報告以及心得分享後,上人讚歎不已。

「今天聽到的分享,其實是很精、很深、很廣,而且是真正的和生命是那樣的貼切,而且很感動的從人的心,而且又是用在高科技的儀器——儀器能代替心嗎?可是它可以幫助我們對病人,讓病患也許可以減輕一些痛覺,醫師的技術愈來愈精準,所以讓他會比較輕鬆一點,但是聽來,有的也是要很用心。」

醫者細心設身想 精密技術為患者

臺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利用時間輪番上臺報告,一般外科伍超群醫師述說著臺北慈院引進「達文西手術」儀器設備,並組織團隊學習,成功為許多病患進行微創手術,讓病患傷口更小,有助恢復健康,也縮短手術時間,減輕醫生的負擔。而心臟血管外科張燕醫師以個案說明如何進行心血管繞道手術。

「聽到伍醫師在說的,還是很辛苦,也是很幸福;早上也聽到,張燕教授提起,我們也看到,心在跳動跳動,就是還在動的心,去動那樣的精細的刀,實在是一針一線,一直在下,不可思議,到底如何把手拿得穩、拿得準,實在是很不可思議!真的是醫療,這種巧妙的手,比起高科技的儀器,真的很令人感動。感覺到人的身體器官,實在是很精密;的確,我們的身體,器官很精緻,人體的創造實在是不可思議!」

人體構造天生精細,一旦有病就需要細心療治,這需要醫院醫療隊的用心,輔以精密儀器,也需要醫院行政體系方方面面的支援,才能完成守護生命的使命。

「看到我們的行政,還有從我們的工務等等,那樣的用心,那樣守護著我們整個醫療的功能體系,這也是很感動。這種愛的凝聚的力量會合起來,看到我們的醫療護理等等,都是合和互協。」

慈善醫療不可分 義診無悔愛無怨

上人提及醫療志業合和互協的溫馨,不止體現在慈濟醫院之中,北區人醫會與創世基金會合作,為植物人進行牙科義診,過程也不容易。

「他們到創世還有植物人的機構,去幫助洗牙等等,以為說是簡單地讓他開口洗牙就好,原來不是;今天(11/20)也聽到,好感動,一個病患需要六個人以上到八個人圍繞在身邊,不管是麻醉科、內科,還有呼吸科也需要,總是要做萬全的準備。因為他是植物人,一旦有了病,很無奈地躺在那裡,自己也不能自理,而且也無法表達,滿口的(牙結石),真的實在無法形容,洗牙的過程真的是很感動;不只是醫師護理,還要有行政,還要有一大群人。」

自從1972年「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開設以來,上人深信醫療必需有團隊,而慈善與醫療也密不可分。

「慚愧的是,平常沒有去關心這群人醫菩薩,是一大群,無怨無悔,幾十年如一日這樣地付出,不只是醫護,還有行政,還有一大群非醫療系統的志工,但是非有他們不可的一群菩薩。這是慈善、醫療,總是永遠密不可分,這一份的力量都是來自於每一位的心、身在這裡,是待在慈濟,『心惦』在慈濟裡,不管是身還是心定在慈濟裡,我真的很感動。」

因地制宜除病痛 大馬洗腎也滌心

不論是臺灣或是在海外,透過因地制宜的醫療服務來解除病患的痛苦,都與慈善相輔相成。在馬來西亞,由於當地飲食習慣之故,洗腎患者多而洗腎中心不足,檳城慈濟志工就成立洗腎中心為貧病患者服務。

「他們那裡要洗腎就是很貴,馬來西亞跟我們幾十年前的臺灣一樣,所以也因為慈善的需要,開始用(洗)腎的,我也常常的提醒他們,一定要跟醫療的系統連結好,萬一在洗腎中間有什麼狀況,趕快要有後送醫院,也是戰戰兢兢的。但是需要的人太多了,現在一共三間在檳城、北海還有吉打,三個洗腎中心。」

解除了身體上的病痛,慈濟志工也根據病患的經濟條件而予以濟助,或是陪伴輔導他們改變生活習慣。

「我很佩服他們,把洗腎中心的病患,都是輔導到這洗腎病人都當志工,每個人都不只是洗腎,同時洗心,也把他們不好的生活習慣,會喝酒的、會抽菸的等等不好的,都是洗腎同時改變過。」

一念純心愛能量 非洲大地心富有

馬來西亞洗腎中心帶動病患洗腎又洗心,在非洲大地的慈濟志工,也以同等的愛心照顧愛滋病患,甚至陪伴中風病人做復健,恢復身體機能。

「(對)失去行動功能(的病人),他們(慈濟志工)就是一個心念,非讓(?)他站起來走。他們的復健是什麼呢?不是像我們的復健,他們什麼都沒有,就是有一位(志工)提供出一個小小的空間,每一回要幫他復健,就是扛著厚厚的床墊到那裡去,地上一鋪就開始幫他們做復健;這樣簡陋,是什麼都沒有,什麼儀器都沒有,只是靠著那一念心,那一念心的愛的能量。」

這一群什麼都沒有的南非慈濟志工,卻有不斷付出的愛心,也展現了最自在的生命姿態。

「這一回,他們回來,受證(慈濟委員)之後回到精舍,那一天晚上聽到他們唱歌的時候唱,分享的時候分享,笑的時候哈哈大笑,要哭的時候,他也是隨時也可以哭,說起他們人生過去的黑暗,他們也會苦到想要輕生、要自殺,但是也是接觸到慈濟,他們翻轉人生。同樣一個人,同樣的環境沒有改變,可是心境一轉,他的人生馬上轉貧為富,物資沒有增加,心靈的財富突然間豐富起來了,這都很不可思議。」

病痛之苦無分別 走入生命除苦難

鄰近南非的辛巴威,慈濟志工朱金財長年在當地經商,卻花了大部分的心力從事慈善工作。

「印象最深的,記得他曾經為五千多位的孩子,排排站一大堆,他要為那些孩子剃頭,為什麼要幫那些孩子剃頭?白癬,(孩子)整個頭厚厚的白癬,這顆剃過去那一顆,那樣排排隊好多的,他一剃下去『砰砰煙』(臺語,在此形容皮屑飛揚。),頭髮落了,那個白癬的皮還是什麼,剃過去他會出煙,這個煙應該是皮膚的皮屑,你看起來好像出煙一樣,好像灰塵一樣,會這樣的飛揚起來。」

辛巴威向來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基礎建設不足、衛生條件也差,連朱金財的媳婦生產,都無法得到妥善的照顧。

「剛剛也聽朱居士說,他的媳婦生產還(被)拖延時間,在臺灣怎麼能這樣?從早上一直痛到那(生產)時候,也是很耐拖耐磨……總而言之,總是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是有那樣的生態,可以耐病、耐痛、耐拖、耐磨,那樣的生命也可以延續下來。」

不論病患的身家背景,上人總是能同理病痛之苦實是沒有分別,鼓勵人人要珍惜臺灣所擁有的醫療環境。

「我常常都說,用生命走入生命,去拔除生命的苦難,這就是我們愛的能量;有很多愛的能量,都是在我們內心,大家會合起來。感恩今天聽到了這麼多,我想我們有這麼好的儀器,最重要是有這麼好的心,我們的一心一志,共同一念為身體有苦難的人而付出,這都是真的很貼心的,『心惦』在這裡。我們共同為四大志業,四大一體,但願我們總是用以誠以愛,來為天下蒼生而鋪路。」

留意手中紅包 和別人不同

$
0
0
每年歲末,證嚴上人都會贈送福慧紅包給弟子,祝福弟子行善修福、增長慧命,各地慈濟志工舉辦社區歲末祝福感恩會,與會大眾也都能領到這分來自上人的祝福。今年(2017年)特別選出七十五句中英文的靜思語,印在福慧紅包上,每人收到的祝福不盡相同,同時讀一句好話,洗滌塵勞的心靈。

稻穗低垂 飽滿謙虛

各地慈濟志工製作福慧紅包的材料經費,都來自上人《靜思語》、《佛遺教經講述》等著作的版稅。從1992年到今年,每年的福慧紅包或多或少都有改款,不同的設計、相同的心意,無不就是希望收到的人感受到上人的深深祝福,從而啟發自性佛心與善念,在生活中時時行善、福慧雙修。

每到歲末年終之際,慈濟志工都會到慈濟會所製作福慧紅包,貼心地將上人的心意融入巧手之中。放三顆稻子有學問,都要很注意擺放的位置和方向,慈濟志工林張切說明:「稻子圓圓的一頭放在上面,這個新芽才會跑出來。」

慈濟志工用一顆感恩心做福慧紅包,代表稻子來之不易,也是一分尊敬。因為這些稻種來自大林慈濟醫院承租的大愛農場,春天時由院內的醫師、護理師與眷屬栽種,秋天收割大把大把的稻穗,送到各地慈濟會所做福慧紅包。

這個傳統源自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在大林慈濟醫院院長任內,開始與醫護同仁投入種稻,每年收割的稻子便拿來做福慧紅包。身為上人的弟子,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曾說:「這不只是割稻,上人用來跟大家結緣,也是我們的福報。」慈濟志工把稻子放入福慧紅包,還意味著,學習稻穗越飽滿越低垂的精神,放下身段縮小自己。

誠之以情 眾生有情

說起2017年福慧紅包特別的地方,慈濟志工蔡素蓮詳細地介紹各項設計:「我們看到,今年的款式又變了,這好像是銀河繞著地球的一個樣子。」一位立體的宇宙大覺者常住虛空俯視人間,伸出溫暖的手膚慰地球,啟發每個人的佛心善念,同時遍灑菩提種子,把大愛撒播到世界各地。

對志工來說,放入圓形紀念幣,確認角度的難度最高,除了用到專門工具,還建立了一套工作流程。

紀念幣的一面是「布善種子遍功德田」,另一面「慈悲喜捨」四個字,對準中軸線放入紅包鏤空的圓形,至少按壓三秒,得在心裡默念,力求分毫不差,展現志工嚴謹的做事態度。

今年特別加入中英對照的靜思語,總共選出七十五句,每個人拿到的紅包可能不一樣。

慈濟志工李秀美說:「有時候你剛好有什麼煩惱,收到一句靜思語就是一個啟發,告訴你不要煩心,要多用心,很有用。」從設計、製作到發送福慧紅包,都有很多人付出愛心,每一個細節都有深遠的寓意。

2014年歲末時,證嚴上人曾對眾開示其中的深意:「所以我會說,年年都要很珍惜這個紅包,這就是也是誠之情的、福慧祝福的紅包。」每年做福慧紅包的經費都是用上人著作的版稅支應,別出心裁的設計,有師父對弟子的期許、對眾生的祝福。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李雅萍、楊俊亭 臺中報導 2017/11/18)

大馬連心 馳援檳城大水患

$
0
0

「我們5日早上一動員了,就知道災民的需要;第一要清掃,第二是熱食,第三是醫療服務等賑災行動……至今,我們就是啟動募心募款,動員了全馬的人力。」慈濟馬來西亞分會執行長郭濟緣,述說著慈濟志工大馬連心,凝聚愛的能量,援助檳城水患的用心良苦。

全面性賑災 陪伴度難關

馬來西亞檳城於11月4日下午開始遭受連續十八個小時的豪雨重創,造成八成的地區幾乎都泡在水裡,將近六千人被迫撤離到收容中心避難。傳出災情隔天一大早(11/5),慈濟志工就已動員前往災區勘災。


水災至今,兩個多星期以來,志工仍馬不停蹄地進行賑災;從第一階段勘災、發放熱食,到後來為受災鄉親清掃家園、人醫看診、安心家訪、發放及募心募款等,每一次的援助行動及投入的每一分愛心,都期待災民能早日度過難關。


在援助的過程中,志工不惜涉水提供熱食,讓等待救援的災民免於挨餓;慈濟人醫團隊紛紛進駐每一個收容所,為受災鄉親看診;水退後,全馬十個州屬,出動近六千人次志工,跨州獻愛,投入清掃工作;此外亦針對檳城的七個災區,挨家挨戶安心家訪,送上祝福禮與慰問金。

全馬總動員 持愛心箱募款

北馬檳城災後重建工作嚴峻,需要結合眾人的力量,慈濟志工於11月9日啟動街頭募款,中南馬亦全力支援。馬六甲志工從11月15日開始,一連四天從慈濟大愛幼兒園,走入各商場、夜市、學校、旅遊景點等,超過五十場的募款活動。

志工走在夜市入口處,雙手捧著募款箱對來來往往的民眾勸募;民眾們不分種族、宗教信仰紛紛捐款,盡一分棉薄之力。民眾仄米拉投入他的愛心,說著:「不管在哪裡看到愛心箱,我都會捐款,幫助有難的人。不管任何種族,都要有難同當。」

另一個場景,志工針對前來靜思堂參訪的公教中學師生募心募款。大家愛心不落人後,踴躍響應。學生陳弘韡表示:「現在我年紀還小,不可能去到那邊幫助他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多餘的錢,捐出去,這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

竹筒回娘家 送祝福給災民

行善助人,馬六甲榴槤洞葛新華小學也不落人後。這是葛新華小學第三度與慈濟合作,舉辦一年一度的「竹筒回娘家」活動。全校師生在過去,不定時地在家裡投竹筒,累積了一年後再帶回學校,然後捐獻給慈濟去行善。今年,校方聽聞檳城水災,於是符華英校長提醒師生,帶回竹筒,將愛心捐給北馬檳城的受災鄉親。

11月17日「竹筒回娘家」這一天,志工大聲問:「有帶竹筒回來的小朋友,請舉手!」現場上不少孩子高舉他們手上的竹筒,左右搖一搖,全場發出咚咚咚的響聲。會場上,由志工李彩燕先向學生簡述慈濟「竹筒歲月」的故事,以傳達每個人日日累積小小的善行,就可以匯聚成助人的大力量。

接著,志工排列在臺前,讓孩子們打開撲滿,整齊列隊地一一將零錢投入愛心箱。同時,老師也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亦將零錢撲滿獻上。盧埴祥小朋友將自己的愛心撲滿捐出來,他說:「祝福他們早日有個新家,有地方住。」除了捐獻愛心,全場也以各宗教的祈禱方式,一起虔誠送上祝福給遠方的災民。

災難見真情,全馬連心,人人發揮一方有難,十方馳援的精神;在眾人的愛心集結之下,陪伴災民一同度過苦厄,恢復家園,讓他們安身也安心。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李彩菁、鄒易輯、鍾健明、鄭慶濃、羅秀蓮 馬來西亞報導 2017/11/20)

哈維登陸地 三度發放圓滿

$
0
0
愛的關懷持續不間斷,美國德州自8月底受到哈維颶風重創,繼9月22日及23日的洛克港兩場發放之後,慈濟志工不捨仍有許多災民尚未領取到救援物資。因此,決定11月18日再度回到洛克港進行發放,為哈維颶風急難救助期間的賑災工作劃下圓滿句點。

破例警局打地舖 心繫災民看見大愛

發放場地仍舊是安排在洛克港鄰近的富爾頓鎮(Fulton)的志願消防局。發放前一天17日的下午,德州分會執行長黃濟恩帶領志工羅振雄、梁益之及袁長盛,先行開著兩輛貨車運載一千條毛毯,以及前置作業物資來到洛克港。

富爾頓警局指揮官傑瑞不捨志工們舟車勞頓,因此特准讓四位志工打地舖夜宿消防局,以便省下來回兩小時回家的車程。晚餐時刻,當志工上街尋找難得可以提供素食的披薩店,有客人認出志工身上這套慈濟制服,因此主動表示願意付錢請客,不過志工們婉拒的對方的善意,並表示洛克港居民這份熱情的心意,令人感到相當的感動!

其實哈維風災過後至今將近三個月,洛克港一眼望去仍舊是一片殘破及蕭條的景象,令人心酸與不捨。雖然現在已是11月中旬,但洛克港的天氣依然燠熱,受災戶只能在消防局外面排隊等候。

洛克港市長偉克斯(Charles Wax)表示,目前已經有三成左右的商家重新開業,而成室內的基本公共設施也都大致修復,但是要讓洛克港回到哈維颶風前的完整程度,仍將是一場需時三到四年的整建馬拉松。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還好有慈濟志工如此心繫災民,依然再度回來提供援助,面對這樣的大愛精神,市長偉克斯表示感謝之情無以言喻,只能但願洛克港的修復一天能比一天更美好,期待榮景可期。

悲心不忍增發放 誠情膚慰贈正能量

協助維護發放現場秩序的警官安迪(Andy Valdez),在活動中發現兩群不在名單上的市民,他們正聚集在發放場地外頭,安迪警官看著他們在豔陽下等待的模樣,實在很不忍心。

於是安迪向負責確認受災戶身份的警局指揮官傑瑞示意,並告知志工表達關切,而經過名單及物資的確認,警局指揮官傑瑞當機立斷,決定也開放讓這兩群災民也進來領取物資,免除他們風吹日曬之苦。

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六十歲災民,住家在經過風災的侵襲之後,已經無法居住,目前只能先與八十七歲的父母親同住。志工不捨年紀大了的長者還要照顧生病的兒子,除了主動獻上溫暖與加油的擁抱,祝福他們全家能克服目前的困境,志工也陪伴這位災民上車,把握因緣分享竹筒歲月故事,並鼓勵學習點滴行善造福。面對發放結束後,志工一起送災民離開并協助。志工親切溫暖的膚慰,期許帶給災民更多的正能量。

一樣失去住家的越南裔婦女Le An Thi,和志工緩緩道來這將近三個月來的苦處,不禁悲從中來。原本居住在船屋裡一家,因為哈維颶風的登陸,不僅破壞了這座船屋,同時也讓一家人失去賴以維生的工具,目前只能靠著先生在美甲店打工的微薄收入,一家人勉強過日。

重建之路不孤單 人人互助聚大願力

而風災過後,災民們面對漫長的重建之路,大家肩上的壓力可想而知。錯過慈濟第一次發放的芭芭拉女士,在鄰居的告知下,此次終於順利前來領取物資,芭芭拉女士表示這是她在風災後,首次有機會讓自己得到休息的時刻。

在洛克港經營旅館業十五年的災民劉少麗,哈維颶風讓她的心血付之一炬,連家也沒了,說到未來的生活,不禁悲從中來。因為在當地雇用員工是一大問題,所以劉少麗並沒有重建旅館的打算,反而準備去學一技之長來養家。

首次參與災區發放的志工陳曦,在與災民互動中,真正感受到災民的苦,尤其是看到一位九十歲的獨居老人,還要獨自面對這樣的災難,不禁傷心地落淚。陳曦很感動自己能夠親自將救助金交到災民的手中,體會「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真實義,她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棉薄之力,為災民付出一分心力與祝福。

來自奧斯汀的高中生志工霍爾登(HoldenDuncan),已經參與了五次哈維颶風賑災發放,他表示透過發放的參與,讓他更能常懷感恩心。尤其當霍爾登向災民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與精神,看到災民因為他的膚慰而展開笑容時,是他最大的喜悅與收穫。

在洛克港第一場發放接受物資的義消喬納森(JonathanPeters),聽說慈濟又回還做發放,也特地將上次領取的竹筒存滿愛心的帶過來現場,並且再發心領取一個新的竹筒,及「青年靜思語」回家,因為喬納森希望自己能繼續延續這一份的愛心與善念。

殷情帶動伸援手 菩薩招生延續關懷

在發放場地維持安全的警察提姆(Tim Jayroe),曾參與之前的發放,雖然那時慈濟的環保毛毯已經發放完畢,但提姆仍將環保毛毯的故事與妻子做分享。認同環保毛毯製作理念的妻子特別交代,如果這次發放過後有剩餘的毛毯,是否可以向志工領取?

於是提姆鼓起勇氣向志工請求這個心願,而志工也歡喜結緣,圓滿提姆夫妻的願望,提姆表示會與太太投入環保力行,作為支持。

警局指揮官傑瑞表示,此次發放並沒有預期中的那麼多位災民,因為風災過後多數的災民都外移了,又或是因為各種困難而無法回來領取物資。但是他仍感恩慈濟志工願意再度回來幫助鄉親,依舊給予最真誠與到位的救助。

傑瑞分享他所看見的這份貼心及信任,表示發放中,有一位定居在車裡的災民,因為車子被吹倒的樹枝壓毀,因而前來求助,雖然這位災民沒有文件可以證明受災的地址,但是志工們仍願意伸出援手,這樣大愛的精神,讓人值得學習。

發放圓滿結束後,德州分會執行長黃濟恩表示,志工們已經組成的「哈維災後永續關懷團隊」,期待透過這次的風災,「借力使力菩薩招生」計畫結合社區志工及越裔志工的力量,在精舍師父的陪伴,與全美各合心區執行長及全球慈濟人的支援下,持續未來中長期的關懷計畫。

(整理自:德州分會哈維颶風賑災簡報 2017/11/18)

吾師親傳 感恩苦集

$
0
0
【證嚴上人11月21日三重溫馨座談開示】
「大家這一趟回來,是得到心靈充分的人間菩薩法。可是有的人會認為,既是佛教,應該是要多聞佛法。其實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離世間就非法了,因為佛陀出現在人間,為一大事就來成就眾生、教導菩薩法,菩薩都是要乘願來人間,同樣也是不離人間法。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沒有苦難眾生,就不需要菩薩來人間,所以菩薩是因眾生苦難而來人間。」

證嚴上人11月21日行腳至新北市三重靜思堂參加海外培訓委員慈誠受證典禮,下午與中國大陸廣東、廣西、湖南、海南四省的慈濟人溫馨座談,從人間苦難到菩薩不離世間法,細細道來。

歷經戰爭珍和平 時代變遷惜情緣

提及人間苦難,上人思緒拉到1966年慈濟功德會成立之前,甚至在他的童年時代。

「常常我都在想,有幸啊!很有幸!這一輩子在這樣的時代,跟大家有緣。在這樣的時代裡,成立了慈濟;應該要說,沒有五十二年前的成立慈濟,就沒有今天的慈濟。這樣的時間累積,在五十二年前,社會都是很單純,曾經有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那是我們的時代,小時候的時代,看到了那樣戰爭的殘酷,從空中的轟炸,地面上民不聊生,苦不堪,這就是在我們小時候,都記憶很深的,所以我很珍惜,珍惜和平的世界,很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愛的能量。」

親身體會戰爭的殘酷、人間的悲苦,啟發了上人的悲心大願,一心倡導和平、傳揚大愛,期待能消弭人世間無邊的苦難。

「慈濟在五十二年前成立起來,因為那個時代,社會開始走入經濟飛揚的時候,可是窮困的人會顯得更窮,即將要有錢的人,開始顧著在賺錢,還是在開始起飛的時候。所以這種老人與青年一代,開始要慢慢隔離的時代,求學的孩子都會慢慢離家鄉,到其他縣巿去讀書;那中階層的、中年的都是拼著事業;老人就開始在顧守在家鄉。這樣的時代,是從我們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看見了時代在轉型、在變化。」

工商社會人疏離 天下為親同一家

在那個號稱「臺灣錢淹腳目」的1970年代,臺灣經濟開始蓬勃發展,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但不知不覺中,人際關係也開始產生變化。

「在我們年輕之前,每一個家庭都很溫馨,生活背景都很單純,但是慢慢地經濟開始起飛,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疏離了親人,就會慢慢地,距離慢慢地拉遠了。我相信大陸應該也是這樣,老人家在家鄉,打拼事業的人到城市裡來,那孩子們、年輕人都到大都會區等教育旺盛的地方去,這都是必然的事情,所以我們現在更需要人間溫暖情,人間溫情是我們現在與未來的很需要,所以叫做人間菩薩,在這個時代一定要形成起來。」

親情的疏離需要社會上更多大愛的滋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世界一家親的溫暖,才能彌補經濟成長下人際關係的缺憾。

「文殊菩薩說:『我的長輩者,就是比我年老的,就是我的父母一樣;跟我年紀差不多,那就是我的姊妹;比我年小、年幼的,都是我的兒女。』普天之下是一個大家庭,三代同堂,我們應該要把觀念擴大為天下一家人,這就是菩薩,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慈悲喜捨。『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大捨,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多麼美的心靈環境!」

親身體會而傳慧 入眾伸援見苦集

慈濟志工行菩薩道,就是要走入苦難眾生去幫助他們,同時見苦知福,開啟生命的智慧。因此要成為慈濟委員、慈誠隊員,必須從事訪視工作;而在慈濟擘建之初,上人都親身帶領弟子們訪貧慰苦。

「我珍惜和平,珍惜人性的互愛,我不忍心看到人間苦難,我很用心走入苦難中的生命去體會,我體會到很大、體會很深,我增長慧命,從這種的增長慧命來跟大家分享。」

佛陀證悟之後,初次說法在鹿野苑,向曾經隨他苦修的五位隨從講解四聖諦,是為「初轉法輪」。

「他覺悟了,來向眾生說的法,第一場說法是什麼啊?苦、集、滅、道。佛陀所說的法,都是集中在剛剛師父要你們去用心、去體會這一群人的苦集滅道——他們的苦,一生拖磨著他,很苦!就是過去不斷地累積、累積,集中起來的業力現前,那樣的苦,這都是在苦集,可是他們還不知道如何來滅除掉這樣的苦,他們不知方法,苦了一輩子,還沒有因緣接觸到佛法,他就是這樣苦下去。」

苦難如何滅除?需要人間菩薩無所求的付出,被幫助的人得以離苦得樂,但幫助他人的人更要感恩對方,因為見苦知福讓自我智慧成長。

「他(受助者)命中的貴人是慈濟人,他碰到慈濟人,你們(慈濟人)都在他們的生命中來幫助他們。但是,我們要感恩他,他們是我們慧命中的老師,他用他一生中的苦、苦集,來啟發我們能清楚,我們要警惕,如何預防,不要有這樣苦的因,才不會將來集中起來有這樣的果。」

上人續言:「對苦難人,我們付出的是有價、有形、有限的愛。你送他一包生活包,總價值多少?你給他的只不過幾百塊的價值;可是他給你的卻是無價的,他用一輩子換來的活生生的教課,獻給你們,所以我一直在說,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道理就是在這裡。」

欲度眾生且自度 斷除煩惱當力行

上人勉勵慈濟人要內修誠正信實,用誠懇的心來度一切眾生,這是要成佛及諸佛共同的願──不度眾生,無法成佛。

「但是你要度一切眾生,你要斷除自己的煩惱,要斷掉人我是非的煩惱,開闊大愛,付出要無所求,這才是真正的煩惱去除、人我相去除,這就是斷煩惱。」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所行的是菩薩法,必須從人群中去體會人間疾苦,實實在在人與人去接觸,菩薩與苦難眾生接觸,就叫做「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是實在去做,不只是用談的、用說的。

「所以,靜思法脈完全所說的是人間事、人間法,佛陀如是教,我們就如是行,都是要這樣走,方向是這樣。菩薩道自己要開,寸寸路要寸寸愛去鋪出來,這都是要開闊菩薩道,同時廣度人群,人人共同來鋪平坦的道路。所以菩薩開道,群眾來鋪路。」

有緣生身應把握 人間福慧勤行道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佛陀教導人人要長養慈悲、利益眾生,從而啟發智慧,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輪迴中解脫。

「假如我們都輪迴在人類,那也是很苦,何況還有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天地之間不調和,你在任何一道,會苦上加苦,我們要警惕、戒慎,盡量不要墮入三惡道。」

地獄極苦而無法修行,人間雖然苦難偏多,卻是人間菩薩應該把握機會的時刻與環境。

「我們在人間,還有空間可以修行,但是要修行,要多結善緣,菩薩道緣苦眾生。不管是我們的夥伴們、菩薩伴侶,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是順緣、好緣,生生世世菩薩為伴侶。那假如是苦難人,我們今生此世結這一個好緣,來生來世他看到你,就會起歡喜心,你道心不失,不會失掉了道心,還要行菩薩道,他看你的身,聞你的聲,他就會起歡喜心,跟著你走。」

2017年歲末祝福的主題是「大愛共伴有情天,寸步鋪路護大地」,上人期待人人都能將它落實在生活中,也祝福新發意菩薩能開始起步,身體力行菩薩道,來回饋大家衷心的期待。

貧地種植無患子 心靈拓荒

$
0
0
「雲林聯絡處旁的砂石地貧脊缺肥,本來就不好種植五榖雜糧。2006年,上人來到聯絡處,向志工說可考慮種植無患子,這塊土地因而展現了全新的生命力。」雲林慈濟志工用心栽培無患子,只見樹上結滿了果實,採收後分批送回花蓮靜思精舍製作無患子淨皂。

種無患子 化貧地為沃土

無患子是生命力強的樹種,適合種在貧瘠的土地上,性喜溫暖,雲林的氣候正好適合生長,今年(2017年)產季果實累累。由於樹園遼闊,三百位雲林志工分批於10月7日、10月10日及10月12日三天,穿梭在一棵棵無患子樹間採收,好不開心。

「雲林聯絡處前約一甲多的土地,原本一片荒蕪,加上砂石地不適合種植五穀,2006年上人來到雲林時,慈示志工種植無患子。」志工賴秋約說起這段因緣,是上人與法親讓這塊荒蕪的土地發揮了最大的功效。

斗六志工陳訓源原在家中種植少量無患子樹,2009年將一百一十株幼株移植到雲林聯絡處,加上園區原有的數量,共約有一百五十多棵。賴秋約回憶:「移植時有請專家來指導,志工李益福對種樹方面相當內行,加上湯日芳及大家的用心管理與付出,到了春天,存活率達到100%!」

今年趁著雙十連假,陳訓源的太太陳張珠蓮也前來採收,她開心地笑說:「見到無患子開花結果,粒粒飽滿,真的是滿心歡喜。」陳張珠蓮雙手俐落地撥著無患子,邊說著:「2009年,訓源看到聯絡處前一大片草坪,顯得太單調,家中剛好種了三分多地的無患子,太密集了,就移植一部分到雲林聯絡處美化園區。」

採收之樂 男女老幼皆知

慈濟志工把雲林聯絡處當作自己家,分工採收無患子、維護園區。男眾志工體力較好,鋸下樹枝後,有的人用拖的,有的人推獨輪車,同心協力送至樹蔭下。樹蔭下的女眾志工與小孩則負責摘下無患子,大家一邊採一邊寒暄,聯絡情誼,好不熱鬧,儘管汗流浹背也不喊苦,臉上仍洋溢著幸福的表情。

看著高高的無患子,志工張儲志身手矯健地爬到樹上,鋸下所有大樹幹。他汗水淋漓地表示:「鋸樹有些危險,但只要小心注意樹木倒的方向,避開樹木,就能保護自己,一樣能快速完成工作。」

因為爬上爬下,費時又費力,張儲志等志工討論,決定鋸矮無患子,以後枝葉更茂盛,長出更多果實,大家採收也會更便利,只是需再等兩年,無患子才能再現今日果實飽滿的風華。

另一邊,余天助等一群志工蹲在地上,撿起掉落的無患子。惜福的余天助說:「在搬運的過程中,很多漂亮的無患子掉在地上,要撿起來,不然很可惜。」志工撿起一顆顆無患子,做得好開心,有人不禁說出一句靜思語:「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

「這個蒂頭摘掉就可以了,莖、樹枝不要留著。」為了確保無患子的品質,志工湯日芳提醒大家,挑選時要把細枝摘除乾淨,並叮嚀著:「精舍師父對挑選無患子要求的標準很高,因此我們要用心挑出上等貨、上等品,不留小樹枝。」一位志工說,將對的東西放在對的地方,就能發揮莫大功效。

志工在雲林聯絡處種植無患子近十年,今年是最豐收的一年。三天採收的無患子約有二千公斤,志工以自然曝曬法曬乾,封箱後運回花蓮靜思精舍,成為常住師父製造淨斯產品淨皂的最佳原料。

志工在雲林聯絡處旁的貧脊土地種植無患子,展現大地全新的生命力,勤耕這塊福田,將小愛化成大愛,似乎也拓墾了人人心中的那塊荒地。【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淑媖 雲林報導 2017/10/13)

抗拒到接受 莫名的幸福感

$
0
0

「到了,到了!」臺南安平慈濟青少年成長班(簡稱慈少班)學員一抵達育愛教養院,就迫不及待地想下車,要幫忙搬運遊覽車上一箱箱的紙尿布。車上堆疊整齊的三十二箱紙尿布,是慈少班的愛心捐獻,要帶給院方一分喜悅,讓院長詹孟書好感動。

突來的善意 不知所措

11月19日,臺南安平慈少班的慈濟志工、學員及家長,共搭乘三部遊覽車,浩浩蕩蕩地來到西港區的育愛教養院,和院生做近距離的互動。為了配合因心智障礙或身體障礙的院生需求,志工特別設計了、「糖甘蜜甜」、「積木疊疊樂」、「同心協力運龍珠」、「歡樂保齡球」等具創意性的闖關遊戲,期待帶給院生不一樣的感受。

「嗨,你好!」、「哈囉!」院生們整齊地坐在長廊上,一看到慈少團隊來訪,便開心地打招呼,甚至有的還站出來,歡喜地想和慈少們擊掌。此突如其來的熱情反應,讓平日沒有接觸過這樣場景的學員,很難在第一時間感受到善意,而不知所措,甚至有人因此躲開了。

雖然在行前,志工蘇祐民已事先告知學員,院生在行為上有許多未想得到的可能性,但學員們還是一時無法適應。就在院生們仍像個大孩子般,繼續尋找下一個可以和他呼應的對象時,育愛教養院的教保組長楊子慧鼓勵學員:「院生跟一般的孩子一樣,看到客人來,都不免會好奇些。」此時,大家稍微緩和些許的害怕和抗拒,漸漸融入一起。

愛的行動力 彼此信任

「來,請你挑一個喜歡的禮物。」志工牽著學員黃齊賢的手,引導他和院生一起互動,玩著「糖甘蜜甜」的闖關遊戲。

遊戲中安排一位大人及一位學員陪伴,一位院生坐在輪椅上興奮地指著眼前高掛的餅乾和糖果。陪伴在側的黃齊賢見狀,感受到院生想要獲得餅乾並非那麼容易;於是,悄悄地推著輪椅越過界線,讓院生可以伸手就取得想要的餅乾。

院生拿到了好高興,急著想拆開餅乾來吃;黃齊賢一看,就幫忙他把包裝紙拆了。媽媽鄭淑珍就站在兒子黃齊賢的旁邊,貼心地將餅乾剝成小片,幫院生餵食,還不忘擦拭他留在嘴邊的餅乾屑屑。媽媽這一切熟悉的動作,黃齊賢全都看在眼裡。

身為身心障礙兒的家長,鄭淑珍娓娓道出:「身心障礙孩童雖難以清楚表達心中所想,但我們卻能發揮愛的行動力,取得對方信任。」

有趣的遊戲 帶來歡樂

一場「同心協力運龍珠」的闖關遊戲考倒學員了,學員遇見行動能力遲緩的院生,甚或推著助行輔助器的院生,該怎麼一起玩呢?


慈少學員黃耀文決定採用合作方式,由他攙扶著院生,另一位夥伴將大球放在院生的胸前,兩人合力幫忙抱著球,攙扶著院生一起向前行走過關;還有學員突發奇想,將大球放置在代步輔具上,陪著院生推著輔具行走闖關。現場加油聲不斷響起,充斥在廣場上。

「哇!瓶子倒了,倒了!」另一場景「歡樂保齡球」闖關遊戲正進行著,依然響起陣陣歡呼聲,讓院生的笑容顯得特別燦爛;教養院主任詹勝堯都也跟著開心起來,他說:「我們院生平日都蠻期待人家來關懷他們,也很感恩志工的用心規劃,設計出每一種有趣的遊戲。」

「院生就像一般正常孩子般,也希望有人關心;雖然玩遊戲時,他們持續度不高,但是看到您們來,他們也好高興。」楊子慧組長感恩慈少團,隊帶給院生如此的快樂!
 
抗拒到接受 莫名感動

孩子們原本心中有一些複雜的心情,從最初相見時內心的小小恐懼,抗拒,到近距離互動後,開始產生莫名的成就與一種幸福的感動。

學員石幸柔從一開始害怕接觸院生,到帶著院生闖關玩遊戲,從陪伴與關懷的過程中,她才發現:「自己擁有健康完整的身體,是多麼的幸福!」同時,個性內向的學員陳虹樺,在互動中自然流露靦腆的幸福笑容,她也覺得:「自己好幸福,行前的擔心,實在過多了。」

過去參加活動時,總是沉默的周毅昇,這次在活動中卻和院生相處得很融洽,露出開朗的笑容。他表示,看到他們努力克服肢體的障礙,完成一次次任務的那種滿足感,給予自己很大的啟發。「我們都是好手好腳,更應該做有意義的事,回報父母。」

同時,在這次活動中有不少是全家人一起參與,家長康世杰分享:「看到院生們行動的不方便,心裡頓時覺得,兩個孩子的肢體健全,應該要知足。」兒子康甯翔也很開心,自己能成為院生的大玩偶,也能在他們身邊保護他們。


大家與院生透過各種遊戲的互動後,學員放開原本的拘謹,一曲〈幸福的臉〉帶動全場嗨起來。家長們也特地準備了熱歌勁舞,帶動全場熱鬧的氣氛。院生們隨著〈最炫民族風〉的強烈節奏,紛紛忘情地跟著跳動著。

假日慈少班的教養院關懷活動,在近尾聲時,大家心中油然升起一分的感動。待離別時的不捨與祝福,早已將先前的擔心與緊張,化為知足、惜福的幸福力量。【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徐麗華 臺南報導 2017/11/19)

生命印證 入法能讓愛昇華

$
0
0
「那一段時間,善與惡之間的拉扯,讓我很糾結。」來自慈濟東莞李龍軍,每次參加慈濟活動,感受到自己受到慈濟人文洗禮,身心舒暢,但回到自己生活圈裡,又深深感受到善與惡的拔河,再回到五濁惡世裡,內心矛盾與爭扎,讓他常自問:「這是我目前要的生活嗎?」

2017年第二梯次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11月19日開營,聽著學員分享參與慈濟志工行的前後轉變,除了能發現夫妻同行慈濟菩薩道的法喜,就連夫妻離異,也能因為以法入心,重拾情感再當朋友。

善惡拔河 浪子遇見美善心慌沒入法

在「靜思家風」與「慈濟十戒」課程中,培訓學員李龍軍感觸良多,他很懺悔以往的自己年少無知,因為「慈濟十戒」他沒有一戒可以守得住。

因為家裡窮,十六歲的李龍軍初中二年級便休學,隻身來到東莞打工,那時東莞經濟正起飛,酒店的高薪與高小費收入,吸引涉世未深的李龍軍,從單純塑膠花工廠跳槽投入。

李龍軍也從小弟、副總、總經理,最後自己乾脆開設酒店當起老闆,在複雜的酒店工作環境,錢賺到了,但也讓他染上不少惡習,抽菸、喝酒、賭博樣樣都來,經常流連於聲色場所,夜不歸營。

事業有了成就,回到家鄉很風光,那時候李龍軍開始膨脹自己,身邊有點錢,走到哪裡總是有人奉承。他開始覺得自己最大,脾氣也跟著變大,再加上不少的不良惡習,在家稍有不順意,就跟老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有時甚至還上演全武行,最後水火不容,反目成仇,離婚收場。

2011年,李龍軍與友人揪團到廈門商務考察,適逢已受證慈濟委員的表妹,邀約參與廈門「靜思書軒」開幕典禮。他好奇地與友人前往參與,被慈濟志工九十度鞠躬列隊歡迎的人文所感動,這是他生活圈前所未見的,也是李龍軍內心深處一直想學習的榜樣。

降伏心魔 找回清淨本性懺悔與改過

「我三十好幾,書讀得不多,但慈濟書軒內的書刊吸引了我。」回到東莞,李龍軍透過臺商友人,找到慈濟東莞讀書會所。他記得第一次參加讀書會,被請上臺分享,在商場上身經百戰的李龍軍,居然從頭抖到尾,事後他才體悟到,原來他的心沒有「法」,所以他再怎麼分享,也無法講出東西來。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有不同的舞臺,這個富有人文的慈濟舞臺,是他從未接觸過的。在商場上,李龍軍可以是不可一世的老大,但在慈濟世界裡,李龍軍自認為自己是渺小而自悲,因此當下他下定決心加入慈濟,改變自己。

但是,遠離以往燈紅酒綠的生活圈,談何容易?這幾年來,來回於善、惡間的拔河,讓李龍軍感到痛苦。直到2016年,來到花蓮靜思精舍出坡,與精舍德懷師父的「飲一杯智慧的水」座談,德懷師父箴言:「人人本具佛性,突破心魔找回自己。」這段話猶如一注強心劑,讓李龍軍更具信心地與以前的損友徹底切割清楚,劃清界線,回歸自己真如本性的清淨心。

「要改變別人,就要先改變自己,自己改變了才能影響別人。」透過了閱讀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上人的智慧法語書籍與薰法香,李龍軍降伏了自己長年搖擺不定的心,堅定道心,智慧也就開了,決定參與慈誠培訓,成為慈濟人。他也學會反省自己,主動跟前妻懺悔,化解了多年的恩怨,現在他們成為彼此關心的好朋友。

體解大道 入人群比空讀佛經還有用

籍貫湖南省的學員鄭遠志,1993年大學畢業即到廣東省深圳市打工、做生意,結婚生子與定居。十幾年前和妻子石新鳳創業經營印刷公司,生活安定;而母親長年茹素禮佛,讓鄭遠志耳濡目染喜愛讀看經典,《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等,他都能背誦;而且每天做早晚課,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全家也茹素十二年了。

雖然深入佛法道理,但依然煩惱起、習氣重,鄭遠志做為企業老闆,心生傲慢,對員工有階級之分,造成對立就經常生起無名火。雖然2010年在慈濟志工引介下,參加幾次慈濟活動,卻沒再持續;直到2015年初,鄭志遠到「深圳慈濟慈善志業中心」參訪,開始參加讀書會,得知每天早上有薰法香,深愛佛法的鄭志遠如獲至寶。

近三年多來,每日四點多晨起早課後,即前往薰法香,迄今從不缺席間斷,鄭遠志體悟佛法的道理,覺得特別的究竟圓滿。許久之後,對於慈濟道場中的對聯「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有所體認,指出解行、事理、悲智、福慧相印證。

身體力行 夫妻力行菩薩道圓滿人生

如果沒有薰法香,鄭遠志可能沒有因緣走進慈濟,進而體會在人我中修行,藉事練心的重要;而現在的他能將感動化為行動、見賢思齊,同時也把太太石新鳳引進慈濟。

石新鳳每週六帶兒子去環保站做環保,而平常除了承擔環保幹事,她更積極參與生活及香積工作。「行門」深入後,石新鳳覺得自己的心淨化了,脾氣也改變很大,以前不懂愛物惜物,心情不好就去逛街購物,現在竟發現自己很多衣服鞋子都閒置,做了慈濟,時間都用在慈濟,沒時間生氣,自然對孩子溫柔,對先生也體貼。

「太深的道理我不懂,我的方法是透過抄寫『十在心路』、『靜思語』,更了解上人的理念及堅忍。」這是石新鳳法入心的好妙法,尤其在這次的研習會,她對於趙有誠院長分享的「守護生命的磐石」課程,感受到趙院長對於救護生命急切的心,猶如地藏王菩薩一樣的慈悲,讓她久久都沉浸在感動中。

自三年前投入慈濟,鄭遠志兩夫妻就將公司業務交給員工處理,兩人成為全職志工,致力於慈濟事。鄭志遠表示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這是經由次第才能達到的境界,而夫妻有共同的信念及轉變,家業、事業、志業也更形圓滿。

從學員李龍軍與鄭遠志夫妻的故事,印證心靈風華能彌補外在風光不足,有了真正的人生方向,日子過得踏實與滿足,才是最有意思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瑞清、洪乃文、李德美 新北市報導 2017/11/19)

心志同道 堅守行願

$
0
0
【證嚴上人11月22日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板橋受證開示】
「佛陀所說的菩薩,都是理想中菩薩;我們在慈濟裡所說的菩薩,都是人間的菩薩,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時代,當時人間沒有菩薩,然而佛陀指引了我們一條「菩提覺悟之道」。

證嚴上人11月22日於慈濟板橋志業園區講經堂,主持「2017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圓緣暨授證典禮時,提醒人人要將佛陀所教示的真理運用於平時的生活中,讓自己的人生轉迷為悟、撥亂反正,走向究竟覺悟的菩提大道。

「我們邊理解佛法方向,邊身體力行,福慧平行中,這樣的人生,雖然經營人間菩薩要付出,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感恩的世界是最美的、最真的世界,我們能身體力行做到了。因為,過去的我們的人生,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他、你、我毫無關係,我們現在可以把感情凝聚起來,覺悟的有情人,我們活出了生命的大意義,我們的生命要跟真理來會合起來。」

夫妻同修啟智慧 法理互通救眾生

人生苦難偏多,上人教導靜思弟子們要走入苦難眾生的生活中,為他們拔苦予樂,給予人間幸福,這就是「大慈」胸懷的展現。

「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慈大悲,幸福的人生,總是要我們用心來創造幸福。就如人生方向不正確、迷茫著,我們要把道理帶入人群中去,啟發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互動、互相相信,沒有他與你、我之間的懷疑,彼此之間沒有懷疑,互相可信任,這樣的社會就祥和了。」

上人提到大陸一對夫妻檔,先生包樂懌首先接觸慈濟,投入志工服務活動中,體會到付出的喜悅,而且愈做愈歡喜;妻子毛敏音身為一位公安警察,則是在一旁仔細且用心地觀察先生如何參與慈濟活動,聆聽先生分享參與活動後的心得,進而一同投入參與。

「夫妻福慧雙修,兩位夫妻同行、同道、同志業,我就覺得很理智的,不是盲從,不是說慈濟好,那就盲從的好,是真有智慧,有規則的,還是要觀察,要默默地觀察,哪怕是夫妻,秉公處理。都是要這樣智慧型、理智型的投入慈濟,這樣我聽了都會感覺這很有理智,那我就安心了。因為,我也很期待人與人之間要信守,要彼此相信,也要選擇該做的事來做,也要真正地選擇正確的方向,我們來身體力行。」

慈濟與大陸的慈善因緣始於一九九一年華東水患,共有十八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陷在一片汪洋之中。當時受到兩岸環境氛圍的影響,慈濟從臺灣要進入重災區展開賑濟工作,面臨許多的困難與考驗,突破重重關卡才得以完成。

「不管社會是怎麼樣的說法,我還是很堅持。最擔心的是天氣一天天涼冷,在臺灣感受的寒冷慢慢地到了,但是,我們的物資準備工作還沒有很周全,我心急了!天氣再冷,我都堅持著,寒衣還沒有穿在大陸受苦難人的身上,我堅持不穿(冬衣),哪怕多麼涼冷……人傷我痛,人在寒冷中,我如何來保暖我自己呢?所以,人人溫暖,我就很溫暖了;人人歡喜,我就法喜充滿。道理入了弟子的心,我就很安慰了。這就是精神,就是理念,我們能互通、互動,天下苦難眾生就得救了。」

眾生和辜受苦難 師徒同心為救拔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不管在世界上的哪一個國家、哪有一個地方、哪一個角落,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苦難人就有希望。在中東國家約旦邊境的難民營裡,光是正式登記註冊的難民人數高達七十二萬人;約旦慈濟志工在陳秋華師兄的帶領下,多年來定期前往難民營展開物資發放、義診等濟助活動。

「我們不只是長期在哪裡陪伴,醫療也進到了難民營裡去。看到了這個孩子是慈善與醫療同時在難民營,在義診,同時要給孩子們補充營養,所以給蛋吃。那孩子從來沒看過蛋,因為這都是逃出來的孩子,在難民營哪能看到雞阿、鴨阿生蛋的?吃,更是沒有碰過。給他一顆蛋,他不知道能吃,(發放)開頭他接到了,他不好玩,就把它丟掉。」

看到這一幕,志工們心裡甚至心疼與不捨,這群流落異鄉的孩子們,有些從一出生就隨著父母親逃難,在克苦、窮困的生活中,不知道蛋為何物。志工撿起被孩子丟落一旁的蛋,教他們把蛋敲一敲,剝殼後就可以吃。

「孩子天真無邪,孩子何辜呢?他們出生就是在難民營,在難民營人口不斷增加,難民人數不斷增加,孩子人口不斷地生、不斷地增加,逃出來的有的是受傷的孩子,手腳都受傷了,也需要治療。在逃難中懷孕的胎兒,都不健全的也很多。」

陳秋華師兄在約旦,帶著屈指可數的志工,長期在當地落實慈濟慈善工作;但卻發現,不管再怎麼投入援助,需要救助的對象竟是不減反增,醫療個案的困難度也愈來愈高,讓他略顯疲憊,生起了無力感……

「他輕輕地起一個動念,他是想要鬆手,可是呢,好準哦!那一天晚上,師父就到他的夢裡,跟他說:『濟暉(陳秋華師兄),不能停,我願意用我的血、我的肉,我可以用骨做筆,用皮做紙,用我的血來做墨,這樣地去為這一群苦難人而付出。』他夢中嚇到了,醒了!開始他再接再厲地幫師父為這一群難民在付出,師徒同心志。」

堅毅無悔行佛道 持之以恆為心志

上人讚歎陳秋華師兄如此堅定的意志,「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與上人的心緊緊貼在一起,將上人救拔眾生苦難的悲願落實在約旦。這樣的心念,在大陸也同樣堅定,志工們要經過三年的見習、一年的培訓,才能受證成為慈誠隊員或慈濟委員,上人特別提及居住在黑龍江黑河的孫曉潔,能完成培訓更是顯得不容易。

「從黑龍江到天津上課,來回這麼多年,她都沒有放棄,一趟路來回要四天,又要坐公車,又要搭火車,就這樣來回。光在路上,一趟就要兩天,還要再回去,再兩天。她說,過去還要五、六天,現在交通好多了,現在來回是四天。」

孫曉潔師姊用她堅持不懈的心,通過層層考驗,終於在今年(2017年)接受上人的祝福,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孫曉潔的堅毅與恆持,令上人感動。上人再次提醒每一位新受證的慈誠隊員、慈濟委員,受證不是結束,而是菩薩道的起點,從今天開始更要精進勤行在菩薩道上。

「菩薩道,我們要有佛心,佛陀的心是大慈悲心,從今開始,轉凡夫心要成為菩薩行,同時也要有師志,不只是佛心,要有師志,因為師父的志向五十多年來如一日,志在行菩薩道。所以,我的法、你的心,法能入心,堅守這一分的志願,從此開始要(秉持)佛心師志,要堅持在菩薩道上。做得到嗎?(眾答:做得到。)」

中和無情火 有情共度難關

$
0
0


【基金會新聞稿】新北市中和區一棟公寓於11月22日晚間八點多發生火警,大火吞噬以木造材質做為隔間的出租套房樓層,多人逃生不及造成重大傷亡,當區慈濟志工接獲訊息後,立即投入關懷行動。


火勢蔓延傷亡慘重 即時關懷急難援助

這棟發生火警的五層樓公寓,實際為頂樓加蓋的五樓,與四樓同樣被規劃為多間以木造材質為隔間的出租套房,疑似人為因素發生的火警,火勢很快蔓延為全面燃燒,造成九死二傷悲劇。

22日晚間八點多火警傳出後不久,當區即有四位慈濟志工接獲消息至現場勘查,至晚間十點多,七位慈濟人再次前往現場,準備點心、麵包給予警消人員,並和里長、居民互動了解現場狀況,直至深夜十二點多離開現場。

火災當天,志工除了關懷事發現場辛苦的警察、消防人員,隔天(11/23)再慰問家屬及暫時無家可歸的住戶。大火無情、人間有情,慈濟將持續陪伴,給予幫助度過難關。

23日上午,慈濟志工則前往收治傷患的醫院慰問關懷,由於住處已遭大火全部燒毀,部分住戶民眾在政府相關單位安排下,暫時安置一處;慈濟除遞上急難祝福金,也陪伴他們前往安頓。慈濟基金會表示,將持續關心安置民眾的需求及生活狀況,溫暖的陪伴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新聞稿:顏福江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報導 2017/11/23)
Viewing all 105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